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

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

一、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1](2021)在《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心理韧性是指教师坚强面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展现出的韧性,能够有效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帮助其继续从事教师行业,目前,教师研究方向的热门议题之一就是教师心理韧性。中学化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课程之一,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价值,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面临着缺乏教学经验,工作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学科地位低等压力和挑战。他们能否坚守在教师岗位,实现专业发展,取决于能否积极应对压力与挑战,保持对工作的投入和对教学的热情。因此,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这一议题是值得研究的。本研究基于国外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开展,具有扎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同时对6名中学化学新手教师进行访谈,立足于本土实情,最终构建了包含工作能力、教师管理、教师信念和外界支持四个维度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并基于构建的结构模型,与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开发了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测量量表,再通过科学、合理地测量方法与工具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Rasch模型对量表质量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修改优化量表之后,再次使用SPSS软件与Bond&Fox Steps软件对量表质量进行分析,使用Amos软件对建立的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同时用该量表获得的调查数据证明了本研究建立的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较好,科学合理,开发的量表质量较佳。本研究使用开发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测量量表调查全国范围内449名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现状,发现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水平并不高,其中,各维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外界支持、工作能力、教师管理、教师信念;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整体表现在性别、城乡、学历、任教学段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学校类型和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针对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提升策略,其中包括中学化学新手教师个人、学校和有关部门层面。教师个人层面:提高工作能力、提高人际管理能力、进行好情绪管理、提升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能力;学校层面: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风气、关注中学化学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社区学校;有关部门层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专业化水平、丰富教师心理韧性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吕洁[2](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组织策略是教学活动实现的基础,也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条件。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课堂组织策略体现出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是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体现,更是英语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所在。高质量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为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地处新疆南部,由于英语师资的缺乏,学生英语水平相对内地高中生较为薄弱。因此,从课堂组织策略的角度,研究该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语料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X高中10名英语教师的20节阅读课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是什么?具体包括两个子问题:1.高中英语教师应用的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有哪些?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的频率特征是什么?(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具体包括两个子问题:1.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是什么?2.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三)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什么?(四)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是什么?研究结果:(一)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中英语教师应用的课堂组织策略类型:10名英语教师平均应用课堂组织策略五种,被英语教师应用过的课堂组织策略有七种,依次是:情感组织型阅读课堂组织策、任务驱动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主体参与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思维导图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情境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互动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和产出聚焦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未被英语教师应用的课堂组织策略有两种,分别是:合作学习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和翻转课堂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的频率特征:不均衡性。10名英语教师在各自两节阅读课堂中,共使用课堂组织策略类型342次,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是任务驱动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3%)、主体参与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4%)与互动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8%);出现频率次之的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是情感组织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15%);出现频率较低的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是思维导图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情境式阅读课堂组织策略(6%)与产出聚焦型阅读课堂组织策略(2%)。(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影响,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从学生参与度的角度来看,在10名高中英语教师的阅读课堂中,课堂组织策略类型丰富的教师,其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欠缺的教师,其课堂学生参与度相对不全面。2.从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课堂组织策略类型丰富的教师,学生7种类型阅读能力的发展更加全面;课堂组织策略类型欠缺的教师,学生7种类型阅读能力的发展相对不全面。(三)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具体包括:1.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1)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比例有待提高;(3)高中英语教师未全面发展学生阅读能力。2.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1)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存在单一性;(2)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组织策略类型的选择上有固定性;(3)高中英语教师欠缺管理课堂中与学习无关行为的能力。(四)研究者提出了针对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1.高中英语教师要使用多元化的课堂组织策略。2.高中英语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组织策略类型。3.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多维管理课堂的能力。总之,研究者调查了当地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以便为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的组织过程提供依据与借鉴。

于明珠[3](2020)在《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历程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三位小学优秀班主任为例》文中认为小学优秀班主任是小学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小学教育质量的保障。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是宝贵的教育财富,通过分析与研究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丰富班主任专业成长理论,对于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多个个案进行统一的抽象和总结,然后给出更精炼的描述和令人信服的解释。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部分。第二部分是研究的总体设计。第三部分是对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历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阶段概括为职前萌生期、入职适应期、探索成长期、成熟创造期及持续发展期,总结了处于不同成长时期班主任的主要特征。第四部分是基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经历,对三位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路上的共性和个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我完善及素质养成三个角度出发,给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启示和建议。本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研究三位小学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历程,总结他们在专业成长路上的宝贵经验,进而探寻小学班主任如何从普通走向优秀,为其他小学班主任树立一个榜样并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和参考。

郭小慧[4](2020)在《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在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小学生身心具有不成熟与可塑性,易受外界影响。面对“听话”再次频繁出现在教师口中、家长口中之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会表现出哪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否应该是教育中应该存在的现象?这两个问题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选取山西省太原市A小学五年级六班11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学生“听话”现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实地观察,通过案例说明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与暗流,之后进行反思,分析影响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对小学生“听话”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释。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第二章为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主要从小学生日常学习、日常活动两方面阐述,阐述完成后小结“听话”现象的主流形象;第三章为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主要从日常反抗展开描述,描述完成后小结“听话”现象的暗流形象;第四章为反思:从小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四方面反思影响小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

段萌萌[5](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认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学校内其他行为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而扎根理论是一种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行为模式进行理论化,并将现象构建成理论的方法。借助于扎根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关注和论述了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但对教师文化领导力的研究少之又少。运用扎根理论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不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概念”的理论探索。不仅能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而且能有效指导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和发挥其文化领导力。运用扎根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领导力理论的分析,挖掘其理论基础,用最普遍的理论原理,对现有研究进行修正和检视,有助于使研究更加深刻,从宏观层面把握研究主题。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探讨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主要要素,得出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四个主要维度,包括价值观念、人格魅力、职业素养、交际策略等方面。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多数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尚未意识到文化领导力的重要性。如何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发挥教师的文化领导力,对学校场域内的相关主体产生影响和引领,是必须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提升路径。认为要塑造思想政治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其优秀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专业文化素养以及合作互助的校园文化来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文化领导力。研究发现,现实中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影响了部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价值取向,使当前思想政治教师在文化层面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尚低。希望本研究能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张瀚文[6](2020)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通常按照教师的预设有计划且连续性地开展,可是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多个教学要素的不断变化与交互影响,教学的连续性会发生转向或中断,并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生成一些突发性、偶发性的教学事件。根据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并会突然而然地出现各种突发性、非连续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不是外在的“干扰”,而是进行教育的途径,它的存在对人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这类教学事件,且将博尔诺夫论述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观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即“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偶然发生,但是必然存在,且存在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认识这些事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场域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能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其价值发挥出来。本研究以存在主义教育理论、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生成性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特征、范畴,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证了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表现形态以及课堂教学价值的应然状态。其次,从实践上描述了实然状态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具有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应对策略。为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本研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验证性分析,最后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括在以下六部分中:第一部分:阐释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由于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人产生矛盾的共同作用,人呈现出非连续性地发展,从而产生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为依据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它包括突发的危机、遭遇、挫折等,这些范畴既是教育表现出非连续性的原因与因素,也是“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内容。因此,“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具有偶然地发生,却又必然地存在,且对人有转折、顿悟、升华等必要性的价值的一系列特征。第二部分: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是一种以积极的、正面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本研究以此为视角,从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即使连续性的课堂教学发生中断与转向的事件。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常是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因素,使“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生成与预设异向型、价值观念冲突型以及教学环境诱发型三种主要的形态。“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本身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它的发生,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师生复杂的课堂实践活动中生成,虽然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潜在的危机,但通过积极应对,常常对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有着宝贵的教学价值。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加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师教学的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课堂教学“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发生、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在与这些课堂教学的偶发性事件地交互中能够得到提升,对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价值。第三部分: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调查了教师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情况和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诱发的“非连续性性教育形式”的应对方式。本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在认识上,消极回避它的发生,并过度担心它对计划中的、连续性的教学产生的破坏性;在应对上,应对方式较简单,常常冷漠地熟视无睹或者极力地控制,并认为这种“一次性”的教学事件不值得反思。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掌控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重视自身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以至于课堂交往的生成性、开放性不足。第四部分:根据非连续性教育理论中看待非连续性事件的积极视角,生成性教学理论中提倡的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课堂教学本身是由各种事件的存在构成,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这个机制在于教师对课堂“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这类事件能够足够敏感,及时理解,马上行动与反思,落实到具体的应对策略则表现为在发生前,采用预设性应对策略,即设置弹性的教学目标,多维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发生中,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教师对事件的教育意识,尊重事件,把握事件中的“关键点”,在和学生构建起了“你我”师生关系上,既用“告诫、号召”进行外在激励,又通过“顿悟”进行内在唤醒,以及依靠教师智慧,进行幽默化解和因势利导;最后,在发生后,教师能够进行主动且全面地反思。第五部分:运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了以上应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检验了它的真实可行性。第六部分:为了保障应对策略的实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氛围是保障的条件,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是关键,学生能自主、全面地参与课堂,且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是应对策略展开的基础。

兰晶[7](2020)在《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是亿万中国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师工作状态和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且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幸福。“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好。教师幸福感对学生幸福感、家长幸福感和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幸福感是关系学生发展、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运用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与方法。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以及核心概念的内涵,理清了研究思路;其次,对通过“中国知网”、“独秀”、“万方”、“超星”和“Springer”等中外数据库搜索到的关于教师幸福感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使本研究建立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第三,系统梳理了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较详细地论述了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和PERMA幸福模型,还将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进行了比较。第四,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问卷》,在14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出教师在积极情绪、意义、投入、人际关系、成就和总体幸福感六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深入分析了引发这些问题的6个主要原因,即:1.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3.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4.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5.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6.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有效措施:一是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二是在学校建立乐观性解释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三是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五是发现意义,高境界生存与奋斗;六是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七是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各不相同的幸福心理问题。

许婷[8](2020)在《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强调对问题进行理性地思考和判断的思维,既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思维,同时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中等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主要通过与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历史教学因其学科特性,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独立思考,在搜集、鉴别、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根据证据和理性推理得出结论的核心素养,包含质疑追问、分析论证、缘据立论、反思评估四个要素。随着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研究的深入,有关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对历史批判性思维存在误解。要改变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意识,并将批判性思维渗透于教学目标之中,为历史教学任务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充分的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为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灵活应用多样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思考,应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应用启发教学法开导学生的困惑、提升学生的认识。同时,采用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评价,利用课堂观察法,根据批判性思维的行为表现制定评价量规,对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和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习做出评价。

戴红[9](2020)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 ——以A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同样也是学校上传下达、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如今,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事业的稳步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在发生变化。班主任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面对各种情况、各种挑战。中职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不同,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人员为主,专业众多,在管理学生方面相对棘手。班主任工作室的提出与设立,更迎合了中职学校管理需求。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A中职学校挖掘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如何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但受限于各种因素,造成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智慧与技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分成三个章节展开研究,在结合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的基础上,对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的情况作全面分析,本文在研究中发现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存在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工作室激励体系模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滞后、成员专业发展缺乏引领等问题。为此,文中结合A中职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室的制度保障;制定合理的激励体系;丰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挖掘班主任成长潜力,增强共同体动力机制等,以期能够对班主任工作室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同时也希望推动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及班主任群体的成长与进步。

周凌利[10](2020)在《农村初中班级个性化管理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 ——以S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工作者,掌握班级管理的技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奋斗力量,最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旧是当前每位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但由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越来越难管,班级里的问题层出不穷,班级管理已经成了老师不愿意干的差事,所以当前的农村班级管理已经成了学校里重要的难题。研究班级管理的文献不少,但上升到学生精神上,如何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心不多,需要学者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选择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S中学的学生作为实践的对象。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课堂观察、实际经历等,分析农村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结果得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观念落后,能力欠缺;教师没有真正的爱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没有真正有效;学生自身的懒惰问题;缺少学校和家长的外力支持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个性化班级管理方法,即用“爱”与学生做到心灵的交融,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指引学生做精神上的强者。而个性化班级管理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性、沟通性、自律性、创造性、幸福性等特点,并用激励理论、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等理论作为指导。针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找出解决的策略有: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会反思与阅读,而且教师要运用爱的教育,再结合有效的沟通,激发学生的斗志靠自己战胜困难,努力拼搏学习,还需要外力家长的配合、学校的制度保障,共同培养学生的进步。最后,通过教育案例分析,说明本研究方法的实际可行性。

二、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文献研究
    2.1 核心概念
        2.1.1 心理韧性
        2.1.2 教师心理韧性
        2.1.3 新手教师
        2.1.4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
    2.2 教师心理韧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教师心理韧性作用机制研究
        2.2.2 教师心理韧性模型研究
        2.2.3 教师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教师心理韧性测量研究
        2.2.5 教师心理韧性培养与发展研究
        2.2.6 研究现状小结
3 量表开发与设计
    3.1 构建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
        3.1.1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访谈
        3.1.2 初步建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
        3.1.3 结构模型维度解读
    3.2 初测量表项目设计与评估
    3.3 初测与结果分析
        3.3.1 初测样本的选择
        3.3.2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对初测量表质量进行分析与优化
        3.3.3 基于Rasch模型对初测量表质量进行分析与优化
    3.4 初测量表的修订
    3.5 再测及结果分析
        3.5.1 再测样本的选择
        3.5.2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对再测量表质量进行分析与优化
        3.5.3 使用Rasch模型对再测量表质量进行分析与优化
    3.6 验证性因素分析
4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现状分析
        4.3.1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描述性分析
        4.3.2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4.3.3 研究小结
5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5.1 教师个人层面提高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的策略
        5.1.1 提高工作能力
        5.1.2 提高人际管理能力
        5.1.3 进行好情绪管理
        5.1.4 提升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能力
    5.2 学校层面提高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的策略
        5.2.1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风气
        5.2.2 关注中学化学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
        5.2.3 建立社区学校
    5.3 有关部门层面提高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的策略
        5.3.1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专业化水平
        5.3.2 丰富教师心理韧性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资源
        5.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构建了科学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结构模型
        6.1.2 开发了质量较好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测量量表
        6.1.3 调查了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现状
        6.1.4 提出了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部分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量表
    附录2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访谈提纲
    附录3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量表初始项目内容
    附录4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量表项目内容专家效度调查
    附录5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调查问卷(初测)
    附录6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量表项目内容
    附录7 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调查问卷(终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应用的重要性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理论研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内涵研究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分类研究
        (三)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作用研究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研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现状研究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问题及优化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组织行为学
        (二)教育机智理论
        (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二、核心概念
        (一)课堂组织策略的内涵
        (二)课堂组织策略的内涵及案例
        (三)课堂组织策略类型的确认过程及案例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是什么?
        (二)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
        (三)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什么?
        (四)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是什么?
    二、研究对象
        (一)教师情况
        (二)学生情况
        (三)研究语料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语料分析法
    四、研究工具
        (一)课堂观察量表
        (二)录像设备
        (三)Excel、Spss22.0 分析软件
    五、研究过程
        (一)文献收集分析
        (二)数据资料收集
        (三)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
        (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类型
        (二)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类型的频率特征
    二、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影响
        (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二)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
    三、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高中英语教师应使用多元化的课堂组织策略
        (二)高中英语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组织策略类型
        (三)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多维课堂管理能力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应用现状
        (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影响
        (三)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组织策略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二、教学启示
        (一)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师应将情感组织型课堂组织策略贯穿于阅读教学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组织理念应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历程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三位小学优秀班主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概念界定
一、研究设计与进入现场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选择研究地点与确定入场角色
    (四)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五)研究伦理
    (六)研究可能的缺陷和不足
二、回望:小学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历程
    (一)三位班主任的职前萌生期
        1.A班主任:“非师范专业让我走了弯路”
        2.B班主任:“家人的期望”
        3.C班主任:“像我父亲一样优秀”
        4.三位班主任的职前萌生期分析
    (二)三位班主任的入职适应期
        1.A班主任:“激情与力行”
        2.B班主任:“迷茫与付出”
        3.C班主任:“适应与模仿”
        4.初任班主任特征
    (三)三位班主任的探索成长期
        1.A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系家长”
        2.B班主任:“实践摸索、有效管理”
        3.C班主任:“努力专研、突破瓶颈”
        4.合格班主任特征
    (四)三位班主任的成熟创造期
        1.A班主任:“发挥优势、反思总结”
        2.B班主任:“主动出击、充满期待”
        3.C班主任:“发展机遇、备受欢迎”
        4.成熟班主任特征
    (五)三位班主任的持续发展期
        1.A班主任:“终身学习、尽善尽美”
        2.B班主任:“再接再厉、持续发展”
        3.C班主任:“开阔创新、运用自如”
        4.优秀班主任特征
三、探寻: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共性影响因素
        1.教育部门对班主任的重视
        2.学校对班主任的有效管理
    (二)外部个性影响因素
        1.“贵人”的支持帮扶
        2.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
    (三)内部共性影响因素
        1.正确三观——建立班主任专业观念
        2.树立信念——坚守班主任专业道德
        3.实践反思——强化班主任专业技能
        4.学习积累——提升班主任专业知识
        5.教育科研——插上班主任成长翅膀
    (四)内部个性影响因素
        1.性格差异造就班主任类型不同
        2.特长兴趣形成不同的个性魅力
四、领悟: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秘方
    (一)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必要的职前师范教育——专业成长的“基石”
        2.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专业成长的“沃土”
        3.予以班主任人文关怀——专业成长的“养分”
    (二)自我完善——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1.明晰准确的角色定位:“扮演好不同角色”
        2.扎实雄厚的知识底蕴:“一潭清泉潺潺流淌”
        3.独具特色的育人智慧:“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4.视教书育人为终身追求:“教天地人事育自觉”
    (三)素质养成——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
        1.健康的身心素养:“始终秉持一颗童心”
        2.积极进取的精神:“用一把尺子丈量差距”
        3.对待学生要用心:“爱心、耐心、责任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1.1.2 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1.1.3 个人志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小学生
        1.3.2 听话
        1.3.3 “听话”的文化背景
        1.3.4 “听话”的行为表现
        1.3.5 小学生“听话”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肯定“听话”是教育中的一种现象
        1.4.2 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听话”
        1.4.3 改善“听话教育”中的不良现象
        1.4.4 已有研究不足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的选定
        1.5.3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二章 风平浪静: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
    2.1 日常学习:小学生“听话”的基本主题
        2.1.1 课前认真准备
        2.1.2 课上认真听讲
        2.1.3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2.2 日常活动:小学生“听话”的应有之义
        2.2.1 学校活动遵守校规
        2.2.2 班级活动共同参加
        2.2.3 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2.2.4 课间活动遵守秩序
    2.3 小结: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形象——主动服从
        2.3.1 言行如一、主动“听话”
        2.3.2 心悦诚服、自觉“听话”
第三章 明争暗斗: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
    3.1 日常抵抗:小学生“听话”的台前幕后
        3.1.1 对学校潜规则的吐槽
        3.1.2 对教师恶性权威的沉默
        3.1.3 对教师权威的盲从
        3.1.4 对暴力淫威的敷衍应对
        3.1.5 对利益的阿谀奉承
    3.2 小结: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形象——被动服从
        3.2.1 言行不一、表面“听话”
        3.2.2 愚昧无知、盲目“听话”
第四章 反思:影响小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
    4.1 自身因素的影响
        4.1.1 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1.2 小学生情感发展变化
    4.2 学校环境因素
        4.2.1 教师管理方式的干预
        4.2.2 同辈群体的影响
    4.3 家庭环境因素
        4.3.1 家长文化修养
        4.3.2 家长职业的性质
        4.3.3 家庭教养方式
    4.4 社会环境因素
        4.4.1 社会利益导向的功利化
        4.4.2 社会文化的易变性
        4.4.3 社会媒体的广泛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研究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领导力
        2.1.2 文化领导力
        2.1.3 教师文化领导力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教师领导力理论
        2.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重要性
        2.3.1 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途径
        2.3.2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2.3.3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推动力量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3.1 研究前期准备
        3.1.1 确定研究对象
        3.1.2 拟定访谈提纲
    3.2 研究资料获取
        3.2.1 进入研究现场
        3.2.2 采集研究资料
    3.3 研究结论与检验
        3.3.1 整理与分析资料
        3.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的要素分析
    4.1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价值观念:以德育德
        4.1.1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品德修养
        4.1.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理念
        4.1.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敬业精神
    4.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人格魅力:以身立教
        4.2.1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渗透力
        4.2.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行为引领力
        4.2.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人格亲和力
    4.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职业素养:传道授业
        4.3.1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
        4.3.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学术素养
        4.3.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素养
    4.4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交际策略:团结友爱
        4.4.1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处理师生关系能力
        4.4.2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交往合作意识
        4.4.3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5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提升路径
    5.1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前提
        5.1.1 转变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理念
        5.1.2 提升思想政治教师敬业精神
        5.1.3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品格修养
    5.2 优秀的人格魅力是保障
        5.2.1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人格亲和力
        5.2.2 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精神感召力
        5.2.3 发挥思想政治教师行为示范力
    5.3 强大的专业文化素养是关键
        5.3.1 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5.3.2 培养思想政治教师的文化自觉性
        5.3.3 提升思想政治教师学术引领力
    5.4 营造合作互助的校园文化是基础
        5.4.1 转变科层制学校管理体制
        5.4.2 改善教师群体的人际关系
        5.4.3 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结论
附录
    附录1 :教师文化领导力访谈提纲
    附录2 :部分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1.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2.教师缺乏应对“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有效策略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不充分
    (二)概念界定
        1.“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2.“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
        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三)研究综述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研究
        2.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形态研究
        3.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5.研究步骤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特征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范畴
        1.危机
        2.遭遇
        3.挫折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阐释
    (一)“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内涵
    (二)“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特征
        1.出现的偶然性
        2.存在的必然性
        3.潜在的危机性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类型
        1.生成与预设异向型
        2.价值观念冲突型
        3.教学环境诱发型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2.学生因素
        3.环境因素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价值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价值
        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1.教师面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认识
        2.教师应对课堂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方式
    (二)存在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
        2.应对上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3.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不足
四、“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构建
    (一)应对策略的构建依据
        1.非连续性教育理论
        2.生成性教学理论
        3.“教学事件”理念
    (二)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
        1.敏感
        2.理解
        3.行动
        4.反思
    (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具体应对策略
        1.课前预设型策略
        2.课中应对型策略
        3.课后反思型策略
五、“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预设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二)课堂具体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三)反思性应对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评价效果
        3.案例特征分析
六、有效应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的建议
    (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具有安全感的物质环境
        2.充满教育爱的精神氛围
    (二)教师转换教学的思维方式
        1.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换
        2.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
    (三)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促进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幸福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幸福
        (二)幸福感
        (三)教师幸福感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辨析与理论梳理阶段
        (二)现状分析阶段
        (三)发现问题与策略提出阶段
第一章 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习得性无助理论的提出
        (二)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乐观
        (三)创建积极心理学
        (四)把幸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提出与完善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1.0理论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2.0理论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基本原理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积极教育运动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相比的优势与价值
        (一)塞利格曼幸福理论适应新时代中国人的幸福需求
        (二)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以往西方幸福思想的超越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传统幸福观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整合性和持续性
        (五)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和研究价值
        (六)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在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性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设计
    一、中小教师幸福感问卷的项目编制
        (一)积极情绪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二)投入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三)关系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四)意义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五)成就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初始问卷形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被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正式问卷的确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过程与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
        (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对象
        (二)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访谈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一)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问卷
        (二)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三、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一)数据处理与方法
        (二)资料整理方法
    四、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差异分析
        (三)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六)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婚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七)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职称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八)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工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九)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行政职务变量差异分析
        (十)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班主任变量上差异分析
        (十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十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科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十三)中小学教师教授学生数量对幸福感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十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十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比较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一)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感到不幸福
        (二)婚姻和家庭经济收入会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幸福感
        (三)教师缺少对幸福感的科学认识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年工资收入3-5万元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最低
        (二)教龄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影响呈“U”型趋势
        (三)婚姻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影响比较复杂
        (四)高中教师积极情绪得分最低
        (五)中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
    三、中小学教师投入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老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思想与技术
        (二)较低的工资收入制约着教师的工作投入
    四、中小学教师关系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教龄增加对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呈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紧张
        (三)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的矛盾较多
    五、中小学教师意义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境界有待提高
        (二)初高中教师的意义感较低
    六、中小学教师成就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感到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二)部分教师职业成就体验较少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在政府关于教师的文件中对幸福感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学校关注学生的快乐,没有予以教师幸福同等的重视
        (三)家长只关心自家孩子的幸福,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四)社会在谈及教育时,只关心教育质量,却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二、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
        (一)中小学教师缺乏情绪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中小学教师看待问题过于消极
        (三)消极的工作环境加深中小学教师消极认知的形成
    三、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
        (一)重复性的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造成教师投入较低
        (二)教师普遍体力投入多、智力和情感投入相对不足
    四、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
        (一)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师人际关系紧张
    五、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
        (一)职业认知冲突导致教师对职业感到茫然
        (二)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低
    六、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
        (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成就绝对化地联系起来
        (二)部分中小学教师缺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第六章 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
        (一)重视教师幸福是德政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为教师的幸福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
        (三)为教师幸福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在学校建立乐观解释性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
        (一)教师要学习和掌握ABCDE情绪调节技术,增进积极情绪
        (二)教师要学会运用突出优势练习增进积极情绪管理
        (三)教师要运用“美好的一天”技术,增进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三、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
    四、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
        (一)教师要掌握感恩拜访
        (二)校长和教师需要学习并经常使用有效赞美策略
        (三)以开放思维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
    五、发现意义,高境界生活与奋斗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人生境界
        (二)教师要加强三件好事练习
        (三)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情意,在“每天更好一点”的修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境界
    六、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七、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幸福问题,促进其蓬勃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初测问卷
附录二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正式问卷
附录三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附录四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
        (三)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况
        (二)历史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
    一、批判性思维
    二、历史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 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二、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将批判性思维误解为“批判”的思维
        (二)将批判性思维误解为求异的思维
第三章 历史教学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意识
    二、制定明确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
    三、开发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
        (一)灵活运用历史教材
        (二)开拓多种教学资源
    四、运用多样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设疑诱思
        (二)探究教学法——开展史料探究,分析论证
        (三)启发教学法——善用启发引导,释疑反思
    五、采用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 ——以A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班主任工作室的研究
        (二) 关于中职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难点
第一章 我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发展概况与建设必要性
    一、我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发展概况
        (一) 成立数量相对较少
        (二) 组织外训相对偏多
        (三) 开展教科研频率较少
    二、我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 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 学生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基本情况
        (一) A中职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 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情况
    二、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访谈结果分析
        (一) 工作室基础环境现状
        (二) 工作室管理制度现状
        (三) 工作室工作开展现状
        (四) 工作室成员自身现状
        (五) 班主任工作室今后发展方向
    三、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
        (二) 工作室的激励体系模糊
        (三)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滞后
        (四) 成员专业发展缺乏引领
第三章 A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班主任工作室的制度保障
        (一) 加大硬件投入力度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制定合理的激励体系
        (一) 优化工作室运作模式
        (二) 完善合理的奖励机制
    三、丰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 拓宽班主任学习的范畴
        (二) 加强对班主任理论的培训
        (三) 提高班主任实践育人的能力建设
    四、挖掘班主任成长潜力,增强共同体动力机制
        (一) 规划专业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二) 完善工作室成员支架互助机制
        (三) 提升班主任教科研能力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农村初中班级个性化管理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 ——以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三)农村初中个性化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现状问题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一)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教师意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三)都选择沟通处理但未能让沟通真正有效
        (四)教师未能真正做到爱学生
        (五)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怀
    三、关于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社会的发展,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存在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和家长教育不得法问题
        (三)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欠缺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五)沟通与爱顺应教育管理的发展
第二章 农村初中个性化管理的提出及理论探索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化的概念
        (三)个性化班级管理的概念
    二、农村初中个性化管理的提出
        (一)唤醒学生积极的思想,成为真实的自己
        (二)给教师管理班级出谋划策
        (三)重视服务学生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幸福快乐
        (四)能温暖心灵,创造具有生命力的校园
    三、初中个性化班级管理的特点
        (一)关爱性
        (二)沟通性
        (三)自律性
        (四)创造性
        (五)幸福性
    四、个性化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四)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农村初中班级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成长的钥匙——反思与阅读
        (一)教师与学生的反思
        (二)教师与学生的阅读
    二、个性化管理的灵魂——爱的教育
        (一)理解的爱的教育
        (二)智慧的爱的教育
        (三)包容的爱的教育
    三、个性化管理的法宝——有效的沟通
        (一)用心倾听学生说话,做到沟通有效
        (二)用爱理解学生的一切,顺势引导的沟通
        (三)用幽默达到与学生有效的沟通
    四、个性化管理的未来——靠自己
    五、个性化管理的外在力量——学校
        (一)学校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
        (二)加强对班级问题学生的管理
第四章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学校“黑社会”小头目的事及分析
        (一)学校“黑社会”小头目的事
        (二)对学校“黑社会”小头目的事分析
    二、鼓倒掌的事及分析
        (一)鼓倒掌的事
        (二)对鼓倒掌的事分析
    三、一波三折的教育故事及分析
        (一)一波三折的教育故事
        (二)对一波三折的教育故事分析
    四、交作业风波的事情及分析
        (一)交作业风波的事情
        (二)对交作业风波的事情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研究[D]. 刘倩. 西南大学, 2021(01)
  • [2]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吕洁. 石河子大学, 2020
  • [3]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历程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三位小学优秀班主任为例[D]. 于明珠. 渤海大学, 2020(05)
  • [4]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D]. 郭小慧. 山西大学, 2020(01)
  • [5]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文化领导力要素研究[D]. 段萌萌.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6]“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研究[D]. 张瀚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D]. 兰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 许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 ——以A中职学校为例[D]. 戴红.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农村初中班级个性化管理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 ——以S中学为例[D]. 周凌利.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善于创新的学生不听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