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

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

一、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舒月[1](2021)在《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靶向治疗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是目前靶向治疗研究最为广泛的药物。然而,使用EGFRIs治疗的患者经常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毒性,导师研制的中药外用制剂“止痒平肤液”已经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其对EGFRIs相关皮疹的疗效。然而,EGFRIs相关甲沟炎也在困扰着使用EGFRIs治疗的患者,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移除部分指甲和甲周基质。目前对于EGFRIs相关甲沟炎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NCCN等指南推荐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方法主要是局部使用抗生素,但疗效不佳。我们在初期临床试验中已证实中药“止痒平肤液”对EGFRIs相关甲沟炎有效,现需要扩大样本量和与西医对照组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细胞因子水平探究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机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比较中药“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软膏外用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求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有效方法,并从细胞因子水平探究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机制。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正在接受EGFRIs治疗并且出现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组和西药米诺环素对照组进行治疗。连续用药14天,并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患者EGFRIs相关甲沟炎的CTCAE 4.0标准分级、细节分级(红肿、出脓、肉芽肿、皲裂)、疼痛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EGFRIs服用情况及血常规、肝肾功等。以EGFRIs相关甲沟炎治疗的有效率为主要结局指标,甲沟炎的细节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为次要结局指标,血常规和肝肾功为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名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39例完成了研究,对照组1例失访,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是8(20.5%)和31例(79.5%)。出现EGFRIs相关甲沟炎的平均时间是57.62±77.56天,中位时间是56天。“止痒平肤液”组和米诺环素组治疗7天的有效率分别为85%、68.4%(P>0.05);14天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8.9%(P>0.05)。治疗7天时,“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组甲沟炎分级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14天时分级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7天、14天后甲沟炎的疼痛、红肿、出脓、肉芽肿、皲裂症状都明显减轻(P<0.05),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P<0.05)。“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组治疗的见效平均时间分别是3.76±1.56、5.07±2.43天(P=0.089>0.05)。采集了共10例患者血清学细胞因子十二项指标,所有患者IL-6均高于正常范围。“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治疗14天后甲沟炎的血清学指标IL-1β、IL-6、α-IFN、γ-IFN、IL-8较前下降,但均未达到P<0.05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外用治疗均能够有效改善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中药“止痒平肤液”可能较米诺环素起效更快。细胞因子IL-6可能与EFGRIs相关甲沟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第二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本研究前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中药“止痒平肤液”外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症状,其有效率是85%,我们采用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TCMSP),对“止痒平肤液”(黄芩、苦参、白鲜皮、马齿苋)的有效活性成分和靶基因进行筛选。检索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得甲沟炎的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并对关键靶点进行网络可视化,使用MOCDE插件进行聚类分析。运用R软件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寻找有效的信号通路。结果:从TCMSP中筛选出“止痒平肤液”有效活性成分共109种,“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相关靶基因共1339个,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聚类分析筛选出聚类性较好的基因是IL-6、ERBB2、CTNNB1、EGFR、FN1、ALB、IGF2、SERPINE1。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涉及175种生物学过程,功能集中在核受体功能、转录因子活性-直接配体调控特异性DNA序列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共涉及152条信号通路,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从有效成分、基因靶点、靶基因聚类、信号通路等方面探索了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作用机制。结合之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止痒平肤液”可能是通过调控IL-6相关信号通路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但仍需进一步实验加以验证。

曹顺康[2](2020)在《熊胆消痔灵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熊胆消痔灵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此临床观察收集的临床病例为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肛周湿疹患者,共8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熊胆消痔灵外用,对照组予以蜈黛软膏外用,均每日2次,均匀覆盖肛周皮损,厚度约1mm,都以21天为临床观察周期,治疗期间停用与本病有关的所有其他药物,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病情评分有差异显着,表示两组局部治疗均有效,局部治疗效果评估,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1.01%,治疗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01>0.05)。依据中医证候积分表评估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效率97.22%)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效率94.59%)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1.43%)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胆消痔灵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有效率略高于蜈黛软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治疗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熊胆消痔灵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复发率较蜈黛软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复发率低,熊胆消痔灵可用于治疗慢性肛周湿疹。

张焕焕[3](2020)在《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文中认为肉桂挥发油是从干燥肉桂皮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黄色或黄棕色的挥发油,具有退热、镇痛、抗菌、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为桂皮醛。由于肉桂挥发油具有水溶性差、易氧化、易挥发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药物制剂和食品工业中的广泛使用。为了增加挥发油的稳定性,目前常采用环糊精包合、多孔材料吸附和微囊包覆等方法对其进行包合固化,但这些方法存在包合工艺复杂、辅料用量大、一些成分在体内释放缓慢、稳定性差、水不溶等不足。本课题拟选用共聚维酮和Soluplus作为辅料,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水溶性微球,微球可以通过共聚维酮和Soluplus的疏水基团组成的疏水区包合肉桂挥发油,实现包合和固化肉桂挥发油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水溶性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为了优选微球的制备工艺,本实验首先以微球收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微球的处方组成进行了优选,确定了处方由共聚维酮与Soluplus共同组成;接着以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辅料药物比例进行了优选,确定空白微球与肉桂挥发油比例为8:1较为合适;然后以微球收率和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 9(3 4)正交试验法,对微球的包合工艺进行筛选,确定最适宜工艺为共聚维酮-Soluplus(质量比)12:1,浓度0.08 g/m L,水浴温度70℃,搅拌时间2.5 h;最后以微球收率和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 9(3 4)正交试验法,对微球的喷雾干燥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最适宜的喷雾干燥参数为进风温度160℃,出风温80℃,蠕动泵转速400 m L/h。本研究所优选的工艺重复性好,可行性强,为固化肉桂挥发油奠定了基础。2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评价为了评价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本实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进行物相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桂皮醛的包合率,采用摇床法测定体外溶出度,采用60℃稳定性研究考察稳定性。结果表明,TEM下观察空白微球及微球包合物均呈现均匀的类球状结构,分散均匀;SEM下观察,二者均为表面有内凹的球形;微球包合物DSC图中肉桂挥发油的吸热峰和XRD图中衍射峰均消失,说明肉桂挥发油以非聚集的形式分散包合于微球中;肉桂挥发油的包合率98.38%;体外溶出实验在180 min内,微球包合物累积释放率近93.36%,与肉桂挥发油接近,高于β-环糊精包合物;微球包合物60℃稳定性研究挥发油损失率明显低于肉桂挥发油及β-环糊精包合物。总之,肉桂挥发油能较好包合于微球的疏水区中,稳定性得到提高,释放速率受影响较小。3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了比较肉桂挥发油包合前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性,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了大鼠口服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药动学参数。Alltim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62:38),检测波长为278 nm,流速为1 m L/min,柱温35℃。大鼠每组按50 mg/kg肉桂挥发油的单剂量灌胃,眼眶底静脉丛取血,血浆经甲醇处理后进入HPLC测定肉桂酸含量,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经方法学考察,血浆中肉桂酸线性范围为0.00303~0.30300 mg/ml,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均良好,符合生物样本的分析要求。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微球包合物和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z)相对于肉桂挥发油有所延长,微球包合物的药峰浓度(Cmax)远远高于β-环糊精包合物,三组药物AUC(0-∞)接近,没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被微球或β-环糊精包合后在体内溶出速度降低。4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效学研究为了比较肉桂挥发油包合前后药效的差异性,本实验建立了扭体法疼痛模型,评价肉桂挥发油小鼠体内的镇痛效果。实验分别为5组,分别为肉桂挥发油组、微球包合物组、β-环糊精包合物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阳性药组,按50 mg/kg肉桂挥发油的剂量灌胃,空白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结果显示,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明显的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镇痛率分别为53.00%、47.52%、21.15%,研究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经微球包合后镇痛作用略有下降,经β-环糊精包合后镇痛作用显着下降。镇痛实验的结果说明,微球包合挥发油后会降低挥发油的体内溶出,但是影响要低于环糊精包合物。综上所述,本文优化了包合肉桂挥发油的微球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以肉桂油和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为对照,对肉桂油微球包合物进行了表征、体外释放和60℃稳定性研究,比较了挥发油包合前后的生物利用度和镇痛药效,结果显示: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有利于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相对于β-环糊精包合物对体内外桂皮醛的溶出、血药浓度和镇痛药效影响更小。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是提高挥发油稳定性的新方法,为中药挥发油的包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丹红[4](2020)在《贝复新凝胶应用于牙周基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后应用贝复新凝胶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各指标变化的相关因素,为贝复新凝胶在牙周基础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18-60周岁系统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共30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在基线前1周对试验患者实行全口超声龈上洁治,1周后复诊,并以此作为基线。采用同一患者口腔内病情相似的左右对称牙齿做自身对照设计。将口腔划分为左右两个区域,各选3颗符合标准的患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左右侧患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对其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实验组:SRP+贝复新凝胶牙周袋内上药;对照组:SRP,不做其他处理。分别在基线时、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6周四个阶段,记录患牙的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然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在基线时,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BOP阳性位点百分比由基线时的100%降至6周时的38.7%;对照组BOP阳性位点百分比由基线时的100%降至6周时的41.0%;两组组间BOP阳性位点百分比比较,在治疗后1周及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第1周时差异更为明显,6周时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组SBI由基线时的4.00降至6周时的0.53,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S BI由基线时的4.06降至6周时的0.68,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SBI比较,在治疗后1周及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第1周时差异更为明显,6周时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组PI由基线的2.35降至6周时的0.00,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PI由基线时的2.33降至6周时的0.00,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PI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组PD由基线时的5.10mm降至6周时的3.33mm,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PD由基线时的4.94mm降至6周时的3.26mm,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PD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实验组AL由基线时的2.43mm降至6周时的1.46mm,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AL由基线时的2.56m m降至6周时1.53mm,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A L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贝复新凝胶辅助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基础治疗中,能够改善探诊出血、龈沟出血等牙周指数,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在牙周基础治疗中加入贝复新凝胶,尤其在治疗后即刻进行牙周袋内上药,可以显着改善术后1周的龈沟出血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标。

张赫[5](2020)在《藏红花酸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效果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严重眼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且预后较差。PVR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生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前、后面及玻璃体后表面形成的一层纤维细胞组织膜,膜的增生、收缩形成视网膜的固定皱褶,并发展为视网膜多种形式收缩、牵拉,其发病率为5-10%。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实际上是一种组织损伤、修复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形成机制极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参与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的增殖和移行是发病的关键,整个病理机制由多种生物因子,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参与。RPE细胞在眼球发育和神经视网膜正常运作和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位于Bruch膜和视网膜中间,是一种高度分化的单层细胞。可以把营养物质从脉络膜运输到光感受器,吞噬脱落的光感受器外节,维持血-视网膜屏障等重要作用。当视网膜脱离发生后,血-视网膜屏障破坏,RPE细胞暴露在血清和玻璃体中。玻璃体中多种细胞因子刺激RPE细胞移行进入玻璃体腔内,进而增殖和转化,形成视网膜前增殖膜。此外,既往研究表明PV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膜中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在某些眼科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生长因子中,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包括:PDGFA、PDGFB、PDGFC、PDGFD,通过二硫键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PDGF-AA,-BB,-AB,-CC,和-DD)。PDGF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和移行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动。在眼科学研究表明,PDGF增强了成纤维细胞和RPE细胞的收缩。各项体内研究中发现,PVR患者及动物模型的玻璃体中均能检测出PDGF含量增多,在做了激光手术后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和PVR小鼠模型的RPE细胞中,检测出PDGF表达是提高的。PDGF-BB作用于血管细胞、RPE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PDGF-AA作用于非血管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藏红花酸,藏红花的提取物之一,是一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已被证明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对多种细胞有抗增殖,抗炎等作用。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藏红花酸对ARPE-1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间质转化有抑制作用。在本次研究,我们在体外试验中为ARPE-19细胞提供稳定的病理环境即加入稳定剂量的PDGF-BB,研究藏红花酸对PDGF-BB诱导下ARPE-19细胞作用及机制,在体内试验中拟以兔眼PVR模型为研究对象,在体内和体外两个层面加以研究。第一部分藏红花酸对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在PDGF-BB诱导下的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本实验研究藏红花酸对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在PDGF-BB诱导下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设置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0μM,10μM,30μ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和1000μM),通过计算IC50筛选出实验中藏红花酸的作用浓度。将不同浓度的藏红花酸(0μM、100μM、200μM、400μM)和PDGF-BB作用于ARPE-19细胞,应用CCK-8实验检测藏红花酸对被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d U试剂盒进一步证明藏红花酸的抑制作用;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验证藏红花酸对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迁移的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藏红花酸对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藏红花酸对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Bax、Bak(促凋亡蛋白)和Bcl-2、Bcl-x L(抗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浓度的藏红花酸(100μM)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在72h时有明显的提高,而中浓度藏红花酸(200μM)和高浓度藏红花酸(400μM)干预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被藏红花酸作用的细胞的Ed U转染概率比对照组降低了,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与CCK-8相符;划痕实验中,作用48小时和72小时,各种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迁移有明显抑制;Transwell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藏红花酸对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藏红花酸诱导了PDGF-BB介导的ARPE-19细胞的凋亡,且随浓度的增加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越强;western blot蛋白检测藏红花酸能够显着的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Bcl-x L的表达(P<0.01),并且增加了促凋亡蛋白Bax、Bak的表达(P<0.01),均呈浓度依赖性。小结:藏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诱导PDGF-BB介导的ARPE-19细胞的凋亡。第二部分藏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PDGFR)磷酸化和下游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目的:验证藏红花酸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使用western blot蛋白检测不同浓度藏红花酸(0μM、100μM、200μM、400μM)对PDGF-BB诱导的PDGFR磷酸化和下游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藏红花酸均能抑制PDGFRβ的磷酸化,且对下游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小结:藏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PDGFR)磷酸化和下游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第三部分藏红花酸治疗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检测藏红花酸对治疗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方法:选用20只成年色素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玻璃体腔内注射2×105cells/0.1ml DMEM/F12的ARPE-19细胞悬液、2.5μl 20μg/m L的PDGF-BB、0.4μmol藏红花酸,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ARPE-19细胞、2.5μl 20μg/m L的PDGF-BB、0.1ml PBS(含2%DMSO)。于3天、7天、14天及28天对其进行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于7天、14天及28天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查和OCT检查,第28天处死实验兔取眼球标本作组织学检测,检测指标为p-AKT、p-p38、p-PI3K、p-ERK和p-JNK。结果:各组实验动物眼底情况在不同的时间点根据Fastenberg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后第7天:对照组0级4只,1级3只,2级2只;实验组0级8只,1级1只。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1级5只,2级3只,3级1只;实验组0级2只,1级6只,2级1只。造模后第28天:对照组2级1只,3级2只,4级3只,5级3只;实验组1级2只,2级5只,3级2只。眼底相和OCT显示:造模后第7天,对照组玻璃体混浊较实验组严重,可以观察到增殖膜,实验组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结构正常。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玻璃体混浊,可见灰白色纤维条索和增殖膜,髓线处视网膜有脱离,实验组玻璃体轻度混浊,可观察到增殖膜。造模后第28天,对照组可见广泛的视网膜皱褶和脱离,实验组可见增殖膜及牵拉导致的视网膜脱离。ERG检查结果:第7天注药后的眼睛b波振幅较对侧眼没有明显变化,14天和28天后注药的眼睛b波振幅较对侧眼轻度下降,而对照组在第14天和28天后b波振幅较对侧眼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层水肿,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混乱,光感受器细胞外节丢失。实验组视网膜全层结构清晰,形态正常,视神经节细胞层、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p-Akt、p-ERK和p-JN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视盘前和脱离的视网膜前增殖膜可见强表达,实验组的视盘前和脱离的视网膜前增殖膜可见较低表达。视网膜未见阳性染色。p-PI3K和p-p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视盘前和脱离的视网膜前增殖膜可见弱表达,实验组除了增殖膜中的血管管壁有阳性表达外,视盘前和视网膜前增殖膜均未见阳性染色,视网膜未见阳性染色。小结:藏红花酸抑制了兔PVR的发病进展,对视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降低了视网膜增殖膜中p-Akt、p-PI3K、p-p38、p-ERK和p-JNK的表达。结论:1.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ARPE-1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诱导PDGF-BB介导的ARPE-19细胞的凋亡。2.藏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PDGFR)磷酸化和下游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3.藏红花酸抑制了兔PVR的发生进展,对视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降低了视网膜增殖膜中p-Akt、p-PI3K、p-p38、p-ERK和p-JNK的表达。

曹雅清[6](2019)在《D-亮氨酸联合MTAD对粪肠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和离散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牙体牙髓科的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根管内及根尖外微生物无法彻底清除导致感染持续性存在造成的。粪肠球菌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微生物中的常见菌种。本实验研究D-亮氨酸联合MTAD对根管内及根尖外粪肠球菌(E.faecalis)生物膜的形成和离散的作用,以寻找能更彻底地去除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根管冲洗方案,为降低根管治疗失败率及提高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提供新思路。方法将E.faecalis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菌悬液以体积比1∶10稀释于BHI培养基中,处理组添加0.2%氯己定、MTAD、50mmol的D-亮氨酸、50mmol的D-亮氨酸+MTAD,非处理组仅添加BHI,培养10h。每隔2h用酶标仪测菌悬液在600nm处的光密度(OD600)值,绘制单菌种悬浮生长曲线。将对数生长阶段的悬液加入在96孔板,处理组加入以上4组抗菌制剂,非处理组加入培养基,再培养48h。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在570nm处的光密度(OD570)值。在96孔板中构建E.faecalis 48h生物膜模型,处理组加入以上4组抗菌制剂,非处理组加入培养基,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在570nm处的光密度(OD570)值。在含有牙本质片和牙骨质片的48孔板中构建E.faecalis48h生物膜模型。处理组加入以上4组抗菌制剂,非处理组加入培养基,再培养2h。冲洗后用AO/EB染液染色。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牙本质片和牙骨质片上剩余E.faecalis生物膜样本。图像用软件Image J测量生物膜绿色荧光面积、生物膜红色荧光面积,并以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面积的总和作为细菌生物膜的总生物量。使用SPSS21.0软件,应用Oneway-Anova方差分析、SNK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D-亮氨酸联合MTAD组对于抑制悬浮E.faecalis生长的作用高于单独使用D-亮氨酸,但与单独使用MTAD组生长曲线相似。0.2%氯己定在10h内可以明显抑制悬浮E.faecalis的生长趋势,在本实验分组中作用最高。2.D-亮氨酸联合MTAD组对于抑制E.faecalis生物膜的作用高于单独使用D-亮氨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2%氯己定和单独使用MT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晶紫染色法显示,D-亮氨酸联合MTAD组对于离散48hE.faecalis生物膜的作用高于0.2%氯己定、单独使用MTAD和单独使用D-亮氨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激光共聚焦扫描结果显示,D-亮氨酸联合MTAD组牙本质片和牙骨质片上剩余48hE.faecalis生物膜的量最少,对于离散48hE.faecalis生物膜的作用最高,与0.2%氯己定、单独使用MTAD和单独使用D-亮氨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D-亮氨酸联合MTAD可以抑制悬浮E.faecalis生长,但并不能显着提高MTAD冲洗液对悬浮E.faecalis的抑制作用。2.D-亮氨酸联合MTAD可以抑制E.faecalis生物膜形成,但并不能显着提高MTAD冲洗液抑制E.faecalis生物膜形成的作用。3.D-亮氨酸联合MTAD可以显着提高MTAD冲洗液离散孔板内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作用。且离散作用优于临床常用的根管冲洗液0.2%氯己定。4.D-亮氨酸联合MTAD可以显着提高MTAD冲洗液离散牙本质片和牙骨质片上48hE.faecalis生物膜的作用。且离散作用优于临床常用的根管冲洗液0.2%氯己定。

常道潇[7](2018)在《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甘草酸作为固体分散载体用于改善难溶性药物姜黄素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性,并考察甘草酸和姜黄素的体内外相互作用,为研发相关新制剂奠定基础,也为阐明姜黄-甘草配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甘草酸的胶束形态,芘荧光探针法测定甘草酸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考察甘草酸水凝胶的可逆性和持水性,研究温度、浓度对凝胶黏度的影响,并使用红外光谱对凝胶冻干粉进行扫描,评价形成凝胶及冻干过程对甘草酸分子结构的影响。2.以固体分散体中姜黄素的溶解度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制剂处方,并测定固体分散体中姜黄素和甘草酸在水、0.1N HCl、p H 6.8 PBS三种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及在0.1N HCl、p H 6.8 PBS中的溶出度,考察药物的释药特征。3.使用红外光谱扫描(FTIR)和二维核磁氢谱(roesy)研究姜黄素与甘草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考察药物的存在状态,并在温度40℃、相对湿度75%的密封、避光条件下进行3个月的初步稳定性试验。4.建立HPLC方法分别测定体内样品中的姜黄素和甘草酸含量。将固体分散体溶液按照30 mg/kg(姜黄素)的剂量灌胃给予大鼠进行药动学的研究,并按照50 mg/kg(姜黄素)的剂量灌胃给予小鼠评价组织分布特征。结果:1.甘草酸在水溶液中能够形成20~30 nm的球形胶束,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2mg/m L,当甘草酸浓度达到19 mg/m L能够形成可逆性良好的水凝胶,其凝胶黏度及强度性质宜受温度、浓度等的影响,在形成凝胶及冻干的过程中甘草酸的分子结构保持不变。2.当以丙酮溶解姜黄素并与甘草酸水溶液(两药用量比为1:6)混合冻干后,所得的固体分散体对姜黄素溶解度的改善效果最佳,比原料药提高了1.03×104倍,且固体分散体能显着提高姜黄素在p H 6.8 PBS中的溶出度。3.DSC和XRD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存在,FTIR及roesy结果显示姜黄素与甘草酸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无定型态药物的稳定性,初步稳定性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固体分散体中姜黄素的稳定性良好。4.姜黄素和甘草酸的体内样品HPLC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稳定性好。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姜黄素的Tmax、Cmax、AUC和t1/2分别为混悬液组的0.02、2.70、1.54和1.86倍,表明其吸收速度及程度均显着增加,且代谢速率减慢;制剂中甘草酸相比甘草酸水溶液组的AUC显着增加,吸收减缓,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量增多。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姜黄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肺中分布最为显着(AUC为姜黄素混悬液组的2.31倍)。其中甘草酸主要分布在心、肝、肾各组织,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主要分布在心、肝、脾各组织。结论:采用溶剂法制备的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能显着改善姜黄素的溶解度及溶出度,口服生物利用度也有所提高,并增加姜黄素在肺中的分布;姜黄素与甘草酸以固体分散体形式联用有望显着改善药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夏立平,秦阳,韦小梅,叶文琴[8](2017)在《口腔护理液选择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口腔护理液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清除和杀灭细菌,改善口腔pH值,降低口腔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将几种口腔护理液的联合运用,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临床对口腔护理液的选择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医护人员大多根据临床经验来选择口腔护理溶液。因此,加强对口腔护理液效果评价指标和选择标准的具体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评价指标和选择标准,改变目前临床上口腔护理液使用的现状。

黄凤,吴瑄[9](2017)在《柏红痔消外洗方防治 Ⅲ 、Ⅳ度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柏红痔消外洗方治疗Ⅲ、Ⅳ度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肛肠科病区的144例Ⅲ、Ⅳ度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选用柏红痔消外洗方坐浴治疗,对照组选用金玄痔科熏洗散坐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与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镇痛效果差异,两组使用中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2次/d,先熏洗后坐浴,共治疗5 d。比较两组术后创面疼痛情况、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在减轻疼痛方面,两组术后患者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疼痛评分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术后第1天坐浴前后疼痛评分:(6.62±0.991)分;(2.99±0.784)分,术后第5天坐浴前后疼痛评分:(4.51±0.734)分;(2.14±0.450)分。对照组术后第1天坐浴前后疼痛评分:(6.74±0.779)分;(4.12±0.693)分,术后第5天坐浴前后疼痛评分:(4.86±0.896)分;(2.35±0.744)分,两组术后患者排便时疼痛的高值,用药干预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柏红痔消外洗方组还是金玄痔科熏洗散组对疼痛的干预均有效。观察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疼痛加重、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柏红痔消外洗方能在肛肠术后应用中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广大推广。

李月亭[10](2016)在《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骨科外用凝胶膏剂是以大黄、黄柏、黄芩、重楼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闭合性骨病,包括骨折、淤血肿痛、治痈肿、跌打伤痛、祛瘀消肿、除湿通络、强筋壮骨。本课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和方法,对骨科外用凝胶膏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确保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制备工艺研究基质配方工艺研究:在预试验及单因素试验确定凝胶膏剂基质种类及用量范围基础上,以初黏力、持黏力、综合感官得分为评价指标,采用L18(37)正交试验方法对骨科外用凝胶膏剂的基质进行优选,得到最佳空白基质配比为:聚丙烯酸钠(NP-70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丙二醇:甘油:水:酒石酸:氢氧化铝:3%卡波姆(0.5:0.4:2:3:3:0.1:0.15:2)。通过验证试验证明优选的最佳基质配比制得的空白基质粘性适中,贴敷舒适性好,物理性质稳定。骨科外用凝胶膏剂成型工艺研究:分别考察了药粉粉碎细度、载药量,确定了最佳药材粉碎细度为过120目筛,载药量为基质重量的10%。小试验证:小型试验凝胶膏剂涂布机涂布,室温条件下放置干燥2天。通过验证试验证明优选的最佳成型工艺制得的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基质粘性适中,贴敷舒适性好,物理性质稳定。二、质量标准研究TLC定性鉴别:采用TLC法对骨科外用凝胶膏剂中大黄、黄柏、黄芩等14味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研究,未进行显微鉴别。结果,大黄、黄柏、黄芩、重楼、白及、白芷、毛冬青7味药的供试品色谱中,在对照药材或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阴性对照在相应位置上无干扰,且重现性良好;由于处方中药味较多,成分复杂,未作显微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检查:按《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凝胶膏剂项下规定,对骨科外用凝胶膏剂进行了赋形性、含膏量、初黏力、持黏力、耐热性、耐寒性及皮肤追随性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含量测定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骨科外用凝胶膏剂中大黄素、大黄酚含量,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70:30);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54nm。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骨科外用凝胶膏剂的质量控制。本品每片含大黄以大黄素、大黄酚总量计,不得少于84.69μg/贴。

二、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及其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前言
        1.EGFRIs治疗肿瘤的机制
        2.EGFRIs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3.EGFRIs的分类及疗效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西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1.EGFRIs相关皮肤毒性
        2.西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3.中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1.研究目的与设计
    2.临床资料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探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病例报告表

(2)熊胆消痔灵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中医证候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脱落标准
    6.剔除标准
    7.终止试验标准
    8.安全性评估及不良事件处理
    9.病例分组
    10.治疗方法
    11.观察项目
        11.1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
        11.2 局部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11.3 疗效评价标准
        11.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
    12.随访
    13.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数据结果与分析
    1.病例基本资料及比较
        1.1 病例基本资料
        1.2 两组性别比较
        1.3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及体重比较
    2.观察数据结果分析
        2.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积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2.3 局部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4 两组局部症状体征治疗效果比较
        2.5 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比较
        2.6 随访
    3.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脾虚湿蕴与肛周湿疹的关系
        1.3 脾虚湿蕴证与热的关系
    2.现代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2.3 现代医学治疗的缺点
    3.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熊胆消痔灵介绍与组方及药理研究
    5.熊胆消痔灵治疗肛周湿疹的理论探讨与机制分析
    6.本临床研究的实用价值
    7.问题与不足
    8.建议及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附表2 局部症状评分表
    附表3 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
    附表4 随机分组情况
文献综述 肛周湿疹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水溶性空白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1.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1.4 线性关系考察
        2.2 单因素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处方组成
        2.3 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比例
        2.4 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的制备工艺
        2.4.1 辅料水溶液制备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2.4.2 辅料水溶液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2.5 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喷雾干燥参数
        2.5.1 喷雾干燥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2.5.2 喷雾干燥优化参数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微球包合物的制备
        2.1.2 β-CD包合物的制备
        2.2 物相表征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2.4 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分析
        2.3 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1 色谱条件
        2.3.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3.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3.4 方法学考察
        2.4 包合率及载药量测定
        2.5 体外释放研究
        2.6 60℃稳定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受试大鼠给药方案
        2.2 血浆样品中肉桂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3 内标溶液的配制
        2.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2.2.5 方法专属性
        2.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7 精密度
        2.2.8 提取回收率
        2.2.9 稳定性
        2.3 药动学数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镇痛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贝复新凝胶应用于牙周基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与设备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牙周指标分析
    2.安全性分析
讨论
    1.对试验结果的讨论
    2.贝复新凝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3.牙周局部药物研究进展
    4.本次研究的创新性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藏红花酸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效果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藏红花酸对体外培养的ARPE-19 细胞在PDGF-BB诱导下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藏红花酸抑制了PDGF-BB诱导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PDGFR)磷酸化和下游的PI3k/Akt和 MAPK信号通路激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藏红花酸治疗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D-亮氨酸联合MTAD对粪肠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和离散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和右旋氨基酸溶液的制备
    1.2.2 配制粪肠球菌菌液
    1.2.3 收集离体牙
    1.2.4 制备牙本质片及牙骨质片
    1.2.5 D-亮氨酸联合MTAD对悬浮E.faecalis生长的影响
    1.2.6 D-亮氨酸联合MTAD对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1.2.7 D-亮氨酸联合MTAD对孔板上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1.2.8 D-亮氨酸联合MTAD对牙本质片及牙骨质片上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1.2.9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D-亮氨酸联合MTAD对悬浮E.faecalis生长的影响
    1.3.2 D-亮氨酸联合MTAD对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1.3.3 D-亮氨酸联合MTAD对孔板上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1.3.4 D-亮氨酸联合MTAD对牙本质片上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1.3.5 D-亮氨酸联合MTAD对牙骨质片上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1.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根管冲洗液对粪肠球菌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处方研究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与结果
        1 处方前研究
        2 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体外评价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与结果
        1 固体分散体的形态表征
        2 药物与载体材料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 溶解度的测定
        4 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5 初步稳定性试验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与结果
        1 方法学的研究
        2 大鼠口服固体分散体的药动学研究
        3 小鼠组织分布研究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甘草酸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基金项目支持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口腔护理液选择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护理液的种类及作用
    1.1 常规口腔护理液
        1.1.1 生理盐水
        1.1.3 碳酸氢钠溶液
        1.1.4 过氧化氢溶液
        1.1.5 洗必泰溶液
        1.1.6 酸性氧化电位水
        1.1.7 银离子抗菌液
        1.1.8 含碘消毒液
    1.2 抗生素类口腔护理液
        1.2.1 呋喃西林溶液
        1.2.2 甲硝唑溶液
        1.2.3 替硝唑溶液
        1.2.4 其他抗生素制剂
    1.3 中药类口腔护理液
        1.3.1 茶多酚制剂
        1.3.2 其他中药制剂
2 口腔护理液的选择
    2.1 国内口腔护理液的选择
        2.1.1 根据口腔p H值选择
        2.1.2 根据感染病原菌种类选择
    2.2 国外口腔护理液的选择

(9)柏红痔消外洗方防治 Ⅲ 、Ⅳ度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医生客观评价疼痛程度
        1.4.2 有效率标准
    1.5 不良事件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比较
3 讨论

(10)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处方中各药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1 大黄
        1.2 黄柏
        1.3 黄芩
        1.4 重楼
        1.5 白及
        1.6 白芷
        1.7 冬青叶
        1.8 天花粉
        1.9 叶上花
        1.10 叶下花
        1.11 乳香
        1.12 没药
        1.13 五香血藤
        1.14 甘草
    第二节 剂型选择及工艺路线设计
    第三节 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基质配方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骨科外用凝胶膏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检查项目
    4 含量测定
    5 质量标准草案
结论
展望
凝胶膏剂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郑舒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熊胆消痔灵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D]. 曹顺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D]. 张焕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贝复新凝胶应用于牙周基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 张丹红.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藏红花酸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效果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6]D-亮氨酸联合MTAD对粪肠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和离散作用的研究[D]. 曹雅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姜黄素-甘草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评价[D]. 常道潇. 宁夏医科大学, 2018(07)
  • [8]口腔护理液选择与应用研究进展[J]. 夏立平,秦阳,韦小梅,叶文琴.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1)
  • [9]柏红痔消外洗方防治 Ⅲ 、Ⅳ度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分析[J]. 黄凤,吴瑄. 系统医学, 2017(09)
  • [10]骨科外用凝胶膏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李月亭.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