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

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

一、尿激酶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海,张英育,陈英贤[1](2020)在《脑室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全脑室出血62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激酶溶解结合脑室引流、冲洗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62)与B组(n=50)。A组采用尿激酶溶解结合脑室引流、冲洗治疗,B组拒绝手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A组:良好和中残34例(54.8%)、重残14例(22.6%)、植物生存10例(16.1%)、死亡4例(6.5%);有效58例,无效4例,有效率93.5%。B组:中残2例(4.0%)、重残2例(4.0%)、植物生存2例(4.0%)、死亡44例(88.0%);有效6例,无效44例,有效率12.0%。两组效果及有效、无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尿激酶溶解结合脑室引流、冲洗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患者中效果显着,极大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廖长品[2](2020)在《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黎凤生,袁娜,刘小兰[3](2020)在《含尿激酶温盐水脑室灌洗治疗脑室积血外引流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含尿激酶温盐水脑室灌洗治疗脑室积血外引流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脑室积血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研究组患者术后予以含尿激酶温盐水行脑室灌洗,对照组仅予以温盐水行脑室灌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中I级+Ⅱ级占有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颅内感染、迟发脑积水发生率为4.00%、8.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28.0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将含尿激酶温盐水脑室灌洗治疗脑室积血外引流患者,可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邱治春[4](2020)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疗效差异,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01月2018年0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共收集63例病例,分为两组:血肿穿刺引流组(33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丘脑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的ADL与GOS评分情况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设计调查表。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编码、录入、核实和复查。以ADL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评分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釆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以ADL评分和GOS评分为标准进行预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同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再出血情况方面,血肿穿刺引流组再出血2例,占6.1%,小骨窗手术组再出血3例,占10.0%,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再出血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死亡率方面,住院期间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4例,死亡率12.1%,小骨窗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7例,死亡率21.2%,小骨窗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0.0%,采用Pearsonχ2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半年的总死亡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2.在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以ADL评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糖尿病病史、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1.378,95%CI:1.96865.782);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7.404,95%CI:3.29791.882);以GOS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出血量等与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4.761,95%CI:0.87026.070);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5.897:95%CI:2.54899.175)。结论:1.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半年的预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手术方式的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2.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中,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中,体重超重和术前GCS评分低于8分是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曹忠文[5](2019)在《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占脑出血的40%,是脑出血的严重类型,可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手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创伤大、预后差、并发症多、患者家属接受度差,近年来临床应用率降低。随着近年来医学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设备迅速应用于临床,脑出血微创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MPST联合LCFD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广泛应用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法。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实施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在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方面的优势,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住院行MPST治疗的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例94例。入选病例中8例脑出血集中在脑室内,占入选病例数的8.5%;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占39.4%;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2例,占23.4%;脑叶出血破入脑室19例,占20.2%;小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占6.4%。根据MPST治疗时是否联合应用LCFD,分为MPST组和MPST联合LCFD组。MPST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颅脑CT精准定位后行脑室血肿MPST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对血肿进行纤溶治疗,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MPST联合LCFD组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MPST后,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三、四脑室开放,AOH缓解的前提下再行LCFD引流脑室残余积血,增强疗效。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首先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LCFD引流脑脊液颜色、细胞数检验等逐渐正常后拔除LCFD引流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Graeb脑室内出血评分表见附表1),两组病例资料类似,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半年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探讨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意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符号秩和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两组病例资料类似,(P>0.05),有可比性。MPST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29例,占70.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9d;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47例,占88.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7d。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平均住院天数显着小于MPST组(p<0.001)。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率高于MP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MPST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22%;颅内感染8例,发生率19.5%。MPST联合LCFD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3例,发生率5.7%;颅内感染2例,发生率3.8%。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MPST组(p=0.042,p=0.034)。半年后随访预后情况:MPST组41例,优良7例、轻残14例、重残9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9例,发生率22%。MPST联合LCFD组53例,优良19例、轻残19例、重残4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3例,发生率5.7%。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半年后的预后情况优于MPST组(p=0.038),MPST联合LCFD组和MPST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X2=0.476,P=0.49)。MPST联合LCFD可以降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42)。结论:MPST能及时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又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通畅后MPST联合应用LCFD引流血性脑脊液,可以加快脑室残留积血排出,减少住院天数、减少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颅内感染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改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疗效确切,方便快捷、比单行MPST疗效好,值得推广。

李卫,黄煜,黄伟龙[6](2019)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压监测下对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10例脑室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甘露醇用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甘露醇用量为(1.82±0.45)g/(kg·d),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1.4±2.8)d,观察组甘露醇用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0.95±0.27)g/(kg·d)和(7.2±2.1)d,两组甘露醇用量与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肾损伤、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2.52±0.48)分,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2.49±0.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联合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治疗脑室内出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笛帆[7](2019)在《脑室内出血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脑室内出血的患者继发性出现交通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室内出血病例的治疗选择以及后期诊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发生脑室内出血并入院接受治疗的124名患者的相关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比较单个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整理相关样本数据,形成基线资料表,结果发现脑室内出血严重程度、患者觉醒程度、脑室是否扩张、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出血的来源均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患者年龄以及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Graeb评分)是脑室内出血后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的年龄以及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Graeb评分)是脑室内出血后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即高龄患者及脑室内出血量大、脑室扩张明显的患者更容易继发交通性脑积水。

刘宇[8](2019)在《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预后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预后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78例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行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分为两组:组1(行腰大池引流术)和组2(未行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丘脑出血分型、丘脑出血范围、继发脑室内出血的Graeb评分、GCS评分及中线偏移程度,确定组间的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改善率,用以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患者近期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两组患者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及远期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改善率分别为73.8%和47.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4.3%和8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良好率分别为38.1%和44.4%,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较好率分别为42.9%和47.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腰大池引流术在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及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上具有显着作用,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及远期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方面并无显着作用。

李玉骞[9](2018)在《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ICH)是由于非外伤等因素作用,导致颅内小动静脉或者毛细血管发生病变进而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病。s 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高血压是s ICH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约有30%的可能性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据统计,s ICH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15%,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0万例患者发病。尽管如此,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渐增高;与此同时,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使得s ICH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s ICH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发病30天时的中位死亡率高达35-52%,其中一半的死亡患者发生在发病的前48小时;此外,在所有幸存者中,只有约25%的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有望恢复功能独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s ICH治疗的争论仍在继续。临床上,尝试通过积极手术干预清除颅内血肿,可及时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使周围受到压迫的正常神经元得到恢复,并迅速降低颅内压力;同时减轻血肿的毒性分解物对于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可减轻脑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理论上,对s ICH患者越早行手术干预,其临床预后就越好。然而,研究指出,约1/3的s ICH患者在发病后20小时内出血量会增加;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超早期手术(发病时间<6小时)患者的预后较差,原因就是这些患者术后的再出血率较高,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超早期手术在s ICH中的应用。“点征”作为一个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近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一项大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点征”阳性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机率为60.7%,而“点征”阴性患者仅为21.6%;且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中,“点征”阳性患者血肿增加的体积明显多于“点征”阴性患者。也就是说,对于“点征”阴性的s ICH患者,其发生血肿扩大的机率相对较小,且发生血肿扩大后,其增加的血肿体积较小,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就相对较低。考虑到超早期手术可带给患者的好处,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得失。鉴于此,以“点征”阴性作为s ICH患者是否行超早期手术的指标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证实,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手术干预治疗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确切的益处。另一方面,强有力的证据证实,较之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加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s ICH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出血有无增加、凝血功能、发病年龄、发病时间、意识状态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多方面评估,最终为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那些出血量较小(幕上出血量<30 m L、幕下出血量<10m L)、神经功能损伤较轻、意识状态较好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定时行头颅CT检查,若发现患者意识加深,血肿量增加,则考虑进一步行手术干预。对于那些出血量多、出血位置较危险、意识状态呈进行性下降的重症患者,则需在立刻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快行手术干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以及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等。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过去手术治疗s ICH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其能够最大限度暴露术区,术者可在直视条件下对血肿进行最大程度地清除,同时可清晰看到较小的出血点,从而进行彻底地止血;手术最后还可以去除骨瓣,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有效地缓解了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作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工作者发现该术式的缺点亦非常明显,其手术操作复杂、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本身对脑组织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术后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高,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s ICH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普及以及微创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最近二十几年来微创手术在s ICH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倾向于选择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微创外科手术治疗s ICH的临床效果仍待论证,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探讨微创外科治疗颅内不同位置s ICH的临床效果以及“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s ICH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基底节区以及小脑s ICH是安全和可靠的,为手术干预s ICH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同时证明“点征”阴性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是安全和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收住我科后,均严格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接受标准化治疗。手术干预方式包括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三种。最后,在探讨“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s ICH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所有患者全部接受穿刺引流术,分为超急性期手术组(发病到手术时间间隔<6 h)和常规手术组(发病到手术时间间隔≥6h)。结果:实验一: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s ICH的并发症更少,临床治疗效果更佳;(2)对于血肿量>60m 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4-8分的重症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患者预后优于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3)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s ICH效价比最高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更少的手术并发症、更低的死亡率以及更好的临床预后。实验二: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较之于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更快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但侵袭性相对较大;(2)对于血肿量<60 m L,GCS 9-14分的基底节区s ICH患者,穿刺引流术组患者预后优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3)较之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是治疗基底节区s ICH效价比更高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及更好的临床预后。实验三: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s ICH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2)对于四脑室压迫I级患者,穿刺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3)对于四脑室压迫II和III级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4)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实验四:“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点征”阴性患者行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率,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同时可较少血肿周围水肿;(2)对于出血量>60 m L组和GCS 4-8分组两组病情较重的患者,超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要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患者。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较之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基底节区以及小脑s ICH是安全和可靠的。2.“点征”阴性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是安全和可靠的。我们的研究为s ICH的手术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并为s ICH的超急性期手术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博[10](2017)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室内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单一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实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情况与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二、尿激酶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脑室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全脑室出血6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CT检查
    1.4 临床特点
    1.5 手术方法
    1.6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
    1.3 影像学资料
    1.4 临床资料和评价指标
    1.5 治疗方法
    1.6 远期随访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2.3 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
    2.4 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
    2.5 术后1月G C S评分、术后6月K P S预后分级2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3.2 VCH的微创手术治疗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室铸型血肿的微侵袭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含尿激酶温盐水脑室灌洗治疗脑室积血外引流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室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ADL分级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4)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手术治疗方法
    3 观察比较指标
    4 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 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
    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再出血率、脑脊液漏发生率、颅内感染率
    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半年后随访时恢复情况、死亡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
论讨
结论
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表
致谢

(6)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式
        1.2.1 对照组手术方式
        1.2.2 观察组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甘露醇用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脑室内出血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1.1 脑室内出血
        1.1.2 交通性脑积水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脑室内出血评分方法
    2.3 治疗方法的选择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预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治疗方法
        2.2.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判定标准
        2.2.4 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判定标准
        2.2.5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评分)
        2.2.6 远期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
        2.2.7 统计学方法
        2.2.8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3.3 术后远期治疗效果比较
        3.3.1 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
        3.3.2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3.3.3 术后远期生存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尿激酶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室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全脑室出血62例分析[J]. 陈晓海,张英育,陈英贤. 当代医学, 2020(35)
  • [2]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D]. 廖长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含尿激酶温盐水脑室灌洗治疗脑室积血外引流疗效研究[J]. 黎凤生,袁娜,刘小兰. 江西医药, 2020(03)
  • [4]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邱治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5]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D]. 曹忠文. 青岛大学, 2019(03)
  • [6]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J]. 李卫,黄煜,黄伟龙. 当代医学, 2019(06)
  • [7]脑室内出血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多因素分析[D]. 周笛帆.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腰大池引流术对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预后影响分析[D]. 刘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D]. 李玉骞.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4)
  • [10]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J]. 林博. 中国社区医师, 2017(17)

标签:;  ;  ;  ;  ;  

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