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向选择与分销渠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婷[1](2020)在《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保险业“触网”多年以来,凭借电子商务成本低、信息透明、促需求、高效率等特性,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保险渗透率得以进一步提升。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销售收入在保费大规模增长中占据主力,其流量红利为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然而,笔者在长年的财产保险理赔实务工作中发现: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的保险,其事故理赔率、客户投诉率、服务成本率居高;此外,保险公司面临严峻的监管压力,可能背负任何因三方网络平台违规销售引发争议而导致的行政处罚、经济处罚。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依然面临传统保险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对比分析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的风险差别,及三方平台在保险业务流程中的风险,从保险理赔视角研究平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提出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建议。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理赔实务相联系、文献资料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追寻大众广为诟病的互联网保险纠纷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运用真实案例和实证分析佐证风险原因,总结给出互联网保险公司治理风险、规避风险的策略。全文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介绍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时期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控制研究的意义,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的发展、国内外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研究等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宏观简述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和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的现况。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第三方网络平台在保险公司中的角色定位,微观描述互联网财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发展进程和问题。第三章着重分析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风险。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机构同为保险中介,首先了解二者有何差异、风险表现是否类似,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三方网络平台风险。其次,上述风险总是会贯穿于保险业务流程中具体展现。以保险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形象地揭示第三方网络平台保险业务在各流程中的风险。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重点。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印证平台风险。以众安保险为例,收集意外险、旅行险等多个财产险种的理赔数据,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两个维度,从理赔视角测度第三方网络平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第五章主要回答解决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风险控制方案。结合前文分析,给出保险人如何通过激励约束机制降低平台机会主义行为的建议。并提出建立外部约束机制,以风险为导向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信用体系和加强市场准入机制等多方位风险控制建议。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全文的回顾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与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第三方网络保险平台属于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证实第三方平台的客户骗赔动机更强、骗赔成本更低,三方网络平台渠道承保的业务骗赔概率更高;另一方面,平台出于自身利益产生了机会主义行为,以低价广泛推广保险的方式集中转嫁大量同质、高频风险给保险公司,最终加大损失发生的概率或扩大损失。使用最小二乘法模型验证销售渠道是否影响信息不对称,得出渠道因素对索赔额的影响均显着为正,平台渠道更容易产生更高的索赔额和更频繁的索赔,承保地域未得出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第三方网络平台为研究对象,从保险公司视角重点分析平台的不同特性与之风险,从理赔端回溯平台在保险业务的销售流程、承保等各个环节中具体风险表现,以期借鉴历史经验和数据,提高平台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实现财险公司良性运转,解决市场资源错配现象。
李信亭[2](2020)在《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升级;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在2018年的合并组建也进一步加快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了结构性提升的根本需求。在已有关于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中,学者主要聚焦于联合投资、分阶段投资、专业化投资等方面,对于结合具体产业的投资策略研究以及充分结合产业链理论的投资策略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在文旅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文旅产业基金成为新兴投融资方式的主力,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重大意义。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并助力产业升级,ZL文旅产业基金于2020年年初设立,主要基于文旅产业上市公司ZL股份生态体系的产业链进行投资,但由于基金初步设立,具体投资策略仍在摸索过程中。本文选取ZL文旅产业基金为案例对象,在完成对该基金的发起人、设立意义及现存问题分析后,引出产业链投资策略设计研究的研究主题;并结合产业链及股权投资策略相关理论对其所处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分析,结合其他产业基金的产业链投资策略进行实践分析,最终从产业链架构搭建下的产业协作与项目投资布局,以及相关项目来源与阶段标准方面进行具体产业链投资策略设计研究;并在策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在民宿酒店行业加以实践运用,结合基金目前所大力推动的民宿酒店产业布局情况对该策略应用效果进行简要评估。通过研究发现,对文旅产业基金而言,可通过与高投入长周期且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开展产业协作,与具有快速成长性与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进行项目投资两大途径构建完整产业链,抓住流量(营销分销)、运营、IP内容与科技四大方向,可实现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与赋能成长。本文选择从产业链视角切入进行文旅产业基金投资策略的设计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试图弥补现有投资策略研究中对特定行业投资策略研究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结合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ZL文旅产业基金当下的痛点需求,将理论基础与作者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实务操作相结合,为基金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丁昭涵[3](2020)在《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文中认为我国乳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乳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良好、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增长三个方面。由于品牌众多、产品严重同质化,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乳制品分销商的销售效率成为影响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乳制品分销商作为乳制品销售链的核心,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构建区域销售网络、及时反馈区域市场需求信息、实现乳制品供应链增值等作用。在乳制品分销商运营过程中,资金支出与收入发生在不同时刻,产生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短缺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乳制品分销商缓释资金困境提供有效途径。本论文的研究分为文献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大量的供应链金融文献、专着进行总结,确立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第二阶段对乳制品分销商进行问卷调研,以回收的问卷数据为基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是参加飞鹤乳制品分销商A公司的企业实践,收集A公司的合作零售商、运营流程、经营状况等方面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后,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评价发现,在5种可用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乳制品分销商应用保理池融资模式较其他供应链融资模式更易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原因如下:应收账款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高于存货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应收账款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314,高于存货的标准化总效应0.205;下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高于上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下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467,高于上游合作的标准化总效应0.326。(2)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的多参数联合仿真优化表明,赊销比例、应收账款账期是衡量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的关键指标,且赊销比例是比应收账款账期更重要的判断依据。即在赊销比例、应收账款账期上升相同比例时,赊销比例的变化引发更多的池内应收账款增加,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增强的更多。(3)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的多参数联合仿真优化表明,乳制品分销商应采用赊销比例与销售费率的交替优化策略,以达到各阶段分销商还款能力最优。对于初始值为赊销比例(0.797)、销售费率(0.101)的乳制品分销商,赊销比例与销售费率应按照如下4个区间顺序交替优化:销售费率[0.07575,0.101],赊销比例[0.59775,0.797],销售费率[0.02525,0.07575),赊销比例[0.19925,0.59775)。基于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如下创新点:(1)本论文创新性地以乳制品分销商的授信资产、关联组织合作为基础构建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模型,为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研究空白。通过量表开发、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的方式比较授信资产、关联组织合作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能力影响程度。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为乳制品分销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证明在五种可用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保理池融资较其他四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更适用乳制品分销商。(2)本论文首次运用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为金融机构与乳制品分销商提供决策支持,弥补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研究空白。依据流率入树建模法建立八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通过嵌运算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的SD模型,运用行列式分析计算该模型的枝向量环,经过系统边界测试、心智模型测试、极端情况测试与敏感性测试验证该模型的鲁棒性与有效性。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乳制品分销商运营过程,金融机构保理池业务管理过程。通过该模型,可对单向变量、双向变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亦可对约束条件下多变量的动态平衡进行分析。该模型为金融机构保理池业务与乳制品分销商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3)本论文率先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提出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在优化过程中分析各敏感参数优化作用的相互影响,修正单敏感参数仿真优化的不足。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可帮助决策者在制定综合优化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单项优化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本论文在系统动力学中应用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对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展开研究,得到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优化政策与还款能力优化政策两个重要结论。在应用该方法对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敏感参数间若存在“制约—主导”关系,则存在主导参数优化对制约参数优化的“挤占效应”。
夏宇[4](2020)在《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决策与渠道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传统产品的需求量增速下降以及制造业中激烈竞争导致的边际利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由提供产品转而开始提供解决方案,并开始关注产品后市场服务这一商业模式。产品后市场服务指消费者在已购商品的后续使用过程中所需的服务,其依托于产品市场中的耐用性商品,并与之呈互补性,涉及部件替换、升级、维护、技术支持、咨询、培训、融资等。以汽车后市场为例,2018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人民币,且随着汽车保有量和平均车龄未来的不断上涨,汽车后市场服务将长期处于不断增长的万亿级体量。产品后市场服务使得制造企业将价值链延伸进了服务领域。因此,进入产品后市场服务的制造企业需要同时兼顾产品市场的利润与服务后市场的利润,体现为锁定效应与客户群效应,也为企业的商业运营决策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除了自行提供产品后市场服务以外,制造商还可以将服务外包,通过第三方服务商运营服务后市场。现有文献对产品后市场服务和服务外包的研究,大多以质性研究或案例研究的形式对产品服务后市场和服务外包的形成原因、经济实质、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索,也有文献结合供应链管理以及不对称信息等企业运营问题,对制造企业的服务运营策略进行量化建模。然而,他们的研究没有考虑产品后市场服务中产品与服务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考虑第三方服务商的加入对供应链结构以及信息传递机制的影响。本文以产品后市场服务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包括制造商、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模型,并融合第三方服务商的外包决策以及产品-服务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供应链中的销售模式、渠道模式选择以及私有信息对供应链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针对产品后市场服务的特点,研究提供产品后市场服务的制造商的销售模式问题。本文构建了单制造商、单零售商组成的垂直式产品服务供应链,分别考虑了产品和服务独立销售定价模式与产品和服务捆绑销售定价模式,研究了两种销售模式下供应链中成员的决策和利润,通过比较供应链的绩效与消费者福利,探寻制造商的销售模式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利润随着消费者产品价格敏感系数、消费者服务价格敏感系数以及制造商的服务成本系数的上升而下降,随着消费者服务水平敏感系数和市场的潜在规模的上升而上升,且供应链成员利润对各参数的敏感性不同。当市场规模较小时,应选择捆绑定价,否则应选择独立定价。当消费者对于服务水平敏感时,应选择捆绑定价,否则应选择独立定价。当提供服务的成本较低时,应选择捆绑定价,否则应选择独立定价。为了进一步探讨市场参数之间的关系,对两种销售模式进行比较,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消费者效用模型。通过效用模型发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捆绑组合价格的敏感系数大于单独对产品的价格敏感系数;消费者单独对产品的价格敏感系数大于消费者单独对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捆绑销售时消费者对服务水平的敏感系数大于独立销售时消费者对服务水平的敏感系数。根据以上关系,本文发现当制造商独立定价下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敏感系数、制造商独立定价下消费者对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和制造商捆绑定价下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组合的价格敏感系数比较接近时制造商选择捆绑定价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其次,本文将第三方服务商的出现加入到了供应链模型之中,分析第三方服务商的存在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在捆绑定价模式的假定下,本文建立了由制造商、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网络式供应链模型,分别讨论了可变授权费用和固定授权费用两种制造商在服务后市场的盈利模式。研究发现固定授权费用下市场供给量以及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均会增加,但服务商的利润为保留利润;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以及产品的市场供应量与潜在市场规模和消费者对服务的敏感系数正相关,与服务商提供服务时的服务成本系数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系数负相关;制造商制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系数呈反比。通过对比垂直式渠道和网络式渠道下模型的均衡解,本文发现虽然供应链成员间在制定价格时无法协调利各方的润分配,导致供应链不能协调,但制造商在进行服务渠道模式选择时,只要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服务时的成本系数足够低,就应该引入将服务进行外包并选择网络式渠道,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紧接着,本文研究了垂直式渠道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首先通过在模型中加入零售商的私有产品需求信息,研究不对称信息对供应链成员决策以及供应链成员利润、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零售商有动机向制造商报告一个高于实际的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以提升自己的利润。当零售商观察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为低时,制造商将提供较低服务水平以降低成本,同时零售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捆绑价格使得市场供给量提高;当零售商观察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为高时,制造商将提供较高的服务水平,此时市场供给量降低。此外,当零售商存在私有信息时,制造商的利润降低。而零售商的利润以及消费者的福利变动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当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为低时,私有信息使得零售商的利润和消费者福利升高;当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为高时,私有信息使得零售商的利润和消费者福利降低。然后,本文对制造商消除不对称信息影响的菜单合约进行了合约设计,给出了合约的具体参数,并证明制造商可以通过消除不对称信息来提升自己的利润。最后,本文研究了网络式渠道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第三方服务商因靠近服务后市场而获得的私有服务需求信息,由于第三方服务商处于供应链中游,其私有信息将同时在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产生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第三方服务商私有的服务需求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发现第三方服务商有动机向制造商和零售商报告一个低于实际的消费者对后市场服务水平的价格敏感系数,以提升自己的利润。然后讨论在给定制造商决策的基础上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间的信号博弈。本文证明分离均衡不存在,继而给出了混同均衡存在的条件。接着,本文借用Lexicographically Maximum Sequential Equilibrium(LMSE)的概念来对均衡进行筛选。在求出LMSE下零售商信念的前提下,本文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绘出了供应链成员在不同市场信号下的利润,以及供应链成员的期望利润,发现当供应链中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第三方服务商的利润总是降低,但零售商的境况取决于零售商对需求的预测结果。当预测结果偏差较大时,零售商的利润上升,供应链的绩效上升,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间的信号传递机制缓解了供应链中的双重边际效应。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求解制造商决策的算法。最后,本文研究了制造商用于消除不对称信息影响的菜单合约。通过显示原理,构建了不对称需求下菜单合约应满足的优化问题后,本文利用启发式算法求解出了菜单合约下制造商利润的上限和下限。通过数值模拟,本文对比了制造商使用菜单合约和使用批发价契约时的利润,发现当供应链中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间的需求信息偏差较小时,制造商应选择菜单合约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否则制造商应选择批发价合约消除双重边际效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基于产品后市场服务中产品市场与服务后市场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产品市场与服务后市场中的市场需求函数,进而构建了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垂直式产品-服务供应链模型。本文考察了两种销售模式:分别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独立销售和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销售。在求得了均衡下供应链成员利润之后,本文对比了两种销售模式下的企业利润与消费者福利。第二,本文将第三方服务商引入到了垂直式供应链中,形成了网络式供应链,构建了由制造商、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网络式产品-服务供应链模型。本文考察了制造商的两种授权费用收取方式:可变的授权费用和固定的授权费用。根据均衡下供应链成员利润,本文对比了两种授权模式下的企业利润。在此基础上,对比了网络式渠道与垂直式渠道下供应链的效率与消费者福利。第三,本文考虑了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垂直渠道中可能出现的不对称信息的情况。假定零售商具有私有的产品需求信息,本文研究了不对称信息对供应链成员利润以及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显示原理讨论了制造商使用菜单合约消除不对称需求信息的机制设计问题。最后,本文考虑了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网络式渠道中可能出现的不对称信息情况。假定第三方服务商具有私有的服务需求信息,本文首先讨论第三方服务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紧接着讨论了制造商使用菜单合约消除不对称信息后供应链的利润,进而给出了制造商使用菜单合约的时机。简而言之,本文分别基于销售模式、渠道模式选择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了产品服务供应链中的运营决策问题。本文得到的关键管理学启示包括:当制造商独立定价下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敏感系数、制造商独立定价下消费者对服务的价格敏感系数和制造商捆绑定价下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组合的价格敏感系数比较接近时制造商应选择捆绑定价模式;制造商在进行服务渠道模式选择时,只要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服务时的成本系数足够低,就应该引入将服务进行外包并选择网络式渠道;垂直渠道下制造商可以通过消除不对称信息来提升自己的利润;网络渠道下消除不对称信息可能会影响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之间信号传递机制对双重边际效应的缓解效应,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效率,使自己的利润降低。然而,本文的研究仅考虑确定的需求、不对称的需求信息以及传统的分销渠道,未考虑制造商在服务后市场中的其他运营渠道和供应链成员的风险态度。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些局限切入,分析产品后市场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决策问题。
陈龙[5](2020)在《消费者驱动的药品供应链信息追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对药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质疑。为了打击假冒伪劣药品、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追溯系统。但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此积极性并不高,严重阻碍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的建设进程。考虑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是药品追溯系统建设的主体,本文尝试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行为角度分析相关企业积极建设药品追溯系统的必要性。本研究以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可追溯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我国药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及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说明了在供应链质量管理背景下构建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的必要性,并对我国药品信息追溯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由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的供应链模型,在考虑消费者质量偏好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而讨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的逆向选择问题,并推导出两类供应链联盟在信号传递博弈中实现分离均衡的条件。最后,结合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药品可追溯性对消费者偏好、信任以及购买行为的影响,验证了可追溯性作为质量信号传递工具的有效性。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药品供应链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流通领域市场集中度低,药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有必要通过实施药品信息追溯提高药品安全管理效率。但是,目前药品信息追溯存在质量安全可追溯绩效低下、追溯行为不足等问题。(2)在两类供应链中,联盟定价都是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结果,在联盟商定的利润分配因子取值范围内,各方的长期利润最优。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安全性能高的先念概率在一定范围内时,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供应高质量产品的供应链联盟可以通过药品追溯系统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扭转困局,但是只有当信号传递成本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实现分离均衡,形成明显竞争优势。(3)药品可追溯性直接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涉入度、偏好和信任,并以偏好和信任为中介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信任和偏好的影响更为显着。
李汶康[6](2019)在《怡亚通380金服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快消品流通行业也不例外。厂商金融、银行融资等现有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内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信贷满足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快消品流通行业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及融资需求与现有融资渠道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快消品分销及相关供应链服务是怡亚通公司的特色业务和主要营收板块。怡亚通也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参与到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在对快消品供应链进行深入整合的过程中,怡亚通意识到,供应链融资的模式与行业内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匹配程度最高,但仍然存在着两个瓶颈,一是在快消品的供应链构成中,多数核心企业自身就是中小企业,本身就需要外部增信,因而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增信能力有限,二是快消品供应链交织成网,同一小微企业可能同时成为多个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下游,基于单个核心企业获得的融资无法覆盖整体需求。为将机构资金引入行业内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支持行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怡亚通进行了金融创新,调整了角色定位,在继续充当银行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基础上,外包行业内大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为中小型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增信,进而整合和满足多条供应链的一揽子资金需求。由此建立起的经营团队和金融服务体系即380金服平台。380金服平台的产品推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行业融资需求的满足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但随着平台的持续经营和不断扩张,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产品组合差异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380金服平台对快消品流通行业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和效果,对平台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快消品流通行业的概念,对快消品、小微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怡亚通、金融品营销等细分领域的过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申明了创新之处。随后对我国快消品流通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融资现状进行了描绘和论述,探究了行业内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成因。基于上述论述,论文对行业内小微企业现有的各类融资渠道进行了比较分析,勾勒了怡亚通、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找到380金服平台经营中的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的建议和对策。
陈文轩[7](2018)在《电子商务与中国零售变革 ——基于渠道竞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变革并不充分,零售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电子商务技术与流通组织形式被广泛认为是继“百货商场”、“连锁店”和“超级市场”之后又一次零售业的重大创新,这也为中国零售业乃至流通业的变革与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剖析电子商务技术与流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零售业的转型所产生的整体性影响及其机制,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基于微观经济理论,电子商务技术及其流通组织形式如何影响零售渠道竞争均衡以及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效率?(2)从零售商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何推动中国市场零售模式的变迁?(3)从消费者角度看,电子商务的普及如何影响中国居民的购物行为与消费观念?通过整理现有文献,梳理中国零售业的特征、实体与网络零售渠道竞争与互补的特征性事实,以及中国居民网络消费特征,本研究归纳出网络零售渠道与传统实体零售渠道相互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本质在于不同渠道的搜寻成本差异、渠道迁移与渠道粘性,以及不同渠道产品不确定性的差异。基于对零售渠道竞争行为的分析,本研究讨论了零售商“单一渠道零售”和“多渠道零售”策略的均衡,并利用宏观与微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零售企业零售模式的选择和消费者购物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从而深刻揭示了电子商务技术与流通组织形式对中国零售业变革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电子商务与零售渠道竞争均衡。通过基于统一的渠道竞争模型,先后分析了消费者和零售商在“单一渠道零售”、“双渠道零售”和“双渠道协同零售”策略均衡下的不同策略性行为,主要结论有:(1)电子商务技术可以节约搜寻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但消费者线下搜寻成本和渠道迁徙转移成本将导致网络渠道和实体渠道在市场上并存,网店价格向下扭曲和消费者橱窗购物会导致市场效率损失。(2)电商扩张并不完全依赖于低价策略,随着线下搜寻成本的上升和产品不确定性的下降,网店价格的向下扭曲减弱,甚至可以高于实体店价格。(3)实体店享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单一渠道零售”时,实体店可以策略性地增加橱窗购物的消费者,但这有损市场效率。(4)通过双渠道零售,零售商可以在保持实体店定价不变之余提高网店价格,减少但不消除“橱窗购物”行为,从而减少因价格扭曲和橱窗购物引起的效率损失;同时节约网购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实体渠道的流通成本,从而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零售商的利润和社会总福利。(5)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双渠道零售”的零售商倾向于将质量最高的产品仅通过实体渠道销售,而质量最低的产品仅网络渠道销售,只有质量适中的产品适合双渠道零售。(6)相比于仅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双渠道协同零售策略”有利于扩大期望价值较低(单位价值低或产品不确定性高)的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主要具有“市场创造功能”,并有利于提高期望价值较高(产品单位价值高或产品不确定性低)的产品的企业定价能力,即主要具有“价格提高功能”,从而提高零售商利润;渠道协同程度的上升将扩大网络渠道的市场规模,提高零售商总体利润水平。第二,电子商务与零售模式变迁的动力来源。基于上述渠道竞争模型进一步比较不同零售模式下的零售商市场规模与份额,研究发现电子商务企业有激励从“竞食模式”(对应“单一渠道零售”)向“合并模式”(对应“双渠道零售”)转型以提高自身定价能力与市场规模,也有激励采用“协同模式”(对应“双渠道协同零售”)开拓标准化程度低(产品不确定性高)且实体渠道粘性大的产品市场,揭示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是零售模式变迁的动力来源。利用2013-2017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居民消费的月度数据,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发达地区的零售业经营模式已基本实现“竞食模式”向“合并模式”转型,正向“协同模式”转变;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发达地区电商影响力提速加快,且电商企业已经在部分地区采用“协同模式”获取了新的增长动力。第三,电子商务与居民购物行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电子商务最关键的创新在于改变了零售商对产品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获取方式,从而提高了需求匹配的效率,相比于实体店购物,网购消费者信息搜寻的重心从寻找低价转向了尽可能地降低交易风险。本研究利用上述理论框架分析了搜寻成本、网络渠道产品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对消费者在线搜寻行为和购物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淘宝网店铺数据和订单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价格因素,消费者对线上线下搜寻成本、产品质量信息和店铺声誉水平变得尤为重视,消费者购物决策过程也变得更为复杂和精确:线下搜寻成本可以提高消费者在线购物意愿,在线搜寻成本对低价值产品(高价值产品)的店内交易成功概率有抑制(促进)作用;丰富的产品质量信息有利于促成交易,但这种作用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店铺声誉可以增强消费者的搜寻和购买激励,且对高价值产品作用更大;产品价格会抑制消费者的搜寻和购买行为,但消费者对高价值产品的价格敏感性较低。总的来说,消费者在线搜索并购买质量或价值更高的产品的意愿较强,已逐步从“价格驱动模式”向“质量驱动模式”转变。本研究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和理论机制,以及指标构建和数据样本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零售商(供给方)和消费者(需求方)角度、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为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中国零售业新一轮变革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解释,为零售业乃至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张海涛[8](2018)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是推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自新世纪伊始,国家就“基本药物制度”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重建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为基本药物供应,价格调整和合理用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新调整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职责归属,将其全权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责范围,为基本药物制度统筹推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权利后盾,开创了基本药物制度管理的新纪元。现阶段,全国人大还在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制建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急剧转型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用药需求与日俱增,药品供应环境不断变化,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与深入进入瓶颈期。这不但威胁到“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更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为此,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制度效能和执行效力,从而规范基本药物市场、约束医疗机构行为、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就成为新时代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以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手段,以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为目的,通过“明确目标——分析目标——实现目标”的研究思路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当前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目标、基本药物供给定价与使用等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而基于此探索解决现存阻滞因素、实现基本要素制度目标的系统路径。在具体研究思路上,文章首先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内涵,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理清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在解决人民用药问题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接着从人民用药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出发,分析现阶段人民药品需求的主要矛盾,进而针对问题明确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基本药物制度与现阶段人民所需的、能够解决药品需求问题的制度机制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以此作为基本药物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着力点,寻找弥补这一差距的有效路径,从而解决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体来说:一是明确目标,明确现阶段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参阅大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和新闻报道,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药品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普通人群的疾病预防和疾病预防需求,同时有效利用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和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药品供应水平;帮助药品价格合理回归,提高药品的可承受能力;消除质量缺陷,促进合理安全使用药物。只有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才能彻底消解决人民用药领域的问题与矛盾,切实扞卫人民健康权益,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分析目标,分析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指出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方向。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在特性对比和深入剖析,本文认为当前基本药物机制设计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基本药物系统协调机制的设计不健全。一方面,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各相关利益集团间存在利益协调问题,个体目标与制度目标相违背,增加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协调不明,当前基本药物制度运行中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并存,有限的制度管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基本药物补偿资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督,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运作不仅缺乏客观的资金投入依据、资金运作效果的考核、监测指标,还缺乏资金使用信息公开机制和资金运作反馈优化机制;另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为药品流通、使用环节的趋利行为提供了契机,使制度的推行效果受到影响。三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并未对各地的补偿机制的运作进行严格规范,部分补偿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弊端,给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引导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当前政府虽然出台了基本药物推行的激励措施,为了完成绩效考核和经济激励措施,药品与医生收入之间的联系将得到解除,医生的行为将得到规范。但是,激励机制相对笼统,激励效果不理想,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最后是实现目标,探索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策略实施路径。为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卫生正义理论为价值导向,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协调手段,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经验指导,为实现国家基本药物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放眼国际社会,通过学习和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行过程中的成熟经验,以及国内多个省份和地区基本药物探索的先进经验,总结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仿制品一致性评价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2)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3)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严谨性;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基本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逻辑结构和内容设置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概念;继而引入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理论,搭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论框架。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选择卫生正义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广,涉及群体多,现阶段存在的药品供应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利益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造成的,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时,有必要协调基层药物制度下的不同作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下各角色的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指导方向。任何成功的制度都不是一次设计建成的,符合需求的制度体系都离不开后期制度推行过程中的适时调试,基本药物制度的演变亦是如此,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需求,准确定位问题的根源,指导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第一章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概述。本章分析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特点,内涵和功能,构建了全方位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此外,回顾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历史沿革,并将国家基本药物的发展划分为概念引入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阶段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情况,以及制度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回顾基本药物的变迁经历,明确健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和机制设计缺陷。本研究基于现实问题展开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分析,首先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广大人民治病防病的需要同时优化卫生资源的分配,促进人人享有基本药物。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帮助药价理性回归,提高基本药物的可支付性;消除质量缺陷问题、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制度机制的设计缺陷。本文认为,在制度的运行机制设计方面,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导致制度运行缺乏有效竞争;在制度运行的协调与监督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的协调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缺乏科学运作机制,致使制度运行缺乏效率;在制度运行激励机制方面,引导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造成制度运行缺乏内在推动力。最后,研究从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维度入手,系统阐述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问题取向,探讨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章介绍在国际社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在全国各地成功试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方面,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都已经相对成熟,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虽然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行业结构的差异,药物政策内容各有特点,但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国际上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趋势,这些成功做法和趋势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另一方面,国内基本药物制度已实施多年,地方政府也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本节从基本药物供给,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三个方面考察了基本药物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可行的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为深化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提供了切实支撑。第四章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构建的应然取向分析。前述章节对现阶段目标、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目标实现的方法路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本章则是基于前述三章的研究成果,从条件取向和路径取向两个方面,论述建构和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操作性路径的提出奠定基础和条件。首先,对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取向进行论证,包括国家政治承诺与政治力量供给、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以及必要的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从外部为建构基本药物制度创设了可能性;随后,研究基于理论的进路分析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路径取向展开探讨,借鉴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别阐析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与完善的多元化路径、切入路径与系统性路径,确立了制度建构的模式选择和切入视角。第五章在前面几部分探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策略路径。文章从基本药物制度三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解决成因的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目标。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供应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子目标。通过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其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等措施优化药品价格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价格保障子目标。通过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落实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工作、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使用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使用保障子目标。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推行与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紧密相连,与“健康中国”建设密不可分。随着国家对人民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加快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维护和增进国民健康,做到美好愿望与现实要求的高度统一,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盼。
刘晓东[9](2017)在《基于价值增长机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也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为了应对消费市场需求的提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创意商品也日趋多样化,加上媒体科技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内涵价值构成与挖掘成为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在新的信息技术、消费需求不断演变的环境下,如何挖掘文化创意产品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明确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影响因素与关键增值因素,协调文化创意产品相关人员在价值创造过中的关系与作用,都对传统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从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的共创管理角度着手,聚焦创意产品的价值结构与层次,旨在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模式,挖掘其特有的增值机理。通过构建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和销售企业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确定双方在达到博弈均衡时的最优利润决策,同时通过合作博弈模型,分析设计企业和销售企业实现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各自价值贡献和收益分配,并对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及其企业主体竞争力的形成与合作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提炼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内外部影响因素,获得价值增值特征,从而揭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演化规律和特有增值维度,探寻有利于价值增值的干预靶点,提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管理的优化策略。通过研究,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实践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提升创意产品相关者的价值共创能力、改善组织绩效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第一,提炼基于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形成基本理论及价值共创路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价值系统和内在产业链价值系统,并通过四种途径驱动(终端消费者合作、设计创作、生产合作和渠道合作)实现价值共创。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共创包含其价值创造的外部环境价值系统(政府政策规划、科技发展水平、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等)、内在产业链价值系统(包括生产与研发的上游供应商环节、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联盟、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与供给的文化创意企业、到达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体系)、终端消费者价值系统(包含接受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个体或家庭消费者、产业组织客户)。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基于价值增长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途径划分为四类:终端消费者合作驱动的价值共创、设计创作重构驱动的价值共创、生产合作驱动的价值共创和渠道合作驱动的价值共创。第二,构建文化创意产品主体间价值形成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监管部门、文化创意企业、消费者等价值共创主体间存在竞争合作博弈关系。以文化创意产品价值链上的设计企业和分销企业间价值共创为背景,建立了非合作博弈下设计企业和分销企业间的nash博弈模型和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均衡解;并进一步建立了两类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合作博弈下最优利润的求解,对非合作与合作博弈下价值共创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合作竞争博弈下,当达到博弈均衡时,使得价值增值的各企业的价值投入在stackelberg博弈下要高于nash博弈下的投入,其最优的价值投入实现的是自身利润最大化,这样虽然各自环节上实现了价值增值,但不是整体价值链上的价值共创。在合作博弈模式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企业与分销企业亦实现的是价值链系统总利润的增值。而且,相比nash非合作博弈,虽然各主体的价值投入更多了,但总收益也提高了;相比stackelberg非合作博弈,其各自的价值投入不均衡,此时通过合作也实现了价值共创,价值链上的整体利润增加,但由于双方价值投入的差异,各自的利润相比非合作竞争博弈情形不一定是最优的。第三,对企业价值供给——消费者导向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企业与消费者在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中的作用,以及企业价值供给与消费者导向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影响因素,并提炼出关键价值影响因素。提出企业价值供给与消费者导向的价值共创绩效影响的假设条件,通过问卷调研和信度效度检验等实证方法,得到实证结果,包括:第一,在价值供给对价值共创绩效的影响中,文化创意产品功能价值对价值共创绩效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体验价值对价值共创绩效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信息价值对价值共创绩效没有显着的直接正相关关系。第二,在价值供给对消费者价值感知和价值增值的影响中,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信息价值均对消费者价值感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三,在消费者价值感知对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绩效的影响中,消费者价值感知对共同制定创意计划、共同解决和实施价值共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本文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价值提升与共创涉及的主体,探索主体之间的价值资源整合和互动机理,理顺价值共创的实现路径,寻找其价值共创管理的最优方式。对于充实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形成与共创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本文以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案例为数据收集对象,从消费者需求和产品生产双向角度切入,将价值共创管理理论与思想注入文创产业,科学合理的对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价值提升指导策略,对我国文创产业提高竞争力,优化产品价值结构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为:第一,将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和共创机制融入价值链理论体系,提练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的几个维度(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的视角,构建了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的整体框架模式,这对于刻画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形成和共创机理,具有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性;第二,针对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的竞合特点,基于博弈论方法构建了创意设计企业与销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模型,从利润增值的视角分析了文化创意产品博弈主体间合作博弈关系对价值共创总系统利润提升的影响,这对于揭示文化创意产品基于竞合博弈关系的价值共创机理,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共创价值,具有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第三,从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主体之一的消费者为强导向作用的视角,用实证方法构建了企业—消费者导向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模型,通过实证检验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中各主体对价值共创的作用,特别是消费者导向作用对文创企业价值创新的传导机制,扩展了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的研究内涵,具有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
陈思璇[10](2017)在《基于寿险和年金产品自然对冲的寿险公司长寿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平均预期余命也在延长。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13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世界人口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未来将继续增加,到2050年人们寿命水平平均达到76岁,到2100年,世界上三种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平均寿命将分别达到89岁、81岁和78岁,这也符合各个国家经济、科教、文卫的发展程度。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但退休年龄并没有相继随着延长,人们退休前的收入积累并不能满足寿命延长的生活需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寿命的延长带来的长寿风险。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最基础的保障,然而随着平均预期余命的延长,国家的基本保障有时候并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的生存需要,此时,更多的人会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以此来弥补工作期间的收入积累不能维持寿命延长后的支出的损失。然而,这却给提供商业养老保险的寿险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平均预期余命的延长,寿险公司在未来将面临着实际赔付额大于预期支付额的风险,这种风险称之为长寿风险。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本文以寿险公司为主体,基于寿险和年金产品自然对冲的基础上研究寿险公司的长寿风险。本文以寿险公司为主体,研究寿险公司在面临日益凸显的长寿风险时,如何进行管理。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产品组合能有效的对冲长寿风险,并分析产品组合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最优配置比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寿险公司面临着日益凸显的长寿风险,进而阐释寿险公司管理长寿风险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这是整篇论文的基础。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分析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从而对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文献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评述;另一方面是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别对长寿风险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首先以人寿保险公司公司为例介绍寿险公司的现状;其次是长寿风险的存在对寿险公司的影响,包括产品定价、责任准备金、资产负债表和偿付能力四个方面;最后是寿险公司管理长寿风险的几种常用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寿险产品和年金产品的自然对冲是成本最低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研究的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寿险公司如何实现产品的自然对冲。本部分分两方面研究: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模型分析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死亡率预测,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本文将通过经典的Lee-Cater模型进行死亡率预测,具体方法是结合我国1997-2014年人口死亡数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接着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分析,进而预测未来死亡率;随后对精算原理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是结合设置的目标函数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中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年金产品和寿险产品为例分析,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运用保险精算模型计算得到两种产品的损失值,进而得到公司的总损失,并结合目标函数分析公司总损失小于等于零的情况下,两种产品的最优配置比例,其次考虑不同条件下产品组合的比例,包括利率、年龄及缴费方式等因素。最后一部分是结合前面部分研究结果,针对我国寿险公司利用产品自然对冲的方法管理长寿风险给出对策和建议,促使我国寿险公司和保险行业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下降的环境下更好的发展。
二、逆向选择与分销渠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向选择与分销渠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互联网保险研究 |
二、互联网第三方网络平台研究 |
三、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渠道模式 |
第一节 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近况 |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
二、互联网财险公司市场现况分析 |
第二节 互联网财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和发展进程 |
一、保险公司官方自营 |
二、专业中介机构 |
三、第三方网络平台 |
第三章 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分析 |
第一节 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专业中介机构的比较分析 |
一、二者差异 |
二、专业中介机构风险 |
三、第三方网络平台风险 |
第二节 第三方平台保险业务各流程风险点 |
一、信息搜寻和投保阶段 |
二、核保及保全阶段 |
三、理赔阶段 |
第三节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第三方平台的风险测度——以众安保险为例 |
第一节 众安保险公司简介 |
一、公司概况 |
二、业务情况简介 |
三、赔付支出情况 |
第二节 道德风险的测度 |
一、骗赔型道德风险 |
二、心理风险 |
第三节 第三方平台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
一、信息不对称激发投保逆向选择 |
二、销售渠道的信息不对称性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风险控制方法 |
第一节 降低平台机会主义行为 |
一、加强信息披露真实性 |
二、落实投保问询机制、留存用户操作轨迹 |
三、设定有效合理的长期激励机制 |
四、开设保费共管账户 |
第二节 优化第三方平台业务 |
一、应用大数据分析控制业务风险 |
二、注重产品迭代和创新 |
三、输出保险人才 |
第三节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 |
一、建立风险导向的监管政策和立法体系 |
二、构建健全的信用体系 |
三、调整市场准入机制 |
第四节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一、本文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2)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旅产业基金 |
1.2.2 基金投资策略 |
1.2.3 文献小结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产业链相关理论 |
1.3.2 股权投资策略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我国文旅产业基金相关概述 |
2.1 我国文旅产业概述 |
2.1.1 我国文旅产业的含义及特点 |
2.1.2 我国文旅产业的投融资现状 |
2.1.3 我国文旅产业的现存问题 |
2.1.4 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文旅产业基金概述 |
2.2.1 文旅产业基金的概念 |
2.2.2 文旅产业基金的作用 |
2.2.3 文旅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 |
3 ZL文旅产业基金概述 |
3.1 ZL文旅产业基金设立情况 |
3.2 ZL文旅产业基金发起人介绍 |
3.2.1 YZ集团 |
3.2.2 ZL股份 |
3.2.3 KY资本 |
3.3 ZL文旅产业基金设立意义 |
3.4 ZL文旅产业基金现存问题 |
4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理论分析及经验借鉴 |
4.1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理论分析 |
4.1.1 产业链概况 |
4.1.2 产业链各环节特点分析 |
4.1.3 产业本质及核心要素分析 |
4.1.4 产业价值链附加值分析 |
4.1.5 产业链投资的核心 |
4.2 其他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实践分析 |
4.2.1 产业基金的选择及概况 |
4.2.2 产业链整体架构搭建 |
4.2.3 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合作布局 |
4.2.4 产业链各环节项目投资布局 |
4.2.5 产业基金投资收益分析 |
4.2.6 产业链投资策略总结及借鉴意义 |
5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 |
5.1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总体设计 |
5.1.1 基金现有产业优势及需求分析 |
5.1.2 产业链投资策略总体设计 |
5.2 产业链架构下的产业资源合作布局 |
5.2.1 产业链上游 |
5.2.2 产业链中游 |
5.2.3 产业链下游 |
5.2.4 产业协作小结 |
5.3 产业链架构下的项目投资方向布局 |
5.3.1 产业链上游 |
5.3.2 产业链中游 |
5.3.3 产业链下游 |
5.3.4 投资方向小结 |
5.4 项目来源及选择标准设定 |
5.4.1 项目来源 |
5.4.2 项目选择标准 |
6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在酒店行业初步实践 |
6.1 产业链投资策略的应用 |
6.1.1 现有产业资源及需求分析 |
6.1.2 产业链架构搭建 |
6.1.3 项目投资及产业布局规划 |
6.2 产业链投资策略的实践效果 |
6.2.1 现有项目投资布局进展 |
6.2.2 现有产业协作资源布局进展 |
6.2.3 产业链投资策略实践效果总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对象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2 供应链管理 |
2.3 乳制品供应链与分销商 |
2.3.1 乳制品供应链 |
2.3.2 乳制品分销渠道 |
2.3.3 乳制品分销商 |
2.4 供应链金融内涵与应用 |
2.4.1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
2.4.2 供应链金融产品 |
2.4.3 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 |
2.5 量表开发与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2.5.1 量表开发 |
2.5.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2.6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
2.6.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2.6.2 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管理应用 |
2.6.3 系统动力学供应链融资应用 |
2.6.4 系统动力学仿真优化应用 |
2.7 研究评述 |
3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选择 |
3.1 乳制品分销商的资金缺口 |
3.1.1 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缺口的产生 |
3.1.2 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缺口引发的契机 |
3.2 资金约束下的乳制品分销商运营SD仿真 |
3.2.1 飞鹤乳制品分销商A公司 |
3.2.2 建模目的和系统边界 |
3.2.3 建模的现实背景 |
3.2.4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3.2.5 存量流量模型 |
3.2.6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 |
3.2.7 参数设置与模型仿真 |
3.3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比较与选择 |
3.3.1 供应链金融产品特征分析 |
3.3.2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 |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1 理论模型构建 |
4.1.2 研究假设汇总 |
4.2 量表开发 |
4.2.1 编制初始量表 |
4.2.2 数据检验 |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4 正式量表信度检验 |
4.2.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理论模型检验 |
4.3.1 路径系数分析 |
4.3.2 适配度检验 |
4.3.3 直接效应检验 |
4.3.4 标准化总效应分析 |
4.4 多群组分析 |
4.4.1 多群组路径系数比较 |
4.4.2 多群组路径差异显着性 |
4.4.3 调节效应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SD模型 |
5.1 保理池融资系统分析 |
5.1.1 保理池融资的性质 |
5.1.2 保理池融资流程 |
5.1.3 建模目的和系统边界 |
5.1.4 建模的现实背景 |
5.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SD建模 |
5.2.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流位流率体系 |
5.2.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5.2.3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存量流量模型 |
5.3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 |
5.3.1 枝向量反馈环计算 |
5.3.2 枝向量反馈环分析 |
5.4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型测试 |
5.4.1 系统边界测试 |
5.4.2 心智模型测试 |
5.4.3 极端情况测试 |
5.4.4 敏感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多参数仿真优化 |
6.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仿真优化 |
6.1.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单参数优化 |
6.1.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多参数优化 |
6.1.3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优化政策 |
6.2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仿真优化 |
6.2.1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单参数优化 |
6.2.2 还款能力多参数优化与“挤占效应” |
6.2.3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优化政策 |
6.3 多参数优化“挤占效应”的分析与应用 |
6.3.1 还款能力优化“挤占效应”参数确定 |
6.3.2 还款能力优化“挤占效应”产生原因 |
6.3.3 “挤占效应”在其他优化目标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飞鹤分销商 A 公司 2018 年一段奶粉销售数据 |
附录 B 飞鹤分销商 A 公司零售商销售费率 |
附录 C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调查问卷(预测试) |
附录 D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调查问卷(正式版)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决策与渠道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产品后市场服务的现状 |
二、产品后市场服务的特征 |
三、后市场服务的渠道选择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动机 |
二、问题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回顾 |
一、产品后市场服务 |
二、服务型供应链 |
三、供应链渠道选择 |
四、供应链中的不对称信息 |
五、研究现状总结与评述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内容结构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垂直渠道研究 |
第一节 垂直式渠道中产品和服务独立定价销售模式 |
一、独立定价问题描述 |
二、供应链成员的决策 |
第二节 垂直式渠道中产品和服务捆绑定价销售模式 |
一、捆绑定价问题描述 |
二、捆绑定价模型求解 |
第三节 垂直式渠道定价销售模式的算例分析 |
一、制造商采用独立定价 |
二、制造商采用捆绑定价 |
三、市场潜在规模 |
四、制造商的服务成本系数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四节 垂直式渠道中制造商的定价策略选择 |
一、捆绑定价的效用模型 |
二、均衡结果对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网络渠道研究 |
第一节 网络式渠道数学模型 |
一、网络渠道决策问题 |
二、可变的授权费用 |
三、固定的授权费用 |
第二节 均衡结果分析讨论 |
一、渠道模式选择 |
二、双重边际效应 |
第三节 数值分析 |
一、制造商成本系数 |
二、消费者服务敏感系数 |
三、消费者价格敏感系数 |
四、市场潜在规模 |
第四节 拓展模型 |
一、前市场的结构变化:竞争的零售商 |
二、不同的支付模式:收益共享契约 |
三、信息披露策略:制造商与服务商之间的非对称信息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垂直渠道下的不对称产品需求信息研究 |
第一节 私有需求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 |
一、不对称信息问题的提出 |
二、私有信息对服务水平和市场供给量的影响 |
三、私有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 |
第二节 制造商服务水平不变时的菜单定价 |
一、菜单合约问题 |
二、菜单合约制定 |
第三节 制造商的服务水平可变时的菜单定价 |
一、制造商的服务水平 |
二、制造商的服务水平和菜单合约的联合制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渠道下的不对称服务需求信息研究 |
第一节 不对称信息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均衡分析 |
一、第三方服务商和零售商间的信号博弈 |
二、制造商的决策 |
第三节 制造商的菜单定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菜单合约的制定 |
三、制造商的合约选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网络渠道下不对称服务需求信息时求解制造商最优决策的算法 |
网络渠道下不对称服务需求信息时求解制造商菜单合约的算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 |
一、发表论文 |
二、工作论文 |
相关项目 |
所获奖励 |
(5)消费者驱动的药品供应链信息追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 |
2.1.2 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 |
2.1.3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供应链质量信息追溯的相关研究 |
2.2.2 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 |
2.2.3 质量信号传递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我国药品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的药品供应链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我国药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
3.1.2 基于供应链的药品安全问题分析 |
3.2 我国药品信息追溯的现状 |
3.3 我国药品信息追溯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药品信息追溯运作绩效低下 |
3.3.2 追溯行为不足 |
第四章 考虑消费者偏好的药品供应链质量信息传递机理分析 |
4.1 基于消费者质量偏好的利益协调机制 |
4.1.1 背景分析与基本假设 |
4.1.2 利润协调机制 |
4.2 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博弈 |
4.2.1 背景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2 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
4.3 算例分析 |
第五章 药品可追溯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
5.1.1 模型构建 |
5.1.2 研究假设 |
5.2 量表设计 |
5.3 问卷设计 |
5.3.1 调查方法 |
5.3.2 问卷内容 |
5.4 数据收集与统计 |
5.4.1 问卷发放 |
5.4.2 描述性统计 |
5.4.3 量表题项象征性得分分析 |
5.5 数据分析 |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5.3 假设检验 |
5.5.4 中介效应检验 |
5.5.5 调节效应检验 |
5.6 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药品可追溯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调查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怡亚通380金服平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供应链 |
1.2.2 供应链金融 |
1.2.3 快消品流通行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快消品行业发展的综述 |
1.3.2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研究的综述 |
1.3.3 关于供应链融资研究的综述 |
1.3.4 关于怡亚通供应链业务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综述 |
1.3.5 关于金融产品营销的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快消品流通行业融资现状分析 |
2.1 快消品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 快消品流通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
2.3 快消品流通行业小微企业现有融资渠道 |
2.4 快消品流通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
第3章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创新 |
3.1 怡亚通及其380金服平台 |
3.1.1 怡亚通公司简介 |
3.1.2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诞生背景 |
3.1.3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成长历程 |
3.2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服务快消品流通行业的实践 |
3.2.1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产品分类 |
3.2.2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产品要素及优势 |
3.2.3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实践案例 |
3.3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风险控制 |
3.4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效果分析 |
3.4.1 怡亚通380金服产品的优势 |
3.4.2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运营效果分析 |
3.4.3 目标客户的反馈 |
第4章 怡亚通380金服平台运营中的不足 |
4.1 对外担保经营的合规性存在瑕疵 |
4.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4.3 产品组合差异化不足 |
4.3.1 产品定价方法雷同 |
4.3.2 期限及还款方式单一 |
4.3.3 短缺与融资额度相匹配的担保方式 |
4.4 营销战略和战术中存在的问题 |
4.4.1 营销扩张中的市场定位偏差 |
4.4.2 营销方式不能满足获客的要求 |
4.5 部分流程繁琐拖沓造成客户体验较差 |
第5章 完善怡亚通380金服平台的对策 |
5.1 取得相应牌照,优化交易结构,规避合规风险 |
5.2 大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运营资金充足 |
5.3 优化产品要素组合,满足多元需求 |
5.4 战略上审慎扩张,战术上批量营销 |
5.5 流程优化和再造,提升流程运作效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电子商务与中国零售变革 ——基于渠道竞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商品流通效率与零售变革 |
2.1.1 商品流通效率 |
2.1.3 零售变革 |
2.2 零售渠道选择问题 |
2.2.1 消费者的渠道选择问题 |
2.2.2 零售商的渠道选择问题 |
2.3 在线消费行为 |
2.3.1 在线消费的影响因素 |
2.3.2 逆向选择问题 |
2.3.3 在线搜索问题 |
2.4 文献评述 |
3 中国零售市场的特征性描述 |
3.1 零售业现状的国际比较 |
3.1.1 总体趋势:实体零售走势低迷,网络零售发展快速 |
3.1.2 特殊性:网络零售对中国零售业尤为重要 |
3.2 中国零售行业特征 |
3.2.1 商品流通体系变革滞后 |
3.2.2 实体零售发展不足 |
3.2.3 网络零售全面发展 |
3.3 网络与实体渠道的竞争与互补:中国市场的特征性事实 |
3.3.1 渠道竞争,掠夺需求 |
3.3.2 渠道互补,创造需求 |
3.4 中国居民网络消费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子商务与零售渠道竞争均衡:微观理论模型 |
4.1 模型设定 |
4.2 单一渠道零售策略的均衡分析 |
4.3 双渠道零售策略的均衡分析 |
4.3.1 考虑逆向选择的双渠道零售策略 |
4.4 双渠道协同零售策略的均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零售模式变迁的动力来源 |
5.1 零售模式变迁的路径:从“竞食”走向“协同” |
5.1.1 不同零售模式下的定价策略:考虑市场分割问题 |
5.1.2 算例分析:零售模式变迁的动力来源 |
5.2 经验验证:基于浙江省消费数据 |
5.2.1 面板数据回归 |
5.2.2 时间序列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电子商务与居民购物行为及消费观念的变化 |
6.1 在线搜寻行为与购买决策:研究假设的提出 |
6.2 经验证据 |
6.2.1 数据筛选与变量描述 |
6.2.2 计量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基本属性及其必要性研究 |
二、实施现状与现存问题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 |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公平性研究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效能研究 |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可行性研究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基本药物制度概述:定义、发展与制度建构 |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与功能属性 |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 |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功能属性 |
第二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脉络 |
一、概念引入与探索阶段(1979—2008年) |
二、制度建构与初创阶段(2009—2011年) |
三、全面实施与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
第三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成就及经验 |
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取得的成就 |
二、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经验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分析及其成因挖掘 |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
一、问题表征:药品供给短缺与结构失衡 |
二、问题成因:基于供给机制的系统分析 |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价格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
一、问题表征:药价异常攀升且患者药负过重 |
二、问题成因:基于药品流通和报销制度分析 |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使用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
一、问题表征:用药安全问题与用药失范问题 |
二、问题成因:基于质量管理、医患主体与基药目录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取向分析 |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协调机制问题 |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督机制问题 |
三、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总结 |
第一节 境外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经验总结 |
一、药品供应保障经验:采购模式规范化,供应保障制度化 |
二、药品价格保障经验:公共性药物服务,补贴式政府供给 |
三、合理使用保障经验:药品遴选契合化,队伍建设规范化 |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内实践探索 |
一、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的国内探索:强化机制与法治建设 |
二、基本药物价格保障的国内探索:免费供应与强化管理 |
三、基本药物使用保障的国内探索:政策及执行并重并举 |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一、药品供应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二、药品价格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三、药品合理使用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应然取向分析 |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条件取向 |
一、国家的内在政治承诺与强大政治力量 |
二、法律体系对公民健康权利的天然扞卫 |
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创新基础 |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必要政策环境 |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路径取向 |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多元化路径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切入路径 |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完善的系统性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
一、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治化进程 |
二、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激励与补偿机制 |
三、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监测机制 |
四、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 |
五、优化医疗卫生公共资源的结构性配置 |
第二节 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到降低居民医药负担.. |
一、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 |
二、探索基本药物免费供应 |
三、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 |
四、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 |
第三节 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 |
一、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 |
二、落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
三、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 |
四、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 |
五、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 |
六、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基于价值增长机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文化创意产品解析 |
2.1.1 文化产品的特征 |
2.1.2 创意产品的特征 |
2.1.3 文化创意产品的特质 |
2.2 消费者价值体现分析 |
2.2.1 消费者价值感知表述 |
2.2.2 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 |
2.3 价值共创特征与模式研究 |
2.3.1 价值共创基础研究 |
2.3.2 价值共创模式 |
2.3.3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模式选择 |
2.4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机制研究 |
2.4.1 价值增长机制构成分析 |
2.4.2 价值增长实现途径与内在表现 |
2.5 博弈论 |
2.5.1 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
2.5.2 博弈论的策略类型 |
2.5.3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长机制及价值共创体系构建 |
3.1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特征属性 |
3.1.1 文化创意产品的供求分析 |
3.1.2 文化创意产品的多纬度价值构成体系 |
3.2 文化创意产品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增长机制分析 |
3.2.1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链构成 |
3.2.2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的内在机制 |
3.2.3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增长机制 |
3.3 基于价值增长机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过程与途径 |
3.3.1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体系的整体构建 |
3.3.2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共创过程 |
3.3.3 基于价值增长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途径 |
3.3.4 价值共创过程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主体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
4.1 价值共创主体及博弈方式选择 |
4.1.1 价值共创主体组成 |
4.1.2 价值共创主体博弈方式选择 |
4.2 价值共创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4.2.1 消费者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4.2.2 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4.2.3 政府监管部门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4.2.4 消费者与政府监管部门间的博弈分析 |
4.2.5 消费者、文化创意企业和政府部门动态博弈分析 |
4.3 文创设计企业与分销渠道之间的博弈分析 |
4.3.1 博弈方的收益函数描述 |
4.3.2 非合作博弈情形分析 |
4.3.3 合作博弈情形分析 |
4.3.4 算例仿真 |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费者价值对文创产品价值共创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概念框架 |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1 价值供给与价值共创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5.2.2 价值供给与消费者价值感知关系的研究假设 |
5.2.3 价值供给与消费者价值增值关系的研究假设 |
5.2.4 消费者价值感知与价值共创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5.2.5 消费者价值增值与价值共创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5.3 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5.3.1 价值供给构成与影响的测量维度 |
5.3.2 消费者价值感知量表 |
5.3.3 消费者价值增值测量维度 |
5.3.4 价值共创绩效影响测量量表 |
5.4 抽样方法与数据来源 |
5.4.1 问卷开发的流程 |
5.4.2 调查问卷的预试 |
5.4.3 问卷调查与抽样分析 |
5.4.4 样本稳定性测试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
5.5.3 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 |
5.5.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与建议 |
6.2.1 加强文化创意企业的资源与价值供给能力建设 |
6.2.2 基于企业——消费者价值同盟提升消费者价值感知 |
6.2.3 营造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的环境氛围 |
6.3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
(10)基于寿险和年金产品自然对冲的寿险公司长寿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设计方案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述评 |
2.1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综述 |
2.1.1 国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
2.1.2 国内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
2.2 长寿风险的识别 |
2.3 长寿风险的量化研究 |
2.3.1 死亡率模型 |
2.3.2 长寿风险的定价 |
2.4 长寿风险的管理 |
2.4.1 再保险 |
2.4.2 年金市场 |
2.4.3 资本市场 |
2.4.4 长寿风险自留 |
2.5 小结 |
第三章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影响及应对 |
3.1 寿险公司的现状分析 |
3.1.1 人寿保险产品 |
3.1.2 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 |
3.1.3 寿险公司存在的风险 |
3.2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影响 |
3.2.1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产品定价的影响 |
3.2.2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影响 |
3.2.3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3.2.4 长寿风险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
3.3 寿险公司管理长寿风险常用方法及对比分析 |
3.3.1 利用再保险转移长寿风险 |
3.3.2 利用年金市场转移和分散长寿风险 |
3.3.3 利用资本市场转移和分散长寿风险 |
3.3.4 利用政府承担转移长寿风险 |
3.3.5 利用自然对冲分散长寿风险 |
第四章 寿险产品和养老年金产品的自然对冲模型分析 |
4.1 死亡率预测 |
4.1.1 数据的选取 |
4.1.2 动态死亡率建模及参数估计 |
4.1.3 模型的时间效应建模分析 |
4.1.4 高龄人口死亡率延展 |
4.2 保险精算原理 |
第五章 寿险产品和养老年金产品自然对冲实证分析 |
5.1 寿险产品和养老年金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寿险产品保费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年金产品保费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影响寿险和年金产品组合比例的因素分析 |
5.2 寿险和年金产品组合自然对冲的实例分析 |
5.2.1 产品选取 |
5.2.2 不同利率条件下最优组合比例 |
5.2.3 不同签单年龄条件下最优组合比例 |
5.2.4 不同缴费方式下最优组合比例 |
第六章 相关对策建议 |
6.1 合理预估死亡率 |
6.2 灵活调整折现因子 |
6.3 限制被保险人年龄 |
6.4 灵活调整和设计收入和支出方式 |
6.5 适当增加保费或者减少保额 |
6.6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逆向选择与分销渠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保险业务风险控制 ——以众安保险为例[D]. 周婷婷.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2)
- [2]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D]. 李信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D]. 丁昭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产品后市场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决策与渠道模式优化研究[D]. 夏宇.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5]消费者驱动的药品供应链信息追溯研究[D]. 陈龙.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6)
- [6]怡亚通380金服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李汶康.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电子商务与中国零售变革 ——基于渠道竞争的视角[D]. 陈文轩. 浙江大学, 2018(12)
- [8]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D]. 张海涛. 苏州大学, 2018(12)
- [9]基于价值增长机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研究[D]. 刘晓东. 东华大学, 2017(10)
- [10]基于寿险和年金产品自然对冲的寿险公司长寿风险研究[D]. 陈思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