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南山区苜蓿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彩锦,张尚沛,师尚礼,曾燕霞,吴娟,尚继红,高婷,张蓉[1](2021)在《基于GGE双标图对苜蓿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本研究利用方差分析、GGE双标图模型对区域3个不同试点的6个苜蓿品种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苜蓿产量最高的试验区是原州区彭堡镇彭堡三队,最低的是隆德县关庄乡前庄村,前者比后者高43.7%;产量最高的品种是‘甘农7号’,最低的是‘阿尔冈金’,前者比后者高44.9%;联合方差分析显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环境(E)、基因型(G)对品种产量影响显着(P<0.05),其中G×E是引起苜蓿产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它引起的变异是E的1.19倍,是G的1.58倍。利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可知,高产稳产的品种是‘三得利’、‘苜蓿王’;3个不同区域可划分为2个生态区,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和原州区彭堡镇彭堡三队为1个,隆德县关庄乡前庄村为1个;综合代表性和区分力,较理想的试点为头营镇徐河村。
王楠[2](2021)在《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早期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探索植物多样性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而忽视了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即具有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且同时受到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调控。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柠条人工林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其种植与生长被证实对提高脆弱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显着作用。然而,关于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本研究在黄土高原柠条种植的重点区域—宁夏南部山区,选择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人工林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柠条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特征(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线虫群落多样性),基于柠条林在植物生物量、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量和保水能力等方面的功能综合评估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柠条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途径和机制,为指导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人工林中,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均呈现显着差异,但二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柠条种植密度的减小,林下草本植被覆盖度和根系生物量均逐渐降低,草本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在高密度林MD1和低密度林MD4中低于其它样地,而这与两个样地间禾本科植物长芒草较高的重要值(>50%)有关。柠条种植密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较小,而真菌群落丰富度(OTU数量和Chao1指数)在高密度林MD1和低密度林MD4中显着高于其它样地。与之相应的,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在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间无显着差异,而食真菌线虫的相对丰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则表现出与真菌群落丰富度相似的变化趋势。植食性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其相对丰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MD1和MD4样地中低于其它样地,与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富度则在MD1样地中达到最高值,而在MD4样地中下降至最低。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基于土壤细菌和真菌的OTU数量,以及线虫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最高值出现在高密度林MD1样地(0.885),其次为低密度林MD4样地(0.119),与柠条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柠条人工林在植物生长(生物量)、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蓄和保水四方面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均受到其种植密度的显着影响,而这与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单位面积柠条植株的数量差异有关。在高密度林MD1样地中,单位面积柠条植株数量最高(20000丛/hm2),导致柠条(35.03 t/hm2)和凋落物生物量(4.34 t/hm2)都处于最高水平,这也直接促进了柠条植株和凋落物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增加,并改善了土壤资源输入状况,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因此,柠条人工林在植物生长、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量和保水四个方面的生态系统功能指数均在高密度柠条林MD1中达到最高,并随着柠条种植密度的减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柠条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功能间存在协同效应。相应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指数的变化趋势为MD1>MD2>MD3>MD4,其中MD1样地综合指数(0.842)显着高于其它样地,表明本研究所选择的密度范围中,较高密度的柠条人工林具备更好的同时提供和维持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能力。(3)相比地上植物多样性,地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更为显着。植物群落均匀度指数、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均与植物生物量、有机碳储量、营养物质积累及保水功能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真菌群落中仅OUT数量与营养物质积累功能指数有显着相关性;线虫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保水功能显着正相关,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生长功能指数显着负相关,与营养物质积累和保水功能指数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于不同线虫营养类群,植食性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更密切,这与植食线虫的根系取食作用和杂食-捕食性线虫的捕食调控作用可能有关。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着正相关,而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杂食-捕食性线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也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柠条种植密度通过调控地上植物多样性、土壤细菌及线虫多样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霍娜,黄菁华,耿德洲,王楠,杨盼盼,赵世伟[3](2021)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代谢足迹》文中提出线虫群落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3种苜蓿-作物种植方式[苜蓿连作(A-A)、苜蓿-玉米轮作(A-C)、苜蓿-马铃薯轮作(A-P)]为对象,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线虫群落组成结构及代谢足迹特征,评价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6%、7.4%,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0%、5.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也有显着提高;2)在苜蓿连作方式下,线虫总多度为211条·100 g-1干土,植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35.7%),而在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总多度较苜蓿连作有所增加(分别增加49.5%、93.7%),捕-杂食线虫成为优势营养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5.7%、37.6%);3)相较于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显着降低,表明植物寄生线虫在土壤食物网中的危害减轻;而线虫通路指数(NCR)有所增加,表明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细菌分解作用进一步增强;4)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MI)及其复合足迹、富集足迹、结构足迹均显着提高,土壤线虫的生产力和代谢活性显着增强,线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更为成熟稳定。研究表明,相比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使得土壤食物网的资源输入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有所增加,受干扰程度显着降低,土壤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健康,因而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佳杰[4](2020)在《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文中认为沧州是河北省紫花苜蓿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达247.6 km2。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种植年限延长,造成虫害爆发,苜蓿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导致当地苜蓿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本文对河北沧州地区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昆虫群落组成及时序动态并分析了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同时,针对苜蓿田主要害虫开展了高效低毒杀虫剂和生防制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苜蓿田主要昆虫基本组成经过2019-2020年的取样调查,在沧州献县紫花苜蓿田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类12585个(含蛛形纲111个)样本,隶属12目38科57种。昆虫纲10目36科55种;蛛形纲蜘蛛目1科1种,蜱螨目1科1种。从个体数量分析,缨翅目最多为3545头,占比28.17%;从物种数量分析,鳞翅目最多,有14种,占比24.56%;从科数量分析,鳞翅、半翅、双翅目最多,为6科,占比15.79%。害虫优势种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天敌优势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s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2.苜蓿田昆虫群落指标分析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对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5月至7月下旬,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加,7~8月达到高峰,8月下旬逐渐下降。多样性随丰富度的变化而变化,6月份和8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大于2;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苜蓿斑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群体规模巨大,群落集中性指数较高,达0.2554;9月中旬随着群落丰富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降低。3.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调查明确了苜蓿田3种害虫的发生规律。苜蓿斑蚜于5月下旬开始发生,于6月中下旬达第一个高峰期,严重危害了苜蓿第二茬的产量和品质,8月初达第二高峰期,随后由于天气影响虫量开始减少;牛角花齿蓟马于6~8月出现两个高峰期,其发生与苜蓿花期基本吻合;棉铃虫5月份开始活动,8月上旬,数量达到高峰期,平均每百株35头。4.不同杀虫剂防治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的药剂筛选浸叶法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防效较高,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苜蓿斑蚜防效较高。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蓟马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蚜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筛选以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为研究对象,对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不同菌株处理1~7 d均表现一定的致病力。采用孢子浓度1 ×108个孢子/mL菌悬液进行半致死时间统计,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快的是球孢白僵菌B094,半致死时间是2.721 d;采用不同孢子悬浮液浓度梯度处理,72 h时,各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差异显着,金龟子绿僵菌菌株202的半致死浓度最低,为0.5×104个孢子/mL。6.不同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5种杀虫剂处理苜蓿斑蚜结果发现,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在12 h时与对照相比均被抑制,24 h被激活升高;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均升高,且过氧化物酶、乙酰胆碱酯酶在处理36 h时酶活性升高最明显,均与对照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0.5%苦参碱水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现象。本研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12 h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显着高于对照组,随时间的延长,体内酶活性持续升高,直到36h酶活性被抑制,酶活力降低。
吴世林[5](2020)在《紫花苜蓿钙铁锌营养形成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应用价值极高的豆科牧草,它产量高、蛋白丰富,有“牧草之王”之称。目前关于环境中不同矿质元素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鲜有报道,本实验以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敖汉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Aohan)为材料,探究不同Ca2+、Fe2+、Zn2+浓度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紫花苜蓿影响及Ca2+缺失处理对紫花苜蓿的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pH=5.7、6.2、7.0、7.5条件下,Ca2+浓度为0 mM和60 mM的处理均对紫花苜蓿的主根长度、根毛的数量和长度以及样本的鲜重产生显着抑制作用;高pH条件会增强Ca2+缺失(0 mM)和高浓度Ca2+(60 mM)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在探究紫花苜蓿对环境中Ca2+的吸收和积累的实验中发现,随着环境Ca2+浓度的升高,紫花苜蓿植株中钙元素的含量呈升高趋势,这在Ba2+吸收实验中得到相同结论,并且当pH为7.5时植物对Ba2+的吸收储存能力相对pH为5.7时显着下降。(2)在pH=5.7、6.2、7.0、7.5条件下,高浓度Fe2+(1 mM)显着抑制紫花苜蓿主根长度、根毛的数量和长度以及样本的鲜重,低Fe2+浓度(0.5μM)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无显着影响,高浓度Zn2+(0.3 mM)和低浓度Zn2+(0.15μM)对紫花苜蓿主根长度、鲜重和根毛的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在紫花苜蓿Fe2+、Zn2+水培表型实验中发现,低浓度Fe2+(0.5μM)和高浓度Zn2+(0.15 mM)条件均会导致紫花苜蓿植株植株顶端的叶片和叶芽出现颜色发黄变浅的现象;高浓度Fe2+(0.5 mM)和低浓度Zn2+(0.15μM)条件对紫花苜蓿生长无显着影响。说明紫花苜蓿的成苗期需要补充Fe营养。(3)在探究Ca2+缺失(0 mM)处理对紫花苜蓿脂质组分影响的实验中发现,紫花苜蓿根组织中的游离脂肪酸(FFA)、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GDG)含量显着升高,而磷脂酸甘油(PA)含量显着降低。表明紫花苜蓿在受到Ca2+缺失处理时,PA含量降低影响了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FFA、PC、PE、PI和DGDG含量的增加抵御逆境压力。本论文旨在探究矿质营养钙、铁、锌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及钙对脂质组成分的影响,为后续苜蓿响应矿质元素的分子机理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苜蓿的矿质营养施肥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李博灵[6](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研究指明
任冬雪[7](2020)在《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冀西北寒旱区为华北马铃薯的主产区,该地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适宜马铃薯的生长。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差,降水较少,春季干旱多风高额蒸发、夏秋降水极不稳定,导致作物出苗保苗难,产量水平低,水分是该区域限制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华北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需减少农业灌溉用水,而只在马铃薯生长的关键期限量补水。探究区域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运动特征以及不同供水情景下的马铃薯耗水效果,是采取和创新农艺措施保蓄农田土壤水分,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进行,选用露地滴灌和膜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以露地旱作栽培方式为对照,设置覆膜旱作、膜下滴灌补22.5mm、膜下滴灌补45mm、露地滴灌补45mm、露地滴灌补67.5(57.5mm)五个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农田土壤水热动态变化,以及马铃薯生长动态、产量、水分利用效果等,明确不同处理间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和利用效果,为半干旱区马铃薯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为0~80cm,块茎形成至膨大期为补水关键期覆膜旱作和补水处理与露地旱作对照的耗水量差异不显着,其土壤贮水变幅较露地旱作小。草甸栗钙土马铃薯田的主要供水层受降水年型影响,2018年0~40cm 土层是主要供水层,2019年0~80cm是主要供水层。2018年覆膜处理的耗水高峰在块茎形成期,露地处理的耗水高峰在块茎膨大期,2019年各处理的耗水高峰均在块茎形成期。块茎形成期为补水关键期。2.覆膜可提高农田土壤温度,补水降低农田土壤温度覆膜能明显提高生育前期、后期马铃薯田的土壤温度,对马铃薯生育中期影响较小;与露地旱作相比,覆膜可使农田土壤温度提高-0.12℃~3.14℃;露地补水后土壤温度较旱作降低0.01~4.20℃;膜下滴灌处理补水后与覆膜的土壤日均温无差异。3.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覆膜旱作能明显地增加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促进苗期的株高增长。覆膜旱作的叶面积指数较露地旱作提高1.13%~75.16%;株高在出苗期较露地旱作提高6.17%~35.43%,在块茎形成期以后,覆膜的株高始终低于露地旱作处理。补水明显增加马铃薯的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2018年各处理补水后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较旱作分别增加0.18%~24.34%、-8.33%~19.28%、5.69%~128.05%。2019年前期降水较多,补水对植株生长无明显作用,株高、主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较旱作分别提高-3.60%~27.58%、-6.82%~21.23%和-14.64%~173.45%。4.覆膜和补水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大薯率覆膜旱作较露地旱作增产13.71%~76.44%;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较露地旱作增产38.07%~90.39%和28.34%~123.47%。覆膜和补水能增加马铃薯的大薯率,对商品薯的影响不明显,2018年覆膜旱作大薯率较露地旱作提高106.25%,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大薯率较露地旱作增加138.02%~194.86%和186.60%~191.23%。2019年露地补水大薯率较露地旱作极显着增加7.45%~9.63%。若马铃薯块茎形成阶段遭遇干旱,覆膜和补水措施增产效果显着,若块茎形成期降水充沛,覆膜和补水措施增产幅度较小。5.覆膜和补水显着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覆膜旱作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降水生产效率较露地旱作极显着提高,分别达22.17%~83.33%、13.71%~76.46%。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旱作提高27.73%~80.61%和27.97%~122.51%。补水处理之间的灌水利用率相比较,随着补水量的增加,灌水利用效率逐渐降低。4个处理的灌溉效益相比,膜下滴灌补22.5mm处理最高,膜下滴灌补45mm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冀西北寒旱区草甸栗钙土马铃薯田的供水层受降水年型影响,主要为0~80cm 土层;覆膜马铃薯补水关键期为块茎形成期,露地马铃薯补水关键期为块茎膨大期。覆膜和补水均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覆膜能提高马铃薯的降水生产效率;马铃薯的灌水利用效率随补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个补水处理相比,膜下滴灌补22.5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溉效益最高。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膜下补水22.5mm可成为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限量补水的最优补灌方案。
李博灵[8](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李莉莉[9](2019)在《宁夏南部山区规模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在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立足地域传统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扩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增多、畜禽存出栏量增加等,成为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渠道.但宁南山区的规模养殖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陈亮,吴彦虎,张建勇,徐寒,王顺霞,张凌青,王伟华,张宇,马泽[10](2018)在《宁夏饲草资源和草畜平衡现状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宁夏优质饲草供给量和加工利用率,保障草畜平衡,通过对饲草资源供应量、开发利用措施测算和分析,得出饲草供应和草食家畜需求不匹配和不相适应的现状和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饲草生产利用技术创新、推进优质饲草收贮和调制配送社会化服务、加大非常规饲草资源加工利用等措施,促进饲草供应和草食家畜需求平衡,使草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宁南山区苜蓿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南山区苜蓿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GE双标图对苜蓿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参试品种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5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表现 |
2.2 各品种的变异特性 |
2.3 各品种与环境的最佳适应区域 |
2.4 品种的丰产性与稳定性 |
2.5 区分力与代表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2)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 |
1.2.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关系的研究进展 |
1.2.3 黄土高原柠条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宁南山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特征 |
2.1.2 宁南山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2.1.3 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区概况 |
2.3.1 地理位置 |
2.3.2 水文与气候 |
2.3.3 土壤与植被 |
2.3.4 社会经济状况 |
2.4 研究方法 |
2.4.1 样地概况 |
2.4.2 植物特征调查及植物样品采集 |
2.4.3 土壤样品采集 |
2.4.4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标选取 |
2.4.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5.1 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
2.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
2.5.3 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 |
2.5.4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
2.5.5 土壤生物多样性 |
2.5.6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计算 |
2.5.7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概况 |
3.2.2 植被特征调查与样品采集 |
3.2.3 植物群落分析 |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
3.2.5 土壤线虫群落分析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地上植物多样性 |
3.3.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3.3.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土壤线虫多样性 |
3.3.4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地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3.4.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4.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 |
3.4.4 柠条种植密度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区概况 |
4.2.2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标选取与测定方法 |
4.2.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计算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植物生物量 |
4.3.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有机碳储量 |
4.3.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营养物质积累 |
4.3.4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水分含量指标 |
4.3.5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4.4 讨论 |
4.4.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影响 |
4.4.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区概况 |
5.2.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 |
5.2.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关系 |
5.3.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
5.3.3 种植密度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路径 |
5.4 讨论 |
5.4.1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影响 |
5.4.2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
5.4.3 种植密度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代谢足迹(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土壤样品采集 |
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1.5 土壤线虫的分离和鉴定 |
1.6 数据处理 |
1.6.1 线虫生态指数 |
1)Shannon多样性指数: |
2)成熟度指数: |
3)植物寄生线虫指数: |
4)线虫通路比值: |
1.6.2 线虫代谢足迹计算 |
1.6.3 线虫区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 |
2.2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
2.3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总数和营养类群数量 |
2.4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
2.5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特征 |
2.6 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区系分析 |
3 讨 论 |
3.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
3.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
4 结 论 |
(4)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害虫研究概况 |
1.1.1 苜蓿害虫 |
1.1.2 苜蓿害虫的危害现状 |
1.1.3 苜蓿田主要害虫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
1.2 苜蓿田群落生态 |
1.2.1 群落生态学的概念及意义 |
1.2.2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1.2.3 苜蓿田群落生态多样性 |
1.3 苜蓿田害虫综合防控方法 |
1.3.1 化学药剂防治 |
1.3.2 生物防治 |
1.3.3 物理防治 |
1.3.4 农业防治 |
1.4 昆虫酶系统研究现状 |
1.4.1 昆虫解毒酶研究进展 |
1.4.2 昆虫保护酶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菌株 |
2.1.3 化学试剂和药剂 |
2.1.4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苜蓿田昆虫种类调查和鉴定 |
2.3.2 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
2.3.3 5种杀虫剂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2.3.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2.3.5 田间药效试验 |
2.3.6 酶活性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基本组成 |
3.2 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各指标分析 |
3.2.1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
3.2.2 紫花苜蓿田害虫和天敌的构成 |
3.2.3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动态 |
3.3 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 |
3.3.1 苜蓿斑蚜发生动态 |
3.3.2 牛角花齿蓟马发生动态 |
3.3.3 棉铃虫发生动态 |
3.4 不同杀虫剂对蓟马和蚜虫的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3.4.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 |
3.4.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
3.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3.5.1 萌发率测定试验 |
3.5.2 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
3.6 田间药效试验 |
3.6.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
3.6.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
3.7 5种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7.1 酶液蛋白定量结果 |
3.7.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苜蓿田昆虫发生情况 |
4.2 苜蓿田主要害虫的防治探索 |
4.3 不同化学药剂对苜蓿斑蚜酶活力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紫花苜蓿钙铁锌营养形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1 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征 |
1.2 紫花苜蓿的生产优势和种植现状 |
1.2.1 紫花苜蓿饲用优势 |
1.2.2 国内外紫花苜蓿的种植现状 |
1.2.3 国内紫花苜蓿产业面临的困难 |
1.2.4 对紫花苜蓿产业的前景展望 |
1.3 钙、铁、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1 钙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
1.3.2 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3 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 矿质营养(钙、铁、锌)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1.4.1 钙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1.4.2 铁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1.4.3 锌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1.5 pH对植物的影响 |
1.6 脂质对植物的作用 |
1.7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所用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紫花苜蓿培养方法 |
2.2.2 用于元素含量测定的植物材料收集和处理 |
2.2.3 培养皿条件下紫花苜蓿幼苗钙、铁、锌元素表型分析 |
2.2.4 水培条件下紫花苜蓿表型分析 |
2.2.5 紫花苜蓿Ca~(2+)和Ba~(2+)吸收和测定 |
2.2.6 脂质成分的组成和测定 |
三.结果分析 |
3.1 不同浓度Ca、Fe、Zn在不同p H条件下对紫花苜蓿生长影响 |
3.1.1 低和高浓度的Ca~(2+)环境对紫花苜蓿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
3.1.2 高浓度Fe~(2+)环境对紫花苜蓿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
3.1.3 环境中的Zn~(2+)浓度的改变对紫花苜蓿生长无抑制作用 |
3.2 紫花苜蓿铁锌水培表型分析 |
3.3 紫花苜蓿对Ca~(2+)的积累能力 |
3.3.1 随着环境中Ca~(2+)浓度升高,紫花苜蓿对Ca~(2+)的积累能力增强 |
3.3.2 Ca~(2+)吸收速率的测定 |
3.4 对Ca~(2+)缺失处理的紫花苜蓿脂质差异分析 |
3.4.1 Ca~(2+)缺失显着改变紫花苜蓿细胞膜脂质分子的组成 |
3.4.2 Ca~(2+)缺失诱导紫花苜蓿根中FFA含量显着升高 |
3.4.3 Ca~(2+)缺失诱导紫花苜蓿根PC、PE含量显着升高,且PC/PE比值升高 |
3.4.4 Ca~(2+)缺失诱导紫花苜蓿根中PA含量显着降低 |
3.4.5 Ca~(2+)缺失诱导紫花苜蓿根中PI含量显着升高 |
3.4.6 Ca~(2+)缺失诱导紫花苜蓿根中DGDG含量显着升高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区域背景 |
1.1.2 生态背景 |
1.1.3 生产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马铃薯生产的现状 |
1.3.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趋势 |
1.3.3 覆膜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1.3.4 滴灌技术的发展 |
1.3.5 补水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1.3.6 补水效果评价 |
1.4 研究内容、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
1.4.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处理 |
2.2.2 田间设计 |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及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
2.3.3 土壤温度的测定 |
2.3.4 产量的测定 |
2.3.5 大薯率及商品薯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
3.1.1 覆膜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
3.1.2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
3.1.3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主茎粗的影响 |
3.1.4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叶面积动态的影响 |
3.2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
3.2.1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贮水量时序变化特征 |
3.2.2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土层含水量垂直变化特征 |
3.2.3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阶段耗水量动态变化 |
3.3 覆膜和补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3.1 覆膜和补水对土壤日均温的影响 |
3.3.2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田各土层温度的影响 |
3.3.3 覆膜和补水对不同时刻土层温度的影响 |
3.4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3.5 覆膜与补水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1 覆膜和补水对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2 覆膜和补水对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3 覆膜和补水对块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4 覆膜和补水对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6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商品率、单株薯重及产量的影响 |
3.7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 |
4.2 马铃薯产量与耗水量关系 |
4.3 补水时期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4.4 马铃薯垄作覆膜与滴灌补水的效果与应用 |
5 结论 |
5.1 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为0~80cm,块茎形成至膨大期为补水关键期 |
5.2 覆膜提高薯田地温,露地补水明显降低地温 |
5.3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5.4 覆膜和补水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大薯率 |
5.5 覆膜和补水显着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8)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
结语 |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宁夏南部山区规模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机遇和条件 |
1.2 战略规划 |
1.3 养殖成就 |
2 发展举措 |
2.1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重要保证 |
2.2 转变生产方式是关键 |
2.3 人才、技术是支撑 |
3 存在的问题 |
3.1 对政策补贴依赖性大, 后续资金不足 |
3.2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3.3 养殖成本高, 规模养殖效益难以体现 |
3.4 龙头企业少, 带动作用不强 |
3.5 养殖专业人才缺乏, 技术普及率低 |
3.6 敏感的生态仍是制约宁南山区规模养殖发展的瓶颈 |
4 对策建议 |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
4.2 建立健全规模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
4.3 提质增效, 降低成本 |
4.4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步伐 |
4.5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
4.6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及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
(10)宁夏饲草资源和草畜平衡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饲草资源现状及主要开发利用措施 |
1.1 饲草资源现状 |
1.1.1 优质饲草 |
1.1.2 农作物秸秆 |
1.1.3 非常规饲草资源 |
1.2 主要开发利用措施 |
1.2.1 强化政策扶持 |
1.2.2 推进结构调整 |
1.2.3 提高饲草生产利用效率 |
1.2.4 推进种养结合 |
2 饲草资源生产利用现状及需求量 |
2.1 饲草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
2.2 饲草需求量 |
3 草畜平衡情况及存在问题 |
3.1 草畜平衡状况 |
3.2 饲草价格情况 |
3.3 存在的问题 |
4 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4.1 加大粮改饲力度 |
4.2 加强饲草生产利用技术创新 |
4.3 提高饲草收贮和加工调制机械化水平 |
4.4 推进优质饲草收贮和调制配送社会化服务 |
4.5 加大非常规饲草资源加工利用 |
四、宁南山区苜蓿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GE双标图对苜蓿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J]. 陈彩锦,张尚沛,师尚礼,曾燕霞,吴娟,尚继红,高婷,张蓉. 草地学报, 2021(05)
- [2]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D]. 王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代谢足迹[J]. 霍娜,黄菁华,耿德洲,王楠,杨盼盼,赵世伟. 应用生态学报, 2021(05)
- [4]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D]. 陈佳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5]紫花苜蓿钙铁锌营养形成的机理研究[D]. 吴世林.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D]. 任冬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宁夏南部山区规模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李莉莉. 农业科学研究, 2019(01)
- [10]宁夏饲草资源和草畜平衡现状及建议[J]. 陈亮,吴彦虎,张建勇,徐寒,王顺霞,张凌青,王伟华,张宇,马泽. 饲料研究,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