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

一、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绍士[1](2020)在《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文中认为山洪灾害在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给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山洪灾害的防治除有限的工程措施外,非工程措施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机制是山洪灾害防治的主要方案。山洪灾害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随着实际应用的发展和气象预报水平的不断提高,山洪临界雨量是目前最主要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山洪临界雨量是否合理关乎山洪灾害预警的根本,因此山洪临界雨量的确定方法是目前山洪灾害防治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昭通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山洪事件和地质地貌特征进行了调查。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C-HMS这一成熟水文模型对该地区典型山洪流域大汶溪流域已发生的山洪事件进行模拟,探究了该流域的雨洪关系,进行了基于雨洪关系的临界雨量推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根据对昭通地区山洪事件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初步的调查,可以发现,由于特定的气候和地质组合,昭通地区山洪灾害严重。该地区山洪灾害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发生在6~9月份的山洪灾害占比高达86%。从空间分布上看,昭通地区山洪灾害集中于彝良县和镇雄县为代表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两个县总共发生了141次,占有记录山洪灾害次数的62.4%,其他9个县区仅占该地区山洪发生次数的37.6%。大汶溪流域是昭通地区的典型山洪流域,山洪灾害发生频次较多,洪水规模较大,最大的洪峰流量高达1050m3/s。根据长达六年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可以发现大汶溪流域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这与大汶溪流域山洪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相对应,说明强降水是大汶溪流域山洪的主要诱发因子。此外,该流域内偶发极端天气事件次数呈增加趋势,这为该流域山洪灾害的防治带来了更多的压力。(2)利用ArcGIS平台、HEC-GeoHMS水文模块,采用昭通地区DEM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包含23个子流域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为HEC-HMS水文模型后续计算模拟提供了流域基本信息。基于选用大汶溪流域自2013年到2018年共六年内发生的山洪事件作为模拟对象,利用HEC-HMS水文模型,采用SCS曲线数(CN)损失法、SCS单位线法、月常数基流法、马斯京根(Muskingum)法分别进行产流、汇流、基流、河道演进四个阶段的模拟,对选定的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初次模拟,根据各子流域前期土壤湿度、土壤水文分组为C以及2016年8月份土地利用方式数据所得出流域下垫面综合特征(CN值),以及按照标准方法计算得出的马斯京根法河段洪水演进参数,将CN值设定为:林地70,灌丛、草地65,耕地78,建筑98,裸土88,根据子流域下垫面实际情况进行复合计算,得出子流域CN值;马斯京根河道演进法X值为0.5。结果显示,基于以上计算方法及参数,HEC-HMS水文模型对大汶溪流域的12个场次洪水的洪峰模拟效果除有四个场次达到预期标准外,其余十一个场次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值普遍大幅小于实际观测值,但模拟的峰现时间与实测数据有较高的吻合度。(3)利用模型自带的参数优化功能,对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优化模拟,通过不断的试算,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当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时停止,此时相关参会在原参数基础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流域综合特征。通过优化可以确定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较干时,CN值应提高到初次模拟时的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8,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一般时,CN值应该提高到原值的1.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9,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湿润状态时,可对原CN值及初损值不做更改。参数调整后,对验证期4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取得了4个场次洪水全部合格的模拟效果,证明HEC-HMS这一水文模型能够用于该地区的山洪模拟,能够为山洪灾害预警、预防、治理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4)根据HEC-HMS对大汶溪流域近期山洪事件的有效模拟,获得了该流域较准确的雨洪关系,为推求更适合该流域的预警指标提供了基础。根据调查资料,该流域汇流时间集中在4~8小时,因此,确定该流域的预警时段为1h、2h、3h、6h四个时段。根据实地调查,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河段成灾水位为407.5m,根据断面特征参数计算成灾流量为515m3/s。采用试算法进行预警指标计算,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断面山洪临界雨量预警值。

申朝永[2](2020)在《西南山区滑坡隐患易发性及森林对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多发易发性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西南山区最为严重。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带,研究滑坡隐患风险排查和防治,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保护生态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机器学习技术(ML)相结合,从“区域隐患排查→区域隐患监测→区域风险评估→区域生态防治”入手,解决了大区域风险排查的相关技术难点,建立了一套区域滑坡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生态防治的方法。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模型开展滑坡隐患自动识别,可为地质灾害专家提供靶区,有效提升区域滑坡隐患排查的效率和精度。创建了国内首个山区滑坡识别样本库(包括滑坡样本、非滑坡样本、滑坡边界文件和相应的DEM数据),该样本库经地质专家核查确保其准确性,并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以促进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的滑坡自动探测研究。针对滑坡隐患识别设计了一个3D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通过直接生成三维空间和通道注意力特征图,而不是分别处理生成空间方向上与通道方向上的注意力图,以强调复杂背景下各种滑坡实例的独特特征。通过实验探索了一套适宜于西南山区滑坡隐患排查的卷积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技术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项目实践。(2)提出多时相、多波段、多视角InSAR协同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对西南山区开展大范围滑坡地表形变监测。在国内率先提出多时相、多波段、多视角InSAR协同监测的方法,首次实现大区域、长时序山区滑坡地表形变周期性监测。利用ALOS-2波段雷达数据,采用D-InSAR处理方法,监测雨季高植被覆盖区突发性地表形变;融合升轨RADARSAT-2和Sentinel-1降轨数据,利用MT-InSAR处理方法对区域蠕动型滑坡开展每月一次的长时序地表形变监测。建立了西南山区分布式散射体(DS)MT-InSAR滑坡形变分析方法。采用Anderson-Darling(AD)检验提取分布式目标,然后对分布式目标进行空间自适应滤波,极大的保持了DS的相干性,使得独立的强散射目标的干涉信息得到很好保留;利用带秩M估计方法剔除非高斯分布散射目标和非平稳态散射目标的影响,提高同质目标检测的有效性。(3)利用识别的滑坡隐患数据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引入InSAR地表形变监测成果进行过程修正,可进一步提高评价准确性。分析已知滑坡隐患分布,从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中选取12种致灾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对致灾因子进行量化,选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制作滑坡易发性分区图。利用MT-InSAR升降轨长时序监测结果形成校正矩阵,对初始的滑坡易发性风险图进行更新,更新后的已知滑坡隐患数据位于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中所占比例由更新前的64%提高到69%,更新后的滑坡易发性判定更加准确。(4)森林对滑坡易发性起着一定调节作用,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要考虑对滑坡的影响。构建评价模型研究了森林与滑坡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灌木林地相对有林地滑坡防护能力较强,天然林相比人工林一定程度能抑制滑坡的发生,中龄林相比幼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滑坡防护能力较强;研究区优势树种多为杉木、云南松为代表的浅根型针叶林和核桃、桃、桂花等经济林,林分结构单一,且多为人工林、幼龄林,遭受滑坡风险较高。林业规划设计和植树造林要综合考虑滑坡风险因素。要发挥天然林的生态防御功能,加强对已有天然林的保护,逐步修复坡度较高、土壤破碎的滑坡高易发区的天然林;在森林营造过程中要以仿自然式植物群落的原则开展,种植混交林,注重乔灌搭配,提高人工林林分多样性;对于已有人工纯林,应根据滑坡易发性分布情况,进行林分结构改造,加种固坡抗滑植物,提高土壤抗剪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在造林规划中特别是种植浅根型针叶林和山地特色经济林种时,要考虑规避高滑坡易发性区域,注重林地水土保持。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大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风险早期预警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特别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从空间格局上探讨了森林与滑坡隐患易发性之间的关系,为西南山区滑坡生态防治提供决策参考。

林正松[3](2020)在《清江下游流域向王庙遗址修复及相应水环境质量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清江下游流域(以下统称“研究区”)位于湖北宜昌长阳县、五峰县和宜都市境内,属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区第二大支流。康乾时期,研究区分布有数十座向王庙,还流传着“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谚语,且当地土家族人民将“向王天子”的水神形象作为保护水环境的集体记忆。向王庙自身的三大功能(即“向王崇拜”、“灯塔与航标”和“凝聚”)与环境相互作用,一方面“内化”了环境系统的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康乾时期研究区的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单一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三者相互作用不协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们通过筑水坝、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和引进生态修复技术等方式遏制水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从传承文化景观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视角,提出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与方法,对破坏较重的遗址断面进行环境复原与修复,并通过水质检测与评价,检验该模式的时效性与可行性。对此科学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系统研究:第一部分从鄂西南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中找出向王庙遗址(1)揭示鄂西南地区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本土文化。研究区位于鄂西南连片贫困山区,具有地形起伏较大、沟谷纵横、雨水分布不均等地质地貌特征。康乾时期,“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格局被打破,土汉交融促使本土文化快速发展。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一文中,将“向王天子”作为治水有功的水神,被广乏流传,“向王文化”也因此成为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2)通过田野调查提取向王庙遗址数据。土家族人民为保持“向王天子”的人物形象,在研究区险要关隘处和地质灾害多发地修建庙宇,被称为“向王庙”,长期以来成为当地典型的文化景观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发展,加上“清江画廊”、“八百里清江美如画”等促使旅游产业发展,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向王庙断面的建筑、道路、植被等损毁严重。通过田野调查,提取了研究区向王庙遗址断面的地形地貌、占地面积、保存状况等基础数据,为文化景观复原与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二部分揭示向王庙的历史变迁、空间分布规律和社会意义(1)向王庙的历史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田野调查中发现向王庙主要分布在清江干流和支流的“川盐古道”和“万里茶道”险要关隘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点状、线状、面状”等特征,为分析研究保护文化景观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向王庙功能特征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康乾时期,“生态环境—向王庙功能—人类活动”三者间相互作用促使人与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发展,人们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遗址断面生态系统失衡。康乾时期向王庙功能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积极一面对改善当代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启示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重拾“向王文化”,从复原和修复文化景观资源的视角,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途径。第三部分提出基于文化景观复原和修复的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与方法(1)制定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的运行机制。本文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总体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从田野调查、评估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建设、效果评价等步骤制定运行机制。(2)运用典型案例对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本文提出以重拾“向王文化”为切入点,以复原向王庙的“三大功能”为主题,运用典型案例进行环境修复设计研究,其结果不仅保护了文化景观资源,还提高了文化旅游价值,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3)对文化景观和环境效应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遗址断面的文化景观和环境效应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发现近年来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2018年前后的环境修复设计工程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验证环境修复设计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引入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其结果显示环境修复设计的权重值为0.462,高于其它几项驱动因素。第四部分通过水质检测与评价,检验环境修复设计模式与方法的可行性(1)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水环境质量评价。通过水质检测与评价,结果显示遗址断面的参数指标中有13项指标达到集中式生活引用水“Ⅲ类”标准,还有5项指标在环境修复设计后依然超标。(2)环境修复工程前后超标水质指数变化分析。本章从地理区位因素和超标水质属性进行评价分析,其结果显示超标水质指数值由环境修复工程前的27.21下降到修复后的20.58,下降幅度为24.37%,整体显示此次环境修复设计改善了遗址断面的环境质量,促使水环境质量提高,说明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与方法对改善遗址断面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3)政府科学引导,合理控制污染源。针对水环境中超标水质在不同遗址断面的污染状况,本文分别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稀释、植物吸附法等措施,来降解、稀释和去除污染物浓度。同时,随着当地政府综合管理的加强,在污染严重的遗址断面扩大环保宣传力度,从增加科技投入和政策倾斜角度可以进一步促进控制污染源的效果。

王婷[4](2020)在《权重法和模拟法联合分析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以万源市部分区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灾害的易发性、风险性与危害性等相关评价分析对人类稳定生活、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更是滑坡灾害防御及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已经从半定量分析方法发展至定量分析方法。然而,对多种不同滑坡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结果分析以及通过安全系数模型得到的概率计算结果分析都难以同时说明影响因子对滑坡的贡献程度及作用机理。因此,在特定滑坡灾害发生区域内,如何将半定量分析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得出更具合理性与准确性的评价结果,这是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四川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灾害点分布面积广泛,这为滑坡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选取四川省万源市部分区域为研究区,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室内实验获取研究区内地质环境资料等相关信息并分析。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将贡献权重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选取优势因子并据此给出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利用模拟分析法建立的安全系数模型计算滑块累积位移,并由超越概率计算结果得到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选取滑坡影响因素中的优势因子做权重分析,并结合滑块累积位移模型计算得到权重与模拟法综合评价的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最后与两种单一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总结两种方法共同分析的可靠性与优缺点。(2)合理选取优势因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联合评价过程中影响因子的重复性。结合层次分析法与贡献权重法对多个滑坡影响因素中优势因子的选取,可通过历史已发生的滑坡编录数据检验其可靠度。(3)基于权重法的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实际历史滑坡分布在宏观区域上具有较高重合度;基于模拟法的滑坡危险性分析结果,可较好地预测不同危害程度的滑坡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联合权重法与模拟法分析的评价结果,不仅与实际历史滑坡分布的重合度较高,而且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有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与合理性。(4)通过分析三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可知,滑坡严重区域分布在万源市北部与梨树乡中南部交汇处、石塘镇中部及铁矿镇中南部、石铁乡西部以及两者交汇处、研究区西南部秦河乡、河口镇以及石窝镇一带、研究区西北部竹峪镇、新店乡以及丝罗乡一带,研究区中部青花镇以及东北部庙坡乡的滑坡危险等级也比较严重。

刘索玄[5](2020)在《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建于生态脆弱区,工程建设在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全面分析评价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修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区域集中在主要江河流域上,多以单宗工程、局部地区为研究尺度;且由于不同的流域特征、水电站开发方式等,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选取各有侧重,研究成果还缺乏普适性。本文以清江中下游为研究区,以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整体生态影响为研究方向,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了一套基于RS与GIS的多学科、多方法相互补充的评价模式,发现引进RSEI对水电开发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便捷性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保护对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清江中下游水电梯级在建设和运行后共淹没了30.88%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1.83%的耕地,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引发了移民安置问题;水电梯级开发加速了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间的相互转化,导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和不稳定阶段。(2)在1987—2015年水电建设期间,生态恢复与生态退化同时存在,整体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香农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持续增长,变化率分别为5.34%和5.48%,弱势景观影响作用加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涨幅达到40.48%,蔓延度指数下降3.76%,连通性变差;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增长2.31%,斑块形状变得更加复杂;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增加25.72%,景观稳定性降低。(3)水电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侵蚀的强度和变化方向:研究区土壤侵蚀呈现条带状分布和块状分布的特征;下游梯级水电站建成后(1987—2004年),研究区平均侵蚀模数从1789.14 t/(km2·a)下降到1049.89 t/(km2·a),减幅为41.32%,土壤侵蚀状态较为缓解,水土流失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江干、支流沿岸及长阳自治县的东北部和宜都市的西部;水电梯级全面建成后(2004—2015年),研究区平均侵蚀模数上升到1558.11 t/(km2·a),涨幅为48.41%,水土流失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布垭水电站周边的巴东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的西部。(4)通过探讨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在水电开发区的适应性,对清江水电开发区1987—2015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清江中下游地区1987、2004和2015年RSEI均值分别为0.443、0.664和0.515,生态环境呈先变好后变坏的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和平坦平原区,生态环境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水利枢纽中心及其附属库区、沿岸喀斯特山地及清江汇入长江口的丘陵区;清江水电开发区生态环境与MASVI(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和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oil index)关系最密切,3期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879和-0.916,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对裸露、干化地表进行治理是水利枢纽建设区环境恢复的关键。

徐晨阳[6](2019)在《基于GIS的北京市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文中提出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地处河北省与北京市接壤处,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余脉。山地和丘陵占全区面积的2/3,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规模也较大,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评价,对本区域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野外勘测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本文以房山区810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出房山区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等相关情况,获得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及其主要的发育特征,运用GIS软件,结合突变级数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完成了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对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以房山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为研究背景,分析归纳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工程地质条件。(2)选取灾点密度、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坡度、植被覆盖、降水量、工程活动、河流密度等8个指标建立房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GIS软件进行叠加计算,把房山区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得到房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3)选取人口密度、耕地密度、道路密度、GDP密度四个指标进行易损性评价。以街道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GIS软件,把房山区地质灾害进行易损性分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得到房山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图。(4)基于本文危险性和易损性的评价结果,运用风险性(R)=危险性(H)×易损性(V)计算模型,结合GIS计算分析功能,把房山区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分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得到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图。(5)根据风险性分区评价结果,将房山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区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

付宇[7](2019)在《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文中指出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也是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探查出的可溶岩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10.8%,且多为覆盖型岩溶,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必须借助于勘探手段,才能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或分布情况。如何准确、经济的确定城市地下岩溶性质及位置规模等特征,是当前城市岩溶探测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开展城市岩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深圳地区早期曾发生过20多次岩溶塌陷,分布在全市各区覆盖层较薄区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居民房屋倒塌、工程项目停顿等,损失巨大。目前深圳已被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国际影响大,一旦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可估量的损失。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区,塌陷引发的风险最为突出。因此,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探明城市地下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开展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是确保位于岩溶分布区城市地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本文以深圳某区30km2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对城市岩溶的探测、发育分布、塌陷风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采用了适合城市岩溶的综合探测方法,揭示了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在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研究区塌陷点岩溶塌陷的作用机理。基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将城市法定图则应用于风险评价,结合岩溶塌陷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人为条件、承灾体易损性条件,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了研究区风险评价体系和模型,实现了研究区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等级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是:(1)综合研究了岩溶区地质环境背景区域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大理岩、灰岩,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下,少量位于石炭系测水组砂岩和花岗岩之下。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的富水程度为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程度为贫乏中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存在多条断裂,将研究区与周围切割开。北西向碧岭断裂、北东向的汤坑断裂、北东向的坪山断裂、北西向的咸水湖断裂对区域岩溶发育影响最大。(2)采用了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以前期科研成果为基础,遵循重点区域重点调查原则,以探明溶洞、土洞为目标,使用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弹性波CT、瞬变电磁这四种物探方法以及钻探手段对重点区域展开探测,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48条,地质雷达测线14条,弹性波CT成像3对,瞬变电磁测线2条,地质钻孔共43个。经反复对比试验,综合考虑采用高密度电法对研究区岩溶进行探测,对重点区域实施钻探验证,搜集片区已有钻探数据对物探成果进行补充,探明了研究区溶洞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填充,是一种快捷、经济、无损且较好地反映城市地下岩溶信息的有效方案。(3)揭示了城市岩溶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形态以溶洞、土洞、溶蚀溶槽为主,岩溶总体上处于弱中等发育的水平。溶洞多为半填充、全填充溶洞,从西到东,溶洞填充物呈现出含砾粘性土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细沙、中粗砂这一变化过程。大部分无填充,半填充溶洞处于发育期。溶洞剖面整体呈现出椭圆形或不规则面状。溶洞总体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溶洞发育以小中型溶洞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及西部,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仅有少量大型、特大型溶洞分布。多层溶洞主要分布在硼茜矿区东侧,牛角龙区域和咸水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溶高程分布规律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与区域地势变化一致。岩溶垂向分布规律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发育逐渐减弱,总体在1540m埋深范围比较发育,多层溶洞发育深度较浅。随着埋深的增加,小型、中型溶洞比例逐渐降低,而大型特大型溶洞比例逐渐增加。反映在平面上岩溶发育深度规律为西部发育较浅,中部发育最深,东部发育深度次之。岩溶发育主要受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条件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起主导作用,区域内存在多条断裂构造,在丰富的的地表水系、地下水补给作用下,不仅为地下岩溶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控制了岩溶发育方向。(4)研究了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机理分析得出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溶发育、岩性、盖层条件影响,并存在大气降水、地下水位波动、人类抽排地下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了研究区塌陷点受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下降的致塌机理。对咸水湖塌陷点的降雨下渗致塌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在覆盖层较薄的岩溶地区,在降雨或积水影响下,当上部土体达到饱和或有一定深度的降水,土体重度增加,可能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构建了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敏感因子分析、专家决策等多种方法,主要考虑了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变幅、岩溶发育深度这三种基础因子对塌陷的影响,重点考虑到城市岩溶塌陷受人类活动强度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城市法定图则纳入评价计算,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风险度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风险性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无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岩溶塌陷的高风险区,面积为2.53km2;中等风险区面积为6.5km2,低风险区面积约为4.74km2。无风险区为研究区内非碳酸盐岩分布区,面积约为15.44km2。

徐曼[8](2019)在《基于GIS技术的彭州市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水土流失、盐碱化、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区域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地和水资源,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每个地区的现状及其适应外部干扰的能力。它是生态系统分析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区划的基础。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生态敏感度的彭州市湔江流域中段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土壤侵蚀敏感性、酸雨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三个方面对湔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首先确定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其次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有关数据,最后根据查阅有关文献,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得出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的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打分和赋值。分别确立了3个目标层和12个因子层。2)利用GIS相关软件来绘制生态敏感度评价区域分析图。最终利用地图叠加技术得出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一共有五级分区:分别是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敏感区。3)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湔江流域的相关资料以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出四级内江流域景观保护分区,分别是重点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邢慧敏[9](2019)在《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文中指出人口爆炸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施加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亦日渐复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均把生态文明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国际担当和共产党人的民益精神。生态环境脆弱性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本底机制,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小流域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单元,能较好地反映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交换及相互作用关系。本文以小流域为视角,探讨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机理与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研究提供支撑。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是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深远的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下,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日益明显。湖北省生态环境健康不仅是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研究前人相关文献及对湖北省地理要素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满足数据可获取性的原则下,筛选了气象要素、地形地貌要素、土壤植被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等相关因子,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计算;并利用基于DEM数据的小流域划分方法,将湖北省划分为20个小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治理和脆弱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大小,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了五级划分: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以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为主。轻度脆弱型和中度脆弱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为44.033%和36.547%,微度脆弱型、重度脆弱型和极度脆弱型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 2.816%、15.574%和 1.030%。(2)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从空间分布上看,呈现四周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鄂西北、鄂西南的脆弱生态环境属于地形地势主导型,鄂东北的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受不稳定地质地貌和暴雨影响,鄂东以及江汉平原的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受洪涝影响。(3)对湖北省20个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按照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将小流域划分为轻度(9个)、中度(9个)和重度(2个)脆弱度等级。其中,清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6.387,其重度脆弱型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7.120%,其极度脆弱型占湖北省该脆弱等级总面积的8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是沮漳河流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3.073,全省50.214%的微度脆弱等级都集中在该流域。(4)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与地形及土地利用明显相关的特征。从地形上看,平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轻度脆弱型占研究区平原总面积的64.906%,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高;从土地利用看,水域生态系统由于自我恢复能力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轻度脆弱型占研究区水域总面积的72.233%,草地和耕地生态环境脆弱程度较高。小流域是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能够顾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体现生态环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本研究为湖北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苏姗[10](2019)在《基于景观格局与MCE-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以都江堰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与物质基础,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土地利用变化涉及生态平衡、粮食安全、城乡发展等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问题,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反映。因此,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其动态演变、影响机制,进而模拟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缓解人地矛盾、科学规划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十字方针,即“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而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又是集自然、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名城,自然承担了“西控”中最重要的生态涵养、文明传承的载体功能。然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为此都江堰市需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鉴于此,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空间分析、动态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综合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基于MCE-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2025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情况,进而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地流转情况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2005-2015年间,耕地、建设用地、园地转换面积最活跃,并且耕地在研究时段的近十年一直处于减少状态,主要流向建设用地,虽然随着农村居民点整合或拆旧使得部分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但园地的转入也使得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显然耕地表现为“入不敷出”。草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转出量略小于转出量,三者与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不明显。(2)运用景观指数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耕地、林地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斑块个数增加,斑块面积、聚集度减少,破碎化加剧;与之相反,建设用地呈现连片发展趋势;林地、耕地占景观面积比重最大,但随着都江堰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者的优势度在逐年降低,而建设用地的优势斑块愈来愈明显;同时,三期土地类型景观水平上的分维数和形状都朝简单化、规则化方向发展(3)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素,如坡度、道路、河流、行政中心等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显着。其中,耕地多分布在坡度低缓、靠近河流和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而建设用地在坡度较低、距离河流、道路和行政中心较近的区域明显增多,得出该用地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受河流、道路、行政中心的吸附作用较强;林地集中分布在远离市中心、坡度适中的山地、丘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分布较分散,占地规模较小。(4)多标准评价下的CA-Markov模型能更好的模拟都江堰市LUCC。本次研究从自然、社会两个方面甄选出五类影响因子,通过多标准评价(MCE)方法制作适宜性图集,结合CA-Markov模型模拟了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并与同年实际对比,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均通过了检验,模拟效果较为理想。(5)预测了未来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情况。本次研究重演MCE-CA-Markov模型,以2015年为基期数据预测2020年、2025年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得出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面积仍持续减少,其中受规划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林地减少速度相对和缓,与此相反,建设用地不断增长,水域、草地变化不大。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差异逐渐缩小,趋于稳定。

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临界雨量概念
        1.2.2 国外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1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2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3 土壤质地数据获取与处理
        1.5.2 外业调查
        1.5.3 模型模拟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现代山洪
    2.4 典型山洪
        2.4.1 2008年盘河流域“7·14”山洪
        2.4.2 2019年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流域“9·29”山洪
        2.4.3 2014年大汶溪流域“8·03”山洪
第3章 大汶溪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及现代山洪特征
    3.1 大汶溪流域特征
    3.2 大汶溪流域地质地貌
    3.3 水文气象
    3.4 植被及土壤
        3.4.1 植被覆盖
        3.4.2 土壤质地
    3.5 现代山洪
第4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构建
    4.1 模型介绍及评估
    4.2 模型计算模块
    4.3 模型计算流程
        4.3.1 HEC-HMS产流计算
        4.3.2 HEC-HMS地表径流计算
        4.3.3 HEC-HMS基流计算
        4.3.4 HEC-HMS河道洪水演进计算
        4.3.5 模型选择汇总
    4.4 HEC-Geo HMS数字流域构建
        4.4.1 流域数字信息提取
        4.4.1.1 水流流向划分
        4.4.1.2 汇流累积量
        4.4.2 流域河网及子流域生成
        4.4.2.1 河网生成及分割
        4.4.2.2 子流域生成及矢量化
        4.4.3 HEC-HMS流域模型建立
        4.4.3.1 子流域基本参数
        4.4.3.2 子流域下垫面特征
        4.4.3.3 子流域 CN 值查算
        4.4.4 HEC-HMS气象模型建立
    4.5 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4.5.1 场次洪水选择
        4.5.2 降雨设置
        4.5.3 损失设置
        4.5.4 汇流计算
        4.5.5 洪水演进计算
第5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临界雨量推求
    5.1 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1.1 模拟结果
        5.1.2 精度评价
    5.2 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模型参数优化
        5.4.1 参数优化方法
        5.4.2 优化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4.3 参数优化结果
        5.4.4 验证期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5 基于大汶溪流域的临界雨量推求
        5.5.1 成灾流量
        5.5.2 预警指标
        5.5.2.1 预警时长
        5.5.2.2 预警指标计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西南山区滑坡隐患易发性及森林对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遥感滑坡隐患识别研究现状
        1.2.2 InSAR滑坡地表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1.2.3 滑坡隐患易发性研究现状
        1.2.4 森林与滑坡风险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章节安排
    1.8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选择及概况
    2.1 研究区域选定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气象水文
        2.2.3 地质构造
        2.2.4 矿产资源
        2.2.5 森林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滑坡隐患识别
    3.1 卷积神经网络
        3.1.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3.1.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3.2 针对滑坡隐患识别的注意力模型
        3.2.1 注意力机制
        3.2.2 三种最新的注意力模块
        3.2.3 3D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
    3.3 实验和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及比较分析
        3.3.3 测试分析结果
    3.4 成效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InSAR的区域滑坡地表形变监测
    4.1 InSAR监测原理及技术流程
        4.1.1 D-InSAR地表形变监测原理与技术流程
        4.1.2 MT-InSAR滑坡监测原理与技术流程
        4.1.3 D-InSAR技术与MT-InSAR技术比较
    4.2 InSAR在西南山区应用技术难点
    4.3 多时相、多波段、多视角协同InSAR监测方法
        4.3.1 L波段数据雨季D-InSAR监测
        4.3.2 C波段升降轨融合周期性MT-InSAR监测
    4.4 实验和分析
        4.4.1 不同波段SAR相干性分析
        4.4.2 多波段协同监测结果分析
        4.4.3 多视角协同监测结果分析
        4.4.4 大气延迟改正分析
        4.4.5 PS/DS监测结果分析
    4.5 成效验证
    4.6 本章小节
5 利用隐患数据和InSAR监测数据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
    5.1 分析隐患分布规律开展易发性评价
        5.1.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5.1.2 致灾因子的选取
        5.1.3 致灾因子的量化
        5.1.4 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5.1.5 初始滑坡易发性评价
        5.1.6 初始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分析
    5.2 引入MT-InSAR监测结果更新易发性评价
        5.2.1 滑坡易发性更新流程
        5.2.2 形变速率计算方法
        5.2.3 滑坡易发性更新方法
        5.2.4 更新后的易发性结果
    5.3 结果对比分析
        5.3.1 与已知隐患叠加分析
        5.3.2 实例分析
    5.4 成效验证
    5.5 本章小节
6 森林对滑坡影响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贡献度模型
        6.1.2 数据选择和模型分析方法
    6.2 林地类型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2.1 有林地滑坡易发性空间分布
        6.2.2 灌木林地滑坡易发性空间分布
    6.3 森林起源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4 森林龄组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 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1 七星关区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2 大方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3 黔西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4 金沙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5 织金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6 纳雍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7 赫章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5.8 威宁县优势树种与滑坡易发性的关系
    6.6 毕节市滑坡防治的森林经营对策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清江下游流域向王庙遗址修复及相应水环境质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化景观资源研究现状
        1.2.2 文化景观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1.3 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与方法
        1.3.1 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模式与方法概念
        1.3.2 环境修复设计研究现状
        1.3.3 环境修复设计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鄂西南生态环境转型时期的向王庙遗址
    2.1 研究区概况
    2.2 鄂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气候变化特征
        2.2.3 植被类型与分布状况
        2.2.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5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2.2.6 旅游业发展状况
    2.3 土家族敬畏清江观念的转型
        2.3.1 航运变迁导致敬畏清江观念的矛盾
        2.3.2 山体资源化导致环境问题恶化
        2.3.3 水体资源化改变生态系统平衡
    2.4 向王庙遗址数据的提取
        2.4.1 向王庙遗址数据的调查与挖掘
        2.4.2 向王庙数据提取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王庙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3.1 向王庙的历史及其空间分布
        3.1.1 向王文化的历史变迁
        3.1.2 向王庙地望及其分布格局
        3.1.3 向王庙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向王庙遗址的功能特征
        3.2.1 “灯塔与航标”:保障人们通行安全
        3.2.2 “向王崇拜”:为土家族人民消灾祈福
        3.2.3 “凝聚”: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3.3 向王庙功能特征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3.3.1 人们开发清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2 向王庙功能特征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向王庙断面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
    4.1 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运行机制
        4.1.1 修复目标
        4.1.2 修复原则
        4.1.3 修复策略
        4.1.4 效益评价
        4.1.5 综合分析与判断
    4.2 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与实施
        4.2.1 建筑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
        4.2.2 道路系统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
        4.2.3 植被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
        4.2.4 水体修复与景观再造设计
        4.2.5 废弃物处理与修复设计
    4.3 文化景观效益对比分析
        4.3.1 文化景观视觉效果比较分析
        4.3.2 景观效益评价分析
    4.4 环境效益对比分析
        4.4.1 水环境质量污染对比分析
        4.4.2 土壤环境污染对比分析
        4.4.3 空气污染对比分析
    4.5 多因素改善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4.5.1 评价方法及步骤
        4.5.2 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及其应对措施
    5.1 水环境质量调查与检测
        5.1.1 采样及检测
        5.1.2 检测方法与流程
        5.1.3 质量控制与保证
        5.1.4 检测结果与统计
    5.2 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5.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5.2.2 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区位因素的水质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5.3.2 基于超标水质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权重法和模拟法联合分析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以万源市部分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
        1.2.2 滑坡危险性评价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植被覆盖
        2.1.4 河流流域
        2.1.5 气候及降雨
        2.1.6 地层岩性
        2.1.7 社会经济
    2.2 研究数据概况
第三章 贡献率权重法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3.1 贡献率权重法
        3.1.1 贡献率
        3.1.2 自权重
        3.1.3 互权重
    3.2 选取影响因素
    3.3 评价因子自权重分析
        3.3.1 高程自权重分析
        3.3.2 坡度自权重分析
        3.3.3 坡向自权重分析
        3.3.4 岩性自权重分析
        3.3.5 相对高差自权重分析
        3.3.6 降雨自权重分析
    3.4 评价因子互权重分析
    3.5 层次分析法验证因子
    3.6 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
第四章 统计模拟法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4.1 滑块位移法
    4.2 统计模拟法
    4.3 滑坡失稳概率
        4.3.1 累积位移计算
        4.3.2 超越概率计算
    4.4 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
第五章 权重法与模拟法联合分析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5.1 联合分析的重要性
    5.2 联合分析的方法及结果
    5.3 权重法及模拟法的评价结果分析
    5.4 联合法的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性研究
        1.2.2 定量研究
        1.2.2.1 单因子影响研究
        1.2.2.2 综合影响研究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土地利用影响
    3.1 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
    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2.1 下游梯级建设土地利用响应
        3.2.2 水电梯级全面建设土地利用响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景观格局影响
    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及计算
    4.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4.2.1 景观类型结构变化特征
        4.2.2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水土流失影响
    5.1 RUSLE模型的计算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5.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5.1.3 地形因子L和S
        5.1.4 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因子P
    5.2 水土流失量估算与时空分析
        5.2.1 水土流失量等级划分
        5.2.2 清江中下游总体侵蚀状况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电开发对清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RSEI模型的计算
        6.1.1 绿度指标
        6.1.2 湿度指标
        6.1.3 热度指标
        6.1.4 干度指标
        6.1.5 指标权重确定
    6.2 模型适应性检验
        6.2.1 RSEI综合代表程度
        6.2.2 分量指标检验
        6.2.3 RSEI综合指数检验
    6.3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6.3.1 生态环境等级划分
        6.3.2 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6.4 保护与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6)基于GIS的北京市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覆盖
        2.2.4 地层岩性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地质构造
        2.2.7 人类工程活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1 地质灾害类型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1 崩塌
        3.2.2 滑坡
        3.2.3 泥石流
        3.2.4 地面塌陷
        3.2.5 不稳定斜坡
    3.3 地质灾害规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3.1 地质灾害规模
        3.3.2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4 工程地质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危险性评价体系指标建立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因子选取结果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 基于GIS危险性评价指标量化
    4.4 房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1 评价方法
        4.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4.3 评价模型的选择
    4.5 根据GIS危险性分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5.1 易损性评价单元
    5.2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3 评价方法
    5.4 基于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5.4.1 易损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5.4.2 易损性评价计算
    5.5 易损性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6.1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6.2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及分区评价
        6.2.1 风险性分区结果
        6.2.2 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6.3 房山区防治分区建议
        6.3.1 防治原则
        6.3.2 防治目标
        6.3.3 防治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发育特征
        1.2.2 岩溶探测方法
        1.2.3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地质环境背景
    2.1 气象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可溶岩分布特征
    2.5 地质构造特征
    2.6 水文地质特征
        2.6.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2.6.2 地下水水位埋深特征
        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4 地下水化学特征
        2.6.5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3 城市岩溶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1 城市岩溶探测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地质钻探
        3.1.3 探测方法对比
    3.2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3.2.1 岩溶类型
        3.2.2 岩溶形态特征
        3.2.3 地下溶洞填充特征
        3.2.4 岩溶发育程度
    3.3 岩溶发育空间分布规律
        3.3.1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3.3.2 岩溶发育规模
        3.3.3 岩溶发育深度
    3.4 岩溶发育控制条件
        3.4.1 水文条件
        3.4.2 地形地貌条件
        3.4.3 地质构造条件
        3.4.4 岩性条件
4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1 岩溶地面塌陷基本特征
    4.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4.2.1 岩溶地面塌陷典型案例分析
        4.2.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
    4.3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3.1 地表水下渗致塌机理分析
        4.3.2 地下水下降致塌机理分析
    4.4 岩溶地面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5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
        5.1.1 风险评价方法
        5.1.2 塌陷风险评价思路
    5.2 评价因子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
    5.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5.3.1 评价模型建立
        5.3.2 评价条件层及因子层权重计算
        5.3.3 判断矩阵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3.4 评价因子量值划分
        5.3.5 危险性评价
    5.4 岩溶地面塌陷易损性评价
        5.4.1 评价模型建立
        5.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4.3 易损性评价
    5.5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GIS技术的彭州市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研究区域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生态敏感度相关研究
        1.4.2 地理信息数据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概念
        2.1.1 生态学
        2.1.2 景观生态学
        2.1.3 城乡规划学
    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理论
        2.2.1 土壤侵蚀敏感性
        2.2.2 沙漠化敏感性
        2.2.3 盐渍化敏感性
        2.2.4 石漠化敏感性
        2.2.5 酸雨敏感性
        2.2.6 生境敏感性
        2.2.7 地质灾害敏感性
    2.3 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2.3.1 GIS概述
        2.3.2 RS概述
    2.4 层次分析法概述
        2.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2.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2.4.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主要生态问题
    3.1 彭州市整体概况
        3.1.1 自然环境特征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人文资源概况
    3.2 研究区域实地调研概况
        3.2.1 水质调查
        3.2.2 驳岸调查
        3.2.3 植被调查
    3.3 研究区域主要生态问题
        3.3.1 水土流失问题
        3.3.2 酸雨问题
        3.3.3 地质灾害问题
        3.3.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因子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4.2.2 权重确定
    4.3 评价等级划分
        4.3.1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3.2 评价等级关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数据的处理
    5.1 数据的来源
    5.2 遥感影像处理
        5.2.1 数据处理平台
        5.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5.2.3 图像分类与解译
    5.3 GIS数据准备
        5.3.1 行政边界图
        5.3.2 Landsat8 卫星图
        5.3.3 DEM高程数据
        5.3.4 土地利用现状图
        5.3.5 植被覆盖数据(NDVI)
        5.3.6 土壤类型图
        5.3.7 坡度数据
        5.3.8 降水插值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6.1 单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1 土壤侵蚀生态敏感度
        6.1.2 酸雨生态敏感度
        6.1.3 地质灾害生态敏感度
    6.2 综合生态敏感度评价
        6.2.1 评价方法
        6.2.2 评价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区的分级保护策略
    7.1 保护区分级
    7.2 重点保护区
    7.3 一级保护区
    7.4 二级保护区
    7.5 三级保护区
结论
致谢
附录
    AHP专家打分表
    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代码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及内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承载力理论
        2.1.3 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理论
    2.2 技术方法
        2.2.1 基于DEM数据的小流域划分方法
        2.2.2 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
3 湖北省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小流域划分
4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度模型构建
    4.1 参评要素识别及评价指标遴选
        4.1.1 指标遴选原则
        4.1.2 参评指标识别及遴选
    4.2 指标脆弱程度的量化分级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生态环境脆弱度模型计算
5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
    5.1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特征
    5.2 生态环境脆弱性随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
    5.3 生态环境脆弱性随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
6 小流域视域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及保护
    6.1 不同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差异分析
        6.1.1 轻度脆弱流域
        6.1.2 中度脆弱流域
        6.1.3 重度脆弱流域
    6.2 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景观格局与MCE-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以都江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LUCC模拟研究方法进展
        1.2.3 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3 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度变化
        3.1.2 土地利用类型流转
    3.2 都江堰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1 景观指数的选取
        3.2.2 类型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3.2.3 景观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坡度因子
        4.1.2 河流因子
        4.1.3 交通因子
    4.2 社会经济因素
        4.2.1 行政中心
        4.2.2 人口因子
        4.2.3 经济因子
5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
    5.1 模型概述
        5.1.1 元胞自动机模型
        5.1.2 马尔科夫模型
        5.1.3 CA-Markov模型
        5.1.4 MCE模型
    5.2 LUCC模拟过程与精度检验
        5.2.1 MCE-CA-Markov模型构建
        5.2.2 Markov转移矩阵
        5.2.3 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构建
        5.2.4 模拟结果及精度检验
    5.3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5.4 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D]. 李绍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西南山区滑坡隐患易发性及森林对其影响研究[D]. 申朝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清江下游流域向王庙遗址修复及相应水环境质量变化[D]. 林正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权重法和模拟法联合分析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以万源市部分区域为例[D]. 王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清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刘索玄.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GIS的北京市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 徐晨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7]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D]. 付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8]基于GIS技术的彭州市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D]. 徐曼.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 邢慧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景观格局与MCE-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以都江堰市为例[D]. 苏姗.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