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效果分析

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效果分析

一、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雪琪[1](2019)在《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先人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城因水而起,与水相融。河岸带作为河流水系往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延伸的区间,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今,河岸两翼高地被高强度建设掠夺性开发后,城市及其水环境陷入了灾害与污染的泥潭。河岸带作为城市与水系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保护城市安全及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最强有力的一道屏障。因此,如何通过河岸带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使得保障自身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值得在城乡规划领域予以关注。在浅丘型城市中,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丰富的山水格局,其在资源分布、系统组成、空间布局及关联用地形式上都明显区别于平原城市,这也导致河岸带在生态防护与整治建设上面临诸多的挑战与问题:如河岸带防护与整治问题认知片面、复杂的河岸林带结构及功能遭到系统性破坏、关联区用地行为加重城市灾害及污染、河岸带空间布局与其主要生态功能脱节、防护与整治措施割裂等。针对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现存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论文结合调研实例与工程实践,归纳出多尺度共轭、多功能复合、多区段差异化建设与管控的规划方法:(1)防护与整治对象及关联过程识别——按照区段差异化资源特征与建设特点,对河岸带进行现状调研与资料收集,甄别防护与整治空间对象及其规划诉求,并由此确立规划导向;(2)纵向系统构建与功能设定——以河岸带纵向整体为视角,搭建以生态防护与整治为导向的河岸带系统结构及分区体系,并明确各区段复合功能及相应规划目标;(3)横向土地利用布局与场地设计——以河岸带横向局部为视角,基于各分区特定问题,进行河区河岸带土地调整优化与河段河岸带场地空间设计;(4)差异化的管控方式——衔接各层级各类型规划,制定多层级管控体系及适应性管理对策。文章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章,指出研究对象及针对问题。明确相关概念与研究边界范围,总结出当前浅丘型城市河岸带以被动防护为主导、景观整治为目的、片段式规划措施、均质化规划方法与欠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系列规划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重点、意义与目的。此外,本章还概述了论文研究方法、框架等结构性内容。2、第二章,基础性研究分析。进一步解读与剖析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问题的潜在原因:研究对象特征及过程认知模糊;关联复合功能考虑不足;区域系统架构断裂;区段差异化特征被忽视;规划层级模糊、衔接力度不够。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找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践案例的解决措施,总结已有研究的突破口与相关经验,为后文具体规划方法提供理论支撑。3、第三、四、五章为文章的核心章节,其分别从综合现状认知(三章)、宏观系统构建(四章)、中观用地布局和微观场地设计(五章)四个层面提出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的内容及方法。第三章,从特性认知的角度出发,首先了解了浅丘城市生态防护与整治导向下河岸带的显着特征,了解其相应的规划诉求;接着以桐柏为案例进行了现状调研及相关资料分类收集与处理,总结当前河岸带防护与整治的主要空间对象及其关联过程,并提出系统性的规划导向。第四章主要为纵向整体系统构建与功能目标设定,首先构建综合生态与社会价值诉求的全域防护与整治空间结构体系;其次阐述如何建立河流生态属性与城乡样条断面相结合的河岸带纵向分区;接着对各区进行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及功能设定;最后明确各区段总体规划目标。第五章承接分区功能目标的基础上,在横向局部的角度对各分区河岸带进行差异化设计,首先根据区段用地特征及防护与整治潜在威胁,在中观层面对河区河岸带进行有针对性的用地调整;其次在微观层面对河段河岸带进行断面设计,并对其宽度、坡度、植被及驳岸形式等空间组成要素进行差异化生态控制;最后植入相关绿色基础设施。4、第六章,针对目前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管理及运行等问题,提出相关规划衔接、分区指标管控及相应的管控对策,以确保规划后的可持续发展。5、第七章,对核心规划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文章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需1)确立尊重自然过程的、防护与整治相结合的复合型规划导向;2)建立系统、结构性的整体规划功能与目标;3)措施制定层面需与关联地区空间、功能联动;4)并推动差异化的河岸带管控方式四大主要研究结论。

吴瑕[2](2018)在《东津河不同生态护坡技术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应用AHP-FL模型对东津河不同生态护坡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生态护坡技术的适用度评价因子隶属度、权重化隶属度和综合适用度指数。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生态护坡技术中,连锁水工砌块护坡技术具有最高的综合适用度,为该地区的绿色护岸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朱振杰[3](2017)在《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平台的搭建有效推动了水文水力学、环境学、生态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给排水科学等专业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使担负多方利益协调的规划设计学科开始不断借鉴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展开不同尺度规划设计场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因其动力来源单一、封闭缓流的特点面临着水体生境逐渐退化、水质健康与水量平衡难以保障、开发建设严重破坏自然水文特征等棘手的问题。现阶段研究中,环境工程领域率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以及生态景观修复方法解决水体现状水动力不足、水循环较差的问题,宏观上通过人工引水、换水调控方法保障水体水量平衡,增强水循环,微观上对应各类水质保障技术缓解水体内部污染,虽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的现状问题,但也使得水体自身运动特征受自然季节性影响的同时因人为水力工程调控而发生改变。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鲜有考虑水体自身的运动特征展开规划布局与要素设计,设计方案对水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变化性与多样性适应能力不足,甚至存在严重影响水体现状水循环状态,改变水流方向加剧滞留区产生等系列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分析受自然与人工因素双重影响的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的视角,从这类景观水体水动力条件核心要素特征的基础研究与分析出发,挖掘其与规划设计间的响应关系,试图在传统规划设计路径的基础上,增加对水动力特征因素的重点分析与评价,作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的基础,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主要包括论文一、二两大章节。首先,以国家宏观政策与学科发展方向为驱动背景,提出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对象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明确其主要功能特征、现状问题以及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契机,构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绘制研究框架明确研究的路径,合理分析课题开展的创新点与难点。在第二章中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基础概述与综述研究,结合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要点的分析,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界定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本课题关键性研究基础的重点介绍与归纳总结,包括对水动力条件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介绍、不同类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水动力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间响应关系的建立三个部分的内容,是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的基础,有效建立了水动力核心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要素间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的建立、设计路径的形成以及核心内容的介绍三个方面,以有效增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水动力适应性与能动性;第四部分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景区中心湖为例展开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试验性应用,推动中心湖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用以初步试验性应用该方法体系。第五部分为总结分析与前景展望,为文章的第六章节。系统总结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明确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并对规划设计学科结合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量化分析技术展开水环境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刘声喜[4](2001)在《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时代背景
        1.1.2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的发展契机
        1.1.3 城乡空间河岸带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浅丘型城市
        1.2.2 河岸带
        1.2.3 生态防护与整治
        1.2.4 城市规划区研究范围
    1.3 针对规划问题
        1.3.1 以被动方式为主导的生态防护实效性欠佳
        1.3.2 以景观美化为目的的生态整治导致复合功能缺失
        1.3.3 片段式的规划措施致使整体环境绩效低下
        1.3.4 均质化的规划方法与分异环境特征不匹配
        1.3.5 欠协调的管理机制造成规划管控乏力
    1.4 研究重点、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问题及相关研究
    2.1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主要问题
        2.1.1 以被动方式为主导——研究对象特征及过程模式认知模糊
        2.1.2 以景观美化为目的——关联复合功能考虑不足
        2.1.3 片段式的规划措施——区域系统架构断裂
        2.1.4 均质化的规划方法——区段差异化特征被忽视
        2.1.5 欠协调的管理机制——规划层级模糊、衔接力度不够
    2.2 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综述
        2.2.1 河岸带生态规划理论
        2.2.2 城市化对河岸带的影响
        2.2.3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相关方法技术
        2.2.4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空间组成要素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
        2.3.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2.3.2 宁国市河岸带绿地景观规划
    2.4 本章小结
3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特征认知及规划导向
    3.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与河流水系特征
        3.1.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
        3.1.2 河流水系特征
    3.2 城市河岸带及其防护与整治特征认知
        3.2.1 系统结构特征
        3.2.2 空间分异特征
        3.2.3 边缘效应特征
    3.3 河岸带建设现状及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要素甄别
        3.3.1 区域河岸带现状梳理
        3.3.2 现状河岸带规划建设实效性分析
        3.3.3 生态防护与整治系统过程及空间对象识别
    3.4 生态防护与整治目标下的河岸带规划导向
        3.4.1 规划诉求
        3.4.2 规划总体定位
        3.4.3 规划应对思路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防护与整治导向下河岸带纵向系统构建与功能设定
    4.1 防护与整治并行的河岸带空间结构组织
        4.1.1 自然属性结构体系修复
        4.1.2 社会属性开放体系建设
    4.2 次级流域河网河岸带纵向系统分区
        4.2.1 基于河流生态过程的自然样条分区
        4.2.2 基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城乡样条分区
        4.2.3 城乡空间河岸带纵向样条分区
    4.3 分区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及功能设置
        4.3.1 分区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
        4.3.2 融合生态与社会诉求的分区功能设置
    4.4 多功能导向下区段规划目标设定
        4.4.1 空间规划目标
        4.4.2 环境控制目标
    4.5 本章小结
5 融合生态防护与整治的河岸带横向用地布局与场地设计
    5.1 分异河区河岸带土地利用布局
        5.1.1 河岸带关联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分析
        5.1.2 关联区影响下河岸带用地布局策略
        5.1.3 河岸带用地构成建议
    5.2 局地河段河岸带场地空间设计
        5.2.1 河岸带空间要素组成形式
        5.2.2 河岸带差异化生态控制
        5.2.3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5.3 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配置
        5.3.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5.3.2 区段绿色基础设施选取
        5.3.3 典型河段断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管控与实施管理
    6.1 相关规划衔接
        6.1.1 阶段性规划衔接
        6.1.2 专项规划衔接
    6.2 多层级管控体系
        6.2.1 城乡区域——系统结构管控导引
        6.2.2 中心城镇——土地利用管控导引
        6.2.3 街区场地——空间要素管控导引
    6.3 适应性管理对策
        6.3.1 综合管理模式
        6.3.2 明确管理内容
        6.3.3 创新管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南阳市桐柏县河岸带调研报告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东津河不同生态护坡技术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生态护坡技术
    1.3 AHP-FL评价法
    1.4 评价指标与权重
2 分析结果
    2.1 适用度评价因子隶属度
    2.2 权重化隶属度
    2.3 不同生态护坡技术综合适用度
3 结论

(3)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基础概述
        1.3.1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概念的界定
        1.3.2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现状问题
        1.3.3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的反思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2 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水适应性景观(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2.1.2 景观水文学(Landscape Hydrology)
        2.1.3 生态水力学(Eco-hydraulics)
    2.2 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要点介绍
        2.2.1 核心功能与目标导向的确立
        2.2.2 规划设计方法与路径
        2.2.3 典型景观设计要素的分类
    2.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
    3.1 水动力条件与研究方法介绍
        3.1.1 水动力条件
        3.1.2 水动力特征分析方法
    3.2 不同类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河流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2 湖泊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3 水库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4 对比分析
    3.3 水动力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间响应关系的建立
        3.3.1 水体水循环状态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3.2 临岸流速大小特征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3.3 水深梯度分布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4 本章小结
4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构建
    4.1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的建立
    4.2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路径的形成
    4.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4.3.1 基础水文条件的分析与优化
        4.3.2 水动力特征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1 水循环状态的分区与评价
        4.3.2.2 流速大小特征的分析与评价
        4.3.2.3 水深分布梯度的划分与评价
        4.3.2.4 水位季节性变动范围的控制
        4.3.3 典型景观要素水动力适应性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试验性应用
    5.1 基址概况现状分析
        5.1.1 区位条件
        5.1.2 气候条件
        5.1.3 水文条件
        5.1.4 植物资源
    5.2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5.2.1 生态环境的保护
        5.2.2 旅游品牌的打造
        5.2.3 产业经济的提升
        5.2.4 水动力适应性目标的建立
    5.3 总体构思与布局
        5.3.1 设计理念
        5.3.2 功能分区
    5.4 中心湖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
        5.4.1 中心湖基础水文条件的分析与优化
        5.4.1.1 试验区洪水期降雨径流分析
        5.4.1.2 试验区枯水期水量平衡分析
        5.4.2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评价体系的建立
        5.4.2.1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基础条件
        5.4.2.2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5.4.2.3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5.4.2.4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评价与转译
        5.4.3 中心湖典型景观要素水动力适应性设计指导依据
        5.4.4 中心湖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数据来源)
致谢

四、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D]. 蔡雪琪. 重庆大学, 2019(01)
  • [2]东津河不同生态护坡技术适用性分析[J]. 吴瑕.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03)
  • [3]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D]. 朱振杰. 武汉大学, 2017(07)
  • [4]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成效分析[J]. 刘声喜. 林业科技开发, 2001(S1)

标签:;  ;  ;  ;  ;  

宁国市绿色护岸工程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