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用报纸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用报纸指导工作

一、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报纸指导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郑保卫[1](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文中提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围绕解决"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怎样办好报纸"这几个核心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精髓。把"党管媒体""人民中心""正确导向""正面宣传"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精髓,提出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有助于我们牢记传统、不辱使命、守正创新、继续前进,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体系、丰富发展世界新闻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冰[2](2021)在《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20世纪后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直接影响了以信息传递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交往和分享的程度被网络媒体无限放大。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也成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载体。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与其商品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商品化一方面加快了网络媒体由社会表层向深层空间延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却使其服务社会意识的本性发生逆转。被遗忘自身意识形态属性的网络媒体逐渐将人类打散成没有深度的碎片,帮助资本实现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网络媒体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问题,最终使人类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压制,在历时与共识层面消解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社会组织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与隐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力量消长进行准确把握,不仅可以借助其商品化进程对网络媒体的时空尺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提供重要依据与凭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与富有远见的指导了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为有效解决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钥匙。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媒体的重要论述作为探索化解两者矛盾现实途径的理论依据,对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撰写内容,论文主要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序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评析,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本章节首先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进行了溯源,即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意识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梳理,对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指明网络媒体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载体。而后分析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具体所指,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第三章主要对网络媒体的商品属性进行了阐释。这一章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首先从学理性视角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价值产生要素、价值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廓清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并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实现需要其进行产业化做了解释说明,对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了概括。第四章着重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矛盾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该章首先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与对立性进行了理论溯源。其次,探讨了二者统一性与对立性的现实表现,并论证其对立性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的严重威胁。最后,从网络媒体的本质、特殊地位与作用、特殊生产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方面指明坚持意识形态第一性原则是网络媒体实现“双性统一”的前提。第五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空间理论的角度,以资本、受众、从业者与政府同网络媒体关系的视角入手,探寻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维度上为正确处理网络媒体的矛盾关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章对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进行了分析。该章节首先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和政府相统一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把握好网络媒体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其次,与第五章相对应,从资本、受众、从业者和政府四个角度入手,在实践层面对平衡二者矛盾关系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廖若兰[3](2021)在《《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文中指出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最艰难的时刻,在战局的关键阶段,《红色中华》社论最能够表达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主张,彰显其政治目的和政治倾向,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凝聚了根据地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是革命战争中不可多得的舆论武器。本文初步探讨了《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以其1931年至1934年之间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社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本分析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红色中华》特殊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内该报舆论动员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其舆论动员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提炼,分析了《红色中华》的舆论宣传在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开展苏维埃建设和反围剿斗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红色中华》在舆论动员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新时代的党刊党报有效引导舆论的现实启示与借鉴。

马绪援[4](2021)在《习近平新闻观研究》文中认为新闻工作是我党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工作,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新闻工作提出指示要求。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习近平新闻观是理论的基础与来源也是继承。它对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指导。目前中国与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非主流意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都产生了错误引导。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引导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建设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闻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被中国化,最终成为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物,是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理论是现实指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发展的基本纲领。新闻工作在当下的进步与创新离不开习近平新闻观的有力且科学的指导。并为我国在国际社会发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观点提供了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部分,能引导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传播中国声音。这对于树立新时代中国形象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习近平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文件等进行凝萃分析。探寻了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来源。其次,对习近平新闻观的地位、习近平新闻观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新闻观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新闻观的价值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总结出习近平新闻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真理性。这可以多方位广视角研究习近平新闻观。本文在部分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融入文章中,这是对习近平新闻观的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从习近平新闻观的渊源探寻到内容解读和特征罗列,再到价值陈述,习近平新闻观是当下新时代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将习近平新闻观所蕴含的具体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在具体实践中,推动新时代新闻工作向前迈进。

王思[5](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批判资本主义、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舆论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不仅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加强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已有的思想理论成果为基础的。一方面,它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所处时代的精准洞悉和深入实践。19世纪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其舆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它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7至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西方其他政论家关于舆论的思考等思想成果的合理借鉴和批判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长期的报刊工作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舆论发展规律和重要作用等的科学认识,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认知逻辑,即舆论演进论、舆论特征论、舆论功能论、舆论控制论和舆论载体论,具体体现为:勾勒了舆论演进的基本轨迹、剖析了舆论具备的基本特征、揭示了舆论包含的巨大力量、阐释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形式、阐明了舆论与报刊之间的关系。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舆论现象和进行舆论斗争,展现了其舆论思想具有显着的实践性、深刻的辩证性、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批判性和话语的生动性等基本特征,显示了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强大的理论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价值。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来看,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志向等层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作,彰显出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无穷的实践力量。

李志[6](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支持和保障的功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有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内容管理和方式方法随之发生革新和变化。而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来说,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1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学术界目前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并深化,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重单向研究而缺系统交叉研究,未能将新媒体和高校宣传思想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种类还不够丰富。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基础。一方面是解释新媒体的概念,从基本情况、信息传播、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新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对宣传思想、高校宣传思想等概念作出解释,其次从工具、有效性提升等角度阐明新媒体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梳理了我国宣传思想相关工作理论,主要介绍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重点研究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八大以后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2章和第3章。第2章总结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不足,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迎来了宣传载体更加丰富,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宣传方法更加多样,师生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传统宣传思想模式亟待创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不可控性加大等挑战。第3章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等原因。第三部分为第4章。第4章研究了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以及对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策略和方法。要遵循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等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宣传思想环境。从策略角度看,要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舆情机制,推进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从具体方法来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媒介素养以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队伍,强化技术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陆新多[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和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立足大局,把握大势,从实际出发,分析新问题,研究新任务,吸收好经验,创新好做法,提出了一系列舆论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及时全面的安排部署,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和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以来,党的舆论工作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得到了进一步推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和紧跟时代脚步两方面的平衡与共同发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党的舆论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举措,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系统研究的角度入手,从舆论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历程和现状,立足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思想文化战线的政治现实,将框架纳入特定的历史范畴内,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大环境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梳理总结,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力图呈现出一套对当前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完整体系。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对比分析和系统总结,全面观照和阐明党在各个时期舆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时代脉络和主要特征,系统思考和深入剖析新时代舆论观的理论创新,突破思维模式,创新研究方式,力图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指导和发展对策,丰富和完善今后党在舆论工作领域的思想观点,尝试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作提供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助推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牛凤燕[8](2020)在《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媒体时代,社会整体传播环境和传播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文化传播特点、受众需求及利益关注点都发生着新的变化。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力量,改变着社会整体传播系统和权力结构,改变着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主导的以媒体机构为基本单位的信息传播模式,重构着媒体与民众之间的传播秩序和权利关系,传播受众话语权日益提升。新的时代境遇和技术环境,也改变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形态,这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积极回应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多元社会思潮活跃,强势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空间,技术升级更是扩大和加快了各种社会思潮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再加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方法、载体、机制等在一定范围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也缺乏有说服力的解答等。这些都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阻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甚至出现学术理论界乃至普通群众热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全媒体时代,我们要改进现有传播模式,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效能,逐步实现人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来助力。本文侧重于对全媒体时代国内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实然”状态探讨,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路。首先,对本文涉及的一般理论和基础概念进行梳理,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全面审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学理上阐明研究和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缘由和意义。其次,从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时代境遇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建框架。再次,具体考察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建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进行一般理论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本章的重点聚焦于全媒体、全媒体时代、机制、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等概念界定,通过界说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相关概念,分析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而阐释全媒体时代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意义。第二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面临的新时代境遇。本章分析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其中既有信息技术升级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利支撑、技术换代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民众观念更新带来的传播机遇;又有全媒体时代整体传播环境的负向影响,传播主体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亟待更新,传播受众注意力被各媒体平台分散,各层级媒介尚未适应技术更新带来的变化等问题,这些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减弱,马克思主义传播也面临困境和难题。第三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问题分析及构建框架。本章从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运行特点的分析入手,探讨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组织方式和综合素质制约着传播效能发挥,传播内容更新滞后于传播受众现实需求,各类传播资源尚未有效整合阻滞着传播顺畅运行以及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互动反馈有待加强等等,并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协同机制、内容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以及反馈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建框架。第四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协同机制。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除了包括传统媒体时代的主体力量,如党和政府各级组织、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体的各层级教育部门、各层级官方主流媒体等,还包含时代发展和技术升级带来的主体扩容,主要扩展对象是大众传播媒体从业者以及部分自媒体宣传力量等。但当前各层级传播主体存在各自为战缺乏系统协同,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专业素质、媒介素养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全媒体传播的主体协同优势,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主体要素。第五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创新机制。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仍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创新机制主要通过传播内容和话语表达两个要素的优化和创新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创新,可以通过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重点的现实转换,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调整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现实实践更新传播内容来实现。而话语表达创新,则需要从注重传播内容解读的人本视角,推动多重传播话语的融合互补以及适应全媒体时代民众的话语偏好三个方面努力。第六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资源整合机制。伴随着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全媒体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丰盈的信息资源、媒介资源以及监管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和平台是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打造全媒体互联媒介平台,实现不同媒介平台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构建起全媒体传播体系;要通过整合显隐互济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效能;要整合多层级监管资源,借助大数据舆情监管等方式,加强对全媒体传播空间的监督和管控,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第七章,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反馈评价机制。研究全媒体时代思想文化传播特点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预期和思想行为接受特点,立足民众利益诉求,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并完善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互动反馈机制。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效果评价的主体、标准及相应的互动反馈,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评价机制。

阳波[9](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杜成斌[10](2020)在《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和新闻舆论工作。他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和现实问题做了深刻阐述;对国内外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做出了科学研判;对推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应对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态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守互联网舆论阵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积极舆论的支撑,让积极舆论成为舆论环境的主流需要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舆论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舆论环境治理的目标是营造积极舆论,去除消极舆论。只有发展理性、健康的社会舆论,抵制消除非理智和不健康的社会舆论,才能让积极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从而营造出积极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积极的舆论一般表明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良好状况,掌控和引导舆论的能力也往往体现着一个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政府历来就重视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通过传统媒体与主流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程,提升了网络和信息安全,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这一系列工作和举措统一团结了全党全社会思想,巩固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舆论环境治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了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介绍了国外代表性国家舆论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了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策略。根据以上研究思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本章需要梳理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理清意识形态安全与舆论环境治理的关系,概括舆论环境治理能力具体包含哪几方面,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舆论环境治理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关国家利益,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总体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三章,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内部挑战包括谣言蛊惑人心,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等;外部挑战包括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等。这些挑战对当前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造成了很大阻碍,也是舆论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章,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章从政府、媒体、网民、社会转型以及外部原因等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原因。其中既有我们自身舆论管理工作的不足,也有国际社会话语权不均衡的原因。第五章,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舆论治理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当前的国际舆论疆界日渐模糊,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发挥其舆论统摄、引领的作用,而绝大部分欠发达国家的舆论则只能被引领、被弱化和被忽略。国际社会中既有一些国家在舆论管理中积极有为,提升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部分国家的舆论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国家利益受损。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的舆论环境治理既有借鉴意义又有警示意义。第六章,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根据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从舆论环境治理的构成要素出发,明确治理对象和治理内容,拓展和优化治理载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全方位治理,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最后形成良好的治理效果。

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报纸指导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报纸指导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
    (一)“为什么办报”:解决办报宗旨和任务问题
    (二)“为谁办报”:解决党报服务和依靠对象问题
    (三)“办什么样的报纸”:解决党报性质和功能定位问题
    (四)“怎样办好报纸”:解决办报的路径方法和原则策略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精髓
    (一)“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精髓
    (二)党报要成为“思想中心”: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精髓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江泽民新闻观的精髓
    (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胡锦涛新闻观的思想精髓
    (五)“党媒姓党”“人民至上”“党性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新闻观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与思考
    (一)党管媒体
    (二)人民中心
    (三)正确导向
    (四)正面宣传
    (五)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序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
    2.1 意识形态及其载体的发展变化
        2.1.1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2.1.2 意识形态载体的发展变化
        2.1.3 意识形态新载体:网络媒体
    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基本特征
        2.2.1 导向性和凝聚性
        2.2.2 虚拟性与现实性
        2.2.3 多元性和自由性
        2.2.4 全球性和民族性
        2.2.5 公共性和政治参与性
    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功能
        2.3.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2.3.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2.3.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2.4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机制
        2.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要素
        2.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方式
3.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学理意涵
        3.1.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
        3.1.2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要素
        3.1.3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方式
    3.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
        3.2.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
        3.2.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作用
        3.2.3 正确运用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3 网络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回溯
        3.3.1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起步
        3.3.2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进程
        3.3.3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新态势
4.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关系的表现
    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
        4.1.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理论溯源
        4.1.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现实表现
        4.1.3 意识形态性第一性是网络媒体“双性统一”的前提
    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对立性
        4.2.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缘起
        4.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表现
        4.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影响
5.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5.1 网络媒体受制于资本的双重逻辑
        5.1.1 资本的双重逻辑
        5.1.2 资本与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5.1.3 网络媒体中资本双重逻辑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5.2 民众责任意识与自觉性的降低
        5.2.1 民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转换
        5.2.2 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5.2.3 民众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5.3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失却
        5.3.1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5.3.2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薄弱
        5.3.3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市场思维发生偏差
    5.4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5.4.1 网络媒体空间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5.4.2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
        5.4.3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滞后性
6.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6.1 处理二者矛盾应掌握的原则
        6.1.1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
        6.1.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6.1.3 市场与政府统一原则
    6.2 处理二者矛盾的途径
        6.2.1 提高行业主体责任意识
        6.2.2 提高社会民众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6.2.3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
        6.2.4 依法管网,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
7.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关于《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作者队伍、编辑特点、报道重心等角度的研究
        2.关于《红色中华》的作用与宣传实践经验的研究
        3.关于《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
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刊的《红色中华》
    (一)《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
        1.创刊背景
        2.办刊宗旨与任务
        3.发展历程
    (二)《红色中华》的宣传机构
    (三)《红色中华》的发行渠道
        1.发行科
        2.中央总发行部
        3.中央局发行部
        4.工农通讯网
        5.邮政发行
        6.红色地下交通线
        7.其他地方性发行机构
    (四)《红色中华》的作者群和受众
        1.作者群
        2.受众群体
二、《红色中华》社论的文本分析
    (一)基于理论研究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二)基于内容分析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1.样本选择与处理
        2.词频分析
        3.样本编码
        4.覆盖率分析
三、《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主要内容
    (一)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舆论动员
        1.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2.传播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声音
        3.积极开展检查工作的舆论监督
    (二)军事斗争中的舆论动员
        1.扩红运动的报道
        2.组织地方武装的报道
        3.支前保障的舆论动员
    (三)推介国内外形势
        1.关于苏区概况的宣传报道
        2.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
四、 《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和效果
    (一)《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方向
        2.强烈的舆论引导
        3.现实的工作取向
        4.广泛的群众需求
    (二)《红色中华》在革命根据地舆论动员的效果
        1.促进苏区民众的政治认同
        2.点燃群众的参战热情
        3.帮助苏区群众认清形势,树立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五、《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现实启示
    (一)舆论动员要强调党性原则,确保动员导向的正确性
    (二)舆论动员要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
    (三)舆论动员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舆论引导新格局
    (四)舆论动员要敢于开展舆论斗争,用事实粉碎谣言
    (五)舆论动员要提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报刊类
    (三)期刊类
    (四)硕博论文类
附录
    附录1 《红色中华》(1931-1934)80 篇社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习近平新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
        (二)列宁的新闻观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新闻观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从地方从政经历中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
        (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对新闻工作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新闻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支撑保障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党性和人民性相互统一
    三、改革创新党的新闻工作
        (一)推动理念创新
        (二)优化内容创新
        (三)探索手段创新
    四、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传播力建设
        (一)优化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
        (二)打造融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基本特征
    一、以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为内在逻辑
    二、以客观真实与社会价值为基本要求
    三、以批判思维与建设视角为理论底色
    四、以创新思维与发展眼光为时代特质
第四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现实价值
        (一)为新闻工作提供科学指南
        (二)加快了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五、基本概念分析
        (一) “舆论”的一般概念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舆论”的概念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 19世纪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舆论繁荣
        (二) 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呼唤争取舆论自由
        (三)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占领舆论阵地
    二、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英法启蒙思想家关于舆论的思想
        (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舆论的思想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舆论的思想
        (四) 其他政论家关于舆论的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舆论演进论:勾勒舆论演进的基本轨迹
        (一) 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舆论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舆论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舆论
    二、舆论特征论:剖析舆论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 共同利益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 政治自由是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 外部因素是舆论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 发达地区和先进阶层的舆论是整个国家舆论的晴雨表
        (五) 逆向反映是压制舆论的必然结果
    三、舆论功能论:揭示舆论包含的巨大力量
        (一) 舆论是国家立法的一种推动力量
        (二) 舆论是权力组织和政治活动家的一种制约力量
        (三) 舆论是普遍的社会活动的一种监督力量
    四、舆论控制论:阐释舆论的社会控制形式
        (一) 挑战舆论
        (二) 争取舆论
        (三) 利用舆论
        (四) 稳定舆论
        (五) 迷惑舆论
        (六) 制造舆论
    五、舆论载体论:阐明舆论与报刊的关系
        (一)报刊整体上代表舆论:报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
        (二) 舆论在无形中制约着报刊:“‘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
        (三) 报刊在舆论中的流通方式:“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显着的实践性: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出发点
    二、深刻的辩证性: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
    三、鲜明的阶级性: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四、强烈的批判性:强烈批判资产阶级的舆论
    五、话语的生动性:巧妙运用喻证的语言表达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为丰富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提供理论养分
        (一) 为列宁的舆论思想提供理论指导
        (二) 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舆论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引导力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志向,持续增强无产阶级舆论斗争的本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新媒体
        1.1.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1.1.3 新媒体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2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3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4 邓小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5 江泽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6 胡锦涛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7 习近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8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2.1.2 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
        2.1.3 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
        2.1.4 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
        2.1.5 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
        2.1.6 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
        2.2.1 宣传载体更加丰富
        2.2.2 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
        2.2.3 宣传方法更加多样
        2.2.4 师生参与更加积极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2.3.1 主流宣传思想遭受冲击
        2.3.2 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2.3.3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
    3.2 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
    3.3 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3.4 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
    3.5 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
    3.6 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
第4章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4.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4.1.1 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的原则
        4.1.2 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的原则
        4.1.3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的原则
        4.1.4 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的原则
    4.2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
        4.2.1 完善领导体制
        4.2.2 健全舆情机制
        4.2.3 推进依法管理
        4.2.4 加强制度建设
        4.2.5 落实保障机制
        4.2.6 创新工作理念
    4.3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
        4.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
        4.3.2 提高媒介素养,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
        4.3.3 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4 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3.5 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团队
        4.3.6 强化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4.3.7 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关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调查问卷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
    2.1 舆论概念、舆论功能作用、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2.1.1 舆论
        2.1.2 舆论的功能作用
        2.1.3 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理论基石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观
        2.2.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观
        2.2.3 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时代脉络
    3.1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强调宣传的舆论观
    3.2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侧重导向的舆论观
    3.3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注重引导的舆论观
    3.4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党的舆论观
    本章小结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基本特征
    4.1 关于舆论宣传的基本特征
        4.1.1 体现党的领导,传播党的声音
        4.1.2 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方向格局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
    4.2 关于舆论导向的基本特征
        4.2.1 高度重视,坚定正确方向
        4.2.2 大局引领,统一思想认识
        4.2.3 以民为本,重视网络舆论导向
    4.3 关于舆论引导的基本特征
        4.3.1 围绕中心任务,转移舆论重心
        4.3.2 注重引导艺术,凝聚社会共识
        4.3.3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架现代引导格局
    4.4 关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
        4.4.1 坚定人民立场,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4.4.2 坚持适时适度,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4.4.3 坚持依法监督,确保科学准确客观
    4.5 关于舆论安全的基本特征
        4.5.1 联系全球形势,推进战略高度
        4.5.2 敢于主动亮剑,引领舆论斗争
        4.5.3 强化网络建设,重视对外传播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创新发展
    5.1 坚持党媒姓党,统一党性与人民性
        5.1.1 加强党性,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
        5.1.2 全党动手,构建大宣传格局
        5.1.3 创新发展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
    5.2 正面宣传为主,加强舆论引导
        5.2.1 紧抓主调,强化正面宣传
        5.2.2 正确导向,拓宽引导途径
        5.2.3 统筹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
    5.3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5.3.1 坚定政治立场
        5.3.2 培养专家人才
        5.3.3 确立角色定位
    5.4 重视网络管控,抢占舆论新阵地
        5.4.1 重中之重抓网络,打造舆论新平台
        5.4.2 注重新媒体建设,挖掘舆论传播新模式
        5.4.3 管好用好互联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5.5 积极推进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5.5.1 强调创新为要
        5.5.2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5.5.3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5.6 提升国际传播力,强调国际话语权
        5.6.1 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5.6.2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5.6.3 增强国际传播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本章小结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工作的实践启示
    6.1 健全预警机制,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6.1.1 强化舆情收集,触摸社会脉动
        6.1.2 成立专业队伍,有效提前预警
        6.1.3 健全常规性和突发性的信息沟通机制
    6.2 完善新闻发布,塑造公众态度
        6.2.1 完善各级新闻发布制度
        6.2.2 建设专业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6.2.3 丰富新闻发布形式
    6.3 打造新媒体铁军,构建互动舆论场
        6.3.1 积极组建属于党的网络舆论工作正规军
        6.3.2 大力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6.3.3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
    6.4 .加大对外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
        6.4.1 善于设置议题,掌握舆论先机
        6.4.2 强化正面宣传,优化传播内容
        6.4.3 统筹媒体资源,提高对外传播力
    6.5 强化网络监管,净化舆论空间
        6.5.1 公开网络政务信息,畅通监督路径
        6.5.2 引导多方参与,加强网络监督建设
        6.5.3 培养网络舆论监督专业工作者,建立专业网络监督管理队伍
        6.5.4 增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公民网络舆论行为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学界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 当前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趋向
    三、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一) 创新之处
        (二) 努力方向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相关概念
        (一) 全媒体与全媒体时代
        (二) 机制与传播机制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
    二、全媒体时代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意义
        (一) 全媒体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
        (二) 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三) 全媒体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四) 全媒体时代提振民众精神世界的需要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面临的新时代境遇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面临的机遇
        (一) 信息技术升级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效能
        (二) 思想文化传播环境更加多元包容
    二、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面临的挑战
        (一) 全媒体时代整体传播环境的负向影响
        (二) 全媒体时代凸显传播主体思想观念的滞后性
        (三) 全媒体时代带来传播受众注意力分散难题
        (四) 全媒体时代推动各层级传播媒介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问题分析及建构框架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特点呈现
        (一) 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共同主导传播进程
        (二) 传播受众话语权提升要求与传播主体平等交流
        (三) 信息技术升级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转向全媒体渠道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问题分析
        (一) 传播主体的组织方式和综合素质制约着传播效能发挥
        (二) 传播内容更新滞后于传播受众现实需求
        (三) 各类传播资源尚未有效整合阻滞着传播顺畅运行
        (四) 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互动反馈有待加强
    三、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框架建构
        (一) 通过主体协同机制,优化传播主体要素
        (二) 通过内容创新机制,增强传播内容吸引力
        (三) 通过资源整合机制,提升整体传播效能
        (四) 通过反馈评价机制,加强互动反馈,规范评估体系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协同机制
    一、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优势巩固
        (一) 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构成
        (二) 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既有优势
    二、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作用发挥
        (一)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扩容
        (二)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时代优势
    三、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 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素质
        (二)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 培养原创内容生产能力
        (四) 增强媒介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全媒体传播的主体协同优势
        (一)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主体协同发力的传播格局
        (二) 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多层级主体协同配合的传播模式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创新机制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创新
        (一)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重点的现实转换
        (二) 适应时代主题变化调整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三) 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现实实践更新传播内容
    二、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表达创新
        (一) 注重传播内容解读的人本视角
        (二) 推动多重传播话语的融合互补
        (三) 适应全媒体时代民众的话语偏好
第六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传播媒介的融合互通
        (一) 打造全媒体互联媒介平台
        (二) 实现不同媒介平台的资源共享
        (三) 强化各层级传播平台的技术融通
    二、传播方式的协同配合
        (一) 巩固显性传播方式已有优势
        (二) 发挥隐性传播方式浸润力量
    三、社会监管资源的整合利用
        (一) 加强对全媒体传播空间的依法监管
        (二) 加强对全媒体传播空间的技术监管
        (三) 加强对全媒体传播空间的舆论监督
第七章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反馈评价机制
    一、巩固完善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互动反馈机制
        (一) 依托全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二) 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把握受众利益诉求
    二、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评价机制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评价主体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评价标准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评价的反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1.1 现实语境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1.2 理论基础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2.1.1 坚持党性原则
        2.1.2 坚持群众路线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2.2.1 强调舆论造势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2.3.2 提倡文风改进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4.2 实践价值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关系之辨析
        (一)意识形态安全
        (二)舆论环境
        (三)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相互影响
    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治理
        (二)政府治理
        (三)舆论环境治理
        (四)舆论环境治理能力
        (五)舆论环境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二)列宁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舆论宣传工作的论述
        (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三)习近平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贡献
第二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
    一、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政权合法性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保障国家经济制度安全
    三、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社会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动员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章 我国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谣言蛊惑人心
        (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
        (三)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
        (四)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
        (五)“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
    二、国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
        (二)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
第四章 我国舆论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原因分析
        (一)舆论治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二)舆论治理队伍需要保质保量
        (三)舆论治理技术和手段需要提高
        (四)舆论治理的法制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二、媒体原因分析
        (一)网络媒体自律意识尚需提高
        (二)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网络自媒体乱象还大量存在
        (四)我国网络媒体行业整体实力较弱
    三、公众原因分析
        (一)部分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二)部分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欠缺
        (三)部分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
    四、社会转型原因分析
        (一)社会阶层分化削弱了国家主流舆论整合力
        (二)利益诉求多元化要求国家主流舆论及时更新
        (三)社会矛盾复杂化降低了公众的国家主流舆论认同感
    五、外部原因分析
        (一)某些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一直存在
        (二)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势尚未改变
第五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一、国外经验参考——以美国为例
        (一)有效的舆论管控
        (二)强大的意识形态输出能力和舆论造势能力
        (三)打造网络舆论传播平台
    二、国外教训警示——以前苏联为例
        (一)逐步丢失了舆论阵地
        (二)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六章 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环境治理理念,提升政府舆论治理能力
        (一)树立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
        (二)树立政务公开的理念
        (三)树立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理念
        (四)树立在整体上把握时度效的理念
        (五)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创新,发挥积极舆论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和引导
        (二)通过媒体融合提升网络主流媒体话语权
    三、提高舆情监控引导能力,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一)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收集机制
        (二)建立健全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三)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四、完善舆论治理的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舆论法律的执行力
        (一)牢固树立依法治舆的理念和思维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网络法律制度体系
        (三)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执法力度
    五、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际话语垄断
        (一)增强综合国力,奠定客观物质基础
        (二)承担国际责任,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三)创新话语体系,提供必要保障
        (四)增强话语传播力,创造必要途径
        (五)有理讲理,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六、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舆论环境的新格局
        (一)加强治理主体普遍自律
        (二)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报纸指导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J]. 郑保卫. 新闻爱好者, 2021(09)
  •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D]. 张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D]. 廖若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新闻观研究[D]. 马绪援. 大理大学, 2021(09)
  • [5]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研究[D]. 王思. 扬州大学, 2021(09)
  •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李志. 南昌大学, 2020(0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D]. 陆新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研究[D]. 牛凤燕. 山东大学, 2020(08)
  • [9]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D]. 杜成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用报纸指导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