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连续导频专用导频码功率动态调整

W-CDMA连续导频专用导频码功率动态调整

一、W-CDMA连续Pilot专用导码功率动态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韩柏涛[1](2021)在《面向真空管高速列车的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轮轨高铁快速发展的同时,被誉为“第五种交通工具”的下一代超高速高铁——真空管高速列车进入人们的视野。真空管高速列车,可实现磁悬浮列车在接近真空的低压管道内以低机械磨擦、低空气阻力、低噪声模式全天候超高速(超过1000 km/h)运行。如果该项技术得以商用,旅客旅行的时间将被极大缩短。相比传统的高铁,真空管高速列车运行主要有两个特点:极高的运行速度和特殊的运行环境(密闭狭长的管道)。这对列车车-地无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对于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通信中严重多普勒效应和频繁越区切换等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为了保障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行,需要针对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架构展开研究。论文拟基于现有列车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并结合真空管道场景的特点,分析真空管道高速列车综合承载业务性能需求,研究真空管高速列车运行场景特有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了在真空管高速列车场景下5G网络系统性能,并进一步开展资源优化方法研究。具体而言论文围绕四点主要内容展开研究:1)分析并给出了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业务需求。总结了现行各类轮轨交通应用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与无线接入方式,并分析了车地通信需求指标。基于已有的无线通信技术,结合高速列车运行特点和现行轮轨交通的通信需求,对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通信数据类型和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指出了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存在的主要挑战。2)建模并分析了真空管道场景下的无线信道特性。采用一种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传播图建模方法,并引入了Lambertian散射模型以提高信道建模精度。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视距(Line-of-Sight,Lo S)成分、单次反射和两次反射分量,以生成更准确的信道冲激响应。随后,通过分析多径数量、K因子、时延扩展和多普勒功率谱描述了真空管道场景车信道特性。然后通过频谱效率和奇异值扩展对比了仿真信道和与瑞利信道的容量情况。3)研究了在真空管高速列车场景下5G网络系统性能。基于系统级仿真,研究了单基站与多基站两种场景5G系统的列控业务与乘客业务通信的误块率、频谱效率与吞吐量,对5G网络在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通信场景下的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真空管道场景的云无线接入新架构,能够显着降低资源迁移成本。探讨了云无线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应用于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通信场景的可行性,并利用图论研究了真空管高速飞行列车车地通信资源迁徙的问题。为了降低成本,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射频拉远端(Remote Radio Head,RRH)和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池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灵活的网络架构以便动态地分配资源,然后将高速列车沿线资源迁移成本最小化问题转化为最短路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显着降低资源迁移成本。综上所述,本文相关工作是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有助于尽快形成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对于我国抢占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引领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确保我国在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陆松建[2](2020)在《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关键测试例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可用于终端研发测试、终端定型、生产测试等阶段,对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的研发有助于促进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中关键测试例进行设计与实现,包括误差矢量幅度(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测试例和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测试例,最后通过方案的实验效果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EVM测试方案分为定时同步、载波同步、I/Q不平衡参数估计三个模块,完成以上三个模块的算法设计即可得出EVM测试结果。定时同步算法设计中,根据待测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先符号级同步后最佳采样点同步”的方法。符号级同步中,利用导频数据的强相关性,在滑动窗口内找出接收信号与本地导频数据的最大相关值点即可完成符号级同步。最佳采样点同步中,为解决传统算法抗噪声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半符号功率差值最小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多路数据累加平滑噪声影响,然后根据左右半符号功率对称特性找出最佳采样点。经仿真对比,新算法同步精度和稳定性更高、抗噪声能力更强。载波同步算法设计中,提出了载波参数联合估计新算法,该算法通过累加判决差分调制相位的方式去除调制相位的影响,然后基于广义逆矩阵思想联合估计出载波频偏和相偏。经仿真对比,新算法虽然牺牲了0.02的归一化频偏估计范围,但归一化频偏均方误差值更小、信噪比门限值更低、相偏估计精度更高。I/Q不平衡参数估计算法设计中,基于零中频发射机I/Q不平衡模型,将参数估计问题建模为优化问题,针对粒子群算法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逃逸均值简化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简化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加入均值求解策略和逃逸策略,增强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经仿真对比,新算法参数估计精度更高。在BER测试方案设计中,针对非对称信道的BER测试,提出了非环回BER测试方案,该方案通过外环链路回传终端数据,并且加入同步机制、外环可靠性保护机制、异常处理机制,从而确保测试能够准确、稳定的进行。最后,根据本文的设计方案实现EVM、BER测试例。EVM实验验证中,终端测试仪与频谱分析仪EVM测试误差小于0.1%,测试结果准确,验证了EVM设计方案的可行性;BER实验验证中,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下,BER测试结果准确,验证了BER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吉凯[3](2019)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文中提出上行功率控制技术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一方面信道传输损耗大,需要充足的传输功率以保障信号的传输质量;另一方面,终端需要节约功率资源,并且过大的上行总功率容易使卫星行波管功率放大器产生交调干扰。同时具有抗干扰、高速率特点的CDMA技术十分适合于我国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功率控制能够有效抑制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基于CDMA多址方式的卫星移动通信上行功率控制算法。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架构并分析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技术实施的目的与准则,然后对经典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另外本文对基于非合作博弈的Koskie算法与NPCG算法的代价函数进行了详细分析,前者功耗低但难以满足目标信干比,后者恰好相反。本文依据信干比平衡准则,提出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与链路预测的功率控制算法——A-NCPCG。该算法在满足目标信干比的条件下以获得低的卫星接收功率为目标,重新设计了代价函数。并且为降低卫星长时延信道的滞后性影响,在算法迭代过程中引入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链路质量,以达到时延补偿的目的。文中分析了该算法较经典算法的优点,并且证明该算法的纳什均衡存在性与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A-NCPCG算法在低速移动终端时具备更低的控制误差与功耗,20个终端20km/h速度时发生1dB信干比误差的概率降低19%、2dB信干比误差的概率降低11%,并且上行总功率降低1dBW。同时,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OPNET软件设计并实现一个卫星移动通信功率控制系统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具有码分多址物理信道、基本的信令交互过程以及功率控制命令的生成与处理。文中对功率控制命令的量化方式与处理方式做了详细设计,并以节点与进程的方式予以实现。基于该仿真平台,为ANCPCG算法的工程实现寻找一组较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功率控制命令量化为±0.5dB、±1.5dB,预处理系数为0.4,外环功率控制步长为+2.5dB、-0.5dB时系统具有较优性能。

周蕾[4](2019)在《FDD大规模MIMO系统基于角度域稀疏性和互易性的信道估计与传输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规模MIMO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提高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本文围绕FDD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和数据传输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利用FDD大规模MIMO系统在角度域上的稀疏特性和角度互易性,重点研究了基于角度域稀疏性的导频复用信道估计技术和波时分组码技术在信道信息获取、反馈以及数据传输中的应用。首先,文章对经典信道估计技术、预编码技术和分集技术做了总结。简单分析了经典信道估计方法的原理以及在FDD大规模MIMO系统中CSI获取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线性与非线性预编码的优缺点;研究了空时编码典型方案OSTBC的编解码过程。对上述技术的总结与分析,为后文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对基于角度域稀疏性的导频复用信道估计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了FDD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在角度域上的稀疏特性和角度互易性,并依此对信道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给出了用户分组和导频复用方案并将其应用于信道估计中,减少了训练和反馈的数据量。对上述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角度域稀疏性的导频复用信道估计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和反馈开销。之后,本文提出了可应用在基于导频复用信道估计中的自适应分组方法。分析了在不同角度扩展情况下的信道特征,并根据信道能量点分布与角度扩展之间的关系,提出能量点索引集的动态获取算法和对应的自适应分组方法。对所提自适应分组方法进行仿真并对估计性能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自适应分组方法的信道估计可以在不同角度扩展情况下保证良好的估计性能,进一步降低系统开销。最后,本文研究了波时分组编码在FDD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应用。利用角度互易性通过UL CSI获取能量点索引集和目标方向角,进行用户分组与波束赋形联合处理及优化,并结合OSTBC,给出了波时分组编码传输方法。根据分组准则,提出了复杂度更低的数据传输分组方法。在不同信道场景中对低复杂度分组方法及波时分组编码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分组方法可以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分组效果,波时分组编码方法在不同信道环境中都能体现较好的传输性能。

刘婷薇[5](2019)在《大规模MIMO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出现,迫切需要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以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能够大幅提升通信系统的吞吐率和频谱利用率,已经成为了5G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在大规模MIMO系统的实现与应用中,仍存在着数据计算量激增、射频链路开销大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获取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进行了原型机验证,并研究了数模混合预编码技术以降低射频链路开销。其中,重点对动态场景中的大规模MIMO数模混合预编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感知环境变化信息的数模混合预编码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NI-PXIe硬件平台的特性,结合大规模MIMO系统的设计指标,对硬件资源进行了分析与合理配置,设计了一种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大规模MIMO并行架构。该架构采用了并行处理的设计思路,解决了时钟速率过高和数据计算量大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更加稳定的板间信息交互方案,使得不同FPGA间传输的数据长度能够自适应改变,保证了板间信息交互速率不超过硬件支持的上限。该架构有效提高了系统传输速率,并且支持更大规模天线数的灵活扩展。然后,基于该大规模MIMO并行架构,在NI-PXIe平台上实现了超高速MIMO通信系统,能够支持高清视频流的无差错实时传输,并且系统吞吐率达到1 Gbps以上,验证了该架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开销较低的关键FPGA实现方案,实现的FPGA基带模块主要包括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傅里叶逆变换(IFFT)/傅立叶变换(FFT)、信号同步、信道估计与均衡等。接着,为了进一步降低大规模MIMO系统的硬件开销和功耗,对假设CSI已知的数模混合预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单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中,对不同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进行了仿真与性能分析。综合衡量性能与实现复杂度,选择了基于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OMP)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进行实现,并将实现的硬件模块与MATLAB进行联调,验证了该模块功能的正确性。最后,针对动态场景中的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模混合预编码算法。该算法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并从中学习所需的潜在概率信息,进而自适应地调整模拟预编码矩阵的求解策略。同时,该数模混合预编码算法不需要提前获知完整CSI,部分避免了大规模MIMO中CSI获取困难的问题,因此适用于各种较复杂的通信场景。通过算法仿真与对比分析,发现随着信噪比和天线数增加,本文所提算法的性能逐渐接近传统纯数字预编码,验证了该算法性能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潘云龙[6](2018)在《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和传感技术迅速发展,无线收发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无线收发机中的射频自干扰现象越来越普遍。自干扰会导致无线接收机灵敏度下降,甚至接收机饱和,因此需要对接收机中的自干扰进行抑制。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且特别适用于自干扰抑制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对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无线通信和探测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噪声性能研究的不足,重点研究了基于模拟最小均方(analogue least mean square,ALMS)环路的射频对消系统的理论模型,以及射频干扰对消系统对无线接收机中接收噪声的影响。以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为指导,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的反射功率对消器(reflected power canceller,RPC)样机,并通过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一阶ALMS环路的反射功率对消器的一种线性时不变(LTI)模型,解决了受载波干扰激励的RPC的对消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研究中缺少精确理论模型的问题。基于RPC的环路积分方程,建立了单音激励下RPC的LT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激励下的RPC的LTI模型,据此分析了RPC的幅频响应、工作带宽和环路稳定性等性质,讨论了实际RPC电路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想因素对环路稳定性和对消误差的影响,所得结论对准确分析RPC性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2、提出了RPC在载波干扰激励条件下的噪声分析模型,为分析和计算RPC的对消比、线性度和噪声性能等指标对整个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具体应用需求,分析了在不同干扰信号类型、干扰电平和控制方式等条件下,射频对消电路及其控制器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相关研究结论,结合上述RPC的LTI模型,建立了用以分析RPC输出噪声与其组成电路的噪声特性、环路参数和干扰对消比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讨论了RPC的输出噪声成分,并得出结论:当载波干扰抑制比足够高的条件下,RPC中的矢量调制器的噪声贡献对RPC总输出噪声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低附加噪声的矢量调制器对于高性能RPC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所提出的RPC的LTI模型和噪声模型,以改善RPC的对消性能、环路稳定性和噪声性能为目标,提出了高性能RPC的设计准则,详细分析了环路参数设计、环路增益分配、RPC内部电路模块和所采用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等因素对RPC的载波对消比、稳定性及噪声性能的影响。结合当前微波器件水平、RPC性能需求、电路设计难度和成本等因素,讨论了典型的RPC电路的实现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调制的改进型RPC系统方案。与基于传输型调制器的传统RPC相比,所提出的改进型RPC具有相当的自适应干扰对消能力和噪声性能,但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的明显优势,适用于对硬件尺寸限制严格的各种小型化连续波雷达和RFID读写器等应用系统之中。4、基于上述高性能RPC的设计准则,提出了分别基于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两种RPC的设计方案,研制成功了工作在UHF频段高性能RPC样机。两种样机均具有高稳定性、宽工作带宽、高功率容量等特点。基于传输型调制器的RPC的接收噪声指标优于当前文献报导过的同频段RPC,在+10d Bm载漏条件下,典型的等效输入接收噪声为-156d Bm/Hz@100k Hz offset。实验研究表明,利用LTI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评估RPC的实际载波对消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LTI模型在微波电路中的适用性,进行了K波段RPC的实验研究。通过优化关键电路参数和环路参数,大大改善了模块的对消性能。K波段RPC的实验结果与基于LTI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从而进一步证明了LTI模型在射频与微波频段的正确性和适用性。5、分析了基于PIN管的矢量调制器产生残余调制噪声的机理以及影响残余调制噪声电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电路结构的调制器的残余调制噪声,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并联电路结构以增加PIN管数量从而降低调制电路残余噪声的设计方法,并从理论上比较了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指标。使用基于UHF波段RPC电路的残余噪声测量系统,测量了使用三种不同型号PIN管构成的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在多种状态下的残余调制噪声,总结了噪声指标随调制器控制状态变化的规律。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了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指标的差别,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此项研究为研制低噪声矢量调制器的研制及高性能射频对消系统的工程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6、基于分析离散LMS算法收敛性能的小步长LMS统计理论,对在干扰信号和参考向量联合高斯分布、且其频谱带宽远高于环路带宽的情况下,ALMS随机干扰对消环路的瞬态收敛特性和梯度噪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得出结论:由ALMS算法的梯度噪声导致的均方对消误差值,随参考向量的相关性、对消最小均方误差和环路带宽的升高而增大。该结论对降低梯度噪声对ALMS环路的对消误差的影响具有指导价值。最后以UHF波段和K波段的两个基于一阶ALMS环路的RPC样机为实验平台,对ALMS对消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性能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干扰信号为窄带随机信号时,UHF波段和K波段RPC电路均能稳定工作,实现较好的对消效果。

赵勒[7](2012)在《Femto-Cell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于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3G和LTE等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重心都在于提高移动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等方面指标。移动通信系统中室内信号覆盖差的问题由来已久,而在追求高速数据传输背景下,提高室内信号质量势在必行。Femto-Cell技术由于其良好的扩容性能、高质量的语音和数据服务,非常适合用于进行室内信号的覆盖。本文分别从Femto-Cell系统中环境噪声与干扰控制、接入与切换控制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环境噪声与干扰控制的研究中,将认知无线电技术引入Femto-Cell,借助认知无线电对无线环境的感知能力来解决大规模部署Femto-Cell时邻近小区之间存在的噪声和干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对FBS之间的交互行为进行建模,合理定义效用函数,给出了非合作式博弈模型,通过证明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然后针对非合作式博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利用合作式博弈理论进行优化,在较低的信令开销下,将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相结合,给出了一种基于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资源分配算法。最后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上述算法进行仿真,一方面验证了基于非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的收敛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证明基于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资源分配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Femto-Cell中的干扰问题,更好地保证系统的性能。在接入与切换控制的研究中,本文首先阐述了部署Femto-Cell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控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给出了一种基于Femto-Cell网络结构的切换控制方法的设计思路,以解决Femto-Cell小区之间以及Femto-Cell向宏蜂窝小区的切换功能;然后选取广泛部署的W-CDMA网络作为Femto-Cell系统物理层接入技术的研究对象,根据移动终端接入Fetmo-Cell系统的过程,本文研究了W-CDMA网络中小区搜索和基带预处理部分,并在验证平台上实现。在基带接收机的预处理模块中,分别给出了对抗接收信号频率偏差和接收机中采样钟频率偏差的算法。在小区搜索模块和RAKE接收机模块中,对现有算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算法复杂度和运算量,减轻了硬件的计算负荷,有利于在硬件上进行实现。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多模式Femto-Cell工程实验平台方案,在统一的硬件系统框架下,使用软件实现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本文将W-CDMA系统应用于该硬件系统框架,验证了该平台可以支持Femto-Cell系统的开发,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潘长征[8](2011)在《W-CDMA手机产品中内环功率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无线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对已经分配的频段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充分的利用,是各种无线应用中日益紧迫的议题,作为第三代无线通讯网络的优秀代表之一——W-CDMA通讯网络系统也不例外,功率控制是W-CDMA网络管理W-CDMA射频资源的主要手段,功率控制技术是W-CDMA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功率控制技术中的内环功率控制——主要用于控制W-CDMA手机终端与W-CDMA基站之间的闭环功率控制则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内环功率控制,可以保证通讯网络系统的容量和通讯质量。因此,W-CDMA系统内环功率控制在W-CDMA手机产品中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关系到手机的通信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整个手机网络的正常工作。内环功率控制是一种闭环的功率控制技术,在基站和手机之间的物理层上进行控制。手机根据接收到的基站功率控制命令来调整自身的发射功率。基站是通过测量移动终端发射信号的功率和信号干扰比(简称:信干比),并与预置的目标功率和信干比相比较,从而产生功率控制命令使手机调整发射功率以弥补测量值与目标值的差距。本文采用软硬件相结合,即W-CDMA功率放大器的匹配电路加系统平台固件(Firmware)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四种优化手机内环功率控制性能的方法:良好的射频电路匹配、准确的终端射频发射功率校准以及精确的射频温度频率补偿和射频温度功率补偿(后两者通常一起使用),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解决了手机生产、工程以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从硬件上考虑,良好的射频电路匹配是整个手机终端射频性能的基础,如果W-CDMA功率放大器的发射电路失配,那么整个发射功率从-56dBm到24dBm都不可能达到系统的预期要求。从软件上考虑,通过对手机固件编程去校准W-CDMA手机的功率放大器的发射功率,补偿W-CDMA功率放大器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频率漂移和功率变化,可以显着地提高使用硬件方法所不能达到内环功率控制的性能,准确的终端射频发射功率校准可以有效提高输出功率的准确性,从而改善在一个功率控制命令下的E段、F段、G段、H段内环功率控制的性能。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温度会随着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和手机通话时间的长短以及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频率,精确的射频温度频率补偿和射频温度功率补偿可以进一步提高输出功率的准确性,有效改善内环功率控制在E段和F段上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取这四种有效措施之后,内环功率控制性能在A, B, C, D, E, F, G, H这8个区域均可以达到内环功率控制的目标要求。本文在解决W-CDMA手机的功率控制测试时,创新性地引入了综合硬件和固件的方法,同时紧密联系高通平台的优化算法,最终有效地解决了W-CDMA手机内环功率测试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W-CDMA手机产品的生产实际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靳营[9](2011)在《WCDMA上行链路频偏估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高铁场景下,WCDMA上行链路存在较大多普勒频率偏移,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如何在高速无线通信环境下实现准确、实时、高效的频偏估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本文的主题。频偏估计在突发模式下无线通信相干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动态的频偏估计与补偿过程,将补偿后的信号的频偏固定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使信号解调更可靠,提升基带系统接收性能。首先本文论述了WCDMA系统模型与物理层协议的演进,并对系统中随机接入和上行专用链路的无线帧结构,RAKE接收基本原理进行了讨论;其次分析了频偏产生的机理与影响,研究了频偏估计基础理论和频偏估计性能的理论界;再次,分别对随机接入信道和上行专用信道的频偏估计进行了研究。在现有随机接入信道频偏估计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径功率时延比值关系和插值理论研究了一种优化算法。对专用上行链路采用了基于导频符号和去极性非导频符的自相关函数法频偏估计,为了改进频偏补偿的性能,对频偏补偿进行了优化。最后,本文阐述了随机接入信道和专用信道的频偏估计改进算法在DSP上的实现,并详细讨论多径处理的相关参数设计对频偏估计性能的影响,根据性能测试数据,对算法的实际性能作了详细的分析,数据证明新算法有较好的性能优势。

彭春华[10](2010)在《信道估计及DCF算法在旅客列车无线Internet接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为旅客提供无线Internet接入服务,不仅是铁路部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需求,也是扩大需求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论文对旅客列车无线宽带接入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论文首先分析了列车高速移动时无线信道的特征,提出了IEEE802.11a在列车高速移动下的简化信道模型,并讨论了多普勒频移、相干时间等主要参数的变化特性。为实现高速移动移动信道的准确估计,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Kalman滤波器的估计方法。把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值利用Kalman滤波算法进行递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滤波器的观测量,并利用导频序列得到的信道估计值来求解Kalman滤波器参数,实现在时间上对信道的跟踪。Kalman滤波算法不但能反映移动信道在频率上的变化,而且能反映信道在时间上的变化。与仅用训练序列或导频的估计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估计精度。为减少Kalman滤波估计在时变信道所带来的误差,论文还提出了在IEEE802. 11a帧结构中对前训练序列进行复制,把复制的序列插入随后的数据域作为中导码,并利用中导码来实时修正Kalman滤波器参数,减少估计误差的方法。为研究IEEE802. 11a DCF算法在列车高速移动中应用特性,论文分析了系统吞吐量和介质访问时延与AP、竞争窗口初始值、最大退避阶数、数据分组大小等参数的关系,并提出了高速移动列车无线接入系统的DCF传输方式采用基本接入方式的建议。为提高移动网络的吞吐量,论文提出了DCF算法的改进方法。通过改进AP和STA的退避算法,提高了AP的优先级,并利用二维离散时间Markov模型对改进算法作了定量分析。仿真证明这一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接入点瓶颈问题,提高了网络整体吞吐量。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的性能,论文还提出了自适应x进制退避算法。系统中各节点在退避过程中不只是采用二进制,而是根据节点数的多少,自适应选择较合理的进制,仿真证明了这一改进的有效性。

二、W-CDMA连续Pilot专用导码功率动态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CDMA连续Pilot专用导码功率动态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真空管高速列车的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1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通信需求
        1.2.2 现有轨道交通车地无线接入
        1.2.3 无线通信对高速列车移动性的支持
        1.2.4 真空管道列车无线信道传播
    1.3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3.1 当前研究存在的难点与不足
        1.3.2 创新点和章节安排
2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现有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技术
    2.3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综合承载业务需求分析
        2.3.1 列车运行相关数据(安全类数据)
        2.3.2 乘客多媒体服务(非安全类数据)
        2.3.3 车-地无线通信需求
    2.4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面临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车-地无线信道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综述
    3.3 传播图理论与Lambertian散射模型
        3.3.1 传播图理论
        3.3.2 Lambertian散射模型
    3.4 基于传播图的真空管高速飞行列车信道仿真
        3.4.1 系统模型
        3.4.2 系统模型信道冲激响应生成
    3.5 基于传播图的真空管高速列车信道传播特性
        3.5.1 时延扩展
        3.5.2 K因子
        3.5.3 多普勒特性
        3.5.4 信道容量
    3.6 本章小结
4 真空管道高速列车车-地通信传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综述
    4.3 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通信系统级仿真
        4.3.1 系统级仿真流程
        4.3.2 真空管道车-地通信系统模型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真空管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资源迁移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综述
    5.3 高速铁路中的云无线接入
    5.4 系统模型
    5.5 问题分析和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关键测试例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VM测试研究
        1.2.2 BER测试研究
    1.3 主要研究贡献
        1.3.1 定时同步算法设计
        1.3.2 载波同步算法设计
        1.3.3 I/Q不平衡估计算法设计
        1.3.4 非环回BER测试的设计
        1.3.5 关键测试例的实现与验证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介绍
    2.1 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介绍
    2.2 射频性能测试项目介绍
        2.2.1 发射机性能测试
        2.2.2 接收机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EVM测试例设计
    3.1 EVM概述
        3.1.1 EVM定义
        3.1.2 影响EVM的因素
        3.1.3 EVM测试算法设计
    3.2 定时同步算法设计
        3.2.1 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3.2.2 符号级同步
        3.2.3 最佳采样点同步
        3.2.4 定时同步算法仿真对比分析
    3.3 载波同步算法设计
        3.3.1 载波参数的影响
        3.3.2 经典载波同步算法存在的问题
        3.3.3 载波参数联合估计新算法
        3.3.4 载波同步算法性能仿真对比
    3.4 I/Q不平衡参数估计算法设计
        3.4.1 I/Q不平衡参数的影响
        3.4.2 I/Q不平衡参数估计算法
        3.4.3 I/Q不平衡参数估计算法仿真对比
    3.5 参考信号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ER测试例设计
    4.1 环回BER测试方案概述
    4.2 非环回BER测试方案
        4.2.1 测试启动
        4.2.2 下行链路数据处理
        4.2.3 外环链路数据处理
        4.2.4 结果上报
    4.3 非环回BER测试异常保护机制设计
        4.3.1 同步机制
        4.3.2 外环可靠性保护机制
        4.3.3 异常处理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键测试例的实现与验证
    5.1 EVM的实现与验证
        5.1.1 实现流程
        5.1.2 测试验证
    5.2 BER的实现与验证
        5.2.1 实现流程
        5.2.2 测试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安排
第2章 CDMA卫星通信系统功率控制概述
    2.1 引言
    2.2 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2.1 卫星通信系统结构
        2.2.2 码分多址特性
    2.3 功率控制的目的与准则
    2.4 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
    2.5 经典分布式闭环功控算法
        2.5.1 功率控制数学模型
        2.5.2 DPC算法
        2.5.3 FDPC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博弈论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博弈论概述
        3.2.1 博弈论及其分类
        3.2.2 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
    3.3 非合作博弈功控算法
        3.3.1 Koskie算法
        3.3.2 NPCG算法
    3.4 A-NCPCG算法
        3.4.1 ARIMA预测模型
        3.4.2 代价函数与迭代公式
        3.4.3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收敛性
        3.4.4 算法迭代过程
    3.5 仿真参数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OPNET的功率控制系统仿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OPNET仿真软件
    4.3 仿真平台设计
        4.3.1 物理信道
        4.3.2 同步机制
        4.3.3 通信过程
        4.3.4 上行功率控制过程
    4.4 仿真平台实现
        4.4.1 卫星节点与进程
        4.4.2 信关站节点与进程
        4.4.3 终端节点与进程
    4.5 仿真参数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FDD大规模MIMO系统基于角度域稀疏性和互易性的信道估计与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符号说明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知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IMO技术及大规模MIMO技术
        1.2.2 FDD模式下的信道状态信息获取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数学符号说明
第二章 大规模MIMO系统经典信道估计与编码技术
    2.1 引言
    2.2 经典信道估计方法
        2.2.1 最小二乘估计
        2.2.2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
    2.3 预编码技术
        2.3.1 线性预编码技术
        2.3.2 非线性预编码技术
    2.4 空时编码技术
        2.4.1 Alamouti方案
        2.4.2 OSTBC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MIMO中基于角度域稀疏性的导频复用信道估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及信道特性
        3.2.1 系统模型
        3.2.2 FDD系统中的角度互易性
        3.2.3 角度域稀疏特性与能量点索引集获取
    3.3 基于能量点索引集的用户分组及信道估计
        3.3.1 用户分组原理及标准
        3.3.2 UL信道估计
        3.3.3 DL信道估计
    3.4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导频复用信道估计中的自适应分组方法
    4.1 引言
    4.2 一般信道环境下的系统模型分析
        4.2.1 一般信道环境下的信道特性
        4.2.2 能量点索引集优化
    4.3 自适应分组方法
        4.3.1 信道空间信息的动态获取
        4.3.2 基于能量点索引集的用户分组
    4.4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时分组编码在FDD大规模MIMO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波时分组编码
        5.3.1 基于能量点索引集和波束赋形目标方向的用户分组
        5.3.2 波束赋形与优化
        5.3.3 用户分组与波束赋形联合处理及优化
        5.3.4 BTBC信号编码与解码
    5.4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规模MIMO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与数学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背景
        1.1.1 移动通信发展背景
        1.1.2 无线局域网(WLAN)发展背景
    1.2 5G关键技术介绍
        1.2.1 大规模MIMO
        1.2.2 毫米波
    1.3 大规模MIMO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技术简介
        1.3.1 数模混合预编码技术背景
        1.3.2 数模混合预编码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NI-PXIe的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NI-PXIe硬件平台介绍
        2.2.1 机箱PXIe-1082
        2.2.2 控制器PXIe-8115
        2.2.3 高性能FPGA模块——PXIe-7975R和 PXIe-7966R
        2.2.4 射频模块——NI5791
        2.2.5 编程软件——LabVIEW
    2.3 大规模MIMO系统指标及硬件可行性分析
        2.3.1 多天线
        2.3.2 硬件时钟速率、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
        2.3.3 工作频段
    2.4 大规模MIMO超高速传输系统并行架构设计
        2.4.1 HOST与 FPGA之间的通信机制
        2.4.2 上位机PC端设计
        2.4.3 HOST端设计
        2.4.4 FPGA端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速MIMO通信系统硬件实现
    3.1 引言
    3.2 并行编译码硬件实现
        3.2.1 并行BCC编码硬件实现
        3.2.2 并行Viterbi译码硬件实现
    3.3 调制与解调硬件实现
        3.3.1 调制硬件实现
        3.3.2 解调硬件实现
    3.4 利用数据填充进行编译码与调制解调的联合实现
        3.4.1 传统的HOST与 FPGA间数据传输方式
        3.4.2 填充式的HOST与 FPGA间数据传输方式
        3.4.3 填充式的流解析硬件实现
        3.4.4 BCC编码与不同调制方式的联合硬件实现
        3.4.5 Viterbi译码与不同解调方式的联合实现
        3.4.6 传统实现方式与联合实现方式的对比
    3.5 Master_Slaves同步触发方案实现
        3.5.1 利用Trigger总线实现Master_Slaves同步触发
        3.5.2 Master定时同步模块实现
    3.6 IFFT、加CP和 CSD的联合实现
        3.6.1 IFFT IP核的输出数据长度配置
        3.6.2 IFFT、加CP和 CSD的联合实现模块
    3.7 信道估计与均衡硬件实现
        3.7.1 适应P2P速率上限的可变数据长度
        3.7.2 信道估计模块实现
        3.7.3 信道均衡模块实现
    3.8 系统演示和性能测试
        3.8.1 Host端实现
        3.8.2 系统测试与演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规模MIMO中数模混合预编码的研究与硬件实现
    4.1 引言
    4.2 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
        4.2.1 系统收发端架构
        4.2.2 系统模型
    4.3 点对点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
        4.3.1 点对点大规模MIMO系统模型
        4.3.2 基于OMP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4.3.3 面向注水算法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4.3.4 算法仿真对比与复杂度分析
    4.4 混合预编码的硬件实现
        4.4.1 SVD分解模块实现
        4.4.2 混合预编码器的设计模块实现
        4.4.3 模块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场景中大规模MIMO数模混合预编码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大规模MIMO数模混合预编码收发端架构
        5.2.2 基于波束扫描获取等效信道状态信息
    5.3 动态大规模MIMO数模混合预编码
        5.3.1 MAB问题和UCB算法
        5.3.2 数字预编码器的设计
        5.3.3 模拟预编码器的设计
    5.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5.4.1 仿真环境
        5.4.2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概况
        1.2.1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概论及其技术特点
        1.2.2 射频自干扰对消系统的典型实现
    1.3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LMS对消环路及射频对消系统的噪声性能概论
    2.1 引言
    2.2 基于ALMS环路的射频干扰对消系统
        2.2.1 射频对消器的最佳对消状态
        2.2.2 ALMS算法的实现
    2.3 射频对消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2.3.1 无线接收机的灵敏度
        2.3.2 射频前端的对接收噪声的贡献
        2.3.3 二端口线性网络的残余噪声
        2.3.4 射频干扰对消与接收机灵敏度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波干扰激励下RPC的 LTI模型与噪声分析
    3.1 引言
    3.2 反射功率对消器的线性时不变模型
        3.2.1 发射固定载波的情况
        3.2.2 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的情况
        3.2.3 实际电路中的非理想因素
    3.3 基于线性时不变模型的噪声分析
        3.3.1 RPC的输出噪声
        3.3.2 RPC的残余噪声
        3.3.3 相干噪声的对消
        3.3.4 RPC输出噪声算例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射功率对消器的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反射功率对消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1 RPC的典型电路方案
        4.2.2 基于反射调制的改进型RPC电路架构
        4.2.3 RPC的设计准则
        4.2.4 UHF频段RPC设计
        4.2.5 K波段RPC电路改进
    4.3 RPC的幅频响应实验研究
    4.4 RPC的对消性能研究
        4.4.1 单音载漏的对消
        4.4.2 线性调频载漏的对消
    4.5 RPC的噪声性能
        4.5.1 各项噪声源的噪声贡献
        4.5.2 RPC的噪声滤波效应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PIN二极管的矢量调制器的噪声特性
    5.1 引言
    5.2 基于PIN管的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建模分析
    5.3 实验研究
        5.3.1 待测电路和残余调制噪声测量系统
        5.3.2 矢量调制器的控制状态与残余调制噪声
        5.3.3 反射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调制噪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ALMS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系统
    6.1 引言
    6.2 基于ALMS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系统的梯度噪声
    6.3 ALMS环路对随机干扰的对消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7)Femto-Cell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FEMTO-CELL技术的兴起与应用
        1.2.1 Femto-Cell的概念
        1.2.2 Femto-Cell的网络架构
        1.2.3 Femto-Cell的发展现状
    1.3 FEMTO-CELL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3.1 环境噪声和干扰控制
        1.3.2 接入和切换控制
        1.3.3 链路层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其意义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FEMTO-CELL系统中环境噪声与干扰控制研究
    2.1 概述
    2.2 FEMTO-CELL系统中环境噪声和干扰控制问题的提出
        2.2.1 环境噪声和干扰概述
        2.2.2 Femto-Cell系统中存在的环境噪声和干扰控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2.2.3 认知无线电在环境噪声与干扰控制中的作用
    2.3 具有感知能力的FEMTO-CELL网络架构和系统模型
        2.3.1 CFC的网络架构
        2.3.2 CFC的系统模型
    2.4 基于非合作式博弈的FEMTO-CELL系统环境噪声和干扰控制研究
        2.4.1 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
        2.4.2 Nash均衡点的唯一性
        2.4.3 基于非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
    2.5 基于合作式博弈的FEMTO-CELL系统环境噪声和干扰控制研究
        2.5.1 非合作式博弈模型存在的问题
        2.5.2 基于Femto-Cell网络架构的解决方案
        2.5.3 基于合作式博弈的分布式资源分配算法
    2.6 仿真和分析
        2.6.1 仿真条件概述
        2.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MTO-CELL系统接入与切换控制研究
    3.1 概述
    3.2 FEMTO-CELL系统中的切换控制问题
    3.3 FEMTO-CELL系统在WCDMA网络中的接入技术研究
        3.3.1 W-CDMA下行链路公共物理信道
        3.3.2 W-CDMA预处理模块
        3.3.3 W-CDMA小区搜索实现算法
        3.3.4 RAKE接收机实现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MTO-CELL工程实验平台设计
    4.1 概述
    4.2 多模式FEMTO-CELL工程实验平台的通用架构
        4.2.1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
        4.2.2 数模转换模块
        4.2.3 射频模块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附录1)
博弈理论基础(附录2)
    附 2.1 博弈问题的定义
    附 2.2 博弈问题的分类
    附 2.3 NASH均衡
W-CDMA下行链路的扩频和调制技术(附录3)
    附 3.1 扩频
    附 3.2 信道码和信道化
    附 3.3 IQ合并
    附 3.4 扰码和加扰
    附 3.5 信道合并
    附 3.6 调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W-CDMA手机产品中内环功率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内环功率控制的产业应用与现状
    1.1 W-CDMA手机结构简介及基本工作原理
        1.1.1 射频处理部分
        1.1.2 基带处理部分
        1.1.3 应用处理部分
    1.2 内环功率控制的产业应用与现状
        1.2.1 W-CDMA系统功率控制的过程、产生的原因及重要性
        1.2.2 W-CDMA功率控制的分类
        1.2.3 W-CDMA内环功率控制的过程及重要意义
        1.2.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1.2.5 论文结构
    1.3 小结
第二章:W-CDMA功率放大器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1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2.1.1 A类功率放大器
        2.1.2 B类功率放大器
        2.1.3 C类功率放大器
        2.1.4 D类功率放大器
        2.1.5 E类功率放大器
        2.1.6 三阶谐波峰化F类功率放大器
        2.1.7 S类功率放大器
    2.2 W-CDMA手机所用的功率放大器
    2.3 小结
第三章:影响W-CDMA内环功率控制的因素
    3.1 良好的射频匹配
        3.1.1 射频电路的阻抗匹配原理
        3.1.2 射频匹配电路的分类
    3.2 射频发射功率校准补偿
    3.3 射频温度频率补偿和功率补偿
    3.4 小结
第四章:内环功率控制的优化方法
    4.1 射频阻抗匹配网络优化
    4.2 射频发射功率校准补偿优化
    4.3 射频温度频率补偿优化和射频温度功率补偿优化
    4.4 优化测试平台的品质
    4.5 小结
第五章:内环功率控制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1 内环功率控制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5.2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5.3 小结
第六章:内环功率控制改进前后的性能指标(即测试结果)
    6.1 良好的射频阻抗匹配电路
    6.2 射频发射功率补偿的测试实例
    6.3 射频温度频率补偿和温度功率补偿
        6.3.1 射频温度频率补偿
        6.3.2 射频温度功率补偿
    6.4 小结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WCDMA上行链路频偏估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物理层协议概述
    1.3 频偏估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内容与组织架构
第二章 WCDMA基带接收系统基础理论
    2.1 无线链路衰落环境
        2.1.1 多径时延及影响
        2.1.2 多普勒效应
        2.1.3 时延扩展与搜索窗
    2.2 上行链路无线帧结构
        2.2.1 随机接入过程与链路帧结构
        2.2.2 专用上行链路处理与帧结构
    2.3 RAKE接收机设计理论
        2.3.1 RAKE原理
        2.3.2 多径搜索原理
        2.3.3 多径峰值检测算法
        2.3.4 频偏估计与信道估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偏估计原理及影响
    3.1 频偏估计理论
        3.1.1 克拉美劳界CRB
        3.1.2 最大似然频偏估计
        3.1.3 算法评估指标
    3.2 频偏的产生机理及影响
        3.2.1 频偏的产生机理
        3.2.2 频偏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场景频偏估计算法设计
    4.1 RACH信道频偏估计补偿
        4.1.1 传统频偏估计算法
        4.1.2 多径能量比值估计法
        4.1.3 多径能量插值估计法
    4.2 专用链路频偏估计补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法的DSP实现与性能分析
    5.1 基带处理算法实现概述
        5.1.1 上行码片级处理
        5.1.2 随机接入控制
    5.2 频偏估计补偿算法的DSP实现
        5.2.1 RACH算法实现
        5.2.2 专用链路算法实现
    5.3 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5.3.1 基带的性能指标Eb/No
        5.3.2 算法性能分析
        5.3.3 相关参数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信道估计及DCF算法在旅客列车无线Internet接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旅客列车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2.1 泄漏电缆方案
        1.2.2 蜂窝系统方案
        1.2.3 卫星通信方案
        1.2.4 Wimax方案
        1.2.5 WiFi方案
    1.3 信道估计和DCF算法的研究现状
        1.3.1 信道估计的研究现状
        1.3.2 WLAN DCF协议研究现状
    1.4 本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IEEE802.11a高速移动特性研究
    2.1 IEEE802.11系列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2.2 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
        2.2.1 移动通信的信号损耗分析
        2.2.2 三类选择性衰落
        2.2.3 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
    2.3 列车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信道特点
    2.4 IEEE802.11a标准技术规范
        2.4.1 IEEE802.11a的频段
        2.4.2 子载波与调制技术
        2.4.3 数据传输速率
        2.4.4 PLCP帧结构
    2.5 IEEE802.11a在列车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应用分析
        2.5.1 信道模型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相干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alman滤波的信道估计
    3.1 无线信道估计的重要性
    3.2 信道估计技术
        3.2.1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
        3.2.2 信道估计中的内插技术
        3.2.3 基于训练符号的信道估计算法
    3.3 高速移动旅客列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法
        3.3.1 Kalman滤波器
        3.3.2 基于Kalman滤波算法的高速移动旅客列车信道估计
        3.3.3 Kalman滤波器收敛性分析
        3.3.4 基于Kalman滤波器的信道估计仿真结果
    3.4 引入中导码的高速移动旅客列车信道估计
        3.4.1 基于中导码的信道估计方法
        3.4.2 基于中导码估计的仿真结果
        3.4.3 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F协议在旅客列车无线接入中的性能研究
    4.1 IEEE802.11 DCF
        4.1.1 概述
        4.1.2 IEEE 802.11中的帧间间隔
    4.2 IEEE802.11a DCF接入方式
        4.2.1 基本接入方式
        4.2.2 RTS/CTS方式
    4.3 DCF协议分组级模型
        4.3.1 基于无接入点的WLAN的DCF协议
        4.3.2 基于有接入点的WLAN的DCF协议
    4.4 吞吐量性能
        4.4.1 最大有效吞吐量
        4.4.2 有效吞吐量与STA数量的关系
        4.4.3 有效吞吐量与竞争窗口初始值的关系
        4.4.4 有效吞吐量与最大退避阶数的关系
        4.4.5 有效吞吐量与数据分组大小的关系
        4.4.6 误码率对有效吞吐量的影响
    4.5 介质访问时延性能
        4.5.1 介质访问时延与STA数量的关系
        4.5.2 介质访问时延与竞争窗口初始值的关系
        4.5.3 误码率对介质访问时延的影响
    4.6 高速移动旅客列车无线Internet接入DCF传输方式的选择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CF协议在旅客列车无线接入中的改进研究
    5.1 接入点瓶颈问题
    5.2 增加有效吞吐量的算法设计
        5.2.1 STA的算法
        5.2.2 AP的算法
    5.3 DCF改进算法的分析
        5.3.1 DCF改进算法的状态机模型
        5.3.2 改进算法的理论模型及性能分析
        5.3.3 改进协议仿真实验及结果
    5.4 自适应X进制退避机制
        5.4.1 大量STA时二进制退避算法的分析
        5.4.2 自适应X进制退避机制系统下的吞吐量分析
        5.4.3 不同STA数量下相应X值的确定
        5.4.4 性能比较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四、W-CDMA连续Pilot专用导码功率动态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真空管高速列车的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韩柏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关键测试例的设计与实现[D]. 陆松建.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D]. 吉凯.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4]FDD大规模MIMO系统基于角度域稀疏性和互易性的信道估计与传输方法研究[D]. 周蕾. 东南大学, 2019(06)
  • [5]大规模MIMO中的数模混合预编码设计及实现[D]. 刘婷薇. 东南大学, 2019(06)
  • [6]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D]. 潘云龙. 东南大学, 2018(03)
  • [7]Femto-Cell关键技术研究[D]. 赵勒.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8]W-CDMA手机产品中内环功率控制方法的研究[D]. 潘长征. 复旦大学, 2011(08)
  • [9]WCDMA上行链路频偏估计技术研究与实现[D]. 靳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10]信道估计及DCF算法在旅客列车无线Internet接入中的应用研究[D]. 彭春华. 中南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W-CDMA连续导频专用导频码功率动态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