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房地产降温并不遥远

全球房地产降温并不遥远

一、全球房地产降温已为期不远(论文文献综述)

程小勇[1](2017)在《周期向下,铜价下半年或再次探底》文中提出回顾2017年上半年铜价走势,和我们2016年底对2017年铜价展望一样,2017年铜市并非大牛市,而是前高后低走势。补库周期如我们预期的一样在二季度结束,只不过地产投资拐点比我们预期的略微晚一个月时间。从库存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来看,库存周期结束,朱格拉周期尚未开始,库兹涅茨长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全球经济尚未找到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转型下的铜消费强度的下降,这都意味着尽管铜矿产能

张铁强[2](2011)在《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现出明显的反周期性特征,但也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如何做好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的动态调控和优化,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在整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反周期调控和反周期货币政策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趋势,探讨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的影响。然后,分析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放大作用,阐释货币政策反周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了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基本架构。在这个架构下,本文通过构建力图使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波动最小化的二次损失函数模型分析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然后基于状态空问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乘数及其方差的变化,用以确定反周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时机和力度,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动态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的若干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体系具有顺周期性;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会扩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程度;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性,货币政策有进行反经济周期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在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动性、时效性和信号功能都比较好,政策效果较大;再贴现政策的时效性和信号功能较好,但主动性较差;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较强,但信号功能较弱。(3)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逐步增强,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GDP、CPI影响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显着。(5)实证结果表明,资产价格可以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6)实证研究显示,在实行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情况下,反周期货币政策比既考虑通货膨胀、又考虑产出缺口时更有效;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未来的选择。(7)实证结果表明,可以根据货币政策乘数方差的变化及其在经济运行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调控。(8)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总体作用效果差别不大;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9)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能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影响,但长期效果不明显;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在长期内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影响。

肖凯[3](2010)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研究》文中指出过去的一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07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金融市场严重受挫,金融机构纷纷破产,进而全面影响实体经济。自2007年夏天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额损失逐渐显现出来。之前,美国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制造了大量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有高利润、高杠杆的特征,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所以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成为这次危机中损失最严重的一个受众体: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这些金融巨头已经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次贷危机造成数以百亿计损失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金融监管,作为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手段,究竟怎么了?所以本文从法学角度,宏观上,从金融监管模式上进行阐述。微观上,分别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法律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法律的完善入手,以期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灾难中探寻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的方法。此文立足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试图从法律的角度,综合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并且结合法学的基本理论,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对我国的金融监管进行研究,以期从法律方面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对文章的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次贷危机的成因和影响,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法律的一般理论知识,以及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三、四、五章分别从宏观上对金融监管模式,微观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进行研究。在比较研究西方典型国家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相关立法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的建议。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中的观点、文字都有待进一步斟酌,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王晓鸿,常春龙[4](2009)在《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文中指出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世界金融市场。研究次级债的概念,并对次级债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对此次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但其中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

黄海涛[5](2008)在《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是国家财富和居民家庭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在现代经济中,随着住房存量规模的不断膨胀,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均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己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住房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住房价格水平的高位运行和持续上涨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可见,住房价格不仅是住房市场自身的问题,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重大课题。在基本结构上,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从住房基本理论的演进、住房需求和住房价格、投机需求与价格泡沫理论等八个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理论综述;从理论研究进展、购房需求和住房价格、住房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住房价格上涨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分析等方面对国内文献进行理论综述。本文指出由于国外房地产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因而国外经济学家更为关注泡沫经济及危机的研究,而缺乏当经济处于常态时,住房价格波动对经济影响的系统分析;国内学者虽然对住房价格与波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由于我国住房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缺乏理论深度和充分的实证分析。第二章,住房价格形成和波动的理论分析。在对住房特征与需求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住房需求具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重属性。通过对消费性购房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刚性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购房需求的扩大,而购房需求的增加有赖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住房价格水平越高,消费性购房需求越小,但是住房升值率越高,购房需求反而可能会增大;政府对自有住房的鼓励政策,商业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等也能促进购房需求;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购房需求也起很大作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居民家庭对住房服务的需求更多体现在住房自有需求上。通过对资产性购房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指出由于存在投机性购房需求,所以住房市场需求曲线存在双均衡点现象,当整个市场由投机需求主导时,成交量和房价会不断上升,投机性需求主要取决于购房者的非理性预期和资金支撑。随着住房的投资品属性不断增强,住房的定价方式更多采用资本化定价方式,通过构建包括使用、资产和生产三个子市场的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住房价格形成和波动的内生影响。同时,住房价格的波动还具有外生性,根源在于住房投机性购房需求及其非理性的预期方式。住房价格泡沫是指住房市场价格对基本价值的持续性偏离,完全靠投机性需求支撑的经济现象,可以用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和空置率三个指标来衡量房价泡沫程度。第三章,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特征和性质。在分析近年来全国总体和分地区住房价格波动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空置率等方面对目前我国住房价格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住房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住房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房价泡沫的结论。通过对我国住房市场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指出: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在我国住房市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住房市场上,投机之风非常盛行,非理性投机性购房需求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房价泡沫是投机和人为操纵的结果。第四章,中国住房价格水平和变动的形成机制分析。通过对近年来中国住房市场投机性购房需求和房价泡沫的形成机制和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指出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房价快速上涨导致的“羊群效应”、流动性过剩和国际热钱的流入、以及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膨胀是投机性购房需求和房价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开发商、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利益集团对市场预期的操纵则是深层次原因。开发商通过房价垄断和操纵、囤积土地、降低住房的有效供给等手段,在地方财政收入、GDP增长的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垄断、政策指引、舆论导向来调控房价,进而导致投机性购房需求和房价泡沫的不断膨胀。本文还对2007年末以来中国住房市场价滞量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房价调控政策的显效,市场预期的改变,投机者的大量退出,受制于高房价消费性需求的萎缩是导致住房市场价滞量缩的主要原因。另外,面对价滞量缩市场形势,开发商继续垄断高价,试图与市场对抗也是重要原因。第五章,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经济效应分析。从房价水平和变动的消费效应、投资效应以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住房价格水平和波动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通过对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对消费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房价与消费呈倒U关系,适度的住房价格上升能够刺激消费,过度上涨会造成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从而对GDP形成负面的影响,指出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的挤出效应是导致我国消费率不断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中国住房价格变动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其他产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投资和GDP的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也同时指出房价波动会引起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波动,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分析了中国住房价格波动对其他产业投资的影响,指出住房价格上涨通过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金的转移对其他产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住房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银行的房地产信贷规模也不断膨胀,我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是以银行信贷为主,房地产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房价一旦出现暴跌将会引发银行危机。第六章,中国住房价格调控政策选择与调控目标区的设立。首先论证了调控思想的转变以及继续实施房价调控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我国住房市场更应该体现为消费性,住房市场应从投资品市场回归到消费品市场,为积极促进消费需求,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对过高的住房价格继续实施宏观调控。为遏制住房市场的严重投机炒作行为和垄断操纵行为,提出了调整利率、信贷、房地产税收政策,打击外资炒作以及规范信息披露等对策措施。论证了设定住房价格调控目标区的必要性,指出对房价预调有利于及时挤出泡沫,实现软着陆。为避免房价水平和波动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和提高调控的有效性,应基于经济效应来确定调控目标区。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经济效应的调控目标区的设定,提出价格目标区的上限应该为保证居民家庭正常消费水平的房价水平,由一定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形成的购房承受能力来确定,房价的增长率的上限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房价波动下限的确定需要考虑房价下跌对银行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对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目标区的确定进行初步探讨,运用基于经济增长效应的住房价值估计模型确定调控价格目标区。

本刊编辑部,康建中,段含斌[6](2008)在《2007金融大盘点》文中提出新年到了。辞旧迎新是一种必然,尽管每个人面对过去和未来的心情并不相同。打扫房间,在门口贴上崭新的对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习惯。岁月更替时,梳理过去一年的发展脉络,做全景式的盘点与评说,对媒体而言,同样是一种习惯。诚然,我们也不能"免俗",不能打破惯例。虽然《银行客户》创刊仅区区几个月的时间,但我们亦有责任对2007年的中国金融市场进行盘点,为读者送上一份"年夜文化大餐"。只不过,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不同于别人的做法,与概念炒作相区分,让年底大盘点的"旧瓶"装上《银行客户》的"新酒"。本刊既然定位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桥梁,自当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更宏大的金融投资市场。此次先从关键词、理财产品等维度对金融理财行业进行整体盘点。然后,再对证券、基金、地产、外汇等分类市场做回顾与概括。另外,还会记录下2007年里关于投资理财的经典话语和精彩瞬间。观金融市场潮起潮落,品投资心情五味杂陈,尽在《银行客户》"2007金融大盘点"。

崔京浩[7](2007)在《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8个方面论述土木工程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土木工程的内涵及发展简史;②土木工程投入大、难点多、难度高;③土木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大且具有恒久性;④土木工程社会需求量大,不易饱和,学科上属长线专业、硬专业;⑤土木工程对抗灾减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⑥土木工程可以大幅度拉动国民经济;⑦土木工程在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⑧结语。

何祺[8](2007)在《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步伐的深入,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中国保险市场也已几乎成为全球所有主要保险集团的战略发展中心。国际金融集团已纷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并悄然完成了在我国多个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这些国际金融巨头同时兼营多种金融业务,各种业务互相支持和交融,为其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而国内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资本也觊觎保险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近期迅速进入了保险行业争夺保险资源。中国保险企业为赢得竞争,在中国政府和保险监管委员会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保险公司开始十分关注混业经营,但在分业和混业经营模式究竟有何利弊、是采用分业经营模式还是混业经营模式、两种经营策略各自对保险公司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方面迫切需要决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方法论的指导。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由于国内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在目前国家规定也只能是分业经营的背景下,传统上我国保险公司一般均是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分业经营公司。因此,无论是理论文献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缺少混业经营的资料与实例。但自从进入2004年下半年后,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有意转型,从传统的保险业务拓展到其它金融领域。正是鉴于这一课题的现实迫切性及国内尚未开展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选择混业与分业经营研究作为主题,着重研究保险公司在混业与分业经营方面的决策,并力求有所建树,志在为我国保险公司选择走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决策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希望本论文的结果能为中国的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共分六章,具体章节及其工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确定论文研究的主题——中国保险企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研究。在界定混业和分业的本质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金融一体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多元化金融集团、全能银行模式、母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等全球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和总结。第二章,概述了与金融混业相关的各种概念,回顾了国际保险与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的发展历史,并进行了有关混业经营研究的理论文献综述整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三章对混业与分业两种经营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在资产规模、收入来源和盈利能力、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比研究了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各自特征。建立了评价保险公司经营成效的全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混业与分业的保险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实证研究;随后将保险公司分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两大类,利用收集到的全球128个保险公司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混业经营组与分业经营组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效进行类比而得出了优劣;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企业经营成效与保费收入,管理费用支出,公司业务结构及规模的函数关系,分别确立了混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和分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优劣比较,得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保险公司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并进一步针对各自的比较劣势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在本章的最后,综合总结了本章关于混业与分业两种经营模式比较的结论及论文的观点。第四章围绕“风险”和“效率”展开保险业的分业与混业比较研究。以保险业为研究对象,对保险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效率、成本—效益以及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研究了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分析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经营模式(如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等)这三种模式的效率和风险特征。其次,在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的研究方面,将保险公司的成本划分为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内部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险公司的成本函数,并利用这个成本函数探讨了保险公司从采取纯粹的分业经营策略到混业经营策略过程中的三种成本以及总成本的变化趋势。研究保险公司实行混业经营比较利益大于0的区间所应具备的一些基础性条件。在保险公司的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利润与成本特性,建立了保险公司的不同业务组合下的监管成本和交易成本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利润函数。利用该利润函数分析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业务组合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提出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策略选择标准。最后根据本章的理论分析和结论对保险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效率和风险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对我国保险公司由分业向混业转变过程中的现实风险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第五章,本章从中国保险业的成立和恢复发展历程入手,通过详细分析中国保险市场和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现状、WTO与国际竞争的介入对中国保险业的挑战和机遇、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力不断加强等方面,揭示当前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和弊端,指出混业经营是我国保险业的必然趋势。本章从保险业运营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分析了中国保险业混业发展的基础和约束条件。最后,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结合保险业的现状,对中国保险业混业与经营发展问题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观点和建议。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在于:(1)系统整理了国际国内保险企业分业和混业经营的相关理论文献,分析和研究了其实践发展的演变历程;(2)突破现有的以偿付能力为主的保险企业经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建立了全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本文作者作为业内人士的有利地位,采集了全球128个保险公司近15年的经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与分析,为探索中国保险业发展混业经营提供了参考基础和决策依据;(4)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国际与国内分业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经营数据,分别建立了分业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经营成效与管理费用,收入结构及企业规模之间的数学模型;(5)利用成本函数研究了保险企业由分业转向混业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变化趋势。

伍锡军[9](2007)在《相同的牛市,异样的表现——2007年基本金属等资源性商品市场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满峄峰[10](2007)在《房地产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向买方市场的逐渐转变,面对日益精明与理性的消费者,一些明智的发展商已充分意识到品牌建设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迫切需要进行房地产品牌建设的深入研究。然而,与市场实际需要相比较,国内房地产品牌的根基尚浅,品牌成熟尚需假以时日,品牌建设研究也不尽完善。本文就是想在房地产品牌建设的研究中探索出一套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对房地产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有所裨益。本文在系统论述我国房地产现状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品牌定义、品牌构成、品牌建设的内涵、目标、原则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为房地产品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到房地产品牌建设,首先进行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房地产品牌建设背景分析及我国房地产品牌建设现状与品牌建设研究现状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房地产品牌价值与结构分析,指出房地产品牌由品牌客体与品牌主体构成,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实际,尝试提出房地产品牌建设具体路径,即以房地产品牌主体定位为前提、以房地产优良品质为基础、以房地产文化为核心、以房地产创新为驱动、以房地产营销为保障、以构建房地产品牌核心价值为目标的系统的房地产品牌建设之路。

二、全球房地产降温已为期不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房地产降温已为期不远(论文提纲范文)

(1)周期向下,铜价下半年或再次探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经济尚未找到新的增长模式
二、美国面临“股市挤泡沫”调整
    1、美国铜消费强度持续回落
    2、美股泡沫破灭风险很大
三、中国经济不足以引领新一轮铜消费高增长
    1、库存周期结束
    2、朱格拉周期 (设备投资周期) 尚未启动
        (1) 信贷周期并不支持新一轮朱格拉周期
        (3) 资本效率边际递减,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3、房地产繁荣周期结束
    4、基建投资将触顶回落
四、供应增速放缓, 但不是价格的主导因素
    1、铜矿供应增速因产能扩张而放缓
    2、报废高峰期到来, 弥补铜矿产出减速部分缺口
五、消费缺乏亮点, 长期缺乏接棒者
    1、中国铜消费增速很难提速
    2、铜消费潜在利好因素
    3、缺乏铜消费接棒者
六、行情展望

(2)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角度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局限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
        1.4.2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述评
    2.1 有关反周期调控的文献回顾和研究综述
        2.1.1 国外有关反周期调控的文献回顾
        2.1.2 中国有关反周期调控的研究综述
    2.2 有关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有关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研究综述
        2.2.2 中国有关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论
3 中国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3.1 中国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
        3.1.1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其表现
        3.1.2 中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成机制
        3.1.3 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趋势
    3.2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机制
        3.2.1 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
        3.2.2 经济周期波动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
        3.2.3 经济周期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
    3.3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机制
        3.3.1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形成的影响
        3.3.2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3.3.3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货币政策反周期调控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4.1 货币政策实行反周期调控的理论基础
        4.1.1 IS-LM模型
        4.1.2 AD-AS模型
    4.2 金融加速器效应加剧经济波动
        4.2.1 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4.2.2 金融加速器的运行机制产生经济波动
    4.3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扩大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
        4.3.1 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与经济周期形成
        4.3.2 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与经济周期性波动
        4.3.3 中国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实证分析
    4.4 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周期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实践及有效性分析
    5.1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与经济周期适应性的一般考察
        5.1.1 繁荣时期的反周期货币政策
        5.1.2 萧条时期的反周期货币政策
        5.1.3 特殊时期的反周期货币政策
        5.1.4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与经济周期适应性评析
    5.2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5.2.1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
        5.2.2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实证检验
    5.3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实践的基本经验及约束条件
        5.3.1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实践的基本经验
        5.3.2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约束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基本架构
    6.1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6.1.1 反周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6.1.2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的完善
        6.1.3 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对象的优化
    6.2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监测预警体系
        6.2.1 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完善
        6.2.2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监测预警
    6.3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一般操作
        6.3.1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操作原则
        6.3.2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
    6.4 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6.4.1 选择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外在性准则
        6.4.2 选择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性准则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控
    7.1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动态调控的理论分析
        7.1.1 反周期货币政策动态调控的基本模型
        7.1.2 反周期货币政策动态调控模型的求解
    7.2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的动态调控的实证分析
        7.2.1 货币政策乘数的推导过程
        7.2.2 中国动态货币政策乘数的估计
    7.3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的动态关系
        7.3.1 VAR模型与数据
        7.3.2 计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机制
        8.2.2 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体系
        8.2.3 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与搭配
        8.2.4 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8.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3)次贷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点
第2章 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
    2.1 次贷危机
        2.1.1 次贷危机的概念
        2.1.2 次贷危机的成因
        2.1.3 次贷危机的影响
    2.2 金融监管概述
        2.2.1 金融监管
        2.2.2 金融监管法律
        2.2.3 金融监管的目标
        2.2.4 金融监管的原则
    2.3 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
第3章 金融监管模式
    3.1 金融监管模式的类型
        3.1.1 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
        3.1.2 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
        3.1.3 不完全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
    3.2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
        3.2.1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及其优劣
        3.2.2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及其优劣
        3.2.3 日本金融监管模式及其优劣
    3.3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完善建议
        3.3.1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
        3.3.2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3.3.3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建议
第4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4.1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特征
        4.1.1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4.1.2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特征
    4.2 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4.2.1 资本的重复计算和高财务杠杆的风险
        4.2.2 不正当交易的风险
        4.2.3 产权结构错综复杂和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风险
        4.2.4 监管真空风险
    4.3 外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比较分析
        4.3.1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及简评
        4.3.2 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及简评
    4.4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4.4.1 我国监管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2 次贷危机下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建议
第5章 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
    5.1 金融衍生产品的界定和特性
        5.1.1 金融衍生产品的界定
        5.1.2 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
    5.2 次贷危机下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5.2.1 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制度的风险诱因的分析
        5.2.2 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5.3 外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
        5.3.1 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
        5.3.2 英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
    5.4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
        5.4.1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5.4.2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5.4.3 次贷危机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美国次级债危机
    (一)什么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次级债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
    (一)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几点启示

(5)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意义
    0.3 研究的方法
    0.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0.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1.1 房地产与住房基本理论的演进
        1.1.2 住房需求分析
        1.1.3 住房价格分析
        1.1.4 投机需求与价格泡沫理论
        1.1.5 住房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1.6 房地产价格对社会消费的影响
        1.1.7 房地产价格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1.1.8 房地产价格的其他经济影响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理论研究进展
        1.2.2 关于购房需求和住房价格的分析
        1.2.3 关于住房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1.2.4 住房价格上涨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分析
2 住房价格形成和波动分析
    2.1 购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2.1.1 住房与需求的双重属性
        2.1.2 消费性购房需求的影响因素
        2.1.3 资产性购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2.2 住房的一般定价模式及形成机制
        2.2.1 住房的一般定价模式
        2.2.2 住房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2.3 住房投机需求与住房价格泡沫
        2.3.1 住房价格波动的外生性
        2.3.2 投机性购房需求与房价泡沫
3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特征和性质
    3.1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现状、特征
        3.1.1 2007年11月前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特征
        3.1.2 2007年11月至今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特征
    3.2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合理性和市场性质的分析判断
        3.2.1 中国住房市场价格水平合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3.2.2 中国住房市场性质分析和判断
4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和变动的形成机制
    4.1 近年来中国住房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
        4.1.1 投机性购房需求和房价泡沫的形成机制
        4.1.2 投机性购房需求和房价泡沫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4.2 2007年年末以来中国住房市场价滞量缩的形成机制
        4.2.1 政策效应和投机性购房需求预期的转变
        4.2.2 垄断高价对消费性购房需求的制约
        4.2.3 开发商与市场对抗
5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5.1 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消费效应分析
        5.1.1 住房价格消费效应的理论分析
        5.1.2 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的消费效应分析
    5.2 中国住房价格波动的投资效应分析
        5.2.1 中国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5.2.2 住房价格波动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投资的影响
        5.2.3 住房价格与住房及相关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
        5.2.4 中国住房价格波动对其他产业投资的影响
    5.3 中国住房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5.3.1 住房价格波动与金融体系安全性:国际经验
        5.3.2 住房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的影响
6 中国住房价格调控政策选择和调控目标区的设立
    6.1 中国住房价格波动调控思想和调控路径
        6.1.1 资产性市场转变为消费性市场:调控思想的转变
        6.1.2 实施住房价格调控的必要性
        6.1.3 中国住房价格的调控路径
    6.2 住房价格调控目标区的确定——一个初步探讨
        6.2.1 设定住房价格调控目标区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6.2.2 住房价格水平调控目标区的确定:一个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1 土木工程的内涵及发展简史[1, 2]
    1.1 土木工程内涵
    1.2 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简史[1]
    1.3 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简史[1~5]
2 土木工程投入大、难点多、难度高
    2.1 投入大[2, 3, 6]
    2.2 难点多、难度高[9~12]
3 土木工程涉及面广, 效益大且具有恒久性[1~3, 6, 7, 11]
    3.1 涉及面广
    3.2 效益大且具有恒久性
4 土木工程社会需求量大, 不易饱和, 学科上属长线专业、硬专业[4, 5, 14, 15]
5 土木工程对抗灾、减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24]
6 土木工程可以大幅度拉动国民经济[2, 4, 14, 15]
7 土木工程在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开发地下空间 (1)
    7.1 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日益尖锐[1~3, 24]
    7.2 现代战争的特点和人防的需要[1~3]
    7.3 地下工程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1~3, 24]
    7.4 开发地下空间是最廉价的建筑节能措施 (1) [2, 3]
    7.5 城市化和城市集约度的需要[2, 3]
    7.6 认识并开发地壳是土木科技工作者亟待突破的难点[2, 3]
    7.7 城市地下空间的用途及近期可供开发的层次 (1) [1~3]
    7.8 两个当今开发地下空间的热点领域[1~3, 16~24]
        7.8.1 地下交通
        7.8.2 地下贮库
8 结语

(8)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引言
        1.1.2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混业经营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综述
        1.2.1 概述
        1.2.2 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的综述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1.3.3 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1.4 本章小结
        1.4.1 本章主要工作
        1.4.2 本章对混业与分业模式的论述要点
第二章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理论
    2.1 混业与分业经营的实践历程
        2.1.1 国际金融业的混业分业经营历程
        2.1.2 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历程
        2.1.3 大型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趋势
    2.2 混业与分业经营相关理论的整理
        2.2.1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管理学研究
        2.2.2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
        2.2.3 金融投资方面的研究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企业经营多元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2.2.6 本文的理论研究方式与重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3.1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特征
        3.1.1 混业经营模式特征
        3.1.2 分业经营模式特征
    3.2 全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3.2.2 全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优劣比较
        3.3.1 实证研究简介
        3.3.2 原始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3.3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劣比较
    3.4 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优势比较
        3.4.1 经营成效模型结构简介
        3.4.2 SPSS 简介
        3.4.3 混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的确立与计算
        3.4.4 分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的确立与计算
    3.5 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优劣比较
        3.5.1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
        3.5.2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劣势与风险防范
        3.5.3 分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
        3.5.4 分业保险公司的比较劣势与风险防范
    3.6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比较的结论及论文观点
        3.6.1 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结论
        3.6.2 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结论
        3.6.3 定性分析结论
        3.6.4 两种经营模式特点
第四章 分业走向混业模式过程中成本效益与风险探索
    4.1 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
    4.2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
        4.2.1 保险公司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成本变化
        4.2.2 混业经营公司的利润与成本
        4.2.3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业务组合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4.2.4 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策略选择标准
    4.3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
    4.4 本章小结
        4.4.1 本章对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的研究要点
        4.4.2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要点
        4.4.3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的论述要点
第五章 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发展探索
    5.1 中国保险业现状概述
        5.1.1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5.1.2 中国保险业现状
    5.2 WTO 与国际竞争的介入对中国保险业的挑战
        5.2.1 WTO 有关保险市场的规定与内容
        5.2.2 WTO 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3 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和弊端
        5.3.1 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
        5.3.2 我国保险业分业经营弊端
        5.3.3 我国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中的风险
    5.4 中国保险业混业发展的基础和约束条件分析
        5.4.1 我国金融业向混业发展的立法出现松动
        5.4.2 我国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已经存在
        5.4.3 我国已经存在多种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5.4.4 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进程加快
        5.4.5 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
        5.4.6 我国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的风险
    5.5 对中国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问题的建议
        5.5.1 中国保险业进行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是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5.5.2 中国保险业进行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利弊共存
        5.5.3 约束条件下中国保险业的混业经营步骤
        5.5.4 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5.5.5 风险与效率的综合考虑
        5.5.6 监管手段的提高与创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1.1 混业经营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的研究结论
        6.1.2 实证研究方法对比结论
        6.1.3 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结论
        6.1.4 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结论
        6.1.5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各自特点
        6.1.6 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
        6.1.7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点
        6.1.8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要点
        6.1.9 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要求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与贡献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
    附录2 层次分析法(AHP)
    附录3 保险公司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0)房地产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房地产现状及发展历程
        1.1.1 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1.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
        1.1.3 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问题
    1.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品牌建设理论研究
    2.1 品牌的定义
    2.2 品牌的构成
        2.2.1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
        2.2.2 服务是对品牌的支持
        2.2.3 形象是品牌的个性表现
        2.2.4 文化是品牌的依托
        2.2.5 管理是品牌的保障
    2.3 品牌建设的内涵
    2.4 品牌建设的目标
    2.5 品牌建设的原则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分析
    3.1 宏观政策分析
        3.1.1 房价保持坚挺的因素分析
        3.1.2 宏观调控走向
    3.2 市场环境分析
        3.2.1 基于“房地产新政”下的房地产市场
        3.2.2 “国六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3 房地产品牌竞争态势分析
第四章 房地产品牌建设背景分析
    4.1 房地产品牌建设现状
    4.2 房地产品牌建设研究现状
第五章 房地产品牌价值与结构分析
    5.1 房地产品牌的概念与内涵
        5.1.1 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
        5.1.2 房地产品牌的内涵
    5.2 房地产品牌的价值分析
        5.2.1 房地产品牌的经济价值
        5.2.2 房地产品牌的社会价值
        5.2.3 房地产品牌的文化价值
    5.3 房地产品牌的结构分析
        5.3.1 品牌客体
        5.3.2 品牌主体
        5.3.3 品牌客体与品牌主体的关系
第六章 房地产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6.1 以品牌主体定位为前提
        6.1.1 品牌主体定位的步骤
        6.1.2 品牌主体定位的原则
    6.2 以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基础
        6.2.1 产品品质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6.2.2 品质优良是取得经济效益的保证
        6.2.3 以顾客满意为最高标准
    6.3 以融资为支撑
        6.3.1 融资对房地产品牌建设的支撑作用
        6.3.2 房地产融资现状与融资风险因素分析
        6.3.3 房地产融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6.4 以文化内涵为核心
        6.4.1 品牌与文化是肉与灵的关系
        6.4.2 文化是品牌建设的催化剂
        6.4.3 品牌文化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与企业文化的形成
        6.4.4 品牌文化的持续性作用
    6.5 以创新为驱动
        6.5.1 品牌主体创新
        6.5.2 品牌客体物质性创新
        6.5.3 品牌客体精神性创新
    6.6 以持续营销为保障
        6.6.1 持续营销的心理学支持
        6.6.2 持续营销的增压渗透原理
    6.7 以构建品牌核心价值为目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全球房地产降温已为期不远(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期向下,铜价下半年或再次探底[J]. 程小勇. 资源再生, 2017(06)
  • [2]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D]. 张铁强. 暨南大学, 2011(10)
  • [3]次贷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研究[D]. 肖凯.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4]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J]. 王晓鸿,常春龙. 商业研究, 2009(03)
  • [5]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研究[D]. 黄海涛. 辽宁大学, 2008(03)
  • [6]2007金融大盘点[J]. 本刊编辑部,康建中,段含斌. 金融博览(银行客户), 2008(01)
  • [7]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J]. 崔京浩. 工程力学, 2007(S1)
  • [8]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D]. 何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9]相同的牛市,异样的表现——2007年基本金属等资源性商品市场展望[J]. 伍锡军. 中国金属通报, 2007(03)
  • [10]房地产品牌建设研究[D]. 满峄峰.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全球房地产降温并不遥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