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实现磁性窗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1](2020)在《电子黑板板擦擦除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慢慢占据人们生活的主导地位。而在高科技产品冲击社会市场的同时,教育领域也在科技化进程中发生着改变。智能交互式电子黑板的出现,因其集黑板、书写笔、板擦以及电子教学资源于一体,并解决了传统黑板的板书存储问题而越来越受各类高校的青睐。然而,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当前智能交互式电子黑板的使用情况还不太乐观,用户反馈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目前市场的智能交互式电子产品使用方式较为复杂,书写展示容量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电子黑板使用效率低,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智能交互式电子黑板使用的复杂性,主要为书写与擦除的复杂性和电子教学资源利用的复杂性两个方面。就板擦与书写笔而言,一些电子黑板的软件特性较为明显,在板擦与书写笔的切换过程中,还依赖工具栏进行切换,对于板擦的大小需要预先设定,板擦位置也不能随意移动等。这种使用方式对于不熟悉软件的用户来说无疑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度。本文针对现有电子黑板的书写与擦除复杂性进行研究与改进,主要为:(1)针对现有电子黑板黑板屏,本文使用一键切换,将书写笔与板擦的切换过程进行改进。通过检测触摸笔的触摸状态、触摸位置并利用轨迹跟踪技术实现板擦的移动功能,并采用一种新的板擦擦除方式,利用背景覆盖方法实现对几何工具图形以及组合图形的擦除,并在擦除黑板板书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模式的擦除方式,如一键清屏以及多种板擦的大小,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应的板擦模式。(2)在对电子教学资源的批注擦除方面,本文利用图像抓取技术,将电子资源页面作为黑板屏底色界面,通过调用书写模块实现对电子资源的批注,利用底色覆盖的方法实现对批注内容的擦除。本文的研究以及系统的实现是为了研发一种能满足用户使用习惯,尽可能达到模拟普通传统黑板的板擦使用方式,实现板擦的即用即拿、即拿即擦的使用效果,使电子黑板书写和擦除更方便快捷,更符合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
吕蔚[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性能优化及分子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材料数据挖掘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统计科学理论和人工智能对复杂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筛选、建模、预测、优化和应用等研究工作,达到材料数据驱动的内秉规律发现、未知体系预测的目的。自从2011年美国政府提出“材料基因组计划”以来,材料数据挖掘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很多研究者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寻材料性能与其组份、结构及工艺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用以预测、设计和优化新材料的性能,从而加快新材料的创新过程。本论文工作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材料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综述在大量文献调研和本课题组多年材料数据挖掘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材料数据挖掘与材料设计、材料信息学、材料基因组工程、材料工业优化的密切关系,概括了材料数据挖掘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分析其研究的基本流程,总结其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2)ABO3型钙钛矿材料比表面积(SSA)的数据挖掘钙钛矿材料比表面积(SSA)不仅与其元素组份有关,而且与其实验工艺参数密切相关。发现ABO3型钙钛矿材料比表面积(SSA)的实验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大,计算机建模预报其SSA的挑战性很大。本工作以文献中收集到的ABO3型钙钛矿材料样本的SSA数据作为目标变量,以其21个原子参数和3个工艺参数为候选的自变量,研究ABO3型钙钛矿材料SSA的定量预报模型。利用遗传算法结合相关向量机的变量筛选方法,选出了建模所需的9个特征变量,即Ra(A位元素的原子半径)、Rb(B位元素的原子半径)、IF(容忍因子)、a O3(单位晶格边值)、B-Tb(B位元素的沸点)、DA(A位密度)、DB(B位密度)、CT(煅烧温度)和AH(煅烧时间)。研究表明:基于相关向量机(RVM)模型的ABO3型钙钛矿材料SSA的预报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R)对于训练集和外部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68。(3)基于数据挖掘的氟橡胶生产工艺优化本工作收集了氟橡胶(FKM)生产装置有关工艺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Fisher判别矢量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FKM产品的门尼粘度与其生产工艺参数间的关系,得到了FKM产品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案,并在生产装置上进行实施,使得产品的门尼粘度在36-45区间的生产合格比例由53%提高到85%,大幅增加了FKM产品的门尼粘度合格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4)数据挖掘在二氢查尔酮降血糖功效筛选中的应用本工作通过数据挖掘,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研究具备不同位置和数量取代基的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建立了该类化合物降血糖性能与其分子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得到验证,形成了寻找降血糖性能更强的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的筛选方法。我们认为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性能优化(包括工业优化技术)及分子筛选方法大有可为,有望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应用成果。
王腾[3](2019)在《油液中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到大型机械设备,小到汽车等家用机械设备,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内部的部件会因为相互摩擦产生磨损颗粒,这些磨损颗粒会在润滑油液中循环。通过对油液中的金属颗粒的数量、粒径的占比等信息进行测量,我们可以得知油液的情况,进而可以预防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发生,增加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油液中金属颗粒检测方法有的效率低下或者精度不高,有的设备昂贵。为此,本文研制一种基于双激励反向电感式传感器设计原理的油液中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实现对油液中的铁磁性金属颗粒的在线检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金属颗粒检测仪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对检测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分析了感应电压信号的特征,并对检波解调电路进行仿真,结果证明解调滤波电路可以有效的对波形进行处理,为检测系统的实物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其次,对电磁式传感器的内部磁场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公式,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两种传感器模型进行对比,最终选用新型三线圈外包式传感器作为测量传感器。设计制作了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信号发生器、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检波解调及低通滤波电路等装置。系统的软件部分完成了数据信息采集,利用STM32F103单片机进行ADC采样,并将采样的结果传递到上位机进行数据处理,上位机软件通过颗粒处理算法对采集的颗粒的粒径进行处理,进而得出粒径区间数、粒径颗粒百分比等信息,并通过数据表格和图形动态显示测量结果,实现对磨损颗粒的监测,完成对磨粒的数据采集、与下位机的数据通信、应用颗粒检测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在应用软件上动态显示数据及打印报表等功能。最后,进行了系统的有关实验,让不同粒径的金属颗粒通过传感器,对研制的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能有效的捕捉粒径大于100μm的铁磁性金属颗粒,基本性能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可实现对机械设备磨损情况的监测。
王阳惠[4](2019)在《磁纳米粒子特性测量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纳米材料自问世以来,凭借其优良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磁纳米粒子在非接触式测温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应用前景。对磁纳米粒子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测量对推广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套磁纳米粒子特性测量系统,能够实现对样品的交流磁化率和粒径分布的测量,对磁纳米粒子温度测量的应用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首先,通过对磁纳米粒子交流磁化率、弛豫模型以及粒径分布模型的研究,设计了基于差分线圈的测量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对交流磁化率和粒径分布的测量。随后,设计了测量系统的硬件平台。选用合适的螺线管来产生激励磁场,使用细铜线绕制的多匝线圈作为传感器探测弱磁信号,并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对弱磁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设计标定电路对系统进行了标定。对于软件控制平台,本文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不仅能设计出友好的控制界面,还能将多种特性的测量过程集成在一起。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对所用到重要算法如PID算法、DPSD算法、全局优化算法等进行封装,通过调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对采样数据的不同处理,以得到不同的特性参数。同时采用混合编程方法,结合c#优秀的界面开发能力和matlab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提高编程效率。最后,使用不同粒径的磁纳米粒子样品分别进行交流磁化率测量和粒径分布测量,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朱晖[5](2019)在《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建筑外墙喷涂作业基本停留在人工喷涂阶段,本文设计研究了一款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以期实现建筑外墙喷涂作业的自动化。与传统的人工作业相比,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具有以下优点:(1)工作效率更高(2)避免高空作业的危险(3)避免了涂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影响。本文对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静力学与运动学分析、运动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以及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作业规划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1)根据外墙喷涂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喷涂机器人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悬挂系统、机器人本体、喷涂系统、稳定调节系统等四个部分。机器人悬挂系统置于建筑物顶层平台,其作用是给机器人提供铅垂方向的力;机器人本体实现机器人移动及喷涂作业;机器人喷涂系统安装于机器人本体上,给机器人本体输送高压涂料,实现墙面的喷涂;机器人稳定调节系统可根据机器人的状态进行参数调整,保证机器人移动的平稳性。(2)对喷涂机器人的关键部位进行模型简化,导入ANSYS中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该机械结构应力、应变的仿真结果,实现了喷涂机器人的关键部位的强度校核;对喷涂机器人的整体运动机构进行了模型简化,导入ADAMS中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根据其运动特性实现了对喷涂机器人喷涂效果的评估,进而可判断出其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机构卡死的情况。(3)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了选型,对控制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和最优化算法的PID控制参数的推荐方法;对传统最优化理论中的最速下降法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沿负梯度迭代与随机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最速下降法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学习的参数推荐方式,使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根据系统当前状态进行自我学习,实现了PID参数的自适应调整。(4)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坐标变换的外墙识别方法,实现了对阳台、窗户等非墙面区域的识别,喷涂机器人能够根据实际的外墙形状做出合理的运动规划;对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划分,通过移植UC/OSⅡ操作系统实现了喷涂机器人正常工作的各任务协调控制,当出现机器故障时能够及时制动。本文设计研究的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能够提高建筑外墙的喷涂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成本,为用户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颜文强[6](2019)在《微量磁性免疫层析芯片检测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是指能在采集病患的样本后,即时进行分析,不需要复杂的样本处理流程和特定的样本处理环境,即可得到结果的新方法。因为其低成本、操作简便和快速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免疫层析检测是即时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蓬勃发展,利用新型材料标记的免疫层析检测芯片也相应地被开发出来,由此提出了对配套设备定量检测的需求。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针对超顺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免疫层析芯片的检测平台,可以对微量磁性免疫层析芯片进行快速且灵敏的定量检测,既可以实现对单目标物的检测,也可以实现多目标物的同时检测。该检测系统的搭建主要包括检测终端和系统控制端。检测终端用于检测层析芯片上捕获的磁性纳米探针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采用C型铁氧体磁芯来产生外加平行电磁场,提取层析芯片通过该磁场时引起的微量扰动变化信号。同时,为了避免芯片被污染和实现芯片的稳定移动,设计了专门的芯片卡壳。在系统控制端,本文基于.NET框架和C#语言编写了一套功能完备的软件系统,开发了用户登录,患者信息登记,自动检测,诊断填写,打印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另外,应用Microsoft SQL Server搭建了系统的数据库,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管理包括患者信息和检测结果等数据。系统控制端中最关键的是数据处理环节,采用了中值滤波和小波去噪对初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但由于噪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芯片反应的弱阳性信号仍然会被噪声干扰。由此,本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来区分空白阴性样本和弱阳性样本,之后再利用自定义的波形重建方法将弱信号的失真波形恢复正常,大大提高了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一步的,本研究选取了免疫层析检测普及性较高的两种临床标志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心梗三项(cTnI、CKMB和Myo)来验证系统的检测性能。50例HCG尿液样本和59例心梗三项血清样本表明,针对HCG的定量检测范围为1-1000 mIU/mL,检测下限为0.014 mIU/mL,HCG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心梗三项的检测,系统得到的检测值与标准值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证明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充分证明该检测平台具有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潜力。
王田[7](2018)在《35kV油浸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变压器行业关于35kV油浸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很少真正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开发一套适用于35kV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提高设计效率,节省产品原材料,从而提高变压器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开发的35kV油浸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包括电磁优化设计和参数化绘图系统两部分。首先,在查阅大量设计手册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 35kV油浸式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和电磁设计原则,并给出电磁计算流程。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35kV油浸式变压器的电磁优化设计模型,并对其中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优化变量进行了具体化。其次,明确了电磁设计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并对电磁计算系统软件界面和主要功能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C#编程语言,采用循环遍历法开发的电磁优化设计系统的主程序运行流程以及采用不同绕组型式时的具体运行流程。然后,分析了电磁优化设计系统和参数化绘图系统中所用到的数据,利用Access创建了对应的数据库,并给出连接数据库的方法。再次,基于Visual Basic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介绍了基于特征建模的参数化设计理论,给出了参数化设计模型及建立系统窗体和菜单的方法,并以绘制铁心图为例,分析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理论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以型号为S11-3000/35的油浸式变压器为例,测试运行本课题开发的电磁优化设计和参数化绘图系统,得到了优化设计方案,输出了对应的变压器图纸,并将得到的优化方案与手工电磁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优化后的方案有较好的的节材优势,若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顾舒娅[8](2018)在《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铁磁性材料随着高铁运输、军事航海、大型桥梁工程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需要合适的无损检测技术来迅速有效地测定材料的机械性能。巴克豪森噪声检测技术因其检测原理而特别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残余应力状态及微观结构的评估和检测。本课题就是探求采用该检测技术测算铁磁性材料的部分机械性能参数的方法,在完成巴克豪森噪声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然后利用该系统对铁磁性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建立材料机械性能参数和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特征值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对巴克豪森噪声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加以说明,随后从该技术的理论基础展开,阐述了巴克豪森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在完成相关理论研究后开发了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并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利用该系统针对齿轮和钢板两类铁磁性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材料的部分机械性能参数和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特征值开展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二者间定量转化的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综合运用巴克豪森噪声检测与其他三类电磁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融合分析,验证该领域多信息融合分析方向的可行性。
陈靖[9](2017)在《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重磁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在解释地壳深部构造、区域构造、资源勘查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地质解释要求的不断提高,重磁勘探从二维的定性、半定量解释逐步走向三维的可视化定量解释,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开发是不可或缺的。国外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研发和应用要早于国内,在软件功能和性能方面都较为成熟。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比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多源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建模、定量表达及软件开发方面:(1)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集成管理,以及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存储体系;(2)在三维可视化方面,缺乏完善的三维建模、三维场景控制、模型集成以及模型信息提取的能力,不能对结果进行动态实时、全方位立体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影响对地质结构的判断和解释;(3)在定量表达(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方面,缺乏全面的对量化信息的量算与数值分析能力,因此较难对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属性参数、产状规模、分布规律以及与周边地质体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具有综合性的量化的地质结论;(4)在软件开发方面,缺乏高效、健壮的系统架构,以及灵活、开放的模块功能,系统不易升级维护,跨平台跨语言开发及二次开发能力较弱、功能的可重用性较弱。以上四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磁软件的推广使用。针对上述目前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在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定量表达(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理论和方法,对软件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设计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的框架体系,研究了三维可视化建模、多源数据管理及实现系统开发的方法及相关技术措施。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下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开发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并对系统功能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展示。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主流的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从软件功能、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定量表达、软件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从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管理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及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功能及性能的优化和完善。(2)对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需求分析,从用户、功能、数据及性能四个方面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根据软件工程的思想,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分层体系的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在纵向上将系统分为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的三层体系,数据层采用Oracle数据库+ArcSDE实现数据的集成管理,业务层采用组件+插件的架构,在横向上分为平台和扩展两部分,以ArcGIS Engine和Skyline组件为工具在.NET框架下实现系统平台功能,以插件技术结合跨语言开发技术实现系统扩展功能,显示层以三维视图窗口作为显示前端,可将多种数据集成显示,并以功能界面窗口为辅助配合平台和扩展功能的实现。本系统基于分层体系的组件+插件的架构模式能够实现稳固的平台主体和灵活的扩展应用,使系统兼具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3)研究了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系统数据库建设方法,采用“Oracle+ArcSDE+ADO.NET”的模式设计和构建数据库体系,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统一管理,构建了系统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三维模型库及元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管理。研究了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理数据建立的用于三维可视化的集成式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针对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系统制定了配套的建模标准和工作流程,采用Skyline软件实现了地表地形建模、实物建模、地质体建模及模型的集成。(4)研究了基于组件+插件架构的系统实现策略。根据架构设计,将系统业务层分为平台部分和扩展部分,平台部分负责系统基本文件操作、数据库查询业务和三维业务(三维可视化和定量表达),采用组件式的开发思路,由ArcGIS Engine和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组件在MicroVisual Studio环境下采用C#语言实现,重点研究了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开发流程;扩展部分负责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业务,基于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技术,采用插件技术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设计了扩展部分主程序、接口、插件管理器及插件的实现方案。(5)研究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插件集成方案。对重磁领域内平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网格化、延拓、导数转换、分量转换和磁化方向转换)、曲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以及反演(地质体特征位置识别和反演、界面反演和物性反演)的各类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设计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的功能体系,以每类方法中的一种为例进行插件开发,实现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插件与平台的集成。通过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设计了基于组件+插件的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架构。本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具备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功能,并能结合重磁计算的结果及地质、地理、测绘等多领域跨学科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综合分析和量化地质解释的软件系统,要求系统架构合理、可扩展、易集成,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建立插件式的软件界面。基于此,本文结合分层体系,设计了基于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系统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纵向上将系统分为三层体系,建立数据、功能和用户界面的逻辑层次;在横向上分为平台和扩展两大部分,建立系统功能体系。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实现平台部分的应用,利用插件式GIS技术实现扩展部分的应用。设计了基于MicroSoft.NET框架和GIS二次开发组件,并结合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系统框架策略和开发流程。基于组件+插件的框架结构使该系统具有多种标准化的组件接口、规范的插件模块、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机制,系统具有跨平台跨语言混合编程能力,能够实现“即插即用”的插件动态加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建立稳固的平台主体和灵活的扩展应用,系统兼具稳定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该系统在架构设计和实现方面为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开发研究提供了详细设计思路及方案。(2)基于框架设计方案实现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实现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结果与多学科信息结合,进行三维可视化综合分析,本文将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与插件技术相结合,实现重磁平面、曲面数据处理及转换、及重磁反演功能,实现插件功能动态加载;设计了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统一管理模式,完成了包含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三维模型库及元数据库的数据库体系建设;利用三维GIS技术实现了对地形、实物及地质体的三维模拟及三维可视化集成显示;利用GIS组件进行系统二次开发,实现重磁、地质、地理、测绘数据信息查询、几何形体及物性的三维定量表达和综合分析(包括三维浏览、三维量算及三维GIS空间分析等功能)。从而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结果与多源多维多类型信息相融合,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信息集成显示,实现了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多领域综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地球物理数据集成、空间量算和分析预测,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解释的定位从传统三维立体显示变为地球物理多元数据三维集成分析及综合解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朱兴俊[10](2017)在《钢轨顶面裂纹巡检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铁路出行是人民中长途出行的首选方式,铁路出行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钢轨承载着列车高速运行时的载荷应力,钢轨的安全对于保证铁路出行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发现,钢轨上的缺陷主要由滚动接触疲劳引起的表面微小裂纹组成,及早检测出钢轨早期表面微小裂纹是当今铁路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钢轨是一种高导磁率的铁磁性材料,使得开展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钢轨裂纹缺陷检测成为可能。漏磁检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适用于表面伤损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非常适用于铁路钢轨顶面裂纹的高速巡检。本文研究的是钢轨顶面微小裂纹,即裂纹宽度1mm以内、深度2.7mm以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漏磁检测涉及的各种物理定律,特别是U型磁轭漏磁检测模型的磁路。然后用Ansoft Maxwell构建了二维漏磁检测模型,用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了在小裂纹缺陷检测中裂纹深度和传感器提离值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检测系统设计上,针对实际钢轨上裂纹尺寸和分布,设计了基于多小车结构的组合式检测探头,使之能够做到更小的提离且单个小车可根据需要独立调整位置,集RC滤波和差分放大功能于一体的信号处理电路,消除了传感器的直流输出和信号传输中的对地不一致问题。最后,应用所设计的检测系统,在加工有小裂纹的钢轨上进行不同磁化方式下的漏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探头能够比以往更加贴近钢轨的情况下,本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出尺寸更加小的钢轨顶面裂纹,提高了在实际车载实验上的实用性。
二、如何实现磁性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实现磁性窗体(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黑板板擦擦除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C#编程语言 |
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3 USB传输协议 |
2.4 图像法多点定位技术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3 运行可行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4.1.1 系统功能设计的目标 |
4.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2 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
4.3 系统宏观功能设计 |
4.4 系统类模块设计 |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1 板擦与书写笔切换功能 |
4.5.2 板擦移动功能 |
4.5.3 板擦擦除功能 |
4.5.4 电子教学资源批注擦除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实现及测试 |
5.1 板擦与书写笔切换功能的实现与操作 |
5.2 板擦移动功能的实现与操作 |
5.3 板擦擦除功能的实现与操作 |
5.4 电子教学资源批注擦除功能的实现与操作 |
5.5 系统测试 |
5.5.1 板擦与书写笔切换功能测试 |
5.5.2 板擦移动功能测试 |
5.5.3 板擦擦除功能测试 |
5.5.4 电子教学资源批注擦除功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性能优化及分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来源 |
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材料数据挖掘综述 |
1.1 材料数据挖掘的研究背景 |
1.1.1 材料数据挖掘与材料设计 |
1.1.2 材料数据挖掘与材料信息学 |
1.1.3 材料数据挖掘与材料基因组工程 |
1.1.4 材料数据挖掘与材料工业优化 |
1.2 材料数据挖掘方法概要 |
1.2.1 材料数据挖掘问题的数学表达 |
1.2.2 材料数据挖掘模型的“过拟合”和“欠拟合”问题 |
1.2.3 材料数据挖掘的常用方法 |
1.2.4 材料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 |
1.3 材料数据挖掘应用进展 |
1.4 材料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ABO_3钙钛矿材料比表面积研究 |
2.1 引言 |
2.2 数据集收集 |
2.3 计算软件 |
2.4 评价函数 |
2.5 特征变量的筛选 |
2.6 RVM模型的建立与留一法检验 |
2.7 RVM外部测试集验证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氟橡胶门尼粘度优化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据挖掘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内容 |
3.5 氟橡胶生产优化控制软件BDMOS介绍 |
3.5.1 数据导入 |
3.5.2 统计信息 |
3.5.3 数据重要性分析 |
3.5.4 数据挖掘模型 |
3.5.5 用户管理 |
3.6 氟橡胶简介 |
3.7 氟橡胶生产数据处理 |
3.7.1 数据集收集 |
3.7.2 建立模型 |
3.7.3 氟橡胶优化控制生产检验 |
3.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数据挖掘在二氢查尔酮降血糖功效筛选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二氢查耳酮化合物胰岛素促泌功能的筛选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基于CFS的特征选择 |
4.2.3 计算结果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3)油液中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液中金属颗粒检测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油液中金属颗粒检测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检测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 |
2.1 电磁学基本理论 |
2.1.1 毕奥-萨伐尔定律 |
2.1.2 载流导线在任意点的磁感应强度 |
2.1.3 铁磁性磁介质对原磁场的影响 |
2.2 传统的电感式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
2.3 改进型三线圈传感器结构特性分析 |
2.4 电路仿真 |
2.4.1 解调电路的选取 |
2.4.2 激励源频率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颗粒检测仪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激励源模块设计 |
3.3 传感器模块设计 |
3.4 前置放大及检波解调模块设计 |
3.5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6 通信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颗粒检测仪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4.2.1 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模块 |
4.2.2 串口通信模块 |
4.3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4.4 上位机界面 |
4.5 上位机接收数据 |
4.6 颗粒数据处理 |
4.7 信息存储与查询 |
4.8 测试记录预览与打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检测系统的结构 |
5.2 样本的标定 |
5.3 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分析 |
5.4 颗粒信号的波形及阈值标定 |
5.4.1 颗粒信号的波形 |
5.4.2 颗粒信号的阈值标定 |
5.5 整机实际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创新点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磁纳米粒子特性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磁纳米粒子特性及测量模型 |
2.1 引言 |
2.2 磁纳米粒子交流磁化率 |
2.3 磁纳米粒子弛豫模型 |
2.4 磁纳米粒子粒径表征 |
2.5 测量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结构 |
3.3 激励磁场产生装置 |
3.4 弱磁信号探测装置 |
3.5 温控装置 |
3.6 测量系统的标定 |
3.7 本章小结 |
4 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 |
4.3 激励磁场控制 |
4.4 交流磁化率测量 |
4.5 粒径分布测量 |
4.6 数据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5 磁纳米粒子特性测量系统测试 |
5.1 引言 |
5.2 磁纳米粒子交流磁化率测量 |
5.3 磁纳米粒径分布测量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吸附式外墙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悬挂式外墙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2.1 喷涂机器人的需求分析 |
2.2 喷涂机器人的系统设计 |
2.2.1 机器人悬挂系统选型 |
2.2.2 机器人本体设计 |
2.2.3 机器人喷涂系统选型与设计 |
2.2.4 稳定调节系统设计 |
2.3 电机选型 |
2.4 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涂机器人的静力学及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 静力学分析 |
3.1.1 靠墙腿静力学分析 |
3.1.2 吊篮静力学分析 |
3.2 运动学分析 |
3.2.1 喷枪质心点运动学分析 |
3.2.2 喷枪质心点驱动干扰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 |
4.1 外墙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
4.2 PID控制技术 |
4.3 PID控制算法的优化 |
4.3.1 样本数据的获取 |
4.3.2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3.2.1 RBF神经网络算法 |
4.3.2.2 算法测试 |
4.3.3 最优化算法 |
4.3.4 PID控制参数的自适应整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作业规划 |
5.1 喷涂机器人的功能实现 |
5.1.1 外墙识别 |
5.1.2 喷涂轨迹规划 |
5.1.3 故障检测及故障处理 |
5.2 喷涂机器人的任务管理 |
5.2.1 并行任务处理 |
5.2.2 UC/OSⅡ系统移植 |
5.2.3 任务的管理与调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微量磁性免疫层析芯片检测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即时检测 |
1.3 免疫层析检测的发展 |
1.3.1 免疫层析检测概述 |
1.3.2 免疫层析检测检测原理 |
1.3.3 免疫层析检测常用标记物 |
1.3.4 免疫层析检测配套定量设备的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磁性芯片检测系统的搭建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2 微量磁性免疫层析芯片 |
2.2.1 芯片材料 |
2.2.2 磁性免疫芯片的组成 |
2.2.3 免疫芯片检测原理 |
2.2.4 免疫芯片卡壳 |
2.3 磁性芯片检测终端 |
2.3.1 检测终端总体设计 |
2.3.2 检测终端传感器设计 |
2.4 标准卡的设计及组装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性芯片检测系统的控制部分 |
3.1 引言 |
3.1.1 开发环境介绍 |
3.1.2 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
3.2 软件功能实现 |
3.2.1 登录功能 |
3.2.2 登记信息与二维码功能 |
3.2.3 自动检测功能 |
3.2.4 诊断填写与打印功能 |
3.2.5 数据管理功能 |
3.2.6 系统设置功能 |
3.3 数据库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性芯片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部分 |
4.1 引言 |
4.2 信号去噪 |
4.3 查找检测带的位置 |
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
4.4.1 支持向量机简介 |
4.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实现 |
4.5 微弱信号的波形重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性芯片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验证 |
5.1 引言 |
5.2 系统的定量检测 |
5.3 系统的准确性 |
5.4 系统的可重复性 |
5.5 临床样本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35kV油浸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参数化绘图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2 35kV油浸式变压器设计原则 |
2.1 油浸式变压器电磁计算的一般程序 |
2.2 35kV油浸式变压器结构设计原则 |
2.3 35kV油浸式变压器电磁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35kV油浸式变压器电磁优化设计 |
3.1 电磁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
3.2 优化设计程序的开发 |
3.3 工程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35kV油浸式变压器参数化绘图系统设计 |
4.1 AutoCAD二次开发 |
4.2 基于特征建模的参数化设计 |
4.3 参数化绘图系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 |
5.1 电磁优化设计系统的实现 |
5.2 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运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8)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 |
1.3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发展 |
1.3.2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理论基础 |
2.1 磁畴与磁畴壁 |
2.2 磁化理论 |
2.2.1 技术磁化 |
2.2.2 磁滞回线 |
2.3 巴克豪森噪声产生机理 |
2.4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影响因素 |
2.4.1 应力 |
2.4.2 显微组织 |
2.4.3 外部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检测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3.2 激励电路模块 |
3.2.1 激励信号产生电路 |
3.2.2 激励信号调节电路 |
3.2.3 激励信号功率放大电路 |
3.3 检测探头模块 |
3.3.1 磁化器设计 |
3.3.2 检测线圈设计 |
3.4 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
3.5 采集卡模块 |
3.6 工控机模块 |
3.7 控制电路模块 |
3.7.1 微控制器选型 |
3.7.2 按键与旋钮设计 |
3.8 电源管理模块 |
3.8.1 系统电源设计 |
3.8.2 电池电量监测设计 |
3.8.3 系统一键关机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检测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4.2 控制模块软件 |
4.2.1 波形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
4.2.2 数字电位器的软件设计 |
4.3 串口通信 |
4.3.1 通信协议 |
4.3.2 通信流程 |
4.4 人机交互界面 |
4.4.1 登陆验证功能设计 |
4.4.2 主窗体设计 |
4.4.3 设置窗体设计 |
4.5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
4.5.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5.2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参数实验分析 |
5.1 试件制备 |
5.2 实验平台设计 |
5.2.1 三维定位装置与试件夹具 |
5.2.2 系统重复性验证实验 |
5.3 机械性能参数与MBN信号特征值的关系 |
5.3.1 齿轮材料参数分析 |
5.3.2 钢板材料参数分析 |
5.4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机械性能参数推算 |
5.4.1 建模思路 |
5.4.2 BP神经网络 |
5.4.3 BP神经网络建模结果分析 |
5.5 多种电磁检测方法融合分析 |
5.5.1 多种电磁检测方法 |
5.5.2 融合分析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2.4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 |
2.1.2 功能需求 |
2.1.3 数据需求 |
2.1.4 性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设计原则 |
2.2.2 总体设计思路 |
2.2.3 系统层次结构 |
2.3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 |
2.3.1 3DGIS二次开发方式 |
2.3.2 组件式GIS |
2.3.3 插件式GIS |
2.3.4 .NET平台开发技术 |
2.3.5 多语言开发技术 |
2.3.6 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技术 |
2.3.7 Skyline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
2.3.8 空间数据库技术 |
2.4 基于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设计 |
2.4.1 系统框架结构 |
2.4.2 系统开发流程 |
2.4.3 系统开发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数据库设计及三维建模 |
3.1 地学数据分析研究 |
3.1.1 地学数据分类 |
3.1.2 地学空间数据来源 |
3.1.3 地学空间数据特性 |
3.2 系统数据库建设 |
3.2.1 数据库建设原则 |
3.2.2 数据库建库环境 |
3.2.3 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 |
3.2.4 空间数据库建设 |
3.2.5 属性数据库建设 |
3.2.6 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 |
3.2.7 元数据库建设 |
3.3 系统三维建模 |
3.3.1 三维建模方法 |
3.3.2 三维建模流程 |
3.3.3 地形三维模型建设 |
3.3.4 实物三维模型建设 |
3.3.5 地质体三维模型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开发 |
4.1 系统总体描述 |
4.2 平台部分总体设计 |
4.2.1 平台部分总体思路 |
4.2.2 平台部分界面设计 |
4.2.3 平台部分功能设计 |
4.3 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1 系统组件通信 |
4.3.2 数据库连接技术 |
4.3.3 三维地图浏览 |
4.3.4 数据查询 |
4.3.5 三维量算 |
4.3.6 三维分析 |
4.4 宿主框架设计与开发 |
4.4.1 宿主框架描述 |
4.4.2 宿主框架主程序设计 |
4.4.3 通信契约设计 |
4.4.4 插件管理器设计 |
4.5 插件设计与开发 |
4.5.1 插件设计流程 |
4.5.2 插件开发示例 |
4.6 插件集成方案 |
4.6.1 平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方法总结 |
4.6.2 曲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方法总结 |
4.6.3 位场反演方法总结 |
4.6.4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插件集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情况 |
5.1.1 系统测试软硬件环境 |
5.1.2 系统测试数据 |
5.1.3 系统测试内容 |
5.1.4 系统测试结果 |
5.2 系统运行功能演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钢轨顶面裂纹巡检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钢轨伤损研究现状 |
1.2.1 钢轨伤损分类 |
1.2.2 无损检测技术在钢轨伤损检测中的应用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问题 |
1.3.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钢轨顶面裂纹检测电磁场理论基础 |
2.1 物质磁化过程 |
2.1.1 铁磁性材料磁化曲线 |
2.1.2 磁滞现象 |
2.1.3 退磁 |
2.2 电磁场基本定律 |
2.2.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2.2.2 安培环路定理 |
2.2.3 磁场高斯定理 |
2.2.4 磁路欧姆定律 |
2.3 漏磁检测技术原理 |
2.3.1 漏磁场 |
2.3.2 绕线U型磁轭磁路分析 |
2.4 信号处理和分析方法 |
2.4.1 低通滤波 |
2.4.2 正交解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轨顶面裂纹漏磁检测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3.1 有限元理论 |
3.2 基于Ansoft Maxwell的漏磁检测系统仿真与分析 |
3.2.1 模型的构建 |
3.2.2 裂纹漏磁场有限元计算结果 |
3.3 裂纹漏磁信号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不同深度裂纹的漏磁信号对比 |
3.3.2 不同提离下的漏磁信号对比 |
3.3.3 深度和提离对裂纹漏磁信号的综合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轨顶面裂纹巡检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4.2 多小车结构检测探头设计 |
4.2.1 磁化器 |
4.2.2 漏磁场测量传感器 |
4.2.3 提离值测量传感器 |
4.3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4.4 触发信号电路设计 |
4.4.1 电压比较器 |
4.4.2 里程计数器 |
4.5 系统主机和电源模块设计 |
4.5.1 工控机和采集卡 |
4.5.2 电源模块设计 |
4.6 软件总体框图 |
4.7 底层控制软件程序设计 |
4.7.1 信号处理电路控制程序设计 |
4.7.2 触发信号电路程序设计 |
4.8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
4.8.1 主窗体程序设计 |
4.8.2 设置窗体程序设计 |
4.8.3 里程校准程序设计 |
4.8.4 数据回看窗体程序设计 |
4.8.5 警告查看窗体程序设计 |
4.8.6 通信窗体程序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轨顶面裂纹巡检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钢轨样例介绍 |
5.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过程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如何实现磁性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黑板板擦擦除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王春. 山西大学, 2020(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性能优化及分子筛选[D]. 吕蔚. 上海大学, 2019
- [3]油液中铁磁性金属颗粒检测仪研制[D]. 王腾. 济南大学, 2019(01)
- [4]磁纳米粒子特性测量系统设计[D]. 王阳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建筑外墙喷涂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 朱晖.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微量磁性免疫层析芯片检测系统的开发[D]. 颜文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35kV油浸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田.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D]. 顾舒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9]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D]. 陈靖. 长安大学, 2017(06)
- [10]钢轨顶面裂纹巡检系统开发[D]. 朱兴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