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性耳穴治疗夹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卓叶雯[1](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刘彬,高翔,刘道矩[2](2021)在《耳穴定向磁疗治疗职业性颈性失眠: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耳穴定向磁疗对职业性颈性失眠患者睡眠障碍及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将90例职业性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耳穴定向磁疗组、耳穴非定向磁疗组、耳穴伪磁疗组,每组30例。3组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分别于耳穴给予定向磁珠穴贴、非定向磁珠穴贴和伪磁珠穴贴,耳穴均取交感、神门、枕、皮质下、肾、肝、脾、心,每日按压3次,每次10~15 min,2~3 d更换1次,双耳交替,治疗30 d,并于3个月后随访。观察3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评定睡眠质量与心身健康状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84例完成试验。治疗后及随访期,3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耳穴定向磁疗组、耳穴非定向磁疗组P<0.01,耳穴伪磁疗组P<0.05),耳穴定向磁疗组、耳穴非定向磁疗组PSQI评分低于耳穴伪磁疗组(P<0.01或P<0.05);治疗后,耳穴定向磁疗组PSQI评分低于耳穴非定向磁疗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耳穴定向磁疗组、耳穴非定向磁疗组两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及耳穴伪磁疗组除生理机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状况外的5个维度评分均提高(P<0.05);随访期,耳穴定向磁疗组除社会功能外的7个维度,耳穴非定向磁疗组除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外的5个维度,以及耳穴伪磁疗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两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耳穴定向磁疗组除情感职能外的7个维度得分高于耳穴伪磁疗组(P<0.05或P<0.01),耳穴非定向磁疗组在精神健康维度得分高于耳穴伪磁疗组(P<0.05),耳穴定向磁疗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各维度得分高于耳穴非定向磁疗组(P<0.05);随访期,耳穴定向磁疗组除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外的6个维度得分高于耳穴伪磁疗组(P<0.05或P<0.01);耳穴非定向磁疗组在生理机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维度得分高于耳穴伪磁疗组(P<0.05);耳穴定向磁疗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各维度得分高于耳穴非定向磁疗组(P<0.05)。耳穴定向磁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期总有效率均高于耳穴伪磁疗组(均P<0.05)。[结论]耳穴定向磁疗能有效改善职业性颈性失眠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尹训良[3](2020)在《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文献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治疗不寐的临床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并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提供文献依据。临床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从患者主观感觉与客观指标两方面评价醒脑开窍推拿法的临床疗效;继而运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醒脑开窍推拿法对不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从“醒脑开窍”角度治疗不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献研究:运用计算机检索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计数资料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诊断标准、治疗部位、推拿手法、主配穴、归经等进行分析,提取各证型腧穴导入SPSS Modeler软件中进行证-穴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纳入的92例患者分为醒脑开窍推拿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法组(对照组),均在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PSQI、SF-36、DBAS评分变化及血浆5-HT、GABA含量变化。继而纳入35例志愿者,其中15例为健康志愿者,20例为不寐患者。对纳入的35例志愿者皆进行单次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20例不寐患者则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推拿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手法对脑区Re Ho值和ALFF值改变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299篇相关文献,对其文献研究类型、不寐证型、干预方式、干预部位、手法、穴位、诊断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统计与描述,并通过证-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证型最常应用的腧穴组合形式。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是97.67%和95.45%。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SQI和SF-36评分17个条目中仅5项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大多条目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DBA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5-HT和GABA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PSQI评分与5-HT和GAB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性,而SF-36评分与两者呈正相关。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推拿法可以引起健康志愿者和不寐患者广泛的脑区功能改变;同样的推拿手法作用在健康志愿者与患者身上脑区的Re Ho和ALFF改变的即时效应不同;手法治疗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在不寐患者身上也有不同的Re Ho和ALFF表现。结论:文献研究为醒脑开窍推拿法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及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有效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临床研究证实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临床可行,疗效突出。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推拿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相关脑区的ALFF值和Re Ho值,可能是其治疗不寐的中枢机制。
张玉箫[4](2020)在《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建立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中医序贯治疗方案。方法:将2017年06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四川大学望江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峨眉山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标准,言语识别率≤80%,且年龄≥60岁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收集入组,其中脱落3例,剔除2例,最终纳入85例病例进行研究统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运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针药合用)30人58耳,对照组1(单纯针刺)27人52耳,对照组2(单纯中药)28人53耳。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四个时间窗进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填写、纯音听阈测定及言语识别率检查以评估受试者在接受三种治疗方案后纯音听阈、言语识别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2.“健脾滋肾法”能有效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3.“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五个维度的评分有改善作用。4.本次实验最终纳入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共85例,包括45例男性受试者及40例女性受试者。卡方检验表明,各组的基线数据(性别、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相互比较。结论:1.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降低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阈值,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2.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3.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4.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有改善作用。
杨彦茹[5](2019)在《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磁极美容针和毫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Chloasma)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其优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门诊的72例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面部斑片区和体部的其他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6个疗程。6个疗程结束后对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程度及伴随症状进行记录,通过填写皮损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计算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1、6个疗程后,两组黄褐斑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且磁极美容针组降低的幅度更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6个疗程后,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1.4%)显着高于毫针组(68.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4.3%)显着高于毫针组(74.3%),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毫针疗法相比,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而且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的表现,疼痛刺激较轻、患者依从性好且安全性高,远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推广。
林文颖[6](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林曼迪[7](2018)在《耳穴压贴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耳穴压贴与口服莉芙敏这两种治疗方法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影响,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否有效改善患者的潮热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将57例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实验组予耳穴压贴治疗,选取肾、肝、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7个穴位,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予口服莉芙敏(1粒/天,2次/天),连续治疗3个月。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6、8、10、12周潮热次数、程度比例及生存质量积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后潮热次数及潮热程度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的平均潮热次数为85.76±54.88次。从第2周开始,潮热平均次数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潮热程度方面,结果显示治疗后轻度潮热积分有轻微升高趋势,中度及重度积分逐渐下降;治疗第2周开始中度及重度潮热积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潮热次数及潮热程度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平均潮热次数为67.57±34.33次,从第2周开始,潮热平均次数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潮热程度方面,治疗后第2-12周对照组轻度、重度潮热的积分变化无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潮热的积分变化在治疗第2-12周均有显着差异(P<0.05)。但患者的潮热程度总积分在治疗后仍是呈现下降趋势的(P<0.05)。3.组间比较显示:组间治疗前后潮热次数:第2、4、6、8、10、12周无显着差异(P>0.05);潮热程度方面,治疗后两组潮热程度总积分在第2-12周均未见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治疗后生存质量量表四个维度的积分比较结果显示: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状态维度积分下降最明显,且从第2周就开始起效;其次为血管舒缩维度、心理状态维度。对血管舒缩维度的改善从第4周开始,心理状态维度的改善从第6周开始;对性生活情况维度的改善从第8周开始,但改善幅度较小。5.对照组在治疗后生存质量量表四个维度积分比较结果显示:皆有所下降,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对血管舒缩维度和生理状态维度的改善从第2周开始起效,且生理状态维度下降幅度最明显,其次为血管舒缩维度;对心理状态维度的改善从第6周开始,而对性生活情况维度的改善从第8周才开始。6.组间比较结果提示:对于血管舒缩维度和心理状态维度,治疗后第2、4、6、8、10周积分变化均无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两组结果出现显着差异(P<0.05)。对于生理状态维度的评估,前8周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情况维度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12周的治疗周期内对性生活情况维度积分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7.本课题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压贴部位皮肤潮红及瘙痒、胃痛、白带增多和血压升高,其中实验组1人(3.33%)出现压贴部位皮肤潮红及瘙痒;对照组3人出现胃痛(10.34%),1人出现白带增多(3.45%),1人出现血压升高(3.45%),两者无显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穴压贴和莉芙敏均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的潮热次数,且两者疗效相当,从第2周开始起效。2.耳穴压贴和莉芙敏均能从总体上减轻患者潮热程度,耳穴压贴尤其能迅速缓解患者中、重度潮热程度,一般从第2周即开始起效;而莉芙敏仅对中度潮热程度的改善有效。3.耳穴压贴和莉芙敏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疗效相当,但对于每个维度症状的改善时间不相等。两组均可从第2周开始迅速改善生理状态维度的症状;对于血管舒缩维度及心理状态维度,随着时间推移,耳穴压贴的效果似乎更好。对于性生活情况维度,两组起效时间至少为治疗后第3个月,且疗效相当。4.与莉芙敏组相比较,耳穴压贴组仅出现1例压贴部位皮肤发红、瘙痒,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应用较为安全。
吴圆荣[8](2016)在《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进行进行为期两周的干预,旨在探究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次数、血浆NO值、便秘症状积分的变化、便秘疗效、不良反应及随访后便秘的复发情况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更有效地应用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便秘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3月~2015年10月期间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便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便秘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每日一次,每次30min,干预两周,随访两周。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次数、血清NO值、便秘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及随访两周后便秘复发情况。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用药情况、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等),评价指标基线情况(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次数、NO值、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排便时间两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肠鸣音次数试验结束后,两组患者肠鸣音次数与自身试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NO值试验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NO值与自身试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便秘症状积分试验1周后,试验组便秘各项症状积分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便秘各项症状积分与试验前比较,除排便性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排便时间和排便性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周后,试验组各单项症状积分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单项症状积分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便意和兼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便秘疗效试验2周后,试验组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7.1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情况试验2周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14.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低频脉冲穴位刺激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8.复发情况试验结束两周后,试验组有5例复发便秘,复发率为17.24%;对照组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60%,高于试验组,且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频脉冲穴位刺激较对照组有更好的远期效果。结论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便秘情况,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具有一定的远期效果,因此,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是改善糖尿病便秘患者便秘效果的简便、有效的护理方法。
革杨舟[9](2014)在《不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对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实施不同的中医护理技术,包括艾灸法、耳穴贴压法,观察患者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今后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长春某中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耳穴贴压组和艾灸配合耳穴贴压组。艾灸组是对尿失禁的患者于确诊后第二天开始实施艾灸神阙穴的中医护理技术,一般艾灸10-15分钟,每天实施艾灸1次,实施1个疗程,共7天。耳穴贴压组是对尿失禁的患者于确诊后第二天开始实施耳穴贴压(肾、膀胱、尿道、缘中)的中医护理技术,每次贴压3-5分钟,每天实施耳穴贴压1次,实施1个疗程,共7天。艾灸配合耳穴贴压组方法是将艾灸组和耳穴贴压组的方法相结合实施,每天实施1次,实施1个疗程,共7天。通过三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及I-QOL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疗效评价在实施不同干预方式后,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间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F=9.835,P=0.007),多重比较后显示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的疗效最佳,有效率为85%。干预后,经Ridit分析,三组间尿失禁程度改善结果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0<0.05);经多重比较分析,艾灸组与耳穴贴压组在尿失禁程度改善上无显着性差异(p=0.122>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艾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耳穴贴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8<0.05)。2尿失禁症状评分(1C1-Q-SF)组内比较:实施干预后,通过ANOVA检验分析,艾灸组、耳穴贴压组及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的尿失禁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3.351,P=0.042<0.05)。组间比较:多重比较分析后,艾灸组与耳穴贴压组之间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与艾灸组比较,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的ICI-Q-SF积分降低明显;与耳穴贴压组比较,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的ICI-Q-SF积分降低明显。3漏尿次数积分实施干预后,艾灸组、耳穴贴压组及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患者尿失禁漏尿的次数积分较干预前有所减少(p<0.05),多重比较分析得出,艾灸组与耳穴贴压组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的积分减少明显。4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评分实施干预后,艾灸组、耳穴贴压组及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由ANOVA检验分析可知三组间的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但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各组组间的患者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评分都有所提高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1艾灸结合耳穴贴压组治疗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有效率为85%,优于单纯艾灸组及耳穴贴压组。2通过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程度干预前后分析,艾灸结合耳穴贴压组能够明显改善尿失禁的程度。3通过对三组干预前后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评分的比较,干预后各组间的患者尿失禁生活质量(I-QOL)评分都有所改善,但单纯艾灸干预、单纯耳穴贴压干预、艾灸配合耳穴贴压法干预之间无差异。4对干预前后三组患者尿失禁漏尿次数积分的比较,艾灸结合耳穴贴压法能够明显降低尿失禁的漏尿次数。
徐晖[10](2007)在《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 ——刺法灸法部分》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而针灸作为中医药宝库的奇葩最先走向世界,并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针灸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其基础的针灸名词术语标准工作却相对落后,这必然影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过程、文献考证、总结等四方面对刺法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进行了基础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术语标准化、针灸标准化三方面阐述中医药标准化领域的现状,总结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存在的不足,指出针灸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为制定针灸名词术语标准做好初步准备。第二部分研究过程1、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运用标准化、术语学等方面知识对刺法灸法名词术语规范化进行预备性研究,总结出本项工作的一整套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形成《针灸名词术语》刺法灸法部分初稿,为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针灸名词术语标准体系做好奠基性工作。2、基本原则:(1)《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3)《针灸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4)《针灸学名词选词原则》。3、工作流程:本课题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应用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针灸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刺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的完整步骤。(1)就针灸学科框架进行研讨和确认;(2)依据文献广泛收集词条;(3)对入选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定义,并做出名词注释;(4)在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根据术语标准的要求及特定格式进行编写,拟定《针灸名词术语》刺法灸法部分初稿。4、研究内容:从选词、定名、分类、定义及注释各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及方法。5、研究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调研分析、文献研究、会议讨论、统计比较等多种方法对刺灸法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察,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第三部分文献考证文献的取舍直接影响到研究工作的质量,因此,文献使用的规范化就成为刺法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现代文献要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估分级;古代文献是确定术语准确内涵最重要的资料,故对古代刺灸法文献进行系统考察,对各种刺法的形成及演变历史,各种疗法产生及发展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并列举具体词条研究示例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分析总结回顾本课题研究过程,从以下四方面做出总结:(1)术语工作要求及方法;(2)标准化工作的特定步骤和方法;(3)本研究结果可靠性、权威性分析;(4)体会:总结目前工作得失,为后期辞书编纂、针灸名词术语数据库建立、针灸标准动态修订打下基础。
二、磁性耳穴治疗夹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性耳穴治疗夹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4 课题假说 |
5 课题创新点 |
6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虑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基本情况 |
1.1 研究完成情况 |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
2.4 疲劳状况比较 |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耳穴定向磁疗治疗职业性颈性失眠: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穴贴制备 |
2.3 试验分组 |
2.3.1 耳穴定向磁疗组 |
2.3.2 耳穴非定向磁疗组 |
2.3.3 耳穴伪磁疗组 |
2.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病例脱落及失访情况 |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
3.4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耳穴磁疗改善睡眠障碍疗效肯定 |
4.2 安慰剂设置及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4.3 耳穴定向永磁磁珠的优势和作用机制 |
(3)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源文献的选择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整理分类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时间分布 |
2.2 文献研究类型 |
2.3 病例数与男女比例 |
2.4 证型及病因 |
2.5 诊断标准 |
2.6 治疗组干预方式 |
2.7 对照组干预方式 |
2.8 推拿治疗干预部位 |
2.9 推拿治疗手法统计 |
2.10 推拿穴位统计 |
2.11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
2.12 证-穴关联规则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配方法 |
2.4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5 治疗方案 |
2.6 疗效及评价指标 |
2.7 依从性保证 |
2.8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SAS/SDS评分比较 |
3.3 PSQI评分比较 |
3.4 SF-36 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DB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 |
3.7 血浆GABA含量 |
3.8 相关性分析 |
3.9 临床疗效 |
3.10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3.11 随访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4.2 不寐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5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f MRI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健康志愿者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选择 |
2.2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3 治疗方案 |
2.4 f MRI数据采集 |
2.5 观察指标 |
2.6 f MRI数据处理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磁共振数据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BOLD常用的分析方法:Re Ho与 ALFF |
4.2 ReHo与 ALFF在不寐中的应用 |
5 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醒脑开窍推拿法脑区效应分析 |
5.1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累积效应分析 |
5.2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即时效应分析 |
5.3 健康志愿者即时效应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引言 |
1.1 中医研究现状 |
1.2 西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1.1.研究对象及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2.1 中医诊断标准 |
2.1.2.2 西医诊断标准 |
2.1.2.2.1 耳聋诊断标准 |
2.1.2.2.2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
2.1.2.2.3 言语识别率分级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技术路线图 |
2.2.2 研究方法 |
2.2.3 干预方案 |
2.2.3.1 中药方案 |
2.2.3.2 针刺方案 |
2.2.4 治疗方案 |
2.2.5 观察指标 |
2.2.6 材料器具 |
2.2.7 听力学检查基本流程 |
2.2.7.1 纯音听阈测定 |
2.2.7.2 言语识别率检测 |
2.2.8 资料管理与保存 |
2.2.9 质量控制 |
2.2.10 不良事件、脱落原因记录与分析 |
2.2.11 疗效评价标准 |
2.2.11.1 耳聋疗效评定标准 |
2.2.11.2 言语识别率疗效评定标准 |
2.2.11.3 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标准 |
2.2.12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试者纳入情况 |
2.3.2 基线资料分析 |
2.3.2.1 各组受试者性别分布分析 |
2.3.2.2 各组受试者患耳侧别构成分析 |
2.3.2.3 各组受试者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
2.3.2.4 各组受试者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
2.3.2.5 各组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分析 |
2.3.3 结果分析 |
2.3.3.1 耳聋疗效分析 |
2.3.3.1.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耳聋疗效的比较 |
2.3.3.1.2 治疗2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1.3 治疗4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1.4 治疗6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 言语识别率疗效分析 |
2.3.3.2.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比较 |
2.3.3.2.2 治疗后2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3 治疗后4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4 治疗后6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3 治疗前后SF-36 总分变化比较分析 |
2.3.3.4 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1 试验组治疗后2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2 试验组治疗后4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3 试验组治疗后6周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中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
2.4.2 西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
2.4.3“健脾滋肾法”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理论基础 |
2.4.3.1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
2.4.3.2 耳者,肾之官也,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
2.4.4“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理论探寻 |
2.4.4.1 脾肾同补,健脾为主,辅以滋肾 |
2.4.3.2 健脾滋肾,针药合用 |
2.4.5“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症状改善的影响 |
2.4.5.1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纯音听阈的影响 |
2.4.5.2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言语识别率的影响 |
2.4.5.3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结果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复发情况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评分标准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不良反应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和兼证积分差值比较 |
5.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5.7 两组患者兼证疗效比较 |
5.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6 讨论 |
6.1 黄褐斑与气滞血瘀 |
6.2 磁极美容针的选择依据 |
6.3 本课题研究选穴原则 |
6.4 平补平泻法的选用 |
6.5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 中医兼证观察评分方法和标准 |
附件三 黄褐斑皮损评分标准 |
附件四 不良反应记录表 |
附件五 病例资料收集表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
3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联合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
4.2 常用耳穴疗法 |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
4.4 选穴依据 |
5 研究假设 |
6 创新性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样本含量估算 |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评价工具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考虑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
3.1 主要评价工具 |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
3.3 安全性观察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耳穴压贴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认识 |
一、潮热的定义 |
二、乳腺癌术后患者潮热发生机制 |
第二节 西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治疗 |
一、激素治疗 |
二、非激素治疗 |
第三节 中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第四节 中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治疗 |
一、中药内服 |
二、中医外治法 |
三、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标准制定 |
四、干预措施 |
五、观察内容及指标 |
六、信息分析方法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八、病例中止和脱落情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结果 |
二、治疗期间实验结果比较 |
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二、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便秘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 |
2 西医中糖尿病便秘的探讨 |
2.1 临床表现和诊断 |
2.2 糖尿病便秘发病机制 |
3 糖尿病便秘的防治现状 |
3.1 西医治疗护理进展 |
3.2 中医治疗护理进展 |
4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疗法的理论依据 |
4.1 低频脉冲疗法的概述 |
4.2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疗法的作用机理 |
4.3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干预的优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试验对象 |
1.1 实验对象 |
1.2 病例来源 |
1.3 病例入选标准 |
1.4 样本例数及分组情况 |
2 干预方法 |
2.1 基础治疗与护理(参照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2.2 便秘的常规治疗 |
2.3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 |
2.4 疗程 |
2.5 便秘及饮食日记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5.1 使用同一批次脉冲仪 |
5.2 试验员与随访员的训练 |
5.3 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虑 |
6.1 自愿原则 |
6.2 保密原则 |
6.3 公平回报原则 |
7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 |
1.1 研究对象完成试验情况 |
1.2 基线资料情况 |
1.3 试验后及随访两周两组患者相关评价指标分析 |
2 讨论 |
2.1 糖尿病便秘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2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2.3 对患者血清NO值的影响 |
2.4 不良反应及便秘复发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糖尿病便秘的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不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对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尿失禁的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尿失禁的认识 |
1.2 尿失禁的病因病机 |
1.3 尿失禁的中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尿失禁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尿失禁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原因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尿失禁的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病例分组及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分组方法 |
2.3 具体实施方法 |
2.4 评价指标及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2.7 伦理考虑 |
3 结果及分析 |
3.1 干预前一般资料描述性分析 |
3.2 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的结果分析 |
讨论 |
1 不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能够改善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程度 |
2 不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能够改善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
3 艾灸及耳穴贴压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理论依据 |
3.1 艾灸的功效及现代研究 |
3.2 耳穴贴压的功效及现代研究 |
4 艾灸结合耳穴贴压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疗效评价 |
5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
6 本研究的特点、不足及展望 |
6.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 ——刺法灸法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文献综述 |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浅述——刺灸法名词术语规范化预备性研究一 |
1 标准化研究概况 |
2 中医药标准化 |
3 体会 |
4 参考文献 |
中医药术语标准化概述――刺灸法名词术语规范化预备性研究二 |
1 术语标准化背景 |
2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简况 |
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 参考文献 |
针灸标准化研究概况——刺灸法名词术语规范化预备性研究三 |
1 针灸标准化简史 |
2 针灸标准化研究现状及问题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二、研究过程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基本原则 |
3 工作流程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三、文献考证 |
(一)现代文献 |
(二)古代文献 |
四、总结 |
1 术语工作要求及方法 |
1.1 关于概念 |
1.2 关于定义 |
1.3 关于术语级别评定 |
2 标准化工作流程及特定要求 |
2.1 基础知识 |
2.2 标准化基本原理 |
2.3 标准化工作流程 |
2.4 标准的编排及要求 |
2.5 术语标准化 |
3 可靠性、权威性分析 |
3.1 不断加强学习 |
3.2 吸取成功经验 |
3.3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
3.4 依靠专家指导 |
4 体会 |
4.1 难点分析 |
4.2 不足之处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附录一 意见征询表 |
附录二 刺法灸法名词术语分类树形示意图 |
附录三 各种刺法、疗法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 |
附录四 《针灸名词术语》刺法灸法部分初稿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磁性耳穴治疗夹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D]. 卓叶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耳穴定向磁疗治疗职业性颈性失眠: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J]. 刘彬,高翔,刘道矩. 天津中医药, 2021(04)
- [3]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D]. 尹训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玉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杨彦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7]耳穴压贴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曼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D]. 吴圆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不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对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研究[D]. 革杨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 ——刺法灸法部分[D]. 徐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