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制皮肤癌基因被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卢颖洁[2](2020)在《人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486-5p介导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当皮肤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发生紊乱时,在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下,将启动一系列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生理和病理修复机制。愈合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细胞信号反应,是一种由止血、炎症、增殖、迁移和重塑等重叠阶段组成的生物和分子活动,以实现组织修复。损伤发生后,脂肪组织可以促进恢复原始组织结构,其机制可能与ADSCs内含丰富的分泌体有关,这些分泌体已被证实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改善细胞与细胞外微环境之间联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分泌体具有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其富含蛋白质、mRNA、miRNA和其他物质,少数miRNA被报道在愈合过程中发挥作用。miRNA为近年来一研究热点,但是关于外泌体分泌的miRNA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ADSCs源性外泌体分泌的miR-486-5p在皮肤损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中主要使用的实验包括小鼠皮肤损伤模型、组织免疫荧光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细胞转染技术、CCK8、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划痕实验、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等。结果:1.ADSCs源性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与血管新生该部分实验首先从手术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ADSCs),并检测相关蛋白(CD105、CD44、CD73等)。茜素红、油红O、阿尔西亚蓝染色实验呈现的颜色,显示我们分离出的ADSCs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的潜能。外泌体粒径检查与电镜检查提示获取粒子为外泌体。小鼠背部皮肤切割的损伤模型发现注射外泌体组的创面愈合较快,注射PBS液体的对照组愈合较慢。另外HE染色结果显示,注射外泌体组的小鼠皮肤创面基本已闭合,且已出现新生的皮肤、毛发滤泡和脂肪细胞,而PBS组无明显的变化。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相比PBS组,外泌体组皮肤创面表层的胶原纤维组织明显增加。小鼠皮肤创面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外泌体注射组CD31阳性细胞明显增加,血管组织增多。2.ADSCs源性外泌体内miR-486-5p促进HSF和HMEC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本实验通过PKH67标记ADSCs源性外泌体,并且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转染miR-486-5p mimic或Inhibitor,结果显示ADSCs源性的外泌体被HSF和HMEC细胞内吞,HSF和HMEC细胞内miR-486-5p表达增高。另外,我们使用转染miR-486-5p mimic或者使用ADSCs源性外泌体,相比miR-486-5p Inhibitor或PBS组,发现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CCK8实验发现ADSCs源性外泌体可促进HSF细胞增殖,而miR-486-5p inhibitor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小管形成实验发现,ADSCs外泌体组和miR-486-5p mimic组小管的长度和分支明显增加,而miR-486-5p Inhibitor组小管形成明显较弱。3.ADSCs源性外泌体分泌的miR-486-5p通过抑制Sp5的表达促进HSFs增殖、迁移和HMECs血管生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相比mimic对照组与Sp5 3’-UTR共转,miR-486-5p mimic与Sp5 3’-UTR野生型质粒共转时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而共转mimic对照和Sp5 3’-UTR突变组以及mimic和Sp5 3’-UTR突变组,荧光信号无改变。此外,在HSF细胞和HMEC细胞转染miR-486-5p mimic和Inhibitor时结果显示,转染mimic时,miR-486-5p表达升高,Sp5蛋白表达下降;而转染Inhibitor时,miR-486-5p表达下降,Sp5蛋白表达升高。划痕实验中,当转染Sp5过表达质粒和使用PBS处理后,相比转染pcDNA-3.1对照组质粒,细胞的迁移率明显减小,而转染Sp5过表达质粒和ADSCs源性外泌体,细胞的迁移率较转染Sp5过表达质粒组和PBS组明显增加,同时,细胞增殖能力呈现类似的趋势。小管形成实验发现转染Sp5过表达质粒细胞的小管形成能力减弱,而在经外泌体处理后,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增加。4.miR-486-5p促进小鼠皮肤损伤愈合皮肤损伤模型分为三组: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PBS+miR-486-5p NC组和PBS+miR-486-5p拮抗剂组。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最快,PBS+miR-486-5p NC组次之,注射PBS+miR-486-5p拮抗剂组创面愈合最慢。HE染色发现新生的皮肤、新生的毛发囊泡和脂肪细胞在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明显增多,这些新生组织在PBS+miR-486-5p拮抗剂组明显较少;新生上皮组织和疤痕定量分析,发现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疤痕和新生上皮宽度明显较大,注射miR-486-5p拮抗剂后出现相反的结果。Masson三色染色实验发现,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小鼠皮肤创面明显可见胶原纤维沉积,对照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发现ADSCs外泌体+miR-486-5p NC组皮肤组织中CD31荧光明显增强,miR-486-5p拮抗剂组CD31荧光较弱。5.miR-486-5p通过结合Sp5调节CCND2表达,继而促进血管形成经ADSCs源性外泌体处理后,CCND2蛋白表达明显较PBS处理增加;经PBS和siCCND2处理后,细胞内CCND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经外泌体处理后细胞CCND2表达增加。另外划痕实验、迁移实验发现经siCCND2和PBS处理的细胞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而经外泌体处理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同样我们发现CCK8实验呈现类似的表现,该实验说明ADSCs源性外泌体可通过调控CCND2蛋白的表达而调控细胞增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siCCND2小干扰可抑制小管形成,小管的长度和数目明显减少,再经外泌体处理,细胞的小管形成能力增加。结论:1.ADSCs源性外泌体可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与血管新生2.ADSCs源性外泌体内miR-486-5p促进HSF和HMEC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形成3.ADSCs源性外泌体分泌的miR-486-5p通过抑制Sp5的表达促进HSFs增殖、迁移和HMECs血管生成4.miR-486-5p可促进小鼠皮肤损伤愈合5.miR-486-5p通过结合Sp5调节CCND2表达,继而促进血管形成
程英[3](2020)在《MicroRNA-222介导PI3K/Akt/MMP-9信号通路参与调控HMGA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melanoma,UM)好发于眼球后极部,是成年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UM极易发生血行转移,大约50%的UM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检查发现远处转移病灶,近一半转移性UM患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受累。UM一旦发生转移,患者死亡率极高,据临床研究数据统计发现,转移性U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8个月。UM传统治疗方法为眼球摘除术,但是由于该方法创伤大,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多种保留眼球的新型治疗策略,包括局部肿瘤切除术、局部放射治疗和激光光凝等。尽管这些新兴的治疗手段保留了UM患者眼球、维持了患者部分视功能,但是流行病学统计发现,近年来UM患者总生存率并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近年来,特异性分子靶点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的潜在应用前景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主要包括肿瘤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分子生物靶点可能作为一种新型且疗效显着的肿瘤临床治疗新模式。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家族分子是调控肿瘤恶性表型的重要蛋白家族,其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mobility group A,HMGA1)能够启动多个肿瘤发生并促进肿瘤进展,HMGA1的作用机制涉及与非编码RNA、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HMGA1在人类正常或高分化的肿瘤组织内呈低表达甚至缺如,而在低分化肿瘤中常为高表达。由此推测,干预HMGA1表达即有可抑制UM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侵袭等细胞生物学功能,而且这种干预对宿主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从而有效提高抗肿瘤效应对人体的安全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HMGA1在UM患者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与UM肿瘤远处转移率升高和UM患者中位生存期缩短呈正向相关。故阻断HMGA1相应的信号通路,即有可能阻断HMGA1所控制的相应肿瘤活动。MicroRNA(miRNA)又称为微小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近年来,miRNAs的调控机制逐渐成为抗肿瘤及抗肿瘤远处转移的研究热点。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 miR-222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例如肺癌、宫颈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等,但是miR-222与HMGA1在UM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故本课题拟从HMGA1对UM细胞的调控机制和miR-222与HMGA1在UM中的作用机制入手,探讨HMGA1与miR-222对UM细胞增殖和迁移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及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已有研究证实,PI3K/Akt/MMP-9是HMGA1的下游信号通路。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可通过降解肿瘤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使肿瘤细胞摆脱ECM的束缚而产生浸润和转移。若能实现靶向下调PI3K/Akt/MMP-9通路或其上游的HMGA1,抑制肿瘤组织中MMP-9过表达所诱导的肿瘤细胞浸润效应,阻断其下游迁移和侵袭信号可能是最有希望取得良好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疗效的策略。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过,在UM中HMGA1与miR-222对肿瘤细胞的调控机制。故我们拟从HMGA1与miR-222在UM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是否通过PI3K/Akt/MMP-9通路实现对UM细胞的生物功能调控等方面来验证,为临床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真实有效的实验数据及潜在的生物靶点。第一部分HMGA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目的:HMGA1属于高迁移率族蛋白家族,是调控肿瘤恶性表型的重要蛋白,可以启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并促进肿瘤进展。HMGA1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参与下游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调控,对肿瘤发生进展中的肿瘤血管新生、细胞增殖、凋亡异常、微环境改变、炎症反应及远处转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均有调节作用。设想若能人为阻断HMGA1对应的相关信号通路,即有希望阻断HMGA1所控制的相应肿瘤活动。课题组前期通过分析89例UM患者肿瘤组织中的HMGA1表达,发现HMGA1在UM组织中呈现过表达状态,且与UM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及患者中位生存期缩短相关。课题的第一部分旨在检测UM细胞C918和MUM-2B中HMGA1的表达情况,为探究HMGA1在UM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UM细胞C918和MUM-2B,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样本中 HMGA1 表达。结果: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细胞,HMGA1表达在C918及MUM-2B细胞中显着升高(P<0.05)。结论:HMGA1表达在UM细胞C918和MUM-2B中升高明显,提示HMGA1可能在UM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葡萄膜黑色素瘤中HMGA1对PI3K/Akt/MMP-9通路的调控作用目的:在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了 UM细胞及组织中存在着HMGA1的过表达现象,且HMGA1的过表达状态与UM肿瘤细胞高转移率及患者中位生存期缩短相关。然而,HMGA1在UM中的调控机制如何?目前尚未解决。在本部分内容中,我们旨在研究分析HMGA1对UM细胞功能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验证HMGA1作为上游分子信号,对下游通路PI3K/Akt/MMP-9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慢病毒包装的lentivirus(LV)-HMGA1-RNAi下调C918与MUM-2B两种人UM细胞的HMGA1基因表达。细胞转染后48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的UM细胞数量,评估转染效率,有荧光标记的细胞表示病毒已经转入细胞并成功表达。更换新鲜细胞培养液,加入嘌呤霉素进行两周左右的细胞筛选,从而得到慢病毒成功转染的UM细胞C918和MUM-2B。提取UM细胞总RNA及总蛋白质,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V-HMGA1转染组及LV-NC组中HMGA1及PI3K/Akt/MMP-9通路信号的表达差异。结果: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918细胞的病毒转染率达90%以上,MUM-2B转染率为80%左右。慢病毒转染72h后,提取细胞总RNA及总蛋白,RT-PCR结果显示在C918与MUM-2B细胞中,与NC组相比,HMGA1及MMP-9表达水平在LV-HMGA1转染组中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C918与MUM-2B细胞中,HMGA1、p-PI3K、p-Akt与MMP-9的表达在LV-HMGA1转染组中显着下降,与 RT-PCR结果一致(P<0.05)。结论:HMGA1过表达状态是UM肿瘤进展的高危因素。通过应用慢病毒下调HMGA1表达后,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HMGA1表达的抑制可有效下调PI3K/Akt/MMP-9通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UM肿瘤生长的目的。由此可见,HMGA1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MP-9通路,参与了 UM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等恶性表型,揭示HMGA1表达调控机制可为有效抑制UM病程进展和远处转移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第三部分MicroRNA-222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MicroRNA-222(miR-222)表达水平改变对UM细胞活性、凋亡及迁移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 miR-222-3pmimics,miR-222-3p inhibitor和其分别对应的 miRNA-222-3p negative control(miRNA-222-3p NC),与 EndoFectinrM Max 转染试剂混合后分别转入C918与MUM-2B两种UM细胞中,改变细胞内miRNA-222-3p的表达水平,从而观察分析UM细胞增殖活性(CCK-8实验)、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及凋亡状态(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通过以上实验,综合分析miR-222对UM细胞的调控作用。结果:将miR-222-3p mimics,miR-222-3p inhibitor和其对应的NC组分别利用转染试剂转入C918与MUM-2B细胞后,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UM细胞中miR-222-3p表达水平变化,以评估转染效果。RT-PCR结果显示,通过miR-222 mimics或miR-222 inhibitor转染UM细胞,miR-222表达水平在C918与MUM-2B细胞中出现显着的上调或下调,提示表达干扰效果较好(P<0.05)。通过分析CCK-8结果发现,miR-222 mimics能够显着提高UM细胞的增殖活力,相反,在miR-222 inhibitor转染组中,C918与MUM-2B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了明显抑制(P<0.05)。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918与MUM-2B细胞在miR-222-3pmimics转染组中,Annexin V阳性染色细胞较少;而在miR-222 inhibitor转染组中,Annexin V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5)。分析细胞划痕与Transwell实验结果后均提示,miR-222 mimics转染组中的UM细胞迁移能力较miR-222 inhibitor转染组中的细胞明显增强(P<0.05)。综上所述,miR-222在UM细胞中发挥着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结论:MiR-222对UM细胞C918与MUM-2B有着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见在UM中miR-222发挥着癌基因的效应。第四部分葡萄膜黑色素瘤中HMGA1靶向miR-222对PI3K/Akt/MMP-9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三部分研究内容中,我们发现了 miR-222对两种UM细胞C918与MUM-2B有着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及迁移的能力,可见miR-222发挥着促进UM肿瘤生长及进展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UM肿瘤中miR-222与HMGA1的作用关系,及miR-222对下游PI3K/Akt/MMP-9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慢病毒LV-HMGA1-RNAi下调C918与MUM-2B细胞中HMGA1表达后,RT-PCR检测HMGA1表达下调组和LV-NC组中miR-222表达水平改变。构建miR-222-3p mimics,miR-222-3p inhibitor 和其对应的 miR-222-3p NC,在转染试剂的辅助下进入C918与MUM-2B细胞中,上调或下调UM细胞内miR-222-3p表达水平;转染48h后,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转染组中PI3K/Akt/MMP-9通路信号表达情况;并利用生物学网站进行miR-222与HMGA1的作用靶点预测。结果:通过RT-PCR检测C918与MUM-2B细胞中miR-222水平,结果发现在HMGA1表达下调组中,C918与MUM-2B细胞中miR-22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在miR-222-3p mimics 转染组中,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C918 与 MUM-2B 细胞中的 p-PI3K,p-Akt与MMP-9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相反,在miR-222-3p inhibitor转染组中,p-PI3K,p-Akt与MMP-9蛋白表达下降(P<0.05),但PI3K与Akt总蛋白水平在miR-222-3p mimics和inhibitor组中并无明显差异。我们推测,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为磷酸化的PI3K与Akt(即p-PI3K,p-Akt)分别是PI3K与Akt的活化形式,所以p-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在不同转染组中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总PI3K与总Akt蛋白表达则较为稳定。结论:在UM肿瘤中,HMGA1与miR-222之间可能存在着作用靶点;miR-222发挥着促进UM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作用,且miR-222对UM细胞的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PI3K/Akt/MMP-9通路介导的。第五部分HMGA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裸鼠体内研究目的:通过慢病毒LV-HMGA1-RNAi构建HMGA1表达稳定下调的C918细胞,并使C918细胞悬液通过皮下注射方式进入裸鼠体内成瘤,观察HMGA1对UM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通过分子蛋白水平检测分析动物瘤体组织中HMGA1表达对PI3K/Akt/MMP-9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成功构建的HMGA1表达稳定下调的C918细胞皮下注射入裸鼠体内成瘤后,观察HMGA1表达下调组和NC组中裸鼠体内UM肿瘤形成过程。注射后一周后,每两天记录裸鼠体重和瘤体体积。28天时处死裸鼠,测量瘤体重量和体积;收集部分瘤体组织提取总蛋白质,行Western blot检测HMGA1表达及PI3K/Akt/MMP-9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在不同实验动物组的差异;另保留部分瘤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析 HMGA1 表达。结果: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证实,HMGA1表达下调组的裸鼠瘤体体积和重量显着小于NC组裸鼠,且其生长速度减缓(P<0.05)。保留部分瘤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及IHC实验检测HMGA1和PI3K/Akt/MMP-9表达。结果显示,HMGA1表达水平在慢病毒LV-HMGA1-RNAi转染组中明显降低,证实了 HMGA1表达下调的C918裸鼠成瘤模型构建成功;与NC组相比,PI3K,p-PI3K,p-Akt及MMP-9表达水平在慢病毒转染组中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裸鼠体内实验证实,HMGA1发挥着促进UM肿瘤生长的作用。当利用慢病毒下调C918细胞中HMGA1表达时,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证实了 HMGA1是通过PI3K/Akt/MMP-9通路发挥了在裸鼠体内调节UM细胞增殖的效应。全文结论HMGA1是UM发生及进展过程中的重要致癌基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过表达状态与UM细胞增殖、迁移、转移等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揭示HMGA1表达及相关调控机制可为U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分子靶点。本课题利用慢病毒LV-HMGA1-RNAi分别转染两种不同的UM细胞C918和MUM-2B,构建HMGA1表达稳定下调的UM细胞模型,我们发现HMGA1对UM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13K/Akt/MMP-9通路而完成的。MiR-222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着表达异常;已知miR-222可通过与多个靶基因结合,搭建出一张高效且复杂的调控网络,影响肿瘤发生和转移行为。我们利用miR-222-3pmimics及miR-222-3p inhibitor分别转染C918和MUM-2B细胞,结果发现,在miR-222-3p mimics转染组中,C918和MUM-2B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凋亡程度降低且迁移能力增强;相反,在miR-222-3p inhibitor转染组中C918和MUM-2B的凋亡程度加重,细胞活性和迁移能力均被削弱。我们通过查询生物学网站miRTarBase进行分子靶点预测,数据库检索结果提示,miR-222与HMGA1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靶点。通过RT-PCR证实,HMGA1表达水平与miR-222 mimics呈正向调控关系,与miR-222 inhibitor呈反向调控关系。分别提取miR-222-3p mimics及miR-222-3p inhibitor转染组中UM细胞的总RNA 及总蛋白质,行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分析 miR-222 对 PI3K/Akt/MMP-9通路信号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miR-222受到HMGA1基因直接调控,HMGA1通过促进miR-222表达,从而激活PI3K/Akt/MMP-9通路,发挥着对UM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调控作用。最后,我们在裸鼠体内进行了再次验证,发现HMGA1同样在活体内发挥着促进瘤体生长的作用,且此功能是通过PI3K/Akt/MMP-9通路参与完成的。综上所述,本课题提出,通过抑制HMGA1表达,靶向性阻断MMP-9上游的PI3K/Akt通路,从而阻止由MMP-9介导的UM细胞侵袭和迁移;HMGA1与miR-222 之间可能存在有相互的作用靶点,miR-222 可通过对 PI3K/Akt/MMP-9 通路进行活化而参与UM的进展过程。本课题通过对HMGA1在UM肿瘤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UM肿瘤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治疗靶点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张青玲[4](2020)在《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侵袭及转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见发病危险因素为紫外线(UV)辐射、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状态等。目前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激光和冷冻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等,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NAD(P)H脱氢酶1(NQO1)是一种器官中广泛分布的黄素酶,以NAD(P)H为供体,催化醌类化合物的双电子还原为对苯二酚类化合物。据报道,NQO1基因缺失,易使小鼠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发展为肿瘤。也有报道称NQO1敲除可减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而过度表达则增加细胞增殖。基于上述不同的观点,NQO1被认为同时具有抗癌和致癌作用,这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和细胞种类。由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紫外线诱导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我们推测NQO1可能在鳞状细胞癌中起作用。阿苯达唑是一种驱虫药,但近期研究表明阿苯达唑具有抗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黑色素瘤等)活性,但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拟对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为阿苯达唑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NQO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检测NQO1基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研究鳞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求有效诊断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NQO1表达水平检测收集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评估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NQO1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皮肤细胞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及鳞癌细胞SCC12和SCC13中NQO1蛋白表达水平。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获得NQO1基因过表达或敲除的重组腺病毒。3.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皮肤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细胞生长实验用于评估NQO1对CSCC增殖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用于评估NQO1以及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和Wound-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CSC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4.机制研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细胞增殖相关调节蛋白如Cyclin D1、Cyclin E、SOX2等表达影响,对E-cadherin、snail等EMT相关分子标志影响,以及EMT相关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如AKT、JNK和p38 MAPK等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NQO1对CSCC增殖、侵袭迁移影响的机制:用深红色染料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用于评估NQO1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结果:1.NQO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NQO1在CSCC损伤区几乎没有检测到或部分检测到。在CSCC病变周围的免疫细胞中可观察到NQO1免疫反应性。与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相比,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C12和SCC13)和皮肤细胞中NQO1蛋白水平略低。2.NQO1过表达或敲除对皮肤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细胞生长实验:NQO1过表达导致CSCC细胞系(SCC12和SCC13细胞)细胞增殖显着降低,而NQO1敲除则增加了细胞增殖;与细胞增殖实验结果相似,NQO1降低了SCC12和SCC13细胞的克隆形成活性;细胞侵袭实验:NQO1过表达显着降低了SCC细胞侵袭能力,而NQO1敲除增加了CSCC细胞侵袭;Wound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NQO1过表达减少细胞迁移,而NQO1敲除增加细胞迁移。3.NQO1对CSCC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NQO1过表达显着降低了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如Cyclin D1、Cyclin E等的水平,NQO1敲除增加了这些细胞增殖相关调节因子的水平。4.NQO1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记的影响NQO1过表达使CSCC细胞E-cadherin水平升高,N-cadherin、Vimentin、Snail、Slug水平略有下降,而NQO1敲除略微降低了CSCC细胞E-cadherin的水平,而增加了其他分子的水平。5.NQO1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NQO1过表达轻微地降低了CSCC细胞磷酸化AKT、JNK和p38MAPK的水平,而NQO1敲除则增加了磷酸化AKT、JNK和p38MAPK的水平。6.NQO1对CSCC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NQO1过表达明显降低了CSCC细胞内ROS水平,NQO1的敲除导致了CSCC细胞内ROS水平显着升高。结论:NQO1可抑制CSCC增殖、侵袭迁移;NQO1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可能与调节增殖相关调节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及p63等水平有关;NQO1可抑制CSCC细胞的侵袭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slug等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水平有关;NQO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与降低EMT相关细胞内信号通路中AKT、JNK和p38mapk等的磷酸化水平有关;NQO1可降低CSCC细胞内ROS的水平。第二部分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1.通过MTT实验评估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2.通过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凋亡的影响。3.机制研究通过TOPflash实验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Westernblot及MTT实验检测阿苯达唑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MTT实验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阿苯达唑对CSCC干细胞特性的影响。结果:1.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MTT实验显示,在阿苯达唑浓度大于等于0.2μm时可降低SCC12和SCC13细胞的生存能力;Tunel检测显示,与DMSO处理对照组相比,阿苯达唑处理组超过浓度大于等于0.5μm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示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2.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特异性作用使用正常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对比试验显示,阿苯达唑剂量超过0.2μM时可诱导SCC13细胞凋亡,而在阿苯达唑剂量超过1.0μM仍未能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3.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阿苯达唑增加了SCC12和SCC13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半胱天冬酶-4和半胱天冬酶-12水平。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预处理抑制了阿苯达唑诱导的CHOP和半胱天冬酶-12的活化。4.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影响阿苯达唑在无毒剂量0.05μM和0.1μM时能显着降低SCC12和SCC1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导致TOPflash活性降低;这些数据一致,Western blot显示阿苯达唑处理使Wnt/β-连环蛋白明显减少。结论:阿苯达唑可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凋亡;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凋亡具有特异性;阿苯达唑诱导CSCC细胞内质网应激;阿苯达唑能作用于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降低CSCC的干细胞特性。
王雅清[5](2020)在《STAT基因家族中STAT1、STAT3、STAT5与GRIM-19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据统计皮肤鳞状细胞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恶性肿瘤,相比其他类型的皮肤癌转移率更高、预后较差。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交界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与皮肤鳞癌相似,仅依靠形态学鉴别十分困难,误诊率极高。在2006年版的WHO皮肤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角化棘皮瘤为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但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角化棘皮瘤是皮肤鳞癌的一种变异型,部分病例最终可以发展为鳞癌,应看作是皮肤鳞癌的癌前病变或“角化棘皮瘤型皮肤鳞状细胞癌”。在最新版(2018年)的分类标准中,角化棘皮瘤被归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角化棘皮瘤的定义仍极具争议。这两类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大多数角化棘皮瘤发展迅速但可自愈,而皮肤鳞癌早期生长缓慢不易察觉,到了晚期多发生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所以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病理中仍缺乏特异性高的鉴别标记物,也为治疗的精准性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希望找到参与调控皮肤鳞癌发生的重要基因,通过检测它在皮肤鳞癌与角化棘皮瘤之间的表达差异,判断是否可以作为两者鉴别的分子标记物或未来靶向治疗的新方向。大量研究发现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家族基因在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和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中都起着复杂而重要的调节作用,激活后的STATs基因可通过转录调控多种原癌基因的表达来诱导肿瘤的发生。其中STAT3被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但是对于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STATs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癌基因STAT3在交界性的角化棘皮瘤中是否与皮肤鳞癌存在明显差异,之前的相关研究较少。有报道称干扰素联合维甲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gene associated with retinoid-interferon mortality-19,GRIM-19)是一种有效的STAT3激活抑制剂,可以直接与STAT3结合抑制其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但是在皮肤鳞癌的发生机制中,是否存在GRIM-19/STAT3轴的调控,之前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目的:1.检测STAT家族中的肿瘤相关基因STAT1、STAT3及STAT5在皮肤鳞癌及角化棘皮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是否与患者的各临床特征有关;2.癌基因STAT3在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3.在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GRIM-19的表达情况以及它是否与STAT3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鳞癌、角化棘皮瘤和正常组织中STAT1、STAT3、STAT5以及GRIM-19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学分析各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有无相关性;以及GRIM-19与STAT3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2.通过对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皮肤鳞癌的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计算皮肤鳞癌样本与正常对照样本中STAT1、STAT3、STAT5以及GRIM-19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并对GRIM-19与STAT3基因的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TAT家族中p-STAT1、p-STAT5(磷酸化状态下)在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均为阴性;p-STAT3蛋白在皮肤鳞癌中阳性率为63.4%,且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27,P<0.05),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在角化棘皮瘤中阳性率为62.1%,与各临床特征均无关;2.p-STAT3蛋白在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织的阳性率11.1%,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STAT3蛋白在皮肤鳞癌与角化棘皮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9,P>0.05);3.GRIM-19在皮肤鳞癌中阳性率为43.9%,且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09,P<0.05),与分化程度正相关(P=0.028,P<0.05),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在角化棘皮瘤中阳性率为48.3%,且与恶变程度负相关(P=0.005,P<0.05),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在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为61.1%,三者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皮肤鳞癌中,GRIM-19与p-STAT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656,P=0.000,P<0.05);在角化棘皮瘤中,GRIM-19与p-STAT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1,P=0.010,P<0.05)。5.GEO数据库中皮肤鳞癌的数据分析显示STAT1、STAT3、STAT5a基因在皮肤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存在显着表达差异(P<0.05);GRIM-19基因在皮肤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表达差异(P>0.05),且GRIM-19与STAT3不存在相关性(r=0.2448,P=0.42,P>0.05)。结论:在皮肤鳞癌中,STAT3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调,说明STAT3基因参与了皮肤鳞癌的发生,起到了促癌作用。但是,STAT3的蛋白在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之间的表达差异不明显,不能作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标记物。GRIM-19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在皮肤鳞癌、角化棘皮瘤和正常皮肤中均无明显差异,且GRIM-19与STAT3相关性较差,说明在皮肤鳞状细胞肿瘤中,不存在GRIM-19基因通过抑制STAT3的活化来发挥抑癌作用,GRIM-19/STAT3轴可能未参与皮肤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刘芳[6](2020)在《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胃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分别占世界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胃癌的预后与其进展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则较差,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低于20-30%。由于胃癌早期症状的非特异性,胃镜检查尚未普及,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内镜下检出率低,通常患者确诊时已到进展期,而缺乏经济高效的非侵入性的高危人群生物学筛查指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研究发现KLF家族中多种转录因子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关于KLF11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少,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KLF11在胃癌及对应癌旁正常胃组织的表达情况及KLF11蛋白在胃癌与癌前病变中表达情况,分析KLF1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探究KLF11异常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发展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中的新鲜胃癌与癌旁组织标本,收取自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及胸外科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包括胃癌组织20例,与之对应的癌旁胃组织(距胃癌边缘3cm)20例,术中快速切取胃癌和其旁新鲜标本后放置于含有RNA液的EP管内,并迅速置于-80摄氏度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本来源于2017年12月-2019年10月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蜡块100例,包括胃癌30例及其对照的癌旁胃组织30例,异型增生组织2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20例。所有标本均术前均未做过任何形式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所有标本均经手术切除并完成病理学确诊,记录完整病理与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等,TNM分期参考第2016年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协会(UICC/AJCC)胃癌pTNM分期(病理TNM分期)标准。2.实验方法采用RT-qPCR法检测KLF1 1mRNA在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胃黏膜中表达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LF11蛋白在胃癌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的水平。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病变胃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胃癌组织阳性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的四格表数据分布特点分别选择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黏膜及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差异性及在胃癌组织表达情况与其临床参数间的关系。在胃癌组织与配对正常胃黏膜中KLF1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相对定量△△Ct法计算,数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KLF11的阳性表达在胃癌、异型增生、肠上化生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阳性表达的程度表现为:细胞核轻度着色(棕黄色颗粒)、中度着色(棕色颗粒)与重度染色(棕褐色颗粒)。KLF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和胞浆染色,阳性表达程度表现为细胞核和胞浆轻度着色(棕黄色颗粒)、中度着色(棕色颗粒)与重度染色(棕褐色颗粒)。(2)KLF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30)、45%(9/20)、60%(12/20)、80%(24/30),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KLF11在正常胃黏膜的表达与肠上皮化生的表达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异型增生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性明显(P<0.05),与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性明显(P<0.001);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肠上皮化生有显着差异(P<0.05)。(3)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之间有显着的关系(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着相关性(P>0.05)。KLF1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用△△ct法来计算,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LF1 1mRNA水平较癌旁正常胃组织明显上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KLF11在胃癌组织中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的表达较正常胃黏膜上升;(2)KLF11蛋白在异型增生组织中较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上升;(3)KLF11蛋白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TNM分期相关。
徐洁[7](2020)在《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精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旨在从临床层面探讨宫颈癌的miRNAs表达谱并筛选兴趣miRNA,然后从体外细胞水平以及体内动物实验来对宫颈癌的机制进行研究,从而为宫颈癌的诊断以及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送检样本进行miRNA芯片分析;用q RT-PCR验证miR-433的表达;通过miRNAs相关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iRNAs相关的信号通路;提取样本DNA并进行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2.体外培养人宫颈癌Ca Ski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四组,分别为control组、甲基化抑制剂组(5-AZA)、miR-433过表达组以及miR-433抑制剂组,然后检测miR-433的水平,同时采用MTT检测细胞0h、24h、48h以及72h细胞活力。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tra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改变;提取细胞蛋白并用试剂盒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MDM2、Bax以及p53的表达)以及PI3K、p-AKT/AKT和FAK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FAK在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4.确定miR-433的靶向关系后在细胞中转染FAK过表达质粒,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相关的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5.为了进一步确定PI3K/AKT通路介导miR-433在宫颈癌细胞中的作用,采用PI3K抑制剂(GDC-0032)处理细胞,然后检测上述相关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将40只Balb/C裸鼠分为四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不建立Ca Ski裸鼠移植瘤模型)、其余三组为裸鼠移植瘤模型组,分别为scramble组(生理盐水注射组)、miR-433过表达组(mimics转入Ca Ski细胞并注射)以及miR-433干扰组(inhibitor转入Caski细胞并注射)。7.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根据小鼠的死亡时间绘制生存曲线;颈椎脱臼法处理各组小鼠,完整剥离瘤体,检测组织中miR-433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PI3K、p-AKT和FAK的表达。研究结果:1.miRNA芯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癌组中有16个miRNAs表达升高,12个miRNAs表达降低,其中下降的miRNAs中miR-433差异最大;通过DIANA-miRPath预测的差异表达miRNAs相关的信号通路中PI3K-Akt信号通路涉及的miRNAs最多。2.与对照组相比,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在宫颈癌组中升高,且III-IV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I-II期患者;相关性分析显示miR-433的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2=0.7177)。3.与对照组细胞相比,5-AZA和miR-433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5)、细胞侵袭能力降低(P<0.05),同时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升高(P<0.05)。4.与对照组细胞相比,MDM2在5-AZA和miR-433处理组细胞中表达降低,而Bax和P53则表达升高,说明5-AZA和miR-433促进了细胞的凋亡(P<0.05);同时,PI3K/AKT/FAK在5-AZA和miR-433处理组细胞中表达降低(P<0.05),即抑制了PI3K/AKT通路的激活及靶基因FAK的表达。5.在细胞中过表达FAK后,MDM2表达升高(P<0.05),P53和Bax表达降低(P<0.05),同时,细胞凋亡比例降低(P<0.05),细胞侵袭能力升高(P<0.05)。用PI3K抑制处理细胞后,MDM2表达降低(P<0.05),而P53和Bax表达升高(P<0.05);同时,细胞凋亡比例升高(P<0.05),细胞侵袭能力降低(P<0.05)。6.与control组小鼠(不接种移植瘤)相比,移植瘤模型组小鼠体重均下降,且inhibitor组小鼠体重下降最明显(P<0.05);生存分析显示mimics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优于inhibitor组小鼠(P<0.05)。7.与scramble组小鼠相比,mimics组小鼠剥离的肿瘤尺寸降低,而inhibitor组小鼠剥离的肿瘤尺寸升高;同时,PI3K、AKT和FAK在mimics组小鼠肿瘤组织中表达降低,而在inhibitor组小鼠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结论1.miR-433在宫颈癌患者中低表达,且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能够抑制miR-433的表达。2.5-AZA和过表达miR-433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FAK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以及降低细胞增殖。3.miR-433高表达的宫颈癌细胞移植瘤小鼠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存率。
牛敬才[8](2019)在《EP1受体调控前列腺素E2诱导的骨肉瘤生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在儿童、青少年等群体骨骼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随着化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肢体重建等技术手段的发展,OS患者保持肢体功能治疗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然而OS患者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形成新生肿瘤血管的机制较为复杂,肿瘤发生进展过程仍牵涉繁琐复杂的网状信号转导通路,因此对于OS的发病机制仍需要深层次的研究。近年来,炎症介质及相关细胞因子在OS肿瘤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向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s H2,PGH2)这一转化过程中,COX为限速酶。PGE2是花生四烯酸通过COX-2催化后其主要代谢产物,PGE2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在体内广泛分布,在肿瘤发展进程中,白细胞三烯及PGE2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在多个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两者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凋亡过程的调控作用。通过与EP受体的特异性结合,PGE2发挥其生理效应,EP受体可分为EP1、EP2、EP3、EP4四种亚型,EP1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EP1受体能够介导Ca2+调控信号转导。EP1受体与肝癌、皮肤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在人Hep G2、Hep3B肝癌细胞中,EP1受体表达水平在EP四种受体中最丰富,EP1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ONO-8713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Hep G2、Hep3B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具有诱导人Hep G2、Hep3B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EP1受体参与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调控过程,此外EP1受体与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分化增殖密切相关。然而在骨肉瘤中,PGE2是否在骨肉瘤的进展过程中,参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生,尚不明确,以EP1受体为靶点是否能够为临床开发高效、高选择性、低毒的抗骨肉瘤治疗手段尚缺乏一定的实验依据。本课题建立骨肉瘤荷瘤裸鼠模型,以人骨肉瘤细胞为研究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反应、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激光共聚焦等技术,观察EP1受体参与骨肉瘤细胞生长机制研究。以期为临床开发高效、高选择性、低毒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目的:以人骨肉瘤细胞为研究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反应、TUNEL、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激光共聚焦等技术,观察EP1受体参与骨肉瘤细胞生长机制研究。方法:(1)设计EP1 m RNA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检测人骨肉瘤细胞MG63、OS732、143B、U-2OS,人胎儿成骨细胞h Fob1.19中EP1m RNA的表达水平。(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骨肉瘤细胞MG63、OS732、143B、U-2OS,人胎儿成骨细胞h Fob1.19中EP1的表达水平。(3)将MG63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104个细胞,处理组采用PGE2(5μM),17-PT-PGE2(5μM),对照组细胞采用0.5%DMSO处理。采用PKC活性检测盒检测EP1受体激动剂对MG63细胞蛋白激酶C的影响。(4)取96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0000个MG63细胞,处理组采用PGE2(5μM),17-PT-PGE2(5μM),对照组细胞采用0.5%DMSO处理。48h后MTT法检测EP1受体激动剂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5)将MG63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104个细胞,处理组采用17-PT-PGE2(5μM),和17-PT-PGE2(5μM)+SC51809(2μM)。处理48小时后,采用PKC活性检测盒检测MG63细胞中EP1下游分子PKC活性。(6)取96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0000个MG63细胞,处理组采用17-PT-PGE2(5μM),和17-PT-PGE2(5μM)+SC51809(2μM)。随后将96孔细胞培养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h后MTT法检测MG63细胞增殖。(7)取24孔培养板,每孔接种20000个MG63细胞,采用PGE2(5μM),17-PT-PGE2(5μM)处理,对照组细胞采用0.5%DMSO处理,48h后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8)取24孔培养板,每孔接种20000个MG63细胞,处理组采用17-PT-PGE2(5μM)和17-PT-PGE2(5μM)+SC51809(2μM)。48h后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9)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骨肉瘤细胞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EP1-si RNA+PGE2(5μM)中EP1的表达水平。(10)取96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0000个MG63细胞,处理组采用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EP1-si RNA+PGE2(5μM),48h后MTT法检测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11)取24孔培养板,每孔接种20000个MG63细胞,处理组采用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EP1-si RNA+PGE2(5μM)。48h后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1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骨肉瘤细胞MG63、si RNA对照、EP1-si RNA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13)在雄性BALB/c裸鼠,裸鼠腋窝处接种5 x107个MG63细胞,接种完成后接种部位形成皮丘,待裸鼠肿瘤直径达到3-5mm左右时,随机将裸鼠分为对照组及用药组(SC51809),用药组每日给药2 mg/kg,给药21天,给药期间每隔三天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并按下列方法计算肿瘤体积,肿瘤体积=0.44×长径×短径2。(14)采用PKC活性检测盒检测SC51809对MG63荷瘤裸鼠中PKC活性的影响。(15)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SC51809对MG63荷瘤裸鼠中肿瘤组织凋亡情况。(16)Western Blot检测SC51809体内对MG63荷瘤裸鼠中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与人胎儿成骨细胞h Fob1.19相比,人骨肉瘤细胞MG63、OS732、143B、U-2OS中EP1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人骨肉瘤细胞MG63中EP1的表达水平较人骨肉瘤细胞OS732、143B、U-2OS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7-PT-PGE2组、PGE2组PKC活性水平较对照组高,17-PT-PGE2、PGE2增强了MG63细胞中PKC的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17-PT-PGE2组、PGE2组增殖水平较对照组高,17-PT-PGE2、PGE2增强了MG63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17-PT-PGE2组PKC活性水平较17-PT-PGE2+SC51809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51809组降低了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PKC活性。(6)17-PT-PGE2组增殖水平较17-PT-PGE2+SC51809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51809组降低了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增殖。(7)17-PT-PGE2组、PGE2组观察到的凋亡细胞数量较对照组低,计算细胞凋亡率,17-PT-PGE2组、PGE2组观察到的凋亡率较对照组低,17-PT-PGE2、PGE2增强了MG63细胞的抗凋亡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17-PT-PGE2组凋亡水平较17-PT-PGE2+SC51809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51809组降低了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抗凋亡活性。(9)MG63 EP1-si RNA+PGE2中EP1的表达水平较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中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组增殖水平较EP1-si RNA+PGE2(5μM)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沉默EP1受体能够降低MG63细胞增殖。(11)EP1-si RNA+PGE2组凋亡水平较MG63+PGE2(5μM)、si RNA对照+PGE2(5μM)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沉默EP1受体能够诱导MG63细胞凋亡。(12)MG63 EP1-si RNA较MG63、si RNA对照中Bax、cytoplasmic cyt c、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MG63 EP1-si RNA较MG63、si RNA对照中Bcl-2、mitochondrial cyt c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3)SC51809对MG63荷瘤裸鼠中的的肿瘤体积和平均肿瘤重量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SC51809组裸鼠的肿瘤体积、肿瘤重量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51809对MG63荷瘤裸鼠中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4)SC51809组PKC活性水平较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51809组降低了MG63荷瘤裸鼠PKC活性。(15)SC51809组观察到的凋亡率较对照组高,SC51809在体内具有诱导MG63细胞凋亡作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MG6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SC51809组较对照组中Bax、cytoplasmic cyt c、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MG6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SC51809组较对照组中Bcl-2、mitochondrial cyt c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EP1受体激动剂、PGE2能够抑制MG63细胞凋亡,EP1受体抑制剂对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凋亡活性增强,阻断EP1受体能够抑制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增殖,促进17-PT-PGE2诱导的MG63细胞凋亡,沉默EP1能够抑制PGE2诱导的MG63细胞增殖,促进PGE2诱导的MG63细胞凋亡,提示EP1参与了PGE2、17-PT-PGE2诱导的MG63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2)人骨肉瘤细胞MG63中EP1表达水平较高。(3)EP1受体激动剂、PGE2能够增强MG63细胞蛋白激酶C表达水平以及增殖活性,EP1受体抑制剂能够抑制蛋白激酶C表达水平以及增殖活性。(4)SC51809体内能够抑制MG63荷瘤裸鼠中的的肿瘤生长,降低肿瘤组织PKC活性水平,诱导肿瘤肿瘤凋亡,介导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
孙维超[9](2019)在《CIRP调控UVB辐射下角质细胞中STAT3磷酸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紫外线辐射是人类皮肤癌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大约65%的黑色素瘤和90%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有关。长期UVB暴露会引起皮肤细胞的DNA发生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修复,这些损伤的DNA会大量积累并逐渐演变为基因突变的产生。这些基因突变会引起细胞内蛋白的表达异常及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促使皮肤癌的发生。在UVB辐射处理的角质细胞和一些黑色素瘤细胞株中,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呈现上调表达的情况,提示CIRP与皮肤癌发生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CIRP是冷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响应亚低温条件诱导表达。作为一个应激调控蛋白,CIRP参与调控大量细胞生理进程,比如生长,衰老,凋亡以及癌症发生等。我们课题组前期发现CIRP可以引起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表达上调,促使HaCaT角质细胞在响应UVB辐射处理情况下的细胞增殖和存活。CIRP与p-Stat3之间的这种正相关表达关系在肝脏细胞中也被报道。但在UVB辐射下的HaCaT角质细胞中,CIRP是如何调控Stat3的具体作用机制未曾阐述清楚。Jaks是存在于胞内的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可介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激活下游Stat3信号通路并引起癌症发生。有研究表明CIRP可以作为一个激酶或者激酶调控因子起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UVB辐射引起的CIRP的上调表达可能通过调控Jaks来影响p-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调控皮肤癌的发生过程。此外,有研究发现CIRP能够引起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NF-κB信号通路也可能参与CIRP对p-Stat3的调控。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构建稳定过表达CIRP的HaCaT细胞株,添加JAK家族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基因沉默CIRP等方法,研究了Jaks在CIRP引起的Stat3磷酸化上调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和CIRP对于皮肤癌细胞生长与存活的调节作用,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长期低剂量(3mJ/cm2)UVB诱导转化的HaCaTt细胞中,p-Jak2和p-Jak3的表达量与p-Stat3的表达量一致上调;在UVB引起的HaCaT角质细胞转化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也被激活。(2)低剂量的UVB辐射单次处理或者过表达CIRP都能够引起HaCaT角质细胞中p-Jak2和p-Jak3的表达量上调,与p-Stat3的表达量上调一致;UVB辐射处理可以上调HaCaTCIRP细胞中p-Stat3,p-Jak2和p-Jak3的表达量。(3)低剂量的UVB辐射单次处理或者过表达CIRP都能够引起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p-Akt和p-ERK表达量上调;UVB辐射处理可以上调HaCaTCIRP细胞中p-Akt和p-ERK的表达量。(4)利用JAK Inhibitor I处理HaCaTGFP细胞和HaCaTCIRP细胞,低剂量UVB或者CIRP过表达所引起的Stat3的磷酸化上调被完全抑制;同时伴随着Stat3下游靶向调控基因Bag-1/S的表达也受到抑制。利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5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低剂量UVB或者CIRP过表达所引起的Stat3的磷酸化上调被抑制。(5)靶向CIRP的siRNA沉默了CIRP在HaCaTt中的表达,抑制了原癌基因的表达,使HaCaT和HaCaTt角质细胞在10mJ/cm2的UVB处理后的细胞克隆生成能力减弱。(6)靶向CIRP的siRNA沉默了CIRP在A375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上调了p53和p21的表达,抑制了A375细胞的增殖并增强了A375细胞对于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了CIRP-p-Jak2/3/NF-κB-Stat3-Bag-1/S信号通路,该通路调控了UVB辐射处理后HaCaT角质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存活。CIRP的表达影响了角质细胞和皮肤癌细胞的增殖及UVB或IR抗性,提示CIRP能够作为一个新的预防或治疗皮肤癌的靶向作用位点。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CIRP在低剂量UVB引起的癌症发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可以丰富我们对皮肤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认知,为皮肤癌治疗提供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宁[10](2019)在《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GO分析与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人类正确认识到癌症的存在以来,虽然经过了多年漫长而不懈的努力研究,但是至今它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没有严格意义上能够治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癌症的发生都会伴随着遗传物质的改变,癌症的发生与细胞内基因的非正常表达密切相关已经是关于癌症的普遍共识,原癌基因激活或是抑癌基因受到抑制都是癌症发生的潜在因素。近些年来,一种全新的遗传分子,microRNA(miRNA)的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长度为2022个核苷酸分子的单链RNA,随着学术界对它的认知不断增加,它在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和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发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熟体mi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同它所对应的靶基因的信使RNA进行绑定,进而阻碍或抑制信使RNA翻译成为蛋白质,由此对靶基因起到后转录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癌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大量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的发生通常会伴随着某些基因和miRNA的异常表达,主要体现在序列变异、缺失和表达量的升高或降低。这些基因和miRNA在特定的癌症组织中异常表达,使它们成为癌症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miRNA对靶基因的靶位关系,基因和miRNA可以被构建为miRNA调控网络。依照miRNA对基因的后转录调控关系,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构成了癌症异常表达网络,其中的调控通路是潜在的控制癌症发生的信号通路。因此从癌症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入手,构建调控网络,提取信号通路,识别核心基因和miRNA,对于揭示癌症发病机制,了解和认识癌症发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述研究,对癌症所涉及的基因和miRNA进行具有实际生物意义的分析,从多种权威数据库和文献中收集实验证实的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以及实验证实的miRNA和基因的靶位关系,使用DAVID和ClueGO对网络节点进行Gene Ontology分析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分析,对涉及到的基因进行注释以及富集分析,以此来赋予输入基因同实际的生物过程和具体癌症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此外还提出一种评价模型,对异常表达基因同癌症的密切程度进行评估,然后通过miRNA调控网络的建立,对miRNA、基因和生物过程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研究选取了15种癌症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和miRNA,对它们的综合分析中,提取出现在较多种癌症中的基因,对它们进行富集分析,得到了更多的相关基因。而后对这些基因进行miRNA靶位配对,建立了miRNA调控关系网络。在癌症的独立基因和miRNA的研究中,使用DAVID功能性分析对纯符号化、缺乏生物意义的异常表达基因集合进行注释,赋予无意义的基因符号注释,归并入相关的主题之中。之后再分别对其中的核心基因进行miRNA和靶基因的配对,建立miRNA调控网络。
二、抑制皮肤癌基因被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制皮肤癌基因被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人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486-5p介导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创面愈合的简介 |
1.2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
1.3 外泌体源性miRNA在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体外分离脂肪源性干细胞和外泌体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鉴定ADSCs |
2.2.2 ADSCs功能判断 |
2.2.3 ADSCs源性外泌体判断 |
2.3 讨论 |
第3章 ADSCs源性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愈合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ADSCs源性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愈合 |
3.2.2 ADSCs源性外泌体促进血管形成 |
3.3 讨论 |
第4章 ADSCs外泌体内的miR-486-5p促进HSF细胞和HMEC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ADSCs源性外泌体内miR-486-5p促进HSF细胞增殖和迁移 |
4.2.2 ADSCs源性外泌体内miR-486-5p促进HMEC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 |
4.3 讨论 |
第5章 miR-486-5p通过作用于Sp5 促进HSF和 HMEC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Sp5是miR-486-5p作用的下游蛋白 |
5.2.2 ADSCs源性外泌体分泌的miR-486-5p通过抑制Sp5 的表达促进HSFs增殖、迁移和HMECs血管生成 |
5.3 讨论 |
第6章 miR-486-5p促进皮肤创面愈合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第7章 miR-486-5p通过作用于Sp5/CCND2 信号轴促进创面愈合和血管形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 |
7.3 讨论 |
第8章 结论 |
8.1 ADSCs源性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与血管新生 |
8.2 ADSCs源性外泌体内miR-486-5p促进HSF和 HMEC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
8.3 ADSCs源性外泌体分泌的miR-486-5p通过抑制Sp5 的表达促进HSFs增殖、迁移和HMECs血管生成 |
8.4 miR-486-5p促进小鼠皮肤损伤愈合 |
8.5 miR-486-5p通过结合Sp5 调节CCND2 表达,继而促进血管形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MicroRNA-222介导PI3K/Akt/MMP-9信号通路参与调控HMGA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HMGA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葡萄膜黑色素瘤中HMGA1对PI3K/Akt/MMP-9通路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MicroRNA-222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葡萄膜黑色素瘤中HMGA1靶向miR-222对PI3K/Akt/MMP-9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部分 HMGA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裸鼠体内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文章 |
(4)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流行性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1 紫外线 |
2.2.2 乳头瘤病毒感染 |
2.2.3 机体免疫状态 |
2.2.4 化学致癌物 |
2.2.5 基因突变 |
2.2.6 家族史 |
2.2.7 其他相关皮肤病 |
2.2.8 其他因素 |
2.3 治疗 |
2.3.1 手术治疗 |
2.3.2 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 |
2.3.3 靶向治疗 |
2.3.4 放射治疗 |
2.3.5 基因治疗 |
2.3.6 光动力疗法 |
2.3.7 其他疗法 |
2.4 随访 |
2.5 小结 |
第3章 NQO1 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组织标本及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试剂盒 |
3.1.4 主要仪器 |
3.1.5 实验方法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NQO1 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内的表达水平 |
3.2.2 NQO1 对细胞增殖和平板克隆形成活性的影响 |
3.2.3 NQO1 对细胞增殖相关分子水平的影响 |
3.2.4 NQO1 对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3.2.5 NQO1对EMT相关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 |
3.2.6 NQO1对SCC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3.2.7 NQO1 抑制剂双香豆素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组织标本及细胞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试剂盒 |
4.1.4 主要实验仪器 |
4.1.5 实验方法 |
4.1.6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阿苯达唑的结构 |
4.2.2 阿苯达唑对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 |
4.2.3 阿苯达唑诱导SCC12和SCC13 细胞凋亡 |
4.2.4 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特异性作用 |
4.2.5 阿苯达唑诱导CSCC的凋亡与内质网应激有关 |
4.2.6 阿苯达唑和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对CSCC影响 |
4.2.7 阿苯达唑对CSCC和角质形成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4.2.8 阿苯达唑对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STAT基因家族中STAT1、STAT3、STAT5与GRIM-19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STAT基因家族中STAT1、STAT3、STAT5 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表达情况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AT3与GRIM-19 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STAT1、STAT3、STAT5和GRIM-19 基因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STAT家族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的初步探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KLF家族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宫颈癌miRNAs表达谱分析 |
引言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
引言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移植瘤小鼠影响的体内研究 |
引言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miRNAs及相关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EP1受体调控前列腺素E2诱导的骨肉瘤生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EP1 在人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及EP1 激动剂、抑制剂、PGE2 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EP1 受体激动剂、抑制剂、PGE2对MG63 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阻断EP1受体、沉默EP1 受体对17-PT-PGE2 诱导的MG63 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P1受体抑制剂对MG63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肉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CIRP调控UVB辐射下角质细胞中STAT3磷酸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1 绪论 |
1.1 提出问题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 |
1.2.2 课题组关于CIRP的前期研究 |
1.2.3 JAKs-STATs信号通路 |
1.2.4 NF-κB信号通路 |
1.3 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 低剂量UVB慢性暴露诱导角质细胞转化及Jaks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激活 |
2.1 前言 |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
2.3.2 UVB照射处理 |
2.3.3 Western blot |
2.3.4 Soft Agar克隆生成实验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细胞培养 |
2.4.2 低剂量UVB慢性暴露诱导HaCaT细胞转化 |
2.4.3 低剂量UVB慢性暴露诱导角质细胞原癌基因表达 |
2.4.4 HaCaTt细胞中Jaks家族蛋白磷酸化的上调表达 |
2.4.5 HaCaTt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稳定过表达CIRP对角质细胞响应UVB照射下Jaks和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CIRP过表达重组载体构建 |
3.3.2 质粒提取 |
3.3.3 质粒瞬时转染 |
3.3.4 构建稳定过表达GFP和 CIRP基因的HaCaT细胞株 |
3.3.5 UVB照射处理 |
3.3.6 免疫荧光 |
3.3.7 Western blot |
3.3.8 数据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重组质粒p Lenti-CMV-CIRP-puro的构建 |
3.4.2 构建GFP和 CIRP稳定过表达的HaCaT细胞株 |
3.4.3 稳定过表达CIRP基因引起Jaks信号通路的激活 |
3.4.4 稳定过表达CIRP基因引起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Jaks蛋白和NF-κB信号通路介导了CIRP对 Stat3 磷酸化的调控 |
4.1 前言 |
4.2 实验器材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MTT细胞活性检测 |
4.3.2 药物配置及加药处理 |
4.3.3 UVB辐射处理 |
4.3.4 Western blot |
4.4 实验结果 |
4.4.1 Jak inhibitor I以及NF-κB抑制剂BAY-11-7085 的细胞毒性 |
4.4.2 Jaks介导了从CIRP到 p-Stat3/Bag-1/S的信号传递 |
4.4.3 NF-kB参与了从CIRP到 p-Stat3 的信号传递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CIRP对 HaCaTt细胞中原癌基因表达和UVB抗性的调节作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器材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RNA干扰实验 |
5.3.2 Western blot |
5.3.3 克隆生成实验 |
5.3.4 UVB照射处理 |
5.3.5 数据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敲低CIRP的表达抑制了HaCaTt细胞中原癌基因的表达 |
5.4.2 敲低CIRP的表达增强了HaCaT和 HaCaTt细胞对UVB照射敏感性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CIRP对于人类皮肤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以及IR抗性的调节作用 |
6.1 前言 |
6.2 实验器材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3 实验方法 |
6.3.1 电离辐射处理 |
6.3.2 RNA干扰实验 |
6.3.3 Western Blot |
6.3.4 MTT检测细胞增殖 |
6.3.5 克隆生成实验 |
6.3.6 流式细胞实验测定细胞周期 |
6.3.7 数据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CIRP调控A375 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原癌基因表达 |
6.4.2 CIRP调控了A375 黑色素瘤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抗性 |
6.4.3 CIRP的表达抑制增强了IR引起的细胞周期抑制及凋亡 |
6.4.4 CIRP表达对A375 黑色素瘤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论文 |
专利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GO分析与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癌症简介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1.3.1 15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收集 |
1.3.2 异常表达miRNA和基因的靶位关系获取 |
1.3.3 15种癌症异常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及调控网络建立 |
1.3.4 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评价模型 |
1.3.5 重要基因和miRNA的GO和KEGG分析及ClueGO富集分析 |
1.4 目的和意义 |
1.5 文章结构 |
第2章 涉及概念、数据构成与相关方法介绍 |
2.1 生物数据简述 |
2.1.1 癌症基因 |
2.1.2 抑癌基因 |
2.1.3 异常表达 |
2.1.4 microRNA |
2.1.5 GO Term富集分析 |
2.1.6 信号通路 |
2.1.7 癌症相关的主题 |
2.2 相关研究工具及数据库介绍 |
2.2.1 DAVID |
2.2.2 Cytoscape和ClueGO |
2.2.3 KEGG数据库 |
2.2.4 Cancer Genetics Web |
2.2.5 PhenomiR |
2.2.6 miR2Diease数据库 |
2.2.7 Tarbase数据库 |
2.2.8 NCBI与ENTREZ ID |
第3章 异常表达因子评价模型建立、应用和调控网络建立 |
3.1 本章提要 |
3.2 异常表达因子评级模型建立 |
3.2.1 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收集和预处理 |
3.2.2 所关注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选定 |
3.2.3 异常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3.2.4 异常表达基因评价、分级和关键基因提取 |
3.2.5 实验证实的靶位关系获取 |
3.2.6 异常表达miRNA评价、分级和关键基因提取靶位关系获取 |
3.2.7 核心调控网络建立 |
3.3 异常表达因子评级模型评估 |
3.4 使用评价模型对15种癌症异常数据的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在癌症中的全局性统计和网络分析 |
4.1 本章提要 |
4.2 15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数量特征分析 |
4.3 GO分析及网络建立 |
4.3.1 研究结果分析 |
4.3.2 miRNA调控网络建立及关键miRNA讨论 |
4.4 KEGG分析及核心基因与MIRNA探讨 |
4.4.1 KEGG网络建立 |
4.4.2 核心基因讨论 |
4.4.3 miRNA调控网络建立及关键miRNA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抑制皮肤癌基因被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人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486-5p介导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D]. 卢颖洁. 南昌大学, 2020(08)
- [3]MicroRNA-222介导PI3K/Akt/MMP-9信号通路参与调控HMGA1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D]. 程英. 山东大学, 2020(11)
- [4]NQO1基因及阿苯达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青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5]STAT基因家族中STAT1、STAT3、STAT5与GRIM-19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王雅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7]miR-433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徐洁. 苏州大学, 2020(06)
- [8]EP1受体调控前列腺素E2诱导的骨肉瘤生长机制研究[D]. 牛敬才. 苏州大学, 2019(06)
- [9]CIRP调控UVB辐射下角质细胞中STAT3磷酸化的机制研究[D]. 孙维超. 重庆大学, 2019(01)
- [10]癌症中异常表达基因和miRNA的GO分析与调控网络研究[D]. 王宁. 吉林大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