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的室内外 CBR 测试方法比较

基于土壤的室内外 CBR 测试方法比较

一、室内外土基CBR试验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琦[1](2020)在《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连云港在城市发展上遇到诸多问题。其中碱渣、磷矿尾砂等工业固废大量堆积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同时,连云港多个交通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亟需大量碎石土填料。然而,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逐年重视,连云港已明令禁止开采当地的碎石土。此举造成多个道路工程因为填料缺乏而只能延长施工周期,从外省购买填料,耗时耗力。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发现,如果将磷矿尾砂和连云港滨海相黏土混合,混合料的级配将得到优化,形成一种尾砂作为骨架,黏土作为填充质的密实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掺入碱渣,利用其中的Ca SO4、Ca(OH)2等成分和黏土、尾砂反应生成胶凝物质,可以进一步提升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基于这种构思,本文以碱渣、黏土掺量为变量设定了配合比,开展了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能、路用性能、微观机理和现场试验,以期提出适用于路基的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填料,应用于工程现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原材料碱渣、磷矿尾砂和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微观形貌。(2)通过改变碱渣、黏土在混合料中的比例,形成黏土改性磷矿尾砂、碱渣改性磷矿尾砂、碱渣改性黏土、碱渣-磷矿尾砂-黏土、石灰改性黏土(比对组)这五大类材料,开展击实试验、CBR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碱渣、尾砂、黏土、石灰掺量对压实和强度性能的影响特征,并从黏土改性尾砂、碱渣改性黏土、碱渣-尾砂-黏土以及石灰改性黏土配合比组中各筛选出了一个优良配比。(3)对筛选出的优良配合比进行级配分析、回弹模量、水稳性、干湿循环、压实度等路用性能试验,分析泡水龄期、干湿循环次数和压实度变化对其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长期泡水、干湿循环、压实度变化等条件下,碱渣-尾砂-黏土混合料仍能接近甚至超过传统石灰土的强度。(4)对碱渣改性黏土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微观形貌和生成物,发现混合物中黏土颗粒填充碱渣孔隙,相比于原状碱渣,结构更加密实。结合已有成果、生成物形态和EDS试验确定了碱渣改性黏土主要生成了水化硅酸钙(CSH)和钙矾石(AFt)等胶凝物质,这两种物质对混合料颗粒起到胶凝作用。(5)以填料的压实度、承载比(CBR)、回弹模量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连云港某公路的现场试验段铺筑试验,总结了碱渣改性黏土混合料用作路基填料的填筑施工工艺,评估了填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旭生[2](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晓雪[3](2020)在《黔东南州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反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容易产生的病害之一。黔东南州雨季持续时间长,容易出现水损害等与反射裂缝关联的问题,严重影响路面寿命,倒装结构可以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论文依托贵州省公路局《黔东南地区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研究与应用示范》科技项目,结合G242锦屏大同至黎平高屯公路,进行黔东南州级配碎石倒装结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对性能的影响和黔东南州碎石材料特性,采用31.5mm为级配碎石基层的最大粒径,并对选定料场中级配碎石的基础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发现该地区的级配碎石材料压碎值和针片状含量较高,但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通用级配设计方法泰勒法和规范推荐级配进行了参数确定。基于多级嵌挤理论完成粗集料的骨架构造,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确定粗细集料比例。(2)结合CBR试验和三轴试验进行了混合料的性能研究,对设计的级配碎石组成进行初选。探索了级配碎石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了级配、围压、偏应力、体应力和含水率等因素对动态模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级配碎石的非线性特性,Uzan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表征黔东南州级配碎石材料回弹模量的非线性特性。(3)基于二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索集料的接触特征与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接触特性较好的骨架型级配由于内部荷载传递方式和材料压碎值较高导致性能不够优良。为了获得性能更加稳定的级配,提出了基于变异性的级配设计方法,并根据室内试验结果获得关键筛孔的通过率。(4)通过模拟计算发现: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相比,倒装结构可以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但容易产生Top-Down裂缝,且疲劳寿命较短。根据各结构层模量和厚度的变化规律,推荐了二级公路重、中等、轻交通下的典型倒装结构沥青路面。通过试验路的设计、铺设与检测,验证了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施工工艺、倒装结构的适应性。

任贵政[4](2019)在《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速公路的主干网建设基本完成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即将进入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之前的低等级公路、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结合莲株高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采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室内土工基础试验得出了项目沿线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含砂低液限粘土,强度仅符合下路堤填筑的要求,并通过室内承载板试验、静三轴试验,得出了该全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弹塑性力学参数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2)然后对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一系列的水泥改良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经过4%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满足路基上路堤(94区)部位的填筑,经过8%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可以用于填筑路基的各个部位,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刚度参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3)接着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了在长期的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下,路基建成以后内部的湿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路基建成后内部湿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建成3~5年以后,路基工会达到湿度平衡,基本上不再产生变化。(4)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含水率变化后,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在不同施工技术方案处治下的新老路基、地基以及路面表面的差异沉降变形状况,说明了处治方法的可行性。为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鸿运[5](2017)在《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旧建筑物被拆除,导致“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越发凸显。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果能够将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并将其用于公路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建筑垃圾堆放引起的土地占用、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还能节省大量的道路建筑材料,促进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系统的试验,分析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吸水率、表观密度、压碎值等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天然土以不同的配合比混合,试验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情况下建筑再生骨料与天然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和CBR值等指标及其变化规律,明确了建筑垃圾填筑公路路基的可行性。进而,分别以水泥、石灰、石灰粉煤灰为结合料,试验研究了三种无机结合料稳定建筑垃圾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等路用性能指标,并系统分析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掺入量、砖砼比例、结合料剂量等因素对建筑垃圾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表明了无机结合料稳定建筑垃圾混合料作为公路底基层材料的可行性。其次,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干缩性能、耐磨性能等技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满足中、轻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可以作为中、轻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面层建筑材料。最后,在不同建筑垃圾底基层刚度和路基刚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ANSYS软件对沥青路面的路表弯沉、各结构层层底拉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建筑垃圾用作路基填料和路面底基层材料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中的系统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建筑垃圾的变废为宝与资源化利用。

黄凯峰[6](2017)在《水泥石灰稳定红土砾石基层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世界责任感越来越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对非洲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援助力度很大,国内许多建筑企业都在参与非洲的建设。论文结合刚果(布)基班古至多利吉段道路整治和沥青铺设工程的建设,以刚果盆地红土砾石与国内桂林红土砾石为研究对象,开展红土砾石用于路面(底)基层铺筑的可行性与施工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天然非洲红土砾石和桂林红土砾石室内土工试验,获得了两种红土砾石的基本工程特性,结合国内路面设计规范和依托工程技术要求分析了两种红土砾石路用的可行性。2、以水泥、石灰为改良剂,制作了不同掺量(2%、4%、6%、8%)的水泥、石灰稳定红土砾石试样,先后完成了稳定红土砾石的CBR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崩解性试验、渗透性试验、干缩试验、干温循环试验、回弹模量试验,结合规范与依托工程技术文件要求,分析了稳定红土砾石用作路面基层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非洲稳定红土砾石的水稳性、抗渗性均优于桂林稳定红土砾石,无机结合料掺量越高效果越明显。非洲稳定红土砾石在水泥掺量为4%、石灰掺量为8%时,可满足路用强度要求;桂林稳定红土砾石在水泥掺量为6%时,可满足路用强度要求。3、基于正交试验理论对路面设计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组合,以依托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半刚性路面结构、柔性路面结构为基础方案,采用BISAR3.0对稳定红土砾石作为基层或底基层时的路面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稳定红土砾石用作路面结构层的合理层位与厚度并给出了建议方案。4、结合依托工程建设,开展了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路面施工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段的修筑,对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进行了验证,并对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的施工要点和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总结。

杨勇[7](2016)在《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动回弹模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结构层设计寿命从上自下逐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新思想,提出了在路基与半刚性基层之间设置具有一定厚度和刚度的级配碎石过渡层,可发挥级配碎石层对路基刚度的补偿作用与过渡作用,这对沥青路面结构受力与变形也具有协调作用。由于级配碎石材料力学性质的非线性特性,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具有高度的应力依赖性,荷载级位与作用形式都将影响级配碎石结构层的应力状态,不同应力状态时级配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不同,据此所计算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结果亦将不同,这将直接影响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本文借助动三轴试验等开展级配碎石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提出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回弹模量的确定方法与取值范围。参照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级配碎石级配范围,结合实际工程中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出骨架密实结构的设计级配,采用重型击实法确定了级配碎石材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为了模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最不利状态,开展了不同饱水时间下的CBR强度试验,揭示了饱水时间对CBR强度值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在饱水1天左右基本达到最不利稳定状态。通过动三轴试验设备开展了级配碎石动回弹模量试验,分析发现集料最大粒径、含水率、密实度、偏应力、围压、第一应力不变量对动回弹模量均有影响,结果表明回弹模量随偏应力的增大、围压的增大、第一应力不变量的增大、含水率的降低、密实度的增加、集料最大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技术性建议。对动静回弹模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确定静回弹模量时的固定应力状态与实际路面动应力状态不匹配。基于不同物性状态下的动回弹模量试验结果,采用常用的无结合料粒料材料回弹模量本构模型分别进行了回归拟合,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出骨架密实型级配碎石材料回弹模量的非线性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了结构层寿命逐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的模量取值范围。研究成果可为结构层寿命逐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郑大为,刘迪,李凯[8](2016)在《不同水泥掺质量的CBR室内外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不同水泥掺量材料路基强度大小的问题,采用抚顺宝上线与新民叶苗线的两段试验路进行CBR值测试的方法,分别采用不添加水泥的级配碎石、质量分数3%低水泥剂量级配碎石、质量分数4%水泥含量的水泥稳定碎石3种不同水泥掺量的上基层分别进行现场CBR试验和室内CBR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外相同材料的CBR值相差很多,不同水泥掺质量的CBR值与水泥含量有关.

程飞[9](2015)在《黄土路基加州承载比与回弹模量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山西地区黄土地区路基加州承载比CBR和路基回弹模量E0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对山西9种典型土样进行液塑限、比重及颗粒分析等物理性质试验,得出了山西黄土地区土质为级配不良土且以粉土为主。再此基础上选取山西3个典型路段(山平高速试验路段、广源高速试验路段、河运高速试验路段)进行现场CBR和回弹模量试验,对结果进行归纳研究,得到山西典型黄土地区E0、CBR、压实度K和含水率w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黄土成分、含水率、浸水时间和成型方式对CBR的影响,得出回弹模量、浸水CBR和不浸水CBR都是随着黄土密实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在一定水分含量条件下,回弹模量是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而降低;在击实成型条件下,干燥CBR随着含水率的提高而降低,浸水CBR随着含水率的提高,先减小后升高;在静压成型实验中,浸水CBR是根据水分含量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

丁军友[10](2013)在《渭南吴田黄土剖面地层CBR值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黄土分布广泛,尤其是在中西部广大地区更为常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黄土地区公路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路基填料的黄土,也在路基稳定与安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BR值作为路基选择填料的依据,不可避免的要与黄土联系在一起。黄土是一种重要的筑路材料,但是黄土有着复杂的结构,具有大孔性和多孔性,且不易压实,因此它也是非理想的筑路材料。部分黄土具有湿陷性,这种性质对公路路基影响甚大,因此有必要探究黄土的湿陷性。另外,黄土是随着年代沉积而成,在漫长的时期内,黄土地层沉积越来越厚。受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从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上分为很多层,因此每层黄土的性质也有差异。路基黄土的CBR值在规范中有规定,因此有必要对黄土的CBR进行细致的研究,防止公路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文中将以黄土的CBR试验为核心,探讨分析黄土CBR值的一系列问题。本次试验所用材料选用渭南吴田黄土剖面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先通过黄土的一些特点,将黄土细分为许多层,对每一层黄土分别做试验,然后将试验结果汇总,分析CBR值分布、影响因素和机理等,并得出规律。其次,将吴田黄土地层剖面的CBR值与西安白鹿塬任家坡村黄土地层剖面的CBR值相比较,找出异同点。

二、室内外土基CBR试验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外土基CBR试验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碱渣的路用现状
        1.2.2 尾矿的路用现状
        1.2.3 尾矿砂-黏土混合料路用情况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前言
    2.2 试验内容
        2.2.1 基本物理化学试验
        2.2.2 击实试验
        2.2.3 加州承载比(CBR)试验
        2.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2.5 回弹模量试验
        2.2.6 水稳试验
        2.2.7 干湿循环试验
        2.2.8 不同压实度路用性能试验
        2.2.9 扫描电镜试验(SEM)及能谱仪试验(EDS)
    2.3 试验材料物理指标
        2.3.1 碱渣
        2.3.2 磷矿尾砂
        2.3.3 黏土
        2.3.4 熟石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渣-磷矿尾砂-黏土的配合比设计
    3.1 前言
    3.2 黏土改性磷矿尾砂配合比设计
        3.2.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3 碱渣改性磷矿尾砂配合比设计
        3.3.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碱渣改性黏土配合比设计
        3.4.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4.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碱渣-磷矿尾砂-黏土配合比设计
        3.5.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5.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石灰改性黏土配合比设计
        3.6.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6.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6.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优选配比的路用性能及改性机制
    4.1 优选配比物理力学参数
    4.2 优选配比级配分析
    4.3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水稳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干湿循环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压实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碱渣改性黏土微观结构和改性机理探究
        4.7.1 碱渣改性黏土的微观形貌分析
        4.7.2 碱渣改性黏土机理进一步探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试验路段评价
    5.1 工程概况
    5.2 试验段概况
    5.3 现场施工工艺
    5.4 现场测试内容、方法及结果
        5.4.1 现场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5.4.2 现场测试结果
    5.5 经济效益
    5.6 社会效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配合比筛选
        6.1.2 优选配合比路用性能及微观试验
        6.1.3 现场试验段铺筑工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参考文献

(2)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3.1.1 试槽土基
        3.1.2 级配碎石基层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3.1.5 沥青面层
    3.2 试槽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4.1 试验路概况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4.3.1 制作硬路肩
        4.3.2 拌和
        4.3.3 铺筑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4.3.5 碾压
        4.3.6 接缝处理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4.5.1 路面弯沉检测
        4.5.2 平整度测定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5.1 推荐结构组合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5.1.2 适应公路级别
        5.1.3 推荐路面结构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技术控制
        5.2.3 质量控制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5.4 经济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黔东南州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级配碎石组成设计
        1.2.2 级配碎石成型方式
        1.2.3 级配碎石室内试验
        1.2.4 级配碎石数值计算
        1.2.5 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级配碎石基本力学性能及组成设计
    2.1 级配碎石材料特性
    2.2 级配碎石基本力学性能
        2.2.1 压碎值
        2.2.2 针片状含量
        2.2.3 砂当量
        2.2.4 塑性指数和液限
        2.2.5 材料评价
    2.3 基于泰勒法的级配设计
    2.4 基于多级嵌挤法的级配设计
        2.4.1 粗集料骨架试验
        2.4.2 粗细集料合成比例
    2.5 基于规范推荐的级配设计
    2.6 级配类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性能研究
    3.1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3.2 加州承载比(CBR)
    3.3 动态模量
        3.3.1 动态三轴压缩试验
        3.3.2 应力状态和级配对动态模量的影响分析
        3.3.3 含水率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分析
    3.4 级配碎石非线性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颗粒接触特性与变异性研究
    4.1 试样的制备与图像获取
        4.1.1 粗集料选取
        4.1.2 制备过程
        4.1.3 获取数字图像
        4.1.4 数字图像的处理
        4.1.5 接触阈值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处理
        4.2.2 结果分析
    4.3 级配碎石变异性研究
        4.3.1 级配变异
        4.3.2 级配细化率
        4.3.3 级配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力学响应
    5.1 黔东南州级配碎石倒装结构
    5.2 力学模型
        5.2.1 加载形式
        5.2.2 参数确定
        5.2.3 有限元模型
    5.3 数据分析
        5.3.1 路表弯沉
        5.3.2 结构层拉应力与拉应变
        5.3.3 结构层剪应力
        5.3.4 疲劳寿命
    5.4 结构参数对倒装结构的影响分析
        5.4.1 轴载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5.4.2 面层厚度和模量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5.4.3 级配碎石层模量和厚度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5.4.4 水泥稳层碎石层厚度和模量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5.4.5 典型倒装结构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验证
    6.1 试验路工程简介
        6.1.1 试验路背景
        6.1.2 试验路交通量
        6.1.3 试验路方案
    6.2 路基
        6.2.1 施工及技术要求
        6.2.2 模量反算
    6.3 水泥稳定碎石层
    6.4 级配碎石层
        6.4.1 原材料检验和混合料检验
        6.4.2 松铺系数的确定
        6.4.3 现场压实度控制
        6.4.4 混合料级配控制
        6.4.5 离析程度控制
        6.4.6 含水量控制
    6.5 面层
        6.5.1 施工及技术要求
        6.5.2 弯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土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2.3 工程地质评价
        2.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3.2 工程地质分区
        2.3.3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性质试验
        3.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3.2.2 颗粒分析试验
        3.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3.2.4 击实试验
    3.3 承载比(CBR)试验
    3.4 抗剪强度试验
        3.4.1 TSZ全自动三轴仪简介
        3.4.2 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全风化花岗岩的试件制备
        3.4.3 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3.5 回弹模量试验
    3.6 小结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泥改良原理
    4.3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4.3.1 界限含水率试验
        4.3.2 击实试验
    4.4 CBR试验
    4.5 回弹模量试验
    4.6 抗剪强度试验
    4.7 小结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5.1 引言
    5.2 VADOSE/W模块简介
    5.3 计算几何模型
    5.4 路基湿度场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5.4.1 湿度场模型参数
        5.4.2 湿度场模型边界条件
    5.5 路基湿度场数值结果分析
        5.5.1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5.5.2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6.3.2 模型的假定条件
        6.3.3 交通荷载的静力等效计算
        6.3.4 计算断面和参数
        6.3.5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6.3.6 加载填筑历时及固结过程
    6.4 不同处治方法下的新老路基位移场数值结果分析
        6.4.1 直接拼接状况下新老路基位移场分析
        6.4.2 新老路基开挖台阶拼接技术的应用分析
        6.4.3 土工格栅在新老路基拼接中的应用分析
        6.4.4 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天津市建筑垃圾概况
        1.2.1 天津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估计
        1.2.2 天津市建筑垃圾成分分析
    1.3 建筑垃圾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概况
        1.3.2 国外建筑垃圾应用于道路工程研究现况
        1.3.3 国内建筑垃圾应用于道路工程研究现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垃圾骨料的制备及基本性能研究
    2.1 建筑垃圾分类
        2.1.1 按来源分类
        2.1.2 按回收利用方式分类
    2.2 建筑垃圾处理加工研究
        2.2.1 国外再生骨料的加工工艺
        2.2.2 国内再生骨料的加工工艺
        2.2.3 室内试验再生骨料的加工
    2.3 建筑垃圾骨料物理性能试验研究
        2.3.1 外观特性
        2.3.2 颗粒级配
        2.3.3 表观密度
        2.3.4 吸水率
        2.3.5 压碎值
        2.3.6 洛杉矶磨耗值
        2.3.7 性能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填料的性能研究
    3.1 配合比设计
    3.2 击实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设备与试样制备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承载比(CBR)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设备与试样制备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垃圾作为底基层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混合料组成设计和试验方案的选定
        4.1.1 原材料性质
        4.1.2 配合比设计
        4.1.3 试验方案的选定
        4.1.3.1 击实试验方案
        4.1.3.2 试件制备
        4.1.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4.1.3.3 劈裂试验方案
        4.1.3.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方案
    4.2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力学性能研究
        4.2.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石灰稳定再生骨料力学性能研究
        4.3.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4.3.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石灰粉煤灰稳定再生骨料力学性能研究
        4.4.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4.4.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垃圾用于中、轻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性能研究
    5.1 原材料和试验方案的选定
        5.1.1 原材料性质
        5.1.2 实验方案的选定
    5.2 抗压强度试验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弯拉强度试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干缩特性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耐磨性试验
        5.5.1 试验方法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垃圾路基、底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
    6.1 ANSYS软件简介
    6.2 沥青路面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6.2.1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6.2.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6.3 沥青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
        6.3.1 单元类型的选择
        6.3.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6.3.3 计算荷载的确定
        6.3.4 网格划分
        6.3.5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
    6.4 模拟计算结果与路面动力响应分析
        6.4.1 路表弯沉值分析
        6.4.2 层底拉应力分析
        6.4.3 建筑垃圾底基层模量对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6.4.4 建筑垃圾路基模量对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水泥石灰稳定红土砾石基层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2.2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红土砾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水泥石灰稳定红土砾石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2.1 天然红土砾石的工程特性
        2.1.1 刚果红土砾石的工程特性
        2.1.2 桂林红土砾石的工程特性
        2.1.3 红土砾石路用可行性分析
    2.2 稳定红土砾石路用性能试验
        2.2.1 试验目的与方案
        2.2.2 稳定红土砾石无侧限抗压试验
        2.2.3 稳定红土砾石CBR试验
        2.2.4 稳定红土砾石的崩解性试验
        2.2.5 稳定红土砾石的渗透性试验
        2.2.6 稳定红土砾石的干缩性试验
        2.2.7 稳定红土砾石的干湿循环试验
        2.2.8 稳定红土砾石抗压回弹模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定红土砾石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分析
    3.1 路面设计指标与结构形式
    3.2 稳定红土砾石沥青道路设计方法
        3.2.1 道路设计控制指标计算
        3.2.2 运用BISAR3.0 软件设计方法
    3.3 依托工程路面结构分析
    3.4 稳定红土砾石在路面结构中的合理厚度分析
        3.4.1 半刚性道路结构的最佳合理厚度分析
        3.4.2 柔性道路结构的最佳合理厚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工程应用与施工技术
    4.1 工程背景
        4.1.1 工程简介
        4.1.2 项目工程技术要求
    4.2 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现场试验
        4.2.1 材料准备
        4.2.2 稳定红土砾石
    4.3 水泥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施工现场试验
        4.3.1 试验段施工方案
        4.3.2 试验段施工流程
        4.3.3 试验段道路质量检测
        4.3.4 水泥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4 水泥稳定红土砾石底基层施工方法
        4.4.1 施工组织与施工工艺
        4.4.2 施工方法
        4.4.4 施工注意事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动回弹模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耐久性沥青路面
        1.2.2 级配碎石材料力学性能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级配碎石材料物理技术指标和级配设计
    2.1 概述
    2.2 级配碎石材料物理技术指标
        2.2.1 级配碎石材料的选取
        2.2.2 级配碎石材料的形状与构造
        2.2.3 级配碎石材料的液限与塑限指数
        2.2.4 级配碎石材料的压碎值
        2.2.5 级配碎石材料的含水率
    2.3 级配碎石材料的级配设计
        2.3.1 级配碎石级配类型
        2.3.2 级配碎石级配设计原则
        2.3.3 级配类型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材料不同饱水时间下CBR试验与静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级配碎石原材料技术性质
    3.3 级配碎石重型击实试验
    3.4 级配碎石材料不同饱水时间下CBR试验
        3.4.1 不同饱水时间下CBR试验步骤
        3.4.2 不同饱水时间下CBR试验结果
    3.5 级配碎石材料静回弹模量试验
        3.5.1 静回弹模量试验步骤
        3.5.2 静回弹模量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材料动三轴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4.1 动三轴回弹模量试验的概述
        4.1.1 三轴试验原理
        4.1.2 试件成型
        4.1.3 动三轴试验方案
    4.2 级配碎石材料动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4.2.1 回弹模量的计算方法
        4.2.2 回弹模量的试验结果
    4.3 级配碎石材料动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偏应力与围压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4.3.2 第一应力不变量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4.3.3 含水率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4.3.4 密实度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4.3.5 集料最大粒径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4.4 静回弹模量与动回弹模量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级配碎石材料动回弹模量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5.1 级配碎石材料回弹特性模型概述
    5.2 动回弹模量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5.3 动回弹模量非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5.4 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回弹模量取值推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详细摘要

(8)不同水泥掺质量的CBR室内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实验设计
    1.1试验方案
    1.2现场CBR试验
        (1)现场CBR试验简介
        (2)现场CBR试验步骤
    1.3室内CBR试验
        (1)室内CBR试验简介
        (2)室内CBR试验步骤
2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1结果
        (1)计算方法
        (2)计算结果
    2.2分析
3结论

(9)黄土路基加州承载比与回弹模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基回弹模量国内研究现状
        1.2.2 土基回弹模量国外研究现状
        1.2.3 加州承载比CBR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西黄土的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2.1 土样的物理指标测试
        2.1.1 界限含水率试验
        2.1.2 比重试验
        2.1.3 颗粒分析试验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黄土CBR与E0的现场调研测试与分析
    3.1 自然概况
    3.2 现场回弹模量与现场CBR的相关关系研究
        3.2.1 山平高速
        3.2.2 广源高速
        3.2.3 河运高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R与回弹模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基于正交试验的CBR影响因素分析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CBR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土的性质对CBR值的影响
        4.2.2 含水率和压实度对CBR值的影响
    4.3 CBR试验结果分析
        4.3.1 采用击实成型
        4.3.2 静压成型方式
    4.4 回弹模量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分区黄土工程特性表
附录二 黄土回弹模量的推荐值表
致谢

(10)渭南吴田黄土剖面地层CBR值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土的工程性质
    2.1 黄土定义
    2.2 黄土的成因及地层划分
        2.2.1 我国黄土的成因问题
        2.2.2 黄土地层的划分
    2.3 黄土的物理性质
    2.4 黄土的矿物成分及化学性质
    2.5 黄土的湿陷性
第三章 野外取样及室内 CBR 试验
    3.1 加州承载比
    3.2 CBR 试验方法
        3.2.1 室外 CBR 试验方法
        3.2.2 室内 CBR 试验方法
    3.3 吴田黄土剖面取样方法
        3.3.1 吴田黄土剖面概况
        3.3.2 取样方法
    3.4 试验准备及过程
        3.4.1 仪器及设备
        3.4.2 试样准备
        3.4.3 试验步骤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数据处理过程
    4.2 CBR 试验贯入曲线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CBR 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1 CBR 试验的影响因素
        5.1.1 不同试验土质对 CBR 值的影响
        5.1.2 不同粒径对 CBR 值的影响
        5.1.3 试验条件对 CBR 值的影响
    5.2 黄土 CBR 试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2.1 浸水时间对黄土 CBR 值的影响
        5.2.2 压实度对黄土 CBR 值的影响
    5.3 CBR 试验条件的内在机理及强度理论
    5.4 CBR 试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5 小结
第六章 吴田与任家坡黄土剖面 CBR 值的比较
    6.1 任家坡黄土剖面概况
    6.2 任家坡黄土剖面的 CBR 试验
    6.3 吴田与任家坡黄土剖面 CBR 值的比较与分析
    6.4 小结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室内外土基CBR试验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D]. 陈琦. 东南大学, 2020(01)
  • [2]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黔东南州级配碎石沥青路面倒装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 徐晓雪.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任贵政.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D]. 李鸿运.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水泥石灰稳定红土砾石基层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 黄凯峰.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7]级配碎石刚度过渡层动回弹模量特性研究[D]. 杨勇.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5)
  • [8]不同水泥掺质量的CBR室内外试验[J]. 郑大为,刘迪,李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9]黄土路基加州承载比与回弹模量关系的研究[D]. 程飞. 长安大学, 2015(03)
  • [10]渭南吴田黄土剖面地层CBR值分布规律研究[D]. 丁军友.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基于土壤的室内外 CBR 测试方法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