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影响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影响

一、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民,霍勇,葛均波[1](2021)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更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病变,而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常贯穿于各种复杂病变,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度,是心血管介入医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或伴有扭曲、成角、弥漫的严重钙化病变,手术即刻的并发症以及早期和晚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正确地识别、评估钙化病变,选择恰当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都非常重要。

王雪[2](2021)在《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3种不同保护技术与未行边支保护对病变分支的即刻影像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中的1,1,1病变)的患者共258例。根据其分叉病变特点由有经验的心血管医生在家属知情同意理解下决定予边支导丝保护术(Jailed wire technique,JWT)(81例)、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球囊未扩张)(42例)、球囊支架对吻(Balloon-stent kissing technique,BSKT)(球囊扩张)(52例)或未行边支保护(83例)共4组。收集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肌酐、血红蛋白、心肌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射血分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相关临床资料及冠脉血管病变部位、术前主支及边支血管病变特点、术前主支及边支开口狭窄程度,比较4组患者术中边支即刻闭塞发生率、术后边支的残余狭窄率和TIMI血流受限情况。结果:入选的四组患者共258例,在一般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分叉角度、病变部位的血管分布、主支近端、远端及边支开口狭窄程度与残余狭窄程度等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四组患者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四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JB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比较,JBT组与JWT组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P<0.05,说明JW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BT组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JBT组分别比较,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3种结果上,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组间比较的P<0.05,说明BSKT组与未行边支保护组、JWT组两组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BSKT组与JBT组进行临床终点比较时,可以发现两组在病变分支即刻闭塞率、病变分支血流受限(TIMI血流分级<3级)两种结果上的P>0.05,说明在这两种结果上,BSKT组与J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分支狭窄程度受严重影响这种结果上比较时,也可以发现P<0.05,说明BSKT组与JB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中的1,1,1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采取保护策略比不保护边支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可以更加减少即刻闭塞率及分支血流受限事件的发生。且相较于其他边支保护策略,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可以更加减少即刻闭塞率、分支血流受限及术后边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增加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本临床研究未进行随访等局限性,该结果仍需更多更大的临床数据及随机的实验来证实。

胡振振[3](2020)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C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PCI已成为治疗CHD患者的主要方法。PCI术后靶病变处再狭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显着降低,但再狭窄的发生仍有10%。大量研究证实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支架或球囊的种类、病变的类型等。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继DES之后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将均匀涂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快速释放于靶病变血管壁处,以达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目的。DCB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治疗包括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原位病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关于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国内外鲜有研究。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纳入2016.01-2019.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成功行DCB成形术并于我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复查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其中再狭窄组2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0.3±11.2岁;无再狭窄组110例,男性84例,平均年龄59.0±10.9岁。两组患者中共计156支血管成功行DCB成形术,其中29支靶血管再狭窄,127支无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靶病变特征(靶血管直径、靶病变位置、靶病变长度、预扩张球囊类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中,再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66.7%vs43.6%,P=0.041)、糖尿病(58.3%vs 33.6%,P=0.024)及吸烟史(62.5%vs 38.2%,P=0.029)高于无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靶病变的特征中,与无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靶病变长度更长(18.9±5.3mm vs 16.8±4.2mm,P=0.021),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的比例低(48.3%VS 76.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3.002,95%CI:1.164~7.744)、吸烟(OR=2.682,95%CI:1.038~6.949)是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靶病变长度(OR=1.113,95%CI:1.012~1.225)是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OR=0.284,95%CI:0.121~0.666)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靶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DCB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是其保护因素。

李娜[4](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目前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的出现,使再狭窄成为其最大的局限,其发生与弹性回缩、负性血管重构和内膜增生有关。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治疗冠心病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从根本上改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预后。此外,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引入,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允许局部细胞抑制剂药物递送,降低了再狭窄和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的风险,使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得到了显着改善。尽管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众多挑战,包括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高出血风险。目前,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是基于一种新的理念:介入无植入。在血管内不植入任何异物的情况下,在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后直接提供一种覆盖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因此它不受支架血栓和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限制。DCB在结构上类似于标准的血管成形术导管,但其外面包有抗增殖药物和载体物质或赋形剂。DCB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增殖药物,而不是缓解狭窄。因此,在使用DCB之前,病变应该用标准的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预处理,以获得最佳的血管造影结果。在充分准备病变后,通过延长球囊充气(30-60秒)使药物充分转移,从而对病变区域进行治疗。与DES相比,DCB具有药物均匀的输送到血管壁,无需使用聚合物即可立即释放药物,缩短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以及血管内没有残留的外来物质等优势。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主要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而对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的治疗效果仍未得到明确的结论。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血管内径≥2.8mm)原位原发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患者159例,其中行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患者56例(DCB组),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患者103例(DES组)。观察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及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及对应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比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全因死亡等。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CB组男性46例,年龄(57.50±10.56)岁,DES组男性82例,年龄(58.02±9.9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糖尿病、吸烟、PCI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B 组较 DES 组术后 MLD 小(2.26±0.37mm vs 3.27±0.52mm P<0.05),管腔狭窄程度较DES组大(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MLD及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0.52mmvs 2.30±0.63mm P>0.05)。3.DCB 组的 LLL 小于 DES 组(0.15±0.09mm vs 0.98±0.15mm P<0.05)。4.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DCB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2例,MACE率3.9%(2/51);DES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3例,MACE率3.1%(3/98);两组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事件。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比3.1%P>0.05)。5.DCB组靶血管再狭窄0例,再狭窄率0%(0/51);DES组支架内再狭窄3例,再狭窄率3.1%(3/98)。两组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1%P>0.05)。结论DCB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安全有效并可以有效减少靶病变 LLL。

王佳琪[5](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对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药物涂层球囊(DCB)近年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DCB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分叉病变以及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并广泛应用。然而,DCB在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当中的相关研究较少,应用情况尚有争议,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和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所有关于DCB以及原位血管病变相关研究的文献,将患者经DCB治疗并随访后的晚期管腔丢失(LLL)、血管狭窄率变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等设置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提取后使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纳入11个研究,共有1426名冠心病患者,其中为原位大血管病变患者812例,行DCB治疗的患者有775例。术后随访时间在6-12月不等。对LLL进行meta分析,I2=76.9%,体现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进行亚组分析后可知,在大血管与小血管对比组中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0,p=0.78,95%CI0.010.02),在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对比试验中仍有存在异质性(I2=100%,p<0.00001,95%CI为-0.08-0.010),逐项剔除相应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异质性稳定。在对MACE事件发生率的分析中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I2=8%,p=0.37,95%CI为0.41-1.40),说明二者在临床终点方面疗效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DCB在冠状动脉原位大血管病变当中的应用或可有效,但仍需更多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长时间的随访进一步探究。

郑清丽[6](2020)在《外周血管支架植入后动脉力学响应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外周动脉疾病(PAD)主要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影响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血氧供应,继而发生受供器官或肢体的缺血甚至坏死。下肢动脉分支的股动脉是目前PAD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虽然介入治疗后狭窄股动脉的通畅性得以改善,然而根据临床数据显示,与其他部位动脉的介入治疗相比,其通畅率较差,归因于下肢在运动期间经历大范围的机械变形,其中包括扭转、弯曲及压缩等在内的独特的高动态力学环境。目前针对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有关支架与血管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静态环境中进行,而支架与血管在肢体运动过程中高动态力学环境下的力学作用机制以及由于运动屈曲时动脉腔几何变化而引发血流动力学作用的改变,有可能是诱发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对支架再狭窄机理的完善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对动脉结构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血管和支架的有限元模型,计算比较了处于不同状态(健康、狭窄、球囊扩张、支架与球囊扩张相结合)下的血管(含残余应力和未含残余应力),在肢体直立和运动过程中高动态力学环境(弯曲和扭转)作用下支架与血管的相互作用以及病变血管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状态下支架植入对狭窄动脉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生理血压负荷下,残余应力的存在使动脉内膜和中膜间周向应力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外膜应力梯度增加。与不含有残余应力的病变动脉相比,含有残余应力时内膜所受的为周向压应力,且与健康动脉相交处斑块的最大主应力值增加,计算得到的斑块易破裂部位峰值应力升高,因此有必要开展包含残余应力动脉的研究工作。病变动脉经球囊扩张后,斑块的最大主应力发生在其两侧端部,运动时斑块两侧端部受弯区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一直处于疲劳状态,此为斑块中最易出现结构损伤的位置。与支架球囊后扩张相比,球囊预扩张后释放的支架所受到的应力大于后扩张,且更能适应血管的变形;运动时斑块在受弯区域最大主应力值增加且分布范围较广,极易发生损伤破裂。而后扩张中斑块的最大主应力位于支架受弯区域的网孔间,且数值相对较小。(2)探讨斑块钙化程度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影响。通过构建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模型,对支架置入到含有钙化程度不同的斑块及残余应力的病变动脉进行了研究,探讨肢体在直立和运动过程中斑块和管壁的受力状态以评估斑块的钙化程度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置入支架后,肢体运动中位于动脉弯曲外侧的斑块处于疲劳状态,极有可能发生结构失效而破裂。三种钙化斑块最大塑性等效应变均发生在斑块的最狭窄处,其中重度钙化的斑块在直立和运动状态下均具有最高的塑性应变,狭窄率最低。轻度和重度钙化斑块所在的动脉具有相似的力学特性,中度钙化的斑块主应力峰值最高,其损伤部位位于斑块中间最狭窄处及斑块与健康动脉相连接处。从力学生物学角度对含斑块病变动脉易发生破裂部位机理做了综合评价和阐述,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取及预后提供了参考依据。(3)对外周动脉血流动力学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构建处于不同状态(健康、狭窄、球囊扩张、支架与球囊扩张相结合)的动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借助于ANSYS CFX对上述四种动脉在肢体直立和运动时血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对动脉血液流动特性及血流速度、壁面压力、时间平均壁面切应力(TAWSS)、振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血液流速及管壁压力与狭窄率密切相关,狭窄率越高的部位流速及其远近端的压差越大,远端形成的流动分离区分布越广。当动脉处于弯曲状态时,其弯曲内侧和外侧间的压力梯度明显增加。低TAWSS和高OSI值位于狭窄斑块与健康动脉连接区域,伴随着肢体的运动,其动力学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高OSI值集中在弯曲动脉的内侧区域。球囊扩张和支架球囊预扩张动脉,狭窄率降低,TAWSS在管壁圆周方向梯度变化减小,分布更为均匀,动脉所受的动力学环境更为稳定,支架所在部位存在血流停滞,形成了一系列不连续的低TAWSS分布区。位于低壁面压力、低TAWSS和高OSI的动脉弯曲内侧区域,血液中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易在此聚集沉积并发展为粥样斑块,极有可能加剧动脉进一步狭窄。(4)开展新型编织复合支架(BCS)力学性能研究。在对支架与血管力学作用及血流动力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编织复合支架BCS有限元模型,计算比较了同一编织模式下BCS和编织镍钛合金支架的力学性能。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编织复合支架包括支架材料性能(PET弹性模量)和几何结构(初始编织角、镍钛合金丝数目、镍钛合金丝直径和PET厚度)在内的五个因素对支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CS结构具有高的径向支撑力和良好的纵向柔顺性,同时具有覆膜支架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斑块通过支架网孔向内生长提供了屏障。镍钛合金丝径和初始编织角是影响BCS力学性能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丝径越大,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越好,但柔顺性变差。初始编织角越大,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越大,柔顺性越好。当支架处于大变形状态时,初始编织角对其力学性能影响减小。PET数目对支架表面覆盖率起决定性作用。此外阐述了聚酯带的作用以及聚酯带与镍钛丝的相互作用,定量评估BCS的力学性能,对后续支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本文对处于不同状态(健康、狭窄、球囊扩张、支架与球囊扩张相结合)的动脉在肢体直立和运动时力学和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以及支架再狭窄生物力学机理,对支架结构优化设计、临床介入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预后的预测提供指导。

杨怿[7](2020)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单支架技术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冠脉的分叉病变在所有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脉病变中约占15-20%,目前仍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所面临的一大困境,手术成功率仍不容乐观,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筛选单支架失败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便于术者更好地调整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共筛选了 7007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接受PCI术治疗的连续患者,共将1601例患者纳入组中,分为单支架失败组(N=106)和单支架非失败组(N=1495)。单支架失败的定义为:1)应用单支架技术直至手术结束,出现分支血流下降,并且不能恢复,且再介入不能开通;2)分支血流下降手影响后需要使用双支架技术的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介入操作特点、冠脉造影定量分析的数据,将单因素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中p<0.25的变量筛选出来,纳入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中,进而判断哪些是单支架失败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统计结果,单支架失败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是真分叉病变(比值比:2.493,95%的置信区间1.509-4.120,p<0.0004);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分级小于3级(比值比:19.900,95%的置信区间8.073-49.052,p<0.0001);使用分支拘禁导丝技术(比值比:0.540,95%的置信区间0.296-0.988,p<0.0456);分叉核的手术前直径狭窄程度(%)(比值比:1.011,95%的置信区间1.002-1.019,p<0.0143);分叉角度(比值比:1.019,95%的置信区间1.009-1.030,p<0.0004);主支/分支的参考直径比(比值比:5.508,95%的置信区间2.774-10.936,p<0.001);分支预扩后直径狭窄程度(%)(比值比:1.020,95%的置信区间 1.009-1.031,p<0.0021)。结论:真性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分级小于3级、不使用分支拘禁导丝技术、分叉核术前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参考直径比、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等因素,考虑可能为单支架失败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壮[8](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及宣城市、宁国市、当涂县、和县人民医院等医联体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为冠脉分叉病变,并于冠脉分叉处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65(72.2%)例,女性25(27.8%)例,年龄40-85(61.77±10.55)岁。根据PCI术中具体处理分叉病变部位的策略分为单纯药物球囊组(n=61)和药物球囊+药物洗脱支架杂交技术组(n=29),对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影像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并对患者进行9-12个月的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次要观察终点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比较造影随访患者病变冠脉血管直径与术后即刻血管直径有无差异,及计算晚期管腔丢失(LLL)。结果:共入选90例患者,年龄61.77±10.55岁,其中男性72.2%(65/90),高血压75.6%(68/90),糖尿病17.8%(16/90),吸烟41.1%(37/90)。Medina分型在DCB组和DCB+DES中存在明显差异(P<0.01);真分叉在DCB组和DCB+DES组中分别为27(44.3%)和29(100%)例(P<0.01);钙化病变在DCB组和DCB+DES组中分别为32(52.5%)和13(44.8%)例(P=0.03);主支血管狭窄程度在DCB组和DCB+DES组分别为51.30±41.43%和81.03±8.17%(P<0.01);分支血管狭窄程度在DCB组和DCB+DES组分别为70.36±32.70%和87.52±6.08%(P<0.01)。术后9-12个月的临床随访,胸痛复发在DCB和DCB+DES组中分别为1(1/61,1.6%)和0(0/29,0.0%)例,两者无明显差异(P=1);TLR在DCB和DCB+DES组中分别为1(1/61,1.6%)和1(1/29,3.4%)例,两者无明显差异(P=0.543);MACE事件在DCB和DCB+DES组中分别为2(2/61,3.3%)和1(1/29,3.4%)例,两者无明显差异(P=1);经统计分析,造影随访患者冠脉血管直径与术后即刻血管直径相比,主支及分支分别为P=0.837、P=0.911,两者均无明显差异,且主支与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分别为-(0.04±0.11)mm和-(0.03±0.22)mm。结论:本研究显示,对非真性分叉病变冠脉分叉病变,单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具有双支架策略的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药物涂层球囊联合主支药物洗脱支架杂交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明显简化双支架手术过程,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量。

晋辉,邱翠婷,孙亚超,曾辉,郑海军,刘静,韩风杰[9](2020)在《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尚无高效统一的最佳方案,较多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的简单策略,但单纯直接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不能克服血管壁弹性回缩难题,远期仍存在分支丢失的风险。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10例,其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18-88岁,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两组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主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对照组主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即刻造影,判定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有无血管夹层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2个月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主支及分支血管参考直径、最小内径及狭窄程度;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已获得焦作市人民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果与结论:(1)术后即刻造影,观察组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 3级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07,0.015),主支、分支的血管夹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3,0.012),主支、分支的紧急靶血管重建率低于对照组(P=0.006,0.026);(2)观察组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冠状动脉保持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01);(3)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的主支、分支最小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主支、分支内径狭窄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4)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的主支、分支靶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38,0.04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5);(5)结果表明,在适用主支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病变植入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切割球囊预扩张较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更加安全、有效,并能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武艳强[10](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资料
        2.2 分组
        2.3 用药
        2.4 技术操作
        2.5 相关定义
    3.临床终点
    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创新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
    1、单支架技术
    2、IVUS(血管内超声)和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3、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药物涂层球囊对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
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外周血管支架植入后动脉力学响应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答辩信息表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理
    1.3 外周动脉的发病归因
    1.4 外周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1.5 外周动脉解剖结构及独特的力学环境
    1.6 支架与外周动脉的相互作用
    1.7 支架与外周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1.8 编织结构支架在介入工程中的应用
    1.9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0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动脉在复杂动态力学环境下的力学响应
    2.1 引言
    2.2 数值模型、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2.2.1 动脉壁模型的构建
        2.2.2 支架模型的构建
        2.2.3 周围肌肉,压握装置及球囊模型的构建
        2.2.4 模型网格划分
    2.3 残余应力有限元计算
        2.3.1 载荷及边界条件
        2.3.2 计算结果
    2.4 含有与不含有残余应力动脉的受力分析
        2.4.1 健康动脉的应力
        2.4.2 病变动脉管壁应力
    2.5 球囊扩张下含残余应力动脉受力研究
        2.5.1 有限元模型
        2.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6 支架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作用下含残余应力动脉受力研究
        2.6.1 有限元模型
        2.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外周动脉斑块类型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影响
    3.1 引言
    3.2 斑块材料参数及失效准则
    3.3 病变动脉的有限元模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支架受力分析
        3.4.2 斑块应力应变分析
        3.4.3 斑块等效塑性应变(PEEQ)分析
        3.4.4 血管的受力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外周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流场设置
        4.2.1 流体域几何结构
        4.2.2 流体属性和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和求解设置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血流速度(Velocity)
        4.3.2 壁面压力(Pressure)
        4.3.3 时间平均壁面切应力(Time Average Wall Shear Stress,TAWSS)
        4.3.4 振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外周血管复合支架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复合支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几何模型
        5.2.2 材料属性
        5.2.3 网格划分和接触设置
        5.2.4 载荷和边界条件
    5.3 编织复合支架与镍钛合金支架力学性能分析
        5.3.1 BCS和BNS有限元模型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
        5.3.4 小结
    5.4 复合支架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5.4.1 几何结构及材料参数
        5.4.2 正交实验设计
        5.4.3 结果与分析
        5.4.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单支架技术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称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目前进展
    研究背景
    冠脉分叉病变定义
    冠脉分叉解剖
    分叉病变的术前评估
    分叉病变中PCI技术的应用
    PCI术后评估
    分叉病变治疗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分组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器材
    3.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
        3.2 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3.2.1 围术期处理
        3.2.2 手术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基线资料
    2.冠脉造影及PCI资料
        2.1 影像资料
        2.2 介入治疗策略
        2.3 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量比较
    3.随访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治疗方法
        1.5.1冠状动脉造影
        1.5.2 对照组
        1.5.3观察组
        1.5.4 术后即刻造影
        1.5.5抗凝治疗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见图1。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术后即刻疗效比较
    2.5 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2.6 主支病变4次造影结果
    2.7 分支病变4次造影结果
    2.8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9 材料宿主生物相容性
3 讨论Discussion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王伟民,霍勇,葛均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05)
  • [2]不同边支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介入治疗中的即刻影像疗效分析[D]. 王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胡振振. 郑州大学, 2020(02)
  • [4]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D]. 李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5]药物涂层球囊对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D]. 王佳琪.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外周血管支架植入后动脉力学响应及血流动力学分析[D]. 郑清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6)
  • [7]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单支架技术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怿.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 刘壮.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比较[J]. 晋辉,邱翠婷,孙亚超,曾辉,郑海军,刘静,韩风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2)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