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浮投资搁浅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

磁浮投资搁浅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

一、投资磁悬浮搁浅之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曹莉敏[1](2019)在《中小型电机行业2018年经济运行简析及2019年工作重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小型电机行业63家数据汇总统计显示:2018年与2017年相比,行业产销平稳增长;个别企业严重亏损,导致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出口产销量与销售收入增幅收窄;原材料价格虽有所松动,但仍处在高位震荡,成本不断增长,挤兑了企业盈利空间;应收应付账款全年高位运行,流动资金吃紧;行业平均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下降。2018年从宏观经济对行业的影响来看,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较多的企业,遇到银行收贷,资金更紧张。行业总资产贡

邰佳甜[2](2015)在《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膨胀,许多城市已经感到竞争的压力,由此,运用城市营销理念来打造城市,推销城市已逐渐进入城市管理者的视野。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推出城市营销的新政策,将城市的经济开放、市政建设、招商引资、环境改造、旅游发展和城市营销相结合起来。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国外的城市营销概念更注重战略性管理,即政府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的干预;而国内城市营销的概念更侧重于实际的操作,即政府直接参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从目的上看,国外的城市营销更注重城市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居民福利的整体提高;而国内城市营销更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取。由此可见,中国城市营销在参与主体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目标规划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营销的经验和教训,来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营销战略,对于提升中国城市的城市营销实施能力和战略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的城市营销为研究对象。首先,了解杭州市上城区的发展现状,运用城市营销战略的相关理论,通过PEST分析,从杭州市上城区的政治法律、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着手,分析上城区的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根据上述分析以及国内国外城市营销发展的趋势,运用SWOT工具对上城区进行战略分析和选择,结合竞争城区的城市营销现状分析和问卷调研的数据结果,总结出杭州市上城区制定城市营销战略的必要性。接着,制定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设计城市营销战略的目标和依据,运用STP战略分析和营销组合策略分析,提出在新一轮发展前景可期、形势迫人的环境下,上城区作为杭州的主城区、老城区、中心区,要在杭州新的发展阶段中继续起到领跑、带动、示范作用,必须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认真审视区情特点和特色优势,以国际领先城市中心城区为标杆,正视并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新挑战,将经济社会实质性转入到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最后,提出实施上述营销战略的保障措施。即从政府在城市营销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在城市营销中的辅助作用、市民在城市营销中的参与作用三个主要层面着手保障城市营销战略的实施。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杭州市上城区的城市营销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为促进上城区的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而且也可以为类似城市的营销战略提供一套操作性较强,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

陈志明[3](2015)在《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动荡、复杂与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竞争环境,知识成为影响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资源。企业技术创新不仅高度依赖于内部知识基础,同时也与所连接外部知识源(外部知识基础)关系密切。企业既有的内部知识基础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范围与空间、方向与路径,驱动着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带来企业间创新绩效水平的差异性。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有目的地对跨过组织边界的知识及其流动性进行管理,并通过分布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与外部创新主体联合创造与获取知识价值,有利于企业从内外部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及竞争能力中挖掘竞争优势源泉。然而,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如何影响两类创新绩效水平——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以及两种类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如何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之间发挥核心作用,仍然是一个未曾讨论充分且有待深化明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SPSS22Nvivo10Smart PLS 2.0MP LUS6.12分析工具,采取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组织边界视角,企业知识基础包括内部知识基础、外部知识基础。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增进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更能提升企业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此外,根本性创新的产生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元素的多样性以及所连接的外部知识源的异质性。(2)无论是引进知识,还是输出知识,均有利于企业获取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根本性创新的影响作用均高于对渐进性创新的影响作用。(3)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正向影响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4)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渐进性创新或根本性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根本性创新。(5)决策中心性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根本性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为正向显着,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均起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然而,规范化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间的调节作用为负向显着。在低规范化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本论文立足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研究了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影响,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及根本性创新的影响,揭示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的核心作用,以及决策中心性、规范化的调节效应。相关结论为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技术进步或技术突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为中国政府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协同创新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此外,论文不仅丰富了企业知识基础观、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知识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组织理论之间的连接。

苏玲[4](2015)在《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领域。产业创新生态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生态环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徘徊在产业链下游,创新发展不足,高端技术力量薄弱,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端人力资源欠缺、市场环境不畅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上述现象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现。因此,深入研究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生态,提出改善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生态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生态为研究对象,以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生态环境为研究出发点。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探讨了通过文献梳理和调研,阐述了我国及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第二,分析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对产业创新生态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产业生态因素,勾画了生态环境的结构框架。第三,通过理论分析模型,研究了产业创新生态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运行及演化,演绎了其运行演化规律。第四,以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存在的问题。第五,研究了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优化策略,提出了打造吸引装备领域高端人才的政策环境,加大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建立高端装备与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产业政策建议。

陈慧[5](2014)在《上海振华轴承总厂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总结振华公司的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宏观环境分析和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振华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对公司内部因素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之后运用SWOT分析和BCG矩阵分析等工具重新审视了公司的业务组合以及资源投入重点,明确了重点发展传动滚轮轴承业务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就公司的主要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核心产品汽车发动机张紧轮、转向机轴承、传动轴滚轮和变速器轴承,在做专做精上下功夫。在战略实施上,本文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市场支持、技术支持、运营管理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战略实施措施支撑振华公司的发展战略。

朱颖芝[6](2014)在《基于灰色理论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的社会就业,并催生了庞大的人才需求。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人才需求数量及发展趋势是有所不同的,那么,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人才需求规模,发展潜力如何,按照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该种需求状况能否均得到较好的满足;若无法满足,高校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引起广泛的关注,而目前相关的研究不多,且由于尚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已有的研究也基本停留在定性描述和分析的阶段。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灰色系统的方法对相关产业上市公司未来的人才需求数量进行了预测;同时为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职工总数、营业总收入等指标建立了相应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又比较分析了高校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的现状,指明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最后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高等教育为着力点,提出了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人才创新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该研究对如何在缺乏官方数据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预测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春东[7](2013)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需综合考虑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因素限制,采取适宜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对技术创新活动做出统筹部署,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效果。对国家而言,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宏观把握和前瞻性预测的成功与否,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制度安排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将引导产业驶入不同的发展轨道。因此,对于国家抑或企业来讲,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技术创新决策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探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因素为出发点,构建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并针对技术并购目标企业搜索与评价方法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此外,本文以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作为案例,重点考察和探究了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数控机床产业强国,西门子和发那科两家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和模式选择,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形成的主要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运用改进的技术路线图系统探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影响因素基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观点,改进了技术路线图的绘制方法,并根据其演绎的技术态势、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状态信息,总结、归纳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集合,从理论上探析了各影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和交互影响机制;结合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实际,绘制了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详细地梳理并形象地反映了其动态发展过程,解析了数控机床企业面临的技术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并选择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数控机床产业强国,西门子和发那科两个领先企业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究了技术创新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日本,深入挖掘了其在80年代超越美国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交互影响过程。(2)构建了基于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的创新资源配置评价模型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的不同因素,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系统研究了动力源因素的作用机理,包括研发投入指标、专利指标和绩效指标的Granger因果分析、动力源因素的AMOS潜在结构;以代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全因素劳动生产率和专利授权数量为主要产出变量,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为主要投入变量,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DEA效率模型和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资源配置边际弹性分析模型;基于西门子、发那科两家公司的年报数据,对数控机床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3类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及AMOS潜在结构,深入研究了它们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活动,为我国企业科学合理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建议和参考。(3)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方法及决策模型,构建了面向技术整合的企业并购双方的技术资源与能力匹配分析框架根据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理论探析结论,提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量化模型;为将并购失败的防范措施前移,减少技术整合失败的概率,提出了面向技术整合的企业并购双方技术资源与能力匹配的分析框架、目标企业搜索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企业技术相似度与互补度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西门子和发那科的历史并购案例,定量化地分析总结了技术相似度和互补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利用沈阳机床的并购案例进行了验证,提出了相应的并购建议;以西门子的多元化和发那科的专业化技术创新发展为例,详细阐释了它们如何运用并购方式实施多元化(专业化)经营,系统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特点与规律,并利用代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全因素劳动生产率、代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专利数量、代表企业盈利水平的资产收益率数据进行了转折点检验分析。

袁喜岷[8](2013)在《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民品业务单元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简称“动研所”)是我国唯一集型号研制、预先研究为一体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科研院所。在“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下,动研所的民品发展面临经营体制落后、优势资源和能力分配不均、技术军转民力度不足、市场环境多变、外部竞争激烈等各种问题。如何使研究所的资源和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研究所民品产业(简称“民品”)的可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动研所民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了简述和分析,同时,以动研所的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深入的调研以及大量数据和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行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和经营状况等方面对各民品业务单元进行了详细的认知和分析。然后运用SWOT和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采取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所各民品业务单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估,明确了发展或放弃的业务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品业务单元的组合优化战略,并重点设计了核心业务单元的拓展战略。最后,从经营体制、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以动研所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军工性质的科研院所的民品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国防工业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式民品发展道路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有中国特色的军工科研院所的民品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赵丰义[9](2010)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均表明,技术在决定生产率差异、国家竞争力差异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其对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而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特征就是“大而不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和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以大量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因此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绩效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升级起到理论推进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析,介绍了全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技术后进下的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分析。首先,阐释了技术创新及其实现路径。由于企业和产业组织形式决定了产业技术环境和企业竞争战略,从而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重点以及所采取技术创新模式,最终决定了技术创新绩效,因此本文将技术创新路径界定为由产业组织创新影响企业竞争战略,进而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最终决定技术创新绩效的整个过程。然后,针对技术创新路径方面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得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与自主研发二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理论和经验证据分析自主研发与吸收国际技术扩散的互补性以及研发比较优势的内生性,进而得出了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①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以中高层次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实现外部技术资源与内部研发的协同作用;②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上以高研发投入和高消化吸收投入为特征;③在内部研发与外部技术利用的相互作用方面,应该表现为外部技术利用与内部研发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特征。④在技术进步效应方面,应该与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呈现收敛趋势。第三章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绩效分析。首先,阐述并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特征,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与日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明显区别就是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表现为以低水平复制制造能力为主的低层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运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未能实现吸收利用国际技术扩散与自主研发的相互促进,中高层次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接着,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行业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在总量规模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显着缩小,但是在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技术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差距均没有明显减小,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美国,技术落后局面并未得到显着改善。本章研究结论是: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遵循的技术创新路径在技术创新模式和资源配置偏离了最优路径,从而导致未能形成外部技术利用与内部研发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导致技术进步效应低下,未能缩小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差距。第四章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偏离最优路径的制约因素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缺失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运用pool数据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创新活动的高外部性及高风险性、企业规模、公司治理水平、人力资本结构、市场需求、产业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自主研发动力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方向。其一,促进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水平的优化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品获利能力,从而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其二,优化微观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由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向深化科技能力和创造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回归,实现企业资源传承利用与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其三,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整合产业科技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中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俘获知识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第五章是产业集中度与研发密度的内生性协同升级机制研究。产业集中度升级和研发密度升级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关键因素,本章创新性地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内生性升级机制。首先运用Sutton的内生性产业升级理论阐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和研发投入密度升级的机制;然后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为例介绍了发达工业化国家装备制造业高集中度化和高研发密度化的升级过程;最后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现状水平和产业升级面临的市场契机,并根据技术落后的具体情况,对经典的产业升级机制进行改进,创新性地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和相应的促进措施。第六章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二元网络构建。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性复杂性使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对于单个组织来说不可能完全具备,构建研发创新网络对于集成创新资源,降低风险和外部性从而优化技术创新路径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分析了研发网络的基本内涵以及形成条件和过程,研发网络的管理机制;然后运用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二元网络组织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性作用以及二元网络的结构和机理;最后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网络的构建,提出复合型二元网络的构建方案。第七章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组织结构优化是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根本条件。本章首先分析了公司治理影响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机制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公司治理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然后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资源传承和有效利用为基础的传承性创新方式,论证了传承性创新是实现企业资源积累、利用与竞争优势创造相互协同的最优选择,并基于经验研究给出了管理传承性创新的组织设计模式。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总结全文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应该实现国际技术利用与自主研发相互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偏离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导致技术进步效应低下;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本质在于产业组织优化;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刘斐[10](2010)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未来产业经营已经升级为产业链经营,产业的竞争已经升级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通过培育和优化产业链获得竞争优势,构建一个高效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完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还可以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专注于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掌握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国内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积极规划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欣欣向荣。论文选取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论文在分析了产业链内涵和轨道交通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产业链内涵。然后对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作SWOT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环节。最后,论文提出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思路。论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之一:论文在分析产业链内涵和轨道交通产业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轨道交通产业链内涵。即轨道交通产业链是由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产业、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产业、轨道交通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产业、轨道交通新材料与节能产业、轨道交通服务产业等产业组成,以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而产生的围绕工程研发设计、工程勘测、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运营以及诸多轨道交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所进行的价值增值链条。创新之二:论文提出了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双链模型”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双链结构模型。“双链”模型,即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产业链和轨道交通产品产业链。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产业链,也称为大链。即围绕轨道交通工程这一关键链,把工程建设作为产业链的中游,把工程的设计、原辅材料、施工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把工程监理和检测、营运管理等作为下游。轨道交通产品产业链,也称为小链。即将轨道交通产品视作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把原材料采购和订单处理等作为产业链的上游,轨道交通产品生产作为产业链的中游,把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作为产业链的下游。这是笔者在参与《关于建设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的调研报告》课题中,由课题小组所作的集体创新。创新之三:论文提出了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环节定性分析方法的思路,然后根据这一定性分析思路,确定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环节,即研发设计(中铁二院)——工程施工(中铁八局、中铁二局)——工程运营(成都铁路局)。此外,论文还提出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思路,即合理规划轨道交通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培育和延伸、围绕轨道交通战略链条上游环节,着力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研发基地、引进轨道交通领域企业总部,全面拓展战略链条,建成全国最具规模的轨道交通总部基地、构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强化和衍生产业链条。

二、投资磁悬浮搁浅之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磁悬浮搁浅之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型电机行业2018年经济运行简析及2019年工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行业经济运行简况
二、改革开放40年行业硕果采撷
三、2019年行业工作思路及重点任务
    (一)工作思路
    (二)重点任务

(2)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营销战略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营销战略研究综述
        1.3.2 国内城市营销战略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特色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营销相关理论
        2.1.1 城市营销理论起源与形成
        2.1.2 城市营销基本内涵与特征
        2.1.3 城市营销STP战略
        2.1.4 城市营销组合策略
    2.2 相关研究工具
        2.2.1 PEST分析法
        2.2.2 SWOT分析法
3 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现状分析
    3.1 杭州市上城区概况
        3.1.1 历史概况
        3.1.2 地理概况
        3.1.3 行政区划
    3.2 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PEST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P)
        3.2.2 经济发展环境(E)
        3.2.3 社会文化环境(S)
        3.2.4 科学技术环境(T)
    3.3 杭州市上城区营销战略SWOT分析
        3.3.1 上城区城市营销的优势(S)分析
        3.3.2 上城区城市营销的劣势(W)分析
        3.3.3 上城区城市营销的机遇(O)分析
        3.3.4 上城区城市营销的威胁(T)分析
    3.4 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现状调研
        3.4.1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3.4.2 杭州市上城区实施城市营销战略效果分析
    3.5 杭州市上城区实施城市营销战略的必要性
4 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制定
    4.1 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选择
        4.1.1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选择过程
        4.1.2 战略选择的结果
    4.2 上城区城市营销总体战略
    4.3 上城区城市营销STP战略
        4.3.1 消费市场细分(S)
        4.3.2 目标市场选择(T)
        4.3.3 目标市场定位(P)
    4.4 上城区城市营销组合策略
        4.4.1 产品策略
        4.4.2 渠道策略
        4.4.3 促销策略
5 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营销中的主导作用
        5.1.1 确立城市营销整体规划
        5.1.2 建设“实力上城”服务型政府
        5.1.3 调整产业结构和楼宇经济
        5.1.4 提高开放质量和招商水平
        5.1.5 优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5.1.6 延续古都文化和旅游产业
        5.1.7 打造智慧化信息化上城
    5.2 积极引导企业在城市营销中的辅助作用
        5.2.1 指导老字号企业发挥特色与创新
        5.2.2 提高新兴企业创品牌求发展意识
        5.2.3 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
    5.3 不断提高市民在城市营销中的参与能力
        5.3.1 树立全民“整体营销”的理念
        5.3.2 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5.3.3 鼓励民间力量出谋划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政策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企业知识基础
        1.4.2 企业开放式创新
        1.4.3 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
        1.4.4 组织协作机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1.7 主要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知识基础的研究综述
        2.1.1 相关理论基础
        2.1.2 企业知识基础的基本概念
        2.1.3 企业知识基础的特征属性
        2.1.4 企业知识基础的操作测量
        2.1.5 研究述评
    2.2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综述
        2.2.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内涵
        2.2.2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视角
        2.2.3 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划分
        2.2.4 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组织
        2.2.5 研究述评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2.3.1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
        2.3.2 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
        2.3.3 技术创新的主要分类
        2.3.4 企业创新绩效类型界定
        2.3.5 研究述评
    2.4 相关实证研究
        2.4.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4.2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4.3 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4.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与研究命题
    3.1 理论预设模型
    3.2 子研究一:创新型企业双向开放式创新的实践
        3.2.1 样本描述
        3.2.2 问卷内容
        3.2.3 研究过程
        3.2.4 研究发现
    3.3 子研究二:3 家龙头创新型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3.1 研究过程
        3.3.2 案例分析
        3.3.3 案例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4.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4.1.1 内部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4.1.2 外部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4.2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4.2.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4.2.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4.3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4.3.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4.3.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4.4 组织协作机制的调节作用
        4.4.1 正式层级结构的调节作用
        4.4.2 非正式社会关联的调节作用
    4.5 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概念模型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方法及分析过程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问卷预测试
        5.1.4 研究方法
        5.1.5 数据特征
        5.1.6 模型检验
    5.2 实证检验结果
        5.2.1 相关分析结果
        5.2.2 层次回归结果
        5.2.3 结构方程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模型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检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7.1 实证检验结果讨论
        7.1.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7.1.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7.1.3 企业知识基础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
        7.1.4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7.1.5 组织协作机制的调节作用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启示
    7.4 政策启示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页

(4)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机遇与挑战
        1.1.2 调整与转变
        1.1.3 创新驱动内在增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系统分析方法
        1.3.2 演化分析方法
        1.3.3 专利地图和知识图谱
    1.4 研究现状
        1.4.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
        1.4.2 有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1.4.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1.4.5 文献评述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装备制造业
        2.1.2 高端装备制造业
        2.1.3 创新生态的概念内涵
    2.2 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2.1 产业政策现状
        2.2.2 市场培育现状
        2.2.3 技术水平现状
        2.2.4 人力资本现状
    2.3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3.1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3.2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特征
第三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产业政策
        3.1.1 产业政策的定位
        3.1.2 创新生态中的产业创新政策
        3.1.3 产业政策对创新生态的影响力
    3.2 市场环境
        3.2.1 市场环境的定位
        3.2.2 创新生态中的市场环境
        3.2.3 市场环境对创新生态中的影响力
    3.3 技术水平
        3.3.1 技术创新的定位
        3.3.2 创新生态中的技术创新
        3.3.3 技术创新对创新生态的影响力
    3.4 人力资本
        3.4.1 人力资本的定位
        3.4.2 创新生态中的人力资本
        3.4.3 人力资本对创新生态中的影响力
第四章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生态的运行及演化
    4.1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及模型
        4.1.1 创新网络结构概念模型
        4.1.2 创新外部环境概念模型
        4.1.3 创新资源体系概念模型
    4.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演化的分析模型
        4.2.1 基于协同论的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分析模型
        4.2.2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竞争与共生模型
第五章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实证研究
    5.1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概述
        5.1.1 上海轨道交通准备制造总体概述
        5.1.2 专利地图发分析轨道交通装备专利申请现状
        5.1.3 知识图谱法分析轨道交通装备文献现状
    5.2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分析
        5.2.1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基础
        5.2.2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人力资本
        5.2.3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市场环境
        5.2.4 上海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产业政策
第六章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的优化分析及政策建议
    6.1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优化分析
        6.1.1 优化目标
        6.1.2 优化策略
    6.2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生态政策建议
        6.2.1 打造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环境
        6.2.2 加大对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6.2.3 建立高端装备联动发展机制
        6.2.4 完善创新融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上海振华轴承总厂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振华公司发展历程
    2.2 振华公司发展现状
        2.2.1 大力发展汽车特殊轴承
        2.2.2 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研究
    3.1 宏观环境研究
        3.1.1 政治环境研究
        3.1.2 经济环境研究
        3.1.3 社会环境研究
        3.1.4 技术环境研究
    3.2 轴承行业研究
        3.2.1 世界轴承行业现状
        3.2.2 中国轴承行业现状
        3.2.3 中国轴承产业竞争格局
        3.2.4 中国轴承产业发展方向
        3.2.5 汽车轴承市场竞争愈趋激烈
    3.3 产业环境研究
        3.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4 替代品的威胁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1 主要竞争对手
        3.4.2 主要竞争对手市场销售收入一览表
        3.4.3 主要竞争对手SWOT分析
第四章 公司内部资源研究
    4.1 财务状况分析
        4.1.1 主要财务指标
        4.1.2 盈利能力分析
        4.1.3 运营能力分析
        4.1.4 偿债能力分析
    4.2 管理能力分析
        4.2.1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4.2.2 技术研发能力分析
        4.2.3 运营与采购能力分析
        4.2.4 人力资源分析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4.3.1 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
        4.3.2 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4.3.3 振华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5.1 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5.1.1 内部优势条件分析
        5.1.2 内部劣势条件分析
        5.1.3 外部发展机遇
        5.1.4 外部的威胁
        5.1.5 公司业务的波士顿BCG矩阵分析
    5.2 公司的业务组合方式以及资源投入重点
        5.2.1 公司的业务组合方式
        5.2.2 针对业务组合所采取的战略
        5.2.3 公司资源投入的重点
    5.3 公司未来核心业务的竞争策略
        5.3.1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5.3.2 公司的业务目标
        5.3.3 公司核心业务的竞争策略
    5.4 主要经营目标
        5.4.1 市场趋势预测表
        5.4.2 核心业务销售计划
        5.4.3 销售、净利润目标
第六章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组织结构的优化
        6.1.1 改进组织设计加快市场响应
        6.1.2 逐步向“哑铃型”企业转型
        6.1.3 推进“通道型”生产模式
    6.2 市场营销的实施支持
        6.2.1 新产品规划
        6.2.2 渠道规划
        6.2.3 价格规划
        6.2.4 品牌推广规划
        6.2.5 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创新营销管理
    6.3 技术研发的实施支持
        6.3.1 实施技术创新
        6.3.2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6.3.3 聚焦核心产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6.4 运营管理的实施支持
        6.4.1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体系
        6.4.2 推进现场 6S管理
        6.4.3 提高生产效率
        6.4.4 推进ERP管理
        6.4.5 优化供应链管理
    6.5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支持
        6.5.1 建立三项机制
        6.5.2 未来五年人员结构规划
        6.5.3 人力资源建设措施
        6.5.4 探索和完善股权激励
第七章 总结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6)基于灰色理论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1.1.2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1.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1.2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2 人才需求理论
        2.2.1 人才的定义
        2.2.2 人才需求预测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3.2 样本的选择
    3.3 数据的搜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GM(1,1)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1 高端装备制造业
        4.1.1 高端装备制造业界定
        4.1.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4.1.3 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4.1.4 基于GM(1,1)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
    4.2 节能环保产业
        4.2.1 节能环保产业界定
        4.2.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4.2.3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4 基于GM(1,1)的节能环保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3 新能源汽车产业
        4.3.1 新能源汽车的界定
        4.3.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4.3.3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4 基于GM(1,1)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4 新材料产业
        4.4.1 新材料产业界定
        4.4.2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4.4.3 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
        4.4.4 基于GM(1,1)的新材料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5 新能源产业
        4.5.1 新能源产业界定
        4.5.2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4.5.3 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4.5.4 基于GM(1,1)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6 新一代信息产业
        4.6.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界定
        4.6.2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6.3 基于GM(1,1)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7 生物产业
        4.7.1 生物产业界定
        4.7.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7.3 基于GM(1,1)的生物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4.8 本章小结
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现状
    5.1 高端装备制造业
    5.2 节能环保产业
    5.3 新能源汽车产业
    5.4 新材料产业
    5.5 新能源产业
    5.6 新一代信息产业
    5.7 生物产业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取的科研成果

(7)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及模式
        2.1.1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2.1.2 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2.2 技术路线图研究综述
        2.2.1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和内涵
        2.2.2 技术路线图的划分及其类型
        2.2.3 技术路线图的绘制
    2.3 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综述
        2.3.1 国外关于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
        2.3.2 我国关于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理论探析
    3.1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影响因素分析
        3.1.1 技术创新路线图绘制方法
        3.1.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的理论解析
    3.2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的绘制
        3.2.2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发展历史脉络探析
        3.2.3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影响因素
    3.3 数控机床产业强国技术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3.1 美国
        3.3.2 日本
        3.3.3 德国
        3.3.4 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4 数控机床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4.1 西门子
        3.4.2 发那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作用机理和创新资源配置研究
    4.1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4.1.1 财务和专利数据来源
        4.1.2 变量及计算方法
        4.1.3 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指标和绩效指标因果分析
        4.1.4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素的潜在结构分析
    4.2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4.2.1 基于 DEA 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4.2.2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边际产出水平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方法及决策模型
    5.1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方法研究
        5.1.1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分析
        5.1.2 基于动力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模型
    5.2 面向技术整合的技术并购中并购方和目标方匹配研究
        5.2.1 问题背景
        5.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3 面向技术整合的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匹配研究框架
    5.3 数控机床领先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5.3.1 西门子的多元化技术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选择分析
        5.3.2 发那科的专业化技术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选择分析
        5.3.3 企业技术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选择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致谢

(8)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民品业务单元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综述
        1.2.1 相关战略理论
        1.2.1.1 战略体系及业务单元组合的涵义
        1.2.1.2 资源基础论
        1.2.1.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2.2 战略分析工具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框架图
第2章 动研所民品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战略定位
    2.1 动研所民品产业的基本情况
        2.1.1 动研所民品产业发展历程
        2.1.2 动研所民品产业经营模式
        2.1.3 动研所民品产业人力资源管理
    2.2 动研所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2.2.1 基础条件资源
        2.2.2 人力资源
        2.2.3 技术能力
        2.2.4 财务能力
        2.2.5 营销能力
    2.3 动研所民品产业现状诊断
        2.3.1 民品经营绩效低可持续发展乏力
        2.3.2 民品业务单元结构不合理
        2.3.3 优势资源分配不合理
        2.3.4 民品经营理念不协调
    2.4 动研所的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第3章 动研所现有业务单元分析
    3.1 航空工业民品产业的总体环境
    3.2 新型地面动力装置—微型燃气轮机
        3.2.1 行业环境分析
        3.2.2 市场分析
        3.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4 经营状况分析
        3.2.5 SWOT 分析
    3.3 集成动力传动装置—齿轮箱
        3.3.1 行业环境及市场分析
        3.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3 经营状况分析
    3.4 非标自动化生产线
        3.4.1 行业环境分析
        3.4.2 市场分析
        3.4.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4 SWOT 分析
    3.5 智能电能表
        3.5.1 行业环境及市场分析
        3.5.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5.3 经营状况分析
        3.5.4 SWOT 分析
    3.6 传感器
        3.6.1 行业环境分析
        3.6.2 市场及经营状况分析
        3.6.3 SWOT 分析
第4章 动研所民品业务单元组合的优化
    4.1 民品业务单元现有经营业绩分析
        4.1.1 营业收入利润增长情况
        4.1.2 民品销售情况
        4.1.3 民品产业经营绩效分析
    4.2 民品业务单元的成长—份额矩阵分析
        4.2.1 金牛业务单元分析
        4.2.2 明星业务单元分析
        4.2.3 问题业务单元分析
        4.2.4 瘦狗业务单元分析
    4.3 民品业务单元组合的优化
        4.3.1 民品业务单元的整合
        4.3.2 核心业务单元的拓展
第5章 民品业务单元组合优化的实施保障措施
    5.1 坚持市场化改革,构建适应民品产业发展的经营体制
    5.2 实行资本化运作,为民品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5.3 深化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民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4 加大对资源的创新性组合能力,持续保持民品发展的竞争优势
    5.5 加强品牌建设,为民品发展助力起航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评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安排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技术后进下的最优技术创新路径
    2.1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路径
        2.1.1 技术创新概念及技术创新主体
        2.1.2 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路径
        2.1.3 技术创新路径的解析模型
    2.2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不同观点分析
        2.2.1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的主要观点
        2.2.2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二者之间顾此失彼的缺陷分析
    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互补性
        2.3.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一致性
        2.3.2 知识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2.3.3 自主研发对于有效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必要性
    2.4 研发比较优势的内生性
        2.4.1 研发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分析
        2.4.2 研发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经验分析
    2.5 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2.5.1 理论分析
        2.5.2 经验分析
第3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绩效
    3.1 技术创新路径演进分析
        3.1.1 中苏技术转移模式特征及其双重影响
        3.1.2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存的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3.2 技术创新路径绩效演进实证分析
        3.2.1 理论模型构建
        3.2.2 样本数据及变量构建
        3.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2.4 结论与启示
    3.3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演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
        3.3.1 技术差距定性分析
        3.3.2 技术差距定量分析——与美国装备制造业差距的演进趋势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技术创新偏离最优路径的制约因素
    4.1 理论分析
        4.1.1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内生机制
        4.1.2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缺失原因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理论模型设定及数据处理
        4.2.2 估计结果分析
    4.3 本章结论及产业组织优化思路
第5章 产业集中度与研发密度的内生性协同升级
    5.1 产业升级机制理论分析
        5.1.1 产业升级机制概述
        5.1.2 升级机制的理论模型
        5.1.3 基本结论
    5.2 世界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典型经验分析
        5.2.1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升级过程
        5.2.2 重型电气装备制造业升级过程
    5.3 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机制
        5.3.1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水平
        5.3.2 产业升级面临的市场需求契机
        5.3.3 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机制设计
第6章 技术创新二元网络构建
    6.1 技术创新网络的基本内涵
        6.1.1 技术创新网络化的缘由
        6.1.2 技术创新网络内涵阐释
    6.2 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
        6.2.1 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条件
        6.2.2 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
    6.3 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管理
        6.3.1 技术创新网络的复杂性
        6.3.2 技术创新网络管理
    6.4 二元网络组织的结构与机理分析
        6.4.1 紧密关系和松散关系对企业创新的互补性作用
        6.4.2 二元网络组织——紧密和松散关系的集成
        6.4.3 二元网络组织构建实例分析——以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例
    6.5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二元网络构建
        6.5.1 理想的网络定位
        6.5.2 技术创新二元网络形成路径
第7章 技术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7.1 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瓶颈与对策
        7.1.1 公司治理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7.1.2 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瓶颈分析
        7.1.3 政策建议
        7.1.4 案例分析——民营企业技术优势的获取
    7.2 企业技术创新最优组织设计
        7.2.1 资源传承与技术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7.2.2 企业传承性创新的困境及其管理方法
        7.2.3 企业管理传承性创新的组织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应该实现国际技术扩散与自主研发相互促进
    8.2 我国装备制造业偏离最优技术创新路径导致技术进步效应低下
    8.3 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本质在于产业组织优化
    8.4 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产业链基本内涵
        1.3.2 轨道交通产业
        1.3.3 轨道交通产业链
2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2.1 主体企业基本情况
        2.1.1 上游企业
        2.1.2 中游企业
        2.1.3 下游企业
    2.2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SWOT 分析
        2.2.1 优势(Strength)
        2.2.2 劣势(Weakness)
        2.2.3 机会(Opportunity)
        2.2.4 挑战(Threat)
3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
    3.1 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
    3.2 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
    3.3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模型
4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环节的选择
    4.1 战略环节的内涵
    4.2 战略环节选择的理论依据
        4.2.1 定量分析方法
        4.2.2 定性分析方法
    4.3 战略环节的确定
5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
    5.1 产业链培育和延伸的相关理论
    5.2 案例:四川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培育
    5.3 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投资磁悬浮搁浅之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型电机行业2018年经济运行简析及2019年工作重点[J]. 曹莉敏. 电器工业, 2019(09)
  • [2]杭州市上城区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 邰佳甜.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3]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陈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4]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研究[D]. 苏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12)
  • [5]上海振华轴承总厂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6]基于灰色理论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 朱颖芝. 浙江大学, 2014(02)
  • [7]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D]. 郭春东. 北京理工大学, 2013(04)
  • [8]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民品业务单元组合优化研究[D]. 袁喜岷. 湖南大学, 2013(09)
  • [9]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D]. 赵丰义. 辽宁大学, 2010(10)
  • [10]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研究[D]. 刘斐. 西华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磁浮投资搁浅后:电器股份重组与上海电气集团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