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

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

一、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廖怡[1](2021)在《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占有一山一园,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对于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别垣二景”的个例研究与复建工程正在逐步开展,“别垣二景”之一的见心斋是静宜园内唯一一处具有江南文人园特色的园中园,其保存完好、文化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见心斋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古典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本文梳理了信息模型理论源流,分析国内外信息模型建构的实践案例。第三章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讨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该信息模型包括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建构步骤包括园林数据数字化采集、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第四章,在见心斋园林数字化采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考量了工作环境、条件、效率等因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与配准,最终获得见心斋全园点云模型及二维测图。证明该技术在古典园林实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在见心斋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风景园林、测绘实操、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提出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需求的要素分类系统。将点云滤波、分类方法应用于见心斋中,探究园林环境中点云数据的分类方法,印证了以上分类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以数字化采集和精细化分类的结果为基础,构建见心斋园林管理系统,分别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对见心斋内建筑单体和园林环境进行系统性管理。该部分证明了北京皇家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需要BIM和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首次提出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了园林各方面的信息,是集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其文件形式是点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场地模型、文字及图片信息,具有检索、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上数据中,实体信息数据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利用激光雷达处理软件进行分类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古典园林地形环境及假山空间的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主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在处理时应注意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匹配度和全面性。已完成的信息模型建构逻辑和方法可靠,预计达到多源信息的可视化录入、管理、查询、展示效果,在北京皇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新兴技术和平台的更加成熟,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中多源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会更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检索、交互等功能。

常方祎[2](2021)在《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文中指出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仍然是建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结合BIM技术的市场应用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较为困难,抛开政策因素,大环境因素不谈,其主要原因在于BIM设计平台的应用门槛偏高。目前普遍认知通常把CAD到BIM转化的过程类比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纸上制图到CAD计算机复制制图的阶段。笔者通过从手工制图到CAD辅助设计,变的只是建筑师画图的效率,二维图形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仍旧没变,制图标准也没变,基于二维的工作界面下的设计思维同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CAD制图到BIM技术应用,其实是冲击了建筑师原有的设计思维,笔者提出要向实现BIM“正向设计”首先树立新的BIM思维,以新的BIM思维结合新的BIM平台共同搭建基于BIM技术平台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方案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实践是理解、应用BIM技术的最好的方法与手段,文章抛弃单一的BIM软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各个品牌的软件平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应用侧重点不同,笔者将根据新的BIM思维,将Autodesk Revit、Rhino、Grasshoper For Rhino等多个软件共同组织出一套复合的BIM应用平台,提炼总结出基于BIM平台的“生成式”设计流程和应用方式,使得不同软件在该设计手段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本文分析归纳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特点,并提炼出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建筑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功能、使用流线等各个方面。并以BIM思维为设计研究基础,以整合后的多个BIM软件为设计研究平台,以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为设计研究手段,以城市轨道高架车站为设计研究载体,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设计研究案例,得出一套可以适用于目前市场上端的BIM应用策略。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探讨BIM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指出了BIM、生成式设计、BIM思维等关键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BIM的具体应用平台及“正向设计”的应用困局。第三章,着重对高架车站建筑进行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有关项目和案例。第四章在建筑设计中总结出BIM技术下一系列的参数应用以及得出“生成式设计”的BIM应用流程与策略。第五章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站房设计为例,使用多BIM平台,以“生成式设计”为手段,得出高架车站建筑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的一般策略。第六章是提出目前以BIM为基础的生成式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与其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希望能在城市轨道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中引入基于BIM技术的“生成式”设计手段,可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空间营造、功能构成、形态设计等方面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到信息化模型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策略。

李安冉[3](2021)在《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浊漳河哺育了源远流长的上党文化,流域内的人类居住历史悠久,流域沿岸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各类重要文化遗存散落在这些村落中。村落虽然空间位置散落、形态各异,但共同受到浊漳河流域统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关于该流域内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掌握这一重要传统文化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界定。确定以浊漳河流域南源范围内入选前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27个村落为研究对象。其次,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数据资料的整理,运用Arc 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从区域视野的角度论证河谷地貌环境、区域经济、社会人文、军事活动遗址四点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结果。然后,通过文献整理及现场调研,对传统村落展开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的选址特点、选址类型、村落的边界、中心,并运用空间句法对街巷格局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传统风貌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放专家问卷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各项因子评分数据,并对数据汇总确定评价结果。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浊漳河流域南源27个传统村落大部分高程值在1000米以上,44%的村落位于阳坡,56%的村落位于阴坡,并且整体呈“近水性”分布;村落的选址与矿产资源有关,离煤炭、铁矿越近,村落数量越多;在潞商的影响下,村落中存在着大量的商业建筑;流域内拥有众多的集市、庙会,村民们精神生活丰富;大量的古代军事遗存和红色革命老区旧址使得村落会形成防御结构,并且拥有很大的红色旅游发展潜力。(2)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平面形态为团状型和带状型,选址类型有山中谷地、背山面水、道路沿线、河水沿线、平坦地带四种形式;村落边界以道路、河流、山体为主,少部分村落以自行修筑的寨墙为边界,村落中心则分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大户宅院、古井古树等四种类型;在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棋盘型、鱼骨型、一字带型、十字型、C字型、倒F字型六种类型的街巷格局。(3)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出到浊漳河流域南源范围内85%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传统风貌良好,15%的传统村落稍差。

张潇[4](2021)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文中提出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是中国现代城市公园的优秀范例,借古开今,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意义,对现代城市公园的传承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展开量化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花港观鱼造园手法的定性分析,已有对花港观鱼公园植物物种、植物景观空间等方面的定量研究,但缺少对于公园整体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序列组织和游人视觉感受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空间句法理论、视知觉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等方法对花港观鱼公园的总体布局、景观空间序列、植物景观空间展开量化研究,重点在于通过量化研究,以直观的图示语言揭示公园空间布局规律、景观空间序列组织手法、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规律,以定量数据来揭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手法的科学性,以期对后续设计提供借鉴。论文运用空间句法对花港观鱼公园的区位条件、空间结构、视觉渗透性、空间可达性等展开量化研究,并总结其空间布局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选取公园中的经典游线,根据“景观三大门槛”理论构建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结合游人空间感受,总结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组织规律;通过量化分析植物景观空间,总结出空间尺度、视角等规律,并归纳总结其营造规律。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通过空间句法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总体布局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公园空间结构呈树状+环状,各空间联系性强;公园空间视觉性渗透性强的部分位于牡丹亭前草坪与茶室西草坪两块陆地之间的水系东侧、翠雨厅、红鱼池部分;可达性最高的部分位于魏庐、牡丹园、红鱼池三部分交汇路段;公园西部花港区视觉渗透性差、可达性低;公园空间可理解性差。并总结出公园空间布局特点:(1)植物阻隔、视线收放;(2)空间渗透、隔而不断;(3)空间对比、变化丰富。2.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序列组织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选取公园经典游线——主入口-雪松大草坪-藏山阁草坪-鱼池古迹-湖滨长廊-红鱼池-牡丹亭前草坪-茶室西草坪-南入口草坪-南入口,根据视域模型分析参数及“景观三大门槛”理论构建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并根据游人实际感受进行校正,总结出公园景观空间序列营造特征为:(1)视域收放、欲扬先抑;(2)巧于因借、借景随机;(3)植物障景、引导暗示。3.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大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多不超过0-100m社会性视域的范围,近观视距多符合23-35m百尺形;空间形态方面,大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形状系数在2.0以上,小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在2.0以下;除雪松大草坪外,乔木常绿落叶比值约在0.9-1.4之间;植物景观空间内各视点的水平视角大部分在10°-70°之间,垂直视角大部分在8°-34°之间,D/H数值大部分控制在1.5-7之间,变化较大。归纳总结了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特征:(1)因地制宜、尺度宜人;(2)植物分隔、协调自然;(3)空间流动、曲折变化;(4)视角多变,步移景异。

刘云[5](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文中认为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生产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家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使用上,用户开始更多的注重家具在使用中的情感交流。物与人之间的沟通则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进行,由此,家具造型在家具设计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家具设计思路和方法。家具的传统设计开发模式大多是凭借设计师的直觉来进行,受设计师的主观审美及个人经验影响较大,难以形成科学标准的设计体系,同时由于产品研发成本的限制及产品市场响应的需求,传统家具设计模式重研发轻市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仿生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可以快速有效提取自然生物系统的理想特征和有机形态,充分把握自然界生物的根本特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对于家具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还可以更高效的使产品与市场接轨,使产品在拥有原创设计的同时,能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仿生家具在视觉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图像特征,充满激情和活力,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仿生设计手法被应用到家具设计中,仿生设计已成为探索现代家具多元化创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课题研究以家具常见种类座具为例,(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坐”,同“座”。坐,在词性上属于动词,泛指“坐”这一动作;座,在词性中是名词属性;坐具,一词常指中国传统坐具椅、凳等。本课题中座具主要指的是现代家具座椅的一类统称,因此,选用“座具”二字为课题名称用词)提出了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和原理进行仿生座具设计的构想,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提取生物的形态、结构并优化,把握自然生物的特征,提高仿生家具设计的精度,节省产品从设计构思到实践生产的时间,仿生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把握合理性,使仿生家具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提升人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以马蹄莲为仿生物原型,开展对仿生座具的设计研究,获取并重构马蹄莲的曲面造型结构;提取特征要素,通过参数化设计原理开发马蹄莲仿生座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仿生座具进行方案评估,通过产品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马蹄莲仿生座具的模型,分析产品造型质量。

贾欣雨[6](2021)在《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建成环境中的采煤塌陷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景观化的土地利用是能够让该区域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方法之一,并且能促进城市区域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现已建成的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且现已建成的景观再生空间的质量良莠不齐。针对现下的问题文章以城市采煤塌陷区已实现景观再生后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来量化研究其再生空间的质量,对于该类采煤塌陷区以后的景观再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推动循证设计的发展。首先,阐述了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等相关概念及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整理后确定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通过前期的研究,借鉴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考虑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后的特殊性和使用者的需求,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从使用者需求和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后环境空间的特殊性入手来确立评价指标,做到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景观构成要素展开评价,构建了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场地价值、景观环境、功能设施、文化价值、综合管理5个一级指标和采矿地貌典型性、矿业遗产保护利用、植物绿化、水体景观、公共休闲服务设施、文娱活动种类及参与性、人工设施维护等21个二级指标。通过专家问卷应用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分析得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景观环境B2>文化价值B4>场地价值B1>功能设施B3>综合管理B5。其次,对具体研究对象唐山南湖公园展开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景观再生设计策略后,针对性的选定了主要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北园为研究范围,之后制作使用者调查问卷对园内使用者进行访问,对所有问卷的评价结果通过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和信效度检验。研究发现使用者对于唐山南湖公园的使用后评分为4.58,评价等级为很好,说明使用者对唐山南湖公园是比较满意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排序为:综合管理B5(4.71)>场地价值B1(4.70)>景观环境B2(4.53)>功能设施B3(4.48)>文化价值B4(4.44)。最后,对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结果根据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当前唐山南湖公园景观环境的优缺点,并依据该评价结果为其他相同类型的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孟笑[7](2021)在《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提出针对湿地公园设计量化指标要求以及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影响的考虑,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湿地公园设计中,灵活运用其中多要素联系的观点,结合量化模型和方法,构建了湿地共生设计理法体系。同时,以山东省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运用共生设计理法体系进行设计实践,尤其在湿地公园水境(水环境安全)、生境(动植物生境营建)、人境(游览分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一、构建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根据湿地自然生态体系中水、土壤、植物、动、人等要素,结合共生学理论、水文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理论进行要素间共生关系研究,探求得出以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共生生境设计、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共生设计体系。二、运用使用速率计数法开展湿地公园共生水境研究与设计:结合环境保护学和水文学内容,将水位、水质和土壤情况作为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条件,针对园内水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速率计数法计算潜流人工湿地最佳面积,并结合水文情况分析完成陈疃河湿地公园的水域驳岸、水体基底、人工净化湿地等设计。三、运用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及HSI量化模型开展湿地公园共生生境研究与设计:结合动物学、植物学、湿地生态学以及前文湿地共生生境、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以HSI动物适宜性体系提供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为基准,根据陈疃河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及分布情况,规划陈疃河湿地靠近水库的湿地区域作为严格湿地生态保育区,河漫滩湿地区域作为次级生态保育区,并在保育区范围内应用HSI量化模型提供的水域面积需求、空间旷达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植被覆盖率需求等数据构建雁鸭类、鹤鹳类鸟类栖息地及模式图。并从遵循湿地类型、地形和水深条件、满足动物及昆虫生境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湿地植物种植设计方案。四、对比分析各类公园、风景区的设计规范,结合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概括归纳形成了共生湿地人境设计内容,划分生态格局和游览分区,并对其中的建筑景观规划、游客行为控制和设施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综上所述,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的模型体系,结合数理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提出“共生”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陈疃河湿地公园作为实践场地演示了其运用过程。为后续湿地公园初步设计中的保护与利用分区规划、扩初或深化设计中湿地生境、水体、植被的具体数值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设计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魏星[8](2021)在《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存所有佛塔类型中,属华塔此类最独特繁丽且存世稀少。辽金时期是佛塔类型的繁丽多变时期,无论从建造工艺、砖雕技术、技艺价值等各方面,华塔相比其他类型的佛塔都有其独特精致的建筑形制外观特征。花塔最早始于唐代,宋、辽时期为华塔的繁荣时期,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变迁、建造工艺过程复杂繁琐、时代审美主观多变、宗教主流教派转变等众多外在因素,金代至元代由演变发展中骤然转向衰落,直至元代喇嘛教的兴盛等因素而绝迹。以梁思成先生所研究过的金代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的中英文释义和建筑形制为出发点,统计国内广义上俗称“花塔”的21处佛塔后,排除福山塔、六榕寺花塔、武汉石榴花塔、宝庆寺花塔(蛤蜊观音塔)这4座非相同建筑形制的楼阁式佛塔,将剩余17处,共19座塔进行同地域、同时期、同建筑形制归纳出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梳理总结出四条发展脉络关系,分别为唐宋华塔——修德寺塔、修定寺塔(1930s)、九顶塔、显圣寺华塔(已毁)、成城湾华塔;唐宋花塔——开化寺连理塔(两座)、解脱禅师塔;辽代华塔——万佛堂华塔、庆化寺华塔、车轴山华塔(丰润药师灵塔)、班吉华塔;金代华塔——广惠寺华塔、镇岗华塔;金代花塔——杲公和尚墓塔、无名小花塔、皇统五年花塔、胡家庄花塔(南北两座)。通过对辽金华塔和金代花塔的单体建筑分析,初步归纳出两种不同建筑形制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平面形式、设计元素、建筑形制的关系,并总结各自存在的具体特征。基于前辈们的“模数”等数理关系的研究观点,运用建筑学与数学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来完善花塔建筑形制体系。研究团队对现存百余座辽金佛塔进行初步调研,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形成点云数据图的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使用CAD软件绘制辽金华塔(除广惠寺华塔)的点云数据立面图以获取立面构图中的基础数据尺寸,并进行各部位侧重对比、比例尺度对比、收分关系等数理关系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辽金时期华塔是从辽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演变而来,为验证辽金时期华塔区别于辽代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两种佛塔类型,本文将通过运用数理关系对比来验证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与辽代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存在一定数值规律。确定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在古人匠心设计之初,汲取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设计元素,以独立形式存在于佛塔营建类型之中。

徐紫玥[9](2021)在《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和个性表达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内涵表达的重要性,由此展开了大量传统文化设计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者们使用数字化技术、3D打印等前沿的技术对剪纸艺术、榫卯结构、传统纹样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运用,设计出大量造型丰富且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漏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研究者们对它的研究却缺乏创新与演进,漏窗独特的审美特征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在多数设计领域的概念生成初期,尤其是在针对特定风格的概念生成方面,设计师们依旧依赖主观审美和草图的反复修改来生成概念方案,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受限于设计师的主观认知和能力。数字化概念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借助计算机技术数字化设计方法能客观、有逻辑地解决设计师设计初期遇到的概念生成问题,此方法在提高生成效率的同时,还能辅助设计师实现复杂度较高、识别性强的创意概念生成。本研究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将漏窗元素作为设计对象,对其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数字化分析,结合Grasshopper计算机辅助工具的算法提出了一套针对漏窗元素的数字化生成方法,该方法支持风格化概念方案的快速生成,为传统漏窗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该方法包括三个阶段:1.捕获意象风格的生成逻辑规律;2.编写生成设计变体的成形规则;3.使用数字化建模器构建形状生成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漏窗的基础研究阶段,宏观地梳理了漏窗的审美特征包括形式、节奏、层次和秩序美,归纳出能表现漏窗审美特征的造型、空间、色彩、材质和内涵元素,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漏窗元素在各领域设计的运用方法。(2)在对数字化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工具应用探索阶段,以首饰设计为例,整理了数字化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总结了在不同设计阶段数字化工具发挥辅助作用。(3)使用Grasshopper编写算法脚本对漏窗元素进行数字化表现,借助Grasshopper的通用性和可变性优势,在概念设计期辅助设计师可以通过客观的数学规律生成大量的“草图灵感”。(4)本文以戒指为设计载体,生成了四套设计方案,并对生成的方案进行模版匹配测试和设计评价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生成的创意方案具有种类多样性和文化可识别性的特征。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基于特定风格的数字化首饰设计的流程和思路,弥补了国内本土化首饰设计研究的空缺;在实践层面,从生成方案的通用性、可变性以及满意度三个维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陈景[10](2021)在《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服的市场容量决定产业的发展规模,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刺激校服需求进一步扩大,推动校服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不少校服企业开始走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造知名校服品牌,提升校服品牌的影响力。“千恪”是安徽省明光市的知名校服品牌,隶属安徽省明光鑫烨文教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当地有名的优秀企业和高新技术建设企业,十分重视数字化技术在校服产业中的应用。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实现“立足定远,辐射安徽”校服品牌发展目标,该企业在数字化技术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致力于将其应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生产实践的科技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校服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构想借助服装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对“千恪”校服设计研发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将AI、CAD、V-Stitcher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校服产品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页技术将各个环节的设计元素资源进行分类存储,实现校服设计资源的快速调用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校服设计开发的效率。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收集国内知名校服品牌的成品款式图590例,并按照系列、品类、风格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然后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各个系列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中小学校服在廓形、色彩、材质、部件和图案五个设计元素上的特点。根据分析结果对校服设计元素进行二级分类,以此作为“千恪”校服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设计元素的分类原则。这些分类指标也可以成为中小学生校服信息平台中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逻辑依据和数据的检索指标。(2)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和校服设计开发的流程,对“千恪”校服的设计研发过程进行数字化创新性改造,并构建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在校服数字化设计流程上,将AI、PS、CAD、Vstitcher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款式开发、二维样板制作和三维样衣虚拟环节,研究了“千恪”校服在廓形、材质、色彩、部件和图案元素在设计开发过程的快速组合调用的技术路径。其中重点研究了本地文化元素在图案上的创新性融合设计,以满足校服特色化发展的需求。对得到的校服数字化技术流程和图案数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并据此完成各类款式图48款,图案设计72例,仿真样本21例,为后续中小学校服信息平台的各类数据库提供了数据资源的支持。(3)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信息平台是一款集宣传展示和设计资源存储与调用的综合性平台。根据其相应的设计需求对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数据库模块、数据表结构和系统建模分别进行了设计。整个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框架分为两级,一级页面由首页、标准.资讯、成衣校服、定制设计、校服科技五个部分构成,其中首页、标准.资讯和校服科技为静态页面,作为公司宣传使用,具有活动发布、信息更新和标准查询等功能。成衣校服、定制设计均设有二级数据库,存储相应的设计素材,具有数据浏览、数据编辑、数据检索和数据下载的功能。在技术开发上,整个系统基于Win10操作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ootstrap、IDLE、Flask服务器、My SQL数据库等技术进行开发,运用Python语言完成前后台界面的搭建,实现系统整体的运行。本课题对“千恪”校服的设计元素和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了数字化工程的探索研究,契合了当下服装数字化发展趋势,也符合校服品牌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潮流。中小学生款式设计开发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实现了设计资源的存储和快速调用,提高了校服设计开发的效率,还整合了校服款式开发的各个环节,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联动开发,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科技水平,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
第二章 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理论源流
    2.1 信息模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1 早期信息模型理论
        2.1.2 中期信息模型理论
        2.1.3 近期信息模型理论
    2.2 几种主要信息模型系统的结构
        2.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构
        2.2.2 景观信息模型(LIM)的结构
        2.2.3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结构
    2.3 近年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相关的实践及评价
        2.3.1 古典园林数字化测绘
        2.3.2 嘉峪关信息化测绘研究
        2.3.3 苏州环秀山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体系建构
    3.1 见心斋园林概况
        3.1.1 见心斋园林造园意匠
        3.1.2 见心斋园林价值评价
        3.1.3 见心斋园林数字化研究特点
    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与结构
        3.2.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创新性
        3.2.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
        3.2.3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结构
    3.3 实现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与技术条件
        3.3.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
        3.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技术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见心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实体信息采集
    4.1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4.1.1 见心斋园林测绘内容及难点
        4.1.2 各测量技术适用性比较
        4.1.3 数据测量方法确定
    4.2 见心斋园林优化布站方案及数据获取
        4.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4.2.2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要求
        4.2.3 见心斋全园数据获取
    4.3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导入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点云配准
    4.4 处理结果表达
        4.4.1 见心斋全园三维点云模型
        4.4.2 见心斋园林总览图量化研究
        4.4.3 现状点云正射影像图
        4.4.4 二维图纸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实体信息处理
    5.1 古典园林信息要素的分类
        5.1.1 古典园林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1.2 风景园林理论中已有园林要素分类
        5.1.3 基于测绘需求的园林要素分类的提出案例
        5.1.4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
    5.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系统的提出
        5.2.1 古典园林要素量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5.2.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的原则
        5.2.3 基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园林要素分类
    5.3 点云分类处理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3.1 点云数据格式对接与转换
        5.3.2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分类处理的目标
        5.3.3 见心斋园林要素点云量化分类方法
    5.4 点云的精细分类与目标提取在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4.1 见心斋山地条件下的地面点改进式渐进加密滤波提取
        5.4.2 人机交互提取见心斋假山点
        5.4.3 见心斋各植被单体信息精细区分
        5.4.4 见心斋全园建筑单体分离
    5.5 基于见心斋园林要素特征的点云数据处理
        5.5.1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特征提取及处理目标
        5.5.2 见心斋三维数据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5.5.3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基本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应用
    6.1 见心斋信息化平台选择
        6.1.1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的需求分析
        6.1.2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所需的关键平台
    6.2 见心斋三维数据信息的管理
        6.2.1 见心斋园林环境要素的管理
        6.2.2 见心斋园林建筑要素的管理
    6.3 见心斋三维信息系统的应用
        6.3.1 见心斋系统的使用
        6.3.2 信息化视野下的古典园林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BIM技术与应用模式
    2.1 BIM基础研究
        2.1.1 BIM的概念定义
        2.1.2 BIM的发展进程
        2.1.3 BIM的应用优势
    2.2 BIM平台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2.2.1 软件平台
        2.2.2 软件开发
        2.2.3 软件应用
    2.3 BIM技术在方案设计中的正向设计
        2.3.1 BIM在方案阶段应用研究
        2.3.2 BIM在方案阶段正向设计的困局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
    3.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类型研究
        3.1.1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特点
        3.1.2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址
        3.1.3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型
    3.2 高架车站平面设计
        3.2.1 高架车站总平面布置
        3.2.2 高架车站空间功能布局
        3.2.3 车站建筑平面布置
        3.2.4 高架车站设计的困难与挑战
    3.3 高架侧式车站典型平面解析
        3.3.1 西安地铁三号线桃花潭站
        3.3.2 西安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
    3.4 高架车站与BIM设计
        3.4.1 BIM技术
        3.4.2 设计阶段
        3.4.3 建设运营阶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 传统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1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
        4.1.2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优势
        4.1.3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局限性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框架
        4.2.1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现状
        4.2.2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思维转变
        4.2.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转变
    4.3 基于BIM设计框架的生成式设计
        4.3.1 生成式设计应用概念
        4.3.2 生成式设计应用基础
        4.3.3 生成式设计应用平台
        4.3.4 生成式设计应用优势
    4.4 基于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
        4.4.1 生成式设计工作框架
        4.4.2 生成式设计体量设置
        4.4.3 生成式设计平面设计
        4.4.4 生成式设计形态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BIM技术在车站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定位
        5.1.2 项目规模
        5.1.3 项目意义
    5.2 基于BIM技术的体量设计
        5.2.1 前置条件
        5.2.2 体量生成
        5.2.3 体量细化
    5.3 基于BIM技术的平面布置
        5.3.1 前置条件
        5.3.2 平面生成
        5.3.3 平面细化
    5.4 基于BIM技术的形态设计
        5.4.1 前置条件
        5.4.2 形态生成
        5.4.3 形态细化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3)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相关政策
        1.1.2 山西省相关政策
        1.1.3 上党地区文化底蕴深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浊漳河流域
        1.3.2 浊漳河南源
        1.3.3 传统村落
        1.3.4 空间形态特征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2.1.1 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
        2.1.2 关于山西传统村落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影响因素
    3.1 河谷地貌环境
        3.1.1 地形地貌特征
        3.1.2 河流水系
    3.2 区域经济因素
        3.2.1 矿产资源
        3.2.2 潞商
    3.3 社会人文因素
        3.3.1 地区民俗礼制
        3.3.2 佛教传播
    3.4 军事活动遗址
        3.4.1 历代古战场
        3.4.3 革命老区旧址
    3.5 本章小结
        3.5.1 各因素相关性
        3.5.2 村落总体相关性
        3.5.3 结论
第四章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4.1 平面形态分析
        4.1.1 村落选址原则
        4.1.2 选址类型归纳
        4.1.3 村落平面形态分类
    4.2 村落结构
        4.2.1 村落边界
        4.2.2 村落中心
    4.3 街巷格局
        4.3.1 棋盘型
        4.3.2 鱼骨型
        4.3.3 一字带型
        4.3.4 十字型
        4.3.5 C字型
        4.3.6 倒F字型
    4.4 本章小结
        4.5.1 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4.5.2 结论
第五章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
    5.1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的意义
    5.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5.2.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5.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影响因子的选取
        5.2.3 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设置
        5.2.4 评分标准的制定
        5.2.5 评价等级的划分
    5.3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
        5.3.1 公共空间评价结果
        5.3.2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专家问卷
附录B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C 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评价原始数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从平面布局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2 从视觉感受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3 从拓扑学和空间句法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4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空间句法理论
        2.1.1 空间句法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2.1.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2.1.3 城市公园中应用空间句法的可行性
    2.2 景观空间相关理论
        2.2.1 景观空间的定义
        2.2.2 尺度和比例
        2.2.3 景观空间的组景手法
    2.3 景观空间序列相关理论
        2.3.1 景观空间序列的定义
        2.3.2 景观空间序列的结构和类型
        2.3.3 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
        2.3.4 景观空间序列中造景要素分析
    2.4 视觉分析相关理论
        2.4.1 人眼的构造及视觉特性
        2.4.2 视域范围
        2.4.3 视距范围
3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布局量化研究
    3.1 公园概述
        3.1.1 历史追溯
        3.1.2 建设历程
    3.2 公园周边环境
        3.2.1 区域分析
        3.2.2 入口分析
    3.3 公园空间布局量化分析
        3.3.1 公园拓扑关系图解
        3.3.2 公园视域模型图解
        3.3.3 公园轴线模型图解
        3.3.4 公园线段模型图解
    3.4 游客行为模式调查
        3.4.1 调查方案
        3.4.2 使用现状与量化结果对比分析
    3.5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布局特点
        3.5.1 植物阻隔视线收放
        3.5.2 空间渗透隔而不断
        3.5.3 空间对比变化丰富
    3.6 小结
4 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4.1 景观空间序列概述
        4.1.1 游览路线
        4.1.2 视点选取
    4.2 景观空间序列视域网格分析结果
        4.2.1 可行层分析
        4.2.2 可视层分析
    4.3 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4.3.1 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构建
        4.3.2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旷奥变化分析
    4.4 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4.4.1 视域收放欲扬先抑
        4.4.2 巧于因借借景随机
        4.4.3 植物障景引导暗示
    4.5 小结
5 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量化分析
    5.1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概况及分析方法
        5.1.1 植物景观空间总体设计
        5.1.2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5.1.3 植物景观空间分析方法
    5.2 由植物独立构成的景观空间
        5.2.1 雪松大草坪
        5.2.2 南入口草坪
        5.2.3 合欢悬铃木草坪
        5.2.4 茶室西草坪
    5.3 植物与水体构成的景观空间
        5.3.1 红鱼池景区设计概况
        5.3.2 现状红鱼池景区
    5.4 植物与建筑构成的景观空间
        5.4.1 牡丹亭前草坪
        5.4.2 藏山阁草坪
    5.5 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规律
        5.5.1 因地制宜尺度宜人
        5.5.2 植物分隔协调自然
        5.5.3 空间流动曲折变化
        5.5.4 视角多变步移景异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6.1.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6.1.2 创新性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5)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家具仿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工程实践法
        1.5.4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2 逆向工程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2.1 逆向工程简介
        2.1.1 逆向工程技术
    2.2 逆向工程与仿生设计
        2.2.1 逆向工程与形态仿生
        2.2.2 逆向工程与结构仿生
        2.2.3 逆向工程与功能仿生
    2.3 逆向工程应用于座具仿生设计中的优势
        2.3.1 辅助生物形态定量分析
        2.3.2 快速构建理想座具模型
        2.3.3 实现座具快速成型
    2.4 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生物特征的逆向采集与处理
    3.1 生物原型与座具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3.2 生物原型特征分析——以马蹄莲为例
        3.2.1 马蹄莲形态特征分析
        3.2.2 马蹄莲肌理特征分析
        3.2.3 马蹄莲设计语义分析
    3.3 马蹄莲形态三维数据采集
        3.3.1 数据采集设备和软件平台
    3.4 设备参数设定及采集前处理
        3.4.1 设备参数制定
        3.4.2 采集前处理
    3.5 马蹄莲形态数字化
    3.6 马蹄莲三维特征数据处理
        3.6.1 数据前处理
        3.6.2 点云特征优化
        3.6.3 点云特征精简
    3.7 马蹄莲三维模型重构
        3.7.1 重构思路
        3.7.2 模型重构
    3.8 马蹄莲特征提取与可编辑化
        3.8.1 曲面特征的提取与可编辑
        3.8.2 特征线提取与追加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仿生座具设计方案推导与实践
    4.1 座具的特征
    4.2 仿生座具的设计原则
        4.2.1 造型灵活性
        4.2.2 结构稳定性
        4.2.3 材料可塑性
        4.2.4 环保轻量化
    4.3 可编辑模型的方案推导
        4.3.1 初始模型的产品化尺寸匹配
        4.3.2 Nubrs转换T样条曲面
        4.3.3 产品定位
        4.3.4 功能和尺寸
        4.3.5 设计方案推导
    4.4 马蹄莲仿生座具方案可视化
        4.4.1 方案一
        4.4.2 方案二
        4.4.3 方案三
    4.5 产品落地性研究与工艺设计
        4.5.1 材料设计
        4.5.2 色彩设计
        4.5.3 表面处理
        4.5.4 成型工艺
        4.5.5 工艺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方案评估与模型制作
    5.1 模糊综合评价
        5.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1.2 仿生座具的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5.2 方案细化
    5.3 模型制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建成区
        1.2.2 棕地
        1.2.3 采煤塌陷区
        1.2.4 景观再生理论
        1.2.5 使用后评价(POE)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研究
        1.3.3 唐山南湖公园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实例调查研究
    2.1 唐山南湖公园研究实例的确定
    2.2 唐山南湖公园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自然条件
        2.2.3 发展历程
    2.3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前现状问题
        2.3.1 场地土壤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2 场地水体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3 场地生境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4 矿业遗产资源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4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设计措施
        2.4.1 场地土壤污染治理
        2.4.2 场地水体污染治理
        2.4.3 场地生境恢复
        2.4.4 场地矿业遗产活化利用
    2.5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调研方案的制定
        2.5.1 选定研究区域
        2.5.2 使用后评价调研方案的制定
    2.6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后现状总结
        2.6.1 场地土壤治理后状况
        2.6.2 场地水体治理后状况
        2.6.3 场地生境恢复后状况
        2.6.4 场地矿业遗产利用状况
        2.6.5 场地景观设施状况
        2.6.6 场地综合管理状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3.1 POE评价思路构建
        3.1.1 POE评价目的
        3.1.2 POE评价主体
        3.1.3 POE评价方法
        3.1.4 POE模型构建原则
        3.1.5 POE评价流程
    3.2 评价指标的确立
        3.2.1 评价指标形成依据
        3.2.2 评价指标集推导过程
        3.2.3 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3.3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1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3.2 计算指标权重
        3.3.3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4.1 调查问卷设计
        3.4.2 调查问卷发放
        3.4.3 信、效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结果
    4.1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者问卷结果
        4.1.1 使用者个人特征评价结果
        4.1.2 使用者行为特征评价结果
    4.2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综合评价结果
        4.2.1 场地价值指标层评价结果
        4.2.2 景观环境指标层评价结果
        4.2.3 功能设施指标层评价结果
        4.2.4 文化价值指标层评价结果
        4.2.5 综合管理指标层评价结果
        4.2.6 使用者对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整体满意度评价结果
    4.3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总结
        4.3.1 景观环境现下优点总结
        4.3.2 景观环境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策略
    5.1 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的目标与原则
        5.1.1 景观再生的目标
        5.1.2 景观再生的原则
    5.2 对土壤自然过程的修复
        5.2.1 土壤修复
        5.2.2 地形塑造
    5.3 对水体自然过程的修复
        5.3.1 水体修复
        5.3.2 水体景观营造
    5.4 场地生境恢复
        5.4.1 构建多样的植物群落
        5.4.2 生物群体的动态完善
    5.5 矿业遗产再利用
        5.5.1 注重工矿业文化传承
        5.5.2 打造矿业遗产旅游路线
    5.6 完善景观空间和配套设施
        5.6.1 景观空间设计
        5.6.2 配套设施的完善
    5.7 加强后期管理运营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
    附录二 唐山南湖公园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致谢

(7)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概况
    2.1 共生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2 共生理论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中的解读
    2.2 湿地、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2.2.1 湿地的定义
        2.2.2 湿地的分类和功能
        2.2.3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定义辨析
        2.2.4 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念辨析
        2.2.5 湿地公园的特征与功能
    2.3 共生湿地理论概述
        2.3.1 湿地共生系统概述
        2.3.2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自然良好共生
        2.3.3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人良好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构建
    3.1 湿地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湿地共生设计的目的
        3.1.2 湿地共生设计的意义
        3.1.3 湿地共生设计的具体内容
    3.2 与水共生(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
        3.2.1 共生湿地环境中的水和基底要素
        3.2.2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原则
        3.2.3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内容
        3.2.4 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水系设计研究
        3.2.5 与水共生的湿地公园案例
    3.3 与生物共生
        3.3.1 与动物共生(共生生境设计)
        3.3.2 与植物共生
        3.3.3 与生物共生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案例
    3.4 与人共生(共生湿地公园人境和游境设计)
        3.4.1 湿地人境的概念与系统关系
        3.4.2 湿地人境构建的原则
        3.4.3 湿地人境构建的内容
4 共生湿地:陈疃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场地解读
        4.1.1 场地区位分析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现状用地分析
        4.1.4 现状水系分析
        4.1.5 现状道路分析
        4.1.6 现状实景分析
    4.2 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分析
    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4.3.1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3.3 规划依据
    4.4 总体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功能分区
    4.5 分区设计
        4.5.1 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保育区
        4.5.2 湿地森林、生态农田区
        4.5.3 水田湿地游憩体验区
        4.5.4 湿地文化科普游览体验区
    4.6 专项设计
        4.6.1 保护与利用规划
        4.6.2 游线与景观主题规划
        4.6.3 水系规划设计
        4.6.4 水田设计
        4.6.5 驳岸设计
        4.6.6 生态岛设计
        4.6.7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4.6.8 种植设计
        4.6.9 景观照明设计
        4.6.10 其他配套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一 陈疃河湿地公园实景图
    附图二 陈疃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附图三 陈疃河湿地公园鸟瞰图
    附图四 陈疃河湿地公园效果图
    附图五 陈疃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示意图
    附图六 陈疃河湿地公园设计意向图
    附表一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鸟类名录
    附表二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高等植物名录
作者简历

(8)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3 研究现状不足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7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行性研究
        1.7.1 研究的创新点
        1.7.2 可行性研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辽金时期华塔与金代花塔概述
    2.1 华塔和花塔的建筑形制区分
    2.2 华塔与花塔的溯源
    2.3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历史沿革
        2.3.1 辽金时期佛教传播带来的发展演变
        2.3.2 花塔和华塔建筑形制历代发展演变
    2.4 花塔与华塔现状分布
    2.5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时间脉络轴线
    2.6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的形成原因
        2.6.1 历史、地理、气候、战争等自然环境因素
        2.6.2 民族融合因素
        2.6.3 社会文化因素
        2.6.4 辽塔营建技术
    2.7 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金华塔和金代花塔单体建筑形制分析
    3.1 辽代华塔建筑形制
        3.1.1 北京万佛堂华塔
        3.1.2 涞水庆化寺华塔
        3.1.3 锦州班吉华塔
        3.1.4 丰润车轴山华塔
    3.2 金代华塔建筑形制
        3.2.1 北京镇岗华塔
        3.2.2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
    3.3 金代花塔建筑形制
        3.3.1 山西五台杲公和尚墓塔
        3.3.2 山西忻州胡家庄花塔(两座)
        3.3.3 山西五台无名小花塔
        3.3.4 山西五台皇统五年小花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数理关系
    4.1 辽金时期花塔和金代花塔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对比
        4.1.1 华塔和花塔建筑形制的共性特征关系对比
        4.1.2 华塔与花塔建筑形制的个性特征关系对比
    4.2 辽金时期华塔各部分比例关系
        4.2.1 塔高宽比关系
        4.2.2 塔各部分高度占比关系
        4.2.3 塔高H与塔冠中间层面阔W0 的比值
        4.2.4 收分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金华塔与密檐式塔、楼阁式塔的数理比较
    5.1 华塔塔冠与密檐式塔的比较研究
        5.1.1 与密檐式塔的数理比较
        5.1.2 与密檐式塔的收分关系的数理比较
    5.2 华塔的塔身与楼阁式塔的比较研究
        5.2.1 与楼阁塔塔身壁面高宽比的数理比较
        5.2.2 与楼阁塔塔身细部构件的数理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附表A 国内俗称“花塔”21座汇总统计表
附表B 国内现存辽金时期华塔6座和金代花塔5座汇总
附图C 国内现存华塔(花塔)时间轴线及脉络关系
附图D 国内现存辽金时期华塔、金代花塔、唐宋华塔、唐宋花塔建筑形制时间轴线
附图E 花塔和华塔建筑形制历代发展演变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漏窗的源起与发展
        1.1.2 数学与艺术
        1.1.3 现代首饰设计的转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漏窗文化研究现状
        1.2.2 传统元素与首饰设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漏窗元素的文化探究
    2.1 漏窗
        2.1.1 漏窗概念的厘定
        2.1.2 漏窗的历史发展
        2.1.3 漏窗的审美特征
    2.2 漏窗元素的划分
        2.2.1 漏窗造型元素
        2.2.2 漏窗空间元素
        2.2.3 漏窗材质元素
        2.2.4 漏窗色彩元素
        2.2.5 漏窗人文内涵元素
    2.3 漏窗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2.3.1 漏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3.2 漏窗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2.3.3 漏窗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3.4 漏窗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设计及数字化首饰设计
    3.1 数字化设计
        3.1.1 数字化设计的概念
        3.1.2 数字化设计的发展
    3.2 数字化首饰设计
        3.2.1 数字化首饰概念
        3.2.2 数字化首饰设计流程
    3.3 数字化首饰设计工具
        3.3.1 数字化首饰设计工具分类
        3.3.2 Grasshopper工具介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方法探索
    4.1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实验
        4.1.1 基于漏窗元素的首饰设计实验简述
        4.1.2 基于漏窗元素的首饰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
    4.2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方法
        4.2.1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方法预期效果
        4.2.2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方法流程
    4.3 筛选数字化首饰设计的漏窗元素
        4.3.1 漏窗元素的收集
        4.3.2 漏窗元素的筛选
        4.3.3 数字化首饰设计的漏窗元素确定
    4.4 漏窗造型元素的数字化表现
        4.4.1 六边形造型元素
        4.4.2 水波纹造型元素
        4.4.3 万字纹造型元素
        4.4.4 冰裂纹造型元素
    4.5 漏窗空间元素的数字化表现
        4.5.1 表皮镂空
        4.5.2 结构层次感
    4.6 漏窗元素数字化表现测试
        4.6.1 通用性测试
        4.6.2 可变性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漏窗元素数字化首饰设计实践——以戒指设计为例
    5.1 戒指设计的定位与意义
    5.2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戒指设计流程
    5.3 戒指的基本参数确定
        5.3.1 识别戒指的初始形状
        5.3.2 设置形状转换规则建立基础形状模型
        5.3.3 设置基础参数
    5.4 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戒指设计概念方案
        5.4.1 概念方案1——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条戒设计
        5.4.2 概念方案2——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台戒设计
        5.4.3 概念方案3——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蛇肚戒设计
        5.4.4 概念方案4——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花戒设计
    5.5 方案评价
        5.5.1 模版匹配测试
        5.5.2 设计评价验证
    5.6 方案深化
        5.6.1 方案1——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条戒设计
        5.6.2 方案2——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蛇肚戒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六边形漏窗首饰设计实验记录
附录 B 模版匹配算法
附录 C 满意度问卷
附录 D 算法汇总
致谢

(10)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校服起源和发展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中小学校服产业现状和相关标准
        2.2.1 国外
        2.2.2 国内
    2.3 中小学校服设计开发
        2.3.1 款式设计
        2.3.2 订购系统
    2.4 相关数字化技术
        2.4.1 三维虚拟技术
        2.4.2 数据库技术
3 中小学校服现状调研
    3.1 中小学校服产品调研及分析
        3.1.1 样本收集与归类分析
        3.1.2 设计元素分析
    3.2 “千恪”校服调研及分析
        3.2.1 问卷调研
        3.2.2 实践调研
        3.2.3 “千恪”校服特色图案设计
    3.3 “千恪”校服款式设计方案
        3.3.1 设计元素属性分类
        3.3.2 校服数字化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千恪”校服设计数字化改造技术方案
    4.1 数字化技术平台概述
        4.1.1 平台概述
        4.1.2 功能特点
    4.2 数字化改造的技术流程说明
        4.2.1 校服款式开发
        4.2.2 校服结构数字化设计
        4.2.3 校服三维虚拟数字化设计
    4.3 校服设计元素的数字化设计
        4.3.1 廓形元素数字化设计
        4.3.2 材质元素数字化设计
        4.3.3 色彩元素数字化设计
        4.3.4 部件元素数字化设计
    4.4 校服图案数字化设计
        4.4.1 图案元素设计
        4.4.2 图案工艺设计
        4.4.3 图案仿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千恪”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的搭建
    5.1 信息平台建立目标
        5.1.1 信息平台目标
        5.1.2 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5.1.3 网站定位
    5.2 信息平台整体功能模块设计
        5.2.1 信息平台对象
        5.2.2 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5.2.3 信息平台整体框架和概念模型设计
    5.3 信息平台功能模块实现
        5.3.1 信息平台开发工具
        5.3.2 数据库表设计
        5.3.3 前后台功能模块实现
    5.4 信息平台应用实例验证与评价
        5.4.1 信息平台实例验证
        5.4.2 信息平台应用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校服款式产品样图
附录2 校服行业相关标准
附录3 明光中小学生校服款式问卷调查
附录4 款式设计图
附录5 部件设计图部分样品
附录6 图案设计部分样品
附录7 校服款式仿真图
附录8 信息平台系统运行部分代码
致谢

四、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D]. 廖怡.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D]. 常方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李安冉.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D]. 张潇.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D]. 刘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6]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D]. 贾欣雨.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D]. 孟笑. 浙江大学, 2021(01)
  • [8]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D]. 魏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漏窗元素的数字化首饰设计研究[D]. 徐紫玥. 东华大学, 2021(01)
  • [10]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D]. 陈景. 东华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艺术CAD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