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谈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周勍[1](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指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于鑫涛[2](2019)在《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多,互联网消费人群主体的改变,我国国民整体消费结构发生了两方面的升级:一方面是从原有的生存型消费逐渐升级为发展型消费;另一方面从原有的物质型消费逐渐升级为服务型消费。得益于此,P2P、O2O、众筹、区块链、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等线上交易场景和金融业态成为了主流,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抢占市场亦纷纷设计并推出更广泛丰富的线上线下消费支付场景,拓宽消费支付渠道,加强支付黏性。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以及新消费场景推陈出新,对银行的传统代付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银行不得不重新布局代付业务,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流,而如何发展互联网+银行的代付业务,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结合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的开发设计,首先使用PEST环境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平台现状及问题,通过SWOT分析,得出平台可能的发展战略方案,然后根据平台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明确竞争战略内容。结合目前互联网平台产品发展趋势依据当前平台开发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特性,依托于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在A银行相关金融领域开展互联网产品布局,开发新兴业务市场,通过输出完整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高收益、无限复制的发展策略,并且最终实现科技引领,为客户提供更好金融服务的目标。论文还从流程与制度、技术保证、效益评估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平台战略得以实施的方案。本文为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可以为类似交易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杨志强[3](2019)在《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政府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为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展现出党在乡村发展中的又一突破性认知,对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建设而言,需要地方政府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基建设施,通过有序的基础建设,完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网络技术,健全现代物流体系,使得农户能够在时代化、科技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收入提升;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视角下,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当地农村实现电商平台建设,通过电商平台,不光能够使得民众能够选购到更多产品,也能够有助于农产品对外销售,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增进城乡互动,使得农户能够成为农村电商平台的受益者。构建农村电商平台可以提升当地产业环境知名度,使得更多市场投资者能够参与区域投资和经营,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能够返乡参与建设。目前我国城镇电商市场基本上被阿里集团、京东集团等垄断,市场饱和度较高,但农村电商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可挖。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拉近城乡关系,陆续颁布多项扶持性政策,以期改善农村产业环境,为农村地区电商市场发展带来良好机会。本文运用了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表现为:农村电子商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相对领先,起步较早;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电子商务初具规模。洛阳市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农民收入低,缺乏电子商务消费理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成本较高;物流设施不足,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缺乏实用的电商网站,平台建设滞后;缺乏电子商务人才,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基于此,文章提出的具体解决对策包括:提高农民收入,宣传电子商务消费理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成本,;加快建设物流设施,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立专业实用的电商网站,完善平台建设;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抛砖引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龚柏玮[4](2016)在《基于在线消费者调研角度的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的中国电子商务平台中,京东商城的综合排名处于首位,而且在每个服务领域上都占据前列。随着京东商城美股上市,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给京东商城带来了高速增长,同时也给京东商城的合作商以极大信心,进而深入合作,拓展商机。京东引以为豪的自建物流体系以及在移动端的强势发展劲头也都助力京东商城的综合排名。而此时,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相较京东往年的客户满意度的调查,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京东商城推出的一系列针对改善用户服务的体系与计划,出现这种背驰的原因,笔者尝试从消费者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针对电子商务自身特性,结合相关理论模型和市场实际实际情况,笔者据此对将采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进行论述,从京东商城在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京东商城在客户满意度提升方面的建议。通过受访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收集进行实证研究,在此之后,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研究问题,并对京东商城提出建议,包括持续保持低价优势、针对不同性别的消费群体做出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进一步扩大商城产品种类、根据不同类别产品属性区别分布其上架时间,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改善,这些将在在本文的结尾具体提出。
吴优[5](2016)在《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电子支付的一种方式,第三方在线支付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现实中第三方在线支付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风险。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主要是从行业监管的角度对第三方在线支付进行规范,规范的范围和程度都还不高。直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出台后,这一局面才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现实生活中,第三方在线支付涉及的民商事纠纷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处理起来难度系数较高。归根到底是由于立法对其中的民事责任始终缺乏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使得纠纷发生后难以准确界定和分配各方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通过比较和实践,具体研究第三方在线支付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民事责任的问题,旨在完善我国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制度,解决棘手的民商事纠纷。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第三方在线支付中民事责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首先对第三方在线支付进行界定,包括对其范围的界定,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同时厘清各主体在支付中的主要法律关系,为其民事责任划分和担责做好研究铺垫。接着,正式进入第三方在线支付中民事责任的研究,从概念、特征、分类对其进行基本的论述,表明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责任。第二部分对域外第三方在线支付进行考察研究,重点研究其民事责任的立法现状。第三方在线支付起源于国外,对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有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部分中,首先选取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进行立法梳理,然后归纳了几点域外立法的优势之处,以期对我国未来的立法提供借鉴。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首先,我国现阶段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立法不完善,专门性法律少,立法位阶低,且多为监管规范,缺乏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其次,针对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缺乏明确的归责原则;再次,实践中广泛存在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滥用免责事由的情况;最后,针对引发支付问题的两种主要的支付差错,即支付瑕疵和未经授权支付,我国法律没有进行明确的责任界定。第四部分则针对第三部分中我国第三方支付民事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首先,建议采用专门立法的模式,提高第三方支付法律的效力,在第三方支付专门性法律中辟专节规定其民事责任,并在立法设计中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平衡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其次,第三方在线支付中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仍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则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较为合理,以便既能平衡双方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又不阻碍支付行业的良性发展;再次,要对免责条款进行严格限定,不可抗力的范畴不能随意扩大,格式条款要区分其法律效力;最后,重点分析了发生支付瑕疵和未经授权支付时的责任划分,提出支付瑕疵时,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按照合同的规定承担无过错责任,不能以格式合同中“霸王条款”减轻或免除责任。未经授权划拨中,建议引入“必要的安全程序”和“消费者责任限额”,最终目的在于既能明确划分双方的责任,又能达到利益平衡。
李昊源[6](2017)在《我国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可能是人类社会从20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将每个人都连接到了网络空间,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隔阂。互联网交易是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模式,广义上的互联网交易是指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或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完成的所有交易,狭义上的互联网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对最终消费品、服务产品和虚拟商品的购买行为,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购买与交易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上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主要研究范围为网络零售、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产品、生活服务类O2O和跨境互联网零售四个领域。我国正处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大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全面而深刻的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深度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从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渗透率和贡献率视角来看: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达到了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数量的总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3.2%,手机在线支付的用户规模接近4.7亿元,企业已经全面实现互联网化;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在2013年到2015年间,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GDP大约带来4万亿到14万亿的增加值;时至今日,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实现互联互通的途径,互联网具有的多维属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我国正在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学界认为,互联网经济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网络经济阶段、数字经济阶段和赛博经济阶段,我国正处于由网络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内涵属性决定了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近几年,我国各种新的互联网经济概念、互联网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种新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互联网交易类型、互联网交易途径不断出现。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网购人数规模达到了4.5亿人,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5.3万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人均网络购物支出达到了11955元,预计到2020左右,我国的网络零售将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左右;在跨境互联网交易领域,2016年,进口交易规模达到了1.4万亿,同比增长53.8%,预计未来几年仍将快速增长;在互联网购买服务领域,2016年互联网约车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712.2亿元,“窄口径”下的本地生活O2O市场规模达到了4487.7亿元,“宽口径”下的本地生活O2O市场规模达到了11044亿元;除此之外,还存在网络直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各类共享经济等互联网交易类型,互联网交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一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交易类型与途径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互联网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但是,互联网交易不同于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给我国的税收征管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例如,税务机关难以准确的确定C2C模式网络交易的纳税义务人、部分互联网交易的税收管辖权划分不清;不管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商品,不管是B2C模式,还是C2C模式的网络交易,在我国现有的征管体系里,各级、各地的税务机关都难以实现对税源的完全掌握,更难以实现对具体交易状况的完全掌握。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缺陷导致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线上线下交易的税负不公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扭曲了价格信号,导致了资源错配,税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步伐,税务机关落后的查账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和“以票控税”等税收征管手段难以适用于先进的互联网交易形式。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导致了大量的税收流失,随着互联网交易种类和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若是不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将会威胁到税收体系的可持续性,仅以网络零售为例,在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2014.83亿元到3551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大约为1.77%到2.98%,其中,C2C模式网络零售的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1097.81亿元到185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0.92%和1.55%,从2004年到2014年,整个网络零售市场的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6488亿元到9939亿元,其中,C2C模式网络零售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4130亿元到6179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交易中可能存在的税收流失,这一数值和比例将更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互联网交易领域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显然违背了市场公平与统一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税收征管体系,在坚持中性、公平、效率与确定原则的基础上,创新税收征管机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维护市场公平。互联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对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冲击也是多维度的,我国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不是某个交易类型、或者某类互联网交易市场的税收征管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和自然人来自网上收入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研究互联网交易的税收问题,需要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宽泛的视角,跳出就税收论税收、就征管论征管的思维惯性,抛弃修补式的路径依赖,基于“以终为始”的策略,前瞻性的思考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税收征管模式。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的数字化特征对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变革带来了新的启示与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网络平台的有序运转都建立在一个完备的“数据管理中心”的基础上,该中心能够实现对所有网络数据的实时监控、跟踪与存储,整个互联网交易市场是在多个“数据管理中心”的支撑下运行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记录并刻画了所有的网络交易行为,我国的税收征管也应该顺势而为,采取“数据管税”模式实现对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数据管税”是适应于互联网交易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税务部门搭建立起网络化的“税收数据管理与税收征缴平台”,实现该平台与各互联网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系统、银行、海关、工商、工信、物流等部门和第三方市场机构之间的实时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全面掌握互联网交易纳税义务人的身份信息、相关基本资料、主营业务及规模、订单成交数据、具体收入数据等,在明确纳税人应纳税种、税率、计税依据和税收缴纳方式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在“数据管税”平台上完成税款征缴的税收征管模式。“数据管税”平台上应该设有纳税服务平台、数据互通与共享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税收征管平台、税收分析平台五个子平台,在每一个子平台上,税务部门根据征管的需要可以设有不同的子中心。其中,纳税服务平台是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与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供给的对接中心;数据互通与共享平台是税务机关与各互联网交易平台和其他部门以及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对接中心,是实现“数据管税”的基石;数据管理平台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的中心,是计算应纳税额和排查偷逃税行为的基础数据库;“税收征管平台”是监督和记录各类纳税人税款缴纳情况的数据中心;“税收分析平台”是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的分析决策体系;“数据管税”是基于互联网交易市场特征与具体交易流程而构建的一种税收征管模式,实现“数据管税”需要“内外兼修”,不仅需要税务机关“苦练内功”,建立起网络化、平台化的税收征纳与服务体系、提高数据管理能力等,还需要完善一些基本的“外部条件”,比如需要明确税收征管权限划分、具体的税收优惠问题、是否建立起网络平台的代扣代缴制度、涉税数据的法律效力、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如何与来自互联网的收入结合起来、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以及数字化产品性质与预提税等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互联网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来讲,应该从互联网交易的平台建设、经营者的市场准入、网络交易流程和数据保存四个方面来规范互联网交易的市场秩序。税收制度总是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着,税收征管体系亦是如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几个阶段,这三种税收征管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所处时代的税制结构、税源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交易模式与支付手段等因素息息相关,是多种合力决定下的综合选择。我国正处于网络经济到数字经济阶段,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双层架构”特征,处于底层是传统的经济活动层,处于上层的则是互联网空间,互联网空间不仅仅是纯互联网经济活动中心,也是传统经济活动在该物理空间的“数字映像”,即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都能够一一的映射到上层的网络空间中,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税务机关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思维和技术改造和升级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体系,逐步建立起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数据管税”体系。税收征管体系的转型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也将长期存在,并逐步融合,“数据管税”并不是现有税收征管体系的否定,而是对现有税收征管体系的继承。全面实现“数据管税”需要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牵头下建立与各方的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在税务系统内部需要打破各地、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数据化的思维改造税收征管流程,改革纳税服务体系,税务工作人员还需要切实提高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能力,以及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数据管税”将成为我国继“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模式之后的适用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税收征管的核心模式,是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一种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
林楠[7](2015)在《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正由单纯的渠道经营向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的方向发展,银行在经营模式及业务流程上正面临深层次变革。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对网络银行和电子商务保持高度关注,为适应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趋势,中国银行GD分行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来发展电子商务成为本文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析了近期电子商务的热点内容,对中国银行GD分行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以及PEST分析法探讨了中国银行GD分行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存在的优劣势因素。认为虽然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其他同业银行起步较晚,存在着一定缺陷与不足。但是,通过依托中国银行的品牌、国际化、多元化优势逐步显现,跨境服务的推出,吸引优质客户,开拓与客户的线上合作关系,创造客户价值最大化,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该行的客户基础、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的优势也使其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竞争中仍有着很大的机会。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银行GD分行应采取的策略:丰富并完善电子商务产品服务体系,利用该行网络银行交易、服务、营销三大支柱功能,形成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结合GD省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加强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依托GD省活跃的专业市场,加强电子商务产品本地化应用建设,提高产品适用性和竞争力,走出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做好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同时,改善客户体验和盈利空间,提升市场份额。
陆璐[8](2015)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居民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步向线上扩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连接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在社会资金流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也作为线上客户流量的入口,成为众多新型互联网产品服务销售的重要阵地,近十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如坐上了高速列车,一路高歌迅猛前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的急剧增长过程中,风险问题不断暴露。第三方支付平台数量多,市场份额又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第三方支付平台采取采用低价、免费甚至补贴的定价策略以争夺市场份额,造成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不少企业冒险从事违规业务谋取不法利益,或放宽商家接入平台的资质审核以扩张市场,这给消费者资金和信息安全带来风险,也给我国金融安全埋下隐患。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给监管机构造成巨大压力。此外,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金融创新这把“双刃剑”给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第三方支付产业的现存问题出发,抓住“定价”这个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然而,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定价策略也和传统产业不同,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无法准确解释。电子商务平台兴起时,诞生了“双边市场理论”,而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符合双边市场特征,显然,运用于单边市场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就不适于用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研究。因此,本文就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制定价格策略的问题,抽象成理论模型,并划分成单个垄断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模型,以及两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的模型,研究定价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对定价如何影响,进而如何引起市场份额的分配和平台利润水平。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一个双边市场,连接着买卖双方,市场需求不仅受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还买卖双方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因此,垄断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模型围绕交叉网络外部性来研究,还在竞争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模型中创新性地引入了平台上优质商家比例这一变量,研究卖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对买方需求,平台定价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模型求解的结论,结合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的现存问题,本文分别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和第三方支付产业相关的监管结构提出对策建议。
王祥鹏[9](2015)在《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网络支付公司是G集团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是H省首家定位于为对俄电子商务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初创企业,G网络支付公司经营规模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面对竞争激烈的第三方支付行业,G网络支付公司急需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方案,研究在此背景下为G网络支付公司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首先,研究对G网络支付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合G集团的发展现状从G网络公司的市场运营、人力资源、技术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运用PEST方法对G网络支付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从行业的整体情况、竞争对手和行业趋势分析了G网络支付公司的竞争环境。利用SWOT战略分析,总结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其次,研究为G网络支付公司制定了发展战略。研究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与原则,为公司制定了相关多元化总体发展战略;从三大产业、多元化业务两个层面为公司制定具体战略;最后研究为G网络支付公司制定了与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职能战略,为公司的发展明确方向。最后,研究根据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为G网络支付公司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构建产业运营电商平台、构建网络支付结算管理平台、拓展多领域战略合作、优化产品与服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确保相关多元化战略顺利的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为G网络支付公司制定了切实、有效、可操作的战略方案和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陈路[10](2014)在《基于代购网站多种支付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电子商务的崛起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同时它也代表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把传统商业嫁接到网络上的商业形式,虽说从本质上来讲它仍然是一种商业模式,但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他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营销方式上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而随着网上交易环境的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网上支付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网站中任何交易都会牵扯到资金的转移这样一个基本环节,而许多传统的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汇款支付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能满足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各项要求,所以需要在互联网上实现一种可靠的支付手段以实现电子商务网站中的资金流通。代购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的购物网站不同,代购网站通常是指帮助消费者在网络上代购非本国的产品,收取定额服务费,完成商品的订购、付款、打包、派送等流程。本文将此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技术整合在一起,推出了基于B2C (Business to Consumer,企业对消费者)交易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本文结合PKI/CA(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Certificate&Authority认证与授权)体系以及代购网站系统的业务需求,对网站的多种支付方式的实现方法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对网银在线支付和支付宝支付进行模拟实现。综上所述,本文的工作可归纳为:1)分析当前电子商务网站支付的多种方式,结合PKI/CA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现有技术,对支付方法的实现流程进行分析,对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接口参数进行分析,对其采用的实现方法和加密技术进行研究,讨论了多种支付的安全性、实现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2)模拟实现网银在线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对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接口数据及文档进行仔细地研究与分析,订单数据安全传递所使用的散列算法MD5,结合网站实现框架和PKI身份认证技术,设计并实现第三方平台接口调用,提出使用新的加密方法以提高订单数据在网络中传递的安全性、确定性、不可否认性。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在网上形成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支付是电子商务中最敏感的部分,支付的安全性、可靠性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所以实现一个在技术上有较强安全保障的网上支付工具,对于增强网上交易各方的信任,控制交易风险,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从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谈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谈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银行互联网+发展研究 |
1.2.2 代付业务发展研究 |
1.3 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现状与外部环境分析 |
2.1 A银行发展概况 |
2.1.1 A银行简介 |
2.1.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历程 |
2.1.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现状及特点 |
2.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的PEST分析 |
2.2.1 政治因素分析 |
2.2.2 经济因素分析 |
2.2.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2.2.4 科技因素分析 |
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1 行业发展情况 |
2.3.2 五力模型分析 |
2.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4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 |
2.4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2.4.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的机会 |
2.4.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的威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3.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资源分析 |
3.1.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有形资源分析 |
3.1.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无形资源分析 |
3.1.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组织资源分析 |
3.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能力分析 |
3.2.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风险控制能力分析 |
3.2.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3.2.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技术能力分析 |
3.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内部环境下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
3.4.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优势分析 |
3.4.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劣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战略选择与定位 |
4.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SWOT及战略选择 |
4.1.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SO战略 |
4.1.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ST战略 |
4.1.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WO战略 |
4.1.4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WT战略 |
4.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使命与战略意图 |
4.2.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竞争领域分析 |
4.2.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竞争战略确立 |
4.2.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竞争战略定位 |
4.2.4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竞争优势及资源协调 |
4.3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的战略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战略实施条件及保障 |
5.1 战略实施条件 |
5.1.1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战略实施的外部条件 |
5.1.2 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战略实施的内部条件 |
5.2 战略实施保障 |
5.2.1 流程与制度保障 |
5.2.2 技术保障 |
5.3 战略实施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
2.1.2 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3 农村电子商务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双边市场理论 |
2.2.2 网络营销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章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农村电子商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 |
3.1.2 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
3.1.3 农村电商致富效应增强 |
3.2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
3.2.1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
3.2.2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劣势 |
3.3 洛阳市电商发展中所具备的机遇 |
3.3.1 当地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大力支持 |
3.3.2 信息化技术发展对电子商务的促进 |
3.4 洛阳市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农民收入低,缺乏电子商务消费理念 |
3.4.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成本较高 |
3.4.3 物流设施不足,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 |
3.4.4 缺乏实用的电商网站,平台建设滞后 |
3.4.5 缺乏电子商务人才,农民信息素质不高 |
第4章 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信度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 模型拟合度检验 |
4.6 共线性检验 |
第5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视角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
5.1 强化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角色 |
5.1.1 提高农民收入,宣传电子商务消费理念 |
5.1.2 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力度 |
5.1.3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特色品牌 |
5.1.4 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品牌运营理念 |
5.2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成本 |
5.2.1 加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下线 |
5.2.2 加快互联网的普及,提高农村网络的覆盖率 |
5.2.3 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加强农村信息网经 |
5.2.4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利用率 |
5.3 加快建设物流设施,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
5.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现代物流意识 |
5.3.2 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创新物流技术 |
5.3.3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物流配送中心 |
5.3.4 创新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农村物流 |
5.4 建立专业实用的电商网站,完善平台建设 |
5.4.1 完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
5.4.2 鼓励农业企业建立门户网站 |
5.4.3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
5.5 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 |
5.5.1 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
5.5.2 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 |
作者简介 |
(4)基于在线消费者调研角度的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概况 |
1.1.2 京东商城概况 |
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
2.1 电子商务概述 |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
2.1.2 电子商务的优劣势 |
2.1.3 电子商务的驱动力 |
2.2 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2.1 国内B2C市场现状 |
2.2.2 国内电子商务三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
2.2.3 国内电子商务企业间竞争现状 |
第3章 线上消费者满意度理论概述 |
3.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3.1.1 网上消费者行为模型 |
3.1.2 消费者购买过程 |
3.2 在线消费者满意度 |
3.2.1 网上消费者满意度模型 |
3.2.2 产品因素分析 |
3.2.3 网站因素分析 |
3.2.4 客户服务分析 |
3.2.5 顾客满意度对网络购物的重要意义 |
3.3 理论研究综述 |
第4章 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研究方法 |
4.1 研究方法 |
4.1.1 定性研究 |
4.1.2 定量研究 |
4.2 数据收集 |
4.3 研究遵循的原则 |
4.4 问卷指标的设定 |
4.5 问卷的设计 |
4.6 可信度和有效性 |
第5章 关于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
5.1 人口统计方面的分析 |
5.2 京东商城在线消费者购买情况分析 |
5.2.1 消费者在线购买频次分析 |
5.2.2 消费者不同性别、年龄的购买频次分析 |
5.2.3 消费者中无网购经验情况分析 |
5.2.4 消费者线上购物理由分析 |
5.2.5 消费者线上购物品类分析 |
5.2.6 消费者在线购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7 其他线上购物平台满意度情况 |
5.3 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分析 |
5.3.1 受访者以往在京东商城上购物经验情况 |
5.3.2 消费者选择在京东商城购物的因素分析 |
5.3.3 京东商城的平台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分析 |
5.3.4 客户服务对消费者的影响分析 |
5.3.5 快递服务对消费者的影响情况分析 |
5.3.6 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分析 |
5.3.7 京东商城与其他购物平台客户满意度比较分析 |
5.3.8 京东商城让消费者感到不便的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调查结果分析 |
6.2 研究结论 |
6.3 对京东商城的建议 |
6.4 研究的局限性 |
6.5 对今后相关课题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
(一) 第三方在线支付的含义和法律关系 |
1. 第三方在线支付的含义 |
2. 第三方在线支付的主要法律关系 |
(二)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1.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概念 |
2.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特征 |
3.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分类 |
二、域外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立法考察 |
(一) 域外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立法概况 |
1. 美国的立法 |
2. 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 |
3. 澳大利亚的立法 |
4.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立法 |
(二) 域外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1. 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同时,更倾向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
2. 以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各方责任 |
3. 对两种支付差错进行了规定 |
三、我国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存在的问题 |
(一)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
1. 专门性法律少,立法位阶低 |
2. 以监管法律为主,缺少民事责任规范 |
(二)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混乱 |
(三) 第三方在线支付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被滥用 |
1. 随意扩大不可抗力的范畴 |
2. 滥用格式条款免责 |
(四) 两种支付差错下的民事责任界定不清 |
1. 支付瑕疵引发的民事责任 |
2. 未经授权划拨引发的民事责任 |
四、对我国第三方在线支付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 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 |
1. 对采用专门立法模式的思考 |
2. 在立法设计上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 |
(二) 明确归责原则 |
1. 违约责任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
2. 侵权责任中的过错推定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 |
(三) 严格限定抗辩事由 |
1. 限定不可抗力的范畴 |
2. 区分格式条款的法律效力 |
(四) 明确两种支付差错下各方的民事责任 |
1. 支付瑕疵引发的民事责任 |
2. 未经授权划拨引发的民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6)我国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互联网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
1.2.2 互联网交易的种类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1.2.3 构建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制度是时代的要求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主要研究范围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存在的创新 |
1.6.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1.1 互联网交易对国内税收征管制度的影响研究 |
2.1.2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机制研究 |
2.1.3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2.1.4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
2.1.5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相关效应研究 |
2.1.6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2.1 互联网交易对各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影响研究 |
2.2.2 互联网交易的具体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2.2.3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2.2.4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相关效应研究 |
2.2.5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发展现状与市场特征分析 |
3.1 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 |
3.1.1 互联网经济的概念 |
3.1.2 我国互联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
3.1.3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类型 |
3.1.4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市场规模 |
3.1.5 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新趋势 |
3.2 .我国互联网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1 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2 互联网购买服务的市场发展现状 |
3.3 互联网交易的的市场特征分析 |
3.3.1 互联网交易平台是互联网市场的核心 |
3.3.2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
3.3.3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主要“数据流” |
3.3.4 网络零售的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3.3.5 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商品”的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3.3.6 生活服务O2O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3.3.7 跨境互联网交易市场特征分析 |
3.4 我国互联网交易市场的“数字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
4.1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
4.1.1 C2C模式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难以准确确定 |
4.1.2 部分互联网交易的税收管辖权难以准确界定 |
4.1.3 税务机关难以有效的掌控税源 |
4.1.4 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具体的交易状况 |
4.1.5 税收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现实 |
4.2 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税收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4.2.1 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4.2.2 影响税收制度的可持续性 |
4.2.3 影响财政收入 |
4.3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测度——以网络零售为例的分析 |
4.3.1 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
4.3.2 税收流失的测算方法 |
4.3.3 “平均税负法”下的测算与分析 |
4.3.4 “税收流失率”法下的测算与分析 |
4.3.5 两种估算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 |
4.4 .税收征管差异、市场均衡、税收收入与社会福利 |
4.4.1 竞争性均衡、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 |
4.4.2 税收征管、税收收入与社会福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 |
5.2 欧盟 |
5.3 OECD |
5.4 澳大利亚 |
5.5 英国 |
5.6 韩国 |
5.7 加拿大 |
5.8 新加坡 |
5.9 印度 |
5.10 日本 |
5.11 国外经验总结与借鉴 |
5.12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路径分析 |
6.1 互联网交易涉及的主要税种分析 |
6.1.1 国内互联网交易:增值税 |
6.1.2 跨境互联网交易:关税、增值税与消费税 |
6.1.3 企业所得税 |
6.1.4 个人所得税 |
6.2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一般性原则 |
6.2.1 中性原则 |
6.2.2 公平原则 |
6.2.4 效率原则 |
6.2.5 确定原则 |
6.3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6.3.1 创新税收征管机制 |
6.3.2 维护税收公平 |
6.4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几种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实现框架——基于“数据管税”模式 |
7.1 .互联网交易税制要素的完善 |
7.1.1 税收征管权限的划分 |
7.1.2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优惠问题 |
7.1.3 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 |
7.1.4 互联网交易中的代扣代缴问题 |
7.1.5 涉税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 |
7.1.6 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 |
7.1.7 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数字化商品性质与预提税问题 |
7.2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规范化 |
7.2.1 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的规范化 |
7.2.2 互联网交易市场准入的规范化 |
7.2.3 互联网交易流程的规范化 |
7.2.4 互联网交易数据保存的规范化 |
7.3 “数据管税”是实现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根本之道 |
7.3.1 “数据管税”的基本概念 |
7.3.2 “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的基本框架 |
7.3.3 互联网交易“数据管税”的实现框架 |
7.4 互联网商品交易的税收征管框架 |
7.4.1 B2C模式 |
7.4.2 C2C模式 |
7.5 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商品”的税收征管框架 |
7.5.1 B2C模式 |
7.5.2 C2C模式 |
7.6 本地生活O2O类网络交易市场的税收征管框架 |
7.7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框架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数据管税”——税收征管4. |
8.1 “数据管税”是未来税收征管的主要模式 |
8.1.1 “数据管税”是与时俱进的税收征管理念 |
8.1.2 “数据管税”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
8.1.3 “数据管税”是对现有税收征管框架的继承 |
8.1.4 “数据管税”是实现税收征管公平的有力保障 |
8.2 实现“数据管税”的基本条件 |
8.2.1 “信息管税”系统的全面建成 |
8.2.2 “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的全面建成 |
8.2.3 税收征管的平台化与智能化 |
8.2.4 税务机关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的全面提升 |
8.3 “数据管税”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框架 |
8.3.1 全面“数据管税”的一个理论框架 |
8.3.2 实现“数据管税”的一个初步框架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获奖情况 |
(7)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
2.1 网络银行发展趋势 |
2.1.1 国内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
2.1.2 国内网络银行发展趋势 |
2.2 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的共生关系 |
2.2.1 电子商务是商行银行服务客户的需要 |
2.2.2 金融产品虚拟化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 |
2.2.3 电子商务快速发张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取新的盈利增长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
2.2.4 电子商务能够进一步促进商并银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 |
2.3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
2.3.1 国内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情况 |
2.3.2 国内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
3.1 中国银行GD分行情况简介 |
3.1.1 中国银行概况 |
3.1.2 中国银行GD分行概况 |
3.2 中国银行GD分行网络银行及电子商务基本情况 |
3.2.1 中国银行GD分行B2B电子商务情况 |
3.2.2 中国银行GD分行B2C电子商务情况 |
3.2.3 中国银行GD分行网络银行及电子商务情况说明 |
3.3 GD省电子商务企业现状及与中国银行GD分行合作情况 |
3.3.1 传统企业转型发展而来的电商企业 |
3.3.2 新型电商企业 |
3.3.3 第三方支付机构 |
3.3.4 交易所类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
4.1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PEST分析 |
4.2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挑战 |
4.3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3.1 电子商务战略发展规划不足 |
4.3.2 网络安全保障的不完善 |
4.3.3 网上营销理念落后 |
4.3.4 人才的匮乏与电子应用水平的不足 |
4.3.5 第三方支付无竞争优势 |
4.3.6 盈利能力有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
5.1 中国银行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目标 |
5.1.1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规划 |
5.1.2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试点项目 |
5.2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定位 |
5.3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要素 |
5.4 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长、短期策略 |
5.4.1 加强电子商务规划及体系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
5.4.2 健全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安全体系 |
5.4.3 加强本地化应用建设,凸显地域竞争优势 |
5.4.4 加强电子商务产品体系建设,提高营销适用性和竞争力 |
5.4.5 加强人才培育、打造电子商务专业队 |
5.4.6 加强电子商务客户发掘,开拓新盈利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趋势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近期银行电子商务部分热点趋势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回顾 |
2.2 第三方支付相关研究回顾 |
2.3 文献评述 |
3 第三方支付产业概述 |
3.1 第三方支付平台运作模式 |
3.2 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发展情况 |
3.3 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评价 |
4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 |
4.1 第三方支付平台双边市场属性分析 |
4.2 垄断性平台的定价策略 |
4.3 竞争性平台的定价策略 |
4.4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文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2.1 G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
2.1.1 G集团总体介绍 |
2.1.2 G集团现行战略介绍 |
2.2 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2.2.1 G网络支付公司概况 |
2.2.2 G网络支付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
2.2.3 G网络支付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2.2.4 G网络支付技术情况分析 |
2.2.5 G网络支付财务情况分析 |
2.3 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劣势分析 |
2.3.3 面临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网络支付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竞争对手分析 |
3.2.3 行业发展趋势 |
3.3 G支付公司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4 SWOT战略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战略目标与原则 |
4.1.1 战略目标 |
4.1.2 战略原则 |
4.2 G支付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2.1 战略分析 |
4.2.2 总体战略 |
4.2.3 战略重点 |
4.2.4 职能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构建产业运营电商平台 |
5.2 构建网络支付结算管理平台 |
5.3 拓展多领域战略合作 |
5.3.1 拓展大数据领域合作 |
5.3.2 拓展G集团产业上下游合作 |
5.4 优化产品与服务 |
5.5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代购网站多种支付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代购网站及支付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代购网站简述 |
2.2 代购网站常用的支付方式介绍 |
2.3 本文牵涉到的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技术介绍 |
3.1 SSH框架 |
3.2 PKI/CA |
3.3 Selenium RC |
3.4 JavaScript技术 |
3.5 AJAX技术 |
3.6 API调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代购网站的实现过程及其对支付功能的需求 |
4.1 代购网站的实现 |
4.2 代购网站的使用 |
4.3 网站对支付的需求 |
4.4 网站对安全性的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支付功能在代购网站中的设计 |
5.1 网银在线支付 |
5.2 支付宝支付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付功能在代购网站中的实现 |
6.1 网银在线支付 |
6.2 支付宝支付 |
6.3 增强数据传递安全性方法的提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从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谈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A银行代付交易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于鑫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洛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杨志强.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基于在线消费者调研角度的京东商城客户满意度研究[D]. 龚柏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5]第三方在线支付中的民事责任研究[D]. 吴优. 海南大学, 2016(06)
- [6]我国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李昊源.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7]中国银行GD分行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林楠. 南华大学, 2015(05)
- [8]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价策略研究[D]. 陆璐. 南京大学, 2015(01)
- [9]G网络支付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祥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10]基于代购网站多种支付的研究与实现[D]. 陈路. 东华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