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tive X控件设计中用户界面绘制性能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瑾瑜[1](2021)在《基于VB6.0的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固体蓄热电锅炉不仅可以对电力负荷实施“移峰填谷”,还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近些年,随着我国“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固体蓄热电锅炉在诸多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目前固体蓄热电锅炉的规格型号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属于非标设计。设计过程都要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具体设计,设计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开发基于主流结构的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软件,对推动“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十分必要。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固体蓄热电锅炉普遍采用的主流结构,开发了锅炉整体设计软件。软件功能包括两大部分:(1)锅炉主要环节的设计计算,(2)锅炉整体方案及关键部件的三维图形输出。锅炉主要环节设计包括:1)蓄热砖数量计算及布置方案,2)电加热丝系统设计计算及布置,3)气—水换热器结构设计计算,4)循环风机的风量计算。软件开发以Visual Basic 6.0为平台,通过应用文本框、列表框、命令菜单等控件,成功搭建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软件界面操作平台。通过条件语句及循环语句等对固体蓄热电锅炉的相关设计参数进行代码编写,实现了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参数的计算。通过Visual Basic 6.0对Excel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对计算数据的输出和保存。通过Visual Basic 6.0对CAD绘图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软件自动提取计算参数,并进行判断和分析并输出CAD三维图形。所开发的软件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从设计计算到三维图型输出的全过程。最后,采用现有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案例,对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软件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软件运行可靠,计算输出的结果及三维图形方案基本合理。
苗雨轩[2](2021)在《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能耗问题,由此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生产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理念已成发展共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涵盖建筑模型所有信息的技术,既可在项目设计前期辅助项目决策,又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信息交互,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建筑风险,节约生产成本,能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结构基础在建筑结构中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缩短项目工期,节约成本,意义重大。而结构基础种类广泛,且因其特点、适应条件各异导致其建模、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在BIM软件中对其一一进行功能扩展工作量巨大。本文取具有代表性的条形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19软件中借助C#语言,结合Revit API类库及条形基础设计相关规范,实现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以完善BIM技术在结构基础中的应用,与手算相比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条形基础分类,在Revit族样板中手动创建板式一阶、二阶、三阶、坡形条基以及梁板式阶形、坡形条基六种族文件,进一步完善了Revit中的基础族库,方便创建条基模型时直接调用。(2)编写代码实现了条基族实例自动布置及参数修改功能。条基可自动捕捉所选轴线、并依轴线布置,且其长度依轴线长度自动变化;同时用户可对批量同类条基同时改参,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条基进行参数修改时,后台会弹出提示框说明。(3)整理汇总条基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反复优化刚性及柔性条基计算模块的窗体设计、程序编写。实现了在Revit中扩展刚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基础总高度校核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功能以及柔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内力计算与配筋功能。在配筋部分实现了窗体自动输出最优钢筋配置的功能。(4)编写程序实现了在三维模型中绘制钢筋时条基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等交叠处分布钢筋的自动识别、截断功能,删除钢筋时可依宿主元素批量操作的功能,大大简化用户操作。同时结合条基平法标注规范及Revit“注释”模块功能,完成了条基平面平法施工图及截面配筋图绘制。(5)整合建模、计算、配筋等扩展基础功能的各插件,在Revit菜单栏上开辟了“基础”模块面板,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陈阿龙[3](2021)在《基于WEB3D的4L20型船舶柴油机虚拟拆装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仿真、多媒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游戏开发、教育培训等领域,其中,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拆装训练是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在传统的工业领域中,机械设备的拆装训练往往受设备、场地、经费等硬件的限制,许多机械设备的拆装实训都无法正常开展,即使有条件开展拆装实训,还要考虑实训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问题。虚拟拆装仿真实验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规避风险,还能打破传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用户不受限制的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各种实验。因此,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机械设备的拆装训练上,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加强船舶柴油机拆装实训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降低实际训练成本,解决高校或培训机构场地限制等方面问题,本论文以4L20型船舶柴油机为对象,应用三维实体建模、机械仿真动画、虚拟现实、Web等技术,借助于Solid Works、3Ds Max、Unity3D等软件平台,构建出了一套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虚拟拆装仿真实验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船舶柴油机虚拟拆装系统开发需求,研究柴油机虚拟拆装系统功能,制定系统开发技术路线,确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2)在深入学习船舶柴油机工作原理和分析柴油机拆装逻辑的基础上,应用三维建模技术完成船舶柴油机三维模型的建立;运用动画技术完成船舶柴油机仿真动画的制作;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系统虚拟场景的搭建。(3)通过对虚拟场景中的碰撞检测、射线检测等技术的研究,并利用C#脚本语言,实现了对虚拟场景中对象运动的控制,完成了系统虚拟拆装训练的功能。(4)利用Web技术使Unity内部的函数与网页端的方法进行数据传递,实现网页与虚拟操作场景的交互。基于Web3D的4L20型船舶柴油机虚拟拆装培训系统的开发,能帮助学习者梳理和完善船舶柴油机的实际拆装过程,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给我国高校机械行业拆装培训教学和机械从业人员培训提供一个借鉴。
魏宏涛[4](2020)在《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石化领域自控工程设计过程中,自控专业往往受工艺条件、仪表订货资料等影响,导致自控专业的部分工作量往往压在项目设计周期的后期,无形中造成自控设计人员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设计工作。同时,自控专业的设计文件种类多、设计内容繁杂,当上游专业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往往需要修改一系列的设计文件。面对这种现状,传统的设计方式往往使得设计人员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错。对此,本文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自控工程设计软件的特点,提出了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基于Delphi软件的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工作,旨在解决工程设计过程中原先需要设计人员手动编制,具有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的文件的自动生成问题,从而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设计文件的准确率,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首先,本文通过分析自控工程设计的业务特点,指出了目前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一款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依次完成了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最终,通过该软件的使用,解决了自控工程设计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约束、处于设计周期末尾的部分工作量大、重复工作多的设计文件的自动生成问题,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使得设计人员更加专注于设计本身,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劳动。
梁宇通[5](2020)在《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重要部件之一,对汽车的平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设计方法将不能满足其数字化设计的要求,钢板弹簧生产厂商迫切需要一款准确、高效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设计软件,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然而,由于受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特性仿真数学模型的制约,至今未开发出一款准确、可靠且在功能设计上满足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及特性仿真分析功能集成化要求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因此,难以满足厂商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要求。本文针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特性仿真数学模型、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工作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到钢板弹簧截面两端实际形状,基于钢板弹簧刚度及其与截面惯性矩之间关系,建立了截面圆弧型变截面钢板弹簧等效宽度计算式;基于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力学模型,利用莫尔积分,建立了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应力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应力计算式。(2)基于车辆参数及对钢板弹簧的刚度、应力设计要求,建立了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方法及等效拆分方法;基于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计算式,建立了其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基于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以及在额定载荷下对剩余弧高的要求,建立了各片钢板弹簧自由弧高的设计方法。(3)选用Qt作为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的GUI界面开发框架。根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实际设计及仿真流程,确定了软件设计路线。通过Qt开发框架独有的事件产生处理机制和信号槽机制将各个界面进行串联,完成了软件各模块的界面设计与数据通信。(4)根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刚度、应力计算式,利用C++(计算机编程语言)、DLL(动态链接库)、SCR(Auto CAD脚本语言)、APDL(ANSYS参数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实现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及CAD图纸标注功能、特性仿真功能、参数化有限元仿真功能。通过本软件,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进行实例设计,同时利用试验平台对样件进行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软件设计及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工程设计精度要求,表明所建立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刚度、应力计算式是准确的,所开发的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是可靠的。此软件的成功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进程。
程功[6](2020)在《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的第一要素,监控工作的进行在煤炭安全生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大部分煤矿监控系统中:(1)专供煤矿的监控软件欠缺,系统功能冗余,性价比较低;(2)集中专用式的客户端软件使用不方便,对监控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3)现场与监控的数据交互不够实时;(4)现场设备的更新往往对应着监控系统的升级,维护成本较高,步骤复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信息化和矿山智能化的概念成为我国在煤炭行业践行的主要发展思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行业共同研究的目标。作者结合对Web技术的学习与分析,对B/S模式在组态软件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且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解决方法,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煤矿专用监控软件欠缺问题,本文以MVC模式作为基础架构,通过OPC UA通用协议与煤矿现场设备进行通信,开发出设备和界面组态方便、数据交互安全快速的组态模块。(2)针对集中式客户端使用不便和功能冗余问题,本文以AJAX技术异步通信机制为基础,结合HTML5标记语言,开发出人机界面友好、用户操作简单、监控管理于一体的Web发布平台。(3)针对返回数据不及时,实时监控能力较弱问题,本文通过对数据的分类与分析,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理念,整合系统的整体E/R图,结合各实体集的各种属性,开发出一套内容完整且忠于实际、结构简单、路径最优化的MySQL数据库系统。最终开发出一套完整的B/S模式下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生产流水线、瓦斯浓度、温度等相关参数的监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朱晨曦[7](2020)在《软件化雷达的数据处理与显控组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性能计算处理器的快速发展和软件技术推陈出新,具有硬件可重组、软件可重构、需求可定义等特点的软件化雷达已成为雷达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基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搭建的某软件化雷达平台,以组件为开发单元,在符合标准接口规范和封装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功能模板化的跟踪滤波组件,并实现了支持控件可扩展、功能可重构的显控应用组件,极大完善了系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了软件化雷达的典型优势。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外软件化雷达系统架构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传统雷达系统中显控终端的实现方式,并阐明了设计雷达数据处理组件和显控组件的重要意义。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以通用CPU软件化雷达系统平台为实例,详细描述了层次化软件体系结构及各层的功能需求和实现方式。其次,论文介绍了软件化雷达系统中算法组件的设计原则和接口规范,分析了三层封装结构的划分依据及调用关系,通过标准化的开发方式提升组件的可复用性。在雷达数据处理的实现上,深入研究了跟踪滤波算法中典型的目标运动模型、数据关联方法和滤波器模型,给出对跟踪滤波组件的算法粒度设计和功能模板设计,对典型实例的算法流程、组件接口、数据成员和功能函数进行了具体实现和逻辑验证。再次,以功能可扩展和可重构为目的,本文深入研究了显控组件的服务功能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兼容不同类型显示控件的抽象接口,并提供了用于交换数据和命令的通信接口。基于上述框架和结构,本文具体实现了P型显示、A型显示、列表显示和地图显示等控件,并通过控件间的动态集成和重组互联快速搭建了雷达显示应用方案。最后,论文验证了数据处理组件和显控组件在实际雷达系统中的实用性,并在基于CPU硬件平台的软件化雷达系统中实际搭建了雷达应用方案,评估了组件的计算处理性能、资源占用情况和通信吞吐速度,展现出该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实时性等众多优势。
邱杰清[8](2020)在《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机构被运用于各行各业。从结构上划分机器人机构可分为串联机构、并联机构、串并联混合机构,由于并联机构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大,精度高等优点,与串联机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一类各支链3运动副轴线平行的空间3-RRC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该类机构的自由度、奇异位形、正逆解、工作空间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使用Visual Basic开发一款空间3-RRC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软件。首先,将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化,利用基于螺旋理论(反螺旋)的自由度分析原理和修正的Kutzbach-Grübler公式分析机构自由度并验证其全周性;在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动平台上引入新约束并验证机构自由度是否变化从而确定奇异位形。其次,基于解析几何理论,建立机构空间位置方程,借助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对正逆解进行图解计算;通过位置逆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确定空间3-RRC并联机构在几何约束下的最大工作空间是3个空心圆柱的交,可以作图得到机构的工作空间;最后使用CAD软件验证位置正逆解、工作空间的正确性。最后,对空间3-RRC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软件进行开发,基于所需实现的功能对软件界面进行设计,确定软件界面中控件对应代码,最终完成软件开发便于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设计及优化。
李晓飞[9](2020)在《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文中提出飞机在滑跑过程中会发生摆振,严重时会酿成飞行事故,加装减摆器可以有效的减缓飞机摆振。当前在飞机上应用较多的减摆器是油液式减摆器,缺点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合适大小的阻尼力,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过阻尼或阻尼力不足的现象。采用半主动控制的磁流变减摆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实时可控的阻尼力,很好地解决过阻尼和阻尼力不足等问题,在飞机起落架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磁流变减摆器,通过开发磁流变减摆器摆振仿真平台的方式,规范其设计流程。从初始结构尺寸计算、磁场性能分析和摆振仿真分析三个方面完成对仿真平台的开发。(1)分析磁流变减摆器各结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CATIA建立减摆器零件尺寸驱动模型,实现对磁流变减摆器的初始设计、三维建模以及工程图纸绘制。(2)根据磁流变减摆器的磁场分析流程,采用ANSYS二次开发的方式,建立磁场分析模型,实现对不同结构尺寸值磁流变减摆器的磁场仿真分析,并分析了阻尼通道长度L以及阻尼通道间隙h对磁流变减摆器磁场分布的影响。(3)通过拟合得到通电电流I与磁流变减摆器阻尼输出力F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结合轮胎型摆振方程,建立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轮胎型摆振仿真模型。对影响摆振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后,采用VB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完成对摆振仿真功能模块的开发。最后,建立基于Visual Basic 6.0环境下的仿真平台,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与后台模型之间的有效调用以及数据交互。根据设计需求输入参数,调用后台模型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在人机交互功能界面上显示,从而完成对磁流变减摆器的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仿真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对磁流变减摆器的结构设计、磁场仿真、摆振仿真以及模型图纸绘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磁流变减摆器的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王海峰[10](2020)在《冷轧带材板形控制系统模型优化及仿真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下游用户对冷轧带材板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板形控制理论及其相关技术不断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逐步获得深化与发展。控制模型是控制系统的灵魂,实现高精度冷轧板形自动控制的前提是要有精确的板形控制模型及相应的控制策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的板形控制研究现状,结合实际生产状况,针对构建板形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关键模型,即板形调控功效系数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采用了生产过程数据与三维仿真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提高了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计算精度与在线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板形反馈控制系统与板形前馈控制系统间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及其优化模型,实现两个系统间的调节量全局最优分配。在完成板形调控功效系数计算模型与控制策略优化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与实际冷轧板形控制过程相适应的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平台。通过系统仿真完成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的效果观测、评价及参数调优。最后,以某1450mm五机架冷连轧机的板形控制过程为应用研究对象,完成了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的工业实践验证。本文采用理论方法研究、数值计算验证和模拟仿真分析结合的方法开展上述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当前板形调控功效系数计算精度不高,对生产工况变化适应性不好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测数据的板形调控功效系数在线优化与输出预测方法。首先使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板形调控功效系数来作为模型的实验值。为了克服实验结果精度不足的问题,研究引入了基于过程数据改进实验结果的混合建模方法。为了解决实测过程数据精度低的问题,对采集到的实测数据进行排序和变加权计算等处理方法来获得准确的调控功效系数实测数据。在完成数据的模型导入优化后,建立输出预测模型来对实际轧制参数对应的板形调控功效系数进行预测输出。(2)针对板形控制过程中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既要参与反馈控制,又要参与前馈控制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优化的板形前馈-反馈协调最优控制策略。在第一层优化,首先采用整体建模思路建立板形调节机构最优调节量的全域优化模型,使用罚函数法将该模型的约束优化问题转变成无约束优化问题,利用罚函数法构建新的优化模型。为了快速准确的解决模型的最优化问题,获得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将改进的内点罚函数法用于优化模型的求解,最终实现板形调节机构在可行域内的最优输出。在第二层优化,在获得准确的全域最优输出结果后,建立分配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的输出模型,通过分配模型的计算结果实现板形前馈-反馈的协同控制。(3)针对实际轧制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板形缺陷问题,开发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来对板形缺陷控制过程进行仿真模拟。首先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来开发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将独立开发的目标曲线设定系统,调节机构响应系统,分段冷却控制系统和板形偏差表征系统等模块集成到仿真软件界面。并在主界面的基础上,建立初始参数设定窗口和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窗口。在目标曲线模块内添加不同的干涉曲线,来对多种板形缺陷控制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软件界面上。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本软件对实际轧制情况的模拟准确,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二、Active X控件设计中用户界面绘制性能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ive X控件设计中用户界面绘制性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B6.0的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方法 |
2.1 蓄热砖数量及布置方案设计 |
2.2 加热丝系统设计 |
2.3 气—水换热器设计 |
2.4 循环风机风量计算 |
第三章 基于VB语言的蓄热锅炉设计软件开发 |
3.1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
3.1.1 Visual Basic软件概述 |
3.1.2 Visual Basic主要控件及功能介绍 |
3.2 软件设计的意义 |
3.3 软件界面设计 |
3.3.1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原则 |
3.3.2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 |
3.4 蓄热体组设计模块开发 |
3.4.1 界面概述 |
3.4.2 设计思路 |
3.4.3 编程代码 |
3.5 加热丝系统设计模块开发 |
3.5.1 界面概述 |
3.5.2 设计思路 |
3.5.3 编程代码 |
3.6 气—水换热器设计模块开发 |
3.6.1 界面概述 |
3.6.2 设计思路 |
3.6.3 编程代码 |
3.7 数据保存方案 |
第四章 固体蓄热电锅炉绘图模块设计 |
4.1 固体蓄热电锅炉绘图模块设计意义 |
4.2 固体蓄热电锅炉绘图模块设计原理 |
4.3 固体蓄热电锅炉绘图模块开发 |
4.3.1 蓄热体组及电加热丝绘制 |
4.3.2 换热模块绘制 |
4.3.3 固体蓄热电锅炉总体绘制 |
第五章 设计软件应用案例 |
5.1 软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验证 |
5.2 软件对不同站房尺寸的适应性验证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蓄热体组参数计算代码 |
附录2:加热丝设计参数计算代码 |
附录3:气—水换热器设计参数计算代码 |
附录4:数据保存方案代码 |
附录5:蓄热体组绘制代码 |
附录6:换热器绘制代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理念 |
1.1.2 绿色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
1.1.3 BIM技术的应用领域 |
1.1.4 BIM技术的特征 |
1.1.5 结构基础与BIM技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论文研究进展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2.3 论文研究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2 Revit二次开发 |
2.1 引言 |
2.2 Revit简介 |
2.2.1 Revit构成 |
2.2.2 Revit特点 |
2.3 开发工具 |
2.4 Revit API基础 |
2.5 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条形基础简介 |
3.2.1 条基特点 |
3.2.2 条基适用条件 |
3.2.3 条基分类 |
3.3 条基族文件的创建 |
3.3.1 族相关关系 |
3.3.2 族样板的选择 |
3.3.3 族文件的绘制 |
3.4 族载入项目插件设计 |
3.4.1 窗体设计 |
3.4.2 主程序设计 |
3.5 参数修改插件设计 |
3.5.1 窗体设计 |
3.5.2 主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结构分析计算 |
4.1 引言 |
4.2 刚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2.1 窗体设计 |
4.2.2 主程序前期数据准备 |
4.2.3 主程序设计 |
4.3 柔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3.1 窗体设计 |
4.3.2 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钢筋可视化及出图 |
5.1 引言 |
5.2 钢筋生成插件设计 |
5.2.1 窗体设计 |
5.2.2 主程序设计 |
5.3 钢筋删除插件设计 |
5.4 图纸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应用 |
6.1 扩展功能概况 |
6.2 实例设计资料 |
6.2.1 基础信息 |
6.2.2 场地条件 |
6.3 模型生成 |
6.4 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1 条形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2 独立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5 配置钢筋及出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WEB3D的4L20型船舶柴油机虚拟拆装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虚拟现实技术概况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
1.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虚拟拆装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
2.1.1 虚拟开发引擎 |
2.1.2 模型制作软件 |
2.1.3 脚本的选择 |
2.2 系统的整体设计 |
2.3 系统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柴油机模型构建和场景设计 |
3.1 船舶柴油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3.1.1 4L20型船舶柴油机的结构 |
3.1.2 零件建模 |
3.1.3 模型处理 |
3.1.4 模型导出 |
3.2 机械仿真动画制作 |
3.2.1 4L20型船舶柴油机工作原理 |
3.2.2 计算机仿真动画 |
3.2.3 仿真动画制作过程 |
3.2.4 仿真动画导出 |
3.3 材质贴图制作 |
3.3.1 贴图介绍 |
3.3.2 材质贴图制作过程 |
3.4 虚拟场景的搭建 |
3.4.1 Unity3D介绍 |
3.4.2 场景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eb3D虚拟拆装训练系统设计 |
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1.1 人机界面介绍 |
4.1.2 界面设计原则 |
4.1.3 界面层次结构 |
4.2 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 |
4.2.1 交互功能介绍 |
4.2.2 交互功能实现 |
4.3 展示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1 展示功能介绍 |
4.3.2 展示实现过程 |
4.4 拆装功能模块的实现 |
4.4.1 拆装功能介绍 |
4.4.2 拆装实现过程 |
4.5 仿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1 仿真功能介绍 |
4.5.2 仿真实现过程 |
4.6 喷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6.1 喷漆功能介绍 |
4.6.2 喷漆实现过程 |
4.7 Web交互的实现 |
4.7.1 WebGL工程介绍 |
4.7.2 WebGL工程构建 |
4.7.3 Web网页交互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拆装系统的关键技术及优化 |
5.1 系统关键技术 |
5.1.1 碰撞检测 |
5.1.2 射线检测 |
5.1.3 光照烘焙 |
5.2 系统的优化 |
5.2.1 模型优化 |
5.2.2 界面优化 |
5.2.3 脚本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4)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描述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背景 |
1.2.2 课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论文组织结构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自控工程设计分析 |
2.1 自控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
2.2 自控工程设计工作流程 |
2.3 自控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工作协调 |
2.4 设计成品文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技术介绍 |
3.1 开发工具选择——DELPHI介绍 |
3.2 关系型数据库——ACCESS数据库 |
3.3 ADO数据访问技术 |
3.4 SQL |
3.5 AutoCAD块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软件模块分解设计 |
4.1.3 数据库访问模式设计 |
4.2 设计文件模板设计 |
4.2.1 《仪表索引表》模板 |
4.2.2 《仪表位置图》模板 |
4.2.3 《仪表接线箱图》模板 |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3.1 辅助功能模块 |
4.3.2 设计功能模块 |
4.4 数据导入功能设计 |
4.5 操作界面设计 |
4.5.1 设计原则 |
4.5.2 设计成品 |
4.6 数据库的设计 |
4.6.1 设计原则 |
4.6.2 数据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实现和测试 |
5.1 总体介绍 |
5.1.1 程序系统文件清单 |
5.1.2 程序主要工作流程 |
5.2 辅助功能模块的实现和测试 |
5.2.1 登录和登录管理 |
5.2.2 记事本和通讯录 |
5.2.3 虚拟浏览器 |
5.3 设计功能模块的实现和测试 |
5.3.1 数据库连接 |
5.3.2 项目信息建立 |
5.3.3 《仪表索引表》 |
5.3.4 《仪表位置图》 |
5.3.5 《仪表接线箱图》 |
5.4 实际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5.4.1 异常处理 |
5.4.2 程序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软件的工程文件程序代码 |
(5)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应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概况 |
1.3.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软件开发概况 |
1.3.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概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解析计算 |
2.1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任意位置处厚度计算 |
2.2 截面圆弧型变截面钢板弹簧等效宽度计算 |
2.3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任意位置处应力计算 |
2.4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方法的验证分析 |
2.5 端部非等构结构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
2.6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 |
2.7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方法的验证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的正向设计方法 |
3.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 |
3.1.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路线 |
3.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夹紧刚度的设计 |
3.1.3 等效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根部厚度的设计 |
3.1.4 各片钢板弹簧根部厚度及片数的设计 |
3.1.5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根部加强段端部厚度的设计 |
3.1.6 各片钢板弹簧端部平直段长度及厚度的设计 |
3.1.7 各片钢板弹簧任意位置处厚度的设计 |
3.1.8 各片钢板弹簧自由弧高的设计 |
3.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及其ANSYS仿真验证 |
3.2.1 基于车辆参数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 |
3.2.2 ANSYS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各模块界面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研究 |
4.1.1 Qt框架简介 |
4.1.2 Qt优势及特点 |
4.1.3 Qt的事件处理机制 |
4.1.4 Qt的信号、槽机制 |
4.2 软件设计路线 |
4.3 软件界面设计 |
4.3.1 主界面设计 |
4.3.2 参数设计CAD模块界面设计 |
4.3.3 参数化有限元仿真模块界面设计 |
4.3.4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各模块功能开发 |
5.1 参数设计CAD模块功能开发 |
5.1.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功能开发 |
5.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CAD标注功能开发 |
5.2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模块功能开发 |
5.2.1 Qt与 ANSYS间通信设计 |
5.2.2 ANSYS参数化语言APDL |
5.2.3 APDL命令流参数修改 |
5.3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功能开发 |
5.3.1 图形库插件的选择 |
5.3.2 曲线绘制功能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及试验验证 |
6.1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实例设计 |
6.1.1 参数设计CAD模块设计结果 |
6.1.2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运行结果 |
6.1.3 参数化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块结果 |
6.2 钢板弹簧试验验证 |
6.2.1 钢板弹簧性能试验样件 |
6.2.2 试验设备简介及试验步骤 |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和获奖 |
致谢 |
(6)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设计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
2.2 设计模式研究 |
2.3 关键技术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软件架构总体设计 |
3.3 软件运行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 |
4.1 组态模块的设计 |
4.2 Web发布平台的设计 |
4.3 数据库模块的设计 |
4.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实现 |
5.1 运行环境 |
5.2 组态模块的实现 |
5.3 Web发布平台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软件化雷达的数据处理与显控组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传统雷达系统问题突出 |
1.1.2 软件化雷达和组件化设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软件化雷达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软件化雷达显示终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化雷达平台 |
2.1 软件化雷达体系架构 |
2.1.1 硬件资源层 |
2.1.2 软件中间件层 |
2.1.3 核心框架层 |
2.1.4 雷达应用层 |
2.2 数据处理组件设计结构 |
2.2.1 中间件接口层 |
2.2.2 缓存空间管理层 |
2.2.3 算法核心逻辑层 |
2.3 显控组件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处理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雷达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
3.2 跟踪滤波算法原理 |
3.2.1 目标运动状态模型 |
3.2.2 数据关联原理 |
3.2.3 跟踪滤波模型 |
3.3 跟踪滤波组件的设计思路 |
3.3.1 组件粒度设计 |
3.3.2 功能模板设计 |
3.4 跟踪滤波组件的实现方案 |
3.4.1 数据成员描述 |
3.4.2 功能函数实现 |
3.4.3 组件逻辑验证 |
3.5 跟踪滤波组件的描述文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显控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显控框架的接口设计 |
4.1.1 抽象容器类 |
4.1.2 网络通信服务 |
4.2 显示控件的具体功能 |
4.3 显控组件子模块设计和实现 |
4.3.1 P型显示 |
4.3.2 A型显示 |
4.3.3 地图显示 |
4.3.4 列表显示 |
4.4 显控应用方案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显控组件的实际应用 |
5.1 数据处理组件的实际应用 |
5.2 显控组件的实际应用 |
5.3 软件化雷达系统搭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并联机构现状 |
1.3 三平移并联机构的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自由度及奇异分析 |
2.1 结构及坐标系建立 |
2.2 自由度分析 |
2.3 奇异分析 |
2.4 小结 |
3 位置及工作空间分析 |
3.1 位置分析 |
3.2 工作空间分析 |
3.3 实例验证 |
3.4 小结 |
4 软件界面设计及代码编写 |
4.1 引言 |
4.2 软件功能及框架 |
4.3 界面设计 |
4.4 代码编写 |
4.5 小结 |
5 软件实例测试 |
5.1 引言 |
5.2 测试工作空间求解模块 |
5.3 测试位置逆解模块 |
5.4 测试位置正解模块 |
5.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1.2.2 飞机前轮摆振的研究现状 |
1.2.3 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
2.1 仿真平台的结构体系分析 |
2.2 仿真平台的需求分析 |
2.2.1 数值计算模块 |
2.2.2 参数化建模模块 |
2.2.3 磁场仿真模块 |
2.2.4 摆振仿真模块 |
2.3 数据库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平台后台模型的设计 |
3.1 减摆器理论计算模块设计 |
3.2 参数化建模模块设计 |
3.2.1 减摆器各零件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
3.2.2 减摆器各零件工程图纸模型设计 |
3.3 磁场仿真模块设计 |
3.4 摆振仿真模块设计 |
3.4.1 前轮摆振模型 |
3.4.2 磁流变阻尼力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平台的开发 |
4.1 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1 登录窗口 |
4.1.2 参数输入窗口 |
4.1.3 结果查询窗口 |
4.1.4 提示性窗口 |
4.2 运行模型的调用与数据传递 |
4.2.1 减摆器理论设计模块的程序实现 |
4.2.2 参数化建模模块的程序实现 |
4.2.3 磁场仿真模块程序实现 |
4.2.4 摆振仿真模块程序实现 |
4.3 平台运行与测试 |
4.3.1 初始尺寸计算 |
4.3.2 模型图纸绘制 |
4.3.3 磁场性能仿真与分析 |
4.3.4 减摆效果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冷轧带材板形控制系统模型优化及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板形控制原理的研究现状 |
1.2.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板形闭环控制多变量优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3 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优化方法 |
2.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数据的获取 |
2.1.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定义 |
2.1.2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实测数据的计算 |
2.2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实测数据的处理过程 |
2.2.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实测数据的排序 |
2.2.2 基于中心极限定理实现数据组权重分配 |
2.2.3 数据拟合及结果判定 |
2.3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模型的优化 |
2.3.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模型建立 |
2.3.2 模型实验点拟合权重的确定 |
2.3.3 模型实验值精度的判断 |
2.3.4 模型优化系数的确定 |
2.4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输出预测 |
2.4.1 模型的内部预测方法 |
2.4.2 模型的外部预测方法 |
2.5 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板形前馈-反馈控制策略优化模型的研究 |
3.1 板形控制系统调节机构 |
3.1.1 轧辊倾斜控制机构 |
3.1.2 轧辊弯辊控制机构 |
3.1.3 轧辊横移控制机构 |
3.2 板形最优控制策略的结合 |
3.2.1 轧制力前馈控制策略 |
3.2.2 板形闭环反馈控制策略 |
3.2.3 板形前馈-反馈控制策略的结合 |
3.3 板形前馈-反馈控制策略的求解过程 |
3.3.1 罚函数形式优化模型的构造 |
3.3.2 内点罚函数法的外循环 |
3.3.3 罚函数法内循环的改进 |
3.3.4 罚函数法优化过程的输出条件 |
3.3.5 板形前馈-反馈最优解的分配 |
3.4 控制策略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的开发 |
4.1 仿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仿真软件的开发 |
4.2.1 标准差曲线与云图控件开发 |
4.2.2 板形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开发 |
4.2.3 其他窗口及菜单栏功能设计 |
4.3 软件的使用方法 |
4.3.1 板形控制系统主界面 |
4.3.2 冷轧板形参数设定界面 |
4.3.3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界面 |
4.3.4 菜单栏简介及注意事项 |
4.4 软件仿真结果的分析 |
4.4.1 一次板形缺陷控制 |
4.4.2 边部板形缺陷控制 |
4.4.3 中部板形缺陷控制 |
4.4.4 仿真结果分析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Active X控件设计中用户界面绘制性能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B6.0的固体蓄热电锅炉设计研究[D]. 王瑾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D]. 苗雨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WEB3D的4L20型船舶柴油机虚拟拆装系统[D]. 陈阿龙. 集美大学, 2021(01)
- [4]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魏宏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D]. 梁宇通.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程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软件化雷达的数据处理与显控组件的研究与实现[D]. 朱晨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D]. 邱杰清.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D]. 李晓飞.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10]冷轧带材板形控制系统模型优化及仿真软件开发[D]. 王海峰.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