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青年女子足球运动现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佳璐[1](2021)在《中国女足职业联赛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女子足球自1997年职业化以来,经历了多次的发展与挫折。时至今日,职业女足赛事在公众关注度和商业收入方面与男足赛事具有巨大差异。球迷群体作为职业体育赛事系统内的消费主体,对于职业赛事的发展运作和盈利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体育产业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析职业女足赛事球迷群体的观赛动机与忠诚度对于职业女子足球未来的宣传推广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国内外关于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相关文献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分析对于中国女子职业足球赛事的球迷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维度的观赛动机对于球迷忠诚度影响的差异性。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于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进行数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增强球迷的观赛动机有助于中国职业女足俱乐部培养忠实的球迷团体。球迷群体的观赛动机对于其忠诚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各维度的动机对于忠诚度的影响有所差别。(2)自我意识类动机是女足球迷对于主队忠诚度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塑造俱乐部的地域文化和品牌效应,提高球迷对于俱乐部的心理依附,从而促进球迷支持俱乐部,进行观看比赛,经济消费等忠诚行为。(3)中国职业女足赛事较难以竞赛质量吸引球迷将是亟需克服的难题。一方面需要赛事方和俱乐部更加注重媒体宣传工作,提高大众对于女子足球运动的认知与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俱乐部方面切实提高赛事技战术水平,向国际上高水准的女子俱乐部看齐,增强赛事的观赏性。(4)男女性球迷群体对于女足赛事的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女足俱乐部的宣传推广工作需要兼顾到球迷群体内男女性球迷的观赛动机特点和偏好。女性球迷也对于女足赛事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需要对这一球迷群体动机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张代顺[2](2021)在《中国队与四强球队进球特征研究 ——以第四、五、七、八届女足世界杯为例》文中认为四年一届的女足世界杯是现代女子足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赛事,历届女足世界杯的四强球队都是经过场场厮杀最终产生的佼佼者,它们在历届世界杯赛场上呈现出的战术打法和进球特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女足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中国女足如果想在强敌如林的世界足坛占据一席之地,就势必要找到与强队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就要取得更多的进球。所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03年第四届、2007年第五届、2015年第七届和2019年第八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决赛阶段中国队与四强球队射门进球的一系列特征进行观察、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进球的数量特征看,历届四强球队的进球数量逐渐减少,到第八届开始增多。中国女足不管是进球数还是场均进球数都与世界强队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的数据在与强队比赛时是很难取得胜利的。2.从进球的时间特征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下半场进球高于上半场进球,进球的高峰期出现在0-15min、45-60min和76-90+min这三个特殊的时间段。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最多的时间段基本符合这一规律。3.从进球队员的场上位置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最多的位置是前锋,其次是前卫,后卫的进球最少。前卫位置的进球数呈上升趋势。中国队四届女足世界杯总体上前锋进球最多,前卫次之,后卫最少。但从单届世界杯来看各个位置进球分布不符合这一规律。4.从进球的区域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正对球门区域的进球多于球门侧面区域的进球,2区即罚球区是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与中国队进球最多的区域。其次,1区(球门区)和3区(罚球区前沿)也是进球较多的区域。5.从进球的射门方式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与中国队进球最主要的射门方式是直接脚射,头顶球射门次之。运球突破射门、接球调整射门、任意球射门与罚球点球虽不及上述两种射门方式,但也是进球的重要射门方式。6.从进球前发起的进攻战术来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以快速进攻和定位球进攻为主。而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仍以阵地进攻为主,定位球进攻为辅。7.从进球数与传递次数的关系来看,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0-5次传球所取得的进球远高于5次以上传球所取得的进球,进球前传递次数与进球数呈负相关,随着传球次数的增加进球明显减少。中国队除第八届外,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陶芳芳[3](2020)在《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对于性别角色的单一界定,已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性别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以尊重个体差异化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前提,本研究从校园女足出发,探讨中学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三个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将自编的《竞技成绩取向问卷》,以及引用前人所编制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我接纳问卷》对长沙市七所中学的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27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成绩取向维度与性别角色维度构成自我接纳外在、内在依托与渠道。通过对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三者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日后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和中学生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资料,而且丰富了有关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自我接纳关系的研究理论,可以更好的让教育者们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本研究所编制的《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经过实践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的测量工具。第二,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良好的成绩取向,并形成了以自我提升为主,全力以赴和竞技体验为辅的成绩取向现象。第三,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双性化性别角色,但受年级和运动年限的影响,性别角色呈现出显着差异。第四,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两两之间显着相关和存在显着预测作用,即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五,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积极的自我接纳,并形成以外在成绩取向维度与内在性别角色维度相兼顾的积极健康自我接纳状态,以便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张瑞珂[4](2020)在《第八届女足世界杯运动员犯规特征研究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女子足球运动水平在快速提升。比赛的节奏不断加快、观赏性和流畅性不断提高、激烈程度逐渐增大、身体接触越来越频繁、犯规手段越来越隐蔽。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队员的犯规动作可能成为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犯规越来越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及裁判员的关注。对世界顶级女足赛事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第八届女足世界杯52场比赛中运动员犯规特征”为研究对象,从一般犯规、越位犯规、纪律处罚三方面出发,对本届女足世界杯运动员犯规行为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客观呈现第八届女足世界杯运动员犯规特征,分析其中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更深入了解当今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第八届女足世界杯决赛阶段犯规总数为1067次,场均犯规20.52次。2、下半场犯规多于上半场,临近比赛结束的第六时段是犯规发生高峰期。3、中场是犯规发生最频繁的场区,在比赛中要注意后场任意球的威胁。4、上肢犯规>下肢犯规>躯干犯规,犯规性质以推、拉、踢、绊摔、冲撞为主。5、共出示124张黄牌,4张红牌,第六时段是出示黄牌的高峰期。6、越位犯规199次,VAR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对越位犯规判罚的准确性。建议:1、运动员应打好体能基础,注意抢截动作的合理性,减少后场失误。2、教练员应注意对守门员全面能力的培养,加强中场组织,提升全队整体防守体系。3、裁判员要充分利用规则使比赛受益,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
许科技[5](2020)在《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进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52场比赛共打进146个进球(不包含淘汰赛阶段罚球点球决定胜负的进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这些进球特征进行研究,旨在发现当今世界女足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46-60分钟和76-90+分钟是本届比赛进球的集中阶段,淘汰赛中上、下半场开场15分钟阶段是进球最多的阶段。前锋位置队员仍然是进球的主力军,世界强队前卫和后卫队员进球数量高于其他球队。进球球门区域最多的是球门右下角,球门的左上角、正上、右上角进球数量高于上一届。进球区域最集中于1 区和3区,本届比赛在罚球区外正面的远射得分相比上一届有所下降。进球中左、右脚运用相比上届更均衡,脚背正面和头球进球数量高于上一届,使用最多的进球部位是脚内侧。最常用的进球方式是抢点直接射门,其次是接球调整射门,淘汰赛阶段各队使用这两种进球方式得分的比例更高。(2)淘汰赛中个人运球突破得分低于小组赛,淘汰赛的进攻质量和对技战术水平要求高于小组赛。(3)四强球队进攻手段多且技战术稳定性强,进攻实力和效率优于其他球队。(4)世界女足各大洲进攻实力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欧洲和南美洲各队整体进攻实力比较稳定,亚非球队整体进攻实力较弱,世界强队进球技术更全面。(5)本届比赛射手榜前三名球员都拥有良好的体能条件和出色的身体素质,进球特征各有特点。拉皮诺埃心理素质较强;摩根射术精湛、全面;怀特善于把握机会,具有较强的个人进攻能力。通过研究对未来中国女足训练和比赛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女足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对球员们的体能训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优秀前锋队员的重点培养,加强对前卫和后卫队员进攻能力的训练。向世界优秀前锋队员学习,培养一些有特点的球员。(2)提高锋卫球员脚内侧射门的运用能力和头球抢点能力,加强射门技术的训练,提高射门的准确性,在训练和比赛中多采用低平球射门。(3)加强球员抢点头球能力训练,要用自身小、快、灵等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球队且稳定的技战术风格,打出属于自身风格特点的比赛。另外,需要提高技战术运用和执行能力、体能和心理素质。(4)在未来比赛中,中国女足在罚球区内正面附近要重点盯防明星球员,重点防范世界强队的罚球区附近的接球调整和抢点直接射门得分。另外,要训练更加有效的罚球区内正面的进攻方式和手段。(5)青少年训练中要加强小球员左右脚的均衡发展,选拔一些优秀的左右脚均衡的球员。
谢松林[6](2020)在《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足球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亚洲和世界足球仍全方位落后,其中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振兴中国足球必须要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不协同的问题比较严重,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只有内部元素之间的协同,才能带来体系结构上的有序,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解释了系统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从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海是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地区和改革示范区,尝试了很多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矛盾,是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最佳的试验田。文章以系统论、协同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可表达为以下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决定协同效应;足球文化是序参量,是决定性变量,直接和通过协同条件间接影响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进而影响协同效应。(2)足球强国的共同经验表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得益于良好的足球文化:以人为本和契约精神衍生了足球并使其按照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有效激发了体系元素的活力,形成了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和职业球员培养效果,而且球员整体输出通畅,投入产出比较高。强国经验显然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相吻合。(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印证了协同发展理论模型: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决定协同效应,其中体系元素的作用更大;序参量对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通过协同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上海现存的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够开放和体系结构欠佳。此外,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上海特色”,包括资源叠加效果良好、专业人才聚集、勇于改革和创新、校园足球引领全国、更具国际视野等。(4)标本兼治是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标本兼治”是指:优化足球文化是治本,对其它维度的优化是治标。各维度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包括:完善政府的评价体系,淡化竞技和成绩,提高足球普及、文化培育、条件建设等基础性指标的权重,以此践行科学发展,形成正确的协同效应观;全国统一注册,完善转会制度,坚决执行青训补偿制度,保障球员和培训机构的基本利益,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激发体系元素活力;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系,在促进体系分化的同时增强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管办分离,强化政府和足协“管”的职责,淡化其“办”的职能,营造良好的自组织环境,变管理为治理;提升足球文化的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各级升学考试,扩大足球普及,淡化社会重文轻武的观念,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
张佳[7](2020)在《近代体育期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与人的身体、精神等内容紧密相关,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之一。期刊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向大众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体育期刊不仅记录着近代体育发展的过程,还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只有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才会有生命力,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会为人类所共享。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近代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体育期刊进行分类,以时空分布、创刊单位和主创人员为指标进行研究;其次探讨近代体育期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代体育期刊的内容在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讨论体育研究方法、宣传体育运动卫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和国家方面看,近代社会中军事体育、民族体育的发展都在体育期刊中有不同方面的讨论和报道;再次以广告为另一个着眼点,对近代体育期刊上刊载的广告内容进行剖析,解读广告对于刊物及社会的影响,展现近代体育期刊在近代历史中的立体感。从体育期刊的内容来看,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刊载内容庞杂、政治色彩浓厚、发行时间短暂、编辑身份双重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代体育期刊在服务社会体育实践、再现地方体育概况、培养高尚运动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动荡、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体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才能从体育期刊中找到近代体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人们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状态、对时人的体育认识、对近代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丰富史学界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资料,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王赞通[8](2020)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天津体育研究(1895-1937)》文中认为天津是近代崛起的一座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政治文化环境,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天津,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中心城市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后,成为近代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最早城市之一,篮球、棒球、垒球、体操、田径等体育活动都是先传到天津并从天津传到全国的。1895年12月8日,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青年会成立,天津青年会成立后,积极推广西方体育项目,培养本土体育人才,组织各类运动会,建造室内外体育场馆,推动了近代天津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大公报》、《益世报》和国内外档案馆所藏天津青年会相关史料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探讨天津青年会对近代天津体育的影响,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创建过程,并概述了天津青年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第二部分论述了天津青年会对西方体育的系统引入,主要包括引进西方体育项目、培养体育人才、建造运动场所。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天津青年会通过组织城际与国内各类体育竞赛,加强了天津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体育交流,促进了近代天津竞技体育的发展。第四部分叙述了天津青年会通过大众传媒和公开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传统武术、女子体育和儿童体育。第五部分从近代天津体育发展的脉络出发,分析了天津青年会如何促进近代天津中西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
刘欣[9](2020)在《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对学生运动员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小学至高中过程中起着衔接的作用。初中校园足球在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初中女子足球队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校园女足在我国逐渐被重视起来。为推动校园女子足球运动和女子足球队在沈阳市的开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沈阳市拥有学生女子足球队的五所学校进行考察,对教练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访谈来了解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足球队的训练情况,运动员的升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业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业的重视情况得到如下结论:1.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学训矛盾并不显着,甚至有训练促进学习的现象。学训矛盾在传统专业训练模式下较为突出,但在校园足球层面不一定如此。2.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梯队建设不足,但对其发展影响不显着。3.教练员均为男性,性别结构不合理,虽然运动没有性别界限,但女性教练员对女子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更为了解,能够更好地和女子运动员进行交流以及更利于女子足球运动的推广。4.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数额不足,难以满足训练和比赛需要。参赛次数少,运动水平难以提高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参赛兴趣。5.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教练员培训不足,仅第四十四中学的教练员表示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能满足其需要。6.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存在制度生态不良现象,五所学校没能从管理、教学、训练整个系统层面进行制度的制定,缺少学生运动员教学制度的保障。
吴丽芳[10](2020)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是国家教育和足球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复杂,任务繁多,单靠某一个部门或区域内无法解决。鉴于此,职能部门率先提出创新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格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分析当前校园足球治理现状和现实困境,借鉴域外校园足球治理经验,继而以利益相关者、治理和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从主体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并以北京市为案例进行实践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校园足球在场地稀少、设备简陋、人才奇缺的薄弱基础上起步,率先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中小学开展,进而普及到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泛开展,逐渐突破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活动项目,发展定位逐渐指向大多数学生,相关配套制度保障逐渐完善,管理体制逐渐转向公共治理演进。第二,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参与主体的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关系紧密度不强,协作网络较为离散。同一系统内部组织协作关系比较紧密,集聚程度较高,其中教育部门是校园足球协同网络的核心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网络密度水平较低,体育部门对其他组织影响力较弱,各级足协、校园足球协会、俱乐部等参与互动增多,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的阻力。第三,当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管理体制不健全、整体供给不足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部门多头混治、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等。协同治理是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提升校园足球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第四,域外校园足球治理主体结构呈现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立足俱乐部、社会多方支持等特征,运行机制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多元化的资源动员、畅通的利益分配等特点。域外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优化校园足球治理机构,发挥足协、俱乐部等专业组织力量,加强不同主体间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校园足球质量发展,完善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职业足球合作框架。协同治理成为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趋势。第五,校园足球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架起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抓手,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了“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在参与主体上实现了“单一主体”向“多方参与”转变,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任务驱动”向“需求驱动”演进,“各自为政”向“利益契合”推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第六,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在治理主体结构方面,综合考量了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能力特点,确立了强调跨部门联合的部门协同、关注委托代理的内外协同、寻求不同等级的府际协同、搭建承上启下的服务平台。在运行机制方面,选择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实现多元主体走向集体行动过程的重要保证。第七,北京市在推进校园足球政策落实、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益于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治理主体结构上,追求教体融合的部门协同,关注政社合作的内外协同,形成国家、市、区、校四级校园足球府际协同网络,搭建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上,呈现资源动员多元参与,利益分配精准契合,多元共治科学高效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影响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协同进程,有利于提升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效果。
二、中国青年女子足球运动现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青年女子足球运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女足职业联赛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对于女足联赛的发展与宣传提供理论性的帮助 |
1.3.2 剖析女足赛事观众动机,扩展体育观赛动机领域的研究 |
2 文献综述 |
2.1 球迷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2.1.2 球迷群体在职业体育中的地位 |
2.1.3 对于球迷群体的分类 |
2.2 对球迷观赛动机的相关研究 |
2.2.1 体验激励类动机 |
2.2.2 自我意识类动机 |
2.2.3 社会性激励类动机 |
2.2.4 外部反馈类动机 |
2.3 对球迷忠诚概念的相关研究 |
2.3.1 态度忠诚 |
2.3.2 行为忠诚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假设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3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4.3.1 变量的定义 |
4.3.2 测量工具 |
4.3.3 量表信效度 |
4.4 科研伦理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样本人口统计学分析 |
5.2 信效度检验 |
5.3 提取动机量表公因子 |
5.4 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5.5 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回归分析与讨论 |
5.6 球迷性别差异的影响与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中国职业女子足球俱乐部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调查问卷 |
(2)中国队与四强球队进球特征研究 ——以第四、五、七、八届女足世界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统计指标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时间的划分 |
2.1.2 队员场上位置 |
2.1.3 进球区域的划分 |
2.1.4 进球射门方式 |
2.1.5 进攻战术 |
2.1.6 进球前传递次数 |
2.2 世界杯比赛进球特征的相关研究 |
2.3 女足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1 世界女足运动发展概况 |
2.3.2 女足世界杯的相关研究 |
2.4 中国女足的相关研究 |
2.4.1 中国女足运动发展概况 |
2.4.2 女足世界杯中国女足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历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特征分析 |
4.1.1 第四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特征分析 |
4.1.2 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特征分析 |
4.1.3 第七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特征分析 |
4.1.4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进球特征分析 |
4.2 历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特征分析 |
4.2.1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成绩 |
4.2.2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射门效果分析 |
4.2.3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时间分析 |
4.2.4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队员场上位置分析 |
4.2.5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区域分析 |
4.2.6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射门方式分析 |
4.2.7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进球进攻战术分析 |
4.2.8 四届女足世界杯中国队射门进球前传递次数分析 |
4.3 历届中国队与四强球队进球特征比较分析 |
4.3.1 进球数量比较分析 |
4.3.2 进球时间比较分析 |
4.3.3 进球队员位置比较分析 |
4.3.4 进球区域比较分析 |
4.3.5 进球射门方式比较分析 |
4.3.6 进攻战术比较分析 |
4.3.7 进球前传递次数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进球整体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3)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源于对足球运动强烈对抗性的描述 |
1.1.2 源于女性参与足球运动的思考 |
1.1.3 源于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校园女子足球的研究综述 |
2.1.1 校园女子足球的概念界定 |
2.1.2 校园女子足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成绩取向的研究综述 |
2.2.1 成绩取向的概念界定 |
2.2.2 成绩取向的相关研究 |
2.3 性别角色的研究综述 |
2.3.1 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 |
2.3.2 性别角色的理论派别 |
2.3.3 性别角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自我接纳的研究综述 |
2.4.1 自我接纳的概念界定 |
2.4.2 自我接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 |
3.2.2 BEM性别角色量表 |
3.2.3 自我接纳问卷SAQ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4 研究假设 |
3.5 理论基础 |
3.6 施测过程 |
3.7 数据统计分析 |
3.8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关系构建 |
4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编制与检验 |
4.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形成过程 |
4.2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编制和修改 |
4.2.1 数据的项目分析 |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3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的现状分析 |
5.1.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整体水平分析 |
5.1.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5.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分析 |
5.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之间的回归分析 |
5.3.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对成绩取向的回归分析 |
5.3.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对性别角色的回归分析 |
5.3.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对成绩取向的回归分析 |
5.4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构架的验证性分析 |
6 讨论与分析 |
6.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和自我接纳之间的现状分析 |
6.1.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良好的成绩取向、性别角色和自我接纳的原因分析 |
6.1.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的人口学统计分析 |
6.1.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讨论 |
6.1.4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讨论 |
6.1.5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讨论 |
6.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 |
6.2.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对性别角色的直接作用分析 |
6.2.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与自我接纳的分析 |
6.2.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分析 |
6.3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构架的讨论分析 |
7 结论与对策 |
7.1 结论 |
7.2 对策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预测问卷) |
附录2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3 Bem性别角色量表 |
附录4 自我接纳问卷 |
致谢 |
(4)第八届女足世界杯运动员犯规特征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女子足球运动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
1.1.2 犯规特征与足球运动的发展相辅相成 |
1.1.3 顺应足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女子裁判员的水平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对犯规战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1.2.2 有利于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与技战术安排 |
1.2.3 有利于裁判员更好的控制比赛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个案分析法 |
2.2.6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统计尺度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犯规现象的研究分析 |
3.1.1 对犯规次数的研究分析 |
3.1.2 对犯规时段的研究分析 |
3.1.3 对犯规区域的研究分析 |
3.1.4 对犯规部位的研究分析 |
3.2 对出示红、黄牌的特征分析 |
3.2.1 对出示红、黄牌数量的研究分析 |
3.2.2 对出示黄牌时段的研究分析 |
3.2.3 对出示黄牌区域的研究分析 |
3.2.4 对出示黄牌原因的研究分析 |
3.3 对越位犯规的特征分析 |
3.3.1 对越位犯规数量的研究分析 |
3.3.2 对越位犯规时段的研究分析 |
3.3.3 对越位犯规区域的研究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进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女足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
1.1.2 近些年来,中国女足与世界强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
1.1.3 国家颁布改革文件,旨在提升中国足球水平 |
1.2 研究意义 |
1.2.1 每届大型比赛都会有它独特的进球特征和魅力 |
1.2.2 探寻女足世界杯扩军24支球队后两届的进球特征变化,了解世界女足发展的最新动态 |
1.2.3 认识中国女足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获得值得参考的数据资料 |
1.2.4 提高世界各国对女足运动发展的关注程度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足球数据统计的研究 |
1.3.2 对进球时间特征的研究 |
1.3.3 对进球球门区域及进球位置区域特征的研究 |
1.3.4 对进球球员场上位置特征的研究 |
1.3.5 对进球使用部位及进球方式特征的研究 |
1.3.6 对世界女足技战术风格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2.2.6 案例分析法 |
2.3 相关统计概念界定 |
2.3.1 进球时间的界定 |
2.3.2 进球位置区域及进球球门区域划分 |
2.3.4 进球球员场上位置划分 |
2.3.5 进球使用部位 |
2.3.6 进球方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第八届与第七届女足世界杯进球特征研究 |
3.1.1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进球数量特征和各队基本信息研究 |
3.1.2 进球时间及进球球员场上位置特征研究 |
3.1.3 进球位置区域及进球球门区域特征研究 |
3.1.4 进球使用部位及进球方式特征研究 |
3.2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小组赛与淘汰赛进球特征对比研究 |
3.2.1 小组赛与淘汰赛进球数量、位置及球员位置特征对比研究 |
3.2.2 小组赛与淘汰赛进球时间、进球球门区域、进球部位及进球方式特征对比研究 |
3.3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四强球队与整体进球特征对比研究 |
3.3.1 四强球队与整体进球数量、位置及球员位置特征对比研究 |
3.3.2 四强球队与整体进球时间、进球球门区域、进球部位及进球方式特征对比研究 |
3.4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不同大洲球队进球特征对比研究 |
3.4.1 扩军后不同大洲球队名额分配情况及实力格局研究 |
3.4.2 不同大洲球队进球数量、位置及球员位置特征对比研究 |
3.4.3 不同大洲球队进球时间、进球球门区域特征对比研究 |
3.4.4 不同大洲球队进球部位及进球方式特征对比研究 |
3.5 第八届女足世界杯射手榜前三名球员进球特征对比研究 |
3.5.1 三名射手基本信息及获奖情况研究 |
3.5.2 三名射手进球特征对比研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
1.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与启示研究 |
1.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
1.3.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协同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1.7.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界定 |
1.7.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
1.7.3 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 |
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1 体系元素基础理论 |
2.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 |
2.1.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的强国经验 |
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与强国经验 |
2.2.1 体系结构基础理论 |
2.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 |
2.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的强国经验 |
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与强国经验 |
2.3.1 协同效应基础理论 |
2.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 |
2.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的强国经验 |
2.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与强国经验 |
2.4.1 协同条件基础理论 |
2.4.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 |
2.4.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的强国经验 |
2.5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与强国经验 |
2.5.1 序参量基础理论 |
2.5.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 |
2.5.3 足球文化建设的强国经验 |
2.6 本章小结 |
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 |
3.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
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强国经验模型 |
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3 结构方程模型解读 |
3.4 本章小结 |
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 |
4.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总体特征 |
4.1.1 协同发展路径特征 |
4.1.2 协同发展总体水平 |
4.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特征 |
4.2.1 竞赛成绩全国领先 |
4.2.2 职业球员输送成绩显赫 |
4.2.3 球员输出存在压力 |
4.2.4 资源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
4.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特征 |
4.3.1 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 |
4.3.2 子系统发展不协调 |
4.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特征 |
4.4.1 纵向结构不清晰 |
4.4.2 横向联系不紧密 |
4.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特征 |
4.5.1 人力资源流动不够自由 |
4.5.2 资金流动不够合理 |
4.5.3 信息资源开放度不高 |
4.5.4 “条块分割”是开放的重要障碍 |
4.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特征 |
4.6.1 国内比较:海派文化有利于体系协同发展 |
4.6.2 国际比较:传统文化有碍体系协同发展 |
4.7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色 |
4.7.1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叠加效果良好 |
4.7.2 上海是全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
4.7.3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 |
4.7.4 上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
4.7.5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 |
4.8 本章小结 |
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 |
5.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整体思路 |
5.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发展思路与对策 |
5.2.1 落实科学发展,优化协同效应 |
5.2.2 完善政府部门评价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
5.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思路与对策 |
5.3.1 提高利益均衡,优化体系元素 |
5.3.2 健全注册、转会和补偿制度,提高利益均衡 |
5.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思路与对策 |
5.4.1 促进分化与整合,优化体系结构 |
5.4.2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促进体系整合 |
5.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发展思路与对策 |
5.5.1 走向善治,优化协同条件 |
5.5.2 加快管办分离,推进足球善治 |
5.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发展思路与对策 |
5.6.1 培育足球文化,优化序参量 |
5.6.2 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培育足球文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近代体育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体育期刊史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体育传播主体的研究 |
(三)关于近代体育期刊发展阶段的研究 |
(四)关于近代体育期刊的个案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创办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分布情况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主办单位 |
(一)体育行政机构 |
(二)体育学校 |
(三)民间体育组织 |
(四)专业出版机构与报社 |
(五)个人与民营商业公司 |
三、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方式 |
(一)综合类体育刊物 |
(二)民族类体育刊物 |
(三)画报类体育刊物 |
(四)专业类体育刊物 |
(五)体育特刊与专号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辑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作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栏目设置 |
(一)评论性栏目 |
(二)信息介绍栏目 |
(三)通讯报道栏目 |
(四)答疑解惑栏目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体育文化传播 |
一、传播体育理论知识 |
(一)探讨体育的含义 |
(二)研究近代体育发展路径 |
(三)普及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 |
二、介绍各国体育发展状况 |
(一)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介绍 |
(二)相同经历国家的体育发展介绍 |
三、提高对女子体育的认识 |
(一)女子体育之重要性 |
(一)女子体育之特殊性 |
四、宣传体育运动卫生 |
(一)规范运动饮食 |
(二)增进运动生理学知识 |
(三)预防与治疗运动中的疾病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国族振兴 |
一、展现“体育救国”思潮 |
(一)“体育救国”思潮下的社会舆论 |
(二)“军事体育化”思想 |
(三)滑翔运动的开展 |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
(一)国术的重要性 |
(二)国术发展的基本内容 |
(三)国术发展的前途 |
三、普及社会体育活动 |
(一)社会体育理论之讨论 |
(二)强化儿童体育 |
(三)普及社会体育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体育期刊中的广告业 |
一、体育产品广告 |
(一)体育知识广告 |
(二)体育器材用具广告 |
(三)体育学校招生广告 |
二、非体育产品广告 |
(一)生活用品广告 |
(二)保健医疗广告 |
(三)奢侈品广告 |
三、近代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及影响 |
(一)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 |
(二)体育期刊广告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特点与影响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
(一)内容庞杂 |
(二)政治色彩浓厚 |
(三)发行时间短暂 |
(四)编辑身份的多重性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
(一)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
(二)推动了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 |
(三)强化了民众体育的开展 |
(四)养成了高尚的运动精神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天津体育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
一、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创建 |
(一)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及全球化过程 |
(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建立及发展 |
二、天津青年会对西方体育的引介 |
(一)引进西方体育项目 |
(二)培养本土体育人才 |
(三)建设运动场地 |
三、天津青年会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 |
(一)组织体育单项比赛与城际运动会 |
1.体育单项比赛 |
2.城际竞赛与运动会 |
(二)参与组织国内重大运动会 |
1.华北运动会 |
2.全国运动会 |
(三)组织与宣传国际重大赛事 |
1.远东运动会 |
2.提出“奥运三问” |
四、天津青年会对中西体育的宣传与实践 |
(一)面向特殊群体的体育宣传与实践 |
1.天津女青年会对女子体育的宣传与实践 |
2.践行“德智体群”并重的儿童教育观 |
(二)双重的宣传方式:大众媒体与公共演讲 |
1.体育与卫生防疫演说 |
2.组织传统武术公开表演 |
五、天津青年会与近代天津体育文化的变迁 |
(一)引导近代天津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 |
(二)促进近代天津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发展 |
(二)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由盛转衰 |
(三)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一)角度创新 |
(二)内容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校园足球 |
(二)学校运动队 |
(三)发展对策 |
二、关于国内校园女子足球队现状研究 |
(一)关于校园女子足球队教练员执教情况研究 |
(二)关于家长对女同学参与校园足球队态度研究 |
(三)关于校园女子足球队学习与训练矛盾的研究 |
(四)关于校园女子足球队场地设施和资金的研究 |
(五)关于校园女子足球队参与各类竞赛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校园女子足球队现状研究 |
(一)关于校园女子足球学训矛盾的研究 |
(二)关于校园女子足球培养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校园女子足球管理体制的研究 |
(四)关于校园女子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 |
四、以往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基本情况的分析 |
(一)女子足球队组建时间与人数分析 |
(二)足球队参与竞赛及成绩情况分析 |
(三)初级中学女子足球队训练情况分析 |
(四)足球队场地器材与经费情况分析 |
二、沈阳市初级中学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一)足球队运动员的年龄和年级分析 |
(二)足球队运动员参与足球运动目的分析 |
(三)足球队运动员对教练员工作评价的分析 |
三、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一)足球队教练员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二)足球队教练员职称与学历情况分析 |
(三)足球队教练员运动专项情况分析 |
(四)足球队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文件情况分析 |
(五)足球队教练员学习与培训情况分析 |
四、沈阳市小学、初中与高中足球队衔接情况分析 |
(一)沈阳市学校女子足球队分布与比例情况分析 |
(二)沈阳市初中女子足球队选材与输送情况分析 |
五、沈阳市初中女子足球运动员学习与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
(一)女子足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情况分析 |
(二)女子足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成绩情况分析 |
(三)女子足球运动员文化课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
(四)女子足球运动员文化课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
(五)教练员与班主任和家长的协调沟通情况分析 |
六、沈阳市初级中学女子足球队制定政策与制度情况分析 |
(一)学校成立校园女子足球队的目的分析 |
(二)初中女子足球队的领导组织机构分析 |
(三)学校领导对女子足球队重视程度分析 |
(四)初级中学女子足球队的相关制度分析 |
(五)学校对初中女子足球队奖励情况分析 |
七、沈阳市初中女子足球队发展对策研究 |
(一)政府和学校制定女足特殊政策 |
(二)扩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理念 |
(三)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 |
(四)增加各级各类校园女足竞赛 |
(五)健全监督和奖励校园女足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10)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校园足球 |
二、协同治理 |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及治理现状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 |
一、发展历程 |
二、制度变迁 |
三、治理演进 |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 |
一、管理体制 |
二、治理模式 |
三、评价方式 |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的现实困境 |
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 |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
三、校园足球服务供给不足 |
第五节 导致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多头混治 |
二、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 |
三、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 |
四、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经验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校园足球 |
一、健全行政管理体制 |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四、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
第二节 立足俱乐部的校园足球 |
一、植根俱乐部的治理主体 |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
三、依靠社会资金渠道 |
四、激发俱乐部的广泛参与 |
第三节 依托社会多方支持的校园足球 |
一、依托英足总管理体制 |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
三、源于社会的资源支持 |
四、实现学校与俱乐部共赢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构建 |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概念框架 |
一、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学习的场域 |
二、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 |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 |
一、部门协同 |
二、内外协同 |
三、府际协同 |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
一、资源动员有力 |
二、多元共治有序 |
三、利益分配合理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实践-以北京市为例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总体概况 |
一、总体介绍 |
二、发展历程 |
三、宏观体制 |
四、治理体系 |
第三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概况 |
一、部门协同 |
二、内外协同 |
三、府际协同 |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
第四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概况 |
一、多方参与的资源动员 |
二、精准契合的利益分配 |
三、科学高效的多元共治 |
第五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 |
一、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二、资源动员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
三、多元共治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
四、利益分配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五、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制度保障 |
二、培育多元主体,提高有效参与 |
三、实现合作共赢,完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访谈一览表 |
附录3 地方校园足球相关负责人访谈一览表 |
附录4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5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6 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遴选专家访谈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中国青年女子足球运动现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女足职业联赛球迷观赛动机与忠诚度的研究[D]. 程佳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中国队与四强球队进球特征研究 ——以第四、五、七、八届女足世界杯为例[D]. 张代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D]. 陶芳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第八届女足世界杯运动员犯规特征研究分析[D]. 张瑞珂. 苏州大学, 2020(03)
- [5]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进球特征研究[D]. 许科技.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 谢松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近代体育期刊研究[D]. 张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天津体育研究(1895-1937)[D]. 王赞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沈阳市初级中学学生女子足球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D]. 吴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