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尚杂志de背后——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舟[1](2020)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已经逐渐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这种接收信息的方式更符合快节奏以及碎片化生活方式,从而对传统媒体包括时尚杂志期刊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此发展背景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稳定自身的市场份额、与新媒介进行融合的战略性改革,是传统媒体包括时尚杂志转型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描述了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发展演变、具体实践、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运用PEST、SWOT和竞争五力模型对时尚杂志的转型环境进行分析。本文从媒介进化论的视角出发,以《时尚芭莎》为个案对时尚杂志转型进行理论阐释,发现顺应“人性化趋势”的时尚杂志转型更能适应整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时尚芭莎》新媒体工作人员和三十位资深读者进行深入采访和发放调查问卷,并分析消费者对《时尚芭莎》转型的直观感受,系统总结时尚杂志转型发展的有效经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时尚杂志行业若想在新兴媒介时代继续发展,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在转型过程中,新旧媒介的融合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时尚杂志的转型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充分利用流量效应,提升品牌竞争力;二、紧跟科技引领时尚潮流,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推送;三、构建多模态架构品牌桥梁,突出品牌特色;四、坚持走新时代创新发展路线,促进时尚杂志转型更好更快发展。
刘启涛[2](2017)在《“《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文中认为《知音》是一份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杂志,它沿着通俗的办刊路线,打造出了一种介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亚文学文体,从而营建起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争议。《知音》的生产和消费,是当代文化生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着重从文化生产与读者接受的互动关系来分析"《知音》现象",从中了解当前社会一部分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及"亚文学"生产和消费的特征。《知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别具一格的文体形式,也就是所谓的"知音体"。其实,"知音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任何一种文体,它是由一套商业化的生产机制运作而成,带有着大众文化商品那种典型的"混合主义"倾向。它一方面紧紧贴近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充分运用文学修辞和情节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纪实+传奇"的制作模式。藉着这种生产模式,《知音》杂志成功地游走于新闻与文学的边缘地带,它的内容既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富有鲜明的猎奇色彩。同时,它又把那套"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理念注入其中,从而不但适应了普通读者的接受特点,而且也迎合了普遍的文化心理。正是通过这种内容模式,《知音》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润,也在普通读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文也正是通过对《知音》》的策划制作流程的深入考察,为了解"亚文学"的生产特征提供一个样本。我们认识到"《知音》现象"的发生不仅和它那独特的内容模式有关,也与其读者群的构成密不可分。为此,我们以《知音》读者群的结构特征为中心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这个群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等。并结合了相关理论,对这一群体的阅读趣味、阅读行为、阅读心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知音》的读者群也在发生相应的扩张和收缩,并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反过来,这种差异不但造成了《知音》在制作模式上的变化,而且也造成了它在社会认同上的尴尬境地。本文有意跳出以往研究那种从理论到文本的一般模式,重点参照了这几年在山东大学尝试开展的"文学生活"调查的思路与方法,重视田野调查,用一些数据和案例来说明题旨,同时又借用了文化传播研究以及后工业理论等视角,对"《知音》现象"进行"文学/新闻社会学"的分析。本文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是对"《知音》现象"的呈现。"《知音》现象"的形成与《知音》杂志的办刊思路、走向分不开,文中对这份杂志的办刊理念、栏目设置和内容特色等等,都做了统计分析。在这些方面,《知音》既表现出了与其同类杂志的相似性,也有着其同类杂志无可比拟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特色,才得以形成了它那数目庞大的受众群体,并获得了普通读者的认同。同时,它也引来了社会上特别是知识群体的质疑,甚至是贬斥之声。文章借助于读者问卷调查,并结合散见于各种报刊、网站上的相关议论,力图对这种矛盾的文化现象做出一些阐释。我们对"《知音》现象"的探讨,希望能够有助于理解转型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当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某些侧面。第二章探讨《知音》的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由于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知音》的办刊模式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摸索过程,但它最终还是从一家普通的杂志设扩充为一个有相当经济规模和实力的传媒集团。本章重点探讨了《知音》在生产运作上是如何一步步适应文化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工序。我们认为《知音》是一种新生的典型的文化工业的产物,它的生产制作带有"不断拷贝"和"流水作业"的特征。在这个生产流程中,作者、编辑、主编和总编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既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知音》也就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传播媒介,而是一个以牟利为指向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生产机构。它的"内容生产"也不再是个体性的精神独创的成果,而是依照社会文化心理来"定制"的文化商品,弥漫了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这时,文学也就被当作一种商业元素,用于这些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亚文学"形态。第三章深入剖析"知音体"。所谓"知音体"也就是《知音》在多年的内容生产中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文体,从题材选择、叙事模式到语言风格,它都是以尽可能地吸引普通读者为目标,带有着较为稳固的模式化特征。文章采用统计分析的方式,揭示了"知音体"在标题设计上是如何运用特有的修辞技巧达到了夺人眼球的效果,如何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文学性策划调动了读者的胃口,如何根据普通读者的阅读心理来调整叙事策略,又如何将那套"人情美、人性美"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了这些不无离奇的故事情节之中。藉着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故事,来传达一种带有浓重世俗意味的人生或生活哲理,这也正是"知音体"在普通读者中间的魅力所在。我们通过对"知音体"的分析,显现出对当代通俗文化生产得失的某些思考。第四章探讨《知音》的读者群。调查表明,《知音》的读者群以18岁到45岁之间的人群的为主,他们的学历则主要集中于高中(中专)、专科和本科学历之间,并有着较为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来源。虽然这一群体有着不同程度的阅读需求,但是却很容易受到社会阅读风尚的左右。在传播的过程中,《知音》是通过相应的话题制作,把那些处在游离状态下的普通读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不过,在不同时期,《知音》的读者群也有极为显着的变化。反过来,这种变化也影响了《知音》的话题制作模式。早期《知音》读者群的形成,与八十年代的阅读风气密不可分,也形成了此时它略带精英品味的内容特点。而九十年代的《知音》则迎合了当时功利性、闲适性的阅读风尚,其读者群也获得了飞速膨胀。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的阅读风尚也是今非昔比。对于《知音》等传统杂志来说,所遭遇的冲击也就在所难免。自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始,《知音》的读者群就开始了大幅萎缩。可以说,《知音》读者群的这种流变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阅读风气的转型。第五章结合前面对"《知音》现象"的分析,我们对当代"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特征做一总体性把握。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显示出截然不同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特征,它是以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为基础。通过相应的亚文学消费,读者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获得了情思的宣泄。另一方面,亚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商品,它的生产和消费天然地带有着娱乐天性。它在生产上注重感官效果和单一的符号逻辑,并以此制作出大量日常性的文化想象。因此,亚文学作品非但不能带给人们以真正的精神提升,反而会销蚀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深度理解。其实,亚文学的这种两面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在社会认同上的尴尬处境。
张抗抗[3](2015)在《《恋物志》杂志的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恋物志》在女性时尚杂志激烈竞争的背景之下,面对奢华的欧美系杂志和实用的日系杂志这两类强大对手,仍然占据了时尚杂志市场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从原创、新颖、健康的内容设置,简洁、生动、独特的形式表达,以及精准、时新的传播经营,分析了时尚女性创意杂志《恋物志》的传播策略,并从中总结出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本土女性时尚杂志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新的发展思路,为我国走上文化软实力强国之路提供一点启示。
阮雪姣[4](2013)在《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时尚传播研究 ——以国内时尚杂志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尚传播因其显着的国际性和前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传媒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时尚传播以多种形式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时尚杂志作为时尚传播领域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媒介,已拥有雄厚的企业集团、广泛的读者受众,在当代文化建设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视阈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交叉性研究,对时尚杂志的内容、效用及影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时尚传播的影响力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时尚杂志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者在阅读时尚杂志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感官享受,提高视觉品位、生活品味,其消费价值观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尚杂志引发的时尚热潮从衣着服饰、美容养颜逐渐过渡到健身旅游,不断提倡乐享生活的概念。许多读者将时尚杂志推崇的理念以及方式奉为当今时代生活的宝典,在其指示和引导下护肤、化妆、购物、旅游。时尚杂志不仅成为了都市人群必不可少的文化配餐,也慢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对女性时尚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五本时尚杂志作为研究样本、从广告量、文章与图片、栏目类型、报道主题、女性形象和地域性差异等六个方面进行量化统计,并对其具体内容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将时尚杂志置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构架下,结合女性主义、消费主义、身份认同、文化霸权主义,对时尚杂志进行意识形态深入分析;总结出时尚杂志具有炫耀性、阶层性、审美性和导向性四方面意识形态总体特征;最后,文章探讨了时尚杂志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导向意义,其中既包含正面的积极意义例如引导时尚传播、帮助读者提升自我价值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揭示了时尚杂志在传播过中所产生的问题,炫耀性消费、男权中心地位和西方价值观入侵等,为我们正确看待时尚杂志的发展和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方向。由于时尚杂志的传媒性和市场性,作为文化产品,其传播的不仅仅是美容、服饰等物的流行,而承载着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时尚杂志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它成为沟通受众、传播时尚的桥梁,成为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表达。其意识形态特征已不单指政治意义,而是具备了符号意义,从意识走向精神,从精神指向转为物质指向。对时尚传播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周玮[5](2012)在《中国大陆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经营方式研究 ——以三大时尚期刊为研究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境外知名出版集团把目光逐渐投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期刊市场。而中国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也同样需要借助媒介来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因此国外期刊的引进对于中外双方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对于时尚产业来说,在当时国内整体行业状况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具有丰富办刊经验和敏锐时尚视角的世界知名时尚期刊内容的输入来提高我国时尚从业人员的整体环境,从而对时尚产业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国内当前出版政策的限制,外商不能参与期刊的出版和编辑工作,因此当前我国的时尚期刊大多采用版权合作的方式引进外刊资源,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在我国众多的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中,无论是从创办时间、发行量还是广告市场份额来说,经营的最为成功的当属《世界时装之苑·ELLE》、《时尚伊人·COSMOPOLITAN》和《瑞丽服饰美容·Ray》。论文以这三大期刊作为研究样本,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及方法。其次对本文中出现的概念予以界定,并且对当前中国涉外期刊的出版政策以及中外时尚期刊的合作方式进行叙述。其后从新闻史学的角度梳理中国当代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发展及衍变过程,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酝酿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继而重点以三大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制作经营、广告经营、发行经营、组织管理经营以及跨媒介立体经营这些角度对我国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经营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从出版集团化和期刊品牌化、内容差异化和细分化、版权的输入和输出、思想精神的人文化回归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等方面的展望? ,基本梳理出中国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
贾艳伟[6](2010)在《时尚类杂志中版式的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以《时尚》为例》文中提出版式设计是杂志与书籍等出版物通过构图、色彩、字体等非语言元素的和谐统一与合理组织后,达到一种能传递一个清晰的、深层次的信息和概念,从而增加交流的层次和深度的艺术,对于杂志与书籍的销售与质量有很大影响。时尚类杂志如《瑞丽》、《COSMO》、《ELLE》、《时尚》等,虽然在中国发行的时间不长,但却以版式设计的独特性和内容的娱乐性、休闲性赢得了广大中国读者的青睐,并以其对受众的准确定位而拥有了一批高素质、高收入、稳定的读者群,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笔者认为,以时尚杂志为代表的时尚类杂志之所以取得成功,虽然有各方面的因素,但版式设计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鉴于此,本文就以《时尚》杂志为例,在对已有相关文献综述和对版式设计、空问艺术等相关概念进行必要界定的基础上,以《时尚》杂志为例,对时尚类杂志图片与广告的特点与时尚类杂志版式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时尚类杂志版式设计的空间艺术使用技巧。包括版式设计的结奏、虚实对比、“三、四”维变幻、图形变化等角度等空问艺术的设计等方面,总结其特点与规律,揭示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对在其版式空间艺术设计理念与技巧所影响下的其它杂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未来时尚类杂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并对同类杂志在版式设计时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章宇光[7](2010)在《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选择了汽车杂志这一行业期刊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视角在社会系统语境内考察汽车媒体,运用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中的AGIL分析框架建立汽车媒介生态系统,并通过这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汽车媒体、汽车厂商、政府及受众的互动关系。同时结合系统论中的层次论、整体论等,研究以汽车杂志为代表的汽车媒体作为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其他个体的互动博弈关系。着重从系统论角度探讨了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内与其他汽车媒体的相互融合,共生共赢,尤其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如何通过数字化这个平台实现自身发展。最后对汽车杂志为代表的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受众策略提出了新的观点。帕森斯的AGIL理论是一个抽象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形态,可以应用在各种系统中。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及维模功能通过汽车媒体、政府、汽车厂商及受众的互动关系一一体现。作为一个系统,汽车媒介生态系统同样具有整体性、自组织性、开放性及目的性等各种特性,并在互相博弈的进程中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以汽车媒体为主体所产生的与受众、政府及汽车厂商的互动关系及汽车媒体如何通过信息平台功能平衡好与系统内其他三者的关系,促进系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而汽车杂志作为汽车媒体系统内的一个主体,与诸如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汽车媒体系统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形势下,汽车杂志必须通过整合和维模功能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以数字化发展的方式实现与其他媒体的共生共赢。最后,基于分众传播营销模式下受众需求满足而提出的“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更是为汽车杂志等行业消费类杂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运用了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访问了大量汽车传媒业的专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汽车杂志在汽车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及佐证。选取了中国汽车杂志中发行量最大、时间最长的《汽车之友》从1986到2008年间等距抽样共132本杂志进行报道内容和广告分析,同时选取了《汽车导购》、《车王》、《汽车测试报告》、等三本不同定位的汽车杂志从2004到2008每年一本共15本杂志进行广告分析,以验证《汽车之友》杂志1994-2008每年一本共15本杂志的研究分析。可以说是国内目前抽样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汽车杂志实证研究之一,也希望籍此能够帮助中国汽车杂志行业看清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研究如何开展数字化发展,运用新的行业消费类杂志受众策略以提升汽车杂志内容报道及广告经营能力,促进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再上新的台阶。
姚婧[8](2010)在《浅论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悄然走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通过掌握知识的人才——知识精英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来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换句话说,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以时尚类杂志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业是知识经济的鲜明代表,也是人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首要前提和重要特征就是密集性——知识密集性、管理密集性、资金密集性、人才密集性、技术密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才高度密集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①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才与人力资源是时尚类杂志的核心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时尚类杂志已经成为中国大众传媒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社会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一方面创造并传播着中国社会的时尚观念,另一方面又点滴记录着中国社会追逐时尚的热度和勇气,也见证了随之而来的中国民众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中国融入全球潮流的现代化进程。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时尚类杂志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认为,媒介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时尚类杂志的核心竞争力,时尚类杂志发展与研究的深化有赖于穿过浮华的表面,细致考察其内部的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状况。诸如时尚类杂志发展的整体状况、显着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等所有不同问题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状况的考察。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水平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水平、社会效应。然而考察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现状,不论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认知,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等与时尚类杂志“中国期刊业门面”的光环不相匹配。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寻找中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时尚类杂志进一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因素,从而排除干扰,趋利避害,力图一方面拓展时尚类杂志研究的学术视角,另一方面,冀望得出有关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性的建议,为时尚类杂志的健康发展及引领整个期刊业加快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参考。
朱丹[9](2009)在《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现实问题 ——以《时尚先生》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00年后,中国的男性时尚杂志开始蓬勃发展,并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现今的男性时尚杂志从2003年的5本上升到了20余本。中国男性时尚杂志在借鉴国外杂志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大都出现了一定的现实问题,如:杂志选取的人物形象不具有现实代表性,仅以演艺界的明星名流为主;内容选材脱离实际,极力打造西方生活方式,丢失了中国特色;在办刊理念上片面以广告效益为核心,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等等。分析杂志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杂志定位模糊、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片面高估杂志的影响力。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有:杂志应努力追寻中国式的男性特质;打造中国式时尚生活方式;以受众为核心,创新经营思路。本研究以《时尚先生》杂志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杂志的具体内容来研究当前中国男性时尚杂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宋素红[10](2009)在《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文中指出学术界对时尚女性杂志的研究既有消费主义、男权文化、伪中产阶级身份和同质化的批判声音,也有赞同刊物传播时尚文化、刊物对社会转型具有推动作用等反批判声音,学术界还对刊物的突围办法及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进行探讨。这类杂志的持续发展表明,学术界对杂志和受众接受的关系、刊物的个性、刊物的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时尚杂志de背后——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尚杂志de背后——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问题与意义 |
第一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时尚杂志发展演变 |
第二节 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具体实践 |
第三节 我国时尚杂志转型面临的困境 |
第四节 《时尚芭莎》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时尚杂志媒介融合的转型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外部环境--基于PEST分析法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内部环境--基于SWOT法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的市场环境--基于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介进化论视角下《时尚芭莎》转型分析 |
第一节 媒介进化论阐述 |
第二节 《时尚芭莎》转型进化的历史演变 |
一、玩具阶段:专注娱乐 |
二、镜子阶段:复制现实 |
三、艺术阶段:飞跃创新 |
第三节 《时尚芭莎》转型进化的发展趋势 |
一、人性化趋势 |
二、补偿性媒介 |
三、软媒介决定论 |
第四节 《时尚芭莎》转型进化的特征分析 |
一、延承性 |
二、共存性 |
三、跨界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尚芭莎》转型的消费者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样本概述 |
三、问卷调查样本分布统计分析 |
第二节 《时尚芭莎》转型消费者分析 |
一、消费者阅读渠道分析 |
二、消费者线上购物分析 |
三、消费者购买倾向分析 |
四、消费者消费动机与心理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时尚杂志媒介融合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实现内容增值 |
一、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品牌竞争力 |
二、流量效应,为品牌增值 |
第二节 打造数字平台 |
一、科技引领时尚潮流 |
二、大数据智能推送 |
第三节 提升品牌价值 |
一、用户驱动品牌价值 |
二、多模态架构品牌桥梁 |
三、全方位突出品牌特色 |
第四节 走新时代创新发展路线 |
一、互联网思维指导转型 |
二、多措并举推动转型发展 |
三、创新布局提供转型动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和范围 |
二 现有成果和材料的梳理 |
三 本文的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知音》现象"概述 |
第一节 浅谈《知音》的办刊特色 |
第二节 《知音》接受上的尴尬境况 |
第三节 "《知音》现象"的形成 |
第二章 《知音》的内容生产与运作模式 |
第一节 《知音》的"托拉斯之路" |
第二节 《知音》"流水线式"的生产机制 |
第三节 《知音》内容生产的后工业逻辑 |
第三章 《知音》的文体剖析 |
第一节 《知音》标题的修辞技巧及其影响 |
第二节 "纪实+传奇"的叙事模式 |
第三节 《知音》的核心理念及其表述策略 |
第四章 《知音》的读者群观察 |
第一节 影响阅读趣味的几个主要因素 |
第二节 早期《知音》的话题制作和读者群特点 |
第三节 功利化风尚与《知音》读者群的膨胀 |
第四节 语境的刷新与传统读者群的离散 |
第五章 由《知音》看亚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特征 |
第一节 亚文学生产和消费的理性机制 |
第二节 亚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娱乐天性 |
结语 |
附录一 《知音》的内容特点及其生产特征(摘录) |
附录二 《知音》编辑的一次约稿(摘录) |
附录三 初访湖北知音集团研究室(摘录) |
附录四 有关《知音》办刊历程的访谈(摘录) |
参考文献 |
参考着作 |
参考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恋物志》杂志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女性时尚杂志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女性时尚杂志发展概述 |
一、国外女性时尚杂志发展状况 |
二、国内女性时尚杂志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恋物志》杂志的基本状况 |
一、《恋物志》杂志简介 |
二、《恋物志》杂志的创办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恋物志》杂志的内容设置 |
第一节 《恋物志》杂志内容综述 |
第二节 《恋物志》杂志栏目内容分析 |
一、设计小清新特辑,重拾生活的艺术 |
二、聚焦独立设计师,展现独特的能量 |
第三节 《恋物志》杂志广告内容分析 |
一、《恋物志》杂志广告内容现状 |
二、《恋物志》杂志广告内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恋物志》杂志的形式表达 |
第一节 《恋物志》杂志的栏目设置 |
第二节 《恋物志》杂志的图文编排 |
一、图片的处理 |
二、文字的编排 |
第三节 其他 |
一、骑马钉式装订 |
二、纸质选择与印刷 |
三、附送赠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恋物志》杂志的经营管理分析 |
第一节 《恋物志》杂志的市场营销 |
一、《恋物志》杂志的受众市场 |
二、《恋物志》杂志的订阅方式 |
第二节 《恋物志》杂志的品牌经营 |
一、意见领袖的传播 |
二、新媒体的拓展 |
三、品牌活动的组织 |
第三节 《恋物志》杂志的广告营销 |
一、《恋物志》杂志的推广营销 |
二、《恋物志》杂志广告刊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时尚传播研究 ——以国内时尚杂志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时尚与意识形态理论 |
2.1 时尚与时尚传播概述 |
2.2 时尚的研究视角 |
2.3 意识形态理论 |
3 国内时尚杂志发展概述 |
3.1 国内时尚杂志产生的背景 |
3.2 国内时尚杂志的兴起与繁荣 |
3.3 时尚杂志研究样本的选取 |
4 时尚杂志内容表现 |
4.1 广告映射消费意识 |
4.2 文章与图片透析审美品位 |
4.3 栏目类型构建阅读需求 |
4.4 报道主题引导价值取向 |
4.5 女性形象传达自我提升 |
4.6 地域性差异区分本土化与国际化 |
5 时尚杂志及其意识形态分析 |
5.1 时尚杂志与女性主义 |
5.2 时尚杂志与消费主义 |
5.3 时尚杂志与身份认同 |
5.4 时尚杂志与文化帝国主义 |
6 时尚杂志及其意识形态总体特征 |
6.1 炫耀性 |
6.2 阶层性 |
6.3 审美性 |
6.4 导向性 |
7 时尚杂志及其意识形态的导向意义 |
7.1 积极导向 |
7.1.1 引导和调控时尚的传播 |
7.1.2 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塑造与提升 |
7.1.3 促进中外时尚文化交流 |
7.2 问题导向 |
7.2.1 中产阶级的炫耀性消费 |
7.2.2 男权文化话语权的推波助澜 |
7.2.3 文化霸权的侵蚀与西方价值观植入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中国大陆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经营方式研究 ——以三大时尚期刊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时尚期刊概述 |
2.1.1 时尚概念的界定 |
2.1.2 时尚期刊概念的界定 |
2.2 涉外版权合作概述 |
2.2.1 版权概念的界定 |
2.2.2 中国期刊出版政策综述 |
2.2.3 中外期刊合作方式概述 |
第3章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发展及衍变 |
3.1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酝酿阶段(1980——1987) |
3.2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诞生发展阶段(1988——1998) |
3.2.1 《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创办 |
3.2.2 《时尚伊人·COSMOPOLITAN》的创办 |
3.2.3 《瑞丽服饰美容·Ray》的创办 |
3.3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繁荣阶段(1999——今) |
3.4 中外时尚期刊版权合作的意义 |
第4章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经营方式 |
4.1 期刊经营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4.2 选取三大期刊为经营方式研究样本的原因 |
4.3 中国当代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经营方式分析 |
4.3.1 内容制作经营方式 |
4.3.2 广告经营方式 |
4.3.3 发行经营方式 |
4.3.4 组织管理经营方式 |
4.3.5 跨媒介立体经营方式 |
第5章 中国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的发展趋势展望 |
5.1 出版集团化和期刊品牌化 |
5.2 内容差异化和细分化 |
5.3 版权的输入和输出 |
5.4 思想精神的人文化回归 |
5.5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时尚类杂志中版式的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以《时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时尚》杂志的概况 |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
1.2.1 个案研究 |
1.2.2 文化研究 |
1.2.3 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等研究 |
1.2.4 对时尚杂志背后的出版集团、杂志社以及杂志品牌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版式设计 |
2.1.1 版式 |
2.1.2 设计 |
2.1.3 版式设计 |
2.2 空间艺术 |
2.2.1 空间艺术 |
2.2.2 空间艺术的审美特点 |
3 时尚类杂志版式的特点——以《时尚》杂志为例 |
3.1 文化性与娱乐性 |
3.2 艺术性与装饰性 |
3.3 针对性与独创性 |
3.4 个性化与简洁性 |
4 时尚类杂志版式设计的空间艺术使用技巧 |
4.1 结奏舒缓中体现空间意识 |
4.1.1 在流畅的构图中体现富有节奏感的空间艺术 |
4.1.2 在巧妙的创意中体现富有节奏感的空间艺术 |
4.2 虚实对比中呈现空间意识 |
4.2.1 虚实的内涵 |
4.2.2 在构图的虚实中体现空间意识 |
4.2.3 在色彩的明暗中体现空间意识 |
4.3 "三、四"维变幻中表现空间意识 |
4.3.1 从二维版式到三维版式的转变(色彩字体图形变化) |
4.3.2 从三维版式到四维版式的转变 |
4.4 图形变化中体现空间意识 |
5 影响与展望 |
5.1 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
注释 |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杂志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汽车改变生活-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三、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与时俱进——中国汽车杂志的行业发展 |
一、中国及海外汽车杂志行业发展现状 |
二、中国汽车杂志发展历程及特点描述 |
第三节 以《汽车之友》杂志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分析 |
一、中国办刊时间最长的汽车杂志 |
二、中国汽车杂志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系统论视角下汽车媒介生态的社会系统方法研究 |
第一节 社会系统语境下的汽车媒介生态描述 |
一、汽车媒介生态的AGIL分析框架考察——帕森斯社会系统论的背景阐述与其概念特点 |
二、汽车媒体与汽车行业相关主体关系的构成——汽车媒介生态系统概念及其核心观点 |
三、"整合与维系"——AGIL分析框架在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运用 |
第二节 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内部主体关系描述及互动关系发展探讨 |
一、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关系建立描述 |
二、"四方博弈的动态平衡"——系统论视角下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
第三节 汽车媒体在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
一、媒体的"框架理论"作用——汽车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分析 |
二、媒体"喉舌作用"的阐述—汽车媒体与政府行业管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
三、厂商"整合营销策略"的应用以及媒体的"反击"——汽车媒体与汽车厂商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四节 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中的深入思考 |
一、系统论视野下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中的发展意义 |
二、AGIL框架下的求同存异——汽车媒体系统中汽车杂志和其他媒体的比较 |
三、"共生与共赢"——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与其他汽车媒体的共同发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受众需求互动下的汽车杂志报道内容转型 |
第一节 互动的双赢——受众需求与杂志报道内容的建构 |
一、媒体报道内容与受众需求关联的理论解读 |
二、解读汽车杂志报道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关联意义 |
第二节 互动中的使用与满足——《汽车之友》杂志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范围及分析方法 |
二、《汽车之友》杂志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 |
三、汽车媒介生态系统语境内的深入思考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汽车广告发展与受众消费行为变迁 |
第一节 消费行为与广告关联的理论解读 |
一、广告与消费行为理论描述 |
二、解读汽车杂志广告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关联意义 |
第二节 广告内容解读下的消费行为分析——《汽车之友》等杂志广告内容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范围及分析设计 |
二、《汽车之友》等杂志广告内容的实证分析 |
三、汽车媒介生态环境语境内的深入思考 |
第三节 汽车厂商的媒体选择与汽车杂志的广告制作形式 |
一、汽车广告商媒体决策和绩效评估 |
二、汽车杂志广告制作形式变化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汽车杂志成长价值重构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困境中的中国汽车杂志发展现状 |
一、红海市场:不同类型媒体间的竞争 |
二、汽车杂志在杂志行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
三、汽车杂志困境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分众中的大众"——从"分众"与"大众"的悖论看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受众策略 |
一、大众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
二、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观点的提出及特点分析 |
三、"分众中的大众"观点对汽车杂志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三节 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的数字化发展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定义 |
二、现实条件中媒介融合存在的必然性 |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数字化对汽车杂志发展的意义 |
四、杂志数字化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五、国内外杂志数字化发展之路 |
六、汽车杂志数字化发展探讨 |
第四节 对汽车杂志发展方向的思考 |
一、互动化——数字时代下汽车杂志的编辑思想和人才发展 |
二、集团化——新经济理论背景下的汽车杂志发展战略 |
三、品牌化——实现汽车杂志第三次售卖的必由之路 |
四、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汽车杂志发展的新机遇 |
本章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浅论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诠释时尚 |
(二) 时尚类杂志 |
(三)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
第二章 时尚类杂志研究综述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热点 |
(一) 时尚类杂志与社会分层 |
(二) 时尚类杂志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
(三) 时尚类杂志的文化研究 |
(四) 时尚类杂志的经营运作研究 |
三、传媒人力资源管理 |
第三章 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现状 |
一、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 |
二、人力资源是期刊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三、影响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
四、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
第四章 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简介 |
二、调查结果及研究分析 |
第五章 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的管理策略 |
一、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
二、准确的人才工作定位 |
三、规范的员工招聘 |
四、学习型员工培训 |
五、保持优秀的员工队伍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现实问题 ——以《时尚先生》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男性时尚杂志发展概况 |
2.1 国外男性时尚杂志发展简况 |
2.2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发展回顾 |
第3章 《时尚先生》现实问题的具体表现 |
3.1 人物形象缺乏现实代表性 |
3.1.1 男性人物形象 |
3.1.2 女性人物形象 |
3.2 选材脱离实际,极力打造西方生活方式 |
3.2.1 饮食文化 |
3.2.2 休闲娱乐 |
3.2.3 两性关系 |
3.3 以广告效益为核心的办刊理念 |
3.4 《时尚先生》杂志的样本意义 |
第4章 现实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
4.1 现实问题的出现原因 |
4.1.1 定位模糊,思路僵化 |
4.1.2 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
4.1.3 片面高估杂志的影响力 |
4.2 现实问题的对策 |
4.2.1 努力追寻中国式男性特质 |
4.2.2 打造中国式时尚生活方式 |
4.2.3 以受众为导向,创新经营思路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学术界对时尚女性杂志的批判与建议 |
(一) 对杂志传播消费主义和男权文化的批判 |
(二) 对杂志建构中产阶级女性身份的争议 |
(三) 对杂志的同质化批判 |
(四) 时尚女性杂志的“突围之剑” |
1、内容: |
2、传播者:强化责任意识、主导意识和性别意识 |
第一, 革新传播者角色, 强化责任意识和主导意识。 |
第二, 加强性别意识。 |
3、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
4、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二、学术界对女性时尚杂志的反批判研究 |
(一) 对学术界误读时尚女性杂志的批判。 |
(二) 肯定杂志语言的时尚感。 |
(三) 肯定杂志引导和推动新兴阶层的发展。 |
(四) 肯定杂志在市场细分和品牌经营方面的成功。 |
(五) 肯定杂志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
三、批判之外的研究空间:结论与建议 |
(一) 加强对女性时尚杂志的动态研究。 |
(二) 结合刊物实际, 加强对策研究。 |
(三)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加强受众研究。 |
(四) 分析杂志个性, 挖掘办刊规律。 |
(五) 加强对杂志融合中西时尚的研究。 |
四、时尚杂志de背后——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时尚杂志转型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例[D]. 李宇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D]. 刘启涛. 山东大学, 2017(08)
- [3]《恋物志》杂志的传播策略研究[D]. 张抗抗.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4]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时尚传播研究 ——以国内时尚杂志为研究对象[D]. 阮雪姣. 东华大学, 2013(06)
- [5]中国大陆涉外版权合作时尚期刊经营方式研究 ——以三大时尚期刊为研究样本[D]. 周玮.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6)
- [6]时尚类杂志中版式的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以《时尚》为例[D]. 贾艳伟. 山西大学, 2010(03)
- [7]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D]. 章宇光. 复旦大学, 2010(12)
- [8]浅论我国时尚类杂志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D]. 姚婧. 中国政法大学, 2010(12)
- [9]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现实问题 ——以《时尚先生》为案例研究[D]. 朱丹. 南昌大学, 2009(S1)
- [10]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J]. 宋素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