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

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

一、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1](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文中研究表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作为新时代重要标志之一的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传统意义上单纯作为评价技术支撑的作用已逐步被打破。未来的教育评价,在评价目标的内涵界定、评价主体功能的发挥、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均将体现人工智能的特点。人工智能的理念必将全面渗透到教育评价改革中来,在整体上影响着教育评价改革的进程甚至方向。实现这种应然而未然之态,一是需要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特别是突显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的指导;二是需要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三是需要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袁莉,曹梦莹,约翰·加德纳,迈克尔·奥利里[2](2021)在《人工智能教育评估应用的潜力和局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评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人员、教育科技公司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数十亿学习者在各种学习平台随时随地进行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形成了特定的活动轨迹和大量学习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海量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自动反馈和评估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运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教育评估的效率和有效性也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工智能在高风险考试中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其在形成性评估中应用的潜力和局限仍有待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计算机测评领域相对成熟的两个自动测评系统:作文自动评分系统(AES)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的应用以及学术界对其存在问题的争论入手,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评估的前景进行分析,并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形成性评估中的应用潜力和局限开展讨论。本研究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提高了自动测评系统的反馈速度和准确性,但其对学生深度学习和能力发展评价的应用价值仍然有限,教育评估中应用人工智能要掌握和了解计算机在总结性评估(如AES和CAT等)中的特征和局限,充分利用学习分析在形成性评估中的潜力,促进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李燕,赵春阳,丛波[3](2021)在《基于性能的海船船员英语适任考试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海船船员英语适任考试模式对中国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英语教学及海员英语交流能力的潜在影响,运用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理论对现有考试进行剖析,并基于IMO推荐的测评方式提出基于性能的海员英语考试模式,以期让海事英语考试更加有助于改变中国海员英语交流能力薄弱的现状。

赵宏伟,葛学英,王岩,李隽莹[4](2021)在《以考试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自己做主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并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该文旨在通过变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来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制订"平时作业+期末机考"的过程化评价考试方法改革方案,建立开放型试题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李恒[5](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刘学民[6](2021)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学是基础学科,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备受社会及教育界的关注。对其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特点,提出相关策略。

杨丽萍,辛涛[7](2021)在《人工智能辅助能力测量:写作自动化评分研究的核心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写作自动化评分是目前智慧教育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为缓解人工作文评分中存在的经济与时间成本等巨大压力提供了更加量化、及时和稳健的方案。然而,当前写作自动化评分模型大多是以特征值作为预测变量,拟合人工评分的分数预测模型。为了使写作自动化评分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标相匹配,写作自动化评分体系的建构需从能力测量视角出发,厘清测量范畴,突破写作自动化评分向能力测量转向的技术瓶颈。其中,需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包括:(1)如何以写作评价标准为依据,建立具备解释性的特征体系,解决自动化评分与评价标准脱钩的问题;(2)如何突破拟合人工评分的局限,从分数预测模型拓展到能力测量模型,探索写作各能力维度的评估模型;(3)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在保证评分准确性的基础上,系统化论证写作自动化评分的信度与效度,强调跨子群体的公平性。为探索写作自动化评分的有效建构与使用的合理路径,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自动化评分与人工评分的结合应用、写作自动化评分的稳定性和泛化性的检验、写作能力发展的持续性以及测验成绩的可比性等方面推进。

黄啸波,王伟[8](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证书考试项目的探索与发展轨迹探析——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文中指出社会证书考试是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某方面人员专业素质需求,由专业考试机构自主开发设计的考试项目,旨在为达到某方面知识技能要求的考生颁发合格证书。社会证书考试为服务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同时其合格证书得到行业部门的认可,在录用和考核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回顾其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的历程,得出坚持面向社会、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狠抓质量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证书考试项目作为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考生为中心,坚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改革创新。

郑伟俊[9](2021)在《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20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通知,提出了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对深化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融合了慕课(MOOC)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和实体课堂的优势,在高校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将SPOC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SPOC信息化教学理念与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了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三点:(1)通过调查中等职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情特点。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计算思维”三者融合为一体作为教学培养目标,依据建构主义、ADDIE等相关学习理论和设计原则,设计适用于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2)将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应用于广州某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线上导学、课中线下实践、课后线上巩固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并整合开发了课程的相关微视频、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实践中,采用雨课堂小程序进行线上学习,嵌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国慕课精品资源、网络视频资源、课件和习题,形成混合式教学,建立多元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环境。(3)探讨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采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后,进行教学前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访谈。同时采用T检验定量分析等方式对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等能力有明显提升。实现了本文所提以“知识、技能、计算思维”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后续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李心钰[10](2021)在《计算机化线性测验与自适应测验的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

二、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的实景透视
    (一)研究范围
        1. 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问题
        2. 关于智能学习评价问题
        3.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评价问题
    (二)研究热点与内容分析
    (三)研究趋势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的应然图景
    (一)教育评价目的:立德树人
    (二)教育评价主体:多元交互
    (三)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多样
    (四)教育评价方式:多维联动
    (五)教育评价结果:全息直观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
    (二)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
    (三)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
        1. 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
        2. 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3. 改进教育评价制度

(2)人工智能教育评估应用的潜力和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估
二、计算机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一)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的应用
        1.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的发展及其使用特征
        2. 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的应用及学界对其有效性的质疑
    (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应用和面临的挑战
        1.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2.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三、学习分析与教育评估
    (一)大数据与学习分析
    (二)学习分析与形成性评估
四、结 语

(3)基于性能的海船船员英语适任考试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海事英语考试简要回顾与分析
三、海事英语考试的反拨效应
    1.反拨效应理论
    2.海事英语考试的反拨效应
四、IMO对海事英语考试的建议
五、基于性能的海事英语考试模式构想

(4)以考试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
2 考试方法改革的内容
    2.1 明确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2.2 实施过程化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2.3 设教考分离的开放式题库
    2.4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 试方法改革的成效
4 结语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二、信息技术用于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
    (三)软件及相关资源不足
    (四)信息技术使用不科学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调整投资对象
    (二)调整资金投入方向
    (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养
    (四)修订数学教材
    (五)重建考试评价指标体系
    (六)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政策

(7)人工智能辅助能力测量:写作自动化评分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写作能力测量视角下AES的研究框架
    1. AES测量的是什么
    2. AES建构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三、如何建构可解释性的特征体系
    1. 特征体系的类型
    2. 特征的构造方法
四、如何构建能力测量模型,突破拟合人工评分的局限
    1. 常见的分数预测模型与构建
    2. 写作能力测量模型的构建与发展方向
        (1)能力的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
        (2)写作能力测量模型的构建
五、如何论证AES的信度与效度
    1. 特征的意义
    2. AES与人工评分的关系
    3. 跨样本的稳定性
六、写作自动化评分的推进方向
七、结语

(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证书考试项目的探索与发展轨迹探析——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等级考试发展历程回顾
    1.1 时代发展催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诞生
    1.2 探索创立阶段:1993—2001年
    1.3 基本成熟阶段:2002—2011年
    1.4 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
    2.1 坚持面向社会
    2.2 坚持创新发展
    2.3 坚持狠抓质量
    2.4 存在的问题
3 推动社会证书考试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9)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1.4.2 SPOC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验研究法
        1.5.4 访谈法
    1.6 本章总结
2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2.1 教育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理论
        2.1.3 深度学习理论
        2.1.4 ADDIE模型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SPOC
        2.2.2 混合式教学
        2.2.3 计算思维
    2.3 本章总结
3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需求分析
    3.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2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2.1 前测问卷信效度分析
        3.2.2 学生基于SPOC教学模式下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调查分析
        3.2.4 学生基础能力调查分析
    3.3 本章总结
4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前端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内容分析
        4.1.3 教学环境分析
    4.2 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4.2.1 课前线上导学
        4.2.2 课中线下实践
        4.2.3 课后线下巩固
    4.3 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
    4.4 教学资源整合开发
    4.5 本章总结
5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与评价
    5.1 理论课教学实施
        5.1.1 课前准备阶段
        5.1.2 课中实践阶段
        5.1.3 课后巩固阶段
        5.1.4 教学反思
    5.2 实践课教学实施
        5.2.1 课前准备阶段
        5.2.2 课中实践阶段
        5.2.3 课后巩固阶段
        5.2.4 教学反思
    5.3 效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5.3.2 教学成绩效果分析
    5.4 原因分析和对策
        5.4.1 学校因素
        5.4.2 教师因素
        5.4.3 学生因素
        5.4.4 教学平台因素
    5.5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信息技术》课程学前情况调查
    附录2 《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四、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J].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 当代教育论坛, 2021(06)
  • [2]人工智能教育评估应用的潜力和局限[J]. 袁莉,曹梦莹,约翰·加德纳,迈克尔·奥利里. 开放教育研究, 2021(05)
  • [3]基于性能的海船船员英语适任考试模式探究[J]. 李燕,赵春阳,丛波.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3)
  • [4]以考试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 赵宏伟,葛学英,王岩,李隽莹. 科技资讯, 2021(26)
  •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6]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探讨[J]. 刘学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1(07)
  • [7]人工智能辅助能力测量:写作自动化评分研究的核心问题[J]. 杨丽萍,辛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04)
  • [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证书考试项目的探索与发展轨迹探析——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J]. 黄啸波,王伟. 中国考试, 2021(07)
  • [9]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 郑伟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计算机化线性测验与自适应测验的等效性研究[D]. 李心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考试质量的计算机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