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一、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范藻[1](2022)在《当代中国美学格局中的生命美学探索——从潘知常《走向生命美学》说起》文中指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格局中,李泽厚先生先行探索、引领的实践美学是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主潮,与这条强调历史解释的美学主流相对比,潘知常走了一条更具有"时代回应"特点的美学研究路径,即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典论述"自然界生成为人"的理论基点出发、以"超越"、"生命的信仰"和"自由的境界"为核心命题而构建生命美学体系的探索之路。至今生命美学也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以"万物仁爱"为核心命题的、以"源于生命,基于生命,同于生命,为了生命"为自觉追求与认知的生命美学体系,为我们打开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美学新视野,《走向生命美学》总结性地展示了潘知常美学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最新内容和形态,而他和其他美学家们的探索之路也昭示我们,美学的建构"永远在路上"。

潘天波[2](2020)在《当代美学研究前沿:生态与医疗——兼及美学社会化建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基于CNKI的CSSCI论文(8610篇)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论文(861篇)为数据,采取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当代美学近二十年(1998—2018年)文献后发现,全球范围内的美学知识场域始终在分异与共识中展开时空性扩张,生态和医疗或成为当代全球美学研究的两个前沿新的时空场域。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多聚焦于生态美学、实践美学和文艺美学等知识场域,并交织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社会化建构之中,但却暂时显示出较低的知识共识性水平,预示了当代中国美学场域向后现代性美学场域跨域中的边界拓展与空间焦虑。当代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显着趋势就是对自我、身体或美感的医疗美学的共识性关注,尤其是偏向于美感、吸引力、体验、审美、感知等具有短暂时间性的医疗知识场域,这或暗示了一场新的美学的社会化革命。管窥当代全球美学研究前沿热点与动态,能增益于美学学科身份的稳固以及美学的社会化理论建设。

郭鹏飞[3](2021)在《唐代禅宗“心性论”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文中提出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中国心性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存在与本体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唐代禅宗心性论继承发展了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儒道玄三家心性思想以及中土佛教初传时期对心性问题的探讨,将主体之心性与本体之心性统一起来,标志着佛教心性论的成熟,具有无情有心、体用不二以及心性自然三大思想内涵。唐代禅宗心性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对话、圆融的。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生命本源,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了悟生命的智慧。从今天来看,这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生态的,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思想有着共通性。当这种智慧进入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中,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活动时,则转变为一种极具生态智慧的审美方式。禅宗心性论对唐代审美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审美活动关注人的存在,强调审美主客体间的交融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生态审美智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等齐如一的审美境界、圆融无碍的审美方式、空灵淡泊的审美观照。禅宗心性美学与生态美学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区别。从整合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在于都强调审美与道德、此在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禅宗心性美学也存在有纵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非生态因素。西方生态思潮也对禅宗思想予以了关注,禅宗心性美学的境界与交融美学的审美场在审美主客体交融方面存在着相通性,以禅宗心性美学反观肯定美学,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到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立场对审美直观的忽略。总结而论,将人的本体存在与主体存在、自我与“大我”相统一的唐代禅宗心性论正是一种超越艺术与宗教的生生之思。禅宗心性美学亦是一种强调审美主客体的圆融与审美境界的创造,具有丰富生态审美智慧的生生美学。

孙婷婷[4](2021)在《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渴求在生态纪录片中找寻安全感。作为BBC灵魂人物的大卫·爱登堡,90余岁高龄依旧奋战在生态纪录片创作一线,其从业近70年来参与创作的生态纪录片,对英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贡献都是巨大的。本文在生态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观照和社会影响,运用生态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导演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进行了深层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生态美学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推广。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进行分析,并确立了研究的可行性。在主体部分立足于生态美学思想,从五个章节依次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展开研究。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导演大卫·爱登堡及其作品,并对其作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动植物、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之间平等共生、相互竞争、协同进化等多样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平等、和谐的理念及生态价值要素进行挖掘,探究其中的“生态整体论”思想对观众审美的影响;第四章,以“静观美学”和“参与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创作者、参与者、观众的角度,分析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审美体验的适度把握,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将“有人参与”和“无人参与”进行恰当运用,从而使作品达到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第五章,立足当下世界生态环境现状,以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为切入点,探究其生态纪录片中所暗含的对生态危机的揭示、对生态文明的维护以及对未来生态蓝图的勾勒。本文通过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的分析,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在确保制作质量的同时,将平等和谐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领悟生态保护重要性、学习生态保护理念和策略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未来生态保护的良方,从而将理念付诸实践。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下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付玉琪[5](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张伟[6](2021)在《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文中指出论文从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方面对百年中国美学发展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从历史来看,百年中国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国美学的开创和形成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本世纪20年代是中国美学的创新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美学经历了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和本体论美学的三个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国气派美学"。这三种美学研究思维范式的嬗变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大大促进了中国美学的当代繁荣。其标志为:美学研究队伍壮大;世界美学平等对话;美学领域学派纷呈;美学问题深入展开;命题概念丰富多彩;审美文化勃然兴起;美学着述多不胜数;中马美学独树一帜;古代美学现代阐释;文艺美学中国创立;美育教育成为国策等,这些显着的成果将进一步推进百年中国美学的创新发展。回顾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美学学人百年来辛勤耕耘,守正创新,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美学历史回顾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让美学更好地走向未来。百年中国美学继承中国古代美学优秀传统,借鉴西方美学学术资源,回归感性生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建构与世界美学同步的"中国气派美学",立足于世界美学之林,进而使"中国美学世界化",应该成为我们中国美学学人头等重要的学术理想。我们进行百年中国美学思想和学术历程的回顾,其实更是一种对于中国美学创新发展的热切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仅属于当代中国美学学者,更多地则是来自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我们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中蕴涵着的一种必然要求。

薛富兴[7](2020)在《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文中研究说明生命美学立足人类主体系统阐释人类审美活动,是一较完善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是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然未能积极参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回应当代环境问题。生态美学立足生态观系统深入反思人类审美传统中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不相谐之处,是对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拓展。生命美学可以用生态观拓展自己,生态美学可以继承生命美学之既有成果作为自己审美阐释之基础,二者可以共享生命观念,相互走入,共同拓展。

林彤[8](2020)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满足人民更多更好的生态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需要先进观念的引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纳中西合理思想的生态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状态之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于是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成为了人们理论探究的对象。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所涉及内容很多,本文重点阐述它的基础概念、重要意义、美学意蕴、主要内容以及建设路径,具体如下:从概念和意义层面看,生态美学是一门尚在发展的学科,在吸收中西方不同学科、理论的精华后,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但总而言之,生态美学关注的是生态存在之美。美丽中国是一个蕴涵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宜居清洁的生活之美、和谐共生的观念之美的审美的国度,是中国梦的理想的生态维度。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的构建将起到拓展文化品格、丰富美学品味、提升民生品质的重要作用。从理论渊源看,美丽中国吸纳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生态美学意蕴:提倡和谐、平等、感受自然节奏韵律的传统美学思想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底蕴,关注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审美、生存异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指引,追求反形而上学、力图打破一切固定的规则的西方后现代美学思想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借鉴。从主要内容看,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包含环境之美、发展之美、精神之美和域外之美。作为自然前提的环境之美包含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与生态之美。作为经济基础的发展美包含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美,体现在生活生产方式、物质消费、产品设计理念上。作为文化意蕴的精神之美是对于生态美学的传承、弘扬与借鉴。作为美丽世界的有机构成的域外之美则是美丽中国的全球拓展,是中国维护全球生态稳定的大国担当的体现。从建设路径看,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修复脆弱、退化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和谐人居环境,按美的规律改造自然;制造环保美丽产品、打造美丽地方样板、建立绿色考评机制,以美的要求发展经济;推行生态美育课程体系、加大生态审美理念宣传、提升生态审美体验为手段,以美的理念弘扬文化。

张文惠[9](2020)在《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生态美学也成为全球热点话题。生态美学是中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成果,自兴起以来,研究者众多。曾繁仁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中的领军人物,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非常热切,对生态美学的研究全面且深刻,在中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他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术理论与现实实践中均产生重要影响。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要求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志在实现青山绿水绕祖国、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愿景。本文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研究除去绪论和结语,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这是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其他研究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广泛,有特定的理论指导方向,借鉴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海德格尔、西方环境理论家以及中国的儒道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其次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以“生态存在论”为主线,串联起“生态审美本性”“诗意栖居”“家园意识”基本范畴。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美学,从外在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形成生态整体论,审美地对待整个生态系统,诗意地栖居于地球。最后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拓展及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在实践上的运用分别体现在经典作品的生态审美解读、新时代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曾繁仁的生态美学思想来源于现实,最终也将指导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美学的转型发展。

赵奎英[10](2020)在《美学重建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四大形态》文中研究说明综观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如果说是中国当代美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论争和新世纪以来的美学转型研究,则触及对美学的反思与重建问题。在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中,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文艺美学(或艺术美学),是表现出明显的美学重建意识并产生了标志性成果的几种重要美学理论形态。并且这几种美学形态不只是在中国语境中,而且也在西方语境中表现出来,或具有更早的类似形态。我们今天的美学重建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语境和现实问题,把握当今中西方美学研究的主导趋势,总结吸收当下美学理论形态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重建一种以生态审美为指向、以艺术审美为依托、以生活世界为基底、注重身体诸知觉的、既具有理论解释性又具有文化批判性和实践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二、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美学格局中的生命美学探索——从潘知常《走向生命美学》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前提:批判实践美学,为美学建构探索新方向
二、核心:建构生命美学,探索美学发展的新路
三、应用:消除美学困惑,推动美学发展走出误区
    (一)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
    (二)身体问题的美学困局
    (三)生态问题的美学困局
    (四)环境问题的美学困局
结语:美学的时代是什么

(3)唐代禅宗“心性论”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综述
        (一) 禅宗心性论的相关研究
        (二) 禅宗生态审美智慧的相关研究
        (三) 存在的问题与拓展空间
    二、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论文思路
        (一)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方法与途径
第一章 唐代禅宗心性论的形成与内涵
    第一节 唐代禅宗心性论的思想渊源
        一、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魏佛教对心性问题的思考
        三、禅宗心性论与儒、道、玄
    第二节 唐代禅宗心性论的思想内涵
        一、无情有心
        二、体用不二
        三、心性自然
    第三节 唐代禅宗心性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人与自然的平等
        二、人与自然的对话
        三、人与自然的圆融
第二章 禅宗心性论与唐代生态审美智慧
    第一节 等齐如一的审美境界
        一、皎然的境界论与诗本体论
        二、书法、书道的本源
        三、绘画与自然关系
    第二节 圆融无碍的审美方式
        一、诗僧的通俗化诗作
        二、“触目即真”的禅意诗
        三、悠然闲适的别墅生活
    第三节 空灵淡泊的审美观照
        一、王维的引空入诗
        二、皎然的以空论诗
        三、司空图的“四外论”
第三章 唐代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阐释
    第一节 禅宗心性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
        一、禅宗心性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通性
        二、禅宗心性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性
    第二节 禅宗心性美学与当代西方生态美学思想
        一、境界与审美场:禅宗心性美学与交融美学
        二、直观与认知:禅宗心性美学与肯定美学
结语:“生生”之思一唐代禅宗心性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导演作品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纪录片的概念
        二、生态美学的概念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简介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概述
第二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的多样关系呈现
    第一节 对生态主体间关系的表现
        一、动植物个体关系
        二、动植物种群关系
        三、动植物群落关系
    第二节 对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展现
        一、动植物与复杂自然环境的抗争
        二、动植物对复杂自然环境的适应
        三、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第三节 对人类与生态主体关系的映现
        一、人类与动植物的领地争夺
        二、人类对动植物的捕杀伤害
        三、人类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第四节 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体现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
第三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平等和谐的生态价值
    第一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平等的宣扬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反对
        三、对生物平等权利的维护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一、视听元素的和谐呈现
        二、内容形式的和谐运用
        三、审美意蕴的和谐表达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价值的表达
        一、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
        二、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引发观众的伦理哲思
第四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审美体验的准确把握
    第一节 对静观之美的延续
        一、对自然法则的遵从
        二、对精彩瞬间的静待
        三、生态化的审美传达
    第二节 对参与之美的尝试
        一、体验式讲解的运用
        二、创作者到画面中来
        三、强调观众审美参与
    第三节 对静观与参与的双重把握
        一、对拍摄对象的亲近与研究
        二、对有人与无人的恰当选择
        三、对观众审美意识的潜默影响
第五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
    第一节 对生态危机的揭示与反思
    第二节 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与维护
    第三节 对生态蓝图的铺设与勾勒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中国美学的开创形成
    (一)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
    (二)百年中国美学的开创
    (三)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
二、百年中国美学的当代嬗变
    (一)认识论美学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新格局
    (二)实践论美学推动百年中国美学走向新阶段
    (三)本体论美学成为百年中国美学主要学说理论的共同走向
三、百年中国美学的当代繁荣
    (一)美学研究队伍壮大
    (二)世界美学平等对话
    (三)美学领域学派纷呈
    (四)美学问题深入展开
        1.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凸显
        2.审美时间哲学和空间美学相应而生
        3.“本质论”的消退与“本体论”的登场
    (五)命题概念丰富多彩
        1.“美在意象”
        2.“新感性价值本体”论
        3.“体验美学”
        4.“中国在场美学”
        5.“认知美学”(审美认知模块论)
        6.“休闲美学”
        7.“乐感美学”
        8.“别现代主义美学”
        9.“类美学”
        1 0.“新技术美学”
    (六)审美文化勃然兴起
    (七)美学着述多不胜数
    (八)中马美学独树一帜
    (九)古代美学现代阐释
    (十)文艺美学中国创立
    (十一)美育教育成为国策
四、百年中国美学的创新发展
五、结语

(7)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美学的定位
二、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
三、对生态美学的质疑

(8)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 选题的分析和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选题的重点
        1.3.2 选题的难点
        1.3.3 选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美学视域与美丽中国理念
    2.1 生态美学的理论视域
        2.1.1 生态美学的理论渊源
        2.1.2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形态
        2.1.3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
    2.2 美丽中国理念
        2.2.1 美丽中国的提出
        2.2.2 美丽中国的内涵
        2.2.3 美丽中国面临的困境
    2.3 生态美学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2.3.1 拓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品格
        2.3.2 丰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品味
        2.3.3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品质
第三章 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意蕴
    3.1 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底蕴
        3.1.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3.1.2 美丽中国与中国传统美学
    3.2 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引导
        3.2.1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
        3.2.2 美丽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美学
    3.3 美丽中国的生态美学镜鉴
        3.3.1 西方后现代生态美学思想
        3.3.2 美丽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生态美学
第四章 生态美学视域下美丽中国的基本内容
    4.1 美丽中国的环境之美
        4.1.1 内容:自然、生命、生态之美
        4.1.2 地位:环境美是美丽中国的自然前提
        4.1.3 展望:中国环境美的发展
    4.2 美丽中国的发展之美
        4.2.1 内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美
        4.2.2 地位:发展美是美丽中国的经济基础
        4.2.3 展望:中国生态经济的发展
    4.3 美丽中国的精神之美
        4.3.1 内容:生态美学的传承、弘扬与借鉴
        4.3.2 地位:精神美是美丽中国的文化意蕴
        4.3.3 展望:中国精神之美的发展
    4.4 美丽中国的域外之美
        4.4.1 内容:全球生态安全之美
        4.4.2 地位:美丽中国是美丽世界的有机构成
        4.4.3 展望:域外之美的发展
第五章 生态美学视域下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
    5.1 按美的规律改造自然
        5.1.1 修复脆弱生态环境
        5.1.2 保护生物多样性
        5.1.3 创造和谐人居环境
    5.2 以美的要求发展经济
        5.2.1 制造环保美丽产品
        5.2.2 打造美丽地方样板
        5.2.3 建设绿色考评机制
    5.3 用美的理念弘扬文化
        5.3.1 推行生态美育课程体系
        5.3.2 加大生态审美理念宣传
        5.3.3 强化生态审美体验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成果
        二、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以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进行研究的论文
        三、对曾繁仁美育思想及生态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
        四、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存在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二、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三、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四、国画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三节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西方18世纪以来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观
        三、环境美学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一、研究对象——整个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生态现象学
    第二节 生态审美本性论
        一、人的生态本源性
        二、人的生态环链性
        三、人的生态自觉性
    第三节 诗意栖居
        一、自然回归本性
        二、与中国的渊源
    第四节 家园意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二、中国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及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
        一、文学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二、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中国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二、时代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美学格局中的生命美学探索——从潘知常《走向生命美学》说起[J]. 范藻.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2(01)
  • [2]当代美学研究前沿:生态与医疗——兼及美学社会化建构问题[J]. 潘天波.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02)
  • [3]唐代禅宗“心性论”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 郭鹏飞. 山东大学, 2021(02)
  • [4]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D]. 孙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6]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J]. 张伟. 艺术百家, 2021(01)
  • [7]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J]. 薛富兴.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0)
  • [8]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中国研究[D]. 林彤.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D]. 张文惠. 安徽大学, 2020(07)
  • [10]美学重建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四大形态[J]. 赵奎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