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华[1](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指出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马立[2](2016)在《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文中提出将并行工程理论与方法、数字制造领域的技术成果引入当代建筑建造系统,回溯与反思传统建造方式与传统建筑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适宜于当下及未来人居模式的建筑建造方式及运行流程。课题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信息集成层面,应用数字制造中工艺规程规划方法、数据标准与接口技术,结合建筑学科已有的数字设计及数字建造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集成体系,使得传统意义上、基于普适层面的设计与建造分离现状得以改观,从而运行建筑“设计-制造”一体化流程;材料集成层面,应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借助制造业中的叠层实体制造法、三维打印技术完成材料集成过程,形成低碳材料集成体系,以改观传统化石能源供能模式下的分层砌筑现象;组织模式层面,利用质量功能配置方法完成设计因素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及拆解三维数字化模型,使集成建筑信息模型从传统意义上的生成阶段拓展到拆解、制造阶段,并利用Solidworks系统进行可装配性评价验证,在划分建筑结构的跨学科团队、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化操作。在此基础上,并行化操作模式下、应用集成数字技术体系、低碳材料集成体系,从而构建划分建筑结构的装配式建造模式。论文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借助数字制造领域的工艺规程与数据交换技术,优化了数字设计系统中几何模型到数控设备中加工生产模型转变的集成路径,完成划分建筑模块及层级拆解,从而运行“设计-制造”一体化流程;其次,利用跨学科团队以集成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协同工作为基础,借助质量功能配置方法、过程建模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技术,整合了并行化建筑运作模式;第三,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及Solidworks系统进行模块划分与可装配性验证,结合建筑学学科内的研究基础,综合集成化建造流程与并行化操作模式,构建了分布式环境下装配式建造方式。
朱伟[3](2014)在《玉山城岚园别墅SUP标准户型门窗设计》文中认为门窗是现代建筑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是一个建筑的主导特征,一个有使用空间的建筑就一定存在着门窗。优质的门窗不仅能为建筑带来节能保温、外立面装饰的效果,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随着住宅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性价比高的门窗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本次设计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针对玉山城岚园别墅项目中的消费群体,依据生活形态的研究和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消费者的特征和类别进行整合和划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他们的生活形态设计出不同款式不同风格的门窗产品。同时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建筑门窗的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观察整个门窗产业的设计,从人们的生活形态出发,总结建筑门窗的发展方向,结合市场现有门窗产品设计特点、设计方向,取长补短,将产品的出发点建立在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上,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赋予产品具有情感沟通的任务。整个课题设计的重点和主要问题即是如何根据目标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特征,将目标消费人群进行划分、归类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把设计的中心定义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上,设计一系列符合整个项目特色的门窗,从而改善目前市场上门窗造型死板、选择单一、面向消费人群通用没有特色等一系列不足。把设计的焦点放在产品的人性化和创新化方面,通过分析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发展及其设计趋势的关系,预测未来门窗设计的五个方向;并且根据别墅购买人群的特征,将用户大体分为年轻高收入人群,已成功人士,外地、外籍进驻客户三类,并针对各类住户的喜好、特点等,设计了五个系列的建筑配套门窗。
殷寿柏[4](2011)在《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胶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胶合特性,重点研究了展平竹片的表面状态特点,以及竹片表面状态、竹片工艺状态与竹集成材性能的相互关系。研究以展平竹片的表面特性为切入点,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处理展平竹片,研究展平竹片表面润湿性、表面化学成分与结构,探索不同热处理方法和热处理工艺对展平竹片回弹性能的影响,研究展平竹片不同表面的胶合工艺,旨在研究展平竹片的特性,从而解决胶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展平竹片为层板制造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因为胶合性能的优劣取决于表面润湿性的大小,论文研究了展平竹片的表面润湿性。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展平竹片的表面接触角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表面润湿性能降低,时间对润湿性的影响不显着。论文研究了展平竹片的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胶层向质地疏松的竹黄面渗透较深,经高温处理后,表面无清晰纤维状结构,表层纤维被软化、灼烧而变得平滑,孔隙被堵住和变得致密,不易被胶液渗透;高温处理竹片表面吸收峰强度下降较为明显,说明表层炭化,但仍有大量的羟基基团。竹片经热处理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降低含氧功能团(如羧基、乙酰基等)损失严重,而木质素含量增加,可预见竹片的表面润湿性能下降,而尺寸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论文研究了展平竹片的回弹性能。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展平竹片的回弹性能是不同的,随着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的增加,竹片的回弹系数是降低的,而且与热处理工艺对应的回弹系数的范围恒定,不因热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展平竹片的失重率是不同的,随着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的增加,竹片的失重率是增大的,热处理方式的变化对其有影响,汽蒸法热处理的竹片失重率较小。论文采用两种室外结构用胶黏剂——常温固化型胶黏剂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EPI和高温固化型胶黏剂酚醛树脂PF对竹集成材的胶合工艺进行了研究。论文考察了压力、涂胶量以及加压时间因素对集成材剪切强度、木破率和浸渍剥离性能的影响,并且确定了采用EPI的最佳工艺参数;论文考察了温度、压力以及加压时间因素对集成材剪切强度、木破率和浸渍剥离性能的影响,并且确定了采用PF的最佳工艺参数。
何盛[5](2011)在《樟子松指接材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接加工是合理利用木材的有效途径,具有短材长用,劣材优用等特点。在指接材生产过程中,指接工艺对材料性能影响显着。为此,本文以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为研究对象,在通过实验确定指接材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对三种指榫嵌合度条件下指接材指接端压、抗弯弹性模量及抗弯强度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为指接材性能预测提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指接端压实验,可以确定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指接端压范围为2.6MPa~5.7MPa。以嵌合度和端压作为实验因子进行全因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端压为3.5MPa,嵌合度为0.1mm时,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的性能最好,抗弯弹性模量达到14.4GPa,抗弯强度为75.9MPa,而顺纹抗拉强度为29.2MPa。(2)电测法和变跨距三点弯曲试验法可以测量出樟子松木材弹性常数值。即EL=9171MPa,μLR=0.472,μLT=0.558, ET=460.4MPa,μTR=0.337,μTL=0.033, ER=831.6MPa,μRT=0.765,μRL=0.053, GRT=44.5MPa, GLT=521.7MPa, GLR=666.7MPa。测试结果可表征樟子松木材的材料特性,用于有限元建模分析中。(3)有限元模拟得出的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端压范围为2.0MPa~3.7MPa,相对端压实验测试结果偏小。全因子实验结果显示,最佳指接端压值为3.5MPa。因此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于预测指接材最佳端压取值。(4)有限元法可以模拟出指接材弯曲弹性变形阶段变形状态,嵌合度为0mm、O.1mm和0.3mm时模拟分析得出的抗弯弹性模量值分别为16.36GPa、18.40GPa和16.73GPa。相对实验测试结果偏大30%左右。因此,利用有限元法对指接材抗弯弹性模量进行预测时应对模拟分析结果做一定的修正。(5)有限元法可以预测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在理想加工状态下的抗弯强度值。嵌合度为0mm、O.1mm、0.3mmm时模拟分析得出的抗弯强度分别为78MPa、72MPa和45MPa,相对实验测试结果的误差分别为21.3%、1.8%和32.6%。模拟过程中未考虑齿榫加工后干缩变形引起的指接嵌合度下降,导致实验测试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模拟分析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何建伟[6](2011)在《环保型沙生灌木型材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像人造复合板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过去以“三醛胶”作为胶粘剂所生产的板材环保性已经受到广泛质疑,对于环保型沙柳材重组木的研究将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丰富的沙柳资源为原料,以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为胶粘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压制沙柳重组木结构材,以获得较优的无甲醛释放沙柳材重组木制备工艺。研究中首先采用了单因子试验方法讨论了木束加工情况,得出了合理的气干沙柳材的软化方法及较为合适的单元木束情况;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等因子对沙柳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方差分析等数学手段及SAS等有关计算机程序处理试验数据;以单因子试验探讨了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的合理用量及组坯方式对沙柳材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干沙柳材以冷水浸泡时间为48h,含水率达到53.8%,辊压10次左右所得沙柳木束分离较好;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是影响重组木板材性能的重要工艺参数,在生产时应予以重点考虑。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的施胶量达到8%时板材性能为最佳;组坯方式对沙柳材重组影响也较大,应根据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组坯方式;最后确定实验室制备环保型沙柳重组木的较佳工艺为:施胶量:8%;热压温度:130℃;热压时间:0.8min/mm。
嵇伟兵[7](2006)在《速生林木工程结构集成材单元性能及其指接材性能的无损检测》文中研究指明木结构建筑具有环保、可再生利用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随着大径级天然森林资源日渐短缺,取而代之的是以人工速生林小径木为主的低质林木。而速生林木工程结构集成材的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大径材、优质材等的不足,极大地提高速生木材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力促进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工程结构集成材在胶合前应先确定其层板等级及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集成材的强度和刚度。木材的弹性模量是等级区分的主要依据,因此,本论文通过超声波无损检测方法和FFT频谱分析检测方法对速生林木工程结构集成材单元杉木和马尾松、以及杉木指接材的动态弹性模量及其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仅利用微机上的FFT频谱分析程序采集大量杉木板材的共振频率,且所得到的动态弹性模量与静曲弹性模量之间呈现极显着的相关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纵波振动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频谱分析检测法与基于纵波传播的超声波检测法对3种厚度的杉木的动态弹性模量进行检测,两者所得到的结果ELV和ELT之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且与静曲弹性模量ESF之间也都呈极显着的相关性。(2)超声波在试样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静曲弹性模量的升高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且声速有随着厚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同种规格杉木板材的共振频率随着静曲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而不同厚度杉木板材的共振频率随着厚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小。(3)FFT频谱分析检测方法比超声波检测方法更具优势:不需要任何介质(如耦合剂),具有简单、快速等特点,且共振频率的获得不受敲击物、敲击位置、握紧位置及支座条件的影响,更易实现生产线上的连续快速检测;FFT频谱分析检测方法所获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LV与静曲弹性模量ESF的相关性比超声波检测方法所获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LT与静曲弹性模量ESF的相关性好且稳定;仅采用计算机上的FFT频谱分析程序对杉木板材的动态弹性模量进行分析检测,并不需要特别的无损检测仪器,成本低。(4)同一树种为样本时,杉木的ESF与ELV相关性比马尾松略好,各规格529个杉木试件在含水率15%时的相关系数达0.965。杉木和马尾松合并为一个样本空间时,尽管马尾松的弹性模量比杉木的大,但ESF与ELV之间仍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样本数达740,相关系数为0.960,与单个树种的相关程度相近,表明FFT分析方法快速检测实际大尺寸板材的弹性模量具有普遍性意义,实用性较强。(5)对529个大尺寸杉木板材试件和211个马尾松板材试件静曲弹性模量与气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就杉木板材而言,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对马尾松板来说,两者之间呈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13。相关方程表明杉木和马尾松的静曲弹性模量均有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6)杉木板材随着节子个数的增多,密度增大,而弹性模量减小;随心材率的增大,密度增大,弹性模量也减小;因此,各试件不同的节子数和心材率削弱了弹性模量与密度之间的正相关性,产生了弹性模量与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显着的现象。(7)杉木板材的共振频率与动态弹性模量ELV均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但含水率的变化对于ESF与ELV的回归关系无显着影响,且可以利用含水率15%时的线性回归方程及含水率为10%~20%时的杉木板材动态弹性模量来预测其实际弹性模量。(8)无损检测方法测得的ELV与破坏性方法测得的静曲强度MOR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3,应用相关方程可由动态弹性模量值估算静曲强度。(9)基于无损检测方法得到的ELV分等后的各等级的节子个数、节径比的分布均没有显着规律;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各等级的节子个数、节径比的分布无显着差异,说明目测分等的精度没有基于ELV分等的精度高。(10)指接后杉木板材的ESF与ELV仍呈现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5,其值并不低于指接前两者的相关系数;且指接对于ESF和ELV的相关性无显着影响;通过对指接前后的静曲弹性模量ESF和动态弹性模量ELV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指接对ESF和ELV都无显着影响。
张妍,郝金城[8](2004)在《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3)指接条加工精度差:指接条加工后有弯曲和扭曲等缺陷,胶拼时可能被暂时压平矫正,但胶拼后这些指接条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趋向恢复原来的弯曲形状,从而造成集成材弯曲,这就要求指接加工工序中,指接条不得过分弯曲和扭曲。62 为什么集成材会产生表面不平? 集成材经砂光产生表面不平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木材含水率不均:集成材经砂光放置一段时
张妍,郝金城[9](2003)在《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文中研究说明
二、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
3.3.1 变量的汇总 |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CFA) |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
3.5.3 传播者变量 |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
3.5.5 行为意愿变量 |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
3.6.1 模型设定 |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3.7.1 研究结论 |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验证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
5.1.1 研究框架 |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
5.2.4 质量规划 |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
5.3.4 质量设计 |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2)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提出问题 |
1.1.1 串行运作流程 |
1.1.2 设计与建造分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
2.1 并行工程概念与特征 |
2.2 数字制造定义与内涵 |
2.3 建造模式与建造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造与制造关联性 |
3.1 工业革命催生机器美学 |
3.2 流水线生产促成标准化建造 |
3.3 柔性化制造演绎个性化定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造演化机制解析 |
4.1 建造主体的变迁过程 |
4.1.1 工匠作为主体的营造方式 |
4.1.2 建筑师与专业建造团队的协作方式 |
4.1.3 建筑师参与的多工种协同建造 |
4.2 建造逻辑方式的渐变与突变 |
4.2.1 手工建造工艺受控比例理论 |
4.2.2 工业制造工艺依循数学计算 |
4.2.3 数字建造工艺遵照函数关系 |
4.3 不同建造方式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 |
4.3.1 宜人尺度 |
4.3.2 抽象尺度 |
4.3.3 复合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造逻辑真实性原则 |
5.1 结构体系决定形式呈现 |
5.2 连接方式表征力学传递 |
5.3 材料呈现反映本真质料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集成—集成化建造流程 |
6.1 传统建造方式变迁过程 |
6.1.1 杆件接合 |
6.1.2 单元砌筑 |
6.1.3 先“框架”后“填充” |
6.1.4 表皮承重 |
6.2 设计向建造延伸 |
6.2.1 网格控制 |
6.2.2 秩序组构 |
6.3 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 |
6.3.1 数字设计 |
6.3.2 集成建筑信息模型 |
6.3.3 工艺规程规划 |
6.3.4 数据标准与接口技术 |
6.3.5 数字建造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材料集成—低碳新材料技术 |
7.1 传统材料技术回顾 |
7.1.1 低技生态技术 |
7.1.2 能源密集型技术 |
7.2 集成材料制备过程 |
7.2.1 预制集成 |
7.2.2 打印集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组织模式集成—并行化操作模式 |
8.1 传统运作模式解析 |
8.1.1 前工业化时期的并行化操作雏形 |
8.1.2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的“串-并”行方式 |
8.1.3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矩阵型模式 |
8.1.4 当代中国的串行运作模式 |
8.1.5 国内低效运行的BIM系统 |
8.2 并行化操作模式构建 |
8.2.1 需求分析 |
8.2.2 质量功能配置(QFD) |
8.2.3 划分建筑结构的跨学科团队(IBT) |
8.2.4 过程建模 |
8.2.5 数据管理(BDM)系统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建造集成—装配式建造方式 |
9.1 过程重构:图纸→模型 |
9.2 划分模块 |
9.3 装配建模 |
9.4 可装配性评价 |
9.5 三维定位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玉山城岚园别墅SUP标准户型门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内容概述 |
1.2 设计对象分析 |
1.3 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
1.4 设计的基本思路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设计方法 |
1.6 设计依托单位 |
第二章 国内外门窗产品设计的现状 |
2.1 国内门窗产品设计的状况 |
2.1.1 国内门窗产品状况 |
2.1.2 门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
2.1.3 整个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
2.2 国外门窗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
2.2.1 YKK门窗产品设计调查 |
2.2.2 罗克迪门窗产品设计调查 |
2.2.3 维卡门窗产品设计调查 |
第三章 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研究分析 |
3.1 生活形态研究概述 |
3.1.1 理论研究概述 |
3.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 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发展趋势 |
3.2.1 知识与文化消费 |
3.2.2 科学消费 |
3.2.3 文化消费 |
3.3 生活形态理论研究对门窗设计的影响及意义 |
第四章 建筑门窗设计与生活形态的关系 |
4.1 建筑门窗的发展概况与生活形态的关系 |
4.2 从生活形态的发展与建筑门窗的发展来预测其设计趋势 |
4.2.1 高技术智能化 |
4.2.2 人性化 |
4.2.3 本土化 |
4.2.4 环保与节能 |
第五章 基于生活形态的建筑门窗设计——以玉山城岚园项目为例 |
5.1 SUP标准户型分析 |
5.2 门窗技术要求分析 |
5.2.1 门窗设计要求 |
5.2.2 项目门窗工程管理需求 |
5.2.3 门窗工程验收规范 |
5.3 门窗材料及成本分析 |
5.4 典型用户分析 |
5.5 设计实例 |
5.5.1 设计实例一 |
5.5.2 设计实例二 |
5.5.3 设计实例三 |
5.5.4 设计实例四 |
5.5.5 设计实例五 |
5.5.6 设计实例六 |
5.5.7 设计实例七 |
5.5.8 设计实例八 |
5.5.9 设计实例九 |
5.5.10 设计实例十 |
第六章 设计结论 |
6.1 设计过程 |
6.2 设计总结 |
6.3 设计感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利授权以及实践成果 |
附录2 项目现场实习期间实拍照片 |
(4)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胶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竹材及竹片的研究概况 |
1.2 集成材的研究概况 |
1.2.1 木材集成材的研究概况 |
1.2.2 竹集成材的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展平竹片表面润湿性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接触角和表面润湿原理 |
2.4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备 |
2.4.3 试验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不同处理工艺对展平竹片的接触角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展平竹片表面化学特性和结构 |
3.1 前言 |
3.2 扫描电镜分析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3.4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4.1 试验材料 |
3.4.2 试验设备 |
3.4.3 试验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展平竹片热处理前后表面及胶层扫描电镜分析 |
3.5.2 展平竹片热处理前后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展平竹片回弹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用层板回弹原理 |
4.2.1 展平竹片回弹的影响因素 |
4.2.2 展平竹片的热处理的原理 |
4.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设备 |
4.3.3 试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未处理展平竹片的回弹性能 |
4.4.2 热压法处理工艺对展平竹片回弹性能的影响 |
4.4.3 汽蒸法处理工艺对展平竹片回弹性能的影响 |
4.4.4 对展平竹片热处理的失重率的分析 |
4.4.5 不同热处理方式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竹集成材制造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用层板 |
5.2.1 竹种 |
5.2.2 含水率要求 |
5.2.3 层板的厚度及偏差 |
5.2.4 层板的外观质量要求 |
5.3 主要设备 |
5.4 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制造 |
5.4.1 工艺流程 |
5.4.2 胶合理论 |
5.5 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黏剂竹集成材胶合性能研究 |
5.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酚醛树脂胶黏剂竹集成材胶合性能研究 |
5.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6.2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5)樟子松指接材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指接材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有限元法在木材中的应用 |
1.3.1 木质材料有限元模型 |
1.3.2 破坏准则 |
1.3.3 木材弹性常数的测定 |
1.3.4 ANSYS有限元法分析 |
1.3.5 指接有限元分析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樟子松结构用指接材生产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指接端压实验结果分析 |
2.2.2 指接实验结果分析 |
2.3 小节 |
第三章 樟子松木材力学参数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电测法实验结果分析 |
3.2.2 变跨距三点弯曲实验结果分析 |
3.3 小节 |
第四章 樟子松指接材有限元模型分析 |
4.1 ANSYS模拟分析基本过程 |
4.1.1 前处理模块 |
4.1.2 后处理模块 |
4.1.3 技术路线图 |
4.2 指接端压有限元模型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网格划分 |
4.2.3 约束加载分析 |
4.2.4 模拟分析结果 |
4.3 指接材弹性模量有限元模型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约束加载分析 |
4.3.4 模拟分析结果 |
4.4 指接材抗弯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 |
4.4.1 模型建立 |
4.4.2 网格划分 |
4.4.3 约束加载分析 |
4.4.4 模拟分析结果 |
4.5 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6)环保型沙生灌木型材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外重组木研究近况及趋势 |
1.1.1 重组木的起源与发展 |
1.1.2 重组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
1.2 国内重组木及沙柳材重组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重组木前期研究 |
1.2.2 国内重组木的研究现状 |
1.3 沙柳材重组木的研究现状 |
1.4 沙柳材重组木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主要技术路线 |
2 原料 |
2.1 沙柳 |
2.1.1 沙柳的构造 |
2.1.2 沙柳的木纤维形态 |
2.1.3 沙柳的化学成分分析 |
2.2 异氰酸酯胶 |
2.2.1 概述 |
2.2.2 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的特点 |
2.2.3 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与木材的粘接机理 |
3 试验分析及结果讨论 |
3.1 沙柳材木束单元制备 |
3.1.1 木束制备原理 |
3.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3.1.3 试验原料 |
3.1.4 试验方法 |
3.1.5 实验检测方法 |
3.1.6 结果与讨论 |
3.2 环保型沙柳材重组木热压工艺条件的确定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试验原料 |
3.2.3 前期探索性试验 |
3.2.4 主要工艺参数的正交试验 |
3.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6 结论 |
3.3 施胶量单因子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 |
3.3.4 试验数据分析 |
3.3.5 试验结论 |
3.4 断面结构对沙柳材重组木各性能的影响 |
3.4.1 试验目的 |
3.4.2 试验方法 |
3.4.3 实验测试结果 |
3.4.5 数据处理 |
3.4.6 结论 |
3.5 较佳工艺条件的综合试验 |
3.5.1 试验目的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产品性能、工艺特点的综合分析 |
4.1 工艺可行性讨论 |
4.2 产品性能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速生林木工程结构集成材单元性能及其指接材性能的无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无损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 |
1.2.1 超声波检测 |
1.2.2 微波检测 |
1.2.3 射线检测 |
1.2.4 机械应力检测 |
1.2.5 振动检测 |
1.2.6 冲击应力波检测 |
1.2.7 FFT 频谱分析检测 |
1.3 无损检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弹性模量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2 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强度分级上的应用 |
1.3.3 关于无损检测在木材力学性能上应用的思考 |
1.4 集成材指接处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国外研究情况 |
1.4.2 国内研究情况 |
1.4.3 关于指接集成材力学性能的思考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种选择 |
2.1.2 试件制备 |
2.2 试验设备 |
2.2.1 加工设备 |
2.2.2 物理、力学设备 |
2.2.3 无损检测设备 |
3 试验原理与方法 |
3.1 超声波检测 |
3.1.1 试验原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FFT 频谱分析检测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法 |
3.3 静曲弹性模量试验 |
3.3.1 测试原理与方法 |
3.3.2 关于静曲弹性模量测定的说明 |
3.4 节子个数的统计及节径比的测量 |
3.5 心材率测定方法 |
3.6 气干密度测定方法 |
4 超声波检测与FFT 频谱分析检测方法比较 |
4.1 杉木的弹性模量值 |
4.2 不同方法所测得的MOE 之间的关系 |
4.2.1 超声波检测MOE(E_(LT))与FFT 频谱分析检测MOE(E_(LV))的相关性 |
4.2.2 静曲MOE(E_(SF))与超声波检测MOE(E_(LT))之相关性 |
4.2.3 静曲MOE(E_(SF))与FFT 频谱分析检测MOE(E_(LV))之相关性 |
4.3 超声波检测与FFT 频谱分析检测方法比较 |
4.4 小结 |
5 速生林木动态弹性模量的FFT 频谱分析检测及影响因子 |
5.1 FFT 频谱分析方法分析敲击音快速测定木材的弹性模量 |
5.1.1 共振频率采集的影响因素 |
5.1.2 FFT 频谱分析方法基于纵波共振测动态弹性模量的应用 |
5.2 杉木和马尾松板材的弹性模量值 |
5.3 静曲MOE(E_(SF))与FFT 频谱分析检测 MOE(E_(LV))之间的关系 |
5.4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子 |
5.4.1 密度 |
5.4.2 含水率 |
5.4.3 节子 |
5.4.4 心材率 |
5.5 小结 |
6 杉木板材的应力分等 |
6.1 等级区分方法 |
6.1.1 目测分等 |
6.1.2 机械分等 |
6.2 杉木板材的应力分等 |
6.2.1 各等级杉木板材的动态弹性模量 E_(LV)和静曲强度(MOR)值 |
6.2.2 各等级杉木板材的动态弹性模量 E_(LV)和静曲强度(MOR)的相关关系 |
6.2.3 各等级杉木板材节子个数及尺寸分布情况 |
6.3 小结 |
7 指接后杉木板材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 |
7.1 指接后各等级杉木板材的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 |
7.2 指接前后杉木板材弹性模量比较 |
7.2.1 指接对静曲弹性模量和动态弹性模量的回归关系的影响 |
7.2.2 指接对静曲弹性模量值和动态弹性模量值的影响 |
7.3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54非结构集成材的尺寸、形状精度如何检验? |
55非结构集成材的表面质量如何检验? |
1.材质缺陷 |
2.加工缺陷 |
56非结构集成材含水率如何检验? |
57什么叫剥离率, 如何进行浸渍剥离试验? |
58如何确定集成材的抽检数量, 试验结果如何判定? |
59为什么集成材会产生局部开胶? |
60为什么集成材会产生端裂? |
61为什么集成材会产生变形? |
四、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D]. 马立. 天津大学, 2016(12)
- [3]玉山城岚园别墅SUP标准户型门窗设计[D]. 朱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4]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胶合研究[D]. 殷寿柏.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5]樟子松指接材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D]. 何盛.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6]环保型沙生灌木型材制备工艺研究[D]. 何建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7]速生林木工程结构集成材单元性能及其指接材性能的无损检测[D]. 嵇伟兵. 浙江林学院, 2006(03)
- [8]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续)[J]. 张妍,郝金城. 人造板通讯, 2004(01)
- [9]集成材制造技术问答 8集成材的检验、缺陷及其产生原因[J]. 张妍,郝金城. 人造板通讯,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