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流产品与“第一印象”(论文文献综述)
焦丹诺[1](2021)在《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新能源概念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荣廷[2](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研究指明《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任寰[3](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认为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和专业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品牌建设进度还比较缓慢,国际化品牌更是少之又少,我国本土事务所的品牌建设工作亟待加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内容,界定了品牌、服务品牌、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概念,列举了关于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本文在第三章探讨了品牌要素的构成,品牌要素的划分依据是客户对品牌的认知顺序。品牌要素包括形式要素、活动要素和文化要素。其中,形式要素是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活动要素可以在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中体现企业文化,并且可以将形式要素动态地表现出来;文化要素是品牌的灵魂。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品牌要素的框架体系。根据品牌要素的框架体系,本文在第四章探讨了品牌建设的途径,与三要素相对应,依次提出四种建设途径。品牌建设和定位对应形式要素,业务质量控制对应活动要素,文化建设对应文化要素,除此之外,本文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引申出第四种建设途径,即加强品牌的国际化建设。结合四种建设途径,本文在第五章分析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案例,讨论了品牌建设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的结合,本文发现:品牌建设是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需要我们有耐心,要将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来执行。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品牌定位,品牌定位要考虑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只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品牌建设的基础是业务质量,业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安身立命之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品牌建设时,首先要保证业务质量;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在做好前面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对于有实力的会计师师事务所,有必要实行国际化战略,这不但是国家政策、竞争环境的要求,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张茜[4](2019)在《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祖庵镇位于秦岭北麓,是西安市西南郊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目前小镇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和传播策略。本文基于祖庵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根据祖庵镇资源现状,利用田野踏查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梳理祖庵镇的资源特色、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形象现状和传播现状等内容,为祖庵镇设定了以道教和生态为基础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制定了科学高效的传播策略。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梳理了祖庵镇的旅游资源,包括道教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仔细描述了祖庵镇旅游的发展现状、形象感知现状和传播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四部分运用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理论,从主体、受众、市场三方面剖析了影响形象定位的因素,进而确定“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作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整体定位,同时也确定了祖庵镇的现实、媒体和感知形象定位,并以一致性、独特性(排他性)、兼容性、公众导向性、间接性、延展性与前瞻可操作性为指标,对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合理性进行了检测,随后设计了祖庵镇旅游形象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五部分从传播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等角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传播建言献策,以期打造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王龙华[5](2018)在《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自主品牌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与国外汽车巨头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政策也要求汽车自主品牌必须由粗制滥造向高技术含量、智能互联、节能环保等方向上发展。本文以研究提高汽车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方法为目的,希望对汽车产品开发与销售有所帮助,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详细研究定位理论、汽车消费心理等理论,找出评价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正确途径。经过研究发现,美国着名战略咨询大师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相对于传统市场调研方法有着更加先进的理念,更适用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找出评价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经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四大关键要素,分别是品牌竞争力要素、价格竞争力要素、销售竞争力要素和产品技术竞争力要素。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分析,并结合美国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和着名营销专家尼科西亚的相关消费者决策理论,总结出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四大决策过程,即信息关注阶段、现场勘察阶段、驾乘体验阶段和回顾决定阶段。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心智门槛、第一印象、留住心智、赢得心智等行为。通过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汽车消费者决策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能够很清楚得出汽车新产品是否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本文以海马自主品牌为实践基础,依据本文建立的汽车消费者决策模型,并对标竞争对手丰田卡罗拉,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笔者认为,采用本文的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方法,可以对该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清楚的找出该产品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同时,通过消费者决策模型对产品竞争力进行量化,得出竞争力指数,从而更加清晰地判断该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来适应市场。采用本文的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方法,还可以对该产品进行重新定位,针对一系列量化的竞争力指标,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战胜对手。总之,本文所研究的产品竞争力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汽车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孙菊剑[6](2016)在《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之一。丝绸原产自中国,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丝绸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名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国内丝绸产品的感知价值现状,研究丝绸品牌如何从文化层面制定品牌营销战略,依托丝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建竞争优势,对于实现国内丝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梳理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实现丝绸品牌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营销的观点。论文通过研究文化营销、丝绸文化与丝绸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重点分析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的结合点,提出了丝绸品牌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对一般外部市场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采用“五力模型”对丝绸产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描述;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对丝绸品牌目前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丝绸自主品牌唯有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2)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进行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在质化研究中,依据顾客价值理论,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工作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总结出丝绸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和期望价值维度。在感知价值的感知收益中,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与文化营销直接相关联,表明丝绸文化营销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以及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逻辑关系。讨论了丝绸品牌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期望价值和企业设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并结合部分丝绸品牌案例对丝绸顾客价值的冲突管理进行了探讨。在顾客价值质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顾客的丝绸感知价值进行了市场细分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2151份有效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认可度最高。不同细分市场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影响丝绸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六个:功能因子、使用因子、偏好因子、社交因子、价格因子与时尚因子。根据这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可将丝绸消费者分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细分市场。其中,忠诚型市场是丝绸品牌核心的现实消费群体,而平淡型和理智型市场则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3)提出了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实施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研究的结论,论文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结合丝绸品牌的实际案例,对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丝绸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主要来源和丝绸品牌文化创建的路径与方法,并将审美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传统文化营销和知识文化营销贯穿于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中,分别从产品开发策略、品牌活化、品牌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对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余新星[7](2015)在《海淀南部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正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羊坊店地区为代表的海淀南部历史底蕴深厚、资源优势显着、标志性设施集中、发展潜力巨大,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富有战略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策划,使地区产业战略和开发战略进一步明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该地区当前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文章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首都建设战略部署,紧扣海淀区建设发展主题和要求,深入研究和把握地区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借鉴国内外推动区域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所提供的成功经验,根据羊坊店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资源布局等优势,提出以“文化引领、科技驱动、融合发展”为总的指导原则,通过“引擎驱动、空间集聚、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周边协同”的思路来实现地区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一心、两轴、三带”的空间布局,推进“城市文化提升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拓展”、“文化产业优化发展”三大任务,逐步启动区域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实施的城市文化品质、公共文明建设、文化品牌活动、历史文化梳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传播创新拓展、文化发展联动促进工程等“七大工程”,以及近期实施的七个重点项目,合力打造海淀南部核心城市文化发展区。
孙洪伟[8](2014)在《大学生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第一印象差异研究 ——基于某高校经管类专业个案》文中研究指明视频公开课是21世纪诞生的网络教育资源新形式,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视频课程。视频公开课通过互联网把师生互动的单一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目前,视频公开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仅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甚至延伸到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淘”课狂潮。这种免费传播的形式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课程的变革,打破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和学术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学术沟通和交流,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外开放课程火爆网络的同时,国内精品课程资源计划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产生并汇集了一批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名师开发的视频课程。虽然国内视频课程不乏精品却同时也饱受诟病。与哈佛、耶鲁大学等名校的一些着名课程比较起来,具有明显的差距。文章从大学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的第一印象着手,对比第一印象的差异情况并求证这种差距的存在因素,并尝试分析存在这些因素的原因。本文从大学生角度出发,选取某财经大学本科生200人,使他们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自行观看国内、国外经管类视频课程各25分钟。而后从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的使用的情况、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感觉对比的情况、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评价的情况、对国内外大学视频公开课的需求的情况五个方面设置了33个题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文献阅读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结合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185份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从学生角度,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的视频制作技术层面、教师表现差异层面、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层面的第一印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调查发现,总体上学生对于国外视频公开课有着更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国外视频公开课的优势更为明显。1.学生对于视频制作技术层面的第一印象,国内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录制现场中多角度画面的捕捉以及后期创意剪辑处理环节,学生第一印象上还具有一定的距离。2.学生对于教师表现差异的第一印象上,国外视频公开课明显高于国内视频公开课。这些印象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相关案例的引用数量和质量、兼具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授课方式以及合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水平这几个因素上。3.学生个体差异性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的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绩和年级上。成绩处于优秀水平的学生第一印象形成集中在对国外名校、名师强烈的渴望上。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的第一印象则由视频效果是否舒适和体验名校的教学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影响。成绩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偏好,似乎他们对于视频公开课程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年级上,大一的学生最关注教师授课方式,大二及大三的学生在关注授课方式的同时开始注重授课内容。大四的学生则更注重视频公开课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第一印象形成的关注点将从授课方式转入授课内容。通过上述结果分析,本文最后在国内视频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如何提高学生第印象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和学习兴趣,使得视频公开课可为以后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
白少君[9](2012)在《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丑闻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更使得理论界开始关注企业伦理问题,并且研究关注度不断升温。以往研究多关注企业伦理的外部效应即从组织层面关注企业伦理的建设或者对企业声誉,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虽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还需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尤其是企业伦理的内部性即对企业内部影响的角度去完善该研究。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从内部和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构建企业伦理行为,并从内部视角研究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的影响,构建企业伦理对员工影响的概念模型和因果关系理论模型。采用因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通过对员工与主管配对的333套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检验员工感知到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行为与员工对组织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以及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通过认同和信任的心理机制影响员工意向和行为等理论假设。总体而言,本研究的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预期研究目的达到,并作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建议。主要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内部视角和个体层面研究企业伦理对员工的影响机制,将企业伦理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绩效研究拓展到了对员工的影响研究。现有企业伦理研究重点多关注企业伦理对组织层面或社会层面的影响,特别是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然而现有的企业伦理研究较少关注了其对组织最为重要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的影响。而对于人力资源的挖掘、员工对于组织的态度和所做出的行为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对组织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内部视角和个体层面研究拓宽了企业伦理研究视角和内容,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与价值。(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完善了企业伦理行为的构成。企业在运营中与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和社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密不可分。现有研究仅涉及了利益相关者的某一部分,如研究企业对顾客和社会的伦理行为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等,很少有研究从整体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完善企业伦理行为的构成。本研究考虑了与企业相关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基于企业与利益主体的关系和联系内容完善了企业伦理行为的构成,推动了企业伦理的理论研究。(3)探索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其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不仅探索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且尝试进一步深入地揭示从员工企业伦理行为到员工态度,最后到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认同、组织信任、情感承诺、工作满意度整体在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与离职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传递了从伦理感知到个体行为之间的影响,展现了员工变化的过程。影响机制的探索将研究推向更为深入的层次,为企业的管理实践和伦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林程华[10](2012)在《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文中研究指明技工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当前形势下技工教育发展的动力。计算机教学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提出了在更新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二、一流产品与“第一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流产品与“第一印象”(论文提纲范文)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1.2,提升的潜力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1.4,结语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2.2,练习的质量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2.3.1,专注 |
2.3.2,目标设定 |
2.3.3,自我评估 |
2.3.4,策略 |
2.3.5,大局 |
2.3.6,警告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2.4.1,动力来源 |
2.4.2,归因 |
2.4.3,自我效能 |
2.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3.1,调查 |
3.2,特殊医学诊断 |
3.2.1,结构性疾病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3.3.1,一般说明 |
3.3.2,独奏乐器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3.4,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4.2,音乐的价值 |
4.3,测量误差 |
4.4,音乐外的因素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4.5,非音乐因素 |
4.5.1,偏见 |
4.5.2,表演顺序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4.7,总结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5.3,执行策略 |
5.3.1,排练策略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5.4,评估策略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5.5,元策略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5.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7.1.1,结构 |
7.1.2,一般性建议 |
7.2,音乐的记忆 |
7.2.1,死记硬背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7.2.3,用耳朵记忆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7.3,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体能 |
9.1,背景 |
9.2,长期运动 |
9.3,临场运动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9.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10.4.1,生理学研究 |
10.4.2,行为研究 |
10.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音乐期刊文章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11.1,生物反馈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11.3,神经反馈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11.6.1,增强注意力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11.7,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12.1,放松 |
12.2,心智排练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12.3.2,专注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12.5,总结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13.2.2,透镜模型 |
13.2.3,认知反馈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13.3,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14.2,药物种类 |
14.2.1,生活型药物 |
14.2.2,处方药 |
14.2.3,违禁药物 |
14.3,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引言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品牌价值研究 |
1.2.2 品牌建设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品牌的涵义 |
2.1.2 服务品牌的涵义 |
2.1.3 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涵义 |
2.1.4 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企业文化理论 |
2.2.2 品牌差异化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章 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要素 |
3.1 品牌要素的涵义 |
3.2 划分品牌要素的原因及依据 |
3.3 会计师事务所品牌要素的构成 |
3.3.1 形式要素 |
3.3.2 活动要素 |
3.3.3 文化要素 |
3.4 品牌要素与品牌建设的关系 |
3.4.1 形式要素是品牌建设的起点 |
3.4.2 活动要素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
3.4.3 文化要素是品牌建设的核心 |
3.4.4 品牌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体现品牌内涵 |
第4章 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途径 |
4.1 形式要素——明确品牌设计和定位 |
4.1.1 品牌设计 |
4.1.2 品牌定位 |
4.2 活动要素——加强业务质量控制 |
4.2.1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质量控制 |
4.2.2 注册会计师层面的质量控制 |
4.3 文化要素——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
4.3.1 文化建设的目标 |
4.3.2 文化建设的内容 |
4.3.3 文化建设的方法 |
4.4 加强品牌的国际化建设 |
4.4.1 传播品牌形象 |
4.4.2 加强交流学习 |
第5章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案例分析 |
5.1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5.2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建设策略 |
5.2.1 品牌选择与品牌定位 |
5.2.2 质量控制 |
5.2.3 文化建设 |
5.2.4 品牌国际化 |
5.3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建设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
1.1.2 陕西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1.1.3 祖庵特色小镇建设步入正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
1.7.1 研究难点 |
1.7.2 创新点 |
2 祖庵镇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梳理 |
2.1 重阳宫 |
2.2 重阳碑刻 |
2.3 成道宫 |
2.4 杨震祠堂 |
2.5 农业生态资源 |
3 祖庵镇旅游现状 |
3.1 调查问卷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3.1.1 对祖庵镇居民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3.1.2 对祖庵镇游客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3 对公众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祖庵镇旅游发展现状 |
3.2.1 祖庵镇交通情况 |
3.2.2 祖庵镇基础设施情况 |
3.2.3 祖庵镇政策情况 |
3.2.4 祖庵镇及周边旅游景区情况 |
3.3 祖庵旅游形象感知现状 |
3.3.1 祖庵镇居民对祖庵镇形象的感知 |
3.3.2 游客对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 |
3.3.3 公众视野中的祖庵镇旅游形象 |
3.3.4 媒体视野中的祖庵镇城镇形象 |
3.4 祖庵镇旅游传播现状 |
3.4.1 传播主体:主体作用不明显,民间参与过少 |
3.4.2 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单一 |
3.4.3 传播媒介:媒介选择盲目,渠道较少 |
3.5 关于祖庵镇旅游现状调查的总结 |
4 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 |
4.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基础 |
4.1.1 旅游者分析——受众 |
4.1.2 旅游地分析——类型和空间层次 |
4.1.3 旅游形象感知规律 |
4.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因素解析 |
4.2.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主体因素 |
4.2.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受众因素 |
4.2.3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因素 |
4.3 祖庵镇的旅游形象定位—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 |
4.3.1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现实形象定位 |
4.3.2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媒体形象定位 |
4.3.3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形象定位 |
4.4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检测 |
4.5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符号设计 |
4.5.1 语言符号 |
4.5.2 视觉符号 |
4.5.3 听觉符号 |
4.5.4 嗅觉符号 |
5 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策略 |
5.1 明确传播主体 |
5.1.1 公权力机构 |
5.1.2 当地居民 |
5.1.3 外来资本 |
5.2 了解传播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方式 |
5.2.1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心理因素 |
5.2.2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行为方式 |
5.3 选择旅游形象传播的媒介 |
5.3.1 抓住媒介特征,准确选择媒介 |
5.3.2 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媒介 |
5.4 丰富传播内容以吸引游客 |
5.4.1 大型节事、事件、文化活动 |
5.4.2 文化场所、主题公园 |
5.4.3 精品旅游路线 |
5.4.4 文化表演 |
5.4.5 体验式旅游 |
5.4.6 文化产品 |
5.5 多种方式提升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 |
5.5.1 突出执行细节,创造特色体验 |
5.5.2 重视媒介组合,加强内容配合 |
5.5.3 降低传播过程中的无效性和盲目性 |
5.5.4 保持危机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居民) |
附录2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游客) |
附录3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查(公众) |
附录4 关于祖庵镇的节事、事件策划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3.3 国外与国内发展阶段对比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定位理论的应用提出 |
2.2 定位理论研究 |
2.2.1 定位理论简介 |
2.2.2 定位理论分析 |
2.2.3 定位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探讨 |
2.3 新品类理论研究 |
2.3.1 品类的概念 |
2.3.2 创建新品类的机理 |
2.3.3 产品竞争力就是创建新品类 |
2.3.4 创建新品类的方法 |
2.3.5 品牌建设理论 |
2.4 心智行为理论研究 |
2.5 顾客决策敏感度研究 |
2.6 消费者决策过程研究 |
2.7 记忆-遗忘规律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产品竞争力和基于定位理论的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 |
3.1 传统产品竞争力分析方法 |
3.2 传统产品竞争力分析局限性分析 |
3.3 新老方法优劣势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马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 |
4.1 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
4.2 海马汽车经营现状 |
4.3 问题分析 |
4.3.1 品牌影响力问题分析 |
4.3.2 销售竞争力问题分析 |
4.3.3 产品技术竞争力问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马公司产品竞争力提升方案 |
5.1 汽车消费者购车过程分析 |
5.2 汽车消费者购车要素关注度分析 |
5.2.1 产品品牌关注要素分析 |
5.2.2 销售关注要素分析 |
5.2.3 产品技术要素关注分析 |
5.3 建立汽车消费者的决策模型 |
5.4 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型的海马产品竞争力提升方案 |
5.5 海马产品竞争力详细提升方案 |
5.5.1 聚焦生活新趋势 |
5.5.2 销售推动力提升方案 |
5.5.3 产品技术感知力提升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进效果预测及盈利能力分析 |
6.1 改进效果预测 |
6.1.1 产品竞争力预测 |
6.1.2 销量预测 |
6.2 盈利能力分析 |
6.2.1 采购成本改善目标及措施 |
6.2.2 改进前盈利能力分析 |
6.2.3 改进后盈利能力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2 丝绸文化的相关研究 |
1.2.3 丝绸营销的相关研究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2.1 丝绸品牌的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丝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中国丝绸产业的沿革 |
2.2.2 丝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3 丝绸自主品牌的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1 质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3.1.1 质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1.2 质化研究的内容 |
3.1.3 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4 质化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样本分布 |
3.2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2.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3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4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5 丝绸顾客价值的模型构建 |
3.3 丝绸顾客价值的管理 |
3.3.1 丝绸顾客价值的差距管理 |
3.3.2 丝绸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量化研究 |
4.1 量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1 量化研究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
4.1.2 预调研及问卷调整 |
4.1.3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2 不同群体的丝绸感知价值比较分析 |
4.2.1 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 |
4.2.2 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 |
4.2.3 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 |
4.2.4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 |
4.2.5 不同居住地群体的差异 |
4.2.6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差异 |
4.2.7 态度、能力与结果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
4.3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丝绸细分市场研究 |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2 丝绸消费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3 丝绸市场的聚类分析 |
4.3.4 市场细分及文化营销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
5.1 丝绸品牌的文化定位 |
5.1.1 品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5.1.2 丝绸自主品牌的品牌文化现状 |
5.1.3 丝绸品牌文化的构建 |
5.2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
5.2.1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定位 |
5.2.2 丝绸品牌的产品开发策略 |
5.2.3 丝绸品牌的服务文化营销 |
5.3 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丝绸品牌的活化 |
5.3.1 品牌活化的相关理论 |
5.3.2 丝绸品牌活化的现实可行性 |
5.3.3 基于情感价值的丝绸品牌怀旧营销 |
5.4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传播 |
5.4.1 丝绸品牌的POP文化营销传播 |
5.4.2 丝绸文化活动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3 丝绸博物馆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4 丝绸教育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5 网络渠道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
5.4.6 丝绸文化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范畴 |
附录2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范畴 |
附录3 :丝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档丝绸标志认定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7)海淀南部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海淀南部地区发展概述 |
2.1.1 海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 |
2.1.2 海淀南部(羊坊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 |
2.2.2 国内外推动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
第三章 海淀南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
3.1 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区域发展优势 |
3.1.2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3 区域发展机遇 |
3.2 区域建设战略性框架 |
3.2.1 关于地区功能提升发展的几点思考 |
3.2.2 实现提升发展的战略性框架 |
3.3 区域发展战略设计 |
3.3.1 指导原则 |
3.3.2 实现路径 |
3.3.3 三大任务 |
3.3.4 空间布局 |
第四章 海淀南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
4.1 推动实现品质提升的几项工程 |
4.1.1 实施城市文化品质工程,彰显“进京第一印象”魅力 |
4.1.2 实施公共文明建设工程,塑造首都城市文明形象 |
4.1.3 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
4.1.4 实施历史文化梳理工程,增强区域文化亲和力 |
4.1.5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激活文化生产力 |
4.1.6 实施文化传播创新拓展工程,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 |
4.1.7 文化发展联动促进工程,凝聚区域文化发展合力 |
4.2 建议逐步重点实施的项目 |
4.2.1 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 |
4.2.2 提升品牌文化活动,增强区域文化影响力 |
4.2.3 规划设计永定河引水渠南岸空间环境,打造生态文化景观带 |
4.2.4 优化玉渊潭南路城市街区环境,建设宜居文化带 |
4.2.5 提升羊坊店路城市空间文化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展示轴 |
4.2.6 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
4.2.7 美化城市公共环境,增强公共文明意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大学生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第一印象差异研究 ——基于某高校经管类专业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模型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第一印象 |
1.4.2 视频公开课 |
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2.3 视频公开课的第一印象研究现状 |
3 调查问卷设计与执行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问卷表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
3.2 问卷回收与统计 |
3.2.1 问卷的回收 |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简析 |
4 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第一印象调查与分析 |
4.1 国内外视频课程整体第一印象概述 |
4.2 视频制作效果差异对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分析 |
4.3 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差异分析 |
4.4 学生个体性差异分析 |
4.5 第一印象的差异性分析补充 |
5 基于第一印象角度的国内视频公开课开发建议 |
5.1 对于国内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方面的建议 |
5.2 对于国内视频公开课制作人员的建议 |
5.3 对于国内视频公开课教学内容和结构设计的建议 |
5.4 对于国内视频公开课授课教师的建议 |
5.5 对于国内视频公开课其他方面的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结构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伦理的概念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2.1.1 企业伦理学的发展过程 |
2.1.2 企业伦理的概念界定 |
2.1.3 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 |
2.2 企业伦理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性假设理论 |
2.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5 企业公民理论 |
2.3 企业伦理的研究现状 |
2.4 企业伦理研究视角 |
2.4.1 企业伦理与企业绩效 |
2.4.2 企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 |
2.4.3 企业伦理与员工态度、行为关系 |
2.4.4 企业伦理对员工影响的文献分析 |
2.5 企业伦理的相关变量研究评述 |
2.5.1 企业伦理的影响因素 |
2.5.2 企业伦理的结果变量 |
2.4.3 企业伦理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的中介变量 |
2.5.4 企业伦理的测量 |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假设的提出 |
3.1 企业伦理对员工影响的概念模型 |
3.2 变量之间关系和假设提出 |
3.2.1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认同和信任组织的影响 |
3.2.2 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员工态度的关系 |
3.2.3 员工对组织的信任与员工态度的关系 |
3.2.4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员工行为的关系 |
3.2.5 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与员工行为的关系 |
3.2.6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态度的影响机制 |
3.2.7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 |
3.3 实证模型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量表 |
4.1.1 量表的修订程序 |
4.1.2 量表来源与修订 |
4.1.3 量表测量设计 |
4.2 样本 |
4.2.1 样本描述 |
4.2.2 样本特征 |
4.3 检验方法 |
4.3.1 结构方程模型 |
4.3.2 LISREL的应用步骤 |
4.4 数据采样与处理 |
4.4.1 问卷的编码规则 |
4.4.2 采样程序 |
4.4.3 数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验结果 |
5.1 研究方法有效性评价 |
5.1.1 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信度分析 |
5.1.3 效度分析 |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 因子相关性分析 |
5.3 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评价与路径分析 |
5.3.1 基于二阶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的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评价与路径分析 |
5.3.2 分维度的企业伦理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评价与路径分析 |
5.3.3 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比较 |
5.4 假设检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讨论 |
6.1 员工感知到企业伦理行为的构成和验证 |
6.2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对组织信任和认同的影响 |
6.2.1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行为与员工对组织认同的关系 |
6.2.2 员工感知到的企业伦理与员工对组织信任的关系 |
6.3 中间变量之间关系 |
6.3.1 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的关系 |
6.3.2 员工对组织的信任与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的关系 |
6.4 员工态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
6.4.1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
6.4.2 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
6.5 变量间中介效应的验证和讨论 |
6.5.1 组织认同和组织信任的中介效应 |
6.5.2 组织认同、组织信任、工作满意度与情感承诺在企业伦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
6.5.3 组织认同、组织信任、工作满意度与情感承诺在企业伦理与工作绩效的中介效应 |
6.5.4 组织认同、组织信任、工作满意度与情感承诺在企业伦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
6.6 研究结果的意义 |
6.6.1 理论研究意义 |
6.6.2 管理实践意义 |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 |
7.4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生源分析, 知己知彼 |
三、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 |
四、理念模式, 除旧布新 |
五、完美课堂, 改革创新 |
1. 第一印象, 兴趣引导 |
2. 枯燥问题, 风趣幽默 |
3. 知识小点, 旁征博引 |
4. 时间控制, 张弛有道 |
5. 理论实际, 完美结合 |
6. 竞争机制, 动力激发 |
7. 选择时机, 对症下药 |
8. 笑容幽默, 励志教育 |
四、一流产品与“第一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新能源概念车造型设计研究[D]. 焦丹诺.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任寰.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4]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D]. 张茜.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5]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D]. 王龙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6]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D]. 孙菊剑. 苏州大学, 2016(05)
- [7]海淀南部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战略研究[D]. 余新星.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大学生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第一印象差异研究 ——基于某高校经管类专业个案[D]. 孙洪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3)
- [9]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白少君. 西北大学, 2012(05)
-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J]. 林程华. 职业,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