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1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成人更具有复杂性。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起, 回答了12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临床问题, 以期提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 指导临床实践。
李晓悦[2](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包括病变部位、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并探讨pSS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197例pS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非感染组(1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评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院内转归情况,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逐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pSS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6.4%(52/19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52.7%),其次是泌尿道(21.8%),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也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2.7%、5.5%。(2)感染病原体中最常见的是细菌35株(62.5%),其次是病毒13株(23.3%)。细菌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常见(占35.7%),耐药率>50%的主要有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在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7%、75%。(3)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50.0%的主要有青霉素G、苯唑西林、氯洁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抗菌药物,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感染组的年龄、病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ESSDAI评分(患者客观表现评分)、ESSPRI评分(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干燥程度及疲乏程度、肺脏受累发生率、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且感染组的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低于非感染组(P<0.05),pSS疾病高度活动组感染率明显高于病情稳定组与轻度活动组(P<0.05)。(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ESSDAI评分、ESSPRI评分、疲乏程度、干燥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肺脏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SSDAI评分、干燥程度、血清甘油三酯、肺脏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S合并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见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广谱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及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表现出对广谱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明显耐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及时采集相关样本做病原生物学检测与药敏试验,并根据临床疗效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回归分析显示ESSDAI评分、干燥程度、血清甘油三酯、肺部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pSS疾病活动度评分较高、干燥症状比较明显、合并高脂血症或有肺脏累及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有无感染发生,并及时采取防治感染的措施。
王馨仪[3](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与药物、临床指标(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结缔组织疾病并同意行T-SPOT检测的1123例患者临床资料。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患者(LTBI/SLE)40例,随机抽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潜伏结核感染(Non-LTBI/SLE)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间的差异。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10例,随机抽取未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狼疮患者(Non-TB/SLE)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4、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发生活动性结核(TB/CTD)的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的10例患者进行比较,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及不同性别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其中血管炎潜伏结核感染率最高为48.7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男性潜伏结核感染率高于女性(31.09%VS 18.22%)。2、1123例结缔组织病患者有23例患者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2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有10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发生率3.36%(10/298)。其他结缔组织病有13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系统性血管炎发生率最高,为12.82%(5/39),其次贝赫切特综合征(BD)发生率3.92%(2/51),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率1.40%(4/285),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UCTD/MCTD)发生率0.61%(1/163),干燥综合征(PSS)发生率1.92%(1/52)。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性结核病灶以肺结核最多见(70%)。活动性结核发病者女性为主,男女比例5:18;平均年龄为46.5岁,与1123例患者年龄无差异。3、在LTBI/SLE与Non-LTBI/SLE两组中,Non-LTBI/SLE组较LTBI/SLE组血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在Non-LTBI/SLE和LTBI/SLE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4、在TB/SLE与Non-TB/SLE两组中,TB/SLE组激素平均日剂量大于15mg人数更多,有6人(6/10),Non-TB/SLE组仅4人(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SLE组较Non-TB/SLE组血红蛋白水平、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血沉、IL-6、IL-10及IFN-γ更高。两组在免疫抑制剂种类以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17及TNF-α均无显着差异。5、在TB/SLE及TB/CTD两组中,SLE/TB组与CTD/TB组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46),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的均为女性,结缔组织疾病中男女比例5:8,而年龄、疾病诊断年龄、病程、激素使用剂量、免疫抑制、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方面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TB/SLE组与TB/CTD组相比,TB/SLE组补体水平、CD4+T细胞及TNF-α低于TB/CTD组,IgG及IFN-γ水平高于TB/C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6、IL-10及IL-17在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血管炎最高;性别在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中有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活动性结核发生率为3.36%。2、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潜伏结核感染与用药情况、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无关。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激素平均日剂量有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种类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无关,平均激素日剂量大于15mg可能是其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血红蛋白、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IL-6及IL-10水平有关。
王文坪[4](2020)在《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包含继发性免疫缺陷组36例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组52例)与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原发性免疫缺陷组中,33例(63.5%)发病年龄在0到1岁之间,男性患儿45例(86.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继发性免疫缺陷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05)。2.继发性免疫缺陷组基础疾病中肾病综合征9例(25.0%)、白血病8例(22.2%)、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16.7%)。原发性免疫缺陷组基础疾病中慢性肉芽肿病31例(59.6%),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1例(21.2%)。3.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组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组中,合并除发热外的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的病例分别为12例(36.1%)、17例(32.7%),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胸部CT粟粒影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组有5例(25.0%),高于对照组(P<0.05),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组与对照组中无显着差异(P>0.05)。5.腋窝淋巴结病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组有38例(73.1%),发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核菌素试验在继发性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组阳性病例分别是16例(47.1%)、19例(48.7%),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γ-干扰素试验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组阳性病例3例(6.2%),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组与对照组中无显着差异(P>0.05)。7.在继发性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组中胸部CT肺叶受累≥3叶的病例分别为13例(65.0%)、33例(91.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缺陷患儿多器官受累共55例(继发性免疫缺陷组8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组47例),占比62.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人中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中以卡介苗病(90.4%)为主,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1.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发病年龄较小,男性为主。2.继发性免疫缺陷组基础疾病以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组以慢性肉芽肿病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为主。3.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4.胸部CT粟粒样改变更容易出现在继发性免疫缺陷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儿。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更容易合并腋窝淋巴结病变。5.结核菌素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免疫缺陷患儿中阳性率较低,对高度怀疑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应考虑到假阴性的可能。6.免疫缺陷患儿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较免疫正常患儿更容易出现双肺多肺叶病变及多器官受累。7.继发性免疫缺陷患儿无论有无临床表现均应常规筛查是否存在结核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除需警惕卡介苗病外,还需筛查结核病。
卿德福[5](2020)在《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川东北部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053例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表现。共有59例(1.93%)活动性结核的狼疮患者被纳入观察组,其中绵阳404医院27名,纳入绵阳观察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例,纳入南充观察组。按照1:2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且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64例,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狼疮活动度、自身抗体、血糖、贫血程度、炎症指标、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大便性状等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川东北地区SLE伴发结核发病率及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病以肺结核(47例,2.18%)为主。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患者肺部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有粟粒样结节、斑片状、条索状等多种表现,也有多种影像混合。均以肺两叶以上受累为主要表现。观察组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阳性率大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的阳性率。3.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25例,主要为细菌,22例(88%)。部位以肺部为主,15例(60%)。4.部分患者由于在外院诊断结核,并使用抗结核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观察组有3例药疹,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总胆红素(TBIL)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有1例母亲有结核,10例(16.95%)既往结核。6.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红细胞(RBC)、血色素(HGB)、白蛋白(ALB)、血糖(GLU)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小时尿蛋白、大便隐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6个月内单用激素日均量和6个月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日均激素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SLEDAI)、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BUN)、肌酐(Cre)、补体、自身抗体、1年内是否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东北地区SLE合并结核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发病以肺结核为主要表现。2.SLE伴发结核临床表现常见发热、咳嗽、乏力,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部分与临床不对称,需综合临床与检查,甚至诊断性治疗来确诊结核感染。3.如SLE患者发热时,以下指标出现一项或几项指标改变:RBC降低、HGB降低、ESR增高、GLU降低、hsCRP升高、ALB降低、血便、24小时尿蛋白增加,应警惕有无结核发生。如既往有结核病史,应高度怀疑结核复燃。4.6个月内激素单独使用或联合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激素量,激素日均量>10mg/d(甲基泼尼松龙),可能是结核感染的风险因素。合理使用激素治疗SLE,可降低SLE感染结核的风险。
刘婷[6](2019)在《GeneXpert MTB/RIF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体系(Gene Xpert MTB/RIF)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病(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SAD)合并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SAD合并PTB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枣庄市立医院和山东省胸科医院收治的SAD合并PTB的3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患有SAD的非结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入选者的痰液标本,每份标本分成3份,分别采用抗酸染色法、BACTECTMMGITTM960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仪(MGIT960液体培养)和GeneXpert MTB/RIF技术检测3份痰液标本;另外采集所有入选者全血5ml,采用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dot test,T-SPOT)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作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计算GeneXpert MTB/RIF、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对不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中肺结核的检出率,并比较GeneXpert MTB/RIF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结核杆菌液体药敏试验作为金标准,分析GeneXpert MTB/RIF在检测利福平耐药性中的价值;比较GeneXpert MTB/RIF系统半定量结果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抗酸染色法细菌计数。结果(1)在系统性血管炎中,与MGIT960液体培养和抗酸染色法的结核病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与MGIT960液体培养和抗酸染色法的结核病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硬皮病、干燥综合征中,与抗酸染色法的结核病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与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的结核病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GeneXpert MTB/RIF、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在检测SAD合并肺结核方面的灵敏度分别为95.14%、84.00%、89.71%和56.86%,GeneXpert MTB/RIF检测的灵敏度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有较好的一致性(χ2=1.73、1.39,P>0.05),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法(χ2=36.60,P<0.05);GeneXpert MTB/RIF检测的特异度与MGIT960液体培养、抗酸染色法有较好的一致性(χ2=1.42、0.15,P>0.05),明显高于T-SPOT法(χ2=17.53,P<0.05)。(3)GeneXpert MTB/RIF对350例患者中的156例进行利福平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GeneXpert MTB/RIF检出利福平耐药53例,灵敏度为86.00%,特异度为90.56%。(4)GeneXpert MTB/RIF系统检测结核菌的结果分为未检出、极低、低、中和高5个量级。在未检出量级中,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的结核菌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系统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5.835,P<0.05);在极低、低2个量级中,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抗酸染色法的结核菌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系统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18.935,P<0.05);在高量级中,与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的结核菌检出率相比,GeneXpert MTB/RIF系统的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4.286,P<0.05)。结论(1)GeneXpert MTB/RIF是一种快速、准确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性的方法,对不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2)与传统的MGIT960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等联合,可显着提高合并肺结核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结核病的检出率。
刘楚[7](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SLE患者合并感染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327例住院SLE患者进行分析。所有的SLE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相关指标、SLEDAI积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情况,并发感染的诊断、病原菌的分布、以及感染的转归。统计资料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比、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SLE并发感染的特点及因素。结果:1.SLE住院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27例SLE患者中女性占93.27%,男性占6.73%。SLE合并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本研究SLE住院患者中临床首发症状以皮肤损害表现最多,其次是乏力等全身症状、关节痛、发热、肾脏受损、肌肉不适、血液系统异常等。3.本研究中SLE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率为30.89%,部位以呼吸道(41.58%)和泌尿道(25.74%)最常见。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真菌及病毒相对少见。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比例(50.76%)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27.27%),大肠杆菌(30.30%)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中以草绿色链球菌(9.85%)、肺炎链球菌(9.09%)所占比例最高;本研究中真菌感染检测出的病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13.64%);病毒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带状疱疹病毒(4.55%),乙型肝炎病毒(2.27%)、巨细胞病毒(1.52%)相对少见。4.患者病情活动度(SLEDAI)越高,合并感染率越高;使用中等剂量以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使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比较SLE合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感染组的ESR、CRP、WBC、抗ds-DNA的水平、以及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PLT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C3、C4、抗C1q、谷丙转氨酶、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SLEDAI评分、免疫抑制剂种类,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7.SLE合并感染自动出院/死亡的患者所占比例(3.96%)明显高于SLE无感染组(0.44%)。结论:1.SLE住院患者女性多见,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与感染无明显关系,临床首发症状中以皮肤损害表现最多,其次是乏力等全身症状。2.SLE住院患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系统、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细菌,真菌、病毒较为少见;细菌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真菌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病毒中最常见的是带状疱疹病毒。3.SLE合并感染与SLEDAI评分、激素剂量、免疫抑制剂种类的使用有关。SLE合并感染患者的ESR、CRP、抗ds-DNA水平、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的患者。CRP、SLEDAI评分、免疫抑制剂种类,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SLE合并感染的自动出院/死亡率高于无感染SLE患者。
吴杰炜[8](2019)在《结缔组织疾病并发结核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并发结核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搜集中英文等已发表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主要结缔组织疾病疾病患者并发结核的文献。用stata软件进行结核发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对总样本量为66575人的20篇文献计算出结缔组织疾病合并结核患病率为1.88%,(95%CI:1.46-2.30),分组显示各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合并结核感染的比率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3.15%(95%CI:2.17-4.1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49%(95%CI:1.19-3.78)、系统性硬化症1.43%(95%CI:0.63-2.24)、干燥综合征0.97%(95%CI:0.78-1.15)、类风湿关节炎0.41%(95%CI:0.35-0.47)。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的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结核与既往结核病史、贫血、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日均计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缔组织疾病并发结核的风险较高,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并发结核感染,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的危险因素为既往结核病史、贫血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日均计量。
方文捷[9](2018)在《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侵袭性酵母感染占所有真菌感染的90%以上,引起包括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毛孢子菌病在内的多种严重真菌病。一方面,临床对于高发、新发致病酵母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缺乏认识。侵袭性酵母感染病原谱的不断变迁,以往不致病或者较少致病的酵母感染病例逐年增多,同时传统高发病的酵母感染逐渐累及新的的基础病群体。比如,念珠菌属的多种非致病菌(如Candida auris,Candida fabianii)近年来逐渐成为致病菌,有些甚至发生了暴发流行,但是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干预策略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滞后。又如,虽然国际上对于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于隐球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于HIV阳性人群。临床研究工作者较少从其他免疫状态人群入手,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策略进行系统的、分类的分析;由于缺乏临床证据,国际指南暂缺乏对不同免疫状态人群的特异性临床干预策略。据此,本研究的第一、二、三、四、五、六部分旨在填补新发、高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相应的空白。另一方面,由于侵袭性酵母感染病原谱的不断变迁,将微生物鉴定到菌种水平显得愈发重要,故传统诊断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本研究第七、八、九、十部分利用分子诊断的方法,重点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发诊断新技术:1、开发一套诊断策略,可以精准、低成本实现95%以上酵母感染的诊断;2、开发一套针对9个最常见医学相关念珠菌隐匿种的鉴别方法,用于解释90%左右的念珠菌感染;3、针对耳道念珠菌及其近缘种,实现通量高、敏感度高、特异性好、低成本分子诊断方案。【研究方法】本系列研究第一、二、三、四、五、六部分的临床数据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伊朗设拉子大学医学科学院及9个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使用预先设计的表单,使用EPIDATA等软件抽取临床数据。在统计分析上,我们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多重回归分析用于确定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单个率合并分析用于确定全球患病率。本系列研究第七、八、九、十部分属于分子诊断体系研发。所用参考菌株来自全球最大的菌种保藏和医学真菌研究中心Westerdijk Fungal Biodiversity Institute,临床菌株来自中国、伊朗,科威特和奥地利多家医院。靶标序列来自本研究所内部数据库以及Genbank。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使用Geneious?10.1.2软件。体系以参考菌株优化并完成特异性试验后,进一步利用临床菌株体系扩大验证,并同MALDI-TOF MS和一代测序鉴定结果平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目前全球62.9%的结核/隐球菌共感染病例发表于我国(n=197),56.3%的我国病例发表于2010年之后;99.5%的病例分布于我国季风区。在临床表现上,HIV阳性患者伴发结核/隐球菌共感染的症状比HIV阴性患者更加严重。在诊断方面,几乎所有的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病例均经历误诊或者漏诊(95.2%)。为了解决这一诊断难题,本研究首次提出“联合应用颅内压和脑脊液糖、蛋白、氯”的联合诊断策略,该策略可有效区分结核性脑膜炎单独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单独感染以及结核/隐球菌脑膜炎共感染(AUC=0.89),同时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在SLE人群中,隐球菌脑膜炎的患病率为0.5%。患者主要以成人女性为主。感染前激素治疗剂量大于30?mg/day泼尼松当量同高死亡率相关(OR=9.69(1.54,60.73))。36.8-38.9%患者在隐球菌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狼疮活动呈现较低水平,感染发生较为隐匿。该疾病总误诊率为38.2%,死亡率为23.6%。第三部分研究发现:在SLE病程中,狼疮脑病发生时间早于隐球菌脑膜炎(p=0.03)。除发热,头痛和颈部僵硬外,大多数临床表现无法区分两个疾病状态(p<0.05)。狼疮脑病患者C反应蛋白值通常正常,而其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通常升高(p=0.08)。脑脊液压力和生化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第四部分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隐球菌患病率为0.21%。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56.1岁(95%CI:51.5,60.6),93%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感染前62%的患者未经糖尿病管理或血糖控制不良。MLST分型示所有临床菌株属于ST5型,抗真菌药敏试验未发现耐药菌株。69%肺隐球菌病患者经历误诊误治,6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接受不标准的抗真菌治疗。总体死亡率为33%。第五部分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隐球菌病的患病率为0.3%。从肾病综合征确诊到隐球菌病确诊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6个月。46%隐球菌病发生于肾病综合征确诊第一年内。皮肤隐球菌病占所有类型隐球菌病的比例较高(35%)。58%患者经历了误诊误治,误诊病例中90%被初诊为细菌感染。总体死亡率为35%。第六部分研究发现:大部分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病例分布于西欧和波斯湾沿岸。新生儿发病占比较高。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新近接受过外科手术、肿瘤患者以及化疗、激素暴露、透析、低白细胞血症、机械通气和营养不良等可能为其患病的危险因素。Cy.fabianii最常被误诊为Candida utilis,其次为Candida pelliculosa,H.anomala,Pichia jadinii和Candida boidinii。抗真菌药敏试验显示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6.7%,12.5%,8.3%和12.5%,而对于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和氟胞嘧啶,均未见耐药菌株。总体病例死亡率为33.3%(8/24)。本研究进一步研发的多重PCR鉴别诊断体系可以准确鉴别Cy.fabianii及其近缘种,特异性100%,可作为临床API等检测试剂盒的补充。第七部分首次报道了一项称为“YEAST PANEL”新型临床致病酵母诊断策略,该诊断方法通过最多三次共21重PCR,鉴定并准确区分念珠菌属、毛孢子菌属、红酵母属、隐球菌属以及白地霉属在内的95%以上酵母感染。体系的优化和首轮验证使用了400株CBS参考菌株,并证实可以在不提去DNA的前提下以单菌落作为模板扩增。进一步通过2次共计800株临床菌的第二轮盲法试验证实,在上述菌株的鉴定上,该技术同MALDI-TOF MS以及ITS/LSU测序具有较为等同的准确性。第八部分首次实现无需DNA提取的一步法9重PCR,在单管检测并区分C.albicans,C.dubliniensis,C.africana,C.glabrata,C.nivariensis,C.bracarensis,C.parapsilosis,C.orthopsilosis,和C.metapsilosis。且同系统发育学上关系由近及远的酵母菌、曲霉菌以及人类DNA不存在交叉反应。利用临床菌株同MALDI-TOF MS平行比较发现,本PCR准确鉴别了所有的菌株,而MALDI-TOF无法区分C.albicans和C.africana。第九部分建立和验证一种新型多重终点PCR,用于Candida auris,C.haemulonii,C.dubushaemulonii和C.pseudhaemulonii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使用该检测体系分别在中国和伊朗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临床菌种筛查,研究发现了中国第一株C.pseudhaemulonii临床分离株和伊朗第一株C.haemulonii临床分离株。本研究首次建立了C.auris和C.haemulonii两个菌种的动物模型,以供诊断体系验证。多重PCR对于感染小鼠的血液和组织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8.6%和92.9%。第十部分建立和验证一项溶解曲线法四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Candida auris,C.haemulonii,C.dubushaemulonii和C.pseudhaemulonii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使用177株真菌验证该体系,发现其特异性为100%,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R2=0.99%),且检测极限值高达10 CFU/PCR。以来自科威特的106株被MALDI-TOF MS鉴定为耳道念珠菌的临床菌株进行多技术比较性试验。结果发现,我们的检测体系同以往发表的一项单重探针PCR以及D1/D2测序的结果符合率为100%,且其准确性高于MALDI-TOF MS。【结论】一方面本系列研究阐明高发感染隐球菌病不同免疫状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影响发病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诊疗难点,提出鉴别诊断策略。同时首次描述了新发感染C.fabiani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提出新型鉴别诊断新策略。另一方面本系列研究基于目前致病酵母病原谱的变迁,尤其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建立了四项廉价、特异、准确的多重早期诊断技术,并完成初步临床验证。上述体系均有望在临床得以推广应用,作为现有诊断工具的补充或替代技术。
覃林珍,魏巍,王健[10](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2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20例临床资料。方法:回归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SLE合并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后,停用免疫抑制剂,给予患者抗结核治疗。结果:17例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抗结核疗程为1012个月,疗程后X线胸片检查显示结核病得以控制,3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死亡,存活率85%,死亡率15%。结论:SLE合并结核病初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若症状明显时则结核病灶较为广泛,且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为此应对SLE合并结核病患者提高临床检测,提前给予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预后质量,降低死亡率。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1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1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pSS 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 |
2. pSS 合并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
3.感染组的 4 种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
5.可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6.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2002 年美欧修订的 SS 国际分类标准(American and European Consensus Group,AECG 标准) |
附录 C 患者主观症状评分(ESSPRI 评分) |
附录 D 患者客观表现评分(ESSDAI 评分) |
附录 E 个人简历 |
附录 F 综述 三种常见结缔组织病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研究方法 |
2.2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前准备 |
2.2.2 实验对象 |
2.2.3 观察项目 |
2.2.4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5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SLE潜伏结核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潜伏结核感染率 |
3.1.2 潜伏结核影响因素 |
3.2 SLE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一般情况 |
3.2.2 药物与活动性结核 |
3.2.3 常见实验室检查与活动性结核 |
3.2.4 淋巴细胞与活动性结核 |
3.2.5 Th1/Th2/Th17 细胞因子与活动性结核 |
第4章 讨论 |
4.1 SLE潜伏结核感染及相关因素 |
4.2 SLE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相关因素 |
4.2.1 药物 |
4.2.2 炎症指标、血红蛋白及补体水平 |
4.2.3 淋巴细胞 |
4.2.4 细胞因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基础疾病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 |
2.3 临床症状 |
2.4 胸部影像学 |
2.5 胸内及腋窝淋巴结病变 |
2.6 结核相关检查 |
2.7 多器官受累 |
3 讨论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免疫缺陷患儿分枝杆菌感染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 |
(5)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GeneXpert MTB/RIF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观察组 |
1.2 对照组 |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3 研究方法 |
3.1 标本采集 |
3.1.1 痰液样本采集 |
3.1.2 血样本采集 |
3.2 标本检测 |
3.2.1 GeneXpert MTB/RIF检测 |
3.2.2 MGIT960 液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
3.2.3 抗酸染色法 |
3.2.4 T-SPOT法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6.1 灵敏度 |
6.2 特异度 |
6.3 预测值 |
结果 |
1 GeneXpert MTB/RIF、MGIT960 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在不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中肺结核的检出率 |
2 GeneXpert MTB/RIF、MGIT960 液体培养、T-SPOT法和抗酸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效能分析 |
3 GeneXpert MTB/RIF在检测利福平耐药性方面的应用 |
4 GeneXpert MTB/RIF系统不同量级的结果与MGIT960 液体培养、T-SPOT法、抗酸染色法细菌计数各方法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与耐药性分析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
致谢 |
(7)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样本分析 |
3.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3.3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实验室检查数据资料的比较 |
3.4 SLE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3.5 SLE合并感染的转归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特点及预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 |
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8)结缔组织疾病并发结核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并发结核发病率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献 |
(9)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三部分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狼疮脑病的鉴别诊断研究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二十一重PCR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多重PCR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重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工作展望 附录 |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补充数据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补充数据 |
第三部分 狼疮脑病和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研究补充数据 |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 补充数据 |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补充数据 |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 补充数据 |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多重PCR补充数据 |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九重PCR补充数据 |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药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 补充数据 |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 补充数据 文献综述: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技术 |
一、引言 |
二、传统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
三、血清学检查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
四、分子诊断是真菌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
五、未来真菌诊断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论文情况(仅列举已发表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 |
二、参编书籍 |
三、知识产权 |
(一)国际专利申请 |
(二)发明专利授权 |
(三)发明专利申请 |
(四)实用新型授权 |
四、主持基金(第一申请人) |
五、学术奖项 |
六、学术任职 致谢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SLE合并结核病易感因素 |
3.2 SLE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 |
3.3 SLE合并结核病的治疗 |
3.4 SLE合并结核病的预防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1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 2021(12)
-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晓悦.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D]. 王馨仪. 南昌大学, 2020(08)
- [4]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D]. 王文坪.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D]. 卿德福.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6]GeneXpert MTB/RIF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D]. 刘婷. 青岛大学, 2019(03)
- [7]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D]. 刘楚. 苏州大学, 2019(07)
- [8]结缔组织疾病并发结核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吴杰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9]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D]. 方文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20例临床分析[J]. 覃林珍,魏巍,王健.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