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城毛茛形态特征数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玺[1](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刘洋[2](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郭梦月[3](2021)在《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文中提出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治疗和防控中,中医药贡献了重要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然而,中药混淆掺伪现象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削弱了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近年来,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迷你条形码(DNA mini-barcode)、超级条形码(super barcode/ultrabarcoding)和 DNA 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监测中药材加工品的真伪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复杂类群的系统进化分析及中药污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DNA条形码技术为核心,对其在中草药真伪鉴定、分子系统学和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Cynanchum)药用物种。基于特定遗传差异、BLAST1、邻接(neighbor-joining,NJ)树、最大似然(maximum-likelihood,ML)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方法评估ITS2条形码对17种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鹅绒藤属物种的种内遗传差异小于种间遗传差异。BLAST1和最近距离法(nearestdistance)分析表明ITS2在种水平的鉴定效率为90.8%和87.4%。NJ树和ML树也证实了 ITS2对鹅绒藤属物种鉴别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一个稳定的SNP位点可将徐长卿C.paniculatum和白薇C.atratum进行准确区分。此外,收集鹅绒藤属3种常用中药商品药材64份,并评估了 ITS2条形码对其进行真伪鉴定的能力。结果表明中药材白薇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检测的11个样品都是混伪品。ITS2条形码可有效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大大提高了该属药材的鉴定效率和准确性。2.应用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开发中药麦冬的“分子身份证”(nucleotide signature),调查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真伪。基于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 39个物种和4个变种的255条ITS2序列开发麦冬“分子身份证”,发现一段麦冬所特有的69bp短片段可有效区分麦冬与其他物种。基于该“分子身份证”对17份麦冬商品药材和8批含麦冬的中成药进行真伪调查。结果表明17份麦冬商品药材中有2份鉴定为混伪品山麦冬,在8批中成药中没有发现掺假成分。本研究新开发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鉴定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有助于中草药市场加工产品的真伪鉴定、质量控制和监督。3.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淫羊藿属(Epimedium)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进行研究。基于淫羊藿属32个物种的45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属下分类评估、分歧时间估计和祖先状态推断。结果表明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56,635bp至159,956bp,根据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区边界的差异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系统发育分析强烈支持了 sect.Macroceras和sect.Diphyllon的姐妹关系,但不能支持sect.Diphyllon的组下分系。Sect.Diphyllon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存在较大冲突。分歧时间估算结果显示,淫羊藿属在更新世早期发生分化(~2.11Ma,95%HPD=1.88-2.35Ma)。祖先状态重建结果表明,淫羊藿属的花瓣从长距型(大花类群)过渡到其他类型(小花类群)。本研究为淫羊藿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进一步阐明淫羊藿属的分类和进化奠定了基础。4.应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酸枣仁、薏苡仁、决明子和苦杏仁4种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取真菌DNA并扩增ITS2序列,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所有被测样品均受到真菌污染。在门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主要的污染菌,其在4种药材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 64.36%~99.74%、93.96%~99.58%、66.50%~99.42%和 68.57%~99.65%。在属水平,酸枣仁样品中的主要菌属是曲霉属Aspergillus(13.52%~87.87%)、假丝酵母属Candida(0.42%~64.56%)和节担菌属Wallemia(0.06%~34.31%);薏苡仁样品中的优势属是镰刀菌属Fusarium(3.05%~60.32%)、曲霉属(2.20%~45.44%)和白僵菌属Beauveria(0.07%~63.21%);决明子样品中的优势属是曲霉属(0.66%~85.51%)、枝孢菌属Cladosporium(0.20%~29.11%)和青霉属Penicillium(0.11%~2.92%);苦杏仁样品中的最优势属是曲霉属(25.86%~93.86%)。此外,在4种中药材样品中还检测到了来自曲霉属、青霉属、假丝酵母属、镰刀菌属、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节担菌属和根霉属Rhizopus的潜在产毒真菌和人类致病菌。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分析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群落多样性,为分析中草药中污染真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保障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哲哲[4](2020)在《贵州省野生熊蜂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因其独特形态学特性,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高原山地地貌,其生境复杂,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熊蜂的生存,而目前对贵州省熊蜂的种类调查及分类研究尚未系统开展。为探究贵州省野生熊蜂物种多样性,本研究于2018-2019年间对贵州省不同生境的熊蜂资源进行调查并开展分类研究。根据记录的采集信息分析其分布特点,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筛选优势种,为贵州省及中国熊蜂种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1.分类研究本研究收集1700余号熊蜂标本,并提供贵州省野生熊蜂种类资源名录,包括8亚属24种,并详细描记熊蜂8亚属18种,其中包括1新种,贵州熊蜂Bombus Orientalibombus guizhouensis sp.nov.;1中国新记录种,菲熊蜂Bombus Megabombus irisanensis Cockerell,1910;2贵州新记录种,埋熊蜂Bombus Orientalibombus funerarius Smith,1852和王氏熊蜂Bombus Pyrobombus wangae Williams et al.,2009。在摸清贵州省熊蜂种类多样性同时,并提供分种检索表、特征彩图及3个新的有效分类特征。2.熊蜂多样性分析与优势种筛选(1)熊蜂分布情况在贵州省熊蜂调查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垂直分布分析表明,其中海拔900-1200m范围内熊蜂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900-1200 m和1500-1800 m范围内熊蜂种类最丰富,占物种数的46%;通过季节动态分析表明,熊蜂发生期为3月至11月,7月物种数量与物种丰富度最多。(2)熊蜂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Simpson指数区间为0.037-0.804,Shannon-Wiener指数区间为0.106-1.788,Pielou均匀度指数区间为0.160-1;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的是雷山县雷公山,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花溪区贵州大学南校区、锦屏县下罗善村等5个采样点。(3)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关系将4个环境因子年均温(AT,Annual Temperature)、年降水(AP,Annual Precipitation)、海拔(Elevation)、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3个多样性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4个环境因子与3个多样性指数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4个环境因子之间,海拔与年均温极显着相关(-0.841,P<0.01),植被指数与年降水显着相关(0.229,P<0.05),其余因子之间不显着相关(P>0.05);3个多样性指数之间均为极显着相关(P<0.01)。(4)熊蜂访花偏好贵州野生熊蜂访花植物共27科57种,其中偏好性较强的有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与豆科Leguminosae,这5个科的植物总共占访花植物的49%。(5)优势种筛选本文主要依据每个物种标本数量,综合采样点、垂直分布和访花植物种类筛选优势种,筛选出三条熊蜂Bombus Megabombus trifasciatus Smith,1852、短头熊蜂Bombus Alpigenobombus breviceps Smith,1852、黄熊蜂Bombus Pyrobombus flavescens Smith,1852 3个优势种。
史成琳[5](2020)在《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现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这一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寻求自然与城市这一人工环境共存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已是每个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逐渐被全球范围内各学者、专家所关注,甚至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也已经普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相关理论,为东营市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方式,从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现状分析发现,东营市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乡土及野生植物种类少,植被类型单一且以草甸、沼泽植被为主体;鸟类和水生动物种类丰富、动物均具有明显的湿地特征;湿地景观面积广阔且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特点与问题,本文从规划总论、空间布局、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六个部分着手制定了保护规划方案。在规划总论方面,提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列举规划依据,制定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期限;在空间布局方面,划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制定乡土植物、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城市绿地植物、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古树名木相关保护规划;在动物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鸟类、鱼类从栖息地保护修复角度制定保护规划,提出了两栖爬行类、兽类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在遗传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提出了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措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制定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提升规划,制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基于盐碱地分级的树种规划,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希望本文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所做的研究和保护规划,能为东营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
黄郎[6](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李磊[7](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文中研究表明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s)作为猕猴桃根部的重要病原物,其为害已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常造成病害抗性产生、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鉴定猕猴桃根结线虫侵染根部产生的病害特征,同时观察病原线虫形态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其种类;使用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根结线虫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对线虫活性较好的粗提物进行田间验证;采用在猕猴桃果园伴生不同植物对根结线虫进行调控,调查其对果园生态的改善效果,进一步得到调控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套种。初步明确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生态环境、果实品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因子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影响,探索出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线虫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根结线虫发生种类,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及r DNA-ITS序列测定,鉴定了病原线虫与Meloidogyne incognita同源性达99%,结合病害侵染引起的猕猴桃根部发病特征,明确了猕猴桃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测定了22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植物粗提物对根结线虫均有一定活性,其中以蕺菜、万寿菊、蓖麻等乙醇粗提物对线虫毒杀活性较强,处理2龄幼虫24 h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0.89%、88.26%和89.32%,LC50分别为2.31 mg/m L、2.66 mg/m L和3.38 mg/m L,田间试验表明,筛选的3种植物粗提物以万寿菊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55.90%,与蕺菜和蓖麻乙醇粗提物处理差异显着。3.在猕猴桃园套种(小麦、大麦、鼠茅草、蕺菜、蚕豆和黑麦草)6种伴生植物,分别调查了各处理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测定了伴生植物对果园杂草种类、生态、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伴生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调控效果,其中以蕺菜伴生果园猕猴桃根结线虫的发病率最低,为13.74%,其相对防效达到43.89%。同时,伴生植物能够降低果园杂草种群,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蕺菜伴生能降低土壤温度。另外,蕺菜伴生还能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处理后其果实平均横径为52.44mm、平均纵径为79.33 mm,单果体积、单果重和亩产量比对照(常规栽培)分别增加24.75%、12.04%和12.05%,差异显着;蕺菜伴生处理后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等含量与对照(常规栽培)相比差异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60%、28.29%、43.46%、26.03%和45.86%。4.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3.95%、7.92%和3.94%;土壤微生物种类以细菌为优势种群,放线菌次之,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02%、12.63%、17.57%和7.98%。相关性分析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着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正相关。
谭鑫[8](2020)在《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色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盛花花坛作为现代园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运用十分广泛,公园绿地、道路两侧、居住区绿地、广场绿地等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植物是盛花花坛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及植物组合的造型来展示盛花花坛的整体美与气势美,当观赏盛花花坛时最刺激人视觉的就是花坛的色彩。因此,本文从色彩学的角度研究盛花花坛。本文采用RHS比色卡法与Color Impact软件取色法对植物色彩进行取色,同时采用SBE评价法对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91种盛花花坛植物与60组盛花花坛进行美景度评价,并建立色彩要素-美景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盛花花坛植物色彩搭配方法以及典型的色彩搭配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已有的植物主色彩提取方法中,选择RHS植物比色卡与Color Impact软件取色法,对盛花花坛植物进行取色。(2)对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进行调研,经统计,共60组盛花花坛,91种盛花花坛植物,且以草本植物及少量灌木植物为主,菊科植物种类数量最多,共26种,运用频率最高的植物为鸡冠花与多头菊。(3)对91种盛花花坛植物进行色彩调查及色彩分析,获取每种植物的RHS值,并根据色彩类型整理。(4)对60组盛花花坛进行色彩调查,从色系搭配和冷暖色搭配角度分析其色彩,并分析了不同功能空间盛花花坛的色彩搭配。(5)通过SBE评价法,对91种植物与60组盛花花坛进行评价并排序。其中单体植物SBE值最高的是蓝花丹,为1.1,花坛组合SBE值最高的是Z7组合(一串红+乒乓菊+四季杜鹃+佛甲草+袖珍椰子+剑叶凤尾蕨+五彩苏+变叶木+朱蕉+女贞+翠菊+长春花),值为1.06。(6)将盛花花坛色彩要素分为14个色彩因子并建立了色彩要素-美景度模型:SBE=-1.784+0.106X4+0.274X6-0.080X7+0.129X8+0.092X9+0.089X13-0.171X11+0.018X10。(7)分析单一色彩要素对美景度的影响并建立模型:(1)色彩鲜艳感-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1.981+1.473x-0.271x2。(2)色彩冷暖感-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1.182+1.32x-0.341x2。(3)色彩团块凸显程度-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0.276+0.173x-0.034x2。(4)色彩对比程度-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0.407+0.306x-0.06x2。(5)花坛开花数-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0.845+0.158x+0.012x2+0.005x3。(6)花坛植物总数-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BE=-0.957+0.185x-0.003x2。(7)绿色占比-美景度之间的拟合模型:SBE=-0.264+2.014x-2.902x2。(8)主色彩占比-美景度值的拟合模型:SBE=-0.364+0.061x-0.003x2+0.02x3。(8)盛花花坛植物色彩搭配方法总结:花坛色彩整体应鲜艳,偏暖色调;色彩团块凸显程度应由花坛实际色彩的数量来确定,当色彩数量大于5种,色彩团块凸显程度应明显,反之应模糊;花坛色彩对比度应明显,花坛开花数应控制在在3-5种,花坛植物应在4-7种;绿色植物占比应为20%-30%;花坛主色彩占比应为30%-60%,色彩调和类型应该根据花坛位置以及周边环境决定;花坛色相对比度应该适当变大,主色彩布局应偏聚集型,营造花团锦簇的氛围,这样的花坛更吸引游人。(9)根据实地调研以及美景度评价,总结出盛花花坛典型的色彩搭配模式,并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分类。每一个季节中,又将花坛分为近似色搭配与对比色搭配两大类,根据色彩归纳典型的搭配模式。
李鹤[9](2019)在《贵州西康玉兰资源分布特征及人工扩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康玉兰(Magnolia wilsonii)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易危物种,因此,开展西康玉兰野生居群的致濒因素与种群扩繁技术研究对该种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以珍稀濒危植物西康玉兰为对象,运用典型群落样地调查等方法开展野生居群的群落生态学调查,全面调查了西康玉兰在贵州的主要分布区资源现状,剖析了野生居群的年龄结构、不同种源地的种子、果实等繁殖性状特征,揭示该种野生居群的致濒因素;同时,开展了种子萌发、有性与无性繁殖等技术研究,取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康玉兰在贵州的盘州市、水城、纳雍、赫章4个县(市)有分布,共有9个分布居群,分布面积有20.7h㎡,资源量共179株;(2)野生种群年龄分布呈倒金字塔形,大树居多,幼树、幼苗较少,种群处于衰退阶段;(3)种群规模小、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自身生物学特性限制、生境退化、直接采挖或砍伐以及野生动物食用等多种因素,导致西康玉兰无法正常萌发和自然更新,致使西康玉兰种群濒危。其中,居群的个体数量和人为干扰活动是致使西康玉兰濒危的关键因素。(4)掌握好采种时间和合适的种子贮藏方法,是提高西康玉兰有性繁殖的核心关键;与无性繁殖(嫁接、扦插相比),该种种子具有较高的萌芽能力,采用种子播种育苗是当前扩张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5)果实、种子等种实性状及不同种源地的苗木生长状态分析显示,盘州市老黑山种源在各方面表现均较为优良,可作进一步的优良种质资源选育。(6)开展该种种质资源收集、筛选优良植株,以“就地+迁地保护”方式为主,“种苗扩繁+回归引种”为辅的方式有机整合,是当前对西康玉兰最为有效和与科学保护管理的重要途径。
刘德新[10](2018)在《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中晚期古环境重建》文中指出大洪水及其气候背景研究是第四纪环境变迁和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黄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在孕育中华文明的同时,黄河水患曾对沿岸文明的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因此,黄河流域洪水事件及其沉积记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上中游及其支流河段;黄河中下游河道虽频繁摆动和变迁,对其研究却相对薄弱。开封位于黄河下游,深受黄河泛滥的影响,虽拥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但黄泛地层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中原地区的古气候与古植被研究也鲜见报道。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其全新世植被变化一直是环境演变学界研究的焦点,然而关于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是否存在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全新世以来,多次黄泛沉积在开封地区上下垂直叠压,形成了比较理想的沉积序列,为我们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洪水事件及其沉积记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研究以开封地层为例,采集岩芯(金明钻孔和师专钻孔)样品,在沉积旋回划分(确定洪水事件)及其定年的基础上,根据洪泛间歇期的孢粉,运用现代类比法(MAT)和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定量重建开封当地的古气候,采用生物群区划法(BIOME)反演开封地区的古植被演化;通过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布设控制性剖面,剔除开封洪泛期地层样品中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孢粉,运用BIOME法反演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晚期部分时段的宏观植被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黄泛地层孢粉组合和浓度划分的沉积旋回与已有的综合旋回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且大部分孢粉旋回与综合旋回上下界限差别较小,吻合度很高。因此,孢粉可以作为开封黄泛地层沉积旋回划分的另外一种代用指标。孢粉旋回个数(15个)多于粒度旋回(12个)、黑碳旋回(12个)及元素旋回个数(12个),可见应用孢粉指标划分旋回的精度高于粒度、黑碳和元素指标,且更加适用于划分深受人类扰动地层的沉积旋回。(2)金明钻孔记录了9次洪水事件,其中7次可确定其发生年代,分别是4000 a BP、225 BC、1387 AD、1399 AD、1461 AD、1642 AD和1841 AD,对应14.720.3 m、13.214.7 m、11.813.2 m、10.011.8 m、7.810.0 m、4.07.8 m和0.84.0 m深度的黄泛地层,20.322.1 m的地层是全新世中期的湖沼相沉积。师专钻孔记录了8次洪水事件,可以确定年代的与金明钻孔相同,分别对应11.920.6 m、10.211.9 m、8.810.2 m、6.98.8 m、5.96.9 m、2.85.9 m和02.8 m深度的黄泛沉积,20.623.0 m的地层是全新世中期的湖沼相沉积。(3)开封地区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为暖湿,降水充沛,最高接近800 mm,研究区周边为伴有常绿树种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景观。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波动较为明显,前期气候暖湿,年均降水量较充沛(约660 mm),温度也处于较高水平,植被以森林为主,对应春秋暖期;后期的温度和降水均有所下降,反映温凉较湿的气候条件,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对应战国温凉期。唐宋时期的温度较春秋战国时期稍有增加,降水量有所降低,大致指示温暖较湿或稍偏干的气候特点,植被以草原或森林草原为主。明朝时期的气候经历了早期的较为暖湿(约650 mm)、中期温凉偏干(约480 mm)、后期温凉干燥(约390 mm)三个阶段,清朝晚期气候寒冷偏湿,分别对应疏林草原、草原、干草原-旱生灌丛、森林-草原植被景观。(4)根据开封黄泛间歇期地层孢粉重建的古气候,在宏观上识别出了全新世大暖期及北半球广泛认可的4200 a BP事件、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事件,且各阶段气候状况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其他生物地理区域之间的古气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结论表明,在缺少湖泊、石笋等其他高分辨率古气候载体的黄河下游泛滥冲积平原上,根据黄泛间歇期的孢粉反演当地的古气候是切实可行的。(5)基于开封黄泛冲积物孢粉反演的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显示,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总体上以草原植被为主,南部、东南部稍湿润的地区为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沟谷、基岩山地发育有森林植被;晚期仍以草原植被为主,部分地区存在森林-草原植被景观,沟谷、基岩山地发育有森林或以松为主针阔叶混交林;秦汉至宋元时期以草原为主,个别地区可能也有森林-草原及草甸发育;明清时期主要为草原植被,清朝时期在在沟谷、山坡等地可能发育有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6)由于风蚀、雨水冲刷及淋滤作用,致使在黄土高原地区很难获取保存完好的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现有的沉积物孢粉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其周边较大区域的植被信息。而开封黄泛地层记录的孢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这一不足。与文献记载及黄土高原地区已有的剖面反演植被变化的结果相比,本研究更能在宏观上全面反映黄土高原整体植被变化状况。该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基于河流下游冲积物孢粉反演中上游孢粉源区植被变化的可行性。
二、水城毛茛形态特征数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城毛茛形态特征数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概况 |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
1.5 解决的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
2.1 科兹洛夫传略 |
2.1.1 探险萌芽 |
2.1.2 命运转折 |
2.1.3 踏上征途 |
2.1.4 崭露头角 |
2.1.5 中坚力量 |
2.1.6 蜚声世界 |
2.1.7 首谒达赖喇嘛 |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
2.1.9 守卫保护区 |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
2.1.11 晚年归隐 |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
2.2.1 考古发掘 |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
2.2.5 生态学考察 |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
2.3.1 版本 |
2.3.2 撰写特点 |
2.3.3 内容简介 |
2.4 小结 |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民族 |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
5.2.4 结论 |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
5.3.4 结论 |
5.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 中文文献 |
2 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2)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3.1.3 计算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DNA条形码技术概述 |
1.1 DNA条形码的概念及发展 |
1.2 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筛选 |
1.3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2.中草药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
2.1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
2.2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
2.2.1 中药真伪问题 |
2.2.2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 |
3.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及其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4.超级条形码研究概述 |
5.DNA宏条形码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
6.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第二章 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PCR扩增及测序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别 |
2.1.1 扩增、测序和序列特征 |
2.1.2 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分析 |
2.1.3 鉴定效率分析 |
2.1.4 SNP分析 |
2.2 《中国药典》收载3种鹅绒藤属中药材的真伪调查 |
3.讨论 |
3.1 鹅绒藤属中药材DNA提取的难点 |
3.2 ITS2条形码可作为鉴别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有效工具 |
3.3 DNA条形码可高效检测鹅绒藤属商品药材真伪 |
4.小结 |
第三章 麦冬“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PCR扩增及测序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麦冬“分子身份证”筛选 |
2.2 麦冬“分子身份证”专属性验证 |
2.3 应用麦冬“分子身份证”检测商品药材及中成药 |
3.讨论 |
3.1 “分子身份证”是检测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有效工具 |
3.2 开发“分子身份证”进行中草药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4.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超级条形码的淫羊藿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高通量测序 |
1.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验证及注释 |
1.6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分析 |
1.7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
1.8 分歧时间估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2.2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2.4 IR区边界的收缩与扩张 |
2.5 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
2.6 分歧时间估计 |
3.讨论 |
3.1 中国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3.2 中国淫羊藿属物种分化的起源 |
3.3 淫羊藿属花瓣性状的演化 |
4.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1.中药材酸枣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3 DNA提取 |
1.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1.1.5 数据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1.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1.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1.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2.中药材薏苡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3 DNA提取 |
2.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2.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2.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2.2.4 菌群互作分析 |
3.中药材决明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3 DNA提取 |
3.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3.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3.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3.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3.2.5 相关性网络分析 |
4.中药材苦杏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1.3 DNA提取 |
4.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4.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4.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4.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5.讨论 |
5.1 中草药真菌污染情况不容忽视 |
5.2 DNA分子标记选择 |
5.3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中草药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
6.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贵州省野生熊蜂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1章 概述 |
1 分类地位及识别特征 |
2 国内外调查及分类研究进展 |
2.1 世界熊蜂研究进展 |
2.2 国内熊蜂研究进展 |
3 生物学及经济意义 |
3.1 熊蜂生物学特性 |
3.2 熊蜂授粉经济价值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贵州省熊蜂分类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分类特征及术语 |
2.1 体型及毛色 |
2.2 常用分类特征 |
2.3 形态概述 |
3 结果与分类 |
3.1 阿熊蜂亚属Subgenus Alpigenobombus |
3.2 熊蜂亚属Subgenus Bombus |
3.3 巨熊蜂亚属Subgenus Megabombus |
3.4 黑熊蜂亚属Subgenus Melanobombus |
3.5 东熊蜂亚属Subgenus Orientalibombus |
3.6 拟熊蜂亚属Subgenus Psithyrus |
3.7 火红熊蜂亚属Subgenus Pyrobombus |
3.8 胸熊蜂亚属Subgenus Thoracobombus |
3.9 新的分类特征 |
第3章 物种多样性分析与优势种筛选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区域概况 |
1.2 研究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熊蜂分布 |
2.2 熊蜂多样性分析 |
2.3 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
2.4 贵州省熊蜂访花偏好 |
2.5 优势种筛选 |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1.1 分类研究 |
1.2 多样性分析与优势种筛选 |
2 讨论 |
2.1 分类研究 |
2.2 调查分析 |
2.3 优势种及利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参与科研项目 |
Ⅱ参加会议 |
Ⅲ发表论文情况 |
(5)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多样性 |
1.2.2 城市生物多样性 |
1.2.3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
1.2.4 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地理区位概况 |
2.3 自然环境概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
4.1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
4.1.1 植物多样性现状 |
4.1.2 植物区系分布区型分析 |
4.1.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4.1.4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现状 |
4.1.5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析 |
4.1.6 东营市植被现状及分析 |
4.2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
4.2.1 鸟类多样性现状 |
4.2.2 鱼类多样性现状 |
4.2.2.1 海洋鱼类 |
4.2.2.2 淡水鱼类 |
4.2.3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 |
4.2.4 兽类多样性现状 |
4.3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
4.3.1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
4.3.2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
4.3.3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
4.4 东营市景观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
4.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特点 |
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5.1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总论 |
5.1.1 规划理念 |
5.1.2 规划原则 |
5.1.3 规划依据 |
5.1.4 规划目标 |
5.1.4.1 总体目标 |
5.1.4.2 分期目标 |
5.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
5.2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 |
5.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规划 |
5.2.2 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规划 |
5.2.2.1 斑块规划 |
5.2.2.2 廊道规划 |
5.3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5.3.1 乡土植物保护规划 |
5.3.2 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种类及保护建议 |
5.3.3 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规划 |
5.3.3.1 城市绿地植物树种推荐 |
5.3.4 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
5.3.5 入侵植物防治 |
5.3.6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
5.3.6.1 保护范围 |
5.3.6.2 保护措施 |
5.4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5.4.1 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
5.4.1.1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 |
5.4.1.2 东营市鸟类栖息地保护布局 |
5.4.1.3 湿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
5.4.1.4 林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
5.4.2 鱼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
5.4.2.1 鱼类栖息地保护 |
5.4.2.2 鱼类栖息地修复和构建 |
5.4.3 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5.4.4 兽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
5.5 东营市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 |
5.5.1 黄河三角洲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 |
5.6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规划 |
5.6.1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
5.6.1.1 湿地自然植物群落保护规划 |
5.6.1.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提升 |
5.6.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
5.6.3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
1.3 目的意义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地理位置 |
1.4.2 气候条件 |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
2.2.1 物种组成概况 |
2.2.2 生活型分析 |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
2.3.1 水平分布格局 |
2.3.2 垂直分布格局 |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
3.1.2 评分标准 |
3.2 评价结果 |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
3.2.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
4.1 区划原则 |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4.2 区划指标 |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
4.3 区划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
4.4 区划结果 |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
4.4.2 温度带区划 |
4.4.3 干湿区区划 |
4.4.4 绿化区划 |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4.5.1 总体物种组成 |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
(7)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根结线虫防治研究进展 |
1.1.1 病原物 |
1.1.2 发生规律 |
1.1.3 致病机理 |
1.1.4 防治措施 |
1.2 植物抑制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
1.2.1 调控发育 |
1.2.2 趋化作用 |
1.2.3 毒杀作用 |
1.3 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病害防控研究现状 |
1.3.1 稀释阻隔作用 |
1.3.2 错峰消减效应 |
1.3.3 根际互作效应 |
1.4 论文设计思路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猕猴桃根结形态观察与病原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根结线虫采集 |
2.1.3 根结线虫分离 |
2.1.4 根结线虫接种繁殖 |
2.1.5 发病根部组织观察 |
2.1.6 根结线虫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
2.1.7 根结线虫形态鉴定 |
2.1.8 根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根结线虫侵染对猕猴桃根部症状 |
2.2.2 根结线虫侵染猕猴桃根部解剖形态 |
2.2.3 根结线虫的形态描述 |
2.2.4 根结线虫形态测量数值 |
2.2.5 根结线虫分子鉴定 |
2.2.6 根结线虫r DNA-ITS序列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
3.1.3 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获取 |
3.1.4 粗提物原液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活性测定 |
3.1.5 粗提物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毒力测定 |
3.1.6 田间防效试验 |
3.1.7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毒杀活性 |
3.2.2 不同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毒力 |
3.2.3 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控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伴生植物对根结线虫的调控及对猕猴桃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伴生植物对根结线虫调控作用 |
4.1.5 伴生植物猕猴桃园杂草种群调查 |
4.1.6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
4.1.7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测定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调控效果 |
4.2.2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杂草种类的影响 |
4.2.3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4.2.4 伴生植物猕猴桃园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5 伴生植物猕猴桃新生枝梢的影响 |
4.2.6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2.7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 |
5.1.4 套种蕺菜对根结线虫调控作用 |
5.1.5 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5.1.6 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5.1.7 猕猴桃园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5.1.8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根结线虫的调控效果 |
5.2.2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3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2.4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2.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8)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色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植物色彩理论研究与发展 |
1.3.2 植物色彩评价理论研究与发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盛花花坛色彩及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色彩的基本认知 |
2.1.1 色彩及其属性 |
2.1.2 色彩的体系 |
2.1.3 色彩调和理论 |
2.1.4 色彩搭配理论 |
2.2 色彩的心理效应 |
2.2.1 色彩的冷暖感 |
2.2.2 色彩的轻重感 |
2.2.3 色彩的距离感 |
2.2.4 色彩的面积感 |
2.2.5 色彩的动静感 |
2.3 盛花花坛色彩搭配 |
2.3.1 对比色搭配 |
2.3.2 近似色搭配 |
2.4 色彩美景度评价 |
2.4.1 描述因子法 |
2.4.2 调查问卷法 |
2.4.3 心理物理学法 |
第3章 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及其色彩调研 |
3.1 调研区概况 |
3.2 调研对象与内容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方法 |
3.4 植物色彩相关数据的获取方法 |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盛花花坛植物调查 |
3.5.2 盛花花坛植物色彩类型整理与分析 |
3.5.3 盛花花坛色彩搭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BE法的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色彩评价 |
4.1 基于SBE法的盛花花坛色彩评价 |
4.1.1 评价内容 |
4.1.2 评价样本采集及筛选 |
4.1.3 评价人员 |
4.1.4 评价过程 |
4.1.5 SBE值的标准化处理 |
4.2 色彩要素与美景度模型 |
4.2.1 色彩要素分析 |
4.2.2 色彩要素-美景度模型的建立 |
4.2.3 色彩要素-美景度模型的检验 |
4.2.4 主要色彩要素对美景度的影响分析 |
4.3 盛花花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 91种植物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2 60组盛花花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 盛花花坛色彩搭配方法与色彩搭配模式总结 |
4.4.1 色彩搭配方法总结 |
4.4.2 色彩搭配模式总结 |
4.5 问题及优化建议 |
4.5.1 存在的问题 |
4.5.2 优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91种盛花花坛植物资源表 |
附录2 91种植物照片编号 |
附录3 60组盛花花坛照片编号 |
附录4 91种植物SBE值排名 |
附录5 60组盛花花坛SBE值排名 |
附录6 60组盛花花坛照片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贵州西康玉兰资源分布特征及人工扩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综述 |
1.1 种群繁育研究现状 |
1.2 木兰科研究现状 |
1.2.1 木兰科资源利用现状研究 |
1.2.2 木兰科繁殖情况 |
1.3 西康玉兰研究现状 |
1.3.1 西康玉兰资源现状 |
1.3.2 西康玉兰繁殖研究现状 |
2.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2.1 任务需求分析 |
2.1.1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
2.1.2 具有较大开发利用前景 |
2.1.3 野生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
2.1.4 扩繁推广意义重大 |
2.2 研究内容 |
2.2.1 资源现状 |
2.2.2 繁育技术 |
2.2.3 濒危因素 |
2.3 技术路线 |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源调查 |
3.2.2 种实测定 |
3.2.3 扩繁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3.1 群落分析 |
3.3.2 种实相关性 |
3.3.3 繁育技术 |
4.结果与分析 |
4.1 资源现状 |
4.1.1 分布情况 |
4.1.2 资源量 |
4.1.3 更新情况 |
4.1.4 主要群落分析 |
4.1.5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4.2 种实特征及贮藏 |
4.2.1 种实采集与调制 |
4.2.2 果实性状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
4.2.3 种子性状特征 |
4.2.4 种子贮藏 |
4.2.5 不同因素对发芽的影响分析 |
4.3 扩繁技术 |
4.3.1 苗期生长动态分析 |
4.3.2 无性繁殖技术 |
4.4 濒危因素分析 |
4.4.1 内部因素 |
4.4.2 外部因素 |
5.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资源现状 |
5.1.2 种实特性 |
5.1.3 繁育技术 |
5.1.4 濒危原因 |
5.2 讨论 |
6、致谢 |
7、主要参考文献 |
(10)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中晚期古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洪水研究的必要性 |
1.1.2 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宏观研究的必要性 |
1.1.3 开封地区古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冲积物沉积旋回代用指标研究 |
1.2.2 冲积物孢粉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
1.2.3 全新世以来河南省境古环境研究 |
1.2.4 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研究 |
1.2.5 开封古城黄泛地层研究 |
1.2.6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开封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开封地区黄河泛滥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冲积物样品采集方法 |
3.2.2 地层定年方法 |
3.2.3 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总有机碳分析方法 |
3.2.4 孢粉分析方法 |
3.2.5 开封黄泛地层中黄土高原源孢粉的判别方法 |
3.2.6 基于地层孢粉的古气候重建方法 |
3.2.7 基于地层孢粉的古植被重建方法 |
4 开封黄泛地层及控制剖面孢粉组合特征 |
4.1 开封黄泛地层孢粉分析 |
4.1.1 黄泛地层主要孢粉类型 |
4.1.2 黄泛地层孢粉组合特征 |
4.2 黄土高原控制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 |
4.2.1 河曲剖面孢粉组合特征 |
4.2.2 杨官寨剖面孢粉组合特征 |
4.2.3 黄土高原控制剖面孢粉组合的对比分析 |
5 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特征的沉积旋回划分及其年代确定 |
5.1 基于孢粉特征的沉积旋回划分 |
5.1.1 沉积旋回划分依据——孢粉代用指标 |
5.1.2 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特征的沉积旋回划分 |
5.1.3 开封黄泛地层孢粉旋回和其他旋回的比较 |
5.2 沉积旋回年代断定的依据 |
5.2.1 AMS14C与 OSL年龄 |
5.2.2 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 |
5.3 沉积旋回年代框架及其对应的洪水事件 |
5.3.1 战国以来沉积旋回年代框架及其对应的洪水事件 |
5.3.2 战国以前沉积旋回年代框架及其对应的洪水事件 |
6 基于黄泛地层孢粉记录的开封地区古环境定量重建 |
6.1 古气候定量重建 |
6.1.1 表土孢粉数据库及其筛选 |
6.1.2 表土孢粉样点的气象数据获取 |
6.1.3 古气候定量重建模型 |
6.1.4 开封全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 |
6.2 古植被定量重建 |
6.3 开封与其他区域古环境记录的对比 |
7 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的全新世中晚期黄土高原宏观植被重建 |
7.1 开封冲积地层黄土高原源孢粉的识别 |
7.2 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的黄土高原古植被重建 |
7.3 黄土高原古植被重建结果的可信度分析 |
7.3.1 开封黄泛地层黄河上游源孢粉剔除前后对黄土高原植被重建的影响 |
7.3.2 开封黄泛地层与泾河流域古植被重建结果的比较 |
7.3.3 本研究古植被重建与已有研究的对比 |
7.4 基于河流下游冲积物孢粉反演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可行性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四、水城毛茛形态特征数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D]. 郭梦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贵州省野生熊蜂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D]. 王哲哲. 贵州大学, 2020(01)
- [5]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史成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7]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D]. 李磊. 贵州大学, 2020(04)
- [8]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盛花花坛色彩评价[D]. 谭鑫. 西南大学, 2020(01)
- [9]贵州西康玉兰资源分布特征及人工扩繁技术研究[D]. 李鹤. 贵州大学, 2019(09)
- [10]基于开封黄泛地层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中晚期古环境重建[D]. 刘德新. 河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