一、凋亡调节基因bcl-2及p53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乐露露[1](2021)在《子宫内膜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一组恶性肿瘤。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目前治疗的方案主要是以手术为主,其次是以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最近几年,早期诊断,手术,放疗和化疗可以显着改善治疗效果,但对治疗早期病灶并需要保留生育能力,晚期和复发的患者仍然有限。因此,探寻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寻找新颖的生物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当今临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开发可临床应用且功能强大的生物标记物,以预测预后并选择更可能受益患者的治疗。为了改善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预后,需要发展可独立预测的更强大的生物标志物。子宫内膜癌的演化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过程,主要与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丢失或突变有关。目前多种原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发现能部分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如果这些基因能够合理的解释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那么这些基因有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靶点,而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功能则是重要前提。由于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有关肿瘤研究领域的基因组学数据,这些数据库为肿瘤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复杂,参与EC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基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是运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全基因组差异表达基因和子宫内膜癌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探讨EC发病机制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EC的早期筛查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方法:1.数据处理:我们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子宫内膜癌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我们对3个独立的数据集的可用转录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信号通路筛选和评估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2亚型(MYB proto-oncogene like 2,MYBL2)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的关系。2.临床验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验证子宫内癌组织中MYBL2基因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细胞增殖实验:建立了两个代表性的EC细胞模型,观察sh-MYBL2抑制MYBL2表达时EC细胞的增殖能力。RNA-seq实验技术分析MYBL2沉默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模型转录组的影响。结果:1.TCGA联合GEO数据库(3个数据集)共筛选出5个DEGs,即ASPA、MYBL2、TROAP、CCNB2和CDC25C(P均<0.05);5个DEGs中,MYBL2高低表达E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低分化、Ⅱ型EC患者MYBL2基因高表达比例分别高于高分化、Ⅰ型患者(P均<0.05)。2.本研究通过子宫内膜癌信号通路的筛选,发现MYBL2在B-MYB/FOMX1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经典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EGF、IGF、TGF在子宫内膜癌中低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生存无关,最终筛选出关键基因MYBL2。3.MYBL2在子宫内膜癌中存在明显的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 variation,CNV)(p<0.001),主要的变异形式为基因扩增,且拷贝数的扩增明显上调了MYBL2 m RNA表达水平(p<0.001),携带MYBL2基因CNV的子宫内膜癌患者OS与DFS均明显低于不携带该基因CNV的患者(P<0.05)。II型子宫内膜癌中MYBL2的CNV变异更显着(P﹤0.05)。4.MYBL2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不良预后有关(P<0.05),与患者患病年龄、月经情况和FIGO分期无显着性关联(P>0.05)。5.临床验证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YB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MYBL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过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6.MYBL2基因表达的下调可以显着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B和AN3CA体外细胞增殖,并使子宫内膜癌细胞阻滞在G1期,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7.RNA-seq技术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YBL2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这两个通路密切相关,可以激活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表达。结论:1.子宫内膜癌全基因组差异性表达分析,发现MYBL2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MYBL2基因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2.本研究首次发现,MYBL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明显拷贝数的扩增,拷贝数的扩增影响其表达和生存,说明MYBL2的DNA变异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YBL2呈高表达,且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提示MYBL2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MYBL2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抵抗凋亡,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说明MYBL2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发挥其致癌作用。5.MYBL2可能作为一种新的EC患者预后和治疗指标的生物标志物。
陈媛媛[2](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SCARNA2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在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一、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尽管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的技术进步已经有效改善了结直肠癌的总体生存率,但鉴于结直肠癌高复发率、高转移性及抗癌治疗的耐受性,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术前放疗是晚期结直肠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近三分之一的结直肠癌患者对放疗表现出低敏感性或者完全抵抗。因此,放疗抵抗仍是治疗结直肠癌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精准医疗”的时代,探索克服放疗抵抗的新靶点或新分子,是个体化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是一种精确的信号级联系统,可以检测DNA损伤并决定受损细胞的命运,是肿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在肿瘤的放疗敏感性调控中起关键作用。肿瘤细胞产生放疗抗性的重要原因是,癌细胞可以识别电离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并通过激活各种途径修复这些损伤,癌细胞对DNA损伤具有较高的修复活性,因此对放疗产生高度抵抗。结直肠癌的发生也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和DNA修复相关基因突变有关,如KRAS、TP53和BRCA1/2突变等,这些突变会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促进癌变过程。研究显示,靶向DNA损伤修复可以有效提高结直肠癌对放疗的敏感性,但关于DNA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调控分子在DDR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进一步寻找肿瘤中DNA损伤修复异常激活的新靶点或新分子,对于克服放疗抵抗、提高癌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可以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周期、细胞分化、X染色体失活、m RNA选择性剪接、RNA转录和翻译等。多项研究表明,lnc RNA失调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中的信号通路、癌细胞转移以及对放疗的敏感性。lnc RNA在DNA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转录方式与蛋白质、DNA或RNA相互作用,调控DNA损伤修复。因此lnc RNA通过DNA修复通路调控结直肠癌对放疗的敏感性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探索能够通过DDR通路调节结直肠癌放疗抗性的候选lnc RNA及其分子机制,对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大多数lnc RNA在DDR中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尚未阐明。ATR是检查点信号通路的中心转导因子,它可被DNA损伤和复制应激激活,在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和重要的生理意义。基于我们前期发现DNA损伤修复关键分子ATR具有结合lnc RNA能力的认知前提,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利用RNA免疫共沉淀与高通量测序(RIP-seq)筛选出与ATR结合的lnc RNA,然后通过RIP和RT-PCR验证,筛选出与ATR结合丰度最高的SCARNA2,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全面探索了它调控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具体效应及分子机制,为开发潜在的、预测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Lnc RNA SCARNA2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探讨1、RIP-seq筛选ATR结合的lnc RNA首先选用ATR抗体通过RNA免疫共沉淀方法(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富集与ATR结合的RNA,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筛选与ATR结合的lnc RNA,选取排名前30位的lnc RNA,然后通过RIP和RT-PCR的方法验证它们与ATR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SCARNA2与ATR的结合丰度最高,因此将目标靶分子确定为SCARNA2。通过探究SCARNA2在15种细胞系的基础表达量,确定研究细胞系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HT29。2、DNA损伤对SCARNA2表达水平的影响将HCT116和HT29细胞经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DNA损伤诱导剂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或依托泊苷(Etoposide,ETO)处理后,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提取细胞的RNA,经反转录和RT-PCR检测SCARNA2转录水平的变化。将HCT116和HT29细胞分别与DDR通路抑制剂(DNA-PKcs抑制剂Nu7441、ATM抑制剂Ku-55933、ATR抑制剂VE-821)孵育后,再分别用IR、CPT或ETO处理细胞后,在SCARNA2响应DNA损伤最明显的时间点提取RNA,RT-PCR检测DDR通路抑制剂对SCARNA2转录水平的影响。3、SCARNA2对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影响通过慢病毒包装质粒系统构建SCARNA2敲低(sh-SCARNA2)、CRISPR Cas9敲除(sg-SCARNA2)和过表达(SCARNA2-OE)稳转细胞系,通过RT-PCR测定下调和过表达效率。通过彗星电泳检测SCARNA2下调细胞照后的DNA损伤程度;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SCARNA2干扰细胞在照后0、0.5、4、8、12和24 h形成γH2AX和53BP1 foci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通过蛋白凝胶电泳(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SCARNA2下调细胞经IR、CPT或ETO处理后,DDR通路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二)Lnc RNA SCARNA2对ATR及同源重组修复途径的调控作用及机制1、下调SCARNA2对细胞照后基因转录组的影响取对照组和SCARNA2敲除组细胞,通过RNA-seq检测下调SCARNA2对照后基因转录组的影响。2、SCARNA2对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修复方式的影响通过构建I-Sce I-HR/NHEJ报告基因系统测定SCARNA2下调细胞中NHEJ或HR的修复效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下调SCARNA2对细胞核中形成RAD51和RPA2 foci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3、SCARNA2结合蛋白的筛选与鉴定通过RNA pull down实验筛选HCT116细胞中与SCARNA2结合的蛋白复合物,然后通过质谱检测,筛选与SCARNA2结合的蛋白。4、SCARNA2对ATR与HR通路相关蛋白互作情况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探讨SCARNA2对ATR与HR通路相关蛋白互作及蛋白修饰的影响。(三)Lnc RNA SCARNA2促进DNA损伤修复调控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1、SCARNA2对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SCARNA2下调和过表达细胞系,经IR、CPT、ETO等处理后,通过克隆形成率、CCK-8、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 Blot检测SCARNA2对结肠癌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而探究SCARNA2对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控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癌细胞经IR、CPT、ETO等处理后,SCARNA2对细胞周期进程以及周期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2、SCARNA2对裸鼠荷瘤(CDX)模型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构建人源肿瘤细胞系裸鼠皮下荷瘤模型(Cell derived xenograft,CDX),通过测量照后裸鼠皮下荷瘤肿瘤的体积,探究SCARNA2对瘤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TUNEL染色,检测SCARNA2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探究SCARNA2对HR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以上体内实验,探究SCARNA2对裸鼠皮下肿瘤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3、SCARNA2在放疗敏感和抵抗的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组织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方法分别检测临床结直肠癌病人放疗敏感和抵抗的肿瘤组织中,SCARNA2、ATR的表达以及二者共定位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见技术路线图(图1)图1.技术路线图三、研究结果:(一)Lnc RNA SCARNA2可以促进结肠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1、通过RIP-seq筛选出与ATR结合的lnc RNA SCARNA2,它在结肠癌细胞中的基础表达量相对较高,并且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响应由IR、CPT和ETO诱导的DNA损伤应答;当使用ATM和ATR抑制剂后,显着抑制了SCARNA2对DNA损伤的响应,说明DNA损伤诱导的SCARNA2上调受ATM/ATR激酶调控。2、下调SCARNA2会显着加重电离辐射导致的DNA损伤,同时延缓了DNA损伤的修复过程;并且抑制了由IR、CPT或ETO诱导的ATR-Chk1通路的激活。(二)Lnc RNA SCARNA2通过HR通路调控DNA损伤修复1、SCARNA2通过HR通路促进DNA损伤修复,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HR通路关键修复分子RAD51和RPA2在损伤位点的募集,进而延缓了DNA损伤修复过程。2、SCARNA2结合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DNA损伤修复、DNA复制与合成、RNA转录及翻译等通路。SCARNA2的缺失会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DNA损伤刺激反应的相关基因转录组产生影响。此外,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ATR与HR通路相关蛋白如Top BP1、NBS1、Mre11、Chk1等的相互作用。3、SCARNA2的缺失抑制了ATR下游Chk1靶点的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Chk1甲基化或泛素化的修饰方式有关。(三)Lnc RNA SCARNA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的放疗敏感性1、照射和DNA损伤剂处理后,下调SCARNA2可以降低结肠癌细胞的存活能力、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G2/M周期阻滞。2、通过移植瘤内多点注射sg-SCARNA2慢病毒载体,成功下调了瘤体细胞内SCARNA2的表达水平,发现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肿瘤的生长速度、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照后肿瘤细胞的HR修复通路。3、相较放疗敏感的结直肠癌组织,SCARNA2在放疗抵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了80%左右(p<0.00001)。四、结论:本研究通过RIP-seq筛选出与ATR结合的lnc RNA SCARNA2,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外生物学实验发现SCARNA2与结肠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和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SCARNA2的缺失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与DNA损伤诱导剂或IR联合使用,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加了结肠癌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通过对其具体机制的探讨,发现SCARNA2通过HR修复方式参与DNA损伤修复。缺失SCARNA2抑制了ATR下游靶点Chk1的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Chk1发生了甲基化或泛素化修饰有关。同时,下调SCARNA2抑制了CDC25C的磷酸酶活性和Wee1的激活,进而通过影响Cyclin B/CDC2复合物的活性抑制G2/M期阻滞,由此明确SCARNA2通过激活ATR-Chk1-CDC25C/Wee1通路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综上所述,SCARNA2有潜力成为结直肠癌的放疗增敏新靶点。此外,SCARNA2在放疗敏感和抵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也有望作为潜在的结直肠癌放疗预后生物标志物。
袁文博[3](2021)在《低剂量双酚A致男(雄)性生殖损伤及TET1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研究发现动物和人类接触BPA对生殖系统都有许多不良影响。课题组前期已经证实BPA暴露可引起小鼠GC-2细胞总甲基化水平升高。TET1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去甲基化酶,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结合最新文献报道,我们推测TET1可能通过调控下游关键分子DNA去甲基化/甲基化的动态平衡参与BPA暴露致小鼠生殖损伤,其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小鼠生殖系统相关的三种细胞探索在BPA暴露致雄性生殖细胞损伤过程中TET1介导下游调控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及其具体机制,将为从表观遗传角度寻找雄性生殖损伤更为敏感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思路。目的1.基于CTD数据库筛选BPA毒性相关基因,探索可能的作用通路。2.探索TET1在低剂量BPA致男(雄)性生殖损伤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1.使用CTD数据库筛选BPA毒性有关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2.采用终浓度为0μM、20μM、40μM、80μM的BPA处理小鼠GC-2细胞、TM3细胞、TM4细胞72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3.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PA对GC-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染毒后分子的表达水平。4.建立TET1基因过表达/干扰GC-2细胞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5.采用hMeDIP、MeDIP检测TET1基因过表达/干扰后分子的(羟)甲基化水平。6.运用SPSS25.0对TET1基因表达量与人群精液质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富集的基因参与生殖系统发育、生殖结构发育等分子生物过程,这些基因涉及HIF-1、PI3K-AKT等信号通路(P<0.01)。2.BPA染毒GC-2细胞,PI3K和JAK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53、BCL2则显着上调,PI3K、BCL2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而P53显着上升(P<0.05);BPA染毒TM3细胞,PI3K、HIF1-α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BCL2、BAX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BPA染毒TM4细胞,P53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HIF1-α、P300/CBP、BAX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3.TET1基因及Catsper钙离子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水平在低剂量BPA致小鼠生殖系统细胞损伤中显着下调:(1)随着染毒剂量增大,三种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01)。(2)GC-2、TM3细胞染毒72h后TET1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而TM4细胞染毒TET1的表达水平上调尤为显着(P<0.05)。(3)随着BPA染毒剂量的增大,GC-2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显着下降(P<0.01),Catsper1-4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4.TET1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升高钙离子浓度参与BPA致小鼠生殖损伤过程:(1)TET1基因过表达后,GC-2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上升(P<0.001)。(2)与对照组相比,TET1过表达组中细胞凋亡受到抑制(P<0.001)。(3)TET1过表达组中,细胞内Ca2+显着上升(P<0.001),Catsper1-4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升(P<0.05);TET1干扰组中,Ca2+水平显着下调(P<0.001),Catsper-4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P<0.05)。5.TET1基因通过羟甲基化修饰参与低剂量BPA致小鼠生殖系统细胞损伤过程:(1)TET1基因过表达后,Catsper1和Catsper3发生羟甲基化变化;TET1基因低表达后,Catsper2和Catsper4的甲基化水平改变(P<0.05)。(2)80μM BPA染毒组中,TET1基因过表达组细胞相对增长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TET1基因干扰组细胞相对增长速度较对照组低(P<0.01)。6.TET1基因表达量与人群精液质量参数相关性分析:(1)精子中Catsper1-4表达水平与TET1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2)前向运动比例合格组的精子浓度、快速前向运动比例、精子总活力等精液参数均明显升高(P<0.05),而静止精子明显下降(P<0.001)。结论1.不同剂量BPA暴露导致GC-2、TM3、TM4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低剂量BPA暴露后可导致GC-2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下降,Catsper1-4表达水平显着下调。3.首次发现TET1基因通过其羟基化修饰调控Catsper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影响钙离子水平,从而参与低剂量BPA致雄性生殖毒性发生过程。
靳毅[4](2021)在《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多组学预后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目的:通过Cox回归模型构建与总生存相关的肾透明细胞癌(cc RCC)中心基因预后指数,获得自噬相关的临床生物标记物及预后判断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cc RCC数据集,以识别cc RCC患者自噬相关基因(ARGs)的表达。功能富集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由Metacape数据库构建。中心基因由Cytoscape软件提供。然后,使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来识别在cc RCC中与整体生存(OS)显着相关的中心基因cc RCC。然后构建了基于中心基因的预后指数(PI),并应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及KM生存曲线、多指标ROC等进行验证。结果:PI基于与OS相关的基因构建,并将cc RCC患者依据中位值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高风险组生存期明显下降。PI是多变量分析中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小结:1.我们构建的预后指数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在我们构建的预后模型中,风险基因为BECN1、ULK1,保护基因为PINK1、BNIP3、ZFYVE1。3.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基于5种自噬相关m RNA(BECN1、PINK1、ULK1、BNIP3和ZFYVE1)开发的预后模型可以独立于经典TNM分期之外,可能成为临床患者预后预测方法的有力补充。第二部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自噬相关lnc RNA预后模型的构建目的:通过联合应用Lasso与Random Forest算法,获得肾透明细胞自噬相关lnc RNA,应用多因素COX构建预后回归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测试集中进行验证,绘制预后判断列线图及进行GSEA相关通路分析。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cc RCC数据集,分离lnc RNA数据并进行差异分析。识别cc RCC患者自噬相关基因(ARGs)的表达。计算与ARGs共表达的lnc RNA作为自噬相关lnc RNA,联合应用Lasso与Random Forest算法,获得预后相关肾透明细胞自噬lnc RNA,应用多因素COX方法构建预后模型并绘制桑基图。然后在训练集中构建基于lnc RNA的预后指数(PI),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最后绘制预后判断列线图及GSEA相关通路分析。结果:PI基于与OS相关的lnc RNA构建,并将cc RCC患者依据中位值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高风险组的生存期明显降低。PI是多变量分析中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获得了8个预后相关lnc NRA(CTD-2023M8.1、LINC00460、PROX1-AS1、RP11-19E11、RP11-191N8.2、AP000439.3、RP11-297L17.2、RP11-133F8.2)。构建了预后相关列线图。GSEA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模型与PPAR,ERBB,TGF-β,RENAL CELL CARCINOMA通路相关。小结:1.我们利用TCGA-KIRC数据构建了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lnc RNA预后模型。2.该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效果,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可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可能成为TNM分期的有力补充,指导临床预后的判断。3.利用该模型,我们获得了2类8种lnc RNA,其中风险性lnc RNA 5种,分别为:CTD-2023M8.1、LINC00460、PROX1-AS1、RP11-19E11、RP11-191N8.2保护性lnc RNA3种,分别为:AP000439.3、RP11-297L17.2、RP11-133F8.2。4.我们开发了肾癌自噬相关lnc RNA预后的列线图,该图可以便捷的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并且校准图显示,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基本重合。第三部分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lnc RNA验证目的:在构建了的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lnc RNA预后模型后,我们最终获得了8种lnc RNA(AP000439.3、RP11-133F8.2、RP11-297L17.2,RP11-19E11.1,RP11-191N8.2,CTD-2023M8.1,PROX1.AS1,LINC00460)。为了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TCGA-KIRC TNM数据及实验室验证。方法:1.绘制8种lnc RNA在TCGA-KIRC数据中癌旁以及癌症不同TNM分期之间的表达情况图,分析在早期(Ⅰ、Ⅱ期)以及晚期(Ⅲ、Ⅳ期)中,以及肿瘤与正常对照组织中,8种lnc RNA是否存在差异表达;2.应用q RT-PCR检测8种lnc 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在组织中是否存在差异表达;3.应用q RT-PCR检测8种lnc 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786-O、Caki-1、ACHN与永生化人肾近曲小管细胞HK-2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在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差异表达。结果:TCGA-KIRC TNM数据分析显示8种lnc RNA与预后相关,有5种风险性lnc RNA;RP11-19E11.1,RP11-191N8.2,CTD-2023M8.1,PROX1.AS1,LINC00460。3种保护性lnc RNA:AP000439.3、RP11-133F8.2、RP11-297L17.2。除RP11-297L17.2表达在组织及细胞系中均低,其余lnc RNA分析结果与TCGA-KIRC TNM分析数据一致。小结:1.通过TCGA-KIRC TNM分期及组织、细胞系q RT-PCR验证联合分析,7个lnc RNA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分别为:Linc00460、CTD-2023M8.1、PROX1-AS1、RP11-19E11.1、RP11-191N8.2和AP000439.3、RP11-133F8.2。2.其中Linc00460、CTD-2023M8.1、PROX1-AS1、RP11-19E11.1、RP11-191N8.2为疾病的风险因子,AP000439.3、RP11-133F8.2为疾病的保护因子。3.我们的预后模型筛选出来的lnc RNA在TCGA-KIRC独立的TNM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4.新筛选出来的2种lnc NRA CTD-2023M8.1、RP11-19E11.1之前未见报道,可能成为新的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标志物。
张圆圆[5](2021)在《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文中提出山核桃,胡桃科,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木本油料树种。山核桃仁因富含油脂、蛋白质、纤维、酚酸和萜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而受到人们亲睐。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膳食干预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本论文首先调查了山核桃授粉后萜类醌的合成,联合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方法明确了山核桃发育期萜类合成与代谢的机制;接着考察了山核桃青皮中胡桃醌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利用mRNA-miRNA组学从整体水平明确了胡桃醌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抑制的机制;最后,明确了胡桃醌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和迁袭的机制。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山核桃萜类化合物胡桃醌开发成特殊医学用途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的支持。(1)山核桃授粉后发育期萜类物质代谢机制。山核桃授粉后90-105天(P1-P2)是次级代谢物形成的关键时期。从P1至P2阶段,山核桃中的萜类化合物大量累积,而山核桃授粉后120-165天(P2-P6)萜类化合物含量急剧下降,此外,MENB和C4H基因在山核桃胚胎中高表达,最高的转录组表达量分别为671和1469,其中MENB的高表达水平可能是山核桃胚胎中萜类醌(萘醌)含量高的重要原因。通过网络共表达分析,6种萜烯醌代谢物与86个差异表达基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负相关性(r>0.8或<0.8,p<0.05),且次级代谢产物的表达水平在早期是最高的,这与调控其差异表达基因水平基本一致。(2)山核桃青皮提取物胡桃醌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作用。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山核桃青皮提取物的工艺条件为:85%乙醇浸泡8 h、料液比为1:8、超声提取30 min,40℃减压浓缩,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山核桃青皮粗提取物经大孔树脂与硅胶柱联合纯化后,化合物含量为3.31 mg/kg,纯度为98%,经二次质谱和离子碎片数据数据库比对后该组分鉴定为胡桃醌。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24 h的半增殖抑制率(IC50)为20.81μmol/L。用不同浓度的胡桃醌(0、10、15、20μM)处理24 h后,Ishikawa细胞的形态变化呈剂量依赖性。(3)转录组学和miRNA组学联合分析胡桃醌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经胡桃醌(20μM)处理24 h后,942个mRNA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中,789个上调、153个下调,其富集分析在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的通路上。通过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的差异表达mRNA间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发现筛选出的16个特征(Hub)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G1/S期和铁死亡相关HIF-1信号通路。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后50个miRNA的表达量显着变化,其中24个上调、26个下调。通过构建miRNA共表达网络,鉴定出4个关键的miRNA(hsa-let-7i-5p,hsa-let-7g-5p,hsa-mir-148b-3p和hsa-mir-148a-3p),其靶基因富集分析在与凋亡相关通路中。miRNA-mRNA调控网络分析表明,胡桃醌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抑制与铁死亡和细胞凋亡、周期机制密切相关,且为进一步探究成为功能性食品成分提供线索。(4)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及其机理。胡桃醌通过Cdc25A/CDK2/Cyclin A信号途径将Ishikawa细胞阻滞在S期,显着促进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晚期凋亡的发生。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都参与其中。在线粒体途径中,抑凋亡蛋白Bcl-2和Bcl-x L的表达显着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d和Bak表达上调。Caspase 3抑制剂与胡桃醌的联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抑制作用,表明线粒体途径中的Caspase3在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线粒体途径参与胡桃醌诱导的细胞凋亡。同时在死亡受体途径中,TNF-α、TNF-R1、TRADD、FAS、FADD、Caspase 8、Caspase 10和DR3/5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当用Caspase-8抑制剂(Z-IETD-FMK)处理时,Caspase 8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胡桃醌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死亡受体通路参与了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5)胡桃醌诱导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铁死亡及其机理。胡桃醌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24 h后,出现了Fe2+的积累、脂质过氧化、GSH消耗、HMOX1上调等现象,说明铁死亡可能参与了胡桃醌诱导的细胞死亡。在胡桃醌处理的Ishikawa细胞中,Beclin 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此外,胡桃醌和铁死亡抑制剂Fer-1联合处理24 h后,Ishikawa细胞中Beclin 1的表达增加,表明胡桃醌诱导细胞发生铁自噬。在胡桃醌处理的Ishikawa细胞中,E-cadherin、MMP 9和MMP 2蛋白发生显着变化。结果表明胡桃醌可能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来抑制Ishikawa细胞的迁移。同时,通过用Fer-1抑制剂和胡桃醌处理,进一步说明了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死亡与铁死亡有关。此外,胡桃醌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祝振硕[6](2020)在《OCT4/SOX2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KDM3A/3B协同调控猪多能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猪既是一种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极大比重的重要经济动物,同时还是生物医学中常用的理想医学模型。然而猪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的建系仍未完全成功,并且对其多能调控机制的了解尚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猪多能干细胞的多能调控机制,将为猪多能干细胞的建系提供理论基础。H3K9甲基化修饰是重要的表观抑制标记,在小鼠上的研究表明其是重编程过程中重要的表观障碍。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A和KDM3B可通过羟基化作用去除H3K9me1/2来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研究两者在猪多能干细胞中的功能机制,将更深入了解H3K9甲基化对多能干细胞的调控方式,并有利于解决当前猪内源多能调控网络激活不完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验室已建立的以药物介导的外源基因表达的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实验材料,分析了H3K9甲基化修饰状态转换对其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并揭示了以KDM3A/KDM3B/OCT4/SOX2为核心的H3K9去甲基化调控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全基因组水平的H3K9的低甲基化状态对于猪i PSCs多能性的维持至关重要。本研究以DOX-i PSCs为研究对象,通过撤去DOX及LIF、b FGF、CHIR99021、SB431542,使i PSCs逐渐丧失多能态。研究发现猪i PSCs在该培养条件下,逐步丧失克隆形态且AP染色呈现阴性。外源多能基因已完全沉默,且内源多能基因OCT4、SOX2、LIN28A、NANOG表达量显着下调。此外,在这一分化进程中细胞整体的H3K9me1/2/3水平显着升高,而H3K4 me1/2/3的整体水平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H3K9甲基化修饰与猪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紧密相关。2.饲养层细胞与外源多能基因协同维持i PSCs整体H3K9低甲基化状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系筛选,结果表明当撤去饲养层细胞(Feeder free,F-)时,i PSCs整体H3K9甲基化水平升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无饲养层体系下,不添加DOX(Feeder and DOX free,FD-)会使i PSCs的H3K9甲基化水平进一步升高。此外,核心多能基因(OCT4/SOX2)整体蛋白水平也显着下降,同时细胞表达外胚层与中胚层的分化标记。EDU染色试验与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快速下降且出现凋亡现象。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Feeder通过促进SOX家族的基因转录来维持猪i PSCs多能性。以上结果表明Feeder可能通过降低猪i PSCs中多能性相关基因区域的H3K9甲基化修饰,进而激活多能基因的表达,维持多能性。并且由DOX所控制的核心转录因子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调控过程。3.猪i PSCs多能性丧失过程中,H3K9甲基化阻碍关键多能转录因子与其下游靶基因的互作。对正常培养的与FD-处理下的DOX-i PSCs进行H3K9me2/3的Ch IP-seq分析,结果表明整体H3K9甲基化丰度在FD-处理中显着升高。进一步Motif分析显示在FD-特异的H3K9me2区域富集出OCT4、SOX2、ESRRB等多能转录因子的结合模序,而正常培养条件下特异的甲基化区域富集出c-Jun、ATY13等体细胞特异基因结合模序。进一步将Ch IP数据与转录组测序数据联合分析显示,H3K9甲基化不但参与了分化进程中多能基因的沉默进程,同时在多能态下,也参与了体细胞相关基因的沉默。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核心多能转录因子激活下游基因进程中,多能性相关基因区域的H3K9去甲基化是必要的。4.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KDM3A/KDM3B与核心转录因子OCT4/SOX2形成转录驱动复合物维持干细胞多能态。我们在DOX-i PSCs中进行了KDM3A与KDM3B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在H3K9去甲基化作用上存在功能互补现象,只有同时下调两者表达,猪i PSCs的H3K9me2/me3水平才会显着上升,细胞增殖也受到严重抑制并发生凋亡现象,AP染色呈现阴性。此外,过表达试验显示两者均可以显着降低细胞整体的H3K9甲基化水平,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表型差异。过表达KDM3A有效的提升了细胞的增殖与抗凋亡能力并促进了多能相关基因的表达,但过表达KDM3B却轻微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对多能性无显着影响。为进一步解析多能转录因子与H3K9去甲基化作用的关系,我们首先通过单因子回补试验证明了DOX-i PSCs的维持主要依赖于OCT4与SOX2的足量表达。Ch IP-seq分析显示两者共同作用于基因间区与内含子区域的增强子激活多能性相关基因与通路维持多能态,但OCT4/SOX2并未直接调控KDM3A与KDM3B的表达。将H3K9me2/3与OCT4/SOX2的Ch IP-seq进行联合分析,发现在FD-处理后大约20%的OCT4/SOX2的结合区域发生了H3K9me2。对KDM3A与KDM3B使用免疫共沉淀联用质谱分析技术(Immunoprecipitation-Mass Spectrometry,IP-MS)来鉴定并分析两者的关联蛋白。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KDM3A与KDM3B的互作蛋白分别包含有SOX2与OCT4,且富集出大量染色质重塑蛋白,如HMG家族的HMGB2、HMGA1等。这些证据表明OCT4/SOX2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物形成一个转录驱动复合物定向激活多能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以KDM3A和KDM3B为核心的H3K9去甲基化作用在多能性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通过形成蛋白复合体的形式来发挥转录激活作用。此外,我们还证明了组蛋白去甲基化的定向作用是通过与多能性转录因子的结合来实现的,这一转录激活机制不仅为猪多能干细胞的建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丰富了人类对于表观遗传激活机制领域的理解。
赵佳福[7](2020)在《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男性癌症。几乎所有晚期PCa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后都会发展成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尽管雄激素受体是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有效方法,但2018年美国依然有29430人死于PCa。近年来对14-3-3蛋白家族的研究发现,该家族成员14-3-3ε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治疗的分子靶点。同样,大量研究也证实miRNAs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方面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iRNAs调控14-3-3ε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UALCAN-TCGA在线数据库结合qRT-PCR、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双荧光素酶系统、流式细胞术等试验手段,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明miRNAs调控14-3-3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可为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抗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4-3-3ε在PCa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22Rv1细胞增殖的影响UALCAN-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14-3-3蛋白不同亚型在PCa组织和癌旁组织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14-3-3ε/YWHAE、14-3-3γ/YWHAG和14-3-3τ/YWHAQ在PCa组织中表达上调,14-3-3η/YWHAH、14-3-3β/YWHAB和14-3-3ζ/YWHAZ在PCa组织中表达下调;在前列腺癌不同细胞系中的研究发现,14-3-3ε在PC3、22Rv1、LNCaP中具有同PCa组织中相同的表达模式。CCK-8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表明,干扰14-3-3ε的表达,严重影响了22Rv1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P<0.01)。以上结果暗示14-3-3ε在PCa中可能扮演原癌基因的角色。2.调控14-3-3ε表达的microRNAs筛选及功能验证TargetScan、miRSystem、miRanda和PicTar等在线软件预测发现,miR-155-5p、miR-31-5p、miR-29b-3p、miR-29a-3p及miR-29c-3p是调控14-3-3?得分最高的5条miRNAs;综合qRT-PCR试验、双荧光素酶试验和CCK-8试验结果发现,在22Rv1细胞中miR-31-5p与14-3-3?具有逆向表达关系,是调控14-3-3?表达效率最高的miRNA。通过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荧光素酶载体,我们发现:14-3-3?3’UTR中“UCUUGCC”7个碱基位点是miR-31-5p调控14-3-3?表达的特异性功能靶点,该位点的缺失,严重影响了miR-31-5p对14-3-3?基因的调控能力。3.miR-31-5p调控14-3-3ε对22Rv1细胞表型的影响CCK-8试验、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结果发现:mi R-31-5p过表达,严重影响了22Rv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试验发现:miR-31-5p的上调直接导致22Rv1细胞停滞在G1期,间接抑制了22Rv1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试验结果发现:miR-31-5p的上调促进了22Rv1细胞的早期凋亡和细胞坏死。补偿试验结果发现,miR-31-5p与14-3-3?共转染,部分逆转了miR-31-5p对22Rv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也部分逆转了miR-31-5p对22Rv1细胞周期的抑制和对22Rv1细胞的促凋亡能力。4.miR-31-5p调控14-3-3?对PI3K/Akt/Bcl-2信号通路的影响对miR-31-5p调控14-3-3?影响22Rv1增殖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miR-31-5p的上调,显着下调了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值,上调了Bad、Bax/Bcl-2的表达水平,激活了caspase-9和caspase-3等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级联反应;然而,miR-31-5p与14-3-3?共转染,部分逆转了这一现象。以上结果暗示miR-31-5p靶向调控14-3-3?抑制22Rv1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是通过调节PI3K/AKT/Bcl-2信号通路实现的。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14-3-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显着升高,发现miR-31-5p是靶向调控14-3-3?基因表达的最佳miRNAs,解析了miR-31-5p靶向调控14-3-3?与22Rv1细胞增殖凋亡的关联性,阐明了miR-31-5p靶向调控14-3-3?影响22Rv1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为miR-31-5p和14-3-3ε联合应用于CRPC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徐妲[8](2020)在《SUMO化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发育及孤雌胚胎发育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哺乳动物中,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小类泛素相关修饰物)作为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存在于许多细胞过程中,它包括4种SUMO分子,SUMO-1、SUMO-2、SUMO-3和SUMO-4。其中SUMO-1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细胞凋亡、DNA复制和修复、核质转运、信号转导和转录等生物学过程。SUMO化受E1、E2和E3酶的催化与底物蛋白结合而起作用。活性氧作为细胞外和细胞内不能缺少的信号分子,在细胞中会进行一系列的基因表达调控或者蛋白质转录翻译后修饰调控,它可以在结合或去结合水平上调节SUMO。然而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SUMO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SUMO化的E1激活酶UBA2、E2结合酶UBC9以及过氧化氢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凋亡、精-卵结合、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三部分,结果如下:试验一:类泛素化E1激活酶UBA2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凋亡及孤雌激活的影响1.不同直径卵泡中提取的卵母细胞蛋白进行类泛素化SUMO-1蛋白含量测定,直径小于3mm和3-6mm的卵母细胞蛋白中的SUMO-1蛋白含量显着地高于直径大于6mm的处理组。2.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中添加UBA2,提取成熟卵母细胞蛋白。在分子量约为67、96和123 ku处出现SUMO-1蛋白条带,10 μg/mL UBA2处理组SUMO-1蛋白含量显着升高。3.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UBA2后,10μg/mL UBA2处理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升高。4.挑选优质卵丘细胞进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丘细胞的凋亡情况,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50%、3.31%、0.66%和0.42%,经10 μg/mLUBA2处理后,极显着降低了细胞的凋亡。5.挑出优质成熟卵母细胞并提取RNA,利用RT-qPCR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基因水平分为两种趋势,在5μg/mLUBA2处理组中,Bcl-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而Bax基因显着下调,添加10μg/mLUBA2处理组中Caspase3基因显着下调。6.添加UBA2的卵母细胞成熟并孤雌激活后,5 μg/mL UBA2处理组的卵裂率显着升高,而10 μg/mL UBA2处理组囊胚率显着升高。试验二:类泛素化E2结合酶UBC9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凋亡及胚胎发育的影响1.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中添加UBC9,提取成熟卵母细胞蛋白。在分子量约为59和71ku处出现SUMO-1蛋白条带,10 μg/mL UBC9处理组SUMO-1蛋白含量显着降低。2.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液中添加UBC9培养成熟后,5μg/mL UBA2处理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降低。3.挑选优质卵丘细胞进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丘细胞的凋亡情况,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15.96%、21.63%和25.79%,5μg/mL UBC9处理组显着促进细胞的凋亡,10和15 μg/mL UBC9处理组极显着促进细胞的凋亡。4.利用RT-qPCR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在10μg/mLUBC9处理组中,Bcl-2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在添加5 μg/mL时Bax和Caspase3基因显着上调。5.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后,10 μg/mL UBC9处理组显着降低了胚胎的卵裂率。试验三:过氧化氢对猪卵母细胞类泛素化修饰及精-卵结合的影响1.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H2O2,75 μg/mL H2O2处理组中,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降低。可见,添加高浓度的H2O2降低了卵母细胞成熟率,而低浓度的H2O2对卵母细胞成熟率没有显着影响。2.在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H2O2,免疫印迹分析后,在18和77 ku处出现SUMO化标记,75μg/mL H2O2处理组的SUMO-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H2O2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SUMO-1蛋白起抑制作用。3.添加不同浓度的H2O2培养4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丘细胞的凋亡情况。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26%,8.22%,22.85%,40.13%,43.45%,凋亡率逐渐增加,并且经75 μg/mL H2O2处理后,显着促进细胞的凋亡。4.添加不同浓度为H2O2后,挑出优质成熟卵母细胞并提取RNA,利用qRT-PCR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结果在75 μg/mL H2O2处理组中,Bcl-2基因表达显着下调而Caspase3基因表达显着上调。Bax基因在50μg/mL H2O2处理组中显着上调。5.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H2O2后,75μg/mL H2O2处理组显着减少ZP溶解度。6.精-卵结合后,添加75μg/mL H2O2处理时蓝色荧光开始变少,显着减少了卵母细胞附着精子的数量。综上所述,UBC9、H2O2降低了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SUMO-1蛋白含量,增加了卵丘细胞凋亡以及凋亡基因的表达。并且,UBC9降低了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发育,而H2O2延长了ZP溶解度,减少了卵母细胞附着精子的数量。UBA2提高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SUMO-1蛋白含量以及孤雌激活后胚胎的发育,降低了凋亡基因的表达减少了卵丘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将为卵母细胞类泛素化修饰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对日后的生殖生产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甘露[9](2020)在《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苯乙双胍的辐射防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核科学与核技术在医药卫生、工农业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辐射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暴露于辐射产生的风险。电离辐射可对机体造成放射性损伤,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的损伤。因此,加深对因辐射引起的机体损伤机制的了解,更有助于寻求合理的防护措施以及安全有效的辐射防护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斑马鱼这一新型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电离辐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同时对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选用苯乙双胍进行干预,评价了其对辐射引起的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本文研究发现:(1)斑马鱼胚胎对不同剂量的X射线辐照应答效应不同,低剂量的射线辐照对胚胎的发育影响不大,但高剂量(4 Gy以上)辐照导致胚胎死亡率、畸形率明显升高,自主运动能力和心率下降,对胚胎的发育造成明显影响。辐照导致胚胎细胞内ROS含量显着升高,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细胞凋亡数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增加。随后,我们采用RT-qPCR对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上的重要基因(bax,bcl-2,caspase-9,caspase-3,p53,puma,Apaf-1,mdm2)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辐射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结果显示,高剂量X射线照射导致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caspase-3,p53以及puma的表达量显着升高,而抗凋亡基因bcl-2,mdm2的表达量显着下降。(2)不同的辐射类型可以诱导基因表达模式的明显差异。接下来,我们利用相同的2 Gy物理剂量照射,探讨碳离子和质子诱导的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此外,我们聚焦于与发育密切相关的Wnt信号通路并采用Wnt信号通路激动剂HLY78进行干预,评价Wnt信号通路在辐射引起的发育毒性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碳离子辐射后,Wnt信号显着下调,而使用HLY78重新激活的Wnt信号能够缓解辐射诱导的发育毒性。然而,质子辐射后,Wnt信号并未显着下调,而HLY78对质子辐射诱导的发育毒性影响很小。这些结果说明HLY78对碳离子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但对质子辐射诱导的发育毒性没有明显的作用。因此,Wnt信号可能是参与碳离子诱导的发育毒性而不是质子诱导的发育毒性的初始分子途径。(3)电离辐射引起的神经系统毒性是放射性损伤中最为严重的后果,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我们从一系列的化合物中选取了对胚胎发育无毒性的苯乙双胍进行干预,以评价其对辐射引起的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苯乙双胍能有效降低因X射线辐照引起的胚胎死亡率和畸形率的升高,同时增加辐照后胚胎及幼鱼的自主运动和游泳的能力。辐照引起胚胎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抗氧化酶(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同时,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苯乙双胍预处理可以明显逆转这些变化的发生。我们又对与神经发育和凋亡相关的多个基因(sod2,bdnf,ache,p53,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评价,辐照引起抗凋亡基因sod2,bdnf,ache和bcl-2的表达显着下降,促凋亡基因p53和bax的表达显着升高。在蛋白水平,辐照显着上调了P53、Bax和γ-H2AX(DNA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下调了Bcl-2和BDNF的表达,苯乙双胍预处理后明显改变了上述现象对胚胎发育起到了保护作用。说明苯乙双胍可通过抑制辐照引起的氧化应激和随后发生的细胞凋亡起到保护胚胎免受辐射引起的发育毒性。
李亚[10](2020)在《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胃癌大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胃癌综合治疗的独特模式。临床实践证实采用新加良附方(高良姜、香附、穿山龙)联合化疗针对进展期胃癌较单纯化疗具有更高的临床缓解率和更优的生活质量。机制研究发现新加良附方抗胃癌作用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但其上游调控机制尚未明确。基于前期基础,本研究拟从microRNA角度,深入探讨新加良附方及穿山龙主要成分薯蓣皂苷元对miR-34a/SIRT1/p53通路及miR-34a凋亡相关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和对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明确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的作用机制,为新加良附方治疗胃癌提供基础研究依据。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明确新加良附方及成分薯蓣皂苷元对人胃癌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基于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明确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抗胃癌作用机制。方法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①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实验检测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胃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划痕实验检测新加良附方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作用;②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qPCR检测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miR-34a表达,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mi R-34a的胃癌HGC-27细胞,CCK-8方法检测过表达miR-34a胃癌HGC-27细胞增殖功能,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 R-34a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并通过qPCR方法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miR-34a基因水平影响;③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qPCR方法检测过表达miR-34a后HGC-27细胞miR-34a/SIRTl/p53通路及miR-34a靶基因表达水平,qPCR方法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靶基因及Caspase凋亡通路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Caspase凋亡通路作用。2.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BSP方法检测胃癌细胞miR-34a甲基化水平,并构建HGC-27胃癌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5-Aza-CdR组、中剂量联合组及高剂量联合组,药物干预18天,观察裸鼠一般状态;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qPCR方法检测miR-34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34a/SIRT1/p53相关蛋白表达及Caspase凋亡通路情况。结果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新加良附方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GC-27、MGC80-3及AGS细胞增殖;新加良附方提高G1期HGC-27细胞,降低G2期细胞;新加良附方可诱导HGC-27及MGC80-3细胞凋亡,其中诱导HGC-27细胞凋亡作用显着;与对照组比较,新加良附方组除24h 4mg/mL浓度外,其余各组均可抑制胃癌HGC-27细胞迁移功能,作用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新加良附方可显着抑制MGC80-3细胞迁移功能,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浓度新加良附方24h及48h均可抑制AGS细胞迁移;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薯蓣皂苷元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胃癌HGC-27、MGC80-3及AGS细胞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薯蓣皂苷元干预后胃癌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薯蓣皂苷元可诱导HGC-27及MGC80-3细胞凋亡,其中诱导HGC-27细胞凋亡作用显着;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HGC-27、MGC80-3及AGS细胞中miR-34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细胞GES-1,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过表达miR-34a后,HGC-27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并可显着抑制其迁移能力;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干预后,HGC-27及AGS细胞miR-34a表达水平升高,p<0.0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过表达miR-34a显着上调p53并下调SIRT1表达水平,可提高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降低Bcl-2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干预可提高p53表达,降低SIRT1表达水平,并可上调Bax及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Bcl-2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VAD-FMK可降低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诱导的HGC-27细胞凋亡;新加良附方作用后可降低Caspase-9、Caspase-3前体水平,升高活化Caspase-3的表达水平;2.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胃癌细胞HGC-27在miR-34a各位点甲基化水平均较高,选取HGC-27细胞构建胃癌荷瘤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后观察到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及中剂量联合组、高剂量联合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5-Aza-CdR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5-Aza-CdR组裸鼠体重于实验给药第8天后逐渐下降,第11天其体重低于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5天,其体重低于模型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及高剂量联合组,p<0.05,第18天,其体重低于其余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za-CdR组抑瘤率为32.08%,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联合组抑瘤率为35.00%,高剂量联合组抑瘤率为37.18%,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33±10.50天,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中剂量联合组及高剂量联合组裸鼠均未出现死亡现象,平均生存时间为57.00±0.00天,具有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的趋势,5-Aza-CdR组裸鼠平均生存时间为40.33±7.37天,生存时间较模型组短。除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胃癌miR-34a表达,以联合组作用最为显着;新加良附方中剂量、高剂量、薯蓣皂苷元及高剂量联合组均可显着增加p53蛋白的表达,且药物干预各组均可显着抑制SIRT1 蛋白的表达,可降低 Bcl-2、Survivin 表达,并提高 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 及 Caspase-3 底物 Cleaved PARP 蛋白的表达。结论1.miR-34a表达水平异常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2.新加良附方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调节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其成分薯蓣皂苷元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凋亡相关靶基因及激活Caspase凋亡通路相关;3.新加良附方联合5-Aza-CdR可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并可改善裸鼠一般状态,有维持体重、延长其生存时间的趋势,机制可能与调控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凋亡相关靶蛋白及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
二、凋亡调节基因bcl-2及p53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凋亡调节基因bcl-2及p53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子宫内膜癌概述 |
1.2 MYBL2 的功能 |
1.3 MYBL2 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癌全基因组差异性表达及生存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及软件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TCGA数据的子宫内膜癌全基因表达分析及GEO数据验证 |
2.2 MYBL2 表达和肿瘤预后的相关性 |
2.3 MYBL2 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关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YBL2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YBL2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2 MYBL2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YBL2 基因沉默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YBL2 敲低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3 MYBL2 基因敲低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凋亡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讨论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MYBL2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长链非编码RNA SCARNA2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在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LncRNA SCARNA2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探讨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细胞 |
2、主要实验试剂 |
3、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4、抗体信息 |
(二)实验方法 |
1、~(60)Co-γ射线照射 |
2、细胞培养与处理 |
3、总RNA的提取、纯化及质量评估 |
4、RNA的反转录 |
5、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
6、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 |
7、RIP-seq生信分析 |
8、SCARNA2下调(敲低/敲除)和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
9、蛋白凝胶电泳(Western Blot) |
10、中性彗星电泳(Comet Assay) |
11、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
12、统计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ATR结合lncRNA的筛选与验证 |
1、RNA免疫共沉淀及高通量测序 |
2、ATR结合lncRNA的筛选与验证 |
(二)SCARNA2的染色体定位及二级结构预测 |
(三)SCARNA2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表达 |
(四)结肠癌细胞在应答IR和 DNA损伤诱导剂时SCARNA2转录水平的变化 |
1、SCARNA2可以响应IR诱导的DNA损伤 |
2、SCARNA2可以响应CPT和 ETO诱导的DNA损伤 |
(五)DDR通路抑制剂对SCARNA2表达水平的影响 |
(六)SCARNA2下调和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与验证 |
(七)下调SCARNA2显着增加结肠癌细胞受到照射后的DNA损伤程度 |
(八)下调SCARNA2显着抑制照后结肠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过程 |
(九)SCARNA2对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的影响 |
1、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激活 |
2、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由CPT和 ETO诱导的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激活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LncRNA SCARNA2对ATR及同源重组修复途径调控作用及机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细胞 |
2、主要实验试剂 |
3、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4、质粒信息 |
5、抗体信息 |
(二)实验方法 |
1、真核RNA-seq测序 |
2、构建I-Sce I-HR/NHEJ报告基因系统 |
3、RNA pull down-MS |
4、蛋白免疫共沉淀(IP) |
5、其他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敲除SCARNA2对照后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
1、文库质检 |
2、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3、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5、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二)SCARNA2主要通过HR通路修复DNA损伤 |
(三)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HR通路关键修复分子RAD51和RPA2 的募集 |
(四)SCARNA2结合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
(五)下调SCARNA2可以影响ATR与 HR通路相关蛋白的互作 |
(六)下调SCARNA2抑制了ATR下游Chk1靶点的磷酸化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LncRNA SCARNA2促进DNA损伤修复通路调控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细胞 |
2、实验动物 |
3、主要实验试剂 |
4、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5、SABER-ISH探针信息 |
6、抗体信息 |
(二)实验方法 |
1、克隆形成率 |
2、细胞凋亡 |
3、细胞增殖/细胞活力 |
4、细胞周期 |
5、构建裸鼠皮下荷瘤(CDX)模型 |
6、移植瘤体内注射慢病毒载体方法 |
7、荷瘤裸鼠放射处理 |
8、石蜡切片制作实验 |
9、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实验 |
10、石蜡切片荧光TUNEL实验 |
11、组织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 |
12、其他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下调SCARNA2可以降低由IR和 DNA损伤剂诱导的细胞存活率 |
(二)下调SCARNA2可以增加照射和DNA损伤剂诱导的细胞凋亡 |
(三)下调SCARNA2可以降低照射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 |
(四)下调SCARNA2可以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经照射和DNA损伤剂诱导的G2/M期阻滞 |
(五)SCARNA2对结直肠癌荷瘤模型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
1、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 |
2、移植瘤内多点注射慢病毒模型构建成功 |
3、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裸鼠皮下肿瘤细胞的增殖 |
4、下调SCARNA2可以促进照后结肠癌肿瘤细胞的凋亡 |
5、下调SCARNA2可以抑制照后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的HR修复 |
(六)SCARNA2在放疗敏感和抵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表一、RIP-seq数据分析软件及参数列表 |
附表二、RIP-seq数据库信息 |
附表三、RNA-seq测序质量预处理结果 |
附表四、ATR结合相关lncRNA列表(前100 位) |
附表五、RNA-seq:sg-ctrl(CON vs IR)差异基因(下调) |
附表六、RNA-seq:sg-ctrl(CON vs IR)差异基因(上调) |
附表七、RNA-seq:sg-SCARNA2(CON vs IR)差异基因(下调) |
附表八、RNA-seq:sg-SCARNA2(CON vs IR)差异基因(上调) |
附表九、RNA pulldown-MS鉴定的差异蛋白列表 |
文献综述 lncRNA在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中的作用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低剂量双酚A致男(雄)性生殖损伤及TET1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CTD数据库-BPA毒性相关基因的生信分析与实验验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TET1 基因在BPA致男(雄)生殖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多组学预后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lncRNA预后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lncRNA表达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自噬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山核桃 |
1.1.1 山核桃概述 |
1.1.2 山核桃主要成分及功能 |
1.1.3 山核桃青皮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抗癌机制 |
1.2 多组学探究植物生长机制 |
1.2.1 转录组学与植物生长 |
1.2.2 代谢组学与植物生长 |
1.3 子宫内膜癌 |
1.3.1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 |
1.3.2 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机制 |
1.3.3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措施 |
1.3.4 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研究的选择 |
1.4 多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
1.4.1 miRNA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
1.4.2 mRNA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
1.5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
1.5.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本采集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总RNA的提取 |
2.2.2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2.2.3 山核桃仁文库的制备和测序建立 |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5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
2.2.6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
2.2.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2.2.8 代谢组学实验流程分析 |
2.2.9 代谢物提取 |
2.2.10 液相参数 |
2.2.11 质谱参数 |
2.2.12 代谢组学信息分析流程 |
2.2.13 代谢组学信息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山核桃仁转录组测序质控分析 |
2.3.2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基因组装结果分析 |
2.3.3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
2.3.4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
2.3.5 不同发育期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2.3.6 代谢物检测 |
2.3.7 代谢物检测质控 |
2.3.8 代谢物鉴定 |
2.3.9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代谢物定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与代谢组联合分析山核桃萜类化合物合成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
3.2.2 RNA提取和Illumine测序 |
3.2.3 山核桃基因组装,基因注释以及功能分析 |
3.2.4 脂质代谢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和GO分析 |
3.2.5 RNA提取 |
3.2.6 反转录 |
3.2.7 定量PCR实验 |
3.2.8 代谢物提取与分析 |
3.2.9 关键萜类代谢组学的靶向测定 |
3.2.10 代谢物和转录物的综合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2 萜类化合物代谢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和GO分析 |
3.3.3 萜类化合物生成 |
3.3.4 山核桃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萜类代谢产物 |
3.3.5 代谢组与转录组共表达网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核桃青皮胡桃醌的制备及其Ishikaw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山核桃青皮提取 |
4.2.2 纯化样品检测鉴定 |
4.2.3 细胞培养 |
4.2.4 MTT细胞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胡桃醌的提取 |
4.3.2 胡桃醌纯化及检测 |
4.3.3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4.3.4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形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录组学与miRNA联合分析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细胞处理 |
5.1.3 制备文库和测序 |
5.1.4 测序信息分析 |
5.1.5 mRNA和 miRNA的提取 |
5.1.6 mRNA和 miRNA的反转录 |
5.1.7 mRNA和 miR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5.1.8 功能和途径富集分析 |
5.1.9 PPI网络建立及模块分析 |
5.1.10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RNA质检分析 |
5.2.2 差异表达miRNA和mRNA分析 |
5.2.3 qRT-PCR检测差异表达miRNAs和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 |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与 KEGG富集分析 |
5.2.5 PPI网络构建及模块分析 |
5.2.6 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细胞培养 |
6.2.2 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 |
6.2.3 细胞周期检测 |
6.2.4 细胞凋亡荧光 Hoechst 33342/PI 双染 |
6.2.5 Annexin V-Alexa Fluor 488/PI 凋亡检测 |
6.2.6 活性氧检测 |
6.2.7 mRNA提取和定量PCR |
6.2.8 蛋白提取和 Western blot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2 胡桃醌对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影响 |
6.3.3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 |
6.3.4 胡桃醌对线粒体途径影响 |
6.3.5 胡桃醌对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6 胡桃醌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7 胡桃醌诱导ROS介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胡桃醌作为诱导剂诱导Ishikawa细胞铁自噬 |
7.1 实验材料 |
7.1.1 实验试剂 |
7.1.2 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细胞培养 |
7.2.2 细胞死亡检测 |
7.2.3 铁含量测定 |
7.2.4 丙二醛(MDA)测定 |
7.2.5 谷胱甘肽的测定 |
7.2.6 透射电镜观察 |
7.2.7 免疫荧光检测 |
7.2.8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7.2.9 细胞迁袭 |
7.2.10 转录组学分析 |
7.2.11 RNA提取和定量PCR实验 |
7.2.12 Western Blot实验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死亡 |
7.3.2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铁死亡 |
7.3.3 透射电镜显示胡桃醌诱导的铁自噬 |
7.3.4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铁自噬机制 |
7.3.5 胡桃醌抑制Ishikaw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7.3.6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内质网应激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OCT4/SOX2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KDM3A/3B协同调控猪多能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
1.1 多能干细胞的建立及分类 |
1.1.1 多能干细胞的概述 |
1.1.2 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
1.1.3 细胞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
1.1.3.1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建立 |
1.1.3.2 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1.2 多能干细胞的维持机制研究 |
1.2.1 多能性核心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1.2.1.1核心转录因子Oct4 |
1.2.1.2核心转录因子Sox2 |
1.2.2 多能性调控通路 |
1.2.2.1 细胞因子维持多能性 |
1.2.2.2 小分子抑制剂维持多能性 |
1.2.2.2.1 Wnt信号通路与多能性维持 |
1.2.2.2.2 MAPK/Erk信号通路与多能性维持 |
1.2.2.2.3 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 |
1.2.2.3 MEF饲养层细胞 |
第二章 H3K9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
2.1 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
2.1.1 表观遗传学 |
2.1.2 DNA甲基化修饰 |
2.1.2 组蛋白共价修饰 |
2.1.3.1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
2.1.3.2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
2.2 H3K9甲基化及功能 |
2.3 多能态建立过程中H3K9甲基化的作用 |
2.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
2.4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A与 KDM3B的研究进展 |
2.5 多能态建立过程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A与 KDM3B的作用 |
2.6 小结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猪iPSCs多能态转换过程中H3K9 甲基化的变化规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撤去DOX及多能培养体系对猪DOX-i PSCs的影响 |
3.2.2 piPSCs多能性丧失过程中H3K9与H3K4 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变化 |
3.2.3 筛选影响H3K9甲基化的主要因素 |
3.2.4 F-与FD-处理下pi PSCs表型检测 |
3.2.5 F-与FD-处理下pi PSCs多能基因检测 |
3.2.6 F-与FD-处理下pi PSCs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Feeder与外源基因协同维持猪i PSCs多能性机制解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转录组测序揭示F-与FD-组的基因表达变化 |
4.2.2 功能富集分析揭示整个分化过程中转录变化 |
4.2.3 H3K9me2/me3 在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 |
4.2.4 Ch IP-seq分析分化过程中H3K9me2和H3K9me3 的变化情况 |
4.2.5 多能性丧失过程中H3K9 甲基化motif变化分析。 |
4.2.6 H3K9甲基化与转录组联合分析揭示其作用机理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KDM3A与 KDMB协同调节H3K9 甲基化修饰维持猪多能性调控网络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耗材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KDM3A与 KDM3B共干扰导致猪i PSCs丧失多能性 |
5.2.2 猪i PSCs中共干扰KDM3A与 KDM3B后的转录组变化 |
5.2.2 干扰KDM3A与 KDM3B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多能性 |
5.2.4 KDM3A与 KDM3B过表达对猪i PSCs多能性的影响 |
5.2.5 转录组测序揭示KDM3A与 KDM3B过表达的分子作用机制 |
5.2.6 KDM3A过表达可抑制F-处理下引发的细胞分化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转录因子OCT4与SOX2 是维持猪i PSCs多能性调控网络的核心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耗材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不同DOX浓度下猪i PSCs的表型变化 |
6.2.2 筛选维持猪iPSCs多能性的关键转录因子 |
6.2.3 无DOX下过表达OCT4与SOX2 维持猪i PSCs多能性 |
6.2.4 Ch IP-seq揭示OCT4与SOX2 维持猪i PSCs多能性机理 |
6.2.5 转录因子之间调控网络建立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OCT4/SOX2 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KDM3A/3B互作维持猪i PSCs多能性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材料与耗材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 |
7.2.1 OCT4与SOX2 并未直接调控KDM3A与KDM3B的表达 |
7.2.2 H3K9去甲基化作用与核心转录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 |
7.2.3 转录调控水平揭示KDM3A与 OCT4/SOX2 之间的协作关系 |
7.2.4 IP-MS揭示KDM3A与 KDM3B的蛋白互作网络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创新点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 |
1.1 PC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1.2 PCa发病的遗传因素 |
1.3 PCa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2.miRNAs与PCa |
2.1 MicroRNA与表观遗传 |
2.2 miRNA的表观遗传调控和PCa的关系 |
2.3 PCa中具有癌基因作用的miRNAs |
2.4 PCa中具有抑癌基因作用的miRNAs |
2.5 miRNAs在PCa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3.14-3-3蛋白 |
3.1 14-3-3蛋白的结构与分子功能 |
3.2 14-3-3蛋白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
3.3 14-3-3蛋白与肿瘤 |
4.14-3-3蛋白与PCa |
4.1 通过自身表观遗传学修饰在PCa中发挥作用 |
4.2 通过影响与PCa发生相关的关键蛋白的细胞定位发挥作用 |
4.3 通过提高或降低自身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
5.本研究目的意义 |
6.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14-3-3ε在 PCa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22Rv1细胞增殖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14-3-3ε基因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3.2 14-3-3ε基因siRNA的设计及合成 |
3.3 细胞培养和细胞转染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3.5 细胞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 |
3.6 CCK-8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
3.7 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 |
3.8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
3.9 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14 -3-3ε基因在PCa组织和细胞中呈明显上调趋势 |
4.2 siRNA-4对14-3-3ε基因具有较强的干扰效率 |
4.3 干扰14-3-3ε基因对PCa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5.讨论 |
6.小结 |
第二章 调控14-3-3ε表达的microRNAs筛选及功能验证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miRNAs筛选及序列合成 |
3.2 引物设计及序列信息 |
3.3 细胞转染及qRT-PCR试验 |
3.4 双荧光素酶试验筛选调控14-3-3ε表达的最佳miRNAs |
3.5 CCK-8试验检测5条miRNA对22Rv1细胞的增殖能力 |
3.6 miR-31-5p与14-3-3ε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 |
3.7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生物在线软件筛选调控14-3-3ε基因的microRNAs |
4.2 五条候选microRNAs在 PCa细胞中的表达 |
4.3 五条miRNAs在 PCa各细胞系中转染效率检测 |
4.4 五条miRNAs对14-3-3ε表达的影响 |
4.5 靶向调控14-3-3ε基因的miRNAs的筛选及鉴定 |
4.6 miR-31-5p与14-3-3ε/3’UTR具有直接相互作用 |
5.讨论 |
6.小结 |
第三章 miR-31-5p调控14-3-3ε对22Rv1细胞表型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质粒和菌株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miR-31-5p不同miRNA浓度的细胞转染 |
3.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3.3 细胞转染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 |
3.5 CCK-8检测细胞增殖试验 |
3.6 Transwell试验 |
3.7 细胞划痕试验 |
3.8 细胞周期试验 |
3.9 细胞凋亡试验 |
3.10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miR-31-5p转染24h后转染效率检测 |
4.2 miR-31-5p不同转染浓度对14-3-3ε表达的影响 |
4.3 miR-31-5p对22Rv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4.4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5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4.6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7 共转染miR-31-5p与对22Rv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8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凋亡的影响 |
5.讨论 |
6.小结 |
第四章 miR-31-5p调控14-3-3ε对 PI3K/Akt/Bcl-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及质粒载体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细胞转染 |
3.2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 |
3.3 数据统计 |
4.结果 |
4.1 miR-31-5p调控14-3-3ε对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miR-31-5p调控14-3-3ε对 BCL-2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miR-31-5p调控14-3-3ε影响22Rv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
5.讨论 |
6.小结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Ⅱ:论文涉及的试剂配方 |
(8)SUMO化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发育及孤雌胚胎发育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
1.2 SUMO化修饰过程及功能 |
1.3 SUMO化的相关修饰功能 |
1.4 SUMO调节活性氧的功能 |
1.5 SUMO化与细胞凋亡 |
1.6 卵母细胞成熟 |
1.7 透明带(ZP)的性质 |
1.8 精-卵结合机制 |
1.9 体外胚胎培养 |
1.10 孤雌激活 |
1.11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类泛素化E1激活酶UBA2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凋亡及孤雌激活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类泛素化E2结合酶UBC9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凋亡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活性氧对猪卵母细胞SUMO-1表达及精-卵结合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简写缩略表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苯乙双胍的辐射防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斑马鱼在人类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
1.1.1 斑马鱼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优势 |
1.1.2 斑马鱼在人类造血系统的中研究 |
1.1.3 斑马鱼在构建人类肾病模型中的应用 |
1.1.4 斑马鱼在人类心血管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
1.1.5 斑马鱼在人类脑部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
1.1.6 斑马鱼在人类肝脏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
1.2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3 WNT信号通路与神经发生相关研究进展 |
1.3.1 Wnt信号通路简介 |
1.3.2 Wnt信号通路与神经发生 |
1.3.3 Wnt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
1.4 苯乙双胍的研究进展 |
1.4.1 双胍类化合物的发现 |
1.4.2 苯乙双胍的抗肿瘤作用 |
1.4.3 苯乙双胍的其他药理学作用 |
1.5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X射线辐照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斑马鱼的饲养及胚胎的收集 |
2.2.4 辐照条件 |
2.2.5 死亡率和形态学分析 |
2.2.6 行为学分析 |
2.2.7 活性氧的检测 |
2.2.8 细胞凋亡检测 |
2.2.9 基因表达分析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X射线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
2.3.2 X射线对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和心率的影响 |
2.3.3 X射线引起斑马鱼胚胎ROS生成的增加 |
2.3.4 X射线诱导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 |
2.3.5 X射线对斑马鱼胚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碳离子束和质子束辐照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分组及实验条件 |
3.2.4 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和形态学的分析 |
3.2.5 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心率的分析 |
3.2.6 斑马鱼和幼鱼行为能力的分析 |
3.2.7 斑马鱼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
3.2.8 斑马鱼胚胎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
3.2.9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的影响 |
3.3.2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胚胎畸形率的影响 |
3.3.3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心率的影响 |
3.3.4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幼鱼行为能力的影响 |
3.3.5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6 HLY78对碳离子和质子辐照后斑马鱼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苯乙双胍对X射线辐照引起的斑马鱼胚胎神经发生毒性的保护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4.2.2 实验分组及实验条件 |
4.2.3 死亡率、孵化率和形态学分析 |
4.2.4 自主运动、心率和幼鱼行为能力分析 |
4.2.5 生化指标检测 |
4.2.6 基因表达分析 |
4.2.7 蛋白表达分析 |
4.2.8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苯乙双胍对辐照后斑马鱼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
4.3.2 苯乙双胍对辐照后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心率和幼鱼行为的影响 |
4.3.3 苯乙双胍对辐照后斑马鱼胚胎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苯乙双胍对辐照后斑马鱼胚胎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苯乙双胍对辐照后斑马鱼胚胎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抗胃癌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
1 中药有效成分基础研究 |
2 单味中药基础研究 |
3 复方基础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相关miRNA研究现状与展望 |
1 mi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
2 miRNA在胃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 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 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三)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四)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凋亡调节基因bcl-2及p53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乐露露. 南昌大学, 2021(01)
- [2]长链非编码RNA SCARNA2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在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机制[D]. 陈媛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低剂量双酚A致男(雄)性生殖损伤及TET1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袁文博.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肾透明细胞癌自噬相关多组学预后模型的构建研究[D]. 靳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D]. 张圆圆.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OCT4/SOX2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KDM3A/3B协同调控猪多能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D]. 祝振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赵佳福. 贵州大学, 2020
- [8]SUMO化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发育及孤雌胚胎发育相关研究[D]. 徐妲. 延边大学, 2020(05)
- [9]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苯乙双胍的辐射防护作用研究[D]. 甘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10]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D]. 李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