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对生物组织力影响的物理分析

激光对生物组织力影响的物理分析

一、激光对生物组织力作用的物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戚可可[1](2021)在《光电离质谱技术在生物组织成像和茶叶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根据带电离子的质荷比(m/z)对待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由于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高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质谱分析技术已成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在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和医药领域的研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组织表面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的同时原位成像分析和茶叶热加工过程中多种气相化合物的实时在线分析是质谱分析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目前,基于电离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解决上述挑战的一个重要趋势。光电离技术具有“软电离”特性、无电离极性歧视、灵敏度高以及抗基质效应强等优点,己逐渐应用于复杂基质样品中多种化合物的直接分析。解吸电喷雾电离(DESI)是一种在敞开式环境中工作的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可通过对组织的直接扫描对小分子代谢物和脂质快速成像,该方法分析速度快,通量高,但局限性是受基质干扰明显,对中性和弱极性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很低,存在电离极性歧视现象。茶叶热加工过程中极性和非极性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主要是色谱-质谱串联技术,使用的离子源一般是电子轰击电离,该方法的前处理步骤繁琐冗长,无法对气相分子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且由于离子源能量较高,产生的大量碎片峰会干扰分析。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两种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并将其用于生物组织成像和茶叶热加工过程中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的直接分析。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质谱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质谱分析技术在植物组织成像和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论文第二章介绍了解吸电喷雾电离/光电离质谱成像(DESI/PIMSI)方法学的研究,该方法主要是将解吸电喷雾电离和大气压光电离质谱装置结合。DESI/PI装置主要包括传输管、真空紫外放电灯、电离管道和抽气装置。首先,分别使用DESI和DESI/PI技术检测不同极性的标准品。其次对喷雾溶剂的种类和比例进行优化以提高DESI和DESI/PI的灵敏度。最后探究抽气装置开/关对待测物信号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鼠脑中大量非极性和弱极性的小分子代谢物、胆固醇、肌酸、谷氨酰胺和GalCer脂质等均可被DESI/PI检测并成像。此外,茶叶叶茎组织中弱极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在DESI/PI模式下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PI技术可以使极性咖啡因的信号强度提高200倍。论文第三章介绍了解吸电喷雾电离/光电离质谱成像研究黑素细胞痣。黑素细胞痣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具有恶化成恶性黑素细胞瘤的危险。当前,临床和病理分析仍然是黑素细胞痣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这个过程相对繁琐耗时,同时诊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技能和经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提供一种检测黑素细胞痣的分子学方法并寻找和黑素细胞痣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全面系统地对黑素细胞痣中内源性化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这两种互补的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样品组织中的化合物多达118种,同时发现某些特异性的脂质可以用来区分痣区和正常组织,如胆固醇、S1P、PE、FAs、MAG和DAG等。多元统计分析(箱线图、T-Test和PCA)等被用来寻找痣和正常组织中差异性的化合物,同时发现胆固醇对两种组织的区分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组化(IHC)实验进一步从蛋白质水平上解释了胆固醇在黑素细胞痣中聚集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介绍了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SR-PIMS)在线研究茶叶热加工释放的气相中间体和挥发性化合物。首先在固定温度下,通过调节光子能量对烘焙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同时以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实验辅助定性。然后分别探究了不同烘焙温度、气氛和时间对烘焙过程中释放的水、气相中间体和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茶叶烘焙中最开始发生的是失水过程。研究发现氧气可以加速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同时对美拉德反应中间体5-羟甲基糠醛(5-HMF)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绿茶烘焙中产生的三种含硫化合物二甲硫醚、硫化氢和甲硫醇是逐步生成的,并对其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验证了时间分辨谱可以用来预测茶叶烘焙的程度,并粗略的将烘焙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论文最后对研究工作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客观地讨论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以改进的方向。首先,当前建立的DESI/PI-MSI技术虽然灵敏度高,但是成像分辨率较低,可选择Nano-DESI或激光代替当前的DESI解吸源从而进一步提高DESI/PI方法的成像分辨率和灵敏度。其次,DESI/PI-MSI使用的是真空紫外放电灯,光子密度和亮度还不够高,且光子能量不可调,可选择换成同步辐射光源或激光。再次,目前的DESI/PI-MSI技术应用领域较窄,可将其应用到药物、植物、食品、中药和更多的患病组织的可视化分析。继次,当前的DESI/PI-MSI技术只能对样品中待测物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定量方法。最后,当前的质谱成像实验所用的质谱仪是飞行时间质谱仪,无法通过MS/MS等对待测物进行精确的定性,同时无法对样品中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区分,可配备具有二级质量分析器的质谱仪。

于晓燕[2](2020)在《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有效地改善由矿区内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碎片化、资源错配等原因造成的生产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本文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通过矿农协同的生态体系重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解决矿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最终实现矿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展开研究。首先,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的角度,运用代谢分析、矿农协同共生分析和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探寻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接着结合体系实际集成构建的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体系构建演化过程模拟仿真;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体系构建完成程度、体系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体系评价方法;最后对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进而提出体系发展的政府保障制度及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主要从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代谢机理进行“物理”分析,发现矿农协同是实现矿区资源代谢优化的有效方法,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并明确体系的构建目标;建立Logistic协同共生模型进行“事理”分析,对矿农协同共生的平衡点求解,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矿农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最后,通过运用微分方程建立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进行“人理”分析,求解实施主体合作博弈下的最优行为模式。(2)运用集成方法建立土地复垦利用子系统、水资源生态处理利用子系统、能源加工利用子系统、生态种养殖子系统、有机肥加工利用子系统,集成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子系统和整体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具体包括对子系统构建过程的仿真,明确各个构建环节对子系统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整体构建和运行进行仿真,明确各个子系统构建对体系整体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构建提升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进行仿真,明确体系构建对矿区综合效益提升的影响。(3)从体系构建完成、体系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评价方法,用于体系构建的监测评价。首先,以体系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为基础,选取体系构建环节为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运用Jaccard系数模型,对体系的构建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多目标规划模型为基础,结合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对体系构建给矿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体系构建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的结论,运用QSIM方法对实施主体管理行为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模拟,对实施主体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选取评价指标作为体系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和决策评价的主要内容。三种评价方法为全面掌握和监测体系构建水平、价值水平,以及实施主体管理行为提供了实时评价方法,为及时发现体系构建中的问题,适时调整发展规划和方向,指导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4)选取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作为研究实例,对该体系构建现状、构建完成程度、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在体系构建评价中,通过模型应用计算获得Jaccard系数69.47%的结果,验证新巨龙已基本完成矿农协同体系构建,体系构建现实可行。在体系价值评价中,对新巨龙矿区2009-2019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全面评价,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该体系的服务总值随着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提高,2019年达到19.2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性服务价值较高,体系构建为矿区带来了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最后,对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了体系实际构建中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实施主体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政府保障制度和矿业企业实施策略建议。本文突破矿区末端治理,单一土地资源复垦的原有发展思路,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新模式,为矿区发展提供了进行矿业生产同时,完成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实时治理的新方法,本文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姜鹏[3](2019)在《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方法对生物组织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在生物体中发现压电性以来,人们对生物组织的力电耦合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压电性是生物组织的一种基本属性,在生物组织的损伤自我修复等生理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借助扫描探针显微方法,人们发现生物组织不仅具有压电性,而且具有类铁电现象,并与生物体的疾病演变存在相互关联。然而,当前微观尺度上的生物压电性和铁电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律性研究较少,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微观起源尚不明确。基于此,本论文首先选取小鼠血管组织以及鼠肺组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的和新发展的扫描探针显微方法和分析理论,探究血管组织和肺组织的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规律性,讨论其可能的生理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猪血管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纤维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的时序激励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表征胶原蛋白纤维周期性结构和其压电响应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探究生物压电性的微观起源。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鼠血管组织的压电性和极性翻转研究。以小鼠血管组织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血管组织面外和面内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研究了血管组织面外和面内的局域压电性,探讨了血管组织的极化翻转行为与直流电压幅值和循环周期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血管组织具有本征的压电性和自发的极化。血管组织的极化在翻转过程中,振幅变化对直流电压幅值和循环周期具有显着的依赖性,而相位变化的依赖性并不显着。这些依赖性据信与极化翻转的弛豫行为有关。(2)鼠肺组织的压电性和极性翻转研究。以小鼠和大鼠肺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肺组织的内部结构,探究了肺组织面外和面内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表征了肺组织面外和面内的局域压电性,探讨了肺组织极化翻转行为与直流电压幅值和其循环周期之间的关联,比较了肺组织的极化翻转行为与血管组织极化翻转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肺组织内部为多层网状结构,具有本征的压电性和自发的极化,其极化翻转行为对直流电压幅值和循环周期具有显着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与离子运动无关,由极化翻转过程中的弛豫行为导致。(3)胶原蛋白纤维周期性结构的压电性研究。以猪血管组织外层中的胶原蛋白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发展的时序激励和电容激励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结合主元素分析方法和简谐振子模型拟合求解,探讨胶原蛋白纤维的非均匀性压电响应与其结构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纤维的压电响应与纤维的极化方向和周期性结构有特殊关联,周期性结构中的层叠区比间隙区具有更强的压电响应,这与它们的分子密度和结构对称性有关。结果还表明,新发展的时序激励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生物组织的研究,而电容激励法并不适合,为以后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本文对生物血管组织、肺组织及胶原蛋白纤维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生物组织力电耦合行为及其生理意义,提供了依据。

王群超,邓琦林,朱训生,章家福,苑洁[4](2011)在《激光灸疗生物组织温度场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度场在激光灸疗生物组织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直接对人体在激光灸疗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研究有很大的不便,为此,本文选择猪肝作为激光灸疗生物的研究对象,并在离体猪肝组织里插入模拟血管来模拟活体猪肝组织,结合有限元计算和温度测量实验进行激光照射模拟活体猪肝组织的温度分布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利用激光分布公式可得出组织的模拟分布温度。温度测量实验可以用来验证模拟结果,采用K型热电偶和热电偶放大器来测量组织表面和内部温度。激光照射猪肝的温度测量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在组织的同一位置,血液灌注率会明显降低其温度。

吴志超[5](2011)在《AFM球形针尖的制作及癌细胞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癌症,近几十年来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强大威胁,虽然对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放化疗技术日趋成熟,但癌症的发病机理和转移机制等根本性问题却尚未明晰。利用AFM在单细胞水平对癌细胞进行相关分析已成为当今癌症研究的最新热点,具有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大多集中于AFM形貌成像等基础研究,从机械角度出发对于癌细胞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限于研究手段等原因却受到较少关注,而力学特性与癌细胞转移过程息息相关。本课题正是利用自行制作的小球探针,基于AFM的Nanoindentation功能在液态环境下对癌细胞的力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其对转移的影响。首先,对现有的应用于固体纳米压的痕三角形悬臂探针针尖进行功能化改造,扩展了AFM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自行制作出满足液态下对活细胞进行纳米压痕的小球探针,并利用Cleveland方法对其弹性常数进行了校准。该制作过程同样适用于其它微米级球状物向微米级尖状物的粘附。然后,分析了液态环境下实施活细胞纳米压痕实验所涉及的各方面条件,包括活细胞的选择、培养、转运,液态实验环境建立,仪器的改装,实验的改进,操作的优化,以及具体实验前仪器的标定等等,每一项都关乎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其中自行总结的液态下压痕目标细胞快速定位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最后,在保持细胞最佳生理活性的液态环境下,对转移性不同的Anip-973和AGZY-83a两种肺癌细胞进行AFM纳米压痕实验,并利用Hertz接触方程及应力松弛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再通过方差分析比对力学特性参数结果,以研究其对癌变转移的影响。

邢延豪[6](2011)在《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大豆为材料,用CO2激光辐射大豆种子,研究了激光辐射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用不同功率密度的CO2激光(6 mw/mm2、10 mw/mm2、14 mw/mm2、18 mw/mm2、20 mw/mm2)处理大豆种子,其中以18 mw/mm2的处理效果最好,大豆的生育期比对照缩短5.33天,大豆的脂肪酸含量比对照高3.90%,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高0.665mg/g;而用相同功率密度(18 mw/mm2)不同时间(40s、55s、70s、85s、100s)CO2激光处理大豆种子,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好,大豆的生育期比对照缩短4.67天,大豆的脂肪酸含量比对照高3.69%,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高0.74mg/g。2在用不同功率密度的CO2激光辐射大豆种子后,经过处理的大豆种子的发芽率、百粒重、株高、茎粗等形态学指标均有所提高(20mw/mm2的百粒重比对照下降4.59%),其中以18 mw/mm2的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用不同时间同样的密度实验用激光对大豆的种子进行处理,处理后发现:用CO2激光刺激过的大豆种子的百粒重、发芽率、茎粗等数值都有明显的提高(100s处理的百粒重与对照相比下降3.57%),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明显。3在用不同功率密度的CO2激光辐射大豆种子后,大豆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与叶绿素总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其中以18 mw/mm2的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用不同时间相同功率密度18 mw/mm2的激光处理大豆种子时,大豆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的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明显。4在用不同功率密度的CO2激光辐射大豆种子后,大豆净光合速率变大,气孔导度变小,水分利用率升高,其中以18 mw/mm2的处理效果最好;而用相同功率密度(18 mw/mm2)不同处理时间后,大豆净光合速率变大,气孔导度变小,水分利用率升高,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好。5大豆种子在经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处理后,大豆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除6mw/mm2),其中18 mw/mm2处理效果最好;而相同功率密度(18 mw/mm2)不同时间的处理后,大豆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除100s),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佳。6大豆种子在经过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处理后,大豆幼苗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大豆的生育期均比对照有所减少,其中以18 mw/mm2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用相同功率密度、不同作用时间处理后,大豆幼苗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大豆的生育期均比对照有所减少,其中以70s的处理效果最明显。7 SRAP-PCR的PAGE结果显示,18 mw/mm2和70 s的处理出现了新的条带。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合适的剂量CO2激光辐射,可以使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增加,生长发育得到增强。研究得到了对大豆最合适的CO2激光剂量,对以后再生产上的应用都具有实际意义。

王群超,苑洁,邓琦林,章家福,朱训生[7](2011)在《激光照射猪肝组织的温度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激光照射下猪肝组织传热过程温度场空间分布的动态规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利用激光分布公式获得猪肝组织的温度场空间分布,并采用K型热电偶和热电偶放大器来测量猪肝组织表面和内部温度,实验测量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同时得出血液灌注率和猪肝组织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激光临床应用中激光参数的合理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永军[8](2011)在《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电磁场与电磁波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与此同时,伴随应用而产生的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新的污染环境的因素,从而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无论是对其正面应用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还是对负面效应的评价与防护,均以三方面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的:一是电磁波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以回答应用什么的问题;二是机理研究,以回答应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三是生物电磁剂量学研究,以回答在什么样的电磁作用量下可应用的问题。本文在上述三方面的特色是:实验研究中以时-频域内的特征量为指标,开展生物学窗效应研究;机理研究中利用膜离子通道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电荷分布参数计算通道内沿轴向的电位分布和电场分布,其结果中表明的周期性势垒分布为窗效应的存在奠定了物理基础,周期性的电场分布及由细胞膜电位所引起的非线性极化特征所引起电磁波能量的汇聚从而为离子提供了足以跨越势垒的能量基础;生物电磁剂量学研究中,将通常的吸收功率研究扩展到电场应力和温度升高研究,以便从听觉效应和温度变化效应角度对剂量作评价。一.极低频电磁波生物学窗效应研究以窗效应实验中常用的Ca 2+为实验对象,在给出细胞内Ca 2+浓度测量方法和为该课题所设计并制作的电磁波生物学实验照射系统的基础上,分别以鸡脑组织和人体肝癌细胞(7721)为生物学研究对象,以同位素示踪法和荧光标记法为实验方法,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极低频电磁波为作用因子,以液体闪烁计数器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为检测仪器,以放射性强度和荧光强度作为Ca 2+数量的基本数据,进行电磁波生物学非热效应的典型代表—电磁波生物学窗效应的实验研究。其中着重研究了细胞胞浆内Ca 2+浓度在时(间)–频(率)域内对电磁波的响应规律,从而将人们习惯于在时域内对电磁波生物效应的传统研究扩展到时–频域的研究,这样可获得生物系统对照射电磁波响应更深层次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时域内还是在时–频域内均存在着电磁波的频率窗效应和强度窗效应,同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电磁波强度条件下才会产生频率窗效应,只有在特定的电磁波频率条件下才会产生强度窗效应,亦即,只有频率和强度的恰当组合的电磁波才会产生生物学窗效应。时–频分析结果表明: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极低频电磁波可在细胞胞浆Ca 2+浓度的时–频域内产生生物学效应,具体表现为,连续谱的宽度发生了变化,离散谱的个数发生了变化,离散谱的中心频率发生了变化。将产生和不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系列电磁波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频域内也会有生物学窗效应产生。另外,为了探索电磁波作用的物理基础,对无电磁波作用的生理条件下的7种细胞胞浆内Ca 2+浓度的时–频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胞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其共性表现为在时–频域内既有连续谱又有离散谱,某一参数的电磁波是否产生了生物学效应则正好体现在是否使这两种谱的特征发生变化;其差异表现为连续谱的带宽和离散谱的中心频率的不同,这些差异可为癌细胞的鉴别和对正常细胞健康状况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二.窗效应机理分析基于Ca 2+浓度变化与Ca 2+穿过细胞膜上的由α-螺旋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离子通道的量密切相关的思路,由α-螺旋蛋白质分子的几何结构参数和主链上的电荷分布参数计算了沿通道轴线的电位分布和电场分布,从而得出了沿轴线有周期性的势垒分布和周期性的电位分布的结果。势垒的高度便是离子在通道内运动时所需能量的基本单元,若要使离子一次跨越n个势垒( n = 1,2,......),则电磁波提供给离子的能量必须是这一基本能量单元的n倍,这意味着,能够使离子在通道内运动的电磁波的强度是一系列的离散值,这便是强度窗效应机理的基础。同时,离子跨越一个势垒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个时间便是离子在通道内运动时耗费时间的基本单元,若要使离子一次性跨越n个势垒,则耗费的时间必然是这一基本时间单元的n倍,这意味着能够使离子在通道内沿正向运动,则电磁波电场的正方向所维持的时间应该是基本时间单元的n倍,即要求电磁波的半个周期等于基本时间单元的n倍,从而可知,要想与通道内的离子沿正向运动在时间上谐调一致,则要求电磁波的周期为一系列的离散值。由于周期与频率间有确定性的关系,故要求电磁波的频率是一系列的离散值,这便是频率窗效应机理的基础。事实上,只有提供给离子的能量为基本能量单元的n倍,同时其电场正向维持的时间也正好是基本时间单元的n倍的电磁波才能使离子沿正向跨越n个势垒而运动,所以,只有强度和频率恰当组合的电磁波才能产生窗效应。另外,量值估算表明,照射电磁波自身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可能使离子跨越势垒的,为此,提出了电磁波能量局域汇聚的观点,其基本思想是:由于细胞膜存在10-2V静息电位,故膜内有107V/m的电场,在如此强电场下,介质的极化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加之离子通道内沿轴向有周期性的电场分布,故对通道内每一个横截面而言,两侧的介电常数是不相同的,两侧介电常数的不同便会使电磁波在该面上发生反射,反射的结果便形成了驻波,驻波的存在则表明在其波腹附近的一个区域内有电磁波能量的汇聚,从而使处于该区域的离子可获得远大于照射波自身的,足以使离子跨越势垒的能量。综上所述,本文的机理分析中,既给出了强度窗、频率窗效应的物理基础,又给出了二者的关联,同时,基于能量汇聚结论可给予低强度电磁波何以能够引起生物学效应的合理解释。三.手机辐射在人体头颅内产生的电场应力、温度升高及安全性评价出于电磁波会在不连续媒质中产生电场应力的考虑,分析计算了手机辐射在人体头颅内产生的电场应力分布,并以产生的电场应力是否达到人的听觉阀值从而产生听觉效应的角度对手机辐射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出于电磁辐射可引起生物组织的温度升高而大脑又是对温升最为敏感的组织之一的考虑,基于手机辐射在人体头颅内的功率分布及生物组织的热传导特性,分析计算了头颅内的温度分布,给出了温度升高的区域和在目前的手机辐射功率下的温度升高值。出于手机设计中应考虑人体头颅会对手机天线的辐射特性产生影响的考虑,分析计算了人体头颅对手机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其中,关于天线方向图的影响研究中,不仅给出了人们习惯采用的二维方向图,还给出了一些典型数据,同时增加了对手机输入阻抗影响的研究内容,该内容可用于对影响手机天线辐射效率影响的评价。另外通过分析计算给出了减少人体头颅吸收手机辐射功率的建议。

马飞[9](2010)在《532nm激光止血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止血是外伤救治和外科手术的重要内容,目前激光止血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其止血效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激光的止血效果仅见于个别手术的比较,对于外伤止血的效果尚缺乏研究,也没有专用于外伤救治和外科手术止血的激光仪器,激光止血技术仍局限于手术及其它临床治疗。激光在外伤止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加强激光在外伤止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激光止血技术推广。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532nm激光对血管出血的止血作用,探索新的外伤止血方法。材料和方法:(1)压迫止血法与5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对照实验:10只成年雌性健康的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2.5-3.0)kg,对左右耳进行对照实验。在耳背距耳尖5cm处中央作(0.6-0.8)cm长,深及中央动静脉的横切口(左右两耳被切血管粗细相近)。左耳传统组,用传统的压迫伤口止血法止血;右耳为5W激光照射组,用5W 532nm激光照射伤口5s后再按压止血。用秒表测量止血时间(s)。止血后取心脏处血液测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PLT)数量。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对取伤口活检,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2)5W 532nm激光照射与10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对照实验:8只成年雌性健康的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2.5-3.0)kg,对左右耳进行对照实验。在耳背距耳尖5cm处中央作(0.6-0.8)cm长,深及中央动静脉的横切口(左右两耳被切血管粗细相近)。左耳为5W激光照射组,用5W 532nm激光照射伤口5s后再按压止血。用秒表测量止血时间(s);右耳为10w激光照射组,用10w 532nm激光照射伤口5s后再按压止血。用秒表测量止血时间(s)。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和第20天取伤口活检,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结果:(1)压迫止血法与5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对照实验:止血时间测试结果显示,传统组平均止血时间为306.81s,5W激光照射组平均止血时间为73.55s,5W激光照射止血法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机能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组平均PT为20.77s,5W激光照射组平均PT为21.68s,5W激光照射止血法平均PT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平均APTT为38.09s,5W激光照射组平均APTT为36.61s,5W激光照射止血法平均APTT缩短,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平均PLT数量为3.52×1011个,5W激光照射组平均PLT数量为3.63×1011个,5W激光照射止血法平均PLT数量增多,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5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会加重组织损伤,延长伤口愈合时间。(2)5W 532nm激光照射与10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对照实验:止血时间测试结果显示,5W激光照射组平均止血时间为70.36s,10W激光照射组平均止血时间为52.82s,10W激光照射止血法平均止血时间缩短,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5W激光相比,10W激光照射伤口造成的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创伤组织和血管表面焦化、碳化现象明显,且面积较大),但二者病理切片差别并不明显,表明二者组织修复过程基本相同。结论:激光照射能有效的促进创伤止血,但会加重组织损伤,延长伤口愈合时间。激光照射对与全身性凝血机制有关的PT、APTT和PLT数量有一定影响,其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春燕[10](2010)在《基于激光生物作用的激光灸疗仪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在现代临床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传统的艾灸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存在产生的烟雾污染病房以及皮肤的透皮渗透率低等问题。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研制现代化的灸疗仪器。目前现存的激光灸疗仪器存在如下问题:所依据的艾灸原理不统一,激光照射剂量如何控制,没有完全实现不同的施灸手法。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艾灸的原理,以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所产生的温度场为理论依据,基于可以实现不同施灸手法的振镜系统研制了一款新型的激光灸疗仪器。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探讨了艾灸的原理。艾灸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至今为止,人们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艾灸原理的探讨过程中,艾条燃烧所产生的红外辐射光谱是讨论的核心。因此,本文先介绍了目前为止所测得的不同条件下艾条燃烧所产生的光谱。经过综合各位学者对艾灸原理的论述,总结出艾灸的作用是温热刺激,光的穿透效应和艾的药物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温热刺激是艾灸产生疗效的基础。测量了隔物灸及其对猪肉作用的温度-时间曲线,以进一步研究艾灸作用过程中的温热效应。从艾灸的原理可以看出,应选取兼具热效应和波长特性的近红外波段激光作为灸疗仪的光源,从艾草中提取艾油涂抹在施灸部位可以增强灸疗仪的疗效。(2)激光生物作用温度场的研究。基于Pennes经典生物传热方程,以本课题所选取的808nm半导体激光为光源,结合激光在生物组中的特殊分布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法计算了激光照射离体生物组织的温度场。克服生物组织疏松多孔、不均匀、温度不易测量的困难,设计了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温度测量系统,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最终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接近。计算了半导体激光照射到人体皮肤表面后产生的温度场分布,并讨论了辐照时间长短、激光功率、光斑大小与计算结果的关系,以此作为使用灸疗仪时调节激光参数的依据。(3)研制了可以实现不同施灸手法的激光灸疗仪器。为了使仪器的结构更加小巧紧凑,本课题应用了振镜系统以实现不同的施灸手法。采用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对整个仪器进行控制,设计了硬件系统,研制了其原型样机,并用C语言编写了可以实现直线和圆轨迹的振镜系统驱动程序,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运行结果。

二、激光对生物组织力作用的物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对生物组织力作用的物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离质谱技术在生物组织成像和茶叶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质谱分析技术简介
        1.1.1 离子源
        1.1.1.1 电子轰击电离
        1.1.1.2 大气压化学电离
        1.1.1.3 电喷雾电离
        1.1.2 质量分析器
        1.1.3 检测器
    1.2 质谱分析技术在生物组织成像和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1.2.1 质谱分析技术在生物组织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1.2.1.1 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
        1.2.1.2 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分析技术的特点
        1.2.1.3 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分析技术的分类
        1.2.1.3.1 SIMS成像技术
        1.2.1.3.2 MALDI成像技术
        1.2.1.3.3 DESI成像技术
        1.2.1.4 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分析技术的应用
        1.2.2 质谱分析技术在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1.2.2.1 离线质谱分析技术
        1.2.2.2 在线质谱分析技术
    1.3 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
        1.3.1 光电离的原理和特点
        1.3.2 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在生物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1.4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
        1.4.1 同步辐射光源简介
        1.4.2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和光束线简介
        1.4.3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解吸电喷雾电离/光电离质谱成像方法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品和样品制备
        2.2.2 制备组织切片
        2.2.3 解吸电喷雾电离-光电离系统
        2.2.4 数据处理和定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电离方法评估
        2.3.2 溶剂对待测物信号强度的影响
        2.3.3 抽气装置对待测物信号强度的影响
        2.3.4 小鼠脑组织成像
        2.3.5 茶叶叶茎组织成像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解吸电喷雾电离/光电离质谱成像研究黑素细胞痣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品和试剂
        3.2.2 样品收集和组织样本制备
        3.2.3 DESI和DESI/PI装置以及数据处理
        3.2.4 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
        3.2.5 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素细胞痣的指纹谱分析和成像
        3.3.2 PCA分析
        3.3.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在线监测茶叶热加工过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样品准备
        4.2.2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
        4.2.3 顶空GC-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化合物的定性
        4.3.2 失水过程
        4.3.3 美拉德反应
        4.3.4 含硫化合物
        4.3.5 其它挥发性化合物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2)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机理分析
    3.1 基于代谢机理的“物理”分析
    3.2 基于矿农协同共生模型的“事理”分析
    3.3 基于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4.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4.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评价方法
    5.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方法
    5.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
    5.3 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定性仿真模拟及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分析
    6.1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现状分析
    6.2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
    6.3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
    6.4 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保障制度及对策建议
    7.1 政府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保障制度建议
    7.2 矿业企业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对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3)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方法对生物组织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压电性与铁电性概述
        1.1.1 压电性与铁电性
        1.1.2 压电材料与铁电材料
    1.2 生物压电性
        1.2.1 生物压电性研究进展
        1.2.2 生物压电性的研究意义
    1.3 生物铁电性
        1.3.1 生物铁电性研究进展
        1.3.2 生物铁电性研究的意义
    1.4 选题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方案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扫描探针显微方法和理论
    2.1 引言
    2.2 扫描隧道显微方法(STM)
    2.3 原子力显微方法(AFM)
    2.4 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PFM)
        2.4.1 探针参数校正
        2.4.2 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测试方法
        2.4.3 双频追踪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DART-PFM)
        2.4.4 时序激励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SE-PFM)
        2.4.5 电容激励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CE-PFM)
        2.4.6 极化翻转谱压电响应力显微方法(SS-PF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鼠血管组织的压电性和极性翻转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血管组织制备
        3.2.2 小鼠血管组织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2.3 小鼠血管组织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测试
        3.2.4 小鼠血管组织的压电性研究
        3.2.5 小鼠血管组织的极性翻转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小鼠血管组织的结构与形貌
        3.3.2 小鼠血管组织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
        3.3.3 小鼠血管组织的压电性
        3.3.4 小鼠血管组织的极性翻转
    3.4 小鼠血管组织的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研究的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鼠肺组织的压电性和极性翻转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鼠肺组织切片制备
        4.2.2 鼠肺组织切片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4.2.3 鼠肺组织的谐振响应和压电性研究
        4.2.4 鼠肺组织的极性翻转研究
        4.2.5 鼠肺组织中的离子运动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鼠肺组织切片的结构与形貌
        4.3.2 鼠肺组织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
        4.3.3 鼠肺组织的压电性
        4.3.4 鼠肺组织的极性翻转
        4.3.5 鼠肺组织中的离子运动
    4.4 鼠肺组织的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研究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原蛋白纤维周期性结构的压电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胶原蛋白纤维制备
        5.2.2 猪血管切片的组织结构表征
        5.2.3 胶原蛋白纤维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5.2.4 胶原蛋白纤维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测试
        5.2.5 DART-PFM方法对胶原蛋白纤维压电性的测试
        5.2.6 SE-PFM方法对胶原蛋白纤维压电性的测试
        5.2.7 主元素分析和SHO模型拟合
        5.2.8 CE-PFM方法对胶原蛋白纤维压电性的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胶原蛋白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5.3.2 胶原蛋白纤维的线性和非线性谐振响应
        5.3.3 DART-PFM方法测试结果
        5.3.4 SE-PFM方法测试结果
        5.3.5 主元素分析
        5.3.6 SE-PFM方法测试结果的SHO模型拟合
        5.3.7 DART-PFM方法和SE-PFM方法测试结果比较
        5.3.8 CE-PFM方法测试结果
    5.4 胶原蛋白纤维周期性结构压电性研究方法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AFM球形针尖的制作及癌细胞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癌细胞转移机制的研究现状
        1.2.2 癌细胞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癌细胞粘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FM纳米压痕小球探针的制作
    2.1 引言
    2.2 AFM纳米压痕技术概述
        2.2.1 传统压痕技术与纳米压痕技术简介
        2.2.2 AFM纳米压痕技术
        2.2.3 AFM纳米压痕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
    2.3 球形针尖与当前通用针尖的比较
    2.4 AFM小球探针的制作
        2.4.1 仪器设备和原材料选择
        2.4.2 具体制作过程
    2.5 悬臂梁弹性常数校准
        2.5.1 悬臂梁弹性常数校准常用方法
        2.5.2 利用Cleveland法校准小球探针弹性常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细胞AFM纳米压痕实验环境的建立
    3.1 引言
    3.2 癌细胞的准备
        3.2.1 癌细胞的选择
        3.2.2 癌细胞的培养和转运
    3.3 AFM纳米压痕设备
        3.3.1 AFM及其工作原理
        3.3.2 液态下探针保持架及保护罩
        3.3.3 温控装置
    3.4 液态环境的形成
    3.5 液态下压痕操作方法的改进
        3.5.1 激光光路的调整
        3.5.2 压痕目标细胞快速定位方法
    3.6 液态下悬臂梁灵敏度的标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FM压痕的癌细胞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细胞的应力松弛现象
    4.3 AFM球形针尖应力松弛模型
    4.4 AFM应力松弛实验原理
        4.4.1 AFM纳米压痕向应力松弛实验的转变
        4.4.2 AFM应力松弛实时数据的获取
    4.5 AFM应力松弛实验过程
    4.6 AFM应力松弛实验结果
        4.6.1 模型参数处理
        4.6.2 非线性拟合
        4.6.3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4.6.4 癌细胞弹性模量的实验结果
        4.6.5 实验结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简介
        1.1.1 大豆的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
        1.1.2 大豆的起源及地理分布
        1.1.3 大豆的营养价值
        1.1.4 大豆的营养保健功能
        1.1.5 我国大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 激光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
        1.2.1 激光的分类
        1.2.2 激光的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
        1.2.3 激光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3 C0_2 激光对生物体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方法
        2.2.1 材料处理
        2.2.2 各项指标的测定
        2.2.3 SRAP 分子标记检测变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对大豆生长、生理生化影响
        3.1.1 不同功率密度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
        3.1.4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3.1.6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1.7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1.8 不同功率密度C0_2 激光辐照对大豆可溶性糖的影响
    3.2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2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
        3.2.4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3.2.6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2.7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2.8 相同功率密度不同时间的C0_2 激光对大豆可溶性糖的影响
    3.3 SRAP 分析
        3.3.1 SRAP 反应体系的优化
        3.3.2 SRAP 的引物筛选
        3.3.3 SRAP 的PAGE 电泳结果
4 讨论
    4.1 激光辐射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激光辐射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激光辐射对大豆成分的影响
    4.4 激光对大豆DNA 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及现状概述
        1.1.1 电磁波的生物学效应
        1.1.2 生物电磁剂量学
        1.1.3 电磁波的生物学效应机理
        1.1.4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1.1.5 电磁波生物学效应的应用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2 主要成果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磁波生物学窗效应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窗效应实验中常用的生物学对象
    2.3 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的方法
    2.4 电磁波生物学效应实验照射系统
        2.4.1 系统结构
        2.4.2 TEM小室
        2.4.3 本文TEM照射照射系统所用仪器
    2.5 ELF电磁波在脑组织Ca~(2+) 迁移量上的窗效应实验研究
        2.5.1 培养液和标记液配制
        2.5.2 样品的制备
        2.5.3 实验数据获得方法
        2.5.4 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2.5.5 生物学效应分析及生物学窗效应判断
    2.6 ELF电磁波在细胞胞浆内Ca~(2+) 浓度上生物学窗效应实验研究
        2.6.1 D-Hank's 液的配制
        2.6.2 样品制备及荧光负载
        2.6.3 实验数据获得方法
        2.6.4 时域内的生物学效应分析及生物学窗效应判断
        2.6.5 时–频域内的生物学效应分析及生物学窗效应判断
    2.7 生理条件下不同细胞胞浆内Ca~(2+) 浓度变化的时-频分析
        2.7.1 细胞选取及实验方法
        2.7.2 实验结果
        2.7.3 实验结果分析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磁波生物学窗效应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模型
    3.3 离子跨膜迁移机理分析
        3.3.1 构成离子通道的α-螺旋蛋白质的结构特征
        3.3.2 α-螺旋蛋白质主链上的电荷分布特征
        3.3.3 非线性极化及伴随的特性
        3.3.4 电磁波在离子通道内的汇聚效应
        3.3.5 电磁波生物学窗效应机理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机辐射在人体头颅内产生的电场应力、温度升高及安全性评价
    4.1 引言
    4.2 时域有限差分法
        4.2.1 Yee网格介绍
        4.2.2 Maxwell旋度方程的有限差分表示
        4.2.3 数值色散性与稳定性
        4.2.4 吸收边界条件
        4.2.5 连接边界条件
    4.3 不同人体截断仿真模型吸收电磁剂量的比较
        4.3.1 人体结构仿真模型和电磁仿真模型
        4.3.2 不同人体截断仿真模型吸收电磁剂量的比较
    4.4 手机辐射对人体头颅产生的电场应力
        4.4.1 双频PIFA天线
        4.4.2 电场应力
        4.4.3 人体头颅第135 横剖面层电场应力的分布
        4.4.4 头颅内最大电场应力分布
    4.5 手机辐射对人体头颅产生的温升效应
        4.5.1 生物组织的传热过程
        4.5.2 头颅内的温度分布
        4.5.3 头颅内最大温升分布
    4.6 人体头颅吸收手机电磁辐射剂量及安全性评价
        4.6.1 非电离电磁辐射限值标准概述
        4.6.2 人体头颅吸收手机辐射的电磁剂量
        4.6.3 人体头颅吸收手机电磁辐射剂量的安全性评价
    4.7 人体头颅对手机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7.1 人体头颅对手机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4.7.2 人体头颅对输入阻抗的影响
        4.7.3 人体头颅对天线辐射效率的影响
    4.8 减少人体头颅吸收手机辐射剂量的措施
        4.8.1 增加手机和人体头颅间的距离
        4.8.2 旋转手机的方向
        4.8.3 手机中加介质衬层
    4.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9)532nm激光止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原理与方法
    2.1 原理
    2.2 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压迫止血法与5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比较
        2.3.2 5W 532nm激光照射与10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比较
三、结果
    3.1 压迫止血法与5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比较
        3.1.1 止血时间
        3.1.2 凝血机能分析
        3.1.3 组织病理学评价
    3.2 5W 532nm激光照射与10W 532nm激光照射止血法的比较
        3.2.1 止血时间
        3.2.2 组织病理学评价
四、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关于激光在止血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激光生物作用的激光灸疗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1.2 激光灸疗仪的研究现状
        1.2.1 激光灸疗仪的出现
        1.2.2 激光灸疗仪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艾灸的原理探讨及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测量
    2.1 引言
    2.2 艾条灸的红外辐射光谱
    2.3 艾灸的作用机理
        2.3.1 艾的温热刺激
        2.3.2 艾灸的波长特性
        2.3.3 艾条的药物特性
        2.3.4 其他作用
    2.4 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测量
        2.4.1 隔物灸表面温度-时间曲线
        2.4.2 隔物灸对猪肉作用的温度-时间曲线
    2.5 艾灸原理对研制灸疗仪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生物作用温度场计算及其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激光生物传输的基本理论
        3.2.1 光的反射和折射
        3.2.2 光的吸收
        3.2.3 光的散射
        3.2.4 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和热源项
    3.3 激光生物作用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的原理
        3.3.1 生物传热方程
        3.3.2 有限元法的原理
        3.3.3 热分析材料基本属性
        3.3.4 热分析边界条件
    3.4 激光照射猪肝组织温度场计算及其实验验证
        3.4.1 有限元计算
        3.4.2 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温度测量实验
        3.4.3 血液灌注项对温度场的影响
    3.5 激光照射人体皮肤时的温度场
        3.5.1 人体的皮肤结构
        3.5.2 人体皮肤的光学特性参数
        3.5.3 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灸疗仪的硬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振镜系统的原理
    4.3 激光灸疗仪的硬件系统
        4.3.1 MSP430F149 单片机
        4.3.2 半导体激光器
        4.3.3 电机控制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灸不同施灸手法的软件实现
    5.1 引言
    5.2 艾条灸的施灸手法
        5.2.1 温和灸
        5.2.2 雀啄灸
        5.2.3 回旋灸
    5.3 系统程序控制流程图
    5.4 回旋灸的实现
        5.4.1 插补原理
        5.4.2 激光灸疗仪中的程序算法
        5.4.3 回旋灸的程序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激光对生物组织力作用的物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离质谱技术在生物组织成像和茶叶热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 戚可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 于晓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方法对生物组织压电性和类铁电性的研究[D]. 姜鹏. 湘潭大学, 2019(12)
  • [4]激光灸疗生物组织温度场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A]. 王群超,邓琦林,朱训生,章家福,苑洁. 长三角地区科技论坛激光分论坛暨上海市激光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5]AFM球形针尖的制作及癌细胞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 吴志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6]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D]. 邢延豪.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7]激光照射猪肝组织的温度场研究[J]. 王群超,苑洁,邓琦林,章家福,朱训生. 激光生物学报, 2011(02)
  • [8]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及安全性分析[D]. 周永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9]532nm激光止血作用的研究[D]. 马飞.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10]基于激光生物作用的激光灸疗仪的研制[D]. 周春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激光对生物组织力影响的物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