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焊剂对LaMgB_5O_(10): Ce~(3+), Mn~(2+)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助焊剂对LaMgB_5O_(10): Ce~(3+), Mn~(2+)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一、Effect of Flux on Properties of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of LaMgB_5O_(10)∶Ce~(3+), Mn~(2+)(论文文献综述)

Jie Wang,Xiusha Peng,Danzhao Cheng,Zhigang Zheng,Hai Guo[1](2021)在《Tunable luminescence and energy transfer in Y2BaAl4SiO12:Tb3+,Eu3+phosphor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文中研究指明Single-phase Y2 BaAl4 SiO12:Tb3+,Eu3+phosphors with adjustable luminescence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structural,luminescent properties and ene rgy transfer(ET) process of Y2 BaAl4 SiO12:Tb3+,Eu3+phosphors were syste matically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excitation spectra,emission spectra and photoluminescence decay curves.Tunable luminescence ranging from green through yellow and definitively to red can be achieved by elevating amounts of Eu3+ions in Tb3+,Eu3+co-doped samples.Besides,the ET mechanism and efficiency we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maximum ET efficiency is 67%.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Y2 BaAl4 SiO12:Tb3+,Eu3+phosphors can be used in solid-state lighting.

郑俊丽[2](2020)在《掺Mn4+红色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文中认为植物照明用LED的研究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LED的封装过程使用的有机树脂热稳定性差、导热性差及易受紫外氧化,导致LED器件色坐标飘移、发光效率降低、使用寿命缩短。荧光粉玻璃(phosphor-in-glass,PiG)被认为是一种有机树脂可行的替换材料。Pi G可通过将荧光粉和玻璃粉末的混合物在800°C以下烧结制备,不仅具有玻璃的高透性、强机械性,还能保持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本论文中,我们首先通过传统高温固相法合成Sr2Mg Al22O36:Mn4+(简称SMA:Mn4+)、Ca14-xSrxZn6Al10O35:Mn4+(CSZA:Mn4+)、CaAl12O19:Mn4+(CA:Mn4+)、NaLaMgWO6:Mn4+(NLMW:Mn4+)系列荧光粉。然后,分别将这些荧光粉与硅酸盐玻璃粉末(Si O2-Al2O3-ZnO-BaO-B2O3)机械混合,采用低温共烧结的方法制备了相应的PiG材料。最后,系统地分析了荧光粉和相应的PiG材料的结构、组成、发光性质以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制备SMA:Mn4+-PiG、CSZA:Mn4+-Pi G、CA:Mn4+-PiG、NLMW:Mn4+-PiG四个系列PiG样品。这些Pi G样品均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不仅保持了玻璃的非晶特性、机械性,还维持了荧光粉固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所有荧光粉玻璃样品在250-550 nm范围具有强的吸收,可以被紫外光或者蓝光激发;在600-750 nm呈现强的红光发射,归因于Mn4+离子的2E→4A2自旋禁阻跃迁。与荧光粉比较而言,相应PiG样品的内、外量子效率及寿命都较低。与SMA:Mn4+、CA:Mn4+荧光粉相比,对应的Pi G样品,其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将荧光粉玻璃和紫外或蓝光芯片组合封装LED器件,通过改变荧光粉掺杂浓度、Pi G样品的厚度、驱动电流,调节LED器件红光区的发射强度。所以,Mn4+掺杂的红色荧光粉玻璃有取代有机荧光转换层的潜力。基于PiG样品发射光谱与光敏色素吸收光谱的完美重叠,与蓝光或者紫外芯片封装的红光LED有望应用于植物照明领域。

董泉[3](2020)在《Mn2+/Tb3+掺杂γ-AlON窄带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提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白光LED(Light-emitting diodes,简称“发光二极管”)是基于InGaN蓝光芯片组合Y3Al5O12:Ce3+黄色荧光粉封装而成。然而,由于存在色温高、显色指数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高端室内照明和广色域背光源显示领域的应用。为了提升白光LED器件的光色品质,利用蓝光芯片组合绿色和红色荧光粉或近紫外芯片组合三基色荧光粉有望成为消除这些缺陷的有效策略。然而,目前可应用的传统绿色荧光粉普遍存在热猝灭性能差、发光效率低、谱带宽等问题,很难满足高品质白光LED的需求。因此,高效的窄带绿色荧光粉的研究迫在眉睫。Mn2+和Tb3+是窄带绿粉的常用激活剂,但均存在发光效率低的弊端。本课题以γ-AlON为基质,Mn2+或Tb3+作为有效发光中心,利用能量传递或电荷补偿两种策略增强Mn2+和Tb3+的绿光发射,以满足高品质白光LED器件的应用需求,并期望为高效窄带绿色荧光粉的研究获得一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和比较了Eu2+-Mn2+和Eu2+-Tb3+掺杂的γ-AlON体系的发光行为,分析了影响能量传递效率和热稳定性的因素。研究发现:单掺杂的γ-AlON:Eu2+的激发光谱在近紫外区域有强烈的吸收,能与近紫外LED芯片匹配。Eu2+的非对称发射的高斯分峰结果表明Eu2+占据两个Al3+格位。在近紫外激发下,通过控制Eu2+和Mn2+/Tb3+的掺杂浓度,光色均可以在蓝色和绿色之间调节。其中,Eu2+-Mn2+共掺杂体系展现出Eu2+(400nm)和Mn2+(510 nm,半峰宽30 nm)的双发射带。而Eu2+-Tb3+体系中Tb3+表现出主峰位于540 nm左右的绿光发射(半峰宽10 nm)。随着Mn2+或Tb3+掺杂浓度的升高,Eu2+的发射带明显减弱甚至几乎消失,而Mn2+和Tb3+的绿光发射分别增强了约15倍和20倍,而Eu2+荧光寿命的衰减也进一步证明了高效能量传递的发生。Eu2+-Mn2+和Eu2+-Tb3+体系的最高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28%和80%。通过对两个体系的能量传递效率与光谱重叠位置的比较和分析,认为敏化剂的发射与激活剂最低激发能级的良好重叠可能是获得更高能量传递效率的重要因素。最优样品γ-AlON:0.003Eu2+,0.1Mn2+和γ-AlON:0.003Eu2+,0.01Tb3+在150℃时的相对发光强度分别保持在室温下的82%和51%左右,表现出良好的热猝灭性能。后者相对较差的热稳定性归因于Eu2+和Tb3+与Al3+之间较大的半径差异引起的晶格畸变导致了晶格原有刚性结构的破坏。(2)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电荷补偿剂离子对γ-AlON:Mn2+,Mg2+荧光粉发光性能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提出了两种增强发光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不同电荷补偿剂对样品热稳定性的影响,并计算了色纯度。研究发现:引入电荷补偿剂后,样品的颗粒表面光滑且分散性更好,发光强度均显着提升:Li+(1.92倍)、Na+(1.89倍)、K+(1.78倍)和Si4+(2.36倍)。其原因是电荷补偿剂离子的引入能有效减少晶体缺陷和晶格应力,降低非辐射跃迁的机率。其次,Li+和Si4+掺杂样品在150℃时的发光强度分别从初始样品的85%提高到93%和90%,归因于二者与Al3+半径相近使晶格原有刚性结构的破坏较小。另外,添加Li+、Na+、K+、Si4+样品的绿色色纯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添加K+离子的样品具有93.86%的色纯度。

李庆喜[4](2020)在《稀土激活的硅酸盐荧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粉是LED器件制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高效的发光性能,近年来研究和报道了很多新型的荧光粉,其中硅酸盐体系荧光粉因种类繁多成为研究热点,具有作为LED用荧光粉的巨大潜能。本文在硅酸盐基质中引入多种稀土离子,变换晶体格位中的阳离子种类,采用XRD、SEM、荧光光谱、荧光寿命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荧光材料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分析讨论,旨在研究开发出适合近紫外光激发的具有多光色的硅酸盐体系荧光粉。本文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Lu1-xYx)2SiO5:yCe3+和(Lu1-xYx)2Si2O7:yCe3+硅酸盐系列粉体采用高温固相法在还原气氛下分别合成了(Lu1-xYx)2SiO5:yCe3+、(Lu1-xYx)2Si2O7:yCe3+系列硅酸盐粉体。研究发现,Y3+取代Lu3+未改变基质的晶体结构,样品的相纯度高,为单斜晶系结构。(Lu1-xYx)2SiO5:yCe3+荧光粉的发光有两个发光中心,Ce3+取代Lu3+离子分布于6配位和7配位的8f位置,分别位于Lu1和Lu2上。(Lu1-xYx)2Si2O7:yCe3+荧光粉只有一个发光中心,Ce3+取代Lu3+离子分布于4g格位。两种荧光粉均具有宽谱激发带,Ce3+离子的5d能级到2F5/2和2F7/2能级的跃迁使得发射光谱可以高斯分解为两个发射峰。两种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均在Ce3+的掺杂浓度为0.005时达到最大值,随着Ce3+离子浓度增加,产生浓度猝灭,发光强度降低。2)Na3LuSi2O7:RE3+(Ce3+,Tb3+,Eu3+,Dy3+,Sm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3LuSi2O7:RE3+(Ce3+,Tb3+,Eu3+,Dy3+,Sm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在350 nm激发下,Na3LuSi2O7:Ce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为双峰结构的非对称光谱,最强峰位于418 nm,是由峰值为390、412、444和502 nm的四个拟合峰叠加而成,Ce3+占据四种不同的Na+格位。Na3LuSi2O7:Tb3+荧光粉的特征发射峰值分别为485、542、594和625 nm,其中Tb3+的5D4→7F5的强跃迁产生542 nm处的最强发射峰,对Na3LuSi2O7:Tb3+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和阴极射线发光的发光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Ce3+和Tb3+共掺的Na3LuSi2O7体系中,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在确定Ce3+离子最佳浓度的条件下,调节Tb3+离子的浓度,在色度坐标显示Na3LuSi2O7:0.05Ce3+,yTb3+(y=0~0.09)荧光粉的颜色从蓝光区域过渡到绿光区域。合成了Na3LuSi2O7:RE3+(Eu3+,Dy3+,Sm3+)荧光粉,系统研究了上述三种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在近紫外光激发下,对Na3LuSi2O7:Dy3+,Eu3+荧光粉中Dy3+和Eu3+的能量传递关系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且实现了白光发射。3)NaCaGaSi2O7:RE3+(Ce3+,Tb3+,Eu3+,Dy3+,Sm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CaGa Si2O7:RE3+(Ce3+,Tb3+,Eu3+,Dy3+,Sm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稀土离子取代Ca2+离子格位。单掺Ce3+的NaCaGaSi2O7样品中,其在330nm的近紫外区有很强的吸收,发射光谱是一个主峰位于380 nm的宽带光谱,归因于Ce3+的5d→4f跃迁,发射出很强的蓝光,得到的发光强度最高的样品是NaCaGaSi2O7:0.03Ce3+。NaCaGaSi2O7:Tb3+样品在377 nm激发下,发射峰值为542 nm,样品呈现强绿光,Tb3+浓度猝灭机理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NaCaGaSi2O7:Ce3+,Tb3+、NaCaGaSi2O7:Dy3+,Eu3+和NaCaGaSi2O7:Dy3+,Sm3+荧光粉中Ce3+→Tb3+、Dy3+→Eu3+、Dy3+→Sm3+的能量传递机制,分别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偶极-四极相互作用和非辐射跃迁。NaCaGaSi2O7:Dy3+,Eu3+和NaCaGaSi2O7:Dy3+,Sm3+荧光粉均实现单一基质白光发射。

李颖[5](2020)在《高效、热稳定的(氟)磷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s)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固态照明光源,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在众多合成WLEDs的方法中,荧光粉转换型白光发光二极管(pc-WLEDs)是制备WLEDs的一种主流方法。广泛使用的商用pc-WLED,是将蓝光LED芯片与Y3Al5O12:Ce3+(YAG:Ce3+)荧光粉结合。但这种组合方式由于缺乏红色成分而具有较低的显色指数(CRI,Ra)和较高的相关色温(CCT)。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科学家提出了如下几种策略,向“蓝光芯片+YAG:Ce3+”组合中添加红光成分荧光粉、将蓝光芯片与绿色和红色荧光粉结合、将蓝绿红三种荧光粉与近紫外LED芯片结合、或者将近紫外(NUV)芯片与单相发射白光的荧光粉结合。其中,最后一种组合不仅可以实现具有高CRI的白光,而且还可以避免荧光粉之间的重吸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使用具有高量子效率(QE)和良好热稳定性的荧光粉,来提高LED器件的性能。基于这个目标,本论文以K2Ca(PO4)F:Eu2+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掺杂白光荧光粉。以KSrBaPO4:Eu2+为研究对象,采用固溶体来进行光谱调控,并获得高量子效率和热稳定的荧光粉。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K2Ca(PO4)F:Eu2+荧光粉。在紫外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在485和660 nm处出现两个宽的发射带。通过调节Eu2+的掺杂量来调控两个发射带的相对强度,从而在K2Ca(PO4)F:Eu2+中实现了白光发射。白光发射的荧光粉K2Ca(PO4)F:0.006Eu2+的内量子效率(IQE)和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91.5%和66.9%。该荧光粉还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即423 K时的发射强度保持室温下的80%,两个发射带之间的强度比在423 K内几乎保持不变。最后将365nm的LED芯片与K2Ca(PO4)F:0.006Eu2+荧光粉相结合制作了pc-LED,该pc-LED具有很高的显色指数(Ra=87.6)。这些结果表明了K2Ca(PO4)F:0.006Eu2+荧光粉在荧光转换白光LED方面存在潜在应用。2.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荧光粉KSr0.99-xBaxPO4:0.01Eu2+(x=0-0.99)。物相分析和结构精修表明,在该荧光粉中可以实现完整的固溶体。荧光粉在150°C时的发射强度均大于室温的90%,表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低于150°C时,KSr0.99PO4:0.01Eu2+表现出最佳的热稳定性,而在高于150°C的温度时,KBa0.99PO4:0.01Eu2+表现出最好的热稳定性。激活能和结构刚性分别主导了在低温段(<150°C)和高温段(>150°C)的热稳定性。样品的内量子效率均高于85%,其中KSr0.99PO4:0.01Eu2+的内量子效率高达96.2%。结合样品对激发光源的最大吸收,KSr0.99PO4:0.01Eu2+表现出最强的蓝光发射。以KSr0.99PO4:0.01Eu2+和其它商业荧光粉为基础,制备出了具有高显色指数(92.1)的pc-LED。这些结果表明了固溶体方法在探索颜色可调的、高效和热稳定性良好的固态照明荧光粉的可行性。

史磊[6](2020)在《植物生长照明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植物生长的光环境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生长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营养、水分和光照等。其中,光照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在纬度高、光照时间不足和气温低的区域,人工辅助照明已成为保证园艺植物、花卉和农作物等优质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环境友好型的LED光源具有光能利用率高、能耗低、使用寿命长、体积小和产热少等优点。开发植物照明生长用LED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三个系列的植物生长照明LED用红色荧光材料,其中,以稀土离子Eu3+和过渡金属离子Cr3+和Mn4+为红色激活剂,以理化性质稳定的硼酸盐、铝酸盐和锑酸盐为基质。本文合成了SrMgAl10O17:Cr3+(SMAO:Cr3+)、Sr3RE2(BO3)4:Eu3+(RE=Gd,Y;SGBO:Eu3+,SYBO:Eu3+)和Sr2GdSbO6:Mn4+(SGSO:Mn4+)红色荧光粉。采用XRD、SEM、PLE光谱、PL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变温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衰减曲线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详细的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MAO:Cr3+、Sr3RE2(BO3)4:Eu3+(RE=Gd,Y)和SGSO:Mn4+荧光粉都可被近紫外光及蓝光有效地激发。SMAO:xCr3+荧光粉在650750 nm之间存在较窄的发射带,最强发射峰位于695 nm处,归因于Cr3+:4A2g→4T2g跃迁。Cr3+的最优掺杂浓度为x=0.003,浓度猝灭现象是由偶极-偶极作用导致的;Sr3RE2(BO3)4:xEu3+(RE=Gd,Y)荧光粉在592和611 nm处的发射峰与光敏色素PR的吸收曲线存在部分重叠,PFR的吸收曲线与702 nm处的发射峰匹配性良好。Eu3+在SGBO:x Eu3+和SYBO:xEu3+中的临界猝灭浓度分别为x=0.4和x=0.6;SGSO:xMn4+荧光粉的最强发射峰位于667 nm,Mn4+的最佳掺杂浓度为x=0.004。引入Ti4+和W6+可以显着地提高SGSO:Mn4+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三个系列的红色荧光粉在植物生长照明LED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秀霞[7](2020)在《稀土掺杂硅/铝酸盐Ca2Al2SiO7和CaYAl3O7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荧光材料的稳定性是决定发光器件是否具备高效发光亮度的关键,相比于化学稳定性,其热稳定性问题更为重中之重,荧光粉的光强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成为制约白光LED照明器件向高功率应用拓展的瓶颈。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离子掺杂的固溶体材料Ca2-xYxAl2Si1-xAlxO7(x=0-1),通过对系列样品的结构以及发光性能表征,探究其内在结构的变化对发光热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掺杂不同稀土离子(Sm3+,Tb3+,Eu3+,Dy3+,Pr3+)实现多色荧光输出。我们在此过程中,探讨了所开发荧光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及其在白光LED器件上的潜在应用。除此之外,也探索了硅/铝酸盐中不同价态的Eu2+和Eu3+离子的双模输出的发光行为,及其在多重防伪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在具有黄长石结构的材料Ca2Al2Si O7(CAS)中,采用等价阳离子对Al3+-Y3+取代Si4+-Ca2+来调控局部结构,最终合成了Ca YAl3O7(CYA)基质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键长的缩短增加了基质材料的局部结构压力、抑制了稀土离子的非辐射跃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稀土掺杂CYA荧光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最终实现了CYA:0.01Ln3+(Tb3+,Eu3+,Sm3+,Dy3+,and Pr3+)荧光材料的高热稳定性。此外,根据CYA:0.01Pr3+样品的跃迁能级变化,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热猝灭机理来解释Pr3+掺杂的荧光材料中电子的跃迁途径。2.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结构较为稳定的CYA基质中掺杂稀土离子Eu3+,Tb3+通过改变掺杂稀土离子的浓度,探究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和能量传递过程,特别是材料的热稳定性能。通过对样品的发光性能表征,以及封装样品的电致发光性能,分析了其在照明显示领域的潜在应用。3.由于材料内部具有多种阳离子的格位,在还原气氛下,合成了具有单一蓝色长余辉(Eu2+)发光现象的Eu2+和Eu3+离子共存的荧光材料,在不同照射条件下(紫外辐照及撤掉光源),CYA:Eu2+/Eu3+显示了不同的发光颜色。此外,由于Eu2+和Eu3+离子的耦合,导致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CYA:Eu2+/Eu3+荧光材料的光致发光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光颜色。同时,通过引入Nd3+离子可以有效调控荧光材料的蓝光和红光发射,并显着改善CYA:Eu2+/Eu3+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使得该荧光材料呈现出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动态发光特性。

代艳南,杨帅,沈阳,单永奎,杨帆,赵庆彪[8](2019)在《全范围掺杂调制强黄色发光Gd0.5–yTb1.5REyW3O12(RE=Eu,Sm)荧光粉的研究(英文)》文中研究表明黄光荧光材料在近紫外(NUV)芯片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的制造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通过在Gd2W3O12基质中共掺Tb3+/Eu3+或Tb3+/Sm3+,从而获得较强的黄光发射。由于Gd3+的有效激发通常在深紫外区,在Gd2W3O12中并不会被382 nm的紫外光激发,因此Gd3+对Tb3+/Eu3+、Tb3+/Sm3+共掺杂的黄光发射并无影响。而Tb3+与Gd3+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 Tb3+在全浓度范围内可以对Gd3+进行取代。当Tb3+离子掺杂浓度为75mol%时,该体系绿光的发射强度达到最强,对应的内量子产率(IQE)为37.6%。在最佳Tb3+掺杂浓度下,通过引入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的Eu3+或Sm3+,在Gd32W3O12基质中实现Tb+/Eu3+或Tb3+/Sm3+共同掺杂,得到了高亮度的黄色发光,IQE分别达到39.6%和47.8%。利用制备的Gd0.494Tb1.5Eu0.006W3O12和Gd0.494Tb1.5Sm0.006W3O12黄光荧光粉与NUV-蓝色芯片成功组装了W-LED器件。由此可见, Gd0.5–yTb1.5REyW3O12 (RE=Eu, Sm)荧光粉有望用于组装W-LED器件。此外,全范围掺杂法可用于其他体系以获得高效的荧光粉。

叶颖[9](2019)在《金属离子掺杂BaF2:Eu3+及(Y/Lu)3Al5O12:Ce3+/Pr3+闪烁陶瓷粉体发光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阐述主要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掺杂金属离子Li+、Na+、Al3+对Ba F2:Eu3+发光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分析稀土离子Ce3+/Eu3+共掺杂YAG石榴石闪烁陶瓷粉体发光性质研究;最后一部分是探究添加不同助熔剂对Lu AG:Pr3+闪烁陶瓷粉体发光特性的影响。第一部分:使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 F2:Eu3+陶瓷前驱粉体以及一系列金属离子Li+、Na+、Al3+和Eu3+共掺杂的Ba F2陶瓷前驱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表征手段,分别对样品的微结构、形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在266nm激发下,掺杂摩尔浓度为9%的Li+、Na+、Al3+样品比单掺23%Eu3+样品的611nm处发光强度分别提高了371%、51%及35%。掺入Li+、Al3+后Eu3+的5D0能级的衰减时间均延长,Na+的掺入使Eu3+的能级寿命变更短。相比不掺杂金属离子的样品,9%Li+、6%Na+、23%Eu3+共掺Ba F2样品及9%Li+、12%Al3+、23%Eu3+共掺Ba F2样品的发光分别提高73%和205%,相应的能级寿命均增加。第二部分: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e3+/Eu3+共掺Y3Al5O12闪烁陶瓷粉体。XRD结果表明,所有合成的样品仍然是Y3Al5O12基质的立方相。由于离子半径的差异,所有样品的主峰(420)面向小角度发生偏移。采用光致激发发射谱研究了随着Eu3+浓度的增加对Ce3+和Eu3+发光性能的影响以及Ce3+向Eu3+的能量转移。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合成粉末Ce3+的寿命逐渐降低。(Ce0.01Eu0.09Y0.9)3A15O12样品的寿命最短,仅为4.32ns。最后讨论了样品的热释光曲线随Eu3+掺入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并解释了从Ce3+到Eu3+的两种电子转移途径。第三部分: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助熔剂Ba F2和H3BO3掺入Lu2.985Al5O12:0.015Pr3+闪烁陶瓷粉体。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质及能级寿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掺入Ba F2和H3BO3没有改变Lu2.985Al5O12:0.015Pr3+立方相结构。随着Ba F2和H3BO3掺杂浓度的增加,Lu2.985Al5O12:0.015Pr3+的发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弱,Pr3+能级寿命先减小后增加。在空气中1600℃退火5h,Ba F2和H3BO3最佳掺杂浓度为0.5wt%,掺杂0.5wt%Ba F2的Lu2.985Al5O12:0.015Pr3+粉体比未掺杂助溶剂样品的发光强度提高50%,能级寿命减小,为17.88ns。掺杂0.5wt%H3BO3发光强度只提高了20%,能级衰减时间改善不明显。

崔殿鹏[10](2018)在《Ce3+/Eu2+掺杂SrLiAl3N4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白光LED具有节能环保和光色易调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照明和显示领域;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亟需开发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尤其是窄带红色荧光粉,以期同时满足高显色指数和高的流明效率。本论文围绕SrLiAl3N4:Eu2+窄带红粉的制备、结构性能调控与发光热猝灭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阴/阳离子取代、稀土共掺以及原型氧化物发光预测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金属氮化法制备初始氮化物原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时间、助熔剂等对SrLiAl3N4:Eu2+成相和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佳制备工艺。(2)通过[Mg-Mg]对[Li-Al]以及[Mg3-Si]对[Li-Al3]的共取代,制备了 Eu2+掺杂的 Sr(LiAl)1-xMg2xAl2N4和Sr(LiAl3)1-y(Mg3Si)yN4(x,y= 0-1)两个系列荧光粉,实现了发射带峰位在614-658和607-663nm之间可调。基于5d能级的重心位移和晶体场劈裂以及斯托克斯位移,详细讨论了激发和发射光谱随成分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基于Eu2+的光谱数据,构筑了基质(HRBE)和真空(VRBE)相关能级图,阐明两个系列荧光粉的发光热猝灭特性与机制。(3)制备了 SrLiAl3N4:Ce3+黄色荧光粉,并对其晶体结构和光谱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基于Dorenbos模型和HRBE能级图,研究了 SrLiAl3N4:Ce3+激发峰特征及归属,并与同一基质中Eu2+的能级图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理论上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基于HRBE能级图,阐释了 SrLiAl3N4:Ce3+黄色荧光粉的发光热猝灭现象及焠灭机制。(4)基于SrLiAl3N4结构数据分析和实验数据,提出不可能通过O取代N来调控发光性能。实验表明Ca可取代Sr并在648-669 nm范围调控光谱,而Ba不能替代Sr进入晶格。实验探索在SrLiAl3N4:Eu2+体系中共掺不同稀土离子,但没有观察到红色长余辉发光。基于UCr4C4型氮化物结构与光谱数据分析,预测了 Eu2+掺杂的 KLiZn3O4,NaLi3SiO4,NaLi3GeO4,KLi3GeO4,KLi3SiO4等材料可能的发光光谱特性。

二、Effect of Flux on Properties of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of LaMgB_5O_(10)∶Ce~(3+), Mn~(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Flux on Properties of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of LaMgB_5O_(10)∶Ce~(3+), Mn~(2+)(论文提纲范文)

(2)掺Mn4+红色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照明
    1.2 植物照明LED用荧光粉
        1.2.1 Mn~(4+)掺杂的氧化物
        1.2.1.1 激活剂离子
        1.2.1.2 荧光粉基质
    1.3 植物照明光源存在的问题
    1.4 荧光粉玻璃技术概述
        1.4.1 用于制备PiG的玻璃体系
        1.4.2 PiG的制备方法
    1.5 研究背景及展望
第二章 Sr_2MgAl_(22)O_(36):Mn~(4+)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2.1 前言
    2.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荧光粉样品的结构及发光性质
        2.3.2 SMA:Mn~(4+)-PiG样品的组成及结构
        2.3.3 SMA:Mn~(4+)-PiG样品的发光性质
        2.3.4 SMA:Mn~(4+)-PiG样品的热稳定性
        2.3.5 SMA:Mn~(4+)-PiG红光LED器件的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_(14-x)Sr_xZn_6Al_(10)O_(35):Mn~(4+)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3.1 前言
    3.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粉样品的结构及发光性质
        3.3.2 CSZA:Mn~(4+)-PiG样品的组成及结构
        3.3.3 CSZA:Mn~(4+)-PiG样品的发光性质
        3.3.4 CSZA:Mn~(4+)-PiG的热稳定性
        3.3.5 CSZA:Mn~(4+)-PiG远红光LED器件的发光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Al_(12)O_(19):Mn~(4+)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4.1 前言
    4.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样品的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A:Mn~(4+)-PiG样品的组成及结构
        4.3.2 CA:Mn~(4+)-PiG样品的发光性质
        4.3.3 CA:Mn~(4+)-PiG的热稳定性
        4.3.4 CA:Mn~(4+)-PiG红光LED器件的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LaMgWO_6:Mn~(4+)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5.1 前言
    5.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样品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NLMW:Mn~(4+)-PiG样品的组成及结构
        5.3.2 NLMW:Mn~(4+)-PiG样品的发光性质
        5.3.3 NLMW:Mn~(4+)-PiG的热稳定性
        5.3.4 NLMW:Mn~(4+)-PiG远红光LED器件的发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Mn2+/Tb3+掺杂γ-AlON窄带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
        1.2.1 白光LED的优点
        1.2.2 白光LED的实现途径
    1.3 Mn~(2+)/Tb~(3+)激活的荧光粉的研究
        1.3.1 Mn~(2+)的发光性质
        1.3.2 Tb~(3+)的发光性质
        1.3.3 Ce~(3+)/Eu~(2+)-Mn~(2+)/Tb~(3+)激活的荧光材料的研究
    1.4 改善发光性能的几种策略
        1.4.1 能量传递策略
        1.4.2 电荷补偿策略
    1.5 氮(氧)化物基质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测试设备
    2.2 荧光粉的合成
    2.3 分析与测试
第三章 Eu~(2+)对Mn~(2+)/Tb~(3+)激活的γ-AlON绿色荧光粉发光性能提升的研究
    3.1 Eu~(2+)-Mn~(2+)和Eu~(2+)-Tb~(3+)掺杂γ-AlON荧光粉的物相与元素组成
    3.2 Eu~(2+)-Mn~(2+)和Eu~(2+)-Tb~(3+)掺杂γ-AlON荧光粉的光致发光特性
        3.2.1 γ-AlON:Eu~(2+),Mn~(2+)的光致发光特性
        3.2.2 γ-AlON:Eu~(2+),Tb~(3+)的光致发光特性
    3.3 Eu~(2+)→Mn~(2+)和Eu~(2+)→Tb~(3+)的能量传递过程
        3.3.1 Eu~(2+)→Mn~(2+)的能量传递效率
        3.3.2 Eu~(2+)→Tb~(3+)的能量传递效率
        3.3.3 两者能量传递效率的对比
        3.3.4 Eu~(2+)-Mn~(2+)和Eu~(2+)-Tb~(3+)的能量传递机制及能量传递示意图
    3.4 Eu~(2+)-Mn~(2+)和Eu~(2+)-Tb~(3+)掺杂γ-AlON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及光色变化
        3.4.1 热稳定性
        3.4.2 光色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阳离子对γ-AlON:Mn~(2+),Mg~(2+)荧光粉发光性能提升的研究
    4.1 荧光粉的物相与形貌
    4.2 γ-AlON:x Mn~(2+),y Mg~(2+)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4.3 不同阳离子对γ-AlON:Mn~(2+),Mg~(2+)荧光粉发光特性的影响
    4.4 电荷补偿机制
    4.5 不同阳离子对荧光粉热稳定性和荧光寿命的影响
    4.6 荧光粉的色坐标图和绿色色纯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稀土激活的硅酸盐荧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
        1.1.1 发光及发光类型
        1.1.2 稀土发光材料及其特点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
    1.2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1.2.1 稀土离子的4f-4f电子跃迁
        1.2.2 稀土离子的4f-5d电子跃迁
        1.2.3 电荷迁移带
    1.3 稀土硅酸盐发光材料
        1.3.1 稀土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二元硅酸盐
        1.3.3 三元硅酸盐
        1.3.4 其他硅酸盐
    1.4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Lu_2SiO_5:Ce~(3+)/Lu_2Si_2O_7:Ce~(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样品制备与表征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u_(1-x)Y_x)_2SiO_5:yCe~(3+)荧光粉的结构研究
        2.3.2 (Lu_(1-x)Y_x)_2SiO_5:yCe~(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2.3.3 (Lu_(1-x)Y_x)_2SiO_5:yCe~(3+)荧光粉的结构研究
        2.3.4 (Lu_(1-x)Y_x)_2SiO_5:yCe~(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Na_3LuSi_2O_7:RE~(3+)(Ce~(3+),Tb~(3+),Eu~(3+),Dy~(3+),Sm~(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与表征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_3LuSi_2O_7:Ce~(3+)荧光粉的XRD图谱及结构研究
        3.3.2 Na_3LuSi_2O_7:Ce~(3+)发光性能分析
        3.3.3 Na_3LuSi_2O_7:Tb~(3+)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
        3.3.4 Na_3LuSi_2O_7:Ce~(3+),Tb~(3+)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
        3.3.5 Na_3LuSi_2O_7:RE~(3+)(Eu~(3+),Dy~(3+),Sm~(3+))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NaCaGaSi_2O_7:RE~(3+)(Ce~(3+),Tb~(3+),Eu~(3+),Dy~(3+),Sm~(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样品的制备
        4.2.3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CaGaSi_2O_7:RE~(3+)、(Ce~(3+),Tb~(3+))荧光粉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4.3.2 NaCaGaSi_2O_7:Ce~(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3 NaCaGaSi_2O_7: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4 NaCaGaSi_2O_7:Ce(~3+),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5 NaCaGaSi_2O_7:RE~(3+)(Eu~(3+), Dy~(3+), Sm~(3+))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高效、热稳定的(氟)磷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光LED简介
        1.1.1 LED的发光原理
        1.1.2 LED的发展过程
        1.1.3 LED的特点与应用
        1.1.4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1.2 Eu~(2+)掺杂宽带发光荧光粉
        1.2.1 Eu~(2+)的发光特性
        1.2.2 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
        1.2.3 Eu~(2+)掺杂的磷酸盐荧光粉
    1.3 发光材料简介
        1.3.1 单掺杂荧光粉概况
        1.3.2 固溶体荧光粉概况
        1.3.3 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指标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白光LED用高效、热稳定的单Eu~(2+)激活白光荧光粉K_2Ca(PO_4)F:Eu~(2+)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合成
        2.2.2 测量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
        2.3.2 K_2Ca(PO_4)F:Eu~(2+)的发光性质
        2.3.3 量子效率和热稳定性
        2.3.4 pc-LEDs的性能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用于固态照明的高效热稳定的固溶荧光粉K(Sr,Ba)PO_4:Eu~(2+)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合成
        3.2.2 测量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
        3.3.2 发光性质
        3.3.3 热稳定性和量子效率
        3.3.4 pc-LEDs的性能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植物生长照明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生长照明用LED的研究进展
        1.1.1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2 传统植物生长照明光源
        1.1.3 植物生长照明LED
    1.2 植物照明用深红光荧光粉
        1.2.1 Eu~(2+)掺杂深红光荧光粉
        1.2.2 Mn~(4+)掺杂深红光荧光粉
        1.2.3 Ce~(3+),Mn(2+)共掺杂深红光荧光粉
        1.2.4 Pr~(3+)掺杂深红光荧光粉
    1.3 植物照明用远红光荧光粉
        1.3.1 Fe~(3+)掺杂远红光荧光粉
        1.3.2 Mn~(4+)掺杂远红光荧光粉
        1.3.3 Eu~(3+)掺杂远红光荧光粉
        1.3.4 Cr~(3+)掺杂远红光荧光粉
    1.4 荧光粉的改进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制备方法
        2.2.1 SrMgAl_(10)O_(17):Cr~(3+)远红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2.2 Sr_3RE_2(BO_3)_4:Eu~(3+) (RE= Gd,Y)远红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2.3 Ti~(4+),W~(6+)改进Sr_2GdSbO_6:Mn~(4+)深红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3 样品的表征
        2.3.1 物相与形貌
        2.3.2 荧光性质
        2.3.3 紫外可见吸收性能
        2.3.4 热稳定性和内量子效率
        2.3.5 LED封装
第三章 SrMgAl_(10)O_(17):Cr~(3+)远红光荧光粉的性能研究
    3.1 基质的晶体结构
    3.2 物相与形貌
    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3.4 发光特性
        3.4.1 荧光光谱
        3.4.2 浓度猝灭机理
        3.4.3 热稳定性
        3.4.4 CIE色坐标
    3.5 LED封装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_3RE)2(BO3))4:Eu~(3+) (RE= Gd,Y)远红光荧光粉的性能研究
    4.1 基质的晶体结构
    4.2 物相分析
    4.3 形貌与元素
    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4.5 发光特性
        4.5.1 荧光光谱
        4.5.2 能级跃迁
        4.5.3 浓度猝灭机理
        4.5.4 R/O计算与分析
        4.5.5 荧光寿命
        4.5.6 内量子效率
        4.5.7 色坐标、相关色温和色纯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4+),W~(6+)改进Sr_2GdSbO_6:Mn~(4+)深红光荧光粉的性能研究
    5.1 基质的研究
    5.2 SGSO:Mn~(4+)深红光荧光粉的研究
        5.2.1 物相分析
        5.2.2 荧光光谱
        5.2.3 浓度猝灭机理
        5.2.4 荧光寿命
    5.3 Ti~(4+),W~(6+)改进SGSO:Mn~(4+)
        5.3.1 物相分析
        5.3.2 形貌分析
        5.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5.3.4 荧光光谱
        5.3.5 Ti~(4+),W~(6+)对SGSO:Mn~(4+)的增强机理
        5.3.6 热稳定性
        5.3.7 内量子效率
        5.3.8 色坐标
    5.4 LED封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稀土掺杂硅/铝酸盐Ca2Al2SiO7和CaYAl3O7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材料的概述
        1.1.1 光致发光材料
        1.1.2 电致发光材料
        1.1.3 热释发光材料
    1.2 LED用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黄色荧光粉
        1.2.2 蓝色荧光粉
        1.2.3 绿色荧光粉
        1.2.4 红色荧光粉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3.2 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3.3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4 荧光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荧光材料在白光LED器件上的应用进展
        1.4.2 荧光材料在防伪方面的应用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依据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实验药品表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的主要表征手段及测量所用的仪器设备
        2.3.1 粉末衍射分析(XRD)
        2.3.2 荧光光谱仪分析
        2.3.3 热释光分析
        2.3.4 长余辉衰减曲线分析
        2.3.5 变温光谱分析
        2.3.6 色坐标分析
第三章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硅/铝酸盐Ca_2Al_2SiO_7和CaYAl_3O_7荧光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CAS/CYA: Ln~(3+)(Ln~(3+)=Tb~(3+)/Eu~(3+)/Sm~(3+)/Dy~(3+)/Pr~(3+))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2.1 CAS/CYA: Ln~(3+)(Ln~(3+)=Tb~(3+)/Eu~(3+)/Sm~(3+)/Dy~(3+)/Pr~(3+))材料的制备
        3.2.2 CAS/CYA: Ln~(3+)(Ln~(3+)=Tb~(3+)/Eu~(3+)/Sm~(3+)/Dy~(3+)/Pr~(3+))材料的结构特性
        3.2.3 CYA: Ln~(3+)(Ln~(3+)=Tb~(3+)/Eu~(3+)/Sm~(3+)/Dy~(3+)/Pr~(3+))材料的光学特性
    3.3 CYA: 0.01Pr~(3+)的热稳定性及机理研究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CaYAl_3O_7: Eu~(3+),Tb~(3+)荧光粉在白光LED方面的研究
    4.1 引言
    4.2 CYA: Eu~(3+),Tb~(3+)荧光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1 CYA: Eu~(3+),Tb~(3+)荧光材料材料的制备
        4.2.2 CYA: Eu~(3+),Tb~(3+)材料的结构特性
        4.2.3 CYA: Eu~(3+),Tb~(3+)材料的光学特性表征
    4.3 CYA: Eu~(3+),Tb~(3+)的白光LED应用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新型铝酸盐CaYAl_3O_7: Eu~(2+)/Eu~(3+),Nd~(3+)荧光材料的防伪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CYA: Eu和CYA: Eu,Nd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2.1 CYA: Eu和CYA: Eu,Nd材料的制备
        5.2.2 CYA: Eu和CYA: Eu,Nd材料的结构特性
        5.2.3 CYA: Eu和CYA: Eu,Nd材料的缺陷特性
    5.3 CYA: Eu,Nd材料的防伪应用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全范围掺杂调制强黄色发光Gd0.5–yTb1.5REyW3O12(RE=Eu,Sm)荧光粉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Experimental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1 Structural analysis
    2.2 Luminescence property
    2.3 CIE coordinates
3 Conclusion

(9)金属离子掺杂BaF2:Eu3+及(Y/Lu)3Al5O12:Ce3+/Pr3+闪烁陶瓷粉体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闪烁体材料概述
        1.1.1 闪烁体材料分类
        1.1.2 无机闪烁体
    1.2 掺杂的稀土离子及闪烁体基质材料特点
        1.2.1 几种用于闪烁体的稀土离子的特点
        1.2.2 几种闪烁体基质材料的特点
    1.3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的合成
        2.2.1 方法选择
        2.2.2 基本步骤和实验流程
    2.3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测量
        2.3.2 激发和发射光谱
        2.3.3 热释光谱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发光衰减分析
3 Li~+、Na~+、Al3~+掺杂BaF_2:Eu~(3+)陶瓷前驱粉体的发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物相分析
        3.3.2 粉体的SEM表征
        3.3.3 粉体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3.3.4 粉体的能级寿命
    3.4 章节小结
4 Ce~(3+)/Eu~(3+)掺杂的YAG闪烁陶瓷粉体的发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4.3.1 物相结构分析
        4.3.2 光致光谱特性
        4.3.3 热释光谱特性
        4.3.4 能级寿命
    4.4 章节小结
5 助熔剂对Lu_(2.985)Al_5O_(12):0.015Pr~(3+)陶瓷前驱粉体发光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助熔剂添加量对Lu_(2.985)Al_5O_(12):0.015Pr~(3+)物相的影响
        5.3.2 助熔剂添加量对Lu_(2.985)Al_5O_(12):0.015Pr~(3+)光谱的影响
        5.3.3 Lu_(2.985)Al_5O_(12):0.015Pr~(3+)的能级衰减曲线
    5.4 章节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Ce3+/Eu2+掺杂SrLiAl3N4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LED简介
        1.2.1 LED的发展史
        1.2.2 LED的发光机理
        1.2.3 白光LED的实现方案与应用
        1.2.4 白光LED用商品化的稀土发光材料特征
    1.3 稀土离子发光及相关理论简介
        1.3.1 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能参数
        1.3.2 稀土离子的光谱学性质
        1.3.3 Ce~(3+)/Eu~(2+)的发光特征
        1.3.4 Ce~(3+)/Eu~(2+)的发光影响因素
    1.4 Ce~(3+)/Eu~(2+)掺杂不同基质体系
        1.4.1 Ce~(3+)/Eu~(2+)掺杂硅酸盐基质
        1.4.2 Ce~(3+)/Eu~(2+)掺杂硼酸盐基质
        1.4.3 Ce~(3+)/Eu~(2+)掺杂铝酸盐基质
        1.4.4 Ce~(3+)/Eu~(2+)掺杂磷酸盐基质
        1.4.5 Ce~(3+)/Eu~(2+)掺杂氮化物/氮氧化物基质
    1.5 Ce~(3+)/Eu~(2+)掺杂氮化物/氮氧化物红色发光材料
        1.5.1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红光材料
        1.5.2 Ce~(3+)/Eu~(2+)掺杂氮化物红光材料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的表征
        2.4.1 粉末X射线衍射
        2.4.2 光谱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3 SrLiAl_3N_4:Eu~(2+)窄带红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3.1 材料合成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烧结温度和反应时间对SrLiAl_3N_4:Eu~(2+)晶相形成的影响
        3.2.2 助熔剂对SrLiAl_3N_4:Eu~(2+)晶相形成的影响
    3.3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3.4 本章小结
4 SrLiAl_3N_4:Eu~(2+)的发光调节、热猝灭与电子结构
    4.1 材料合成与表征
    4.2 实验结果
        4.2.1 合成与物相分析
        4.2.2 可控发光调节
        4.2.3 发光热猝灭性质
    4.3 分析讨论
        4.3.1 激发光谱分析
        4.3.2 发射光谱分析
        4.3.3 热猝灭性质与HRBE/VRBE能级图
    4.4 本章小结
5 SrLiAl_3N_4:Ce~(3+)的合成、结构与发光性质
    5.1 材料合成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制备不同组分的SrLiAl_3N_4:Ce~(3+)样品
        5.2.2 分析SrLiAl_3N_4:Ce~(3+)的发光性质
        5.2.3 SrLiAl_3N_4:Ce~(3+)的发光热稳定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SrLiAl_3N_4:Eu~(2+)的其他相关研究
    6.1 SrLiAl_3N_4基质中O取代N的可行性研究
    6.2 碱土金属Ca/Ba取代Sr导致SrLiAl_3N_4:Eu~(2+)发光性能的变化
    6.3 探索稀土共掺SrLiAl_3N_4:Eu~(2+)体系的红色长余辉性质
    6.4 一系列SLiAl_3N_4的原型氧化物发光峰位和带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Effect of Flux on Properties of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of LaMgB_5O_(10)∶Ce~(3+), Mn~(2+)(论文参考文献)

  • [1]Tunable luminescence and energy transfer in Y2BaAl4SiO12:Tb3+,Eu3+phosphor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J]. Jie Wang,Xiusha Peng,Danzhao Cheng,Zhigang Zheng,Hai Guo.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21(03)
  • [2]掺Mn4+红色荧光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质[D]. 郑俊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Mn2+/Tb3+掺杂γ-AlON窄带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提升的研究[D]. 董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
  • [4]稀土激活的硅酸盐荧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 李庆喜.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高效、热稳定的(氟)磷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植物生长照明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史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 [7]稀土掺杂硅/铝酸盐Ca2Al2SiO7和CaYAl3O7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秀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全范围掺杂调制强黄色发光Gd0.5–yTb1.5REyW3O12(RE=Eu,Sm)荧光粉的研究(英文)[J]. 代艳南,杨帅,沈阳,单永奎,杨帆,赵庆彪. 无机材料学报, 2019(11)
  • [9]金属离子掺杂BaF2:Eu3+及(Y/Lu)3Al5O12:Ce3+/Pr3+闪烁陶瓷粉体发光特性研究[D]. 叶颖.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10]Ce3+/Eu2+掺杂SrLiAl3N4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D]. 崔殿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助焊剂对LaMgB_5O_(10): Ce~(3+), Mn~(2+)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