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在胃癌手术前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夏兆立[1](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刘杰[2](2021)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尚未有对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获益评估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prophylactic cholecystectomy,PC)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894例患者和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其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94例患者分为单纯胃癌切除术组800例,PC组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胆囊结石形成对术后累积生存时间的影响。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单纯胃癌切除术的80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561,70%)和验证集(n=239,30%),Lasso回归在训练集筛选预测指标并将筛选的预测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验证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比PC组(n=94)和单纯胃癌切除组(n=800),分析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为38.0%(304/800),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的发病率为11.8%(94/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95%CI):1.371(1.287–1.467),P<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95%CI):1.075(1.049–1.102),P<0.001),全胃切除(OR(95%CI):7.787(5.151–11.983),P<0.001)和近端胃切除(OR(95%CI):2.325(1.309–4.108),P=0.0037)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95%CI):1.1443(1.0706-1.2243),P<0.001),TBIL(OR(95%CI):1.0270(1.0006-1.0524),P=0.036)和Roux-en-Y消化道重建(OR(95%CI):2.3219(1.5551-5.1102),P=0.025)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组(n=304)的总体生存时间显着低于胃癌切除术后无胆囊结石组(n=496)(log-rank检验:P=0.005)。4.Lasso回归筛选以下变量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预测模型:BMI,TBIL,胃切除范围。并将预测模型以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Nomogram的判别能力,校正能力和临床效能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等于0.816。5.将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和0.729,内部验证组和外验证组的校准度和DCA决策曲线均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6.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组较单纯胃癌切除术组不会增加住院时间(21.65d vs 21.21d,P=0.779),术后并发症(32(34.0%)vs 209(26.1%),P=0.130),首次通气时间(3.33d vs3.68d,P=0.002),禁食时间(6.34d vs 6.78d,P=0.012),首次下床时间(2.16d vs 2.55d,P<0.001),术后30天内死亡(0 vs 1(0.1%),P=1),住院费用(81388.34RMB vs 81998.27RMB,P=0.954),二次手术发生率(1(1.1%)vs 13(1.6%),P=1),术后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P=0.4),且患者3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62.8%vs 40.9%,P<0.001)。7.胃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n=94)与单纯胃癌组(n=800)的术前谷氨酰转移酶值(36.93U/L vs 31.63U/L,P<0.001)、p TNM分期(Ⅱ期:16.0%vs 34.1%;Ⅲ期:68.0%vs 50.0%,P=0.002)、T分期(T1:7.5%vs 15.4%;T2:11.7%vs 34.1%;T3:20.2%vs 50.0%;T4:60.6%vs 0.5%,P<0.001)和肿瘤分化等级(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高(38.%),且97%是在术后1年内发生。2.BMI,TBIL,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BMI,TBIL,Roux-en-Y消化道重建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于BMI,TBIL,胃切除范围构建了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用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nomogram在预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5.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安全有效,但是否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仍需后期研究。
钱晨[3](2020)在《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我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微创方面的优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胃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以往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5%。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术后致死性并发症,约8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及原因,对正确选择合理的胃癌手术方式和减少胃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拟从比较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入手,进一步探索两种手术方式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关系、并评估在两种术式后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围手术期影响患者D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胃癌根治术的选择和如何更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资料完整且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134例胃癌患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72例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组(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62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v)、左下肢股静脉直径(r)和股静脉血流量(Q);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的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记录术后7天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例数及发生率;比较两组DVT发生的比率差异;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的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L-6、CRP]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水平;进一步运用胃肠道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Life Index,GQLI)来评估两组胃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主观的症状、社会的活动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并运用GQLI量表评分对患者的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对影响术后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1、两组胃癌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结果显示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在术中记录资料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所用的时间长于传统开腹根治组(P<0.05)。1.3、根据术中出血量记录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P<0.05)。1.4、在患者恢复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缩短(P<0.05)。1.5、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与气腹建立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气腹后平卧位的股静脉直径增粗,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股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腹后平卧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股静脉血流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麻醉恢复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更粗,平均血流速度更慢,股静脉血流量更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术后3天,两组PT均有明显缩短,较术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APTT术后及手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的术后3天、7天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术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结束时FIB升高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FIB均有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术后3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较手术结束时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术后3天时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D-D在术后较术前均逐步升高,且两组在术后7天时较术后3天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在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时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1、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两组术后第1、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前(P<0.05),SOD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术后第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SOD水平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SOD、IL-6和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两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7天的CD4+、CD8+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中各区域:术前对患者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和GQLI总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胃癌患者的手术后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以及GQLI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较术前,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腹腔镜术后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11.1%,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9.7%。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相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手术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不是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患者高血糖及肥胖容易导致术后出现DVT、患者术后应该常规穿弹力袜可以有效的预防DVT、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应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年龄<60岁的肥胖患者要高度重视术后DVT发生的风险,及早进行干预。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引发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波动加大;两种手术操作均可以对胃癌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造成影响,但二者组间无明显差异;既往研究表明,急慢性应激反应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均与DVT形成呈正相关。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DVT形成的风险;两种手术均会显着影响胃癌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与传统开腹胃癌手术相比,接受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情绪状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至接近手术前的水平(P<0.05),最终使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有显着的提升。综合以上因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于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明显,可增加DVT形成的风险。但其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减少DVT的形成。所以二者术后DVT形成差异并不显着(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围手术期,术前患者高BMI,患有糖尿病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而术后穿弹力袜以及术后行抗凝治疗能够预防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
洪亮[4](2020)在《无管化技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传统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无管化”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究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不放置鼻胃管或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病区203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期研究收集了9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组),术中均按常规方式置管(鼻胃管、空肠营养管、腹腔引流管及导尿管),记录患者术后鼻胃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量,理解引流的意义。后期研究分析了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按常规方式置管的患者40例(常规组),未按常规方式置管的患者73例(无管化组)。73例无管化组的病例中,术中未置入鼻胃管的患者35例(去鼻胃管组),术中未置入腹腔引流管的患者38例(去腹腔引流管组)。分别比较常规组与无管化组的2个亚组间患者的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经济学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测组90例患者术后3天内鼻胃管引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性状由淡红色渗血逐渐转变为墨绿色消化液;术后7天内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性状由淡红色渗血逐渐转变为淡黄色腹腔内积液。比较常规组与无管化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指标、术后病理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方面,常规组与无管化组的两个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常规组与去鼻胃管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腹腔引流管组在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使用剂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常规组与去腹腔引流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鼻胃管组并发咽痛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经济学指标方面,常规组与去鼻胃管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腹腔引流管组在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方面,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管化”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快速康复治疗方案,鼻胃管与腹腔引流管应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性使用。但需要更多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
王振兴[5](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从而探讨腹腔镜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的最佳处理方案。方法:1.回顾性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40例作为ERAS组,另同期选取围手术期用传统方法处理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ERAS组和传统组在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淋巴结清扫枚数、术中出血量;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7天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IL-6及PCT水平)以及术后恢复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恢复时间、首次经口饮食时间、鼻肠管拔管时间、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体重与术前体重比值、术后并发症)的差异。2.前瞻性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符合标准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ERAS组40例,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5天晨7:00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手术方式、吻合方式及肿瘤大小、术后TMN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分别是240.56±28.04min、71.75±38.16ml、23±6.2枚,ERAS分别为237.25±48.70min、62.25±35.19ml、25±7.4枚,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补液量及切口长度分别为2440.00±182.29ml、9.7±2.30cm,ERAS组分别为2288.75±397.18ml、7.4±1.65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通气时间ERAS组54.91±24.94h,对照组65.79±22.04h;术后排便时间ERAS组63.37±26.66h,对照组74.18±20.31h;首次下床活动距手术结束时间ERAS组18.58±3.30h,对照组25.30±4.38h;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鼻肠管拔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ERAS组分别为19.87±8.45h、22.41±11.27h、4.60±2.00d、8.44±2.87d、9.23±2.36d、5.40±0.65万,对照组分别为41.62±7.04h、87.55±15.04h、8.12±2.47d、9.81±2.66d、10.64±2.10d、5.86±0.76万,ERAS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均缩短、住院花费更低,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5天疼痛VAS评分,术后第前3天ERAS组比对照组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第5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AL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第7天ERAS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6.6±2.6g/L、35.6±1.9g/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BWR在术后第1天、3天、30天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术后第7天ERAS组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分别比较两组炎症应激指标CPR、IL-6、PCT,两组患者中术后第1天、3天、7天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相比ERAS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ERAS组Clavien-Dindo分级I级的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在术前1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1、3、5天组间比较ERA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RAS理念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它能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态、降低住院费用,同时ERAS在减轻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优势。
李欣龙[6](2019)在《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应用荷包缝合法置入钉钻头行食管空肠吻合对比,探讨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total gastrectomy,LRTG)的 73 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应用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的OrVilTM组37例,荷包缝合组3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等,及术中术后相关资料如手术时间、食管空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腹部切口的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的患者,其中应用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的OrVilTM组37例,应用荷包缝合法置入钉钻头的荷包缝合组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BMI、既往病史及术后TNM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rVilTM组较荷包缝合组具有食管空肠吻合时间短(23.3±3.3 vs 29.5±3.3min,P<0.001),术中出血量少(119.2±52.7 vs 183.1±76.8ml,P<0.001),且腹部切口的长度短(7.6±1.5 vs 12.8±2.5cm,P<0.001)等优势,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OrVilTM组较荷包缝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3.5±0.7 vs 4.0±1.0天,P=0.012),OrVilTM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10.8±1.5 vs 12.4±3.5天,P=0.035),而住院费用高(P=0.042),两组术后并发症率相当(16.2%vs 22.2%,P=0.295)。结论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应用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沈奥林[7](2019)在《术中超声在腹腔镜下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术中超声在腹腔镜下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照术前分期对等性分为术中超声探查组(78例)和腹腔镜视诊组(91例)。腹腔镜视诊组仅行单纯腹腔镜视诊后手术;术中超声探查组在先行腹腔镜检查后,辅以专业的超声科医师进行术中超声检查,对胃周组织以及胃周淋巴结分站进行扫描,若淋巴结最大直径>10 mm和(或)失去内部高回声特征及正常的卵圆形形态,应考虑为阳性淋巴结。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中超声检测阳性淋巴结的灵敏度[真阳性淋巴结数/(真阳性淋巴结数+假阴性淋巴结数)×100%]、特异度[真阴性淋巴结数/(真阴性淋巴结数+假阳性淋巴结数)× 100%]和准确率[(真阳性淋巴结数+真阴性淋巴结数)/总淋巴数)× 100%],并用Kappa检验对术中超声诊断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5说明一致性程度较好)。对比术中超声探查组与腹腔镜视诊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病理检出阳性淋巴结数目以及术中超声操作时间。结果:术中超声探查组78例患者术中超声共检出淋巴结1 794枚,预测阳性淋巴结832枚;术后病理证实为阳性淋巴结共740枚。术中超声检测真阳性淋巴结679枚,真阴性淋巴结901枚,准确判定阴性和阳性淋巴结共计1 580枚。术中超声评估胃癌淋巴结情况的灵敏度为91.8%(679/740),特异度为85.5%(901/1 054),总体准确率为88.1%(1 580/1 794),与术后N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758)。术中超声探查组与腹腔镜视诊组的淋巴结检出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3.0±6.9)枚比(22.0±7.7)枚,t=0.880,P=0.380],但术中超声探查组No.10 组、No.11 组、No.1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腹腔镜视诊组[No.10组术中超声探查组中位数为1(0~2)枚,腹腔镜视诊组中位数为0(0~1)枚,Z=-6.307,P<0.001;No.11组术中超声组中位数为1(0~1)枚,腹腔镜视诊组中位数为0(0~1)枚,Z=-5.895,P<0.001;No.12组淋巴结术中超声组中位数为1(0~1)枚,腹腔镜视诊组中位数为0(0~1)枚,Z=-6.693,P<0.001].两组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A期胃癌术中超声探查组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腹腔镜视诊组[(14.6±14.8)枚比(14.0±3.6)枚,t=2.531,P=0.011]。术中超声探查组与腹腔镜视诊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72.0±12.0)min和(249.0±7.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38,P<0.001),但随着操作例数的增加术中超声探查组的手术时间呈下降趋势,后2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64 min,平均每例术中超声检查用时仅为15 min。结论:1.术中超声可以通过腹腔镜戳卡进入腹腔并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术中超声检测胃癌淋巴结的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85.5%,可以进行术中淋巴结分期。3.术中超声可以辅助进行腹腔镜下ⅢA期胃癌与No.10、No.11和No.12组淋巴结检出率。4.术中超声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视诊、触诊的不足,协助术者进行更准确的淋巴结清扫。
林晟[8](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早期胃远端癌,并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DG)的9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应用ERAS理念指导行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B组应用ERAS理念指导行单孔腹腔镜手术;C组采取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行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收集三组的术中指标、术后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病人术前的手术风险评估根据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如下:I,健康的病人;Ⅱ,轻度全身性疾病;Ⅲ,严重全身性疾病;Ⅳ,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对生命的威胁;V,垂死的病人,手术或者不手术均无法存活超过24小时。手术时间的定义为切皮开始至关腹。纳入标准:1.临床分期均为第八版美国联合委员会肿瘤分期的IA或者IB期;2.行传统多孔腹腔镜辅助下胃大部切除术或者单孔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均行D1或者D1+的淋巴结清扫;3.所有的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排除标准:1.既往有胃手术史;2.术中中转开腹者;3.病态肥胖(BMI>30 kg/m2)或严重营养不良(BMI<15kg/m2);4.ASAⅣ、V患者。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 hsd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中,在术中指标对比方面,B组相较于A组和C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05),但是三组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术后指标对比方面,B组与C组相比,病人术后下床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进半流质饮食时间提前(P<0.05),并且术后住院天数显着缩短(P<0.05)。但是B组与A组相比,术后下床时间、肠恢复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免疫功能指标变化上,术后CD3+、CD4+、CD8+、CD4+/CD8+、TGF-β的水平,B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CD8+、TGF-β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与A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ERAS理念指导下应用单孔腹腔镜行远端胃癌根治手术,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快肠功能恢复,对于免疫功能更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但与ERAS指导下的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相比,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王凯星[9](2018)在《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16488例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外科治疗,为进一步为提高胃癌的外科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66年至2015年行胃癌手术的患者16488例。分组标准:A时间段(1966-1975)、B时间段(1976-1985)、C时间段(1986-1995)、D时间段(1996-2005)、E时间段(2006-2015)。收集总体、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5个时间段的资料分析:1、胃癌生物学特性;2、手术治疗方式。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分析,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癌生物学特性1)性别: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男性均高于女性,但50年来其构成比无明显变化。2)年龄: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的平均年龄5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3)肿瘤发生部位: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肿瘤好发部位50年来均呈上移趋势。4)肿瘤大小: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肿瘤大小以≥5cm为主,但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早期胃癌以<5cm为主,其构成比呈上升趋势。5)Borrmann分型:50年来BorrmannⅠ、Ⅱ型呈上升趋势,Ⅲ型呈下降趋势,Ⅳ、Ⅴ型无明显变化。6)浸润深度: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均以T4为主,但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总体胃癌T1呈上升趋势。7)淋巴结转移: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2%、65.6%,但50年淋巴结转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10.1%,且呈下降趋势。8)TNM分期:50年来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Ⅳ期呈下降趋势,Ⅰ-Ⅲ期均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Ⅰ期呈上升趋势。9)分化程度: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均以中高分化型为主,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上升趋势。10)早期胃癌发病率7.96%,50年来呈上升趋势;进展期胃癌为92.04%,50年来呈下降趋势。2.手术治疗方式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50年来根治性切除术呈上升趋势,姑息性切除术、减瘤性切除术及单纯探查术呈下降趋势。结论:1.胃癌患者中男女构成比均无明显变化。2.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3.胃癌患者的肿瘤好发部位呈上移趋势。4.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肿瘤长径以≥5cm为主,早期胃癌患者以<5cm为主。5.BorrmannⅠ型、Ⅱ型呈上升趋势,Ⅲ型呈下降趋势,BorrmannⅣ型、Ⅴ型无明显变化。6.总体胃癌及进展期胃癌患者T1、T2呈增加趋势,T4呈下降趋势,目前以T4为主;早期胃癌患者均为T1。7.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呈下降趋势。早期胃癌患者以无淋巴结转移为主,呈增加趋势。8.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Ⅳ期呈下降趋势,Ⅰ期、Ⅱ期、Ⅲ期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患者以Ⅰ期为主,呈增多趋势。9.肿瘤分化程度均以中高分化型为主,且呈上升的趋势。10.早期胃癌发病率7.96%,50年来呈上升趋势;进展期胃癌为92.04%,50年来呈下降趋势。11.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呈上升趋势。
邵欣欣,田艳涛[10](2017)在《腹腔镜胃癌手术适应证演变趋势的探讨》文中认为腹腔镜胃癌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切口瘢痕小等优点,目前在全球范围广泛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二十余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腹腔镜设备及器械的革新、外科医师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高质量临床证据的支持,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演变,本文就腹腔镜胃癌手术适应证的演变趋势作一述评.
二、B超在胃癌手术前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在胃癌手术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 基本情况 |
(二) 纳入标准 |
(三) 研究对象分组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围手术期处理 |
(六) 手术方法 |
(七) 数据来源 |
(八) 观察指标 |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
二、统计分析 |
(一) 临床特征描述 |
(二) 危险因素分析 |
(三) 列线图的建立 |
(四) 列线图的验证 |
第3章 结果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2)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胃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3)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法 |
三、术后处理 |
四、观察指标 |
五、实验标本的采集检测及质量控制原则 |
六、统计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无管化技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癌术后患者体内引流液的一般性研究 |
1.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观察及统计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结果 |
2.1 鼻胃管引流液性状及量的变化 |
2.2 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状及量的变化 |
第二部分 无管化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
1.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病例分组 |
1.2 术前准备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 |
1.2.3 术前饮食管理 |
1.2.4 术前肠道准备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1.3 术中处理 |
1.4 术后管理 |
1.5 出院标准 |
1.6 观察及统计内容 |
1.7 统计学方法 |
1.8 技术路线 |
2.结果 |
2.1 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1.1 去鼻胃管组临床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
2.1.2 去腹腔引流管组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2 手术指标比较 |
2.2.1 去鼻胃管组手术指标比较 |
2.2.2 去腹腔引流管组手术指标比较 |
2.3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3.1 去鼻胃管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3.2 去腹腔引流管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4 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1 去鼻胃管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2 去腹腔引流管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2.5 术后病理学资料比较 |
2.5.1 去鼻胃管组病理学资料比较 |
2.5.2 去腹腔引流管组病理学资料比较 |
2.6 术后实验室检查比较 |
2.6.1 去鼻胃管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
2.6.2 去腹腔引流管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
2.7 经济学指标比较 |
2.7.1 去鼻胃管组经济学指标比较 |
2.7.2 去腹腔引流管组经济学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出院标准 |
1.4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2.1 检测方法与仪器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
讨论 |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管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术中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
3.2 术后近期疗效比较结果 |
3.3 术后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术中超声在腹腔镜下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 |
1.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2.相关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标准 |
2.2 研究对象 |
2.3 仪器设备 |
2.4 检查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术中超声与对照检查结果的比较 |
3.2 术中超声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3.3 术中超声组与传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的比较 |
3.4 术中超声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的比较 |
4.讨论 |
4.1 关于腹腔镜超声(术中超声) |
4.2 术中超声在腹腔镜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
4.3 术中超声的并发症、缺点与目前的处境 |
4.4 胃癌分期的现状 |
4.5 关于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 |
5.结论 |
6.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手术方法 |
1.6 出院标准 |
1.7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
2.2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免疫功能指标 |
3 讨论 |
3.1 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ERAS理念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加速康复外科国内外发展现状 |
2 加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指标的作用 |
3 ERAS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腹腔镜胃癌手术适应证演变趋势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0 引言 |
1 腹腔镜在早期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从艰难起步到金标准 |
1.1 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的近期疗效评价 |
1.2 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的远期疗效评价3年 |
2 腹腔镜在进展期胃癌手术中的探索:中国应有发言权 |
2.2 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的远期疗效Hamabe |
3 腹腔镜在新辅助化疗后胃癌中的尝试:能否再下一城 |
4 腹腔镜在残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实施需谨慎 |
5 腹腔镜在胃癌领域中的其他作用 |
5.1 腹腔镜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
5.2 腹腔镜晚期胃癌短路手术 |
6 结论 |
■名词解释 |
■同行评价 |
■研发前沿 |
■相关报道 |
■创新盘点 |
■应用要点 |
四、B超在胃癌手术前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3]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D]. 钱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无管化技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D]. 洪亮.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王振兴.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TM)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D]. 李欣龙. 浙江大学, 2019(03)
- [7]术中超声在腹腔镜下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D]. 沈奥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D]. 林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D]. 王凯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10]腹腔镜胃癌手术适应证演变趋势的探讨[J]. 邵欣欣,田艳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