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训练器材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芳,高阳,张恒,程远大,周燕武,李曦哲,刘元奇,王锷,翁莹琪,王宝嘉,曾蔚,李小燕,莫洋[1](2021)在《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日间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总结近年来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RTDS)诊疗过程的相关经验,规范RTDS实施的相关流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的相关专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RTDS经验制定了专家共识,旨在为国内RTDS的开展提供参考。
王怡,陈华亮,华成章,庞珍,周玲君[2](2021)在《基于专利分析的国内骨内输液装置研发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专利的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主体、专利分类号、专利技术要点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骨内输液装置的专利申请现状,重点阐述了骨内输液装置研发的热点及技术要点,提出了下一步研发重点应关注骨内输液装置功能模块的智能优化和加强患者疼痛管理、婴幼儿骨内输液装置的研发、适应野外急救环境需要的装置改进以及相关医学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发等方面。
龙雨涵[3](2021)在《湖北省卫生处研究(1941-1949)》文中认为
杨佳璇[4](2021)在《基于鸢尾素FNDC5/Irisin对放血干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机制的初步探索》文中提出
杨婷倩[5](2021)在《大鼠糖尿病认知障碍的T2 mapping及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T2*WI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晨曦[6](2021)在《人工负氧离子疗法对煤工尘肺患者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赵君[7](2021)在《针刺对膀胱不同状态功能的调节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膀胱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障碍,如尿频、尿痛、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针刺对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有大量的临床文献报道,因此探讨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有重要意义。膀胱功能的正常实现需要膀胱逼尿肌、尿道的共同协调完成,这两者受骶副交感神经(盆神经),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和躯体神经(阴部神经)的支配。其中,盆神经能收缩逼尿肌,松弛尿道括内约肌引起排尿,腹下神经能松弛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促进储尿,阴部神经主要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然而,目前开展针刺调节膀胱生理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均以不同病理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选择次髎/中髎穴、三阴交穴、膀胱俞穴、肾俞穴等,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膀胱尿动力学指标探讨针刺效应;少部分研究同步记录膀胱逼尿肌及盆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的活动来说明针刺效应机制,而对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阴部神经极少涉及。另外,针刺调节效应跟膀胱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均以不同病理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而对生理状态下正常大鼠进行(等容性膀胱和等张性膀胱)研究很少涉及。近年来,穴位本态的研究认为穴位就是动态的、敏化的疾病体表反应部位(反应点),而穴位的定位就是这种“反应点”的规律性总结。基于上述背景资料,本研究先观察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特点,并以此来确定研究穴位,然后通过神经示踪技术探讨研究穴位与膀胱之间的神经节段关系,再设计与研究穴位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作为对照,用电生理学方法在功能层面观察针刺不同节段穴位对等容性膀胱/等张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活动来探索其调节效应及相应的神经机制。目的观察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特点,并以此来确定研究穴位,再探讨研究穴位与膀胱之间的神经节段关系,进一步设计与研究穴位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作为对照,用电生理学方法在功能层面观察针刺不同节段穴位对等容性膀胱/等张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活动来探索其调节效应及相应的神经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研究主要观察急性膀胱炎Evans Blue渗出点来确定研究穴位。9只SD雌性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n=3)和急性膀胱炎组(n=6)。急性膀胱炎造模采用0.3 ml的1.5%双氧水经尿道注入膀胱,留置30 min诱导而成,然后将双氧水排出体外。造模后,两组大鼠均尾静脉注射5%EB,然后2小时后经心脏生理盐水灌流,涂抹脱毛膏脱毛。通过自然光线及荧光标记有机活体成像系统拍摄,观察EB渗出点的分布位置。第二部分研究探索研究穴位与膀胱的神经解剖联系。5只正常雌性大鼠分别在研究穴位和膀胱壁注射微量霍乱毒素亚单位CTB-488和CTB-594,存活4天后,取L5-S2背根神经节,观察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情况,揭示研究穴位与膀胱的神经解剖联系。第三部分研究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不同穴位刺激对膀胱不同状态功能的调节效应及相应机制。30只正常雌性大鼠经尿道插入导管固定,向膀胱灌注0.9%NaCl溶液直至膀胱出现稳定的节律性收缩,成为等容性膀胱,然后同步记录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采用非伤害性刺激(刷毛)、伤害性刺激(钳夹和针刺)随机刺激与研究穴位同节段穴位会阴穴,近节段穴位阴陵泉穴、异节段穴位合谷穴,观察其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的影响,探求不同穴位刺激对等容性膀胱的调节效应和机制。第四部分研究,40只正常雌性大鼠经膀胱插入导管,向膀胱持续灌注0.9%NaCl溶液,当膀胱扩张,当膀胱内压达到阈值压后出现排尿收缩,成为等张性膀胱。膀胱收缩的同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出现爆发性放电。针刺随机刺激会阴穴、阴陵泉穴和合谷穴1min,探求针刺不同穴位对等张性膀胱的调节效应和机制。进一步剪断一侧盆神经,观察针刺会阴穴及盆神经剪断侧阴陵泉穴对观察尿动力学的变化,揭示盆神经在针刺调节膀胱功效的效应机制。结果1.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反应部位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及尿道周围的会阴部,考虑解剖及电信号记录等因素,确定会阴穴为研究穴位。2.在体表会阴穴和膀胱注射微量霍乱毒素亚单位CTB-488和CTB-594后,观察到与两者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别出现在L5-S2和L6-S2节段的背根神经节及其组织切片中,均以L6和S1居多,其中CTB-594标记的神经元大部分出现在S1背根神经节。3.在等容性膀胱,刷毛刺激会阴穴、阴陵泉穴、合谷穴对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等均无影响(P>0.05)。钳夹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收缩间期,增加收缩时间(P<0.01),在钳夹延长收缩间期的同时,也同步延长了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钳夹会阴穴降低最大收缩压力(P<0.05),钳夹合谷对尿动力学无作用(P>0.05),且钳夹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收缩间期,降低最大收缩压力,增加收缩时间(P<0.01)。在针刺延长收缩间期的同时,也抑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针刺合谷对尿动力学无影响(P>0.05)。针刺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针刺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的效应强于刷毛(P<0.01)和钳夹(P<0.05)刺激会阴的效应。4.在等张性膀胱中,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排尿间期,增加阈值压、最大收缩压力和收缩时间(P<0.01)。在针刺延长排尿间期的同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也出现同步延长。针刺合谷对尿动力学及尿道括约肌肌电、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作用不明显(P>0.05)。针刺会阴穴在增加阈值压、最大收缩压力方面的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剪断一侧盆神经后,大鼠排尿间期缩短(P<0.05),最大收缩压力下降(P<0.05),而大鼠的排尿阈值压、基础压和收缩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会阴穴仍能延长排尿间期,增加最大收缩压力、阈值压和基础压(P<0.05),针刺剪断侧阴陵泉穴无明显作用。剪断盆神经前后针刺会阴穴对尿动力学的效应无明显差异(P>0.05),在延长排尿间期、增加最大收缩压力方面,剪断盆神经前针刺阴陵泉穴效应强于剪断后针刺阴陵泉穴效应。结论1.支配会阴穴和膀胱的感觉神经元分布在相同的神经节段,主要在L6-S1背根神经节中,这可能是针刺会阴穴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通路,可以为临床应用会阴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2.等容性膀胱和等张性膀胱中,针刺、钳夹会阴穴、阴陵泉穴对尿动力学和尿道括约肌的效应,可能通过延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与膀胱收缩同步的爆发性放电间隔实现的,这种效应有神经节段性,与膀胱同节段的会阴穴效应最强。3.在不同刺激方式中观察到针刺效应强于钳夹和刷毛刺激,提示对膀胱运动的调节中,高强度刺激优于低强度刺激,刺激的躯体组织结构层面越多,效应越好。4.等张性膀胱中,剪断一侧盆神经后,会阴穴的针刺效应存在,而同侧阴陵泉穴作用消失,提示针刺效应通过盆神经发挥作用。
李怡[8](2021)在《应用SAPAD方法的康复辅具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康复辅助器具使用群体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康复参与者(包括康复者与介护者)对康复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的康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康复群体的体验需求。我国康复辅具领域研究处于摸索阶段,产品种类不丰富、辅具弃用率高、辅具网络服务系统缺乏,康复辅具发展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如何为康复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优化康复训练效果,本文应用符号学路径下的产品建构框架(Semiotic Approach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Design,SAPAD),以用户为中心,康复者与介护者研究为重点,剖析用户行为在物理层、语构层、经验层、语意层、语用层、社会层的深层含义。结合体验设计挖掘康复辅具产品的设计机会点,总结康复辅具产品的设计原则。构建人物角色模型,以康复平台小程序与康复辅具结合的方式完善康复服务模式,进行康复平台小程序与多功能康复辅具产品的设计。完善SAPAD理论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为康复领域研究提供设计实践参考。首先,确定研究方法与路径。根据研究背景明确康复辅具设计研究的意义与机遇,研究SAPAD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了解先进理念、康复服务体系、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对辅具领域的问题与创新点进行梳理。其次,开展用户调研。收集调研机构与用户信息,进行调研用户信息聚类筛选。将山东省康复医院的典型康复者与介护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进行用户调研,收集康复者与介护者两类人群的康复行为信息。再次,通过SAPAD理论框架进行“行为-物-意义”的映射分析。挖掘行为在六个层次的含义得到核心意义簇。重构功能服务模块,得到产品创新机会点,结合体验设计分析总结出康复产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安全性原则、功能多样化原则、交互性良好原则、操作易懂好用原则、记录反馈可视化原则。最后,进行康复辅具产品的设计实践。构建人物角色模型,构架康复服务系统,完成包括康复平台小程序和多功能康复辅具产品设计实践。
胡洁蔓[9](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付莹[10](2021)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研发 ——基于反馈理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开发基于乳腺癌术后群体康复训练需求调查的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监控和指导提供有效方法,并对原型机进行测试。方法:(1)需求调查: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进行需求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法纳入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1)被诊断为乳腺癌且接受过乳腺癌手术治疗;(2)沟通无障碍,能用普通话交流;(3)对研究感兴趣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并发症且不能进行术后上肢功能训练的患者;(2)病情波动不能配合或中途退出者。医护人员纳入标准:(1)乳腺外科工作5年以上;(2)沟通无障碍,能用普通话交流;(3)对研究感兴趣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正在参与其他调查或研究的医护人员;(2)中途退出调查的医护人员。基于访谈目的结合文献分析设计访谈提纲,主要包括2部分:(1)上肢功能锻炼的经验;(2)对上肢功能锻炼实时反馈设备的期待和需求,采用半结构化深入访谈法收集访谈过程中的数据。(2)系统研发:研究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号处理与反馈模块及数据管理模块。使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动作信号构建信息采集模块。使用R语言编写单片机代码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基于MATLAB对上位机进行编程,通过屏幕显示和语音反馈构建信号处理与反馈模块。基于语音芯片建立语音数据库,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建立动作数据库,二者构成数据管理模块,对输入数据进行管理。系统运行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使用设备进行康复锻炼,系统采集动作信息,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三轴加速度和欧拉角到Arduino单片机,对角加速度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单片机对动作进行检测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割,由于采样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进行识别前,需要采用多个门限分割的方式,处理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从而确定动作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当动作达到标准时,系统给予患者语音鼓励并计数,屏幕显示当前模式,动作完成次数和消耗卡路里计数,完成四个循环后进入下一项目环节,当未达到标准时,系统给予提示。康复系统的动作包括:握拳(握松拳)、旋腕(腕关节360度旋转)、屈肘(前臂活动180度)、上举(患肢由自然位抬高至90度)、外展(平举双臂呈180度,慢慢向上抬,抬至两臂平行)。本系统设计的动作包括术后初期肌力锻炼,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及康复中后期肩关节的活动,比较全面并且对不同术后阶段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普适性。(3)系统测试:原型设备研发后,招募健康的受试者进行系统准确性测试,工作人员准备1台电脑、1台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康复训练实时反馈原型机。工作人员对受试者讲解本次系统测试的目的与过程,使受试者保持站姿,穿戴原型机,将单片机固定于手腕处,告知受试者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掌心朝下,跟随系统指示完成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后,回到双手自然下垂的初始位置。对受试者的动作进行连续采集,同一动作重复32次为一组,每名受试者完成1次完整的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采集的过程中系统连续记录数据。测试过程中,受试者应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完成动作,避免其他大幅度可能会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动作,比如转动身体、站立或者走动等,系统功能测试后对受试者进行系统使用体验调查,基于访谈目的结合文献分析设计访谈提纲,主要包括3部分:(1)对实时反馈设备的了解和看法;(2)使用实时反馈设备的情况及影响因素;(3)优化实时反馈设备的建议,采用半结构化深入访谈法收集访谈过程中的数据。结果:(1)需求调查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1)现有康复训练的体验;(2)对实时反馈设备的态度;(3)对实时反馈设备的期待。(2)系统测试结果:健康受试者检测结果显示系统平均检出率达到96.94%,检出率最高的动作为握拳,检出率为98.75%。检出率最低的动作为旋腕动作,检出率为93.75%。语音提示、卡路里计算及动作计数等功能均正常。对10名受试者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提炼,共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1)应用系统的经历体验;(2)应用系统的影响因素;(3)系统优化的建议启示。结论:(1)乳腺癌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呈积极的接受态度。患者对该系统的需求调研显示,易用性的需求是最高的,对准确率、穿戴舒适度、内容丰富程度等需求也较高。(2)本研究所开发的系统设置两种模式保证不同患者的康复训练安全性,设备材质透气柔软,系统测试表明本研究所开发的系统准确率较高,患者的使用体验较好,具有较强的可用性。
二、静脉注射训练器材的现状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训练器材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RTDS体系的建立 |
1.1 硬件设施 |
1.2 医护人员准入标准 |
1.3 诊疗流程 |
2 RTDS的过程管理 |
2.1 手术前管理 |
2.1.1 适合进行RTDS的胸外科手术类型 |
2.1.2 患者选择 |
2.1.3 手术前麻醉评估 |
2.1.4 手术预约管理 |
2.1.5 术前健康宣教 |
2.1.6 术前呼吸锻炼 |
2.2 手术当日管理 |
2.2.1 入院当日再评估与术前准备 |
2.2.2 围术期抗生素应用管理 |
2.2.3 麻醉管理 |
2.2.4 术中操作管理 |
2.2.5 术后早期管理 |
2.2.6 RTDS术后护理特点 |
2.3 手术次日管理 |
2.3.1 拔除胸腔引流管指征 |
2.3.2 术后ERAS要点 |
2.3.3 出院标准 |
2.3.4 出院康复指导与随访 |
3 RTDS的安全管理 |
3.1 应急预案 |
3.1.1 住院期间应急预案 |
3.1.2出院后应急预案 |
3.2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估 |
3.3 病历管理 |
4 展望 |
(2)基于专利分析的国内骨内输液装置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专利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1.1 专利数据来源 |
1.2 专利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利申请数量 |
2.2 专利申请主体 |
2.3 IPC |
2.4 专利技术要点 |
2.4.1 手动和电动穿刺输液装置的技术要点 |
2.4.2 骨内输液辅助固定装置的技术要点 |
2.4.3 骨内输液模拟训练装置的技术要点 |
3 讨论 |
3.1 优化功能模块和加强疼痛管理 |
3.2 加强适应野外急救环境需要的改进研发 |
3.3 加强婴幼儿骨内输液装置的研发 |
3.4 加强模拟训练装置的研发 |
4 结语 |
(7)针刺对膀胱不同状态功能的调节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现状 |
一 下尿路概述 |
二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调节膀胱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急性膀胱炎下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位置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会阴穴与膀胱相关感觉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数据统计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不同穴位刺激调控等容性膀胱的效应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节律性排尿收缩 |
2.2 刷毛刺激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
2.3 钳夹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
2.4 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
2.5 会阴、阴陵泉的不同刺激效应比较 |
3 讨论 |
3.1 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相关的周围神经 |
3.2 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与神经节段性相关 |
3.3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与膀胱状态、刺激方式、刺激穴位深度相关 |
实验四 针刺调控等张性膀胱的效应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盆神经完整时,针刺不同穴位对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
2.2 剪断一侧盆神经后,尿动力学的变化 |
2.3 剪断一侧盆神经后,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对等张性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
2.4 剪断一侧盆神经前后,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效应比较 |
3 讨论 |
3.1 膀胱收缩时,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盆神经的活动 |
3.2 等张性膀胱和等容性膀胱的差异 |
3.3 盆神经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8)应用SAPAD方法的康复辅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SAPAD理论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康复辅具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国内康复辅具现状研究 |
2.1.1 国内康复领域成果研究 |
2.1.2 国内康复产业现状研究 |
2.2 国外康复辅具现状研究 |
2.2.1 国外康复领域成果研究 |
2.2.2 国外康复产业现状研究 |
2.3 康复辅具概述 |
2.3.1 康复辅具概念及分类 |
2.3.2 康复辅具功能 |
2.3.3 康复辅具服务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户行为调研 |
3.1 拟定调研方案 |
3.2 确定研究用户群体 |
3.3 典型用户行为调研 |
3.4 康复服务流程调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SAPAD的康复行为分析 |
4.1 典型康复行为与物的映射 |
4.1.1 康复者行为与物的映射 |
4.1.2 介护者行为与物的映射 |
4.2 康复行为与意义映射分析 |
4.2.1 康复者行为与意义映射分析 |
4.2.2 介护者行为与意义映射分析 |
4.3 康复训练行为意义聚类 |
4.3.1 语构层意义聚类分析 |
4.3.2 经验层意义聚类分析 |
4.3.3 语意层意义聚类分析 |
4.3.4 语用层意义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意义分析的辅具产品机会点分析 |
5.1 核心意义簇建构 |
5.2 意义与物的映射分析 |
5.3 构建康复活动功能模块 |
5.4 基于用户体验的康复辅具产品设计原则 |
5.4.1 安全性原则 |
5.4.2 功能多样化原则 |
5.4.3 交互性良好原则 |
5.4.4 操作易懂好用原则 |
5.4.5 记录反馈可视化原则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康复辅具产品设计实践 |
6.1 人物角色构建 |
6.2 康复服务系统架构 |
6.2.1 康复服务设计构想 |
6.2.2 康复服务平台设计 |
6.3 康复辅具产品设计 |
6.3.1 产品定位 |
6.3.2 概念设计及分析 |
6.3.3 草图深化 |
6.4 设计方案展示 |
6.4.1 多功能康复辅具产品设计效果图 |
6.4.2 康复平台小程序界面设计 |
6.5 主观满意度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康复辅具产品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实践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着信息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奖励情况 |
(9)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研发 ——基于反馈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康复训练 |
1.1.2 生物反馈技术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伦理许可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时反馈系统设计需求调查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的选择 |
2.1.2 抽样方法 |
2.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4 样本量 |
2.2 研究工具 |
2.2.1 研究者 |
2.2.2 研究器材 |
2.2.3 访谈提纲 |
2.3 数据收集 |
2.3.1 访谈前准备 |
2.3.2 访谈过程 |
2.4 数据分析 |
2.4.1 转录文本 |
2.4.2 资料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质性研究结果 |
2.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6.2 质性研究主题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3章 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研发 |
3.1 系统设计康复机理 |
3.1.1 乳腺癌术后上肢障碍 |
3.1.2 运动康复需求 |
3.1.3 上肢生理结构分析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设计要求 |
3.2.2 系统结构设计 |
3.2.3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系统模块搭建 |
3.4 系统研发结果 |
第4章 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测试 |
4.1 系统功能测试 |
4.1.1 系统功能测试方法 |
4.1.2 系统功能测试结果 |
4.2 系统使用体验调查 |
4.2.1 系统使用体验调查方法 |
4.2.2 系统使用体验调查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静脉注射训练器材的现状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 张春芳,高阳,张恒,程远大,周燕武,李曦哲,刘元奇,王锷,翁莹琪,王宝嘉,曾蔚,李小燕,莫洋.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8)
- [2]基于专利分析的国内骨内输液装置研发进展[J]. 王怡,陈华亮,华成章,庞珍,周玲君.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7)
- [3]湖北省卫生处研究(1941-1949)[D]. 龙雨涵.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鸢尾素FNDC5/Irisin对放血干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机制的初步探索[D]. 杨佳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大鼠糖尿病认知障碍的T2 mapping及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T2*WI研究[D]. 杨婷倩. 南华大学, 2021
- [6]人工负氧离子疗法对煤工尘肺患者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周晨曦.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7]针刺对膀胱不同状态功能的调节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 赵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8]应用SAPAD方法的康复辅具设计研究[D]. 李怡.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9]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实时反馈系统研发 ——基于反馈理论[D]. 付莹.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