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秋伟业 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飞[1](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传承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就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固有成见,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问题越发成为一个“显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是深刻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中华优秀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智慧象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源泉。中国共产党是在对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实现国家的富强发展之路的。中华优秀政治理念已经融入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多个层面,深刻体现出中华优秀政治理念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性与时代性逻辑。本文致力于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政治理念。本文系统运用了包括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等各种理论资源,结合相关历史经验材料与数据,充分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相关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政党以及国家治理层面与中华优秀政治理念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系统的政治类型学以及严密的历史发生学而分析,本文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主体内容与基本对象,运用历史发生学解释逻辑与政治效用评价逻辑,探讨了二者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从而剖析出中华优秀政治理念得以延续至今的生成原因与演化动力,解读出中国共产党为何要传承、且加以驾驭并发展的政治考量。通过系统性地阐释,本文提出了“民本思想”与“人民为本”、“权威一统”与“全面领导”、“天下一家”与“命运同体”等三组政权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关系;“为天下先”与“复兴使命”、“严于修身”与“党性锻炼”、“忠信为本”与“党纪铁律”、“爱民近民”与“群众路线“”、“知行相资”与“与时俱进”等五组政党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关系;“重贤用能”与“德才兼备”、“事要相合”与“总揽全局”、“民殷国富”与“共同富裕”、“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德法相济”与“德法共治”、“安国保民”与“党管军队”等六组国家治理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文化沃土,是映衬着中国文化底层智慧逻辑的历史性产物。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治理实践中,应不断构建并完善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治理体系(政治逻辑体系、制度逻辑体系以及政策逻辑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动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
李慧娟[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吴桂韩[3](2021)在《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大气磅礴、意蕴隽永、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讲话首次用"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深刻阐明了党的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意义,首先鲜明提出了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首次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同时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并向全党发出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重要号召。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任仲平[4](2021)在《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 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文中研究表明(一)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你诞生在一百年前风雨飘摇,从不怕迎面而来的浊浪滔滔……我沐浴着新时代的温暖阳光,从不曾记忆模糊地将你遗忘",修葺一新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上海小荧星合唱团唱响一首《百年号角》。悠扬旋律、天籁童声,穿越百年风雨,唱出薪火相传。
习近平[5](2021)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7月1日)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庄严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
任仲平[6](2021)在《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文中研究指明(一)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你诞生在一百年前风雨飘摇,从不怕迎面而来的浊浪滔滔……我沐浴着新时代的温暖阳光,从不曾记忆模糊地将你遗忘",修葺一新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上海小荧星合唱团唱响一首《百年号角》。悠扬旋律、天籁童声,穿越百年风雨,唱出薪火相传。
胡杨[7](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吕婧[8](2021)在《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机勃勃的力量之源,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支柱。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历久而常新的主题,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必须要让爱国主义紧紧扎根在大学生心中,并成长为参天大树,筑牢爱国信仰根基,才能培养出可以肩负复兴伟业的时代新青年。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培育和增进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晋人民用热血和生命在近代历史发展各个时期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瑰宝,它集中反映着党和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育人功效,是新形势下开展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与优质载体。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山西红色文化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山西红色文化的宝贵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它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方向、创新形式、丰富素材、增强情感体验,这将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阐述说明,在总结调查问卷数据和归纳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山西红色文化应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深入探讨分析影响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综合了前述分析,从增强理论教育夯实爱国认知、优化育人氛围厚植爱国情怀、拓宽传播渠道砥砺爱国意志、完善教育机制筑牢爱国信仰、开展实践活动践履爱国行动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用山西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李娜[9](2021)在《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基因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各类优秀革命精神、崇高品质以及远大理想。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红色基因传承,分析了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现实价值,探讨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所面临的困境,明确了促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基本对策。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拟准备解决的问题等。第一章主要阐述红色基因及其主要特征、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融入原则,阐明融入内容、融入的合理性以及主要逻辑,从而为本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着重探讨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主体、高校大学生以及红色基因自身传承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高校相关部门应认识到该项工作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第三章主要分析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面临的困境,从融入过程、实施主体、受众群体以及融入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主要探讨改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章指出,应从实施主体、融入方式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有关部门日常管理、考核、保障、评价等体系的建设,要强化融入内容,增强教育实效,以确保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从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三有”青年。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对围绕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指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策略、新思路。
周芳[10](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二、千秋伟业 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秋伟业 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传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华优秀政治理念契合性研究 |
(二)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政治理念的认识发展史研究 |
(三)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政治理念的策略和原则研究 |
(四)研究的拓展空间 |
四、研究方法说明 |
五、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政治理念的认识发展历程 |
一、建党初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
二、抗战前后至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
三、新中国三大改造完成至文革结束 |
四、改革开放至今 |
第二章 政权层次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政治理念 |
一、“民本思想”与“人民为本” |
(一)“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民本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人民为本” |
二、“权威一统”与“全面领导” |
(一)“权威一统”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权威一统”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权威一统”的传承与发展——“全面领导” |
三、“天下一家”与“命运同体” |
(一)“天下一家”的基本内涵 |
(二)中华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天下一家”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天下一家”的传承与发展——“命运同体” |
第三章 政党层次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政治理念 |
一、“为天下先”与“复兴使命” |
(一)“为天下先”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为天下先”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为天下先”的传承与发展——“复兴使命” |
二、“严于修身”与“党性锻炼” |
(一)“严于修身”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严于修身”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严于修身”的传承与发展——“党性锻炼” |
三、“忠信为本”与“党纪铁律” |
(一)“忠信为本”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忠信为本”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忠信为本”的传承与发展——“党纪铁律” |
四、“爱民近民”与“群众路线” |
(一)“爱民近民”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爱民近民”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爱民近民”的传承与发展——“群众路线” |
五、“知行相资”与“与时俱进” |
(一)“知行相资”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知行相资”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知行相资”的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 |
第四章 国家治理层次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政治理念 |
一、“重贤用能”与“德才兼备” |
(一)“重贤用能”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重贤用能”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重贤用能”的传承与发展——“德才兼备” |
二、“事要相合”与“党政分工” |
(一)“事要相合”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事要相合”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事要相合”的传承与发展——“总揽全局” |
三、“民殷国富”与“共同富裕” |
(一)“民殷国富”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民殷国富”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殷国富”的传承与发展——“共同富裕” |
四、“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 |
(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和合文化”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谐文化” |
五、“德法相济”与“德法共治” |
(一)“德法相济”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德法相济”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德法相济”的传承与发展——“德法共治” |
六、“安国保民”与“党管军队” |
(一)“安国保民”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理念中的“安国保民”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对“安国保民”的传承与发展——“党管军队”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分析 |
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 |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安排 |
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 |
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五、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坚持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鼓舞斗志、明确方向 |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
三、保持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创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历史伟业 |
(4)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 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
(二)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 |
(三)“七一”前夕,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真理的味道”展陈前,“镇馆之宝”72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一百年前,苦苦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 |
(四)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
(五)开天辟地,从来是九死一生;改天换地,注定会风雨兼程。 |
(六)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幅饱经血与火洗礼的《入党志愿书》,这是井冈山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党证。党证主人在1 9 3 1 年1月25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入党宣誓,尽管24个字中有6个别字,但质朴而无畏的誓言、忠诚而笃定的信念,传递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
(七)万里长江、九曲黄河,有源故其流不竭;千里奔涌、万壑归流,有积故其力无穷。 |
(八)中国共产党员的手是什么样的? |
(九)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
(7)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山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概述 |
2.1 山西红色文化概述 |
2.1.1 山西红色文化的界定 |
2.1.2 山西红色文化的类型 |
2.1.3 山西红色文化的特点 |
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
2.2.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阐释 |
2.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
2.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分析 |
2.3.1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
2.3.2 有利于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
2.3.3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
2.3.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验 |
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1.3 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统计 |
3.2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社会各界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共识 |
3.2.2 部分高校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展开 |
3.2.3 学生自身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广泛认同 |
3.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文化认知程度有限 |
3.3.2 高校运用山西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较少 |
3.3.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 |
3.4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 |
3.4.2 山西红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
3.4.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
4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及实现路径 |
4.1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
4.1.1 时代性原则 |
4.1.2 “三贴近”原则 |
4.1.3 系统性原则 |
4.2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
4.2.1 增强山西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夯实爱国认知 |
4.2.2 优化山西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厚植爱国情怀 |
4.2.3 拓宽山西红色文化传播渠道,砥砺爱国意志 |
4.2.4 完善山西红色文化教育机制,筑牢爱国信仰 |
4.2.5 开展山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践履爱国行动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评价 |
(一)研究综述 |
(二)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红色基因的生成发展、基本内容与重要特征 |
一、红色基因的生成发展 |
(一)红色基因的概念 |
(二)红色基因的生成 |
(三)红色基因的发展 |
二、红色基因的基本内容 |
(一)坚定信仰追理想 |
(二)实事求是闯新路 |
(三)艰苦奋斗攻难关 |
(四)守正创新破难题 |
三、红色基因的时代特征 |
(一)基本内容与时俱进 |
(二)传承中介形态多样 |
(三)影响范围广泛深远 |
第二章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开展 |
(一)形成高校红色历史育人的环境氛围 |
(二)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 |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价值引领 |
(四)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内容支持 |
二、增强思政教师政治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育人能力 |
(一)增强高校思政教师政治和道德素养 |
(二)提升教师新时代思政育人责任意识 |
(三)增强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 |
三、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 |
(一)促使学生端正三观 |
(二)帮助大学生把握社会大势和坚持党的领导 |
(三)促进学生更好完成学业掌握过硬本领 |
四、推动红色基因实现良好传承 |
(一)拓展红色基因传承平台 |
(二)促进红色基因传承方式创新 |
(三)提高红色基因传承实效 |
(四)保证红色基因传承方向不偏离 |
第三章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一、实施主体的现状与问题 |
(一)高校相关部门红色基因育人使命意识有待加强 |
(二)高校相关部门对红色基因承传规律认识不足 |
(三)相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 |
(四)红色基因育人工作开展主体比较单一 |
二、受众群体现状与问题 |
(一)学生对于灌输红色基因接受度低 |
(二)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意识不高 |
(三)学生对红色基因内容探究认知的自主性不高 |
三、融入的实现方式现状与问题 |
(一)关于融入的研究平台较为缺乏 |
(二)未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用于融入的话语体系相对陈旧 |
四、日常管理问题 |
(一)红色基因专题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碎片化状态明显 |
(二)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后的考核评价工作具有滞后性 |
(三)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工作仍然行动迟缓 |
第四章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一、确立和遵循基本原则 |
(一)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 |
二、加强教育主体建设 |
(一)增强学校、教师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使命意识 |
(二)构建教育主体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 |
(三)增强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 |
三、增强受众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
(一)促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红色基因 |
(二)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红色基因学习兴趣 |
(三)积极帮助高校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优秀传承者 |
四、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 |
(一)结合时代发展发掘红色基因资源 |
(二)红色基因内容分类分别突显育人价值 |
(三)推动教育语言范式转化 |
五、教育实现方式多样化 |
(一)推动主阵地育人与第二课堂育人协调并进 |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红色基因教育模式 |
(三)合理探寻时代育人新方法 |
六、加强教育的日常管理 |
(一)完善日常监督考核体系 |
(二)强化教育保障支持体系 |
(三)建立教育的领导制度体系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纸文章类 |
三、杂志期刊类 |
四、硕博士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学术专着 |
三、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千秋伟业 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政治理念的传承发展研究[D]. 杨玉飞. 吉林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3]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J]. 吴桂韩.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21(09)
- [4]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 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J]. 任仲平. 经济, 2021(08)
-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习近平. 奋斗, 2021(Z1)
- [6]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J]. 任仲平. 共产党员(河北), 2021(15)
- [7]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吕婧. 中北大学, 2021(09)
- [9]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李娜.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10]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