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芦荟产业发展新契机(论文文献综述)
万金志,谢智勇,姚美村,徐新军,刘丹[1](2015)在《以科技为原动力 创新驱动 促进芦荟产业转型升级》文中提出芦荟是大众已经比较熟悉的一种特殊植物,其抑菌、抗炎、保肝、降血糖、抗辐射、抗肿瘤以及美容护肤功效也耳有所闻。芦荟的价值与其生命力在于能为我们提供多种保健、治疗功效,因此,芦荟的功能性产品必须保持或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功效。芦荟为什么有那么多功效?产生功效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怎样起作用?怎样合理利用?科学地开发利用芦荟必须利用系统分离结合药效学实验、生物活性筛选、
万建锋[2](2014)在《我国芦荟产业化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芦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神奇植物,集药用、食用、美容、保健和观赏价值于一体,颇具开发前景。芦荟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芦荟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芦荟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其次,芦荟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进新农村的和谐与发展。再次,芦荟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引导资本流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四,芦荟产业化的实践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在产业链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最后,芦荟产业化与新型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联动,拉长了产业链,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环境与风貌的改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我国的芦荟产业化发展状况为着手点,分析了我国芦荟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海南与浙江两省的芦荟产业化发展状况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了我国芦荟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芦荟产业总体规划缺失、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芦荟产业化设备与技术匮乏、芦荟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芦荟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健全。随后,文章又分析了国外尤其是美、日、韩三国芦荟产业化的模式与经验,对我国的芦荟产业化进行了反思。最终,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从加强芦荟产业总体规划、培育并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注重技术创新与深加工技术研发以及建立健全芦荟产业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芦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中国芦荟产业化的发展既有利于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重大的力量,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文的研究和论述能给我国芦荟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田玥[3](2013)在《汉长安城遗址区高庙村与遗址关系的分析和评价》文中认为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历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遗址周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遗址区内村庄建设发展速度显着提升,汉长安城遗址面临着城市发展侵蚀的巨大压力。目前,出于对遗址遗迹安全的考虑,在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下意识的就认为村庄的存在和发展对遗址有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从而将遗址内的村落当做是一种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将遗址内村庄全部拆迁,进行遗址外安置。那么遗址区内村庄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是否真的不可调和?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解决办法?所有这些关键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村庄生产生活活动对于遗址到底有没有影响,影响方式如何。本文选取高庙村这一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村庄的历史发展及现状、遗址分布与保护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然后,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对高庙村现有的主要生产生活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并针对具体活动的发生情况,从配套建设等各方面出发,对村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对村庄与遗址关系进行了评价与展望,认为不同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在未来工作中需要区别对待,高庙村作为明清至今的老村,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不应简单的将其历史抹去,可以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避免对遗址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遗址保护与村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对高庙村案例的研究,对遗址区内农村聚落的“去”与“留”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探寻出一条遗址与遗址区内村庄和谐发展的道路。
兰志琼[4](2012)在《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中药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白芷为四十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同许多道地药材一样,虽近年来研究报道颇多,但有关其活性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研究,特别是相关植物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开展及深入。前期研究已初步发现白芷的活性成分香豆素与其分泌组织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报道极少。本文通过科学、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两者的具体关系,为进一步阐释白芷香豆素类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奠定扎实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揭示白芷药材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基础研究,其结果对进一步推进白芷药材的鉴定、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获得原始创新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植物组织、细胞水平为切入点,积极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现代生物学先进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SLCM)等,结合中药学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白芷活性成分香豆素类与其分泌组织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研究首次开展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芷根、茎、叶中均分布有分泌组织,集中在药用部位根的韧皮部中及茎、叶的维管束周围;不同营养器官中的分泌组织其结构基本一致。重点开展了白芷药用部位根中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掌握了其分布、结构和类型:栓内层散在分布分泌腔;韧皮部中密集分布分泌道,且呈现径向放射状排列。2.白芷根分泌道的超微结构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白芷根分泌道的超薄切片制备技术;并运用TEM技术观察白芷根中分泌道的超微结构,揭示了其超微结构特征。白芷根中分泌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质体、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数目较多,但质体很少观察到内膜结构,线粒体嵴不发达,内质网、核糖体均分布在上皮细胞靠近腔组织细胞壁一侧的细胞质中;而周围相邻薄壁细胞中的质体发育良好,具有复杂的内膜结构并积累淀粉。3.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研究通过白芷根冰冻切片主要影响因素保护剂、包埋剂、切片厚度及切片方法的考查,结合植物冰冻切片的基本制作步骤,首次确定白芷根冰冻切片的最佳制备方法;并运用冰冻切片和荧光显微镜技术,首次通过实验发现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仅分布于分泌组织中;同时,引入SLCM技术进行了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对定量探索研究。4.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关系研究参考有关研究报道,结合白芷根分泌组织解剖学特征,首次提出白芷根韧皮部分泌道密度系数的测算方法,其测算公式为:分泌道密度系数=皮部比例(%)×分泌道密度(个/mm2)×分泌道面积(近似为圆形,μm2);并运用其开展了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分泌道密度系数愈大,其欧前胡素含量愈高。本研究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植物学研究方法,结合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中药学研究方法,将中药活性成分与植物内部结构联系起来,从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来源角度研究中药,学科结合,优势互补,方法创新,为开拓出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拓展中药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元江县史志编纂办公室[5](2010)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11月22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在县城召开。1981年年内,建立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全县各族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余健[6](2010)在《团结奋进,努力推动我国芦荟产业健康发展——2010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主要工作回顾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5年来,委员会严格遵守委员会《章程》,坚持委员会宗旨,在科技部农村中心和中国民营科技进促会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呵护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和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为芦荟产业服务,为会员企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行
李慧敏[7](2009)在《芦荟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芦荟产品的基本特点和芦荟产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结合一般产品销售渠道设计的原理,有针对性提出芦荟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和选择的未来方式:专卖店、电子商务、大型营销集团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支撑体系。
罗秉俊,太江超[8](2008)在《库拉索芦荟凝胶作为新资源食品应用的一些探讨》文中认为芦荟是多年生百合科草本植物,人类认识和使用芦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叶片厚实多肉,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属于含有较为丰富营养物质的一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芦荟誉为"21世纪人类最佳保健食品之一",国际食品法典将其列为蔬菜。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芦荟食品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芦荟便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
记者 胡冀[9](2008)在《芦荟产业发展再获新契机》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记者胡冀)2008年6月18日,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主办,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承办的“芦荟新资源食品新闻发布会”在广东中山金钻酒店举行。 会上,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齐先朴[10](2008)在《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整合一般是指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结果,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大致(不是绝对)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整合功能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总体上保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一般包括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组织整合功能。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得好坏是其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是世纪之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互联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快捷的传输速度、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技术特点,推进了社会思想文化、利益关系和组织形态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信息化既给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带来了机遇,也对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社会整合功能构成严峻的挑战。面对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如何站在时代前列,趋利避害,应对信息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研究执政党社会整合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信息时代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参与、组织格局变化的实际出发,系统地阐明信息化给党的意识形态整合、政治整合和组织整合带来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并重点论述了党顺应信息化趋势,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组织整合功能的具体途径。论文包括引言、正文五章和结语。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并概括了论文的研究重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什么是社会整合、执政党与社会整合的关系、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内涵、特点、作用等基本问题切入,条分缕析,层层推进,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作一系统的理论分析。第二章论述了什么是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信息化给执政党社会整合带来的机遇,以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整合、政治整合和组织整合在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三章在剖析互联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构成的严峻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牢牢把握网上的舆论导向、加强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健康的网络文化等增强党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举措。第四章论述了信息网络快速、便捷、互动、平等、没有强权和中心的技术特点,使公民通过网络直接参政议政成为可能。顺应网络政治发展趋势,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强化网络监督作用,规范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阐述了信息化所具有的扁平化延伸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对传统的纵向管理体制构成的挑战。提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化,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电子党务,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的具体对策。结语对全篇论文作一简要总结,认为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党只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增强意识形态整合、政治整合和组织整合功能,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中国芦荟产业发展新契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芦荟产业发展新契机(论文提纲范文)
(1)以科技为原动力 创新驱动 促进芦荟产业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驱动, 促进芦荟产业转型升级 |
产学研结合, 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 |
依托中山大学科研平台, 加强芦荟基础研究 |
任重道远, 辉煌在前 |
(2)我国芦荟产业化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中国芦荟产业化发展概况 |
2.1 中国的芦荟文化与消费 |
2.2 中国芦荟产业化发展历程 |
2.3 中国芦荟产业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
2.3.1 中国芦荟产业的发展潜力 |
2.3.2 中国发展芦荟产业的优势 |
3 中国芦荟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芦荟产业化发展总体现状 |
3.1.1 中国芦荟种植现状 |
3.1.2 中国芦荟加工现状 |
3.1.3 中国芦荟研发现状 |
3.1.4 中国芦荟贸易现状 |
3.2 中国不同地区芦荟产业化发展状况对比——以海南和浙江为例 |
3.2.1 基本情况对比 |
3.2.2 产业化模式对比 |
3.2.3 科研技术发展对比 |
3.3 中国芦荟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3.3.1 芦荟产业总体规划缺失 |
3.3.2 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
3.3.3 芦荟产业化设备与技术匮乏 |
3.3.4 芦荟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
3.3.5 芦荟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
4 国外芦荟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4.1 国外芦荟产业化发展概况 |
4.2 国外芦荟产业化发展基本经验 |
4.2.1 发展规模化的产业市场 |
4.2.2 完善的芦荟产品类型结构 |
4.2.3 规范市场运行管理 |
4.2.4 注重新产品开发研究 |
4.2.5 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
5 中国芦荟产业化发展对策 |
5.1 加强芦荟产业总体规划 |
5.1.1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方向 |
5.1.2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芦荟加工业 |
5.1.3 统筹建设芦荟种植基地 |
5.1.4 联动发展拉长芦荟产业链 |
5.2 培育并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5.2.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扶植龙头企业 |
5.2.2 以企业为中心,协调各产业链关系 |
5.3 注重技术创新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
5.3.1 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协作 |
5.3.2 结合传统中医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
5.3.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
5.4 建立健全芦荟产业服务体系 |
5.4.1 加强芦荟产业金融支持 |
5.4.2 健全芦荟市场监管制度 |
5.4.3 构筑产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3)汉长安城遗址区高庙村与遗址关系的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范围及内容的界定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2 汉长安城遗址区高庙村背景概况 |
2.1 汉长安城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背景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2.1.2 历史背景 |
2.2 高庙村历史概况 |
2.2.1 历史溯源 |
2.2.2 建置沿革 |
2.2.3 村落空间发展演变 |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2.4 高庙村现状概况 |
2.4.1 人口情况 |
2.4.2 土地利用现状 |
2.5 相关遗址考古及保护情况 |
2.5.1 北墙、洛城门、城壕遗址考古及保护情况 |
2.5.2 道路遗址考古及保护情况 |
2.5.3 北周小城考古及保护情况 |
2.6 小结 |
3 高庙村生产生活活动类型 |
3.1 村庄建设活动 |
3.1.1 民居建设活动 |
3.1.2 基础设施建设活动 |
3.1.3 修建坟墓 |
3.2 生产经营活动 |
3.2.1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
3.2.2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
3.2.3 商业服务业经营活动 |
3.3 其它活动形态 |
3.3.1 挖沙行为 |
3.3.2 库房、堆场建设活动 |
3.3.3 垃圾倾倒行为 |
3.4 小结 |
4 高庙村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4.1 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4.1.1 民居建设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a.住宅建设用地扩张与遗址的关系 |
b.民居建筑结构变化及地基挖深对遗址的影响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a.道路建设与遗址关系 |
b.管线敷设等配套建设活动与遗址关系 |
4.1.3 修建坟墓与遗址关系分析 |
4.2 生产经营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4.2.1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a.企业建设用地扩张与遗址的关系 |
b.企业配套建设活动与遗址的关系 |
c.企业生产活动与遗址的关系 |
4.2.2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a.植物根系对遗址的影响 |
b.配套建设活动与遗址关系 |
4.2.3 商业服务业经营活动与遗址关系分析 |
a.商业服务业占地经营活动用地的扩展与遗址的关系 |
b.配套建设活动对遗址的影响 |
4.3 其他活动形态与遗址关系分析 |
4.3.1 挖沙行为与遗址关系 |
4.3.2 库房、堆场建设与遗址关系 |
4.3.3 垃圾倾倒行为与遗址关系 |
4.4 小结 |
5 高庙村与遗址关系的评价及展望 |
5.1 高庙村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关系评价 |
5.1.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5.1.2 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关系评价 |
5.2 高庙村与遗址关系展望 |
5.2.1 遗址区内人口与聚落调控的普遍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a.人口与聚落调控的普遍措施 |
b.可能存在的问题 |
5.2.2 高庙村未来在遗址内留存的可能性 |
a.高庙村是“去”是“留”? |
b.生产生活活动的行为规范 |
5.3 遗址保护与村庄管理策略 |
5.4 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 1:高庙村村民住房面积调研情况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显微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分泌组织的结构 |
3.2 根中分泌组织 |
3.3 茎中分泌组织 |
3.4 叶鞘中分泌组织 |
3.5 叶柄中分泌组织 |
3.6 叶片中分泌组织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章 白芷根分泌道的超微结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白芷根分泌道超薄切片的制作条件筛选 |
2.1.1 组织块的大小 |
2.1.2 磷酸缓冲液的pH值 |
2.1.3 锇酸固定时间 |
2.2 透射电镜下观察白芷根分泌道超微结构 |
3 结果 |
3.1 白芷根分泌道超薄切片的制作技术 |
3.2 白芷根分泌道超微结构特征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章 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制作白芷根冰冻切片 |
2.1.1 保护剂的筛选 |
2.1.2 包埋剂的筛选 |
2.1.3 切片厚度的筛选 |
2.1.4 切片方法的筛选 |
2.2 运用荧光显微镜进行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
2.3 运用SLCM技术进行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定位与相对定量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白芷根冰冻切片的制作技术 |
3.2 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分布 |
3.3 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对定量实验研究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四章 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采集实验材料 |
2.2 测算分泌道密度系数 |
2.2.1 白芷根横切片的制作及显微观察 |
2.2.2 测算皮部比例系数 |
2.2.3 测算分泌道密度 |
2.2.4 测算分泌道面积 |
2.2.5 计算分泌道密度系数 |
2.3 测定欧前胡素含量 |
2.4 相关性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 |
3.2 白芷根欧前胡素含量 |
3.3 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与其内部结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其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芦荟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芦荟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
2产品销售渠道的基本情况 |
3芦荟销售渠道的建立和选择 |
(8)库拉索芦荟凝胶作为新资源食品应用的一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库拉索芦荟凝胶成为新资源食品原料之路 |
库拉索芦荟凝胶新资源食品技术标准及生产过程的控制 |
库拉索芦荟凝胶可用于任何食品 |
(10)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社会整合”的基本内涵 |
一、概念界定 |
二、社会整合的客体 |
三、社会整合的主体 |
第二节 执政党社会整合 |
一、执政党的角色特征 |
二、执政党社会整合的方式 |
三、执政党社会整合的特点 |
第三节 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 |
一、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资源 |
二、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 |
三、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作用 |
第二章 信息化给党的社会整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一节 信息网络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效应 |
一、信息网络的基本特征 |
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信息化给党的社会整合带来的机遇 |
一、信息化给党的意识形态整合带来的机遇 |
二、信息化给党的政治整合带来的机遇 |
三、信息化给党的组织整合带来的机遇 |
第三节 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面临的挑战 |
一、信息化给党的意识形态整合带来的挑战 |
二、信息化对党的政治整合的挑战 |
三、信息化对党的组织整合的挑战 |
第三章 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
第一节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
一、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 |
二、网上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的对策 |
第二节 加强网上理论阵地建设 |
一、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
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
第三节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
二、防止网上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消极文化的蔓延 |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四章 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政治整合功能 |
第一节 畅通网络民意渠道 |
一、网络民意有利于推动政治整合 |
二、畅通网络民意渠道的三个重要环节 |
三、当前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 |
四、畅通网络民意渠道的对策 |
第二节 强化网络监督作用 |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呈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
二、信息化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三、强化网络监督,预防和治理腐败 |
第三节 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
一、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二、网络政治参与无序问题增多的原因 |
三、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
第五章 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组织整合功能 |
第一节 推进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化 |
一、组织体系网络化有利于推进党的组织整合 |
二、组织体系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
三、进一步加强党建网站建设的对策 |
第二节 大力开展电子党务 |
一、电子党务有利于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 |
二、当前电子党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加强电子党务建设的对策 |
四、大力开展电子党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芦荟产业发展新契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科技为原动力 创新驱动 促进芦荟产业转型升级[J]. 万金志,谢智勇,姚美村,徐新军,刘丹. 中国农村科技, 2015(07)
- [2]我国芦荟产业化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D]. 万建锋. 浙江大学, 2014(05)
- [3]汉长安城遗址区高庙村与遗址关系的分析和评价[D]. 田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4]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 兰志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5]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事记[J]. 元江县史志编纂办公室. 今日民族, 2010(11)
- [6]团结奋进,努力推动我国芦荟产业健康发展——2010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J]. 余健. 中国农村科技, 2010(10)
- [7]芦荟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策略探讨[J]. 李慧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
- [8]库拉索芦荟凝胶作为新资源食品应用的一些探讨[J]. 罗秉俊,太江超. 中国农村科技, 2008(11)
- [9]芦荟产业发展再获新契机[N]. 记者 胡冀.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8
- [10]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D]. 齐先朴. 中共中央党校,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