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自我形象广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淳[1](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崔国斌[2](2021)在《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自然人姓名推销商品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实践,而姓名商品化权是规范此类商业推销行为的制度工具。在《民法典》仅仅对这一权利作出原则规定的背景下,明确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成了当务之急。在网络时代,商业推销模式飞速发展,知名度不应成为普通自然人享有姓名商品化权的障碍。法院在认定侵权时,应仅仅要求实质数量的相关公众能够识别姓名与自然人身份之间的身份联系,而不应要求二者之间存在唯一或绝大多数公众能够识别的对应关系。使用姓名的行为具有商业推销目的之后,无需达到误导公众认为自然人支持该商品的程度,否则会不合理地增加制度操作成本。在适用表达自由抗辩时,法院应该综合考虑推销目的之显着程度、使用行为的言论价值、替代表达的可能性以及产权机制运作的可能性。沿着上述分析框架,法院在认定姓名商品化权侵权时,将具有更清晰的思路。
柴琛[3](2019)在《近五年来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研究 ——基于200例企业形象广告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传递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形象广告在提升企业知名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沟通受众感情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创意作为广告的灵魂,对于企业形象广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它能够化无形为有形,化腐朽为神奇;也能够让受众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从广告创意策略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广告创意策略组合中所传达的企业文化特征,以期更好地发挥企业形象广告的价值与作用,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研究主要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文章结论更具说服力。第一章内容为绪论。第二章则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在廓清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广告、广告创意策略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企业形象广告的具体类型以及企业形象广告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广告创意的相关原则及限制广告创意发挥的影响因素产生清晰的认知与把握。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以笔者所收集的近五年来的200例中外企业形象广告为研究样本,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从广告主、创意主题、创意策略、目标受众四方面对企业形象广告的创意策略进行编码研究与分析解读,结合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心理学、广告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归纳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在创意与表现方面的偏好与特征,探究不同类型广告创意中所体现的企业文化差异。四、五章的主要内容则是总结企业形象广告在创意策略层面的呈现与缺失,并对编码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发。
王小婉[4](2019)在《我国城市形象广告语研究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内含着相应的文化,文化又体现在相应的语言中,而文化又是心理催生的产物,所以语言和文化以及相应的心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相互衬托、相互映射。广告语即为广告语言,城市形象广告语是反映一座城市形象的广告语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气质,所以城市形象广告语和社会文化、文化心理有着相应的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告语言能反映出这座城市的社会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出发,城市形象广告语具有一定空间的展现和研究价值,本课题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和分析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上,还出现在楼宇电子显示屏、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载体上。城市形象广告语作为城市宣传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该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有效选择。通过对我国的城市形象广告语进行搜集、统计、分析,共得到180个城市346条有效语料,其中有50条是省份的广告语,不做重点分析,所以本文研究的基本样本是296条城市形象广告语。本文所做的研究分六个部分展开:首先,对所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解释说明。其次,对文章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阐述,分别是广告语、城市形象广告语、社会文化和文化心理;然后又对文章依据的两大理论进行了概述。其三对搜集来的城市形象广告语语料进行较为详尽的内容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步骤、样本选择、广告语的基本情况梳理和广告语的数据分析等,对搜集来的广告语进行数据分析时,先是从地理区域分布上进行分析,其次从自然环境风光、历史人文等这些类型上进行分析。其四,从社会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对城市形象广告语进行分析,社会文化方面,从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新时代流行文化、社会文化生活、自然地理环境这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文化心理方面,从对广告语涉及的三大主体政府机构、目标受众、广告语创作者分别展开,依次分析这三大主体的心理。其五,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分析城市形象广告语涉及的三大主体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分别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根据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对城市形象广告语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刘雅婷[5](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要使得这一倡议顺利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就需要中国能够在沿线国家树立并维持良好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中国形象处于被动的“他塑”局面,西方媒体刻意营造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渗透论”等,我国国家形象亟需改善,国家形象广告就是提高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首先通过梳理我国已有的国家形象广告片及其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很少推出专门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家形象广告。在总结以往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的基础上,论文从三个方面提出针对“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国家形象广告的策略:在定位策略上,借鉴国家形象建构理论、USP理论、定位理论和母子品牌理论,结合国家环境、国家政策和历史文化情况,提出了以“和平”为核心的国家形象定位,并且阐述了“和平”在国家形象广告中应该具体体现为合作共赢的经济形象、求同存异的政治形象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形象;在本土化策略上,国家形象广告应该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在内容表现上坚持语言表达、画面元素、价值观念和宗教习俗的本土化,并且从使用受众本位视角、开展当地受众调研、遵循当地政策法规和与本土广告公司合作这几个方面实现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在投放策略上,应该深入开展媒体合作、了解各国媒体情况、使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以边境媒体为重点展开周边传播,同时还要注重投放时机的选择。
钟锦[6](2018)在《2016-2018: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片制作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等诸多因素,人口及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们选择去哪里游玩、居住,商家选择去哪个城市投资,这些行为决策催生了城市形象广告片的诞生。在此背景下,1999年威海诞生首部城市形象广告片,国内城市开始了城市形象影像化传播的探索。因此,不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以时代背景研究城市形象广告创新,分析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制作与传播,对各地区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强外部居民受众对本城市的认知度,推广本城市特色文化加速信息传递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以2016至2018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为播放平台的城市形象广告片为例,文章运用传播学以及广告学等相关理论对城市形象广告进行研究,结合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方式,探讨城市形象广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城市形象广告片在内容制作上存在广告定位过于笼统、广告主题表面化倾向严重以及广告创意不足等问题。另外在传播方式上处在传播渠道单一、广告推广散而乱、忽视整合传播策略、传播中受众接受的效果难以预测等困境之中。通过参考海外城市形象广告片的优秀案例,提出创意展现城市个性,凝练广告主题;细分核心受众,精准匹配内容;利用用户思维,实现双向互动等优化策略。从而让城市形象广告片为城市的全面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做出更巨大的贡献。
宋科林,李慢黎,张晓萍[7](2018)在《电视媒体形象广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媒体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赢得一席之地,媒体行业不断创新,积极利用广告塑造自身形象,进而获取观众的关注。本文结合已有对媒体形象广告的研究,不断探索、分析,把视角放在电视媒体形象广告上,对电视媒体形象广告发展的现状、电视媒体形象广告是如何融入CIS识别系统以及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区进行探究。
叶凤琴[8](2015)在《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广告作为品牌塑造与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其创意与艺术表达赋予产品以特定的意义,使得产品成为了具有文化性与情感性的品牌。这样不仅促进了产品的有效营销,更是由此使得品牌具有了文化品格、情感象征、意义系统和人格样式,成为一个时代消费者的精神符号与文化表征。通过对世界强势品牌的考察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强势品牌的创建过程大多表现出永恒而普遍的原型。原型所具有的与消费群体进行深层有效沟通的力量,使其成为国际强势品牌塑造与传播的秘钥。而相较之下,中国在品牌的创建实践中,未能自觉运用原型来作为品牌创建与传播的有力武器,同时在理论上也较忽视品牌原型问题的研究,使中国广告与品牌创建在对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与价值认同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选择电视广告作为分析对象,以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为理论范式,一方面除了在西方品牌原型的理论框架内探寻出适合中国的人物原型外,还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叙事原型、意象原型、象征符号原型和仪式原型等品牌原型类型,并进一步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构建出适合中国品牌创建的原型理论体系,以填补中国品牌原型研究中的空白。另一方面从品牌实践活动出发,在实证分析中国电视广告中存在品牌原型的基础上,论证原型理论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巨大作用,探寻出原型植入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对利用原型进行品牌创建进行策略性探讨,使原型理论具有工具性,凸显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力图兼顾品牌原型研究的工具性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思辨性,建立起广告研究、原型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问的关联,找寻出人类消费与传播沟通的“源代码”,为中国广告学研究拓宽理论视野,也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夯实理论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持。
李佳津[9](2015)在《《人民日报》中的“形象广告”研究(1995-2004年)》文中认为1995至2004年,在纸媒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间,形象广告(又称软文广告)充斥于各级报纸的各大版面中。这种兼具“新闻”与“广告”双重特性的文学载体间接损害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2003年10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循序开展,新闻单位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部署安排,采取不同形式,组织新闻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家中央级媒体也于2004年5月分别刊登公告,决定取消刊登形象广告,落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新闻媒体净化新闻版面,塑造良好形象,在全国新闻界作出表率。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在全国范围普及,加之近年来,以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又大范围占据人们的生活。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危险和与新媒体间残酷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大发行量,坚守市场地位,寻求新的出路,部分媒体又一次将形象广告搬上报纸版面,企图与广告商在对企业的形象宣传中实现互利共赢。为了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形象广告的再度崛起,本文以1995-2004年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间形象广告的刊文进行梳理分析,从形象广告的特点、类型、叙述技巧等方面阐述该载体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究形象广告在十年间与新闻媒体、广告经营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形象广告作出整体概述,从定义、特点、类型三个方面认识形象广告;第二章从数据统计、表现形式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并以个案做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章作者结合媒体公信力和从业规范阐述形象广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文章第四章指出了报纸形象广告的治理办法和发展之路。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考虑到受众对新闻的传统诉求,形象广告的生存举步维艰,为净化报纸新闻版面,强化传统媒体的新闻性,形象广告的再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匡小娟[10](2014)在《中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演进研究 ——基于国内3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山东威海市创作了第一支城市形象广告。从此城市形象广告便开始萌芽发展,至今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作为城市形象宣传、塑造和提高的重要工具,城市形象广告的出现无疑迎合了目前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通过利用城市形象广告,能够迅速拓展城市的知名度,达到短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功效。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形象片展”正式启动,从此,这些篇幅各异,风格迥异的城市形象广告,以惊人的迅速登陆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为了更了解这一广告方式,对今后的广告业界及理论界能提供一点理论支撑,本文对我国1999年开始至2013年15年间城市形象宣传广告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运用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影视艺术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内容分析、文献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出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演进的过程,从理论上给城市形象广告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为了更好的研究,对城市形象广告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市形象广告的概念、出发点、受众、功能,这样就能够为后面的论述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城市形象宣传广告样本数据的内容分析,得到城市形象广告横向上的数据信息;再次,通过分析数据及个案,总结出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的发展演进阶段;最后,分析城市形象广告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从宏观上为今后的城市形象广告提供理论支撑。
二、媒体自我形象广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体自我形象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
(三)广告业的兴起 |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
(一)轻工业商品 |
(二)重工业商品 |
(三)电器商品 |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
(一)女性形象 |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知名度要求的取舍 |
(一)普通人姓名的商业价值 |
(二)普通人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
(三)普通人身份的可识别性 |
(四)肖像权保护的启示 |
三、身份联系的强弱 |
(一)身份联系证明的难题 |
(二)最低限度的身份联系要求 |
(三)联系强弱对救济措施的影响 |
四、商业推销的效果 |
(一)商业推销之目的 |
(二)“支持商品”之印象 |
(三)过度保护的关切 |
五、表达自由的限制 |
(一)推销目的之显着程度 |
(二)使用行为的言论价值 |
(三)替代表达的可能性 |
(四)产权机制运作的可能性 |
六、结 论 |
(3)近五年来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研究 ——基于200例企业形象广告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企业形象广告研究综述 |
1.2.2 广告创意策略研究综述 |
1.3 研究路径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企业形象广告及其创意思考 |
2.1 企业形象广告概述 |
2.1.1 企业形象与企业形象广告基本概念 |
2.1.2 企业形象广告的具体类型 |
2.1.3 企业形象广告的文化内涵 |
2.2 企业形象广告的创意思考 |
2.2.1 广告创意策略基本概念 |
2.2.2 广告创意策略的基本原则 |
2.2.3 广告创意策略的限制因素 |
第三章 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研究设计及内容分析 |
3.1 研究方法综述 |
3.1.1 内容分析法 |
3.1.2 文本分析法 |
3.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3 研究样本的选取及依据 |
3.3.1 样本来源及选择依据 |
3.3.2 时间跨度及选择依据 |
3.4 广告创意策略的类目建构 |
3.4.1 企业形象广告的创意主体 |
3.4.2 企业形象广告的创意主题 |
3.4.3 企业形象广告的具体创意策略 |
3.4.4 企业形象广告的目标受众 |
3.5 编码标准及统计过程 |
3.6 数据统计及内容分析 |
3.6.1 企业形象广告广告主梳理及分析 |
3.6.2 企业形象广告创意主题梳理及分析 |
3.6.3 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梳理及分析 |
3.6.4 企业形象广告目标受众梳理及分析 |
第四章 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特征呈现与缺失 |
4.1 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特征呈现 |
4.1.1 庄重严肃的企业传播态度 |
4.1.2 平凡视角的故事化叙事呈现 |
4.1.3 多元文化并存的企业价值取向 |
4.1.4 新型多元的男性气质特征与女性传统印象的消解 |
4.2 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缺失 |
4.2.1 企业形象的雷同以及受众感知模糊 |
4.2.2 广告创意策略与目标受众之间的错位 |
4.2.3 广告创意中存在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情况 |
第五章 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的优化措施探讨 |
5.1 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实现广告主题与创意策略的深度融合 |
5.2 坚持从消费者出发的企业形象定位策略 |
5.3 寻求广告创意本土化与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城市形象广告语研究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城市形象广告语 |
(二)社会文化心理 |
1.社会文化相关问题解读 |
2.文化心理研究视角阐释 |
(三)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
1.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广告语反映的受众“需要与满足”心理 |
2.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看广告语反映的受众“从众心理” |
二、我国城市形象广告语数据的内容分析 |
(一)数据统计 |
1.广告语数据统计步骤 |
2.广告语的样本选择 |
3.语料搜集的来源说明 |
(二)研究数据分析 |
1.城市形象广告语的基本情况 |
2.城市形象广告语的数据分析 |
三、我国城市形象广告语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
(一)城市形象广告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
1.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 |
2.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
3.地域风俗习惯的展现 |
4.新时代流行文化的倡导 |
5.社会生活的记录与写真 |
6.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
(二)城市形象广告语折射的文化心理 |
1.政府机构层面 |
2.传播受众层面 |
3.广告语创作者层面 |
四、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城市形象广告语存在的相关问题 |
(一)政府机构主体错位、定位不准 |
1.对城市整体的把握表现不足 |
2.广告语创作主体的错位 |
3.城市定位模糊不清晰 |
(二)传播受众无区分 |
1.受众需求没有细分 |
2.广告语地域亲和力体现不够 |
3.广告语与竞争对手无区分 |
(三)广告语创作者盲目跟风,追求高大上 |
1.跟风导致广告语表现雷同 |
2.追求高大上以致宣传目标不聚焦 |
五、建议 |
(一)解决好城市形象定位的关键问题 |
(二)关注到受众的多元利益诉求 |
(三)打造好城市形象广告语专业创作队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现状 |
2.1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发展的基本情况 |
2.1.1 创作主体 |
2.1.2 广告内容 |
2.1.3 传播渠道 |
2.1.4 广告效果 |
2.2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家形象广告的萌芽期(1979年—2001年) |
2.2.2 国家形象广告的探索期(2001年—2013年) |
2.2.3 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期(2013年至今) |
2.3 中国已有国家形象广告的传播策略 |
2.3.1 定位策略 |
2.3.2 表现策略 |
2.3.3 投放策略 |
第3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定位策略 |
3.1 国家形象定位的依据 |
3.1.1 国家形象的可塑性 |
3.1.2 形象定位的精准性 |
3.1.3 国家形象的层次性 |
3.2 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
3.2.1 与国际环境相适应 |
3.2.2 与国家政策相统一 |
3.2.3 与历史文化相传承 |
3.3 “和平”定位在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的体现 |
3.3.1 合作共赢的经济形象 |
3.3.2 求同存异的政治形象 |
3.3.3 和而不同的文化形象 |
第4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策略 |
4.1 国家形象广告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4.1.1 国家形象广告的标准化 |
4.1.2 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 |
4.1.3 标准化思考与本土化执行相结合 |
4.2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内容表现的本土化 |
4.2.1 语言表达的本土化 |
4.2.2 画面元素的本土化 |
4.2.3 价值观念的本土化 |
4.2.4 宗教习俗的本土化 |
4.3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
4.3.1 使用受众本位视角 |
4.3.2 开展当地受众调研 |
4.3.3 遵循当地政策法规 |
4.3.4 与本土广告公司合作 |
第5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投放策略 |
5.1 “一带一路”传播媒体现状 |
5.1.1 境内媒体 |
5.1.2 境外媒体 |
5.2 国家形象广告的媒体选择策略 |
5.2.1 继续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媒体合作 |
5.2.2 根据各国媒介情况差异化投放 |
5.2.3 使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 |
5.2.4 以边境媒体为重点展开周边传播 |
5.3 国家形象广告的投放时机策略 |
5.3.1 根据“一带一路”合作阶段投放 |
5.3.2 借鉴商业广告的投放时机选择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2016-2018: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片制作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城市形象广告片基本概述 |
一、城市形象广告片概念的界定 |
(一)城市形象 |
(二)城市形象广告片 |
二、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分类 |
(一)旅游形象广告片 |
(二)城市活动推广片 |
(三)城市招商形象片 |
(四)城市资料宣传片 |
三、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发展 |
(一)诞生萌芽期(1999年~2003年) |
(二)稳定发展井喷期(2004年~2010年) |
(三)国际意识凸显期(2011~至今) |
第二章 城市形象广告片制作与传播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发展现状 |
二、广告片制作上的“泛专业化” |
(一)广告定位过于笼统 |
(二)广告主题表面化倾向严重 |
(三)广告表现创意不足 |
三、城市形象广告片传播过程中的弊端 |
(一)传播渠道略显单一 |
(二)推广策略散而乱 |
(三)推广效果难以预测 |
(四)广告互动意识不足 |
第三章 他山之石:同期国外城市形象广告片的经验借鉴 |
一、创意表现个性强化识别印象 |
二、受众目标明确契合受众需求 |
三、表现形式独特激发受众联想 |
四、传播形式多样打出多媒体传播“组合拳”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片制作与传播优化策略 |
一、以受众需求为内容制作的突破口 |
(一)创意展现个性凝练广告主题 |
(二)细分核心受众精准匹配内容 |
二、构建城市形象广告片传播生态圈 |
(一)媒体联动传播形成融合发展 |
(二)利用用户思维实现双向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7)电视媒体形象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媒体广告的发展历程 |
2 电视媒体形象广告 |
2.1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的概念 |
2.2 电视媒体形象广告的特点 |
3 电视媒体形象广告与CIS理论 |
3.1 电视媒体形象广告产生的原因 |
3.2 电视媒体形象广告中的CIS |
3.2.1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之理念传播 |
3.2.2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之媒体行为 |
3.2.3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之视觉识别 |
4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的表现 |
4.1 注重自身形象定位 |
4.2 人文关怀程度不断提高 |
4.3 广告注重创意与视觉冲击力的结合 |
5 电视媒体自身形象广告的误区 |
5.1 主题不够鲜明 |
5.2 缺乏故事情节 |
5.3 表达技巧无创意 |
6 结语 |
(8)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四节 价值与创新 |
第一章 品牌与原型 |
第一节 产品、商品与广告 |
第二节 广告发展新趋势 |
第三节 品牌与品牌原型 |
第二章 电视广告中的品牌原型 |
第一节 品牌原型价值探讨 |
第二节 品牌原型之源 |
第三节 探寻中国品牌原型 |
第三章 原型作为品牌的表征 |
第一节 表征:原型的存在方式 |
第二节 原型在品牌中的呈现 |
第四章 品牌原型的类型 |
第一节 人物原型 |
第二节 叙事原型 |
第三节 意象原型 |
第四节 象征符号原型与仪式原型 |
第五章 原型植入:策略与问题 |
第一节 决定品牌原型差异的因素 |
第二节 影响品牌原型效果的因素 |
第三节 品牌原型应用策略 |
第四节 品牌原型理论反思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70条测试广告具体分布 |
附录2 70个样本品牌人格测试结果 |
附录3 70个样本品牌人格词汇分析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人民日报》中的“形象广告”研究(1995-200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形象广告概述 |
1.1 形象广告定义界定 |
1.2 形象广告特点归纳 |
1.3 形象广告类型介绍 |
第二章 《人民日报》1995-2004年形象广告内容分析 |
2.1 《人民日报》1995-2004年形象广告数据统计 |
2.1.1 形象广告数量比较 |
2.1.2 形象广告不同类别的内容比较 |
2.1.3 形象广告所在版面比较 |
2.2 《人民日报》1995-2004年形象广告特征分析 |
2.2.1 广告与新闻相结合 |
2.2.2 报道中存在商业信息 |
2.2.3 广告信息与重大事件相结合 |
2.3 《人民日报》1995-2004年形象广告的表现形式分析 |
2.3.1 披着新闻外衣做广告 |
2.3.2 写作方式与新闻报道雷同 |
2.3.3 以专版专栏形式出现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形象广告传播中所涉及的问题 |
3.1 形象广告流行原因 |
3.1.1 经济实力引领报业发展 |
3.1.2 媒体管理制度客观使然 |
3.1.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2 形象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
3.3 从形象广告看媒体从业规范 |
第四章 报纸形象广告发展出路 |
4.1 正确认识形象广告 |
4.2 形象广告的三种良性传播模式 |
4.3 规范形象广告发展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10)中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演进研究 ——基于国内3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总结 |
1.3 研究目标、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
1.3.1 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
1.3.2 研究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量分析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内容分析法 |
1.5 研究意义 |
2 城市形象广告概述 |
2.1 城市形象广告 |
2.1.1 城市形象广告的缘起 |
2.1.2 城市形象广告概念界定及本文立足点 |
2.2 城市形象广告基本要素分析 |
2.2.1 城市形象广告的组成要素 |
2.2.2 城市形象广告的作用 |
3 城市形象广告数据的内容分析 |
3.1 数据统计 |
3.1.1 数据统计步骤 |
3.1.2 样本选择 |
3.2 研究数据分析 |
3.2.1 城市形象广告的基本情况 |
3.2.2 城市形象广告的数据分析 |
4 我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演进的阶段及个案分析 |
4.1 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的诞生及摸索阶段(1999 年-2003 年) |
4.2 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稳定发展阶段(2004 年-2007 年) |
4.3 中国城市形象广告国际意识凸显阶段(2008 年-2013 年) |
5 我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环境及现状 |
5.1 城市形象广告的环境 |
5.1.1 控制环境为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提供导向 |
5.1.2 经济环境为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提供支持 |
5.1.3 文化环境为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提供保障 |
5.1.4 行业环境为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提供动力 |
5.2 城市形象广告的现状 |
6 城市形象广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6.1 城市形象广告存在的问题 |
6.1.1 广告形式的千篇一律和广告创意的缺乏 |
6.1.2 城市形象塑造的表层化 |
6.1.3 媒体投放的粗放化 |
6.1.4 城市形象广告中城市形象定位模糊 |
6.1.5 受众市场细分不明确 |
6.2 城市形象广告问题的解决办法 |
6.2.1 明确城市的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广告成功的基础 |
6.2.2 城市形象的广告时长与广告创意协调互补 |
6.2.3 城市形象广告投放的媒介需要多方位组合 |
6.2.4 维护广告的真实性,加强城市自身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媒体自我形象广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J]. 崔国斌. 清华法学, 2021(01)
- [3]近五年来中外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策略研究 ——基于200例企业形象广告统计分析[D]. 柴琛.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城市形象广告语研究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的视角[D]. 王小婉. 河南大学, 2019(01)
- [5]“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D]. 刘雅婷. 湖南大学, 2019(07)
- [6]2016-2018:我国城市形象广告片制作与传播策略研究[D]. 钟锦.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电视媒体形象广告研究[J]. 宋科林,李慢黎,张晓萍.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2)
- [8]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D]. 叶凤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9]《人民日报》中的“形象广告”研究(1995-2004年)[D]. 李佳津. 山西大学, 2015(03)
- [10]中国城市形象广告发展演进研究 ——基于国内3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D]. 匡小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