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

“南水北调工程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

一、“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斌[1](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武菲[2](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段晓伟[3](2019)在《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史研究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独树一帜,笔耕不辍,尤其在京杭运河史的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在充分搜集文献史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兼用历史地理学、水利工程学、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由概述姚汉源从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及致力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探讨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对京杭运河史研究基本理论、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和其问鼎巨着《京杭运河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由此展示出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水利史研究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卓着贡献。

陈晓晖[4](2018)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对于市政管线扩容增容的需求呈几何基数上涨,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市容环境的要求大幅提升,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基于此,以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汇总整理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实施现状,对现有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提出地下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提出了拓展融资渠道并防范融资风险、进行投资控制、建立定价模型和完善制度机制等关键策略,最后对该模式做出评价论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提出地下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分析评价国内外地下管廊现有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及相关研究,构建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指出目前我国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还存在法制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融资渠道不畅、缺乏科学的成本估算和切实可行的定价方案等问题。结合地下管廊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等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M--Marketization或Market oriented,S--Specialization)运作模式(简称“M&S模式”),并进行评价,评定结果良好。通过对M&S模式论证和分析发现,影响其运作的主要因素在于建设运营资金的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更好的解决地下管廊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带来更专业的管理资源,但社会资本的逐利需求可能与地下管廊建设的公益需求间存在博弈。(2)拓展“融资渠道”并防范融资风险来实现M&S模式。从资金的流入角度分析,M&S模式是PPP模式的一种形式,但不同于通常意义的PPP模式。市场化融资可更好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M&S模式中的私有资本范围更大,投入管廊建设的私有资本不仅包括私人企业的投资,还包括其它除政府投资外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提出建立地下管廊建设市场化融资平台,方便个人进行地下管廊项目的投资以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为项目融资提供更大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进行项目融资时可利用平台进行宣传,加强个人与项目之间除经济利益以外的其它利益关系,促进人们为了改善周边生活环境与提高所在区域的生活供给水平而进行投资。结合地下管廊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与融资平台风险,全面的选取了衡量当前地下管廊融资风险的风险因子,通过项目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三级地下管廊项目融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却确定了每个指标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程度。通过重要程度指出对当前地下管廊融资风险控制需要从建设成本控制、运营定价机制、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3)进行“投资控制”来支撑M&S模式的运作。从资金的流出角度分析,M&S模式下多数项目均基于初步设计概算甚至基于项目可研来开展招标,此阶段项目处于早期,不确定性大,项目规划及投资决策是投资控制的重点。尤其对于地下管廊这种区域性、全局性极强的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的整体性决定项目建成效果,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影响投资控制效果。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期望实现代入相关指标便能实现此阶段的决策依据。文中选取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影响投资控制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管廊路径规划”和“管廊设计选型”进行模拟,分别建立了基于模拟退火蚁群算法的地下管廊综合路径优化模型和鱼聚决策模型,为地下管廊建设投资控制重点提供了定量化的决策工具。对于路径优化问题,设计了一些数值算例,得到了最优地下管廊综合路径,验证了模拟退火蚁群算法对求解该问题的有效性。对于投资决策问题,采用灰度关联理论中的灰度聚类法对影响管廊投资决策的各要素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聚类点的选取进行优化实现聚类点的快速定位,得到兼顾投资者的经济效益、政府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投资方案。(4)运用“效益管理”来推动M&S模式的开展。从资金的再流入角度来看,对M&S模式下的投融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科学开展效益管理,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文中运用工程经济学理论找出影响地下管廊的运营管理综合费用定价因子,建立综合收费定价模型。据分析,地下管廊建设运营市场化管理必须平衡公私利益,充分考虑投资者收益、管线单位需求、政府补贴策略及补助金额等,将适当的收费定价模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保证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收费的稳定性,确保投资者利益。(5)完善“制度机制”来保障M&S模式的运行。通过梳理现有地下管廊政策制度,根据政策构建原则与目标建立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政策体系,确认专业化管廊公司在地下管廊建设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运作机制并制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对某地三个片区的管廊建设进行建设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政府制定合理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可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可持续发展。

王子明[5](2013)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当代中国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从理论上分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对理解和改进当代中国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决策是一系列的“选择一决定”行为和事件,决策过程更应关注的是决策作为一系列行动、一系列事件的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状态。考虑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系统性、层级性、长周期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区别于政府日常的、临机的、突发性决策,因此,本文认为科恩等人提出的“垃圾桶”决策模型以及金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溪流理论既关注到决策主体的行为,又关注到与组织特性紧密相联的决策进程,因而提供了总体性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理论启示。从总体性考察决策过程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决策溪流论”的理论构想,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框架。以“决策溪流”一语指称决策过程中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发生及其变化,决策过程中存在三条溪流: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基于此进行新的理论性拓展,既分析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三条溪流本身,又考察决策溪流行进所依凭的更为宏观的时空条件,并从决策要素的角度定义并分析决策渠、决策溪流、决策动力,考察议题构建和决策时机。最后提出“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是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概念性框架的结论性观点,并建议通过扩大决策渠的开放性以提高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以改进决策过程。决策溪流的行进由特定的时空条件作为支持,本文把支持决策溪流存续的时空条件视作决策语境,即决策溪流的行进是由决策语境所塑造的。参照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提出决策语境是由结构性力量、局势性力量和事件性力量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面的结构,每一层面对决策溪流的存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语境的结构性力量和局势性力量的重要内容,分别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行政体系结构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决策溪流行进在一条有限开放的决策渠之中,决策渠由有形构件和无形构件所构筑。决策渠由堤和坝构成,堤承担着束流与导流的功能,坝承担着阻滞与疏导的功能:决策渠的有限开放是通过决策渠各个层级的控制阀实现的。决策溪流行进到某个控制阀时,会积累自身的能量,形成决策势能,一旦某种因素作用于决策主体,迫使控制阀快速打开,势能就会转变为溪流继续行进的动能。一般情况是,各层级执政部门在决策渠中可能既履行着控制阀的功能,又发挥着决策坝的作用,而且决策信息一般需要通过执政部门才能被编码并纳入决策溪流。决策溪流的行进具体体现为决策主体的行为,即若干决策主体的“一组”行为。决策主体在决策溪流行进中承担的角色存在很大差别,诸如决策者、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不同的角色功能。决策主体间的行为互动反映了决策主体间关系,包括有限博弈、民主协商、利益综合等,这些行为互动也体现了决策溪流的行进实质。因为进入决策渠的议题并不是纯粹的关于问题的讨论与酝酿,而是反映着讨论酝酿问题与讨论深化政策建议的一种结合。三条溪流可以辨识,但是它们也是相互转化的,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政治溪流的表达形式。三条溪流又是相互作用的,政治溪流的行进会促进或阻滞议题溪流、政策溪流的行进,同样,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的行进又可能“逼迫”政治溪流行进得更快些。因此,就议题进行的政治性评估、经济性评估和技术性评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溪流行进的主要方式。决策溪流的行进需要推动力,推动力直接来源于决策主体。决策溪流能够通过决策渠诸多控制阀的关键在于决策时机带来的动力。决策时机是溪流的行进状态与决策主体主动作为的相互契合。每条溪流都有属于自己的“决策时机”在前进的方向上等待。决策时机的形成有赖于决策诱因,决策诱因激发决策主体的反应,这种反应导致决策势能快速地转化为决策动能,决策动能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决策溪流顺决策愿景方向行进,也可能逆决策愿景方向行进。如果是逆愿景方向行进,那么就可能出现决策中止的状态。如果决策中止后无法恢复,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决策终止了,反之,则可确定这种中止状态为决策“冬眠”。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案例进行决策过程理论分析,并且将例证分析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二是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创新性,在约翰· W ·金登的“过程溪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总体性分析视角,构建起决策溪流论的概念性框架,并讨论了决策语境、决策要素、决策渠、决策堤坝、决策势能、决策主体、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议题、决策时机、决策诱因、决策中止、决策“冬眠”等概念;三是提出适用于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作为评判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优劣的重要标尺,从而为改善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提供政策建议方向。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6](2009)在《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文中研究说明一个负责任的中国虽然她今天仍然走在崛起的路上虽然她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依旧算不上强大但是她的脚步坚定而踏实她的目标明确而切实她的前途光明而远大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期待未来会更加繁荣和富强的那个中国

袁海波[7](2007)在《项目代建制下的代建单位遴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代建制的提出是为了改变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用”四位一体的现状,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同时也提高我国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水平。项目代建制在各地的试点取得了显着成绩,但理论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家在制度上也没有出台统一的规定和制定可操作的办法。为此,完善项目代建制的理论研究和项目代建制的实践操作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运用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以代建单位的评选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目前各地试点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下问题:首先,比较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项目采购上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各种传统管理模式在招标评选中存在的弊端和各地代建制试点中招标选择代建单位时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我国目前代建单位的候选人现状、存在的不足、努力的方向和引入资质评审法确定代建单位的入围;其次,结合菲迪克(FIDIC)选择工程咨询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代建单位的评选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各个方面对代建单位进行了全面的衡量。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代建单位进行评选。代建单位的评选指标体系分为五部分:项目管理能力、投标报价能力、技术能力、市场信誉和经济实力,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方面相结合来对代建单位进行评价。这些研究对健全代建单位的招标选择机制、促进我国代建制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海[8](2007)在《“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代建制”是近来兴起的一种先进的基建项目管理模式。在代建制实施过程中,不论是业主方还是代建方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论文主要通过对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建立有关代建制模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旨在对代建制模式下业主方和代建方所面对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可以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降低各主体在实施代建制模式中的风险,推动代建制模式在国内工程领域的应用。论文以“代建制”模式的相关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查阅国内大量相关资料,在大量的数据采集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风险管理逻辑体系,归纳出在代建项目中,项目法人和项目代建人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运用风险识别的方法,通过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与分类,把这些因素按层次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了关于项目法人和代建人的代建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剖析了现行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特色和弊端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的评价方法对代建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的进行代建制模式下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方法。最后,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将该方法运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结论表明,该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所得的结论也是可靠的。论文所提出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应用代建制模式的工程风险评价,为国内其他项目运用代建制模式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何建新[9](2007)在《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文中指出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环节,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投资效益的关注日益增强,投资主管部门需要审视政府的投资行为,以给公众一个交待。为了提高水利基建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探索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进行了后评价,从方法和理论上对如何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要评述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难于广泛开展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概况。(2)从项目决策、征地拆迁、勘察设计、资金以及物资落实五个方面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综合后评价,指出该工程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过程严谨,决策科学。同时也指出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还需根据工程实际从政策层面予以统筹考虑。(3)从项目施工准备、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项目同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等方面对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了项目实施阶段可借鉴的先进的经验及应当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从机构设置、运行管理以及管理经费三个方面对工程生产运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管理运行体制适合,制度健全,手段先进,能够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增强自身实力。(5)根据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运行初期已实际发生数据和以此为基础的预测数据为依据,对投资和效益进行分析计算,进行国民经济后评价,得出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值。(6)运用综合对比分析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社会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促进了流域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效益显着。对项目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岩[10](2007)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后评价对于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各行业对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日益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变化,高度重视水利科技创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向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充分重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不断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要与我国水利的发展思路相一致,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观念引入到后评价的研究中。 本文以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机制、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完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并对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运用系统控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和评价两方面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动态管理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设计了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把创新后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后评价研究的意义、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 再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了水利建设项目各单项后评价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评价、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重点研究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针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构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地运用ANP—FCE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评价进行研究。 最后,结合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课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本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二、“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姚汉源对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学术积淀(1913~1949)-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开端(1950~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谱写运河史研究新篇章(1979~2009)
第二章 对京杭运河形成及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一节 界定运河形成和演变的分期
    第二节 揭示出运河布局嬗变的特征
    第三节 阐释清末京杭运河衰败的因由
第三章 对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旺枢纽演变的辨析与释疑
    第二节 清口航道工程措施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浙东运河工程技术史的开拓性研究
第四章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的研究
    第一节 论证历史时期黄运关系复杂化之因由
    第二节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嬗变研究之卓识
第五章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走向成功的原因试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研究综述
        1.2.1 必要性的研究
        1.2.2 管理现况研究
        1.2.3 管理优化问题研究
        1.2.4 类似公共设施项目建运管理的研究
        1.2.5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现状概述
        2.1.1 国外建设运营现状
        2.1.2 国内建设运营现状
    2.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分类
        2.2.1 国外管理模式
        2.2.2 国内管理模式
    2.3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评价
        2.3.1 评价指标选取
        2.3.2 评价模型构建
        2.3.3 管理模式分析评价
    2.4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主要问题梳理
        2.4.1 管理模式
        2.4.2 融资渠道
        2.4.3 投资控制
        2.4.4 后期运营
        2.4.5 政策法规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点
    3.1 市场化运作的前提分析
        3.1.1 法律权属关系
        3.1.2 经济学属性
    3.2 M&S模式的构建
        3.2.1 M&S模式的理念
        3.2.2 M&S模式运作的机制设计
    3.3 M&S模式的评价
        3.3.1 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3.3.2 传统模式的案例分析
        3.3.3 管理模式历史发展分析
    3.4 M&S模式运行的关键探索
        3.4.1 运行和管理的特点分析
        3.4.2 融资方式
        3.4.3 投资控制
        3.4.4 收费定价
        3.4.5 法规制度政策
    3.5 本章小结
4 实现M&S模式的融资策略研究
    4.1 市场化运作资金来源分析
    4.2 市场融资渠道的探寻
        4.2.1 融资形式分析
        4.2.2 融资模式识别和运作流程
        4.2.3 网络融资方式
    4.3 融资风险的控制
        4.3.1 融资风险分析
        4.3.2 融资风险因子的筛选
        4.3.3 融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4.3.4 基于熵值法的融资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4.3.5 融资风险控制因子的重要程度评价
        4.3.6 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运作M&S模式的投资策略研究
    5.1 建设投资控制分析
    5.2 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找寻
        5.2.1 投资规划环节
        5.2.2 投资决策环节
    5.3 投资路线规划
        5.3.1 模拟退火蚁群算法模型构建
        5.3.2 地下管廊建设路线优化控制
        5.3.3 案例试算
    5.4 投资选型决策
        5.4.1 鱼聚决策模型构建
        5.4.2 投资决策控制
        5.4.3 案例试算
    5.5 本章小结
6 推动M&S模式的资金回收策略研究
    6.1 效益管理概述
    6.2 管理效益分析
        6.2.1 费用效益主体
        6.2.2 定价经济理论
        6.2.3 费用估算和补偿
    6.3 收费模型和使用策略的提出
        6.3.1 综合费定价影响因子识别
        6.3.2 综合收费定价模型的构建
        6.3.3 费用模型使用策略的辨析
    6.4 本章小结
7 保障M&S模式的外部环境策略研究
    7.1 外部环境的含义
    7.2 公共政策的梳理
        7.2.1 国家层面
        7.2.2 标准规范
        7.2.3 现有政策的管理范围
        7.2.4 现有政策的不足
    7.3 公共政策的完善
        7.3.1 成立专门机构
        7.3.2 公共政策导向
        7.3.3 政策体系构建
    7.4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定
        7.4.1 国家层面
        7.4.2 地方层面
        7.4.3 公司层面
    7.5 本章小结
8 工程应用
    8.1 工程概况
    8.2 运作机制
        8.2.1 建设运营
        8.2.2 考核机制
    8.3 规划实施方案
        8.3.1 总体系统布局
        8.3.2 项目布局
    8.4 投融资方案
        8.4.1 建设资金计划
        8.4.2 资金来源情况
    8.5 项目三大片区地下管廊管理模式及策略应用
        8.5.1 中心城区地下管廊
        8.5.2 郑东新区白沙组团地下管廊
        8.5.3 航空港商务区园博园片区地下管廊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同融资形式对比
附录2 归一化矩阵
附录3 地方层面地下管廊相关政策文件汇总
附录4 Z市PPP项目支出比例表
附录5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5)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的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定位
        1.3 核心概念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决策过程的一般性研究
        2.2 关于政府过程的研究
        2.3 关于当代中国重大建设项目决策的研究
        2.4 综合评价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案例选择
        3.5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决策溪流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分析的新框架
    1 四种理论资源
        1.1 着眼于决策主体行为的理论
        1.2 关注决策主体与决策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
        1.3 着眼于决策“过程”性特征的理论
        1.4 立足于决策系统组织特性的理论
    2 “过程溪流论”的启示
        2.1 “过程溪流论”概述
        2.2 “过程溪流论”的优点
        2.3 “过程溪流论”的借鉴意义
    3 决策溪流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3.1 理论构想的思考基点
        3.2 决策溪流论的理论构想
        3.3 决策溪流论与过程溪流论的区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决策溪流的行进背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语境
    1 决策语境的涵义及其构成
        1.1 语境与决策语境
        1.2 决策语境的构成
        1.3 决策语境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2 结构性力量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行政体系
        2.1 政治~行政权力结构
        2.2 制度:规则与规范
        2.3 重点建设项目决策的程序性规定:一般过程
    3 局势性力量分析: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3.1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3.2 发展与经济发展
        3.3 “五年计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决策溪流的构建单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要素
    1 决策要素概述
        1.1 已有的关于决策要素的观点及分类
        1.2 本文对决策要素的界定
        1.3 决策溪流视角下的决策要素类型
    2 决策渠
        2.1 决策堤坝
        2.2 决策堤坝的构成
        2.3 决策堤坝的功能
    3 决策溪流
        3.1 溪流与决策溪流
        3.2 决策溪流的构成
        3.3 决策溪流的行进
    4 决策动力
        4.1 决策动力的构成因素
        4.2 决策势能
        4.3 决策势能与决策动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决策溪流中的行动角色: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主体
    1 决策主体的概念与辨析
        1.1 决策主体的概念
        1.2 决策者
        1.3 决策主体辨析
    2 决策关键人
        2.1 决策关键人的涵义
        2.2 决策关键人的角色定位
        2.3 决策关键人的功能
    3 决策利益相关者
        3.1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3.2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3.3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功能
    4 决策主体间关系
        4.1 决策主体间的有限博弈
        4.2 决策主体间的民主协商
        4.3 利益综合:竞争均衡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决策溪流的行进方式: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议题构建
    1 议题的范畴构建
        1.1 政策问题与议题
        1.2 议题与政策议程
        1.3 议题构建
    2 议题的政治性构建
        2.1 经济社会发展与项目建设必要性
        2.2 官员压力与政府回应
        2.3 议题的政治性评估
    3 议题的经济性构建
        3.1 成本与收益
        3.2 成本收益分析的应用及其缺陷
        3.3 议题的经济性评估
    4 议题的技术性构建
        4.1 决策中议题的技术性
        4.2 议题的技术性与技术专家
        4.3 议题的技术性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决策溪流行进的关键节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时机
    1 决策时机的形成
        1.1 决策时机的概念
        1.2 决策时机的形成
        1.3 决策时机与决策窗口
    2 决策诱因与决策事件
        2.1 决策诱因的概念
        2.2 决策诱因的类型
        2.3 决策事件
    3 触发机制
        3.1 触发机制的概念
        3.2 触发机制与决策时机
        3.3 决策中断
        3.4 决策“冬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前瞻
    1 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及其适用性
    2 决策渠的开放性与决策的公众接受度
    3 非支持联盟与决策的公众接受度
    4 研究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7)项目代建制下的代建单位遴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项目代建制的理论综述
        1.3.1 代建制的概念
        1.3.2 项目代建制的理论基础
        1.3.3 项目代建制的研究现状
        1.3.4 代建单位评选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2.1 境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借鉴
        2.1.1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2.1.2 各国(地区)经验的借鉴
    2.2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2.2.1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2.2.2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
    2.3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试点
        2.3.1 代建制试点的典型模式
        2.3.2 各地代建单位选择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代建单位候选人分析及入围评审
    3.1 代建单位候选对象分析
        3.1.1 我国目前潜在的代建单位分析
        3.1.2 代建单位候选人的比较
    3.2 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与入围评审
        3.2.1 各地省市对代建单位资质的要求
        3.2.2 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
        3.2.3 代建单位的入围评审
第四章 代建单位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代建单位评选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 代建单位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FIDIC选择工程咨询单位的评价指标
        4.2.2 建立代建单位的评选指标
    4.3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选择
        4.3.2 权重确定的基本步骤
    4.4 指标权重的计算
        4.4.1 建立评价指标层次
        4.4.2 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4.4.3 层次总排序
        4.4.4 一致性检验
        4.4.5 评价指标权重
第五章 案例研究
    5.1 案例基本情况
    5.2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5.2.1 原始数据
        5.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3 代建单位评选排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项目管理模式实践应用现状
        1.2.1 国外实践应用情况
        1.2.2 国内实践应用情况
    1.3 项目代建制
        1.3.1 代建制的提出
        1.3.2 代建制的概念
        1.3.3 代建制的运行机制
    1.4 代建项目风险研究的现状
        1.4.1 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
        1.4.2 国内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
        1.4.3 目前国内代建制项目风险研究状况
    1.5 研究方法和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2.1 代建制模式下项目风险的定义
    2.2 代建制风险识别的原则及方法
        2.2.1 风险识别的概述
        2.2.2 代建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2.2.3 风险识别的技术
    2.3 代建制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2.3.1 代建项目的风险来源
        2.3.2 代建制项目的风险特点
        2.3.3 代建工程项目法人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2.3.4 代建项目中代建人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3.1 代建制模式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3.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3.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3.2.1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3.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代建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建项目风险的实证研究
    4.1 代建项目的基本概况
    4.2 项目建设的模式
    4.3 代建项目的风险评价
        4.3.1 基于项目法人─毫州市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的代建风险分析
        4.3.2 基于代建人─江河水利水电咨询中心的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5.2 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后评价概述
        1.1.1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1.1.2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1.1.3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分类
        1.1.4 国外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开展
        1.1.5 我国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1.2 怀洪新河工程项目概况
        1.2.1 怀洪新河的区域位置
        1.2.2 怀洪新河的地位与作用
        1.2.3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建设标准和主要内容
        1.2.4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实施过程
        1.2.5 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工作依据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2.1 项目决策的评价
        2.1.1 70年代至停缓建期间建设情况
        2.1.2 项目筹备决策的评估
    2.2 征地拆迁工作的评估
        2.2.1 征地拆迁工作方法与实施过程
        2.2.2 资金管理
        2.2.3 结论
    2.3 勘察设计工作的评价
        2.3.1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选择评价
        2.3.2 主要勘察设计方案及勘察设计质量评价
        2.3.3 项目重大设计变更评估
        2.3.4 勘察设计工作总体评价
        2.3.5 建议
    2.4 资金落实情况的评价
    2.5 物资落实情况的评价
    2.6 项目前期工作总体评价
第三章 项目实施阶段评价
    3.1 施工准备工作评价
        3.1.1 准备工作评价
        3.1.2 监理单位选择方式评价
        3.1.3 施工单位的选择方式评价
    3.2 施工现场的“四通一平”和大型临时设施准备、物资供应评价
        3.2.1 施工交通评价
        3.2.2 施工供电评价
        3.2.3 施工供水与排水评价
        3.2.4 其它建设评价
    3.3 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评价
        3.3.1 施工组织方式的评价
        3.3.2 项目成本目标控制评价
        3.3.3 项目工期目标评价
        3.3.4 项目质量情况的评价
    3.4 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与使用情况评价
    3.5 项目同步建设的评价
        3.5.1 安徽省怀洪新河穿堤涵闸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5.2 安徽省怀洪新河防汛道路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5.3 安徽省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6 项目竣工验收的评价
    3.7 工程竣工决算评价
    3.8 项目实施阶段总体评价
第四章 项目生产运行评价
    4.1 工程管理机构情况评价
    4.2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评价
        4.2.1 运行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4.2.2 防洪、除涝运行管理评价
        4.2.3 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评价
    4.3 工程运行管理经费
    4.4 项目生产运行总体评价
第五章 经济评价
    5.1 概述
    5.2 评价依据
    5.3 国民经济评价
        5.3.1 主要参数
        5.3.2 工程投资和费用计算
        5.3.3 工程效益计算
        5.3.4 国民经济评价
        5.3.5 评价结论
    5.4 财务评价
第六章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6.1 评价内容
    6.2 评价方法
    6.3 基于 FUZZY-AHP 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评价指标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
        6.3.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6.3.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3.5 评价结果
    6.4 可持续性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评价结论
        7.1.1 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阶段评价
        7.1.2 生产运行评价
        7.1.3 经济评价
        7.1.4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7.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1.2.2 国内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1.2.3 项目后评价中各分项内容研究综述
        1.2.4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及机制研究
    2.1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2.1.1 系统控制论
        2.1.2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项目评价理论
        2.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2.3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机制研究
        2.3.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监督控制作用研究
        2.3.2 基于监督控制作用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2.3.3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时间等
        2.3.4 运用知识管理对后评价成果的管理研究
        2.3.5 后评价成果的反馈与使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研究
    3.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研究意义
        3.1.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3.1.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重要意义
    3.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3.2.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的特点
        3.2.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
        3.2.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原则
    3.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3.3.1 观念创新评价
        3.3.2 技术创新评价
        3.3.3 管理创新评价
    3.4 基于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3.4.1 采用费用效益法的原因分析
        3.4.2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原理与评价步骤
        3.4.3 水利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的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研究
        3.5.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研究
        3.5.3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原因分析
        3.5.4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方法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项目其它单项内容研究
    4.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后评价研究
        4.1.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
        4.1.2 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2 可持续意义上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
        4.2.1 经济后评价与经济前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的区别
        4.2.2 计入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经济评价研究
        4.2.3 经济后评价中引入宏观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4.3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4.3.1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
        4.3.2 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
        4.3.3 移民安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
    4.4 环境影响后评价
        4.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4.2 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P—FCE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研究
    5.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意义
    5.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可持续性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5.2.1 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的界定
        5.2.2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定义和内涵
        5.2.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本质特征
        5.2.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5.2.5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
    5.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5.4.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5.4.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5.4.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计算
    5.5 基于ANP—FCE评价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
        5.5.1 AN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5.5.2 ANP—FCE评价模型选择的优势分析
        5.5.3 ANP的理论及内容研究
        5.5.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方法进行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
        5.5.5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5.6 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5.6.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框架
        5.6.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识别
        5.6.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
        5.6.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概述
    6.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创新后评价
        6.2.1 技术创新后评价
        6.2.2 管理方法创新评价
        6.2.3 管理机制创新评价
    6.3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经济后评价
        6.3.1 评价依据及参数
        6.3.2 费用计算
        6.3.3 效益计算
        6.3.4 评价指标值
    6.4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影响后评价
        6.4.1 社会影响后评价
        6.4.2 环境影响后评价
    6.5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后评价
        6.5.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6.5.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能力评价
        6.5.3 基于风险分析的临淮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四、“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D]. 段晓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D]. 陈晓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5]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D]. 王子明. 南京大学, 2013(12)
  • [6]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J].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 改革, 2009(07)
  • [7]项目代建制下的代建单位遴选研究[D]. 袁海波. 中南大学, 2007(01)
  • [8]“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D]. 赵海. 河海大学, 2007(05)
  • [9]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D]. 何建新. 河海大学, 2007(05)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岩. 河海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南水北调工程法人组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