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营养育苗技术综述

马尾松营养育苗技术综述

一、马尾松营养器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胡国宇[1](2021)在《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费约果(Acca sellowiana Berg),为桃金娘科(Myrtaceae)南美稔属(Feijoa Berg or Acca Berg)的一种常绿植物,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价值为一体的新兴树种。扦插繁殖具有操作简便,育苗成本低,保持亲本优良品种特性等优势,但费约果扦插繁殖也存在生根困难,育苗时间长等问题。为加速费约果扦插繁殖进程,提高苗木繁殖质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来探讨不同程度遮阳黄化(未黄化、40%遮阳黄化、70%遮阳黄化)对不同着生部位(树体上部、中部、下部)以及不同成熟度(嫩枝、半木质化枝、木质化枝)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生物刺激剂(6-BA、KH2PO4、氨基酸肥)、插穗基部浸泡不同生根抑制物洗脱液(硝酸银、高锰酸钾、乙醇、醋酸、清水)来促进半木质化插穗生根生长。对扦插存活苗进一步开展容器栽培,探究容器材质、容器大小、基质体积比、复合肥配比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因扦插优化中均使用IBA作为基础激素处理,需探究IBA处理下费约果插穗皮层内源激素水平、生根氧化酶活性、营养物质含量升降对插穗形态建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遮阳黄化处理是影响费约果扦插生根率、新梢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40%遮阳黄化后取树体上部的半木质化插穗进行扦插能取得最好的生根生长效果。该处理插穗生根率为73.17%,新梢发生率为50.33%。相较于评分最低的组,生根率提高39.41%。(2)6-BA浓度是影响费约果扦插生根与新梢生长性状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最合适的生物刺激剂配比是20 mg/L6-BA、40 mg/L KH2PO4、400 mg/L氨基酸肥。该处理插穗生根率为75.18%,新梢发生率为76.67%,相较于CK,生根率提高39.43%,新梢发生率提高23.34%。(3)用不同种类洗脱液浸泡插穗基部后,插穗平均生根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高锰酸钾>醋酸>硝酸银>清水>乙醇。0.1%高锰酸钾处理取得了最高综合得分,该处理下插穗生根率为82.39%,新梢发生率为66.67%。相比于无洗脱CK,生根率提高48.06%,新梢发生率提高18.24%。(4)容器大小是影响苗高增加量、新生叶片数、新生茎粗以及分枝数的主要因素。最适处理为采用25×17cm体积的白色无纺布种植袋,采用基质泥炭:椰糠:珍珠岩(3:1:1),复合肥配比是N∶P2O5∶K2O(15∶5∶25)。该处理下,容器苗在10-190d内苗高增量达到24.00cm,新生叶片数达16.60片。相较于CK,苗高增量提高10.02cm,新生叶片数提高6.60片。(5)IBA处理能促进费约果生根,其中1000mg/L IBA处理下费约果生根率达69.13%,优于其他处理。费约果插穗生根类型为诱导生根型,生根阶段分别为愈伤组织期(0~20d)、根原基诱导期(20~40d)、不定根表达期(40~60d)、不定根伸长期(60d后)。高浓度IAA以及低浓度ABA、ZR利于根系诱导。IBA处理能刺激插穗合成IAA,加快ABA与ZR消耗,提高IAA/ABA、IAA/ZR值。低的IAAO活性以及高的POD、PPO活性共同调节插穗IAA水平来促进生根。IBA处理能明显加快营养物质代谢速度与强度,高浓度的可溶性蛋白质有利于根原基诱导,淀粉及时水解成可溶性糖为整个生根过程提供能量。费约果经黄化后能明显提高扦插生根率,但新梢发生率较未黄化枝条有所下降,可将黄化处理与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处理结合起来,提高费约果生根率的同时补充枝条营养。0.1%高锰酸钾处理可在扦插前处理,进行杀菌消毒的同时洗脱生根抑制物。生长调节剂IBA处理是必要的促进生根步骤。

熊卫兵[2](2020)在《低山丘岗区马尾松纤维材林高效培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马尾松纤维材林栽培的成功经验,从专用良种应用、大田育苗、容器育苗、造林地选择及清理、树种配置及初始密度、整地及造林、林分管理、轮伐期确立等方面,提出马尾松纤维材林高效培育综合配套技术。18、16、14立地指数的林地在一个轮伐期内可分别收获木材207.4 m3·hm-2、187.9 m3·hm-2、168.6 m3·hm-2。

彭凌帅[3](2020)在《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H.Wendl.)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树种,科学合理施肥是培育棕榈优质苗的基础,通过贵州省野外调查发现,棕榈在石灰土和黄壤上生长较多。本文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幼树,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棕榈幼树生长的影响,阐明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对棕榈幼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采用DRIS法对棕榈幼树叶片进行营养诊断得出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需肥顺序,对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三种岩性土壤上施肥的最佳配比组合和施肥量,得到三种岩性土壤上适宜的棕榈幼树施肥策略,从而指导棕榈人工林的科学施肥,达到适地、适肥、及早成林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长的分析发现,N对苗高、地径的影响最大,P、K元素的影响因土壤而异,在纯质灰岩石灰土、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和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地径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1K3即9号处理组合、N2P2K2。在纯质灰岩石灰土、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和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苗高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1P1K3、N4P3K3、N3P2K2。(2)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根系生长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均是N2P4K1,对根系直径、根系总体积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生长最优的方案均是N2P1K1,根系直径、根系总体积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3、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在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总根长和根尖数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2P4K1,对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2P4K2,对根系直径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三因素中N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最大,P、K因素对根系的影响因土壤和根系指标而异。(3)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物量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根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4、N2P1K3、N1P2K4。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对根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4、N2P2K4、N1P1K1,即对照组(1号处理组合)。在砂页岩黄壤上对根生物量和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3K2、N2P4K2。三因素中N对根生物量和茎叶生物量的影响最大,K对根冠比的影响最大。(4)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理生化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3K1、N3P2K2、N4P1K4即13号处理组合,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3K3即11号处理组合、N3P3K2、N4P3K3,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3、N2P2K4、N4P4K3,三因素中N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可溶性糖、对两种石灰土上棕榈根活力的影响均最大,三种土壤上对可溶性蛋白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N、K、P。(5)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光合指标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均为N2P1K1,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N2P4K2、N2P4K1、N4P4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叶绿素a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4P1K2,对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4P2K3即14号处理组合,对净光合速率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对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1K3、N2P2K2、N3P2K2;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叶绿素a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3P4K1,对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3P4K4,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均为N2P3K2,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总体上三种岩性土壤除P元素对纯质灰岩石灰土上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对砂页岩黄壤上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最大外,N元素对各指标的影响均较大。(6)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营养成分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4K3、N1P1K1即对照组(1号处理组合)、N1P2K4;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1P1K3、N1P4K4即4号处理组合;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4P3K3、N1P4K1、N2P4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3K3、N1P3K1、N1P2K4;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1P4K3、N4P1K4即13号处理组合;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2K3即14号处理组合、N1P1K1即1号处理组合、N4P4K2。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2K3、N1P3K3即3号处理组合、N4P4K2;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1K3、N1P4K1、N1P2K4;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1K4、N1P4K3、N2P2K4。三因素中,N对三种岩性土壤上的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茎段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对两种土壤的茎段磷含量、根系磷含量的影响最大;K对三种土壤的茎段钾含量和根系钾含量的影响最大,对两种土壤的叶片钾含量叶片钾含量影响最大;P对两种土壤的根系氮含量影响最大。(7)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DRIS营养诊断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P>N>K,棕榈叶片N、P、K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8.77g/kg、1.22g/kg、3.07g/kg;灰质白云岩石灰土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K>N>P,棕榈叶片氮含量为16.40g/kg、叶片磷含量为1.14g/kg、叶片钾含量1.87g/kg;砂页岩黄壤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N>K>P,棕榈叶片N、P、K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8.29g/kg、0.86g/kg、2.19g/kg。(8)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主成分和苗木质量指数最高的处理组合均为5号处理组合N2P1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主成分值、苗木质量指数和隶属函数综合数值最高的处理组合均为6号处理组合N2P2K1;在砂页岩黄壤上主成分值、苗木质量指数、隶属函数综合数值最高的处理分别为10号N3P2K4、6号N2P2K1和12号N3P4K2处理组合,以6号处理组合N2P2K1效果最好。

刘美玲[4](2020)在《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为了探究混交林内杉木与马尾松的生长特性及其在养分吸收方面的竞争与利用关系,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林场11a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为实验材料,通过树干解析和收获法研究其生长规律与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通过测定两树种根、枝、干、叶的营养元素含量探讨林分内杉木与马尾松的C、N、P、K、Ca、Mg及C、N、P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交林内11a生杉木与马尾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11a时,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0.46cm、9.0m和0.1275m3;马尾松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9.64cm、7.3m和0.0990m3。杉木胸径连年生长量在3a时达到最大值1.12cm,与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1.6m出现的年份一致;马尾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在第4a达到最大值1.28cm,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1.1m出现在第2a。两树种材积在0~6a这段时期中增长缓慢,6a以后进入速生期,但马尾松材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杉木,11a时两树种仍处于速生阶段;整体而言,该林分内杉木的总生长量增长速度较马尾松更快。(2)混交林内11a生杉木与马尾松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14kg和28.78kg。杉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9.3kg,占单株生物量的83.5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3.83kg,所占比值为16.48%;马尾松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25.2kg和3.58kg,占单株总生物量的87.56%和12.44%。杉木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整体而言,杉木单株平均生物量显着低于马尾松单株平均生物量。(3)混交林林分内生物量主要由乔木层、草本层以及枯落物层构成,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73.85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64.86t.hm-2,所占比值为87.83%;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分别为2.07t·hm-2和6.92t.hm-2,分别占比2.8%和9.37%。林分内各单位面积生物量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杉木的 BNI、BNR、STR、FC 和 CRR 值分别为 0.20、1.82、0.76、0.07 和 5.02;马尾松的则分别为0.34、2.87、0.61、0.09和7.04。(4)杉木与马尾松各个器官内C、N、P、K、Ca、Mg的含量在不同季节内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2个树种在养分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在N、P、K的利用上,以竞争关系为主,而Ca、Mg的利用,则是互补关系表现更为明显;从利用的策略上来说,马尾松的N、P、K营养元素在叶上的含量要高于杉木,而根、枝和干上,马尾松要低一些,表明马尾松能更好地将营养元素分配在物质合成的器官上,有利于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因此马尾松也能更好地适应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类。(5)在杉木与马尾松单株养分含量上,杉木明显大于马尾松。在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内间伐同等量的马尾松带走的养分含量明显低于杉木所带走养分,间伐时伐除部分马尾松有利于林分间养分平衡。杉木木材的经济价值要高于马尾松,营造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时保持适当的杉松混交比例,在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时,间伐马尾松为主,既有利于间伐前混交幼林的生长,又能保证林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林分生长得更好。(6)杉木与马尾松各个器官在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的过程中,N:P多从一个较高的水平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两树种叶片N:P基本小于14,说明它们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C:N和C:P在生长旺盛的季节中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李麒[5](2020)在《丘陵地区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研究》文中指出中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发挥的显着效果,显示出中药种植业的发展的重要地位。本文在江南红土丘陵地区对马尾松人工林下进行了丹参套种试验,为探究种植条件对丹参的影响,设置了种植密度、郁闭度、养护工序三组对照试验,以不种植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丹参的生长量、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丹参有效成分积累量并对各组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目的是探究不同种植条件对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找出经济效益最好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丹参的按需施肥及品质提升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中各对照组内丹参产量最高的组分别是种植密度30cm×30cm组、郁闭度0.4-0.7组、花期摘花序组,因此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最好的模式是采用30×30cm株间距及郁闭度0.4-0.7的马尾松林分、进行花期摘花序工序的种植模式。(2)在林下套种丹参时应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和丹参生长阶段合理施肥。本试验从各对照组土壤养分指标的含量变化情况来切入,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这7个常见的养分指标,试图摸清不同条件和不同生长阶段下丹参对养分的需求。综合所有结论来说,在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后,在试验现有施肥标准下应持续增施有机质肥,前4个月应加大磷肥和钾肥的施放量,在种植丹参4个月后增加氮肥的施放量;而当郁闭度大于0.7及种植密度小于40cm×40cm时可适当减少肥料施放,节约成本;当进行花期摘花序养护工序时,应在摘花序后增大氮、磷、钾肥的施放量。(3)丹参中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受丹参地面部分的生长情况影响。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关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规定,本试验中各样地丹参均符合国家药用丹参标准,且丹参有效成分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及林下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有效成分积累量最高的组分别是种植密度40cm×40cm及郁闭度小于0.4组;人工授粉对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不大,花期摘花序能有效促进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其样本中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的积累量较不额外处理分别增加45.0%和56.1%,较国家标准高出80%和183%,品质优秀。综合来看,丹参有效成分积累量受地面部分生长情况影响,当选择郁闭度大于0.7的马尾松林下种植丹参时,建议延长丹参种植年限,提高丹参品质。(4)丘陵地区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能显着增加林地产值,试验组中最高每亩增值2386.46元。根据对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试验地丹参的收入及投入进行统合计算,能算出各组平均每亩的综合收益,收益最高的是养护工序对照组中花期摘花序组,说明花期摘花序工序能显着增加丹参生长量;另外种植密度组中40cm×40cm组收益最高,郁闭度组中郁闭度0.4-0.7组收益最高,分别达到每亩增收1002.03元和846.79元,因此综合来看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是采用种植密度30cm×30cm、选用郁闭度0.4-0.7的马尾松林分下且在花期进行摘花序工序的种植模式,再结合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情况合理施肥,经济效益还能进—步提高。

赵辉[6](2019)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氮转化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的乡土树种之一,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马尾松人工林在造林过程中不合理的经管管理,导致大量低产林和地力衰退等现象存在。土壤氮相关形态在人工林生长及地力维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氮转化主要由土壤微生物驱动完成,但关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仍然缺乏相关研究。林龄、母岩和施氮是马尾松营造速生丰产和维持地力稳定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为此,本文以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和培养床试验,采用q PCR、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Biolog微平板法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围绕林龄、母岩发育土壤和施氮对土壤氮转化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旨在解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转化规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为土壤氮转化的定向调控及有效氮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特征、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在林龄、月份和土层中有极显着差异,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土壤特征指标(全钾除外)含量均表现为0-10cm土层高于10-20cm。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类群均以细菌为主,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真菌PLFAs量和真菌/细菌随林龄增加表现为“v”趋势。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和放线菌PLFAs量均是25年最高。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和Mc Intosh指数)总体表现为25年>13年>58年>38年。在人工林生长25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功能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加剧土壤微生态失衡。AOA amo A、AOB amo A、nir S和nir K基因丰度在25年达到最大;nif H和nos Z基因丰度随林龄增加表现先减少后增加,在38年达到最小。土壤细菌门水平上优势类群为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Chloroflexi。Acidobacteria、Planctomycetes、Gemmatimonadetes、Nitrospirae和Firmicutes与AOA amo A、AOB amo A、nir K和nir S基因丰度之间关系密切,可能是调控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主要类群。属水平上,Bradyrhizobium与nif H基因丰度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土壤氮固定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Bryobacter、Candidatus_Solibacter和H16与AOA amo A、AOB amo A基因丰度之间有显着关系,可能是驱动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类群。Candidatus_Solibacter、Variibacter和Acidibacter与nir K、nir S和nos Z基因丰度之间有显着关系,对调控土壤反硝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2)不同母岩发育土壤对氮矿化速率、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固氮菌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在玄武岩(BA)发育土壤最高。土壤净矿化速率以净硝化速率为主,主要发生在0-10cm土层,6月份变化幅度较大,7月份达到最大,玄武岩(BA)发育土壤最高。Nif H、AOA amo A和nir S基因丰度在玄武岩(BA)发育土壤最高,AOB amo A和nir K基因丰度在变余砂岩(BL)发育土壤最高;nos Z基因丰度在石英砂岩(QS)发育土壤最高。Nif H和AOA amo A基因丰度分别与株高和地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母岩发育土壤AOA amo A数量均高于AOB amo A,并且AOA amo A数量对土壤环境因子变化较敏感,可能在氨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玄武岩发育土壤固氮菌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其他母岩发育土壤。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类群,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玄武岩(BA)发育土壤最高,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在变余砂岩(BL)发育土壤最高。属水平上,Bradyrhizobium、Calothrix、Rhizobium和Azospirillum为主要优势类群,是驱动土壤氮固定的主要微生物类群。Bradyrhizobium与树高和地径呈显着正相关。Rhizobium与树高和地径呈显着负相关。玄武岩(BA)发育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3)土壤特征、氮矿化速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肥响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土壤p H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施肥时间递增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施氮时间、施氮水平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有极显着影响,以施氮时间效应为主;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主要以净硝化速率为主。施氮12个月(2017.12)和18个月(2018.12),N3(高氮)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细菌、真菌、G+、AMF和放线菌PLFAs量;施氮2年(2018年12月),N3(高氮)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细菌、真菌、G+和AMF和放线菌PLFAs量有抑制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N3(高氮)处理与其他处理分离效应明显,NO(对照)和N1表现一定聚集效应。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相关性。施氮初期,适量氮添加提高土壤氮含量,有利于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数量增加;随施氮量和施氮时间增加,土壤氮素含量过量积累,不利于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数量增加。(4)施氮对AOA群落结构、AOB amo A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不同氮肥处理土壤AOA amo A和AOB amo A基因丰度分别为0.86×107-0.93×107和0.43×105-1.6×105copies/g soil。AOA amo A基因丰度高于AOB amo A,AOA/AOB比值在60-199之间。施氮有利于提高AOA amo A和AOB amo A基因丰度,N2处理AOA amo A和AOB amo A基因丰度高于其他处理。施氮对AOA和AOB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有显着影响。AOA群落Thaumarchaeota为优势类群,AOB群落Proteobacteria占优势地位;N3(高氮)处理均对Thaumarchaeota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有促进作用。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与AOB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有显着相关性,可知氨氧化作用主要由AOB驱动。(5)施氮对nir K和nos Z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不同氮肥处理土壤nir K、nir S和nos Z基因丰度分别为1.12×106-3.67×106、2.39×106-3.04×106和2.95×106-6.55×106copies/g soil,nos Z基因丰度高于nir K和nir S。N2处理nir K和nir S基因丰度高于其他处理。施氮显着降低nos Z基因丰度,N3(高氮)处理抑制效果显着。Nos Z基因丰度与环境因子关联性强于nir K和nir S。施氮对nir K和nos Z群落ɑ多样性指数有显着影响,对nir S群落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显着影响。施氮通过调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氨化速率,使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Nir K、nir S和nos Z群落均以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96.41%-98.7%、96.75%-99.39%和59.25%-68.06%。施氮对nir K群落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有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施氮对nir S群落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有促进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os Z群落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随施氮量增加表现“v”趋势。施氮对nir K群落结构的影响强于nir S和nos Z。Proteobacteria(门水平)和Bradyrhizobium(属水平)是反硝化微生物类群共有的优势类群,施氮通过影响Proteobacteria和Bradyrhizobium来调控反硝化作用。

唐连德[7](2019)在《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黑荆(Acacia mearnsii)生长迅速,材质坚硬且含有栲胶原料,是木材和栲胶两用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研究3种不同林分密度和3种不同施肥程度交互作用下,黑荆林分结构、胸径、树高、冠幅以及单株和单位面积黑荆的蓄积量、生物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等指标,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筛选出最适应黑荆生长和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林分结构的变化表明:林分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加能够使黑荆大规格材率增加。因此,低密度和高施肥处理时,有利于提高黑荆大规格材率,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冠幅在密度2 m×3 m、施肥1 kg/株(D2W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单株材积由平均树高和胸径共同决定,本研究中平均树高和胸径变化基本一致,在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林分蓄积量的变化可知在密度2 m×2 m时,增加施肥量更适合林分蓄积量的积累。(2)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单株单宁产量、单株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减小而增加,单株生物量与密度的相关性较大,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单宁产量、单位面积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m×2 m、施肥1 kg/株(D1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表明在D1W3处理时,单位面积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在D3W3处理时,单株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3)综合比较黑荆在不同密度不同处理下的各种生长指标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考虑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种植模式是最适宜黑荆生长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同时,通过调节密度和施肥,可使黑荆生长及蓄积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达到相同水平,说明可以根据当地林分密度和土壤肥力,对林分进行不同方式的间伐和抚育可达到相同的经济效益,对具体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英生[8](2019)在《林业容器育苗及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指出了技术方法的选用对苗木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主要针对林业建设中常用树种杉木、马尾松,对其容器育苗技术从技术方法、基质选用、容器选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其基质营养配比、基质孔隙率对杉木、马尾松生长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其中杉木生长对氮的要求较高,对孔隙率要求较低,马尾松对全磷要求较高,对孔隙率要求较高。

阮扬[9](2017)在《马尾松苗期专用叶面肥配方研究》文中认为以广西七坡林场林科所培育出来的广西无性系优良马尾松营养杯幼苗为供试材料,以试验前幼苗氮磷钾含量比值为叶面肥配方零水平,根据零水平的±20%共设计9个不同氮磷钾比,同时设置3种喷施浓度,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4因素3水平共9处理正交试验,9个处理分别用T1~T9表示,以喷清水(CK),和喷华沃特马尾松专用水肥(质量分数为N:P205:K20=17:17:17、喷施浓度0.5%)(SF)作为两个对照组。每处理432株马尾松苗(8魁育苗板),试验重复3次。T1~T9处理具体代表:T1:N:P205:K20=16:13:7、浓度0.25%;T2:N:P205:K20=16:11:6、浓度0.5%;T3:N:P205:K20=16:9:4、浓度 1.0%;T4:N:P205:K20=13:13:6、浓度 1.0%;T5:N:P205:K20=13:11:4、浓度0.25%;T6:N:P205:K20=16:9:7、浓度0.5%;T7:N:P205:K20=11:13:4、浓度0.5%;T8:N:P205:K20=11:11:7、浓度 1.0%;T9:N:P205:K20=11:9:6、浓度0.25%。对不同处理下苗木生长量、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和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苗期马尾松植株对大、中量元素的需求量由大到小依次是:N>K>Ca>P>Mg,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由大到小依次是Fe>Mn>Zn>B>Cu。马尾松幼苗各器官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大小分别为:N:根>叶>茎,P:茎>根>叶,K:叶>茎>根,Ca:叶>根>茎,Mg:叶>根=茎,Cu:根>茎>叶,Zn:根>叶>茎,Fe:根>叶>茎,Mn:叶>根>茎,B:叶>茎>根。(2)喷施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马尾松幼苗不同器官以及整个植株中的N、P、K含量,显着提高了 Ca、Mg、Zn、Fe、Mn、B等元素含量。N、P、K对马尾松幼苗不同器官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存在差异,K对苗高的增长影响最大、N对地径增长的影响最大,P对根长的影响最大,P、K对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比N大。(3)T6和T7最有利于苗高的增长。T7处理最有利于植株鲜重的增长,T6最有利于干重的增长。T3、T7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最高,T3最有助于提高马尾松幼苗对资源的利用效率。T1处理最有利于根系活力提高,在该处理下,马尾松幼苗根系活跃比表面积达69.880cm2·cm-3。(4)综上,马尾松叶面肥的最佳配方为:N:P205:K20=16:9:7,喷施浓度为0.5%。

陈振生[10](2016)在《两种叶面肥对马尾松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叶面肥种类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na)苗期生长质量的影响,对马尾松苗分别喷施质量浓度为1 g·L-1的特多收和0.125 g·L-1喷施宝叶面肥,结果表明:2种叶面肥处理3个月后马尾松苗高、地径、根系生长以及苗木质量较清水处理均有所提高,特多收叶面肥处理各生长指标均显着高于清水处理(P<0.05),特多收叶面肥处理较喷施宝叶面肥处理的苗高、地径、主根长、须根数、总须根长、鲜质量和Ⅰ级苗比例分别增加0.7%、3.1%、17.6%、29.5%、21.4%、1.6%和1.5%,施肥效果优于喷施宝(P<0.05)。

二、马尾松营养器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营养器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费约果简介
    1.2 费约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2.1 种子繁殖
        1.2.2 压条繁殖
        1.2.3 嫁接繁殖
        1.2.4 组织培养
        1.2.5 扦插繁殖
    1.3 扦插技术繁殖研究进展
        1.3.1 插穗选取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1.3.3 基质选择
        1.3.4 扦插时间与环境控制
        1.3.5 插穗黄化处理
        1.3.6 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处理
        1.3.7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
    1.4 容器苗繁殖研究进展
        1.4.1 容器材质选择
        1.4.2 基质配比
        1.4.3 肥料施用
    1.5 扦插生根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1.5.1 不定根形态与解剖结构
        1.5.2 营养水平
        1.5.3 内源激素
        1.5.4 生根相关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流程图
        1.7.1 试验内容
        1.7.2 试验流程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容器与基质
        2.1.3 试验环境
        2.1.4 供试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插穗剪制
        2.2.2 试验设计
        2.2.3 扦插管理
        2.2.4 数据测定与分析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的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3.1.1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3.1.2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费约果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3.1.3 各处理组合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3.2 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3.2.1 生物刺激剂喷施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3.2.2 生物刺激剂喷施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3.2.3 各处理组合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3.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3.3.1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3.3.2 不同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3.3.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3.4 费约果容器苗栽培研究
        3.4.1 不同处理对费约果容器苗新梢生长的影响
        3.4.2 各因素不同水平下费约果容器苗新梢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试验组合下费约果容器苗生长状况的综合分析
    3.5 费约果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3.5.1 IBA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3.5.2 费约果插穗生根进程描述
        3.5.3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
        3.5.4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
        3.5.5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3.5.6 根系生长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特征变化
4 讨论
    4.1 黄化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4.2 喷施生物刺激剂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4.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4.4 容器材质、容器大小、基质配比、复合肥配比对费约果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4.5 费约果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4.5.1 内源激素变化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4.5.2 氧化酶活性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4.5.3 营养物质含量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低山丘岗区马尾松纤维材林高效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纤维材林高效培育技术
    2.1 专用良种选用及种子处理
    2.2 育苗技术
        2.2.1 大田富根壮苗育苗
        2.2.2 容器育苗
    2.3 造林地选择及清理
    2.4 树种配置及初始密度
        2.4.1 马尾松纯林
        2.4.2 马尾松、枫香混交林
        2.4.3 马尾松、刺槐混交林
        2.4.4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
    2.5 整地及造林
    2.6 林分管理
        2.6.1 林分抚育
        2.6.2 林分追肥
        2.6.3 林分间伐
        2.6.4 病虫害防治
    2.6 轮伐期确立及材积收获

(3)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1 概述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2 平衡施肥
        1.1.3 配方施肥
        1.1.4 施肥效应影响因素
    1.2 岩性与土壤关系研究
        1.2.1 不同岩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1.2.2 贵州母岩类型及成土特性
        1.2.3 不同岩性土壤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1.2.4 不同岩性土壤林木施肥效应研究
    1.3 营养诊断
    1.4 棕榈研究现状
        1.4.1 棕榈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4.2 棕榈的繁殖技术研究
        1.4.3 棕榈的应用研究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1.6.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养分状况的影响
        1.6.3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营养诊断
        1.6.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苗木
        2.2.3 供试配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生长影响研究
        3.1.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高、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3.1.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根系生长的影响
        3.1.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物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3.2.4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6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蒸腾速率的影响
        3.2.7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气孔导度的影响
        3.2.8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营养养分积累的影响
        3.3.1 对叶片养分积累的影响
        3.3.2 对茎中养分积累的影响
        3.3.3 对根系养分积累的影响
    3.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3.4.1 纯质灰岩石灰土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3.4.2 灰质白云岩石灰土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3.4.3 砂页岩黄壤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3.4.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养分临界值的确定
    3.5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3.5.1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3.5.2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质量评价分析
        3.5.3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生长规律研究
        1.2.2 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1.2.3 林分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4 杉木概况
        1.2.5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解析木的选择
        2.2.3 生长规律的测定
        2.2.4 生物量的测定
        2.2.5 营养元素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杉木与马尾松生长特性
    3.1 杉木与马尾松生长规律研究
        3.1.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3.1.2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3.1.3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3.2 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研究
        3.2.1 单株生物量分布特征
        3.2.2 林分生物量分布特征
        3.2.3 杉木与马尾松生物量结构特征
    3.3 讨论
        3.3.1 混交林内杉木与马尾松生长特性
        3.3.2 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4 杉木与马尾松养分元素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4.1 根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1.1 根系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1.2 根系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2 枝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2.1 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2.2 枝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3 干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3.1 干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3.2 干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4 叶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4.1 叶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4.2 叶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5 林分内乔木各器官养分含量
    4.6 讨论
        4.6.1 植物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4.6.2 植物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丘陵地区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下经济的研究进展
        1.1.1 林下经济的概念
        1.1.2 国内林下经济研究现状
        1.1.3 国外林下经济研究现状
    1.2 丹参的研究进展
        1.2.1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
        1.2.2 丹参的药用研究进展
        1.2.3 丹参的栽培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
    1.3 马尾松林下套种的研究进展
        1.3.1 马尾松人工林的发展概况
        1.3.2 马尾松林下套种的研究进展
        1.3.3 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特色与创新
2.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路线图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设计的对照因素
        2.3.2 试验设置的方法
        2.3.3 经营管理措施
    2.4 调查项目与方法
        2.4.1 丹参成活率、生长性状及产量的测定
        2.4.2 土壤肥力测定
        2.4.3 丹参有效成分积累测定
    2.5 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丹参生长研究
    3.1 不同对照组中丹参的种植成活率及保存率
    3.2 不同对照组丹参的生长性状
    3.3 不同对照组的丹参产量
    本章小结
4.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
    4.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4.2 土壤含氮量的变化
    4.3 土壤含磷量的变化
    4.4 土壤含钾量的变化
    本章小结
5. 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
    5.1 丹参酮类有效成分积累
    5.2 丹酚酸类有效成分积累
    本章小结
6. 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与其他研究的异同性和创新性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氮转化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氮转化
        1.2.2 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
        1.2.3 微生物测定技术及方法
        1.2.4 林龄、母岩和施肥下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态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及设计
        2.1.1 林龄试验区及设计
        2.1.2 不同母岩发育土壤试验区及设计
        2.1.3 施氮试验区及设计
    2.2 土样采集
        2.2.1 林龄试验区土壤取样
        2.2.2 不同母岩发育土壤试验区取样
        2.2.3 施氮试验区土壤取样
    2.3 实验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碳、氮
        2.3.2 土壤酶活性
        2.3.3 PLFA
        2.3.4 Biolog
        2.3.5 不同母岩发育土壤马尾松株高和地径测定
        2.3.6 土壤DNA提取和检测
        2.3.7 氮相关功能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2.3.8 细菌16SrRNA和氮相关功能基因高通量测序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及微生物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土壤特征
        3.1.2 土壤微生物PLFAs
        3.1.3 土壤微生物Biolog
        3.1.4 土壤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
        3.1.5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
    3.2 讨论
        3.2.1 土壤特征演变规律
        3.2.2 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因素
        3.2.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母岩发育马尾松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固氮机制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特征
        4.1.2 马尾松生长
        4.1.3 土壤氮矿化
        4.1.4 土壤氮矿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5 土壤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
        4.1.6 固氮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4.2 讨论
        4.2.1 土壤特征的时空差异
        4.2.2 土壤无机氮和氮矿化速率变化特征
        4.2.3 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调控因子
        4.2.4 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施氮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施氮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5.1.2 施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5.1.3 施氮对土壤微生物PLFAs的影响
    5.2 讨论
        5.2.1 土壤特征对氮肥的响应
        5.2.2 氮肥添加过程中土壤氮矿化规律
        5.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肥的响应及影响因子
    5.3 小结
第六章 氮肥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化的微生物机制
    6.1 结果与分析
        6.1.1 AOA和 AOB基因丰度
        6.1.2 AOA和 AOB测序结果和多样性指数
        6.1.3 AOA和 AOB群落OTU数量
        6.1.4 AOA和 AOB群落组成
        6.1.5 AOA和 AOB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
    6.2 讨论
        6.2.1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对氮肥的响应
        6.2.2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
    6.3 小结
第七章 氮肥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反硝化的微生物机制
    7.1 结果与分析
        7.1.1 nirK、nirS和 nosZ基因丰度
        7.1.2 nirK、nirS和 nosZ测序结果和ɑ多样性指数
        7.1.3 nirK、nirS和 nosZ群落OTU数量
        7.1.4 nirK、nirS和 nosZ群落组成
        7.1.5 nirK、nirS和 nosZ群落结构
        7.1.6 nirK、nirS和 nosZ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
    7.2 讨论
        7.2.1 土壤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对氮肥的响应
        7.2.2 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黑荆的特征与特性
        1.1.1 形态特征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环境
    1.2 主要用途及发展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人工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林分密度与人工林生长
        1.3.3 施肥对林分的影响
        1.3.4 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状况
        1.3.5 我国黑荆研究进展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来源
        2.2.1 黑荆种子来源
        2.2.2 试验林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3.2 调查方法
    2.4 研究内容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胸径计算
    3.2 材积计算
    3.3 树皮鲜重计算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下黑荆幼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长指标影响
        4.2.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胸径特征的影响
        4.2.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树高特征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冠幅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蓄积量的影响
        4.3.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株材积的影响
        4.3.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
    4.4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4.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株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3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4.5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栲胶原料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宁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原花色素含量的影响
    4.6 黑荆幼林不同测定指标与密度和施肥的相关性分析
    4.7 黑荆幼林经济效益分析及最优模式筛选
        4.7.1 黑荆造林投资成本核算
        4.7.2 黑荆出材率和出材量核算
        4.7.3 黑荆各模式收入
        4.7.4 黑荆各模式利润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林业容器育苗及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林业苗木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概述
    (1)塑料薄膜容器:
    (2)营养砖:
    (3)营养钵:
    (4)纸质容器:
    (5)其他容器:
3 容器育苗技术方法
    3.1 种子处理
        (1)选种。
        (2)消毒:
        (3)催芽:
        (4)播种:
    3.2 苗期管理
    3.3 技术方法结果分析
        3.3.1 容器种类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1)杉木:
        (2)马尾松:
        3.3.2 基质配比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3.3 技术建议
4 结语

(9)马尾松苗期专用叶面肥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马尾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马尾松的经济价值
    1.4 开展马尾松苗期施肥研究的意义
    1.5 马尾松育苗技术及育苗管理
    1.6 马尾松施肥技术研究
        1.6.1 马尾松树体营养研究
        1.6.2 马尾松苗期专用配方肥研制
        1.6.3 马尾松专用施肥技术研究
    1.7 马尾松肥效效应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幼苗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设计
        2.3.1 基础配方的确定
        2.3.2 叶面肥配方试验设计
        2.3.3 叶面肥施用技术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2.4.2 形态指标测定
        2.4.3 苗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2.4.4 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第三章 不同配方对苗期马尾松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3.1 不同配方对苗期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苗期马尾松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苗期马尾松苗高、地径增长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苗期马尾松根长的影响
    3.2 不同肥料处理对苗期马尾松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光合色素含量
        3.2.2 光合特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3.3 不同肥料处理对苗期马尾松根系活力的影响
    3.4 不同肥料处理对马尾松营养积累的影响
        3.4.1 马尾松幼苗植株营养积累规律
        3.4.2 马尾松幼苗各器官营养积累规律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果
        4.1.1 马尾松幼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
        4.1.2 马尾松幼苗叶面肥料最佳配比
        4.1.3 各肥料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4.2 讨论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两种叶面肥对马尾松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方案
        1.3.2 喷施方法及时间
        1.3.3 数据收集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施肥处理差异性评价
    2.2 施肥处理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2.2.1 地上部分生长
        2.2.2 地下部分生长
        2.2.3 单株鲜质量
        2.2.4 Ⅰ级苗比例
3 结论与讨论

四、马尾松营养器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 胡国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
  • [2]低山丘岗区马尾松纤维材林高效培育技术[J]. 熊卫兵. 湖南林业科技, 2020(05)
  • [3]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D]. 彭凌帅. 贵州大学, 2020(01)
  • [4]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D]. 刘美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丘陵地区马尾松林下套种丹参研究[D]. 李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氮转化驱动机制研究[D]. 赵辉. 贵州大学, 2019(05)
  • [7]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D]. 唐连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 [8]林业容器育苗及管理技术研究[J]. 王英生. 绿色科技, 2019(19)
  • [9]马尾松苗期专用叶面肥配方研究[D]. 阮扬. 广西大学, 2017(02)
  • [10]两种叶面肥对马尾松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J]. 陈振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04)

标签:;  ;  ;  ;  ;  

马尾松营养育苗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