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行推出银行卡联网通用标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军[1](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陈小迪[2](2019)在《银联商务JS公司产品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非现金支付方式及工具日益丰富,而银行卡收单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支付类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银行卡收单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支付机构不断创新,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不断蚕食现有线下银行卡收单市场。传统的线下收单支付机构迫切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来应对日益复杂市场需求。因此,本文运用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以传统银行卡收单执牛耳者银联商务为研究分析对象,研究JS公司的产品创新战略。首先,论文界定了银行卡收单、第三方支付等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概念,从产品功能、产品的应用场景和产品的物理介质等方面讨论支付创新的分类,分析了国外、国内支付产品创新的模式和发展趋势。其次,论文在介绍了银联商务JS公司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司产品创新的基本模式和流程,分析了公司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制约、市场需求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剖析了公司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上的问题。接着,论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个方面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借助波特的五作用力模型分析公司发展的行业环境,从组织结构、技术能力、财务管理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环境,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构建了公司的SWOT矩阵,并讨论了公司层战略选择。最后,论文在公司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司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从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信息化服务和生物技术识别4个方面讨论了公司产品创新战略的内容,进一步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备、企业文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明确了公司产品创新战略实施所需要的保障措施,并研究了公司内部研发和外部引进两条产品创新的路径。
王丽琴[3](2019)在《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银联是我国主要的银行卡组织,在卡基支付时代,银联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推动者的核心和枢纽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升级,个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支付逐渐从卡基支付向账户支付迁移,依托于移动通讯终端的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对银行卡卡片支付方式形成明显的替代。在卡基支付时代发挥了核心、枢纽作用的银联,在移动支付时代的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推动全国各省市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做好全国各省市的银行等机构合作与服务,除总部相关职能部门之外,中国银联在全国36个省市及部分主要城市成立了分公司,云南银联是其中一个分公司,负责中国银联各项工作在云南的落地实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支付产业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介绍了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任务,在新的竞争形式下对银联与机构的“竞合”关系进行了探讨。云南银联是中国银联的一个组成部分,支付产业的变革、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些都是云南银联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任务就是云南银联的发展方向,而具体到云南这一相对限定的市场,云南银联作为银联整体业务守土一方的职能分公司,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出能动的发展贡献的。因此本文梳理了云南银联的发展情况,通过PEST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阐述云南银联的外部环境、分析云南银联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资源和能力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云南银联在当地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移动支付产品的竞争策略,即落地推广的实施路径。基于笔者本人就是银联员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支付行业变化发展、云南银联自身竞争能力等的研究梳理,探讨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在云南进行推广的可落地执行的有效策略,进而能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环境下,形成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实施方案。
万子杰[4](2019)在《移动支付背景下中国银联市场化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支付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支付企业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就针对移动支付市场,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国际市场上的VISA、万事达和Apple pay,国内的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都在这片“红海”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都给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国内传统支付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移动支付领域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复杂的竞争形势,中国银联及时转变经营策略,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出了云闪付APP等移动支付产品,依托交通等便民支付场景,将普惠服务从银联实体卡向虚拟移动端延伸。但是,监管政策、竞争对手的策略和消费者的需求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移动支付技术的迅猛发展,都让中国银联这一传统支付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变数。本文从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入手,紧密结合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中的PEST分析法、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和SWOT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市场面临的形势,企业相关移动支付产品应对市场竞争的优劣势,以及企业在移动支付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和市场化转型的路径。本文将通过对移动支付背景和中国银联企业的结合型分析,最终对中国银联如何在当前背景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实现具有自身特点的合规性、普惠性、创新性、安全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陈剑文[5](2017)在《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产业和信息科技互相促进互相支持,我国的银行卡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当前银行卡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激烈,结构加速调整的新阶段。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移动支付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二维码支付作为主要手段,强势进入线下市场。而二维码支付技术作为新兴的创新支付手段,具有使用方便,推广迅速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上的广泛关注和追捧。支付行业传统四方模式在当今形势下受到严重的挑战。中国银联一方面需要面临着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还必须应对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后国际卡组织的挑战。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下,中国银联如何应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形势,保持盈利增长趋势,这需要分析了解外界环境变化,制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本文以二维码支付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银联在当前形势下发展银联二维码业务的应对策略。首先回顾了相关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分析二维码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了二维码支付的主要交易形式、国内二维码支付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是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整体宏观环境,以及银联近年来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最后,针对银联二维码业务的发展,提出从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支付增值服务、转型账基支付等四个方面相关建议。
张冰[6](2016)在《论WTO框架下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和监管 ——以WTO中国电子支付案为视角》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电子支付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传统支付方式和传统的法律法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2年7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首次正式发布了“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案”专家组报告,确认中国银联所从事的转接清算服务属于GATS下中国具体承诺表所承诺开放的金融服务领域,驳回了美国关于中国银联垄断地位的主张,然而却认为中国的发卡机构要求以及终端要求等违反了WTO相关规定,并要求中国开放电子支付市场。这场起始于银联与美国VISA之争的电子支付案件终于落下了帷幕,双方对专家组的裁决都表示欢迎。中国和美国都没有对该案的专家组报告提出上诉,而是接受了报告的裁决结果。中国认为,我们的关键主张和要求都已经实现,中方可以有序开放市场,这符合我们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案”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总结争议的法律本质,同时分析中国为了执行该报告而实施的一些开放举措。此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WTO框架下的反垄断措施和规则,通过探索国际反垄断合作以及各国在电子支付服务方面的反垄断规则、案例,总结对中国电子支付服务市场垄断与开放问题平衡的解决方法。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案”的案情进行概述,从案件事实和案件所涉及的中国措施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中国电子支付案”相关法律问题,对WTO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并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垄断角度来分析中国措施是否违反了入世承诺,并倡导电子支付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第三部分通过介绍“电子支付服务案”后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监管实践,提出完善我国电子支付服务市场的建议。第四部分通过对该案的总结得出我国电子支付服务市场开放的趋势,在开放的国际形势下保护新兴产业并发展成熟产业。
王文祥[7](2012)在《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卡作为重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之一,已成为我国公众零售消费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银行卡清算组织是银行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银行卡产业链条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国家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度依赖于银行卡清算组织提供的跨行交易转接清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伴随着境内银行卡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和中国银联网络业务规模的迅猛增长,与中国银联有关的各种争议事件不绝于耳。这些事件均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了中国银联的垄断地位,因而使中国银联的垄断地位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和指责。因此,有必要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产业政策进行系统地研究,这一方面有助于各界对中国银联的垄断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管层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制定和施行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论文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反垄断理论、双边市场理论和世贸组织规则有机融合起来,基于银行卡POS跨行交易转接清算业务的技术经济特性和国际竞争格局,运用逻辑演绎和综合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较为宏观的高度构建了由产业扶持政策、反垄断政策和市场开放政策有机组成的适应中国实际的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产业政策体系。论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银行卡清算组织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银行卡清算组织最早是出于发展银行卡业务的需要而自发地在银行间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竞合性的商业模式,其开放式的结构使银行发行信用卡和借记卡变得非常容易,对于推动银行卡更大广度和深度的使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与封闭式组织的竞争中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2)银行卡的普遍使用并不仅仅是对现金支付的替代,其对消费增长从而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中国银联成立以来,推动了境内银行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境内银行卡产业三个主要业务环节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业务一直由中国银联独家垄断,中国银联的垄断地位既有自然垄断因素,又有行政垄断色彩。第二,银行卡发卡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自200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市场结构的垄断性越来越弱而竞争性越来越强,目前不存在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发卡银行。依据贝恩的竞争结构分类法,当前发卡业务的市场结构位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与中(下)集中寡占型的分界附近。第三,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自200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市场结构的垄断性越来越弱而竞争性越来越强,从全国来看,银联商务己不再具有显着的市场支配地位。依据贝恩的竞争结构分类法,当前收单业务的市场结构大致为中(上)集中寡占型。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国际化进程面临不确定性。(3)以幼稚产业保护论和规制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经验分析结果,形成以下三点基本的政策取向:一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二是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在幼稚阶段确需政策扶持;三是需要维持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一定时期内的垄断地位。对己实行的扶持性政策的分析表明,在外资准入法规层面上的模糊和操作层面上的限制,构成了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业务事实上的保护,给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宝贵时间。因此,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产业扶持政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短期内继续维持中国银联的垄断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取消产业政策的保护,在短期内放开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的外资准入,维萨等国际银行卡组织必将大规模进入市场,凭借预先发展的大量双标卡持卡人和强大的境外受理网络优势,强势夺取中国银联在境内的市场份额;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业务在很高的业务量范围内仍具成本弱增性,在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的整体规模扩张的相当长的一段范围内,不应急于打破垄断而引入第二家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二,慎用外资出资比例上限规定扶持自主品牌。这是因为:在银联的国际业务量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具备与维萨等国际银行卡组织在国际业务上展开竞争的基本能力之前,如果放开外资准入,则即便规定外资的出资比例上限,也无法对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无论是银联还是新生品牌)提供有效的保护。(4)我国《反垄断法》一般适用于对中国银联的监管,但该法第七条对特殊行业的规定和有关行政垄断行为的规定并不适用;监管对象主要是中国银联可能实施的垄断行为。中国银联可能滥用其在基础网络业务领域的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性业务领域的竞争。对“强推POS直联”这一案例的分析表明,中国银联涉嫌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合理的拒绝交易和搭配销售的规定。因此,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反垄断政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理清反垄断法监管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关系。采取反垄断法与行业规制的双重监管模式,同时,为了避免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联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导致“规制俘获”问题,应确定行业规制制度不得与反垄断法主旨相抵触的原则。反垄断执法机构拥有对中国银联涉嫌垄断行为案件的管辖权,而中国人民银行只在行业立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中国银联涉嫌垄断行为(不包括经营者集中)的案件拥有管辖权,并且中国人民银行的管辖权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管辖权并无排除性,而是作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管辖权的补充。第二,剥离纵向一体化企业“银联商务”。反垄断执法机构应该依据对中国银联“强推POS直联”一案的裁定,联合行业规制机构,将银联商务从中国银联体系中剥离出去。关于剥离的具体方案,可以考虑按照中国银联增资扩股之前的股权结构,将银联商务的股权由中国银联划转至各商业银行等股东名下,由商业银行等股东或银行业协会选派董事和高管层。(5)随着银行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领域,实施市场开放政策,放松进入规制,放开外资准入,重构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市场结构是大势所趋。因此,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市场开放政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主动释放“适时放开外资准入”的信号,使各方(尤其是境外资本)形成比较积极的预期。这不仅有利于维萨等国际银行卡组织保持和增强对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市场开放的信心,以免其频繁采取不合作的行动而使持卡人和成员行的利益受损,进而给境内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干扰;同时也有助于给中国银联施加压力,推动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应对国际银行卡组织在境内市场的挑战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第二,适时放松境内资本的进入规制。如果中方在“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措施案”中胜诉,从而将放开外资准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可以考虑在放开外资准入前,通过适当方式适时放松对境内资本的进入规制,使境内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市场形成和保持可竞争的状态,给中国银联以潜在竞争压力,约束中国银联的市场行为。
赵葆军[8](2012)在《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挂牌成立,银联的成立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设中国银行卡统一支付网络,为银行卡跨行支付提供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以及于银行卡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专业化服务,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此,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银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各银行发行的银联卡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联网通用,从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银联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银联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银行卡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以一般的企业战略定位,而是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上,与国家支付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金融战略,既有企业所处产业的高度相关性,也有典型的社会性。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银行卡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受理商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上下游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群落,形成了完整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新型支付产业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为代表大规模介入个人支付产业,对传统产业模式产生了理念上的冲击,并分流了一部分市场;而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出发,国内银行市场的开放已纳入时间表,国内银行卡产业与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健康的银行卡生态环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网路核心型企业---银联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确定银联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康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业务创新和产业进步,符合银行卡产业各方的利益,符合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新经济时代核心网络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站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卡组织和公司化经营相融合的多重视角审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从商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产业特征,分析产业参与各方的地位和角色,尤其是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其发展动向和动因,从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结合PEST分析、蓝海战略等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文化沟通、创新多个领域出发,围绕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视角,探索维护和保持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模式对提高银行卡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和强健性的积极影响,探讨产业政策的战略前瞻性,形成创新发展、竞争有序、风险可控、健康和谐的生态产业链,为持卡人提供一个范围更广、领域更多、渠道更丰富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马芳芹[9](2010)在《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提出中国银行卡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份银联成立后,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新问题也逐渐出现,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整治,必将严重影响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研究背景与问题、选题的意义、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特色与创新;第二章描述了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现状、产业链基本情况、银行卡业务与现状、联网联合运作模式及特点、联网联合利益分配模式等现状;第三章分析了深圳市银行卡产业发展中营销市场存在问题和联网联合运作中直联与间联模式问题,进一步运用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提出的银行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总体策略、政府推进战略、解决营销问题策略、解决银行卡联网联合模式问题策略及其他策略;第五章通过全文论述和策略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出台适时的法律法规;银联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卡转接组织,应从树立银行卡民族品牌上下功夫,积极制定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各市场参与主体应加强合作,注重产业整体利益,把银行卡产业做大做强。本文围绕着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数据分析,系统的给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策略进行写作。
王利民[10](2009)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经济服务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服务业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银行卡产业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业,顺应信息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更直接反映了区域服务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在拉动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银行卡产业首当其冲面临国际银行卡机构的严峻挑战,以及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使得当前积极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正当其时,也使得加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较之以往的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本论文在研究思路上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2007年我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统计年鉴上的各省市经济指标(如GDP、第三产业GDP、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等),通过构建Hotelling和Salop微观模型、运用GIS和SPSS系统开展实证研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厘清思路,提供经验,进而促进银行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本研究在通过对城市经济和服务业之间关系、产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消费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和银行卡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以及现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中存在的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进行了专章研究,进而在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联网通用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瓶颈问题。在产业发展初期,联网通用进展缓慢,严重限制了银行卡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本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和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Hotelling三阶段市场策略模型,假定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下,对在位企业的兼容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二结论:(1)在没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当市场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之间对彼此是否兼容是无差异的,但更偏好没有市场进入发生;对进入企业来讲,进入是否兼容的市场对其是无差异的,但其进入市场的充要条件是0<F<1/4。(2)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在市场进入即将发生的情况下,选择相互不兼容对在位企业来讲是最佳战略。2.受理市场受理市场建设是银行卡产业得以发展和规模经济得以体现的市场基础,受理市场建设的完善和规范是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本论文以受理市场的典型代表——特约商户作为研究对象,从银行卡对商户市场策略性行为的影响出发,考虑受理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对商户受理银行卡的市场行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受理环境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将影响商户的利润,因此,在受理环境理想,且消费者习惯于刷卡消费时,商户均会受理银行卡;(2)当受理环境欠佳时,若存在对刷卡消费有较大偏好的消费者,那么将有部分商户选择受理银行卡,而部分商户拒绝受理银行卡;(3)必须加快建设和改善受理环境。只有受理环境得到改善,银行卡单位交易成本才能降低,才能够提高消费者和商户接受银行卡的积极性,促使银行卡成为一种普遍的支付方式。3.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度同构。区域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我国银行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严重制约了银行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发挥。本论文基于GIS和SPSS系统,运用2007年全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度区域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相关指标的省际、三大经济地带、三大都市圈等区域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高度的区域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现高度同构性,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地带和三大都市圈:(2)通过全国二级地市空间集聚度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主要分布在三大都市圈;通过以泛长三角作为典型经济区域分析,发现在都市圈内部,银行卡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在都市圈的核心大都市,如上海;(3)通过对区域经济和银行卡产业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区域经济的相关指标和银行卡产业的指标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其中第三产业GDP和银行卡交易额之间的相关度最为显着,说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第三产业,区域基础是都市圈和大都市,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4.国际经验介绍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国际上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美国、法国、韩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进而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出了创建自主品牌、规范完善受理市场、建立合理的、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二、央行推出银行卡联网通用标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央行推出银行卡联网通用标识(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5 TSM技术 |
2.5.1 TSM作用 |
2.5.2 TSM分类 |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
3.1 引言 |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
3.2.1 公共交通应用 |
3.2.2 公用事业应用 |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
4.1 引言 |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
4.3.1 黑名单下载 |
4.3.2 平台参数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平台建设需求 |
5.3 平台规划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
5.4.2 行业注册 |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
5.4.4 密钥交换申请 |
5.4.5 IC卡应用服务 |
5.5 移动金融SPTSM |
5.5.1 系统功能架构 |
5.5.2 应用管理 |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地铁应用 |
6.2.1 技术体系 |
6.2.2 业务流程 |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银联商务JS公司产品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银行卡收单相关研究 |
1.2.2 第三方支付相关研究 |
1.2.3 支付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
1.2.5 产品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支付和支付创新的发展 |
2.1 支付和第三方支付 |
2.1.1 支付结算及其发展 |
2.1.2 第三方支付产品定义 |
2.1.3 第三方支付产品发展过程的特点分析 |
2.2 银行卡和银行收单 |
2.2.1 银行卡收单的基础定义 |
2.2.2 银行卡产业发展 |
2.2.3 银行卡收单的标准交易流程 |
2.2.4 银行卡支付产业链的参与主体 |
2.3 现有支付创新的类型和趋势 |
2.3.1 支付产品的创新分类 |
2.3.2 国内外支付产品创新的发展 |
第三章 银联商务JS创新现状和问题 |
3.1 银联商务JS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基本运营情况 |
3.1.2 公司的组织结构 |
3.2 公司产品创新情况 |
3.2.1 现有产品的分类明细 |
3.2.2 现有产品创新基本模式及上线流程 |
3.2.3 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4 产品创新的动因分析 |
3.3 银联商务JS公司产品创新面临的问题 |
3.3.1 宏观政策制约 |
3.3.2 市场需求的动态化和需求的多层次化 |
3.3.3 支付创新产品的风险管控问题 |
第四章 银联商务JS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银联商务JS宏观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2 银联商务JS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
4.2.1 银行卡收单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4.2.2 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
4.2.3 竞争环境分析 |
4.3 银联商务JS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战略管理能力分析 |
4.3.2 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
4.3.3 技术能力分析 |
4.3.4 财务管理与现状分析 |
4.3.5 营销能力分析 |
4.4 银联商务JS公司SWOT分析 |
4.4.1 银联商务JS优势分析 |
4.4.2 银联商务JS劣势分析 |
4.4.3 银联商务JS机会分析 |
4.4.4 银联商务JS威胁分析 |
第五章 银联商务JS公司产品创新战略内容与实施 |
5.1 公司发展模式选择 |
5.2 公司产品创新战略具体内容 |
5.2.1 实施移动支付产品创新 |
5.2.2 实施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
5.2.3 实施信息服务产品创新 |
5.2.4 实施生物技术识别产品创新 |
5.3 公司产品创新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3.1 建立适配的组织架构 |
5.3.2 建立适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3.3 建立适配的企业文化 |
5.3.4 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
5.4 银联商务江苏产品创新的途径选择 |
5.4.1 内部研发:基于市场特定需求的自主创新 |
5.4.2 外部引进:基于现有新技术新产品的外部引进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银联战略格局与市场竞争策略 |
3.1 中国银联概况 |
3.2 支付产业的变革和机遇 |
3.3 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 |
3.4 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 |
3.5 新“竞-合”关系 |
4 云南银联发展现状及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
4.1 云南银联发展现状 |
4.2 PEST分析 |
4.3 SWOT分析 |
5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竞争态势分析 |
5.1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体系 |
5.2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VS国际卡组织支付 |
5.3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VS移动互联网支付 |
6 云闪付APP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比较 |
6.1 产品功能比较 |
6.2 合作商户及用户活跃度比较 |
6.3 限额及费率比较 |
6.4 风控对标比较 |
6.5 战略价值和体系地位比较 |
6.6 三个APP的未来竞争形势分析 |
6.7 对云闪付APP即银联二维码支付产品差异化发展的启示 |
7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的竞争策略 |
7.1 立足云南当地提升银联的品牌价值 |
7.2 打造云南当地市场的战略联盟 |
7.3 与微信和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的差异化竞争 |
7.4 移动支付用户的拓展 |
7.5 移动支付场景的打造 |
7.6 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卡和受理网络建设 |
7.7 县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移动支付背景下中国银联市场化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研究 |
1.2.3 第三方支付的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
2.1 移动支付相关概念及业务表现形式 |
2.1.1 智能POS |
2.1.2 手机一卡通 |
2.2 国外移动支付发展案例概述 |
2.2.1 VISA |
2.2.2 万事达 |
2.2.3 Apple Pay |
2.3 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环境 |
2.3.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市场现状 |
2.3.2 国内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 |
2.3.3 二维码支付的主要模式 |
2.3.4 二维码支付的新发展趋势 |
2.3.5 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发展途径 |
第三章 移动支付发展对中国银联的影响研究 |
3.1 企业概况 |
3.2 市场化和产品影响 |
3.3 竞争策略影响 |
3.4 监管政策影响 |
第四章 支付产业环境PEST分析 |
4.1 政策法律环境 |
4.1.1 国际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1.2 国内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2 经济环境 |
4.3 社会环境 |
4.4 技术环境 |
第五章 中国银联市场化转型方向研究 |
5.1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5.2 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3 市场化背景及转型方向研究 |
第六章 移动支付背景下中国银联市场化转型的建议 |
6.1 利用政策优势 |
6.2 扩大市场份额 |
6.3 创新技术能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
2.1 支付结算理论 |
2.1.1 支付的含义 |
2.1.2 支付的流程 |
2.1.3 支付的意义 |
2.2 平台经济理论 |
2.2.1 平台经济的定义 |
2.2.2 平台经济的特征 |
2.2.3 平台经济的价值 |
第3章 二维码支付发展分析 |
3.1 二维码支付定义及特点 |
3.1.1 二维码的含义和应用范围 |
3.1.2 二维码支付的形式分析 |
3.2 二维码支付产业链分析 |
3.2.1 二维码产业链参与方构成分析 |
3.2.2 国内二维码支付发展规模分析 |
3.2.3 二维码支付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 |
3.3 二维码支付的优劣势分析 |
3.3.1 二维码支付优势分析 |
3.3.2 二维码支付劣势分析 |
3.3.3 二维码支付机会分析 |
3.3.4 二维码支付威胁分析 |
第4章 银联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4.1 支付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银联发展优势分析 |
4.3 银联发展劣势分析 |
第5章 银联发展二维码支付建议 |
5.1 银联境内二维码支付发展策略 |
5.1.1 加强自身C端产品体系建设 |
5.1.2 联合商业银行移动端产品发力二维码市场 |
5.1.3 重视发展聚合支付机构的合作 |
5.1.4 重视发展小微商户市场 |
5.2 银联二维码国际化发展建议 |
5.2.1 发挥国际化标准制定者优势开展业务 |
5.2.2 积极参与境外支付基础架构建设 |
5.3 重视支付增值业务的发展建议 |
5.4 账基支付下的合作模式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论WTO框架下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和监管 ——以WTO中国电子支付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案”案情概述 |
第一节 案件背景及法律问题概述 |
一、争议起源 |
二、案件程序 |
三、实体争议概述 |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支付服务及争议措施的认定 |
一、电子支付服务相关概述 |
二、中国采取涉案措施的法律背景及政策环境 |
三、案件相关措施是否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 |
第二章 “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案”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
第一节WTO相关法律规范 |
一、WTO对金融服务贸易反垄断的规制 |
二、行政垄断与WTO原则的冲突 |
第二节 中国措施是否违反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 |
一、中国措施是否违反了市场准入承诺 |
二、中国措施是否违反了国民待遇承诺 |
第三节 “中国电子支付案”垄断问题的分析 |
一、基于市场准入承诺的垄断问题 |
二、对银联垄断问题的评价 |
第四节 WTO规则下电子支付服务贸易自由化 |
一、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法律关系 |
二、WTO规则下“审慎例外”原则的适用 |
第三章 开放条件下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支付案后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变化 |
一、支付方式多样化 |
二、支付市场监管与开放并行 |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机制不完善 |
二、电子支付领域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三节 国际电子支付市场监管实践 |
一、国际电子支付市场的发展与监管实践 |
二、反垄断国际合作 |
第四节 完善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建议 |
一、完善电子支付市场的监管机制 |
二、健全电子支付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
三、加强电子支付产业的行业自律 |
四、提升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
2 主要理论基础 |
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2 规制经济理论 |
2.3 反垄断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 |
2.3.2 反垄断政策的两种理念:“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
2.4 双边市场理论 |
3 银行卡清算组织概述 |
3.1 相关概念 |
3.2 银行卡POS交易的两种机制 |
3.3 银行卡POS交易的基本经济特征 |
3.3.1 交叉网络外部性 |
3.3.2 价格结构非中性 |
3.4 银行卡清算组织的诞生和发展 |
3.5 银行卡清算组织运行的关键规则 |
3.6 本章小结 |
4 境内银行卡产业和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与问题 |
4.1 境内银行卡产业和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历程 |
4.2 境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
4.2.1 相关研究回顾 |
4.2.2 理论分析 |
4.2.3 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
4.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5 结论 |
4.3 中国银联对境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影响 |
4.4 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发卡和收单业务的市场结构 |
4.4.1 市场结构的度量和数据说明 |
4.4.2 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市场结构 |
4.4.3 发卡业务的市场结构 |
4.4.4 收单业务的市场结构 |
4.5 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4.5.1 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 |
4.5.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4.5.3 国际化进程面临不确定性 |
4.6 本章小结 |
5 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产业扶持政策 |
5.1 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取向 |
5.1.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 |
5.1.2 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在幼稚阶段确需政策扶持 |
5.1.3 需要维持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一定时期内的垄断地位 |
5.2 已实行的扶持政策分析 |
5.2.1 对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的保护性政策 |
5.2.2 对自主品牌银行卡清算组织的扶植性政策 |
5.3 政策建议 |
5.3.1 短期内继续维持中国银联的垄断地位 |
5.3.2 慎用外资出资比例上限规定来扶持自主品牌 |
5.4 本章小结 |
6 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反垄断政策 |
6.1 《反垄断法》对中国银联的适用性 |
6.1.1 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问题 |
6.1.2 中国银联的业务性质与《反垄断法》适用 |
6.1.3 中国银联的企业性质与《反垄断法》适用 |
6.2 双边市场性质对中国银联基础网络业务市场行为的限制 |
6.2.1 中国银联网络服务费的定价限制 |
6.2.2 中国银联对三条关键规则的应用 |
6.3 案例分析:强推POS直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6.3.1 名词解释:POS间联与POS直联 |
6.3.2 案例回顾 |
6.3.3 “强推POS直联”的背景与弊端 |
6.3.4 违法行为的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6.4 政策建议 |
6.4.1 理清反垄断法监管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关系 |
6.4.2 剥离纵向一体化企业“银联商务” |
6.5 本章小结 |
7 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市场开放政策 |
7.1 市场开放的必然性 |
7.1.1 经济学理论上的要求 |
7.1.2 世贸组织互惠原则的要求 |
7.2 案例分析:维萨的“封堵”威胁 |
7.2.1 “封堵”威胁的动因 |
7.2.2 “封堵”威胁的可信性 |
7.2.3 启示 |
7.3 政策建议 |
7.3.1 主动释放“适时放开外资准入”的信号 |
7.3.2 适时放松境内资本的进入规制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主要创新点 |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2.1 规范分析法 |
1.2.2 文献研究法 |
1.2.3 比较研究法 |
1.2.4 几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
1.3 论文思路和文章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 |
2.2.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综述 |
2.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行业应用 |
2.3 蓝海战略与战略联盟 |
2.4 其它适用理论 |
第三章 银联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产业政策分析 |
3.1.2 社会环境分析 |
3.1.3 经济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银行卡商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银行卡产业的价值系统分析 |
3.2.2 银联的国际发展环境 |
3.2.3 银联的国内发展环境 |
3.2.4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双边市场特征 |
3.2.5 新型支付工具持续引发生态系统变革 |
3.2.6 新兴转接组织开始挑战银联核心地位 |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1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
3.3.2 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
3.3.3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
第四章 银联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银联资源分析 |
4.1.1 银联有形资源分析 |
4.1.2 银联无形资源分析 |
4.2 银联能力分析 |
4.2.1 技术研发能力 |
4.2.2 品牌建设能力 |
4.2.3 市场管控能力 |
4.2.4 产品创新能力 |
4.3 银联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制定 |
5.1 银联战略定位 |
5.2 银联战略目标 |
5.3 银联战略重点 |
5.3.1 构建银联全球网络 |
5.3.2 提升品牌产业价值 |
5.3.3 维护产业生态健康 |
5.3.4 协调市场平衡发展 |
5.3.5 加快创新产品布局 |
5.4 银联战略措施的选择 |
5.4.1 引领行业标准 以标准提质量 |
5.4.2 抓住市场转型 以转型促发展 |
5.4.3 加强政策引导 以规范防风险 |
5.4.4 适应国际思维 以文化强合作 |
5.4.5 开展精细营销 以产品带发卡 |
5.4.6 加快市场布局 以深度增广度 |
5.4.7 完善服务手段 以服务升品质 |
5.4.8 建立国际视野 以开放赢市场 |
第六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保障 |
6.1 完善公司的用人机制 |
6.2 完成公司市场化布局 |
6.2.1 组织架构面向市场 |
6.2.2 切实完成公司转型 |
6.3 共享成长的企业文化 |
6.4 良好的公司运营能力 |
6.4.1 公司运营的工业化 |
6.4.2 资本运营能力良好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三) 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 |
(四) 特色与创新 |
二、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现状 |
(一) 现阶段银行卡产业概况 |
(二) 银行卡产业链基本情况 |
(三) 深圳市银行卡业务发展历程 |
(四) 深圳市银行卡业务联网联合运作模式及特点 |
(五) 深圳市银行卡业务联网联合利益分配模式 |
(六) 深圳市银行卡业务基本情况 |
(七) 深圳市银行卡产业发展优势 |
三、深圳市银行卡产业问题分析 |
(一) 营销模式问题 |
(二) 联网联合模式问题 |
(三) 基础数据分析 |
(四) 利益增长点趋势 |
四、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策略研究 |
(一) 总体原则 |
(二) 政府层面策略 |
(三) 解决营销模式问题策略 |
(四) 解决联网联合模式问题策略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业背景 |
1.1.2 已有相关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说明 |
1.4.1 服务业分类 |
1.4.2 特约商户行业分类 |
1.4.3 论文中数据说明 |
1.5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
1.6.1 主要创新 |
1.6.2 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城市经济与银行卡产业 |
2.1.1 城市经济特性 |
2.1.2 城市化与服务业 |
2.1.3 述评 |
2.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3 市场结构理论 |
2.2.4 述评 |
2.3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3.1 集聚理论概述 |
2.3.2 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
2.3.3 述评 |
2.4 消费经济相关理论 |
2.4.1 消费函数理论 |
2.4.2 信用消费理论 |
2.4.3 述评 |
2.5 区域金融相关理论 |
2.6 银行卡产业相关研究 |
2.6.1 货币进化论 |
2.6.2 网络经济研究 |
2.6.3 双边市场理论 |
2.6.4 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行卡产业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 |
3.1 银行卡产业相关概念 |
3.1.1 银行卡和银行卡产业概念 |
3.1.2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
3.1.3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
3.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
3.2.1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背景 |
3.2.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
3.2.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
3.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问题 |
3.3.1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
3.3.2 受理环境亟需完善和规范 |
3.3.3 银行卡业务定位不准 |
3.3.4 银行卡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网络经济分析 |
4.1 银行卡网络经济特征 |
4.1.1 网络经济特征:外部性与兼容性 |
4.1.2 银行卡市场的网络经济特征 |
4.2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
4.2.1 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初期发展模式 |
4.2.2 市场结构高度集中 |
4.3 联网通用的模型解释:三阶段博弈模型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银行卡特约商户市场行为研究 |
5.1 背景介绍 |
5.2 微观基础:基于垄断竞争的SALOP模型 |
5.2.1 一般模型:简化的Salop二企业模型 |
5.2.2 一般模型:Salop N企业模型 |
5.3 特约商户模型分析 |
5.3.1 模型建构及分析 |
5.3.2 特约商户市场行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空间分布分析 |
6.1 我国银行卡产业省际空间分布 |
6.1.1 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 |
6.1.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6.2 二级地市空间集聚性分析 |
6.2.1 全局空间集聚性分析 |
6.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6.3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集聚分析 |
6.3.1 全局空间白相关分析 |
6.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6.4 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
6.4.1 二级地市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 |
6.4.2 泛长三角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际银行卡产业经验借鉴 |
7.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
7.1.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
7.1.2 国际银行卡组织介绍 |
7.1.3 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 |
7.2 美国、法国、韩国银行卡发展概况及启示 |
7.2.1 美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
7.2.2 法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
7.2.3 韩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
7.3 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
7.3.1 巴西银行卡产业 |
7.3.2 阿根廷银行卡产业 |
7.3.3 南美国家银行卡产业的特点及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创建自主品牌 |
8.2 规范完善受理市场 |
8.3 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 |
8.4 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
后记 |
四、央行推出银行卡联网通用标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银联商务JS公司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 陈小迪. 东南大学, 2019(06)
- [3]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王丽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4]移动支付背景下中国银联市场化转型策略研究[D]. 万子杰. 东南大学, 2019(01)
- [5]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发展策略的研究[D]. 陈剑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论WTO框架下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和监管 ——以WTO中国电子支付案为视角[D]. 张冰. 外交学院, 2016(08)
- [7]境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研究[D]. 王文祥.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6)
-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D]. 赵葆军. 山东大学, 2012(02)
- [9]深圳市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D]. 马芳芹. 兰州大学, 2010(02)
- [10]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王利民. 复旦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