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一、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1](2021)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卓光俊,张守新[2](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的良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屡屡被提及,我们探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探究如何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有多元角色参与其中,公众是最接近而且是最具动员基础的角色之一。长江上游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屏障建设是国家顶层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梳理其现状、路径、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趋势,有助于促进整个环保体系与思维的建设。

丛晓男,李国昌,刘治彦[3](2020)在《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内涵、挑战与“十四五”时期思路》文中研究指明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生态屏障的概念与性质出发,探究了上游生态屏障的内涵与功能类型。上游地区生态本底脆弱,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较快、环境污染治理压力不减,加之生态环境保护条块化分割现象突出,成本分担及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屏障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上游地区需着力夯实生态本底,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构建跨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跨省(市)、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举全流域之力共建上游生态屏障;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上游绿色增长极网络,并将生态屏障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功能。

陈鹏[4](2020)在《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状况却表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快速城镇化发展伴随的是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破坏,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失衡,土地的综合承载力已不满足人类的需求。自三峡工程实施以来,库区共计移民搬迁人口近40余万人,先后三次全面蓄水使得大量土地被淹没,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逐渐变得不可预估。本研究将三峡库区屏障带作为研究区域对象,以研究区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三期LandsatTM/ETM+、MODIS地表温度、植被覆盖数据产品、DEM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道路交通网数据等作为数据源,通过“3S”技术和“MCE-CA-Markov”模型对三峡库区屏障带蓄水前期、初期和稳定期的土地利用特征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进行分析,并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结构总体面积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的特征。从数量结构变化来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面积处于减少的变化趋势,水域、建设用地面积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态势;不同用地结构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绝对值总体表现出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的特点;耕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地利用程度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程度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不同地理单元不同地类的区位优势度不同,其中未利用地在库首的区位优势十分显着,耕地和草地的区位优势在于库腹,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在库首,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区位优势处于库尾;从不同土地利用的转移流向情况来看,研究期内耕地和林地的转出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入面积较大,其中由耕地转移到建设用地的面积是所有地类转移中的最大面积。(2)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原理,经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选择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侵蚀和人类干扰四个指标的角度筛选出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地表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pH、覆被类型、道路边缘度、水系边缘度共计12个因子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3)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整体较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依次为4.8253、4.8305和4.6809,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下降的趋势。其中区域内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极度敏感区面积比例最小,2000、2010年三峡库区屏障带不同土地利用的生态敏感性指数表现出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空间分布特点;2018年建设用地敏感性最高,草地为最低;耕、林、草、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4)以MCE-CA-MarKov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限制条件和限制因子来制定转换规则,经验证,18年研究期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数量精度较高,空间kaapa值为0.8292,符合预测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预测出202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显示2027年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为4.3827,较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有所下降,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程度总体偏低。2027年库区屏障带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等级所占面积总体表现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不敏感>极度敏感的分布特点。

张吕[5](2020)在《重庆市长寿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指出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整个三峡库区,事关重庆未来长远发展、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重庆长寿区处在重庆"一区两群"重要联结点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重庆主城区之外长江沿线的重要卫星城市,筑牢长江重要生态屏障对于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通过分析长寿区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屏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长寿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具体路径。

刘冬,杨悦,邹长新[6](2019)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保护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经济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屏障与难题,提出了按照"功能分区—工程措施—制度保障"三个层次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思考建议,以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优的水源水质、最小的水土流失"三个目标,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邓玲,何克东[7](2019)在《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并出台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来自中央政府的正式制度供给,为破解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框架和具体的政策工具。本文基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深度剖析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机制问题,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对破解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机制问题的作用,探索运用新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工具,提出了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耿直[8](2019)在《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长江上游四省市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四个省市行政单位,目前长江上游四省市在实践绿色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两大难题,本文选择制约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的难题及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绿色发展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研究思路: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本文绿色发展的核心概念、绿色发展评价体系以及甄选出绿色发展影响因素。通过对比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相比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两大共性难题;利用熵值法赋权对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共性难题中找出上游四省市存在的突出个性难题,接着对本文选取的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假设并利用面板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在总结前面章节研究结论和梳理各省市2017年党代会拟定的绿色发展目标基础上,沿着为了解决什么难题,达到什么目标的逻辑思路最终提出推进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长江上游四省市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两大发展难题,并且它们之间的突出难题各有差异;影响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和环境污染等四个因素;攻克经济发展相对较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两大难题,实现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必须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政治五个方面综合施策,攻克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的个性难题在重点上还要因地施策。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保护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是以发展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为重点,提高绿色经济实力;三是以提升制度创新水平和加强环保立法为重点,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四是以提高工业“三废”治理设施质量为重点健全绿色公共设施,提升城镇化水平;五是以提升地区教育水平为重点培育绿色文化,提升绿色发展软实力。本文创新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大多数文献研究集中在长江经济带或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思想更加突出落实在长江上游地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两大难题下探索绿色发展,对中下游乃至西部地区实践绿色发展都具有借鉴之处。

唐沛,杨志刚,陈俊华,黎燕琼,骆宗诗,高飞,慕长龙[9](2017)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国内没有系统评价价生态屏障建设成果的评价指标,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采用特尔菲法筛选指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经过3轮最终筛选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城镇人居生态系统、保障支撑系统5大系统共计25个指标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四川乃至长江上游地区下一步完成"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李暑霏,康炫,姜卓然[10](2016)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整理分析近十年来关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多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金融营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策略,研究领域涵盖了政府角色及职能、企业及消费者行为、法律及道德规范。如何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加强对长江上游居民生态及金融方面的普及教育、加强对长江上游的生态补偿、加强法治规范先行还待有关学者进一步考究。

二、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公众参与的研究缘起
    (一)公众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可操作性分析
        1. 环境信访
        2. 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3. 利用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体助力公众参与生态屏障建设
    (二)公众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背景
    (三)公众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意义
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公众参与研究内容分析———以长江上游重庆市为例
    (一)参与内容分析
    (二)参与人员分析
    (三)参与意愿的比较
    (四)参与途径的比较
三、公众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
    (二)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三)国家政策落实时效性滞后
四、公众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媒体宣传渠道,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二)强化公众参与理念,创新宣传渠道
    (三)拓宽公众参与途径
    (四)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屏障建设制度
结语

(3)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内涵、挑战与“十四五”时期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的基本认识
    (一)生态屏障的内涵与性质
    (二)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功能定位
        1. 净化水质。
        2. 水源涵养。
        3. 水土保持。
        4. 保持生物多样性。
三、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本底脆弱
    (二)快速城镇化导致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较快
    (三)环境污染治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四)生态屏障建设条块化分割、碎片化现象严重
    (五)生态屏障建设成本共担及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四、“十四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着力夯实生态本底
    (二)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上游绿色增长极网络
    (三)系统构建跨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四)推进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共建上游生态屏障
    (五)建立健全跨省(市)、跨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六)将生态屏障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功能

(4)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型水库及其屏障带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2.3 生态敏感性研究进展
        1.2.4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
        3.1.2 MODIS地表温度
        3.1.3 MODIS植被指数
        3.1.4 DEM数据高程数据
        3.1.5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3.1.6 土壤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LandsatTM/ETM+遥感影像预处理
        3.2.2 土地利用数据解译
        3.2.3 MODIS数据合成与计算
第4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4.1 相关理论及方法
        4.1.1 土地利用动态度
        4.1.2 土地利用程度
        4.1.3 土地利用区位指数
        4.1.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4.2.1 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分析
        4.2.2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分析
    4.3 土地利用动态度研究
    4.4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
    4.5 土地利用区位指数研究
    4.6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评价方法的确定
    5.4 评价指标筛选
    5.5 单因子评价指标分析
        5.5.1 高程因子
        5.5.2 坡度因子
        5.5.3 坡向因子
        5.5.4 植被覆盖度因子
        5.5.5 地表温度因子
        5.5.6 地表降雨量因子
        5.5.7 土壤类型因子
        5.5.8 土层厚度因子
        5.5.9 土壤pH因子
        5.5.10 覆被类型因子
        5.5.11 道路边缘度因子
        5.5.12 水系边缘度因子
    5.6 评价体系构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6.1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因子层分析
        6.1.1 地形地貌敏感性
        6.1.2 气候条件敏感性
        6.1.3 土壤侵蚀敏感性
        6.1.4 人为干扰敏感性
    6.2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总体分析
        6.2.1 全域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时空分析
        6.2.2 基于不同地类的生态敏感值总体分析
        6.2.3 基于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敏感值分析
        6.2.4 基于不同地类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分析
    7.1 CA-MarKov模型原理
        7.1.1 元胞自动机模型
        7.1.2 MarKov模型
        7.1.3 MCE模型
    7.2 CA-Markov预测模型构建
        7.2.1 数据预处理
        7.2.2 概率转移矩阵的生成
        7.2.3 适宜性图集生成
        7.2.4 相关参数设定
    7.3 模型有效性检验
        7.3.1 2018 年生态敏感性模拟预测
        7.3.2 精度检验
    7.4 2027 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
    7.5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优化路径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5)重庆市长寿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科学内涵
2 长寿区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屏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长江沿线的生态破坏依然存在
    2.2 生态环保压力较大
    2.3 城市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2.4 长寿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3 长寿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体路径分析
    3.1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3.2 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重化工基地环保安全
    3.3 制定管理措施,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4 加大生态保护宣传的力度,提高长江沿线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6)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屏障
    重点生态功能区状况
    重要生态功能区状况
    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状况
    生态保护红线区状况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
    珍稀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城市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难题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
    反映新时代生态环保要求
    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逐步实现生态屏障体系布局与功能分区

(7)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历程演进与机制问题
    (一)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历程演进
    (二)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存在的机制问题
        1. 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之间不协调
        2. 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
        3. 规划调控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4. 正式制度弱化导致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实施效力
        5. 上中下游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难以建立
三、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对破解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机制问题的作用
    (一) 统筹协调功能
    (二) 规范管控功能
    (三) 合作共建功能
    (四) 利益平衡功能
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一)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战略统筹机制, 统筹协调生态屏障建设
    (二)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区域规划调控机制, 发挥规划的管控作用
    (三) 完善长江上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合作机制, 协同共建生态屏障
    (四) 优化完善多种形式的区域互助机制, 形成稳定的区域互助模式
    (五) 建立健全区际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
    (六) 构建生态屏障与经济社会协同共建的机制,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8)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色发展内涵
        1.3.2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1.3.3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1.3.4 区域绿色发展
        1.3.5 不同时期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情况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重难点
        1.5.4 创新之处
第2章 绿色发展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概念
        2.1.1 绿色发展核心概念
        2.1.2 绿色发展机制
    2.2 绿色发展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科学发展观
    2.3 本文理论逻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上游四省市发展现状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
        3.1.2 社会发展现状
        3.1.3 生态环境现状
    3.2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共性难题
    3.3 区域绿色发展经验及教训
        3.3.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3.3.2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治理经验及教训
        3.3.3 案例对长江上游四省市践行绿色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1 构建绿色发展评价体系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确定指标体系
        4.1.3 解释所选指标
    4.2 评价方法选择
    4.3 评价指标赋权
        4.3.1 熵值法步骤
        4.3.2 指标贡献度
    4.4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综合评价
        4.4.1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情况
        4.4.2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4.4.3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个性难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假设与面板模型建立
        5.1.1 指标选取
        5.1.2 模型建立
    5.2 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5.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长江上游四省市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两大共性难题
        6.1.2 长江上游四省市之间的绿色发展存在各有差异的个性难题
        6.1.3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和环境污染四个因素影响显着,教育水平影响不显着
    6.2 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目标
    6.3 对策建议
        6.3.1 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保护自然生态
        6.3.2 发展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
        6.3.3 提升制度创新水平和加强环保立法
        6.3.4 提高工业“三废”治理设施质量为重点健全绿色公共设施
        6.3.5 提升地区教育水平为重点培育绿色文化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9)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建立
    1.1 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1.2 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1) 专家的基本情况
        (2) 专家的积极程度
        (3) 专家权威程度
        (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6) 指标筛选结果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1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 评价子系统的权重
        (2) 各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
        ①森林生态系统
        ②湿地生态系统
        ③荒漠化生态系统
        ④城镇人居生态系统
        ⑤保障支撑系统
3 结语

(1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分析
    1.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
    2. 金融营销
三、现存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 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2. 加强对长江上游居民生态、金融方面的普及教育
    3. 加强对长江上游的生态补偿
    4. 加强法治规范先行

四、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D]. 李霞.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J]. 卓光俊,张守新. 重庆社会科学, 2021(03)
  • [3]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内涵、挑战与“十四五”时期思路[J]. 丛晓男,李国昌,刘治彦. 企业经济, 2020(08)
  • [4]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陈鹏.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5]重庆市长寿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路径探析[J]. 张吕. 绿色科技, 2020(06)
  • [6]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J]. 刘冬,杨悦,邹长新. 环境保护, 2019(18)
  • [7]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J]. 邓玲,何克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7)
  • [8]长江上游四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耿直.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唐沛,杨志刚,陈俊华,黎燕琼,骆宗诗,高飞,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7(03)
  • [1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金融营销研究综述[J]. 李暑霏,康炫,姜卓然. 江苏商论, 2016(07)

标签:;  ;  ;  ;  ;  

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