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你为何那么容易受骗?(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1](2021)在《老年人的过度信任与受骗脆弱性:情绪唤醒对信任及信任学习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续攀升,针对老年群体的欺诈案件不断增多。遭受欺诈不仅会给老年人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过度信任是导致老年人具有受骗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老年人过度信任的影响因素。情绪在人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已有研究显示情绪与个体的信任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结合老年人受骗的实际问题,利用信任研究实验范式,探讨情绪唤醒对老年人信任和信任学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验一采用2(年龄:大学生、老年人)×3(情绪唤醒类型:积极、消极、中性)被试间设计,通过虚假广告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来唤醒被试不同效价的情绪,探查积极和消极情绪对虚假广告信任评价和购买意愿的不同影响以及年龄差异。使用多导生理仪实时监测和记录情绪唤醒过程中被试的自主神经反应。结果发现,老年人在积极情绪唤醒条件下有更强的自主神经反应变化,而大学生在消极情绪唤醒的条件下有更强的自主神经反应变化;相对于消极情绪唤醒条件,被试在积极情绪唤醒条件下对虚假广告做出更高的信任评价;对虚假广告的信任评价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老年人对虚假广告的信任评价显着高于大学生;不同情绪唤醒条件下老年人和大学生的购买意愿没有显着差别。实验一结果表明老年人在信任判断时对虚假信息的回应更加积极,因此实验二拟探索老年人在信任学习过程中是否对不可信的线索也会有更加积极的回应。实验二采用2(注视线索:一致、不一致)×5(Block:1、2、3、4、5)被试内设计,通过注视线索提示范式来探索老年人在面对不同可信度线索时的情绪唤醒特点及其在信任学习中的作用机制。使用多导生理仪实时监测检测和记录被试的自主神经反应。结果发现,老年人存在注视线索效应,在一致注视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比不一致条件下更快;在注视追随过程中,老年人在一致和不一致注视线索条件下的自主神经反应没有显着差异;信任评价方面,老年人在信任学习结束后对提供一致和不一致注视线索的面孔的信任评价均显着提高,老年人对面孔的再次信任评价分数显着高于初次评价,信任评价的变化与注视线索的一致性无关。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老年人对虚假广告具有更高的信任水平,对虚假信息有更积极的回应。情绪唤醒会影响个体对虚假信息的信任,积极情绪唤醒会增强个体对虚假广告的信任水平。在信任学习中,老年人对面孔提供的注视可信性线索并不敏感,而面孔的重复暴露会增强老年人的信任评价。
李舒彤[2](2021)在《基于问卷和文本分析的易受骗人群心理特征及预测模型:认知特点、人格与金钱动机的作用》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也日益多发高发,给受骗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社会危害性极大,为了更精准更有效地开展防诈骗工作,有必要对易受骗者的心理进行研究。以往关于易受骗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或少数因素,对于不同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缺乏探讨;此外,前人研究大多数聚焦于问卷调查和理论探讨层面,通过问卷开展心理调查以识别易受骗人群在现实生活中成本过高、可行性较低,很少有研究者开发出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以辅助防诈骗工作的开展。本研究试图探讨认知特点、金钱动机及人格等心理特质对个体受骗易感性的预测作用及作用机制,并结合社交媒体公开文本分析的方法使用上述心理特征构建个体的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以期研究结果可以在理论上为易受骗者心理特征的揭示添砖加瓦,在方法上通过社交平台公开文本预测用户易受骗性则为易受骗人群识别提供新渠道。本研究由两部分构成。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检验认知特点、人格以及金钱动机这三种心理特质对于个体受骗易感性的预测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认知特点在大五人格与易受骗性、金钱动机与受骗易感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以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后续使用认知特点、人格、金钱动机相关特征预测个体受骗易感性夯实理论基础。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二通过社交媒体文本分析的方式再次检验认知特点、人格、金钱动机对受骗易感性的影响,并结合机器学习构建微博用户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微博大数据筛选遭受网络诈骗的易受骗者与经历过诈骗但识破骗局的不易受骗者,通过LIWC词库等工具对用户的原创微博文本进行文本分析获得每一个用户的认知、人格、金钱动机相关文本特征得分,检验易受骗者与不易受骗者在不同文本特征上的差异,为构建预测模型奠定基础。其次,以上述基于微博文本的认知、金钱动机相关文本特征、人格模型得分作为输入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个体的易受骗性预测模型并调参优化模型效果。据此,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金钱动机中,感知到的风险收益对个体的受骗易感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倾性对受骗易感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和尽责性对受骗易感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认知特征中,认知灵活性与批判性思维对于受骗易感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认知特征在金钱动机、大五人格对受骗易感性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批判性思维在外倾性与受骗易感性、神经质与受骗易感性、感知到的风险收益与受骗易感性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着,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不显着。(3)易受骗者与不易受骗者在人格、金钱动机、认知相关微博文本特征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基于微博文本获得的人格、金钱动机、认知相关文本特征构建个体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最优模型的F1值达到了0.82;加入其他LIWC文本特征后,最优模型的F1值达到了0.85,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研究的意义在于:(1)结合传统的问卷调查与大数据文本分析的方法,检验了认知特点、人格、金钱动机等心理特质对个体受骗易感性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为易受骗者心理特征的揭示作出补充。(2)基于海量公开的社交平台文本信息,构建了一个成本较低且预测效果良好的个体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为识别易受骗人群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袁康[3](2020)在《老年微信用户受骗问题及整治对策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微信日益成为我国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微信一方面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即时沟通渠道和重要的社交平台,另一方面又为我们的信息、财产安全带来潜藏的风险,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工具。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互联网相对陌生,信息收集处理方式较为落后,更难分辨网络违法信息,常常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因此,研究老年人受到的微信诈骗问题,探索其成因,找到防诈骗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微信用户被诈骗形势,本文搜集了456份南昌市的有效调查问卷、20份深度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老年微信用户受诈骗的原因在于缺乏专门的电信诈骗法律、缺乏专业的电信诈骗执法队伍、微信平台监管不力、民众个人信息泄露、老年微信用户网络素养低、家庭代际传播不足和微信诈骗低风险高收益。针对老年人微信被诈骗案件上发案及打击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研究微信平台诈骗问题,老年人微信防诈骗需要从整体出发,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降低老年人遭遇网络风险的概率;在媒体方面,各类媒体充分发挥议程设置作用,积极报道有关案件,广泛告知;在平台方面,微信要严格管控用户身份信息,从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开始治理,切断诈骗分子的信息来源;在个人层面上,老年人要主动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家庭辅助方面,有能力的家庭成员要通过技术、文化反哺老年微信用户,帮助老年微信用户提高网络抗风险能力。
冯聪[4](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刘静珊[5](2020)在《框架理论下保健品诈骗报道中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老年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1月8日,时隔权健公司被自媒体揭露涉嫌虚假宣传、传销一年之后,“权健传销案”公开宣判。权健事件暴露了保健品市场的种种乱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保健品对老年人的“残害”,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老年日报》“澎湃新闻”的保健品诈骗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517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谭克达的“框架清单”分析取向和内容分析法对样本的媒介形象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并从整体性、对比性和历时性三个维度探讨国内媒体建构受诈骗老年人群体媒介形象的路径。研究发现,从整体性角度出发,三家媒体建构了比现实更加衰老、较多以群体出现、地域形象代表性有待提升、丧失社会职业角色的受诈骗老年人形象,和凸显失去判断力的“高知”形象和因保健品致贫的“贫民”形象;健康焦虑严重、处于“信息孤岛”和“精神孤岛”的悲惨形象;反应迟缓、亟待被拯救的形象;自身权益严重被侵犯却保持沉默的形象;因缺乏法律和维权意识而遭受权益损失的无助形象。从对比性角度出发,三家媒体的媒体性质有所不同,偏好的新闻框架也不同,因此建构的老年人的报纸媒介形象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倾向于报道受诈骗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的媒介形象更为凄惨、无助,以引导舆论的关注和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怀;作为面向老年读者的专业性报纸的《老年日报》,呈现的老年人形象较为积极、正面,以打造一个老年人表达和提升的群体互动平台和精神家园;作为新媒体平台的“澎湃新闻”,呈现的老年人形象整体上较为立体、多面,向读者提供多元解读和深入思考。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受诈骗老年人媒介形象的代表性逐渐减弱,衰老无用、被动沉默的受诈骗老年人依然是主要形象。受诈骗老年人形象的稳定性体现为:性别保持均衡;退休前职业始终缺失;一直突出没有发现被骗的受诈骗老年人媒介形象。受诈骗老年人形象的渐变性体现为:从2017年开始,从均衡各年龄段的老年人转向偏重七八旬老人,从均衡不同地域的老年人转向个体城镇老年人;从2016年起,老年人受诈骗的主观因素的呈现从分布均衡变成突出“防治疾病”主观因素;积极维权的老年人媒介形象逐渐淡化,没有维权的老年人媒介形象成为主要形象。此外,五年的报道可以划分为简单呈现阶段(2015年)、消极呈现阶段(2016年至2017年)、政策宣传阶段(2018年-2019年)分别对应差异化的形象、标签化的形象、回归客观的形象。
李杨[6](2020)在《老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个案工作介入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进程的国家之一,在此背景下,社会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保障养老的需求得以实现,而当前某些不法分子抓住老龄化的时代趋势,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老化与支持系统薄弱的问题,通过电信网络技术实施诈骗,极大程度影响到老年人晚年正常生活。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使得受骗受众愈发广泛。目前针对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学术界多聚焦于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服务对象的非理性认知从而帮助服务对象预防受骗。本研究以L社区内一名受电信网络诈骗老人为例,在认知层面介入无果后,笔者抓住老年人情感缺失核心问题,通过社会支持理论与沟通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个案服务,主要从发现情感关系梳理,情感系统构建,社会情感强化三个层面开展相关实务工作,深度挖掘老年人受骗的情感因素,通过家庭及社会情感系统构建帮助老年人规避受骗,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研究结论发现,情感干预对于改善孤寂老年人受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具有显着作用。面对情感系统出现问题的老年人群体,相较于认知层面的介入,通过对老年人情感系统的积极干预,可以更为有效的提升其心理状态,从而避免服务对象因对不法分子的情感投射导致受骗的问题。最后,本研究试图以情感视角为后续研究者介入老年人受骗问题提供借鉴与思考,基于实务基础上反思构建良好的情感支持在受骗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
李煜杭[7](2019)在《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与社会已开始逐渐融合,曾经孤立的象牙塔已经不复存在。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问题的发生不再是简单的校园管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社会的问题。传销在高校不断的蔓延和扩散,不仅扰乱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也对社会甚至是国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识别传销的能力,如何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以及如何应对高校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结构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传销的基本理论概述进行阐述,分析了传销组织变迁的新特点以及传销的对社会的危害,针对大学生陷入传销造成的危害提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反传销教育的必要性。第二章,立足于大理大学大学生对传销的认知和学校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归纳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反思大理大学开展反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策的构建做铺垫,并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有学生陷入过传销的二级学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本科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老师访谈了解后,对论文的整体研究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三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误入传销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在上述理论的支撑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主要以社会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补充,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以家庭及其他教育为补充。
闫毅真[8](2019)在《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基于河南洛阳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在深度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步向中老年群体下沉。一方面,互联网使得中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安全意识和使用技能的不足,导致中老年群体沦为互联网犯罪的主要受害者。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32位中老年人进行访谈,研究发现,目前中老年群体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并且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其次,安全意识的匮乏也导致他们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不规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亟需提升网络安全素养;此外,社会各方面对中老年人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文章最后指出,保护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安全,需要在法制、技术和社会等三个层面协同努力。
刘倬君[9](2019)在《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益慈善作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可以通过捐赠来救济弱势群体,对减小贫富差距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近几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给慈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并且使得信息的传递成本大大减少。借由慈善与互联网的结合,公益慈善的形式也由一开始以传统公益慈善组织与基金会为主,向网络公益慈善发生转变。而慈善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使得人人公益成为可能并逐步得到发展。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网络信息传播低成本的特点,网络慈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慈善较传统公益慈善来讲,信息更公开透明,支付捐赠的方式也更便捷,这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网络慈善的热情。网络慈善的快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传统公益慈善的短板,但同时网络慈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诈捐、骗捐和慈善炒作随之涌现,虚假网络慈善层出不穷,导致公信力下降,给社会信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慈善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本文在文献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慈善的问题、发展以及对社会信任的影响,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对《网络慈善与社会信任度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测、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发现:虚假网络慈善信息会对网络慈善满意度和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信任对网络慈善满意度是正面影响。并针对政府、网络慈善信息平台、企业以及公众自身这四个不同主体,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方法。政府可针对网络慈善完善行政监管并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网络慈善信息平台应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平台规范化管理并应用相关法律规范自媒体平台;相关企业也应提高企业的自我管理水平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我们公众更应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观念并积极行使个人监督权。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会对网络慈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信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侯景瑞[10](2019)在《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传播动力学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重要活动,包括流行病的爆发、新闻和观点的传播、技术创新的传播、商品的推广以及政治运动的兴起等。研究复杂网络中各类传播背后的机制,对于流行病学、营销学、群体动力学和网络的稳定性等在不同领域的意义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无标度网络建立了几类新型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每个模型的背景都与现实相结合,且尽量多地考虑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机制和具体情况。我们对模型的信息传播阈值和稳定性做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分析,且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并进行了一些扩展探究。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基于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过程,提出并研究了一个具有反馈和犹豫机制的谣言信息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基于经典的仓室模型和平均场理论得到了系统的基本再生数R0和平衡点,并研究了基本再生数与网络中度分布和人群迁入迁出的关系,推导证明了系统中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和吸引性。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谣言的吸引力和模糊性,并提出了社交网络反馈机制的改进模型,探讨了反馈机制对谣言传播动态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证实了以上分析结果。考虑到社交媒体营销的实际情况,经典的营销研究不能完全适用于描述营销动态网络中产品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行为。因此,我们基于无标度网络建立了一个PHSU(Potential-Hesitant-Satisfied-Unsatisfied)社交媒体营销模型来研究产品的营销动态。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满意消费者消失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对该产品满意的消费者最终会消失;当R0>1时满意消费者持续存在的平衡点是全局吸引的,产品能在市场上流通和受欢迎,且无论初始时刻满意消费者占人口的比例为多少,商品信息会在社交媒体营销网络中持续传播。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带有权重的模型,并分析了相应的动力学行为。最后,我们还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理论,并呈现了网络的异质性、人们购买意愿和广告宣传力度对于商品营销的影响。为了分析目前在中国流行的一种网络诈骗,我们基于平均场理论提出了一类SVFR(Susceptible-Victim-Fraudster-Resister)网络诈骗信息的传播模型来详探讨这类诈骗信息在互联网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过程。模型考虑了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无标度特性,网民中受骗者和诈骗者都能对易受骗的人产生影响,并且人群的迁入迁出也被考虑在内。我们首先计算出了可以预测网络诈骗传播的阈值(基本再生数R0),并通过一种单调迭代算法,研究了平衡点的全局吸引性。然后,我们给出几种遏制诈骗的方法,并且通过仿真比较了它们的效果。最后,通过将调查数据与模型相结合,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结合实际的探索。
二、媒体,你为何那么容易受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体,你为何那么容易受骗?(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的过度信任与受骗脆弱性:情绪唤醒对信任及信任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信任与信任学习 |
1.1 信任的定义 |
1.2 信任的研究方法 |
1.3 信任的学习 |
2 老年人的信任特点与受骗脆弱性 |
2.1 信任的“增龄效应” |
2.2 受骗脆弱性的概念 |
2.3 受骗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
2.4 老年人受骗脆弱性的理论基础 |
2.5 老年人受骗的相关研究 |
3 情绪唤醒与老年人的信任判断及信任学习 |
3.1 情绪唤醒与虚假信息信任判断 |
3.2 情绪唤醒与老年人的信任学习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提出 |
1.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创新点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情绪唤醒对虚假广告信任影响的年龄差异 |
1.1 引言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实验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下老年人的情绪唤醒与信任学习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1 老年人的信任特点 |
2 情绪唤醒对老年人信任的影响 |
3 老年人信任特征与受骗倾向 |
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录二 实验一广告材料 |
附录三 实验一情绪诱发材料 |
附录四 实验二目标物体材料 |
致谢 |
(2)基于问卷和文本分析的易受骗人群心理特征及预测模型:认知特点、人格与金钱动机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电信网络诈骗形势日趋严峻 |
1.2 电信网络诈骗易受骗者画像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 受骗易感性的定义 |
2.2 受骗易感性的影响因素 |
2.2.1 认知与受骗易感性的关系 |
2.2.2 人格与受骗易感性的关系 |
2.2.3 金钱动机与受骗易感性的关系 |
2.2.4 认知的中介作用 |
2.3 基于文本分析预测个体受骗易感性 |
3 研究概述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一:认知特点、金钱动机及人格对个体受骗易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5 研究二:基于微博文本分析的个体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 |
5.1 研究2.1:易受骗者与不易受骗者的微博文本特征差异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讨论 |
5.2 研究2.2:结合机器学习构建受骗易感性预测模型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结果与讨论 |
6 总讨论 |
6.1 受骗易感性的影响因素 |
6.1.1 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
6.1.2 金钱动机的作用 |
6.1.3 人格的作用 |
6.1.4 认知的作用 |
6.2 个体受骗易感性的预测模型 |
6.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一问卷中使用的量表 |
附录二 简体中文版LIWC类别名称与范例 |
附录三 模型训练过程及最优模型参数 |
附录四 99 种文本特征的特征重要性 |
(3)老年微信用户受骗问题及整治对策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关键概念 |
1.4.1 微信诈骗 |
1.4.2 老年人 |
1.4.3 代际传播 |
1.4.4 整体性治理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样本的取舍 |
1.5.2 研究资料的整理收集 |
2 老年微信用户被诈骗的现状 |
2.1 老年微信用户群体不断增加 |
2.2 老年人对微信越不熟悉越被骗 |
2.3 代际传播的缺失导致老人更容易被诈骗 |
2.4 老人学历越低越容易被骗 |
2.5 几种常见的微信诈骗方式 |
2.5.1 微信冒充熟人进行诈骗 |
2.5.2 微信红包诈骗 |
2.5.3 微信朋友圈诈骗 |
2.5.4 微信群诈骗 |
2.6 受诈骗后损失难以追回 |
3 老年微信用户被诈骗的原因 |
3.1 老年微信用户被诈骗的个人原因 |
3.1.1 老人自身媒介素养不够高 |
3.1.2 老人们常常盲从于权威 |
3.1.3 老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
3.1.4 老人难以跨越技术鸿沟 |
3.2 不同辈分之间存在沟通代沟 |
3.3 执法部门未能及时有效介入 |
3.3.1 执法部门“无法可依” |
3.3.2 执法部门调查取证困难 |
3.3.3 犯罪分子集团化分散化导致很难一网打尽 |
3.4 微信平台监管不力 |
3.4.1 微信平台注册监管不严 |
3.4.2 微信平台客户服务很差 |
3.4.3 微信平台与政府间缺乏高效协作 |
3.5 微信诈骗犯罪低成本高收益 |
3.5.1 微信诈骗犯罪成本低 |
3.5.2 微信诈骗犯罪收益高 |
4 防治老年微信用户受诈骗的策略 |
4.1 立法机关设立针对网络诈骗的法条 |
4.2 统筹建设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
4.3 媒体充分发挥涵化功能 |
4.4 微信平台严格监管用户个人信息 |
4.5 家庭重视与老年人的交流互动 |
4.6 老年微信用户要提高自身反诈骗能力 |
4.6.1 积极了解微信诈骗新闻报道 |
4.6.2 严格审核微信好友申请 |
4.6.3 谨防微信中冒充熟人诈骗 |
4.6.4 不要随意点开微信红包 |
4.6.5 不要随便相信朋友圈信息 |
4.6.6 谨慎加入微信群,不要轻信群消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老年微信用户被诈骗情况的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5)框架理论下保健品诈骗报道中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老年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框架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样本选取 |
四、类目建构 |
五、信度检验 |
第三章 研究发现 |
一、数据统计 |
二、整体性角度: 三家媒体受诈骗老年人媒介形象的整体特征 |
三、对比性角度: 三家媒体受诈骗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差异 |
四、历时性角度: 2015年-2019年受诈骗老年人媒介形象演变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6)老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个案工作介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 研究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理论基础 |
4 研究对象描述 |
4.1 L社区基本情况 |
4.2 L社区受电信网络诈骗老年人基本情况 |
4.3 L社区内受骗老年人相关情况 |
5 个案介入过程及内容 |
5.1 接案 |
5.2 个案工作预估 |
5.3 服务目标及计划 |
5.4 个案工作实务过程 |
5.5 结案,情感效果呈现 |
5.6 个案效果评估 |
5.7 情感层面成功原因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改善受骗老年人情感支持问题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二)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传销及预防教育概述 |
一、传销的定义及其类型 |
(一)传销的定义 |
(二)传销的类型 |
二、传销组织变迁的特点 |
(一)由“线下接头”向“网络传销”转变 |
(二)由“产品营销”向“投资理财”转变 |
(三)由包装“公司业绩”向嫁接“国家战略”转变 |
三、传销的社会危害 |
(一)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
(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
(三)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
(四)给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
(五)对社会道德、诚信体系造成巨大破坏 |
四、高校进行传销预防教育的必要性 |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建立社会诚信的需要 |
(三)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
(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管理秩序的需要 |
(五)是挽救误入传销学生并防止再次受害的需要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学生传销认知和学校预防教育调查 |
一、调查开展的基本情况 |
二、学生对传销认知和了解 |
(一)对传销概念的认知 |
(二)对传销法律界定的了解情况 |
(三)是否正确分辨传销行为 |
(四)学生了解传销渠道 |
三、学生误入传销的情况 |
(一)总体情况 |
(二)典型案例 |
四、误入传销后对大学生的影响 |
(一)大学生陷入传销对自身的影响 |
(二)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家庭的影响 |
(三)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学校的影响 |
(四)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社会的影响 |
五、学校开展反传销教育情况 |
(一)预防教育 |
(二)挽救教育 |
(三)教育效果 |
六、教育存在问题 |
(一)教育重视不够 |
(二)教育内容片面 |
(三)教育方法单一 |
第三章 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原因剖析 |
一、社会原因 |
(一)打击难度大,力度不够 |
(二)宣传教育不深入,难以形成合力 |
(三)传销活动五花八门,诱惑力大 |
(四)社会价值观偏差,破坏社会诚信 |
二、高校教育原因 |
(一)重视不够,教育活动少且形式单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
(三)教育主体自身对传销认识的局限,教育缺乏针对性 |
(四)学生管理尤其是公寓管理不到位,给组织者有可乘之机 |
(五)对误入传销学生的挽救教育讳莫如深,难以警醒其他学生 |
三、学生自身原因 |
(一)法治意识不强,对传销存在认知误区 |
(二)社会经验缺乏,对传销防范意识不强 |
(三)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一夜暴富的思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
(四)大学生角色意识不强,不能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知识学习和应用 |
(五)就业压力大,希望尽早进入社会锻炼自己实现自我 |
四、家庭及其他相关原因 |
(一)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
(二)组织者利用亲属关系等“杀熟”,容易取得学生信任 |
第四章 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 |
一、以社会教育为基础 |
(一)健全法制,堵塞传销扩大蔓延的漏洞 |
(二)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震慑限制传销势力的活动 |
(三)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揭露传销活动欺骗手段极其危害 |
(四)依靠城乡基层组织力量,让传销势力无处藏身 |
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思想防线 |
(二)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
(三)运用新媒体进行反传销专项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传销的欺骗性及其危害 |
(四)加强警示教育,用身边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学生 |
(五)加强挽救教育,避免陷入传销的学生越走越远 |
(六)加强对校园和学生公寓的管理,防止传销势力渗透进学校 |
(七)加强学生的角色教育,让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专业学习 |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
(九)发挥学生骨干力量作用,建立预防传销防控体系 |
三、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
(二)关注社会,主动了解传销相关的知识内容 |
(三)约束自我,不碰触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
(四)认清自我角色,以学习为主杜绝外界诱惑 |
(五)正确认识劳动与报酬、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 |
四、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
(一)树立劳动光荣思想,持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做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三)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全力以赴搞好学习 |
(四)关注孩子在校动向,适时开展针对性教育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基于河南洛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互联网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
1.2.2 国内互联网安全现状 |
1.2.3 互联网安全的多角度研究 |
1.2.4 国外互联网安全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3.1 媒介素养 |
1.3.2 网络素养 |
1.3.3 现实要求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图景 |
2.1 中国互联网安全概况 |
2.1.1 移动网络安全问题严峻 |
2.1.2 网民忽视非经济性损失 |
2.1.3 网民缺乏安全应对能力 |
2.1.4 网络素养教育尚属盲区 |
2.2 中老年人互联网接触与使用 |
2.2.1 三大设备需求 |
2.2.2 四大使用诉求 |
2.2.3 网络世界中的弱势角色 |
2.3 中老年人:互联网犯罪的受害者 |
2.3.1 受骗类型 |
2.3.2 受骗概率与城市规模、发展程度的关系 |
2.3.3 寻求帮助比例较小 |
第3章 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不容乐观 |
3.1 互联网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
3.1.1 年龄差异 |
3.1.2 性别差异 |
3.1.3 教育差异 |
3.2 互联网使用行为存在隐患 |
3.2.1 过度依赖子女传授 |
3.2.2 密码未定期修改 |
3.2.3 安全软件使用率低 |
3.2.4 个人隐私保护不力 |
第4章 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匮乏 |
4.1 网络素养认知有限 |
4.2 学习渠道单一 |
4.2.1 家庭成员的关注与支持有限 |
4.2.2 盲目乐观自信 |
4.2.3 媒体宣传不足 |
4.3 维权意识薄弱 |
4.3.1 自我保护不当 |
4.3.2 过于在乎面子 |
4.3.3 其他相关因素 |
4.4 社会关怀不够 |
第5章 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提升策略 |
5.1 法制:素养提升的环境要求 |
5.1.1 补充完善立法 |
5.1.2 加强执法力度 |
5.2 技术:素养提升的能力基础 |
5.2.1 大数据和云计算防止信息泄露 |
5.2.2 人工智能识别网络骗局 |
5.2.3 研发中老年人专用APP |
5.3 社会关怀与教育:素养提升的根本 |
5.3.1 家庭成员关怀 |
5.3.2 社区邻里协助 |
5.3.3 媒体整合宣传 |
5.3.4 社会组织和高校寓教于行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贡献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附录 |
(9)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概念界定 |
1.3.1 网络慈善 |
1.3.2 虚假网络慈善 |
1.3.3 社会信任 |
1.4 研究综述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6 近十年公益慈善典型案例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实施 |
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对象 |
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流程 |
2.4 研究框架与假设提出 |
2.5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
2.5.1 问卷的编制 |
2.5.2 问卷实施 |
第3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
3.1 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
3.2 对虚假网络现状、网络慈善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描述分析 |
3.3 探究内在关系并验证假设 |
第4章 深度访谈与语料分析 |
4.1 深度访谈设计与实施 |
4.2 关于网络慈善的想法 |
4.2.1 愿意参与慈善行动,认为慈善是助人助己 |
4.2.2 认为虚假网络慈善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
4.3 对于虚假网络慈善的担忧 |
4.3.1 目前虚假网络慈善的问题 |
4.3.2 虚假网络慈善的危害 |
4.4 关于监管制度的想法 |
4.4.1 目前监管制度的状况 |
4.4.2 关于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针对网络慈善完善行政监管 |
5.1.2 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
5.2 网络慈善信息平台层面 |
5.2.1 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平台规范化管理 |
5.2.2 相关法律规范自媒体平台 |
5.3 企业层面 |
5.3.1 提高企业危机应对能力 |
5.3.2 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
5.4 公众层面 |
5.4.1 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观念 |
5.4.2 积极行使个人监督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10)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复杂网络预备知识 |
2.2 无标度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动力学 |
2.3 传播模型稳定性相关理论 |
3 谣言信息传播模型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带有犹豫和模糊机制的动力学模型 |
3.3 全局渐近稳定性和吸引性分析 |
3.4 加入反馈机制的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 |
3.5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社交媒体营销信息传播模型 |
4.1 引言 |
4.2 无标度网络上的营销传播模型 |
4.3 模型稳定性分析 |
4.4 考虑权重的社交媒体产品营销传播动力学模型 |
4.5 数值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诈骗信息传播动力学分析 |
5.1 引言 |
5.2 互联网诈骗信息传播模型 |
5.3 系统稳定性分析 |
5.4 数值仿真 |
5.5 考虑诈骗金额的实际数据调研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四、媒体,你为何那么容易受骗?(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的过度信任与受骗脆弱性:情绪唤醒对信任及信任学习的影响[D]. 陈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基于问卷和文本分析的易受骗人群心理特征及预测模型:认知特点、人格与金钱动机的作用[D]. 李舒彤. 浙江大学, 2021(08)
- [3]老年微信用户受骗问题及整治对策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研究[D]. 袁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框架理论下保健品诈骗报道中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老年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D]. 刘静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老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个案工作介入路径研究[D]. 李杨. 西南大学, 2020(01)
- [7]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李煜杭. 大理大学, 2019(02)
- [8]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基于河南洛阳的研究[D]. 闫毅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9]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D]. 刘倬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10]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动力学分析[D]. 侯景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