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eautiful,lovely,pretty和handsome(论文文献综述)
乔继[1](2021)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红楼梦》杨译本肖像描写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中肖像描写译例,探讨译本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的女性主义改写,旨在指导翻译实践。译者通过肖像描写翻译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周诣婧[2](2021)在《接受美学视角下The Rainbow Cat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郭乔卉[3](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小说《亲爱的莉迪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的翻译原文选自英国着名作家H.E.Bates的长篇小说Lovefor Lydia(《亲爱的莉迪亚》)第二部分。小说表现了青年人爱情中甜蜜的浪漫和痛苦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丰富生动。将该文本作为翻译材料,有助于提升笔者的文学翻译能力。此次翻译实践受到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较大影响。与形式对等相对,功能对等不追求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相似,而寻求源语信息或内容在译语中最贴切、最自然的对应物。在该理论指导下,译者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通过意译法,力求在汉语中找到最符合语境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本翻译报告介绍了译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本选择、译前准备、翻译流程、译例分析和译后反思等。报告聚焦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从词汇、语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和所达到的翻译效果。译者认为,小说翻译可以通过换译、释译等方法实现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通过分译、调整句序实现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通过保留主述位结构和词汇衔接手段等方法来实现篇章层面的功能对等。
崔文锦[4](2021)在《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本》(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1941年的日记和笔记本内容,主要记录原文作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分析源语文本的文本特点,发现源语文本隐性信息的特点特别突出,此次翻译实践主要从语义层面和文化背景层面分析隐性信息的翻译问题。首先,原文中出现大量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和动词,直译译文显得单薄,也无法充分表达原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需要运用增词,意译和引申等翻译技巧对其灵活处理。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隐性信息突出,若不显化出来会导致译文表意不明,甚至出现病句现象。所以需要结合相关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适当增译、意译或添加注释进行显化处理。通过撰写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增强了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显化策略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对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星宇[5](2021)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复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以《绝望的主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在社会交际中是普遍存在的,称赞语也不例外。称赞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能够满足听者的需要。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为基础,从称赞言语行为(即称赞语及其回复)的角度对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阐明男女称赞语及其回复存在显着差异的假设,并探讨语言使用中性别差异的原因。称赞语的性别差异主要受性别社会角色的影响,不同的称赞语也满足不同性别的心理需求。本文研究的语料来自美国着名电视连续剧《绝望的主妇》中的对话。《绝望的主妇》是2004年美国广播公司出品的家庭伦理剧,它不同于近几年新兴的语言过于新奇的美剧,它剧中人物对语言的使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的指导下,从称赞语的频率、公式、话题选择和称赞语的回复等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在日常交际中,称赞语与称赞语回复确实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首先,在称赞频率方面,女性使用和接受称赞语的频率显着高于男性。其次,在称赞语的使用形式上,女性多采用第一人称形式,而男性则多采用非第一人称的形式。第三,性别差异也表现在男性和女性关注不同的话题。最后,在称赞语回复策略方面,女性倾向于接受称赞,而男性倾向于拒绝称赞。在语用学视角下研究称赞语中的性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拓展了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本研究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称赞语以及称赞语的回复,并意识到不仅应该注重英语语法的学习,更不能忽略语言规则的重要性。此外,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二语学习者通过语用学的分析选择更加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且能够领会不同性别人士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提高交际能力,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周晓琴[6](2021)在《《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有花为伴》原文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Annabelle Hickson,这是一本关于现代插花、生活美学的英文图书。本报告作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将原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旨在将海外插花文化艺术介绍到中国,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其汉语版《有花为伴》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发行。本报告在《有花为伴》汉译的基础上,讨论和分析本文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工作,从而将翻译学理论成功运用到英汉翻译实践中去。具体来讲,分析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四字格词语的运用和词类转换来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异化、归化策略和套译法来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语气转换、变词成句和句子重组来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随着译本已经出版数月,证明此次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通过实践,本报告作者意识到了翻译理论对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学习到了译文出版需要达到的标准,并认识到了译者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责任所在。
王仪文[7](2020)在《阐释学视角下英文散文翻译实践报告 ——以PARISIAN CHARM SCHOOL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外国畅销书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文学批评及翻译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在近年来的国内图书销售榜单上,散文类畅销书所占的比例有所攀升,探讨此类图书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提升该类图书的翻译质量具有现实意义。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节选自美国畅销书作家杰米·凯伦所着《巴黎魅力学校》一书。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指导下,本文围绕“翻译既是理解,又是解释”这一原则展开论述,结合《巴黎魅力学校》的典型译例,尝试探究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别是如何得以体现的。报告具体讨论了译者对原文本选择的“信任”;对量词、语气词、四字格、语态及语序的“侵入”和“吸收”;通过增译、省译和加注来实现“补偿”,进而指出其对指导并研究散文翻译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阐释学四步骤分析框架对探究散文翻译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对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宋海妮[8](2020)在《《家庭、故事与身份》(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依托于翻译实践的翻译报告。译文为澳大利亚作家塞内姆·马尔曼博士的非虚构作品《家庭、故事与身份》(Family,Story and Identity)的节选。“故事”是由移民妇女讲述的,因此具有异质文化特色。翻译本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异质文化特色则为这个活动增添了难度和挑战。本翻译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包括内容介绍与任务意义;第二章,翻译任务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第三章为本报告的重点,在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对非英语语言、禁忌语、专有名词、新造词、不同语体色彩的翻译等几个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分析讨论;对于非英语语言的翻译,对词与句子的翻译分别提出音译、零翻译的方法;对于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翻译,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以及语体色彩等因素,主要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针对性地采用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的策略,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同时也做到了忠实原文;对于新造词和长句的翻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策略,使译文更流畅;对原文中出现的不同文体,如故事体、学术文体、口述体,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同样地采取了交际翻译策略,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增加译文可读性。第四章,总结翻译实践经验教训,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须具备的。另外,译者必须正确识别原文的文本价值,这样才能在翻译中保留其文本风格和文本意义。
李露[9](2020)在《《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任务是基于小说《汉娜·库尔特》节选部分的翻译,共计36140词。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翁汉娜一生的故事,表现出家庭、邻里关系和耕作的重要性,被视为文学视角下美国传统乡村风貌的缩影。译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为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源文本语言风格朴实,多运用修辞手法与句法手段,有大量复杂句、以及较孤僻的习语与表达。鉴于此,译者选用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本报告中着重分析词汇、句法与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在词汇层面,译者使用了释义、加注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文化负载词、具有修辞意义词汇的翻译;在句法层面,译者运用拆分与重组、省译、以及词性转换的技巧,以应对长难句翻译;在修辞层面,译者运用增译和归化,以应对习语、比喻与拟人句的翻译。经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英汉翻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语言与文化差异与翻译活动紧密相关。译者发现,交际翻译为解决句法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交际翻译理论促进了源文本中文化因素在译入语中的传播。诚然,译文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为音与意的不可译性,其二为文化背景的缺乏。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仍需学习不止,不断打磨其写作能力。
杨慧芳[10](2020)在《《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文学作品的风格体现在词汇、句型、修辞以及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但中英文语言的差异,标点符号的差异,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往往给文学翻译造成障碍。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美国作家温德尔?贝里的中篇小说《汉娜?库尔特》。作者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汉娜?库尔特在威廉港的一生,充满了对小型集体农业和家庭农场的怀旧之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借助了搜索引擎、电子词典等多种工具,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和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的指导顺利完成了该小说后半部分的翻译并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对于译者来说,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主要集中语言和风格两个方面。在本报告中译者整理记录了翻译描述性词汇、重构各类句型以及转码文本风格三个方面的一些难点,结合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阐述了两种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再现原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和风格特征,让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能达到和源语读者相似的情感共鸣。文学翻译是在整个翻译领域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部分,在进行文学翻译实践时,译者要能够从各处着手,发现找出其难点所在并灵活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逐一克服。译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中的译例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对类似风格的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本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翻译任务介绍,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任务描述介绍了作者,源文本以及本翻译实践的意义。翻译过程重点介绍了译者从准备到校验的全过程。案例分析和结论则指出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beautiful,lovely,pretty和handsom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eautiful,lovely,pretty和handsome(论文提纲范文)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小说《亲爱的莉迪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About the Author |
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Overview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 Application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3 Applicability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Novel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
3.2 While-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
4.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ments |
(4)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 |
1.2.2 文本内因素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工具的使用 |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
2.2 制定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隐性语义信息 |
3.1.1 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 |
3.1.2 含有隐性信息的动词 |
3.2 隐性文化信息 |
3.2.1 隐含的文学信息 |
3.2.2 隐含的历史信息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经验总结 |
4.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5)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复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
2.2 Studies on Compliments and Their Responses |
2.3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 Behavior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
3.1 Speech Act Theory |
3.2 Politeness Theories and Face Theory |
3.3 Research Questions |
3.4 The Data |
3.5 Research Method |
Chapter Four Research Results |
4.1 Compliment Frequency |
4.1.1 The Data Analysis on Compliment Frequency |
4.1.2 The Discussion on Compliment Frequency |
4.2 Compliment Formulas |
4.2.1 The Data Analysis on Compliment Formulas from SyntacticLevel |
4.2.2 The Data Analysis on Compliment Formulas on the LexicalLevel |
4.2.3 The Discussion on Compliment Formulas |
4.3 Compliment topics |
4.3.1 The Data Analysis on Compliment Topics |
4.3.2 The Discussion on Compliment Topics |
4.4 Compliment Responses |
4.4.1 The Data Analysis on Compliment Response |
4.4.2 The Discussion on Compliment Response |
4.5 Cooperative Principle |
4.5.1 The Maxim of Quantity |
4.5.2 The Maxim of Quality |
4.5.3 The Maxim of Relation |
4.5.4 The Maxim of Manner |
4.6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 Behavior |
4.6.1 The Social Role Factor |
4.6.2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
4.7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5.2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
个人简历 |
Acknowledgement |
(6)《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Communication with the Editor |
2.1.2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3 Reading of Parallel Text |
2.2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
2.3 Tools and Resources Used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Eco-translatology |
3.1.1 The Concept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
3.1.2 The Applic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3.2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
3.2.1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
3.2.2 Applic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
3.2.3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
3.3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
3.3.1 Foreignization |
3.3.2 Domestication |
3.3.3 Structure-borrowing |
3.4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3.4.1 Change of Linguistic Tone |
3.4.2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
3.4.3 Restructuring |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ssessment |
4.1 Entrusting Party’s Assessment |
4.2 Supervisor and Peer’s Assessment |
4.3 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of A Tree in the House |
Appendix B: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
(7)阐释学视角下英文散文翻译实践报告 ——以PARISIAN CHARM SCHOOL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1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of Parisian Charm School and its Author |
1.2 Language Features of Parisian Charm School |
1.3 Reader Analysis of Parisian Charm School |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 Theory |
3.2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
Chapter4 Case Study |
4.1 Initial Trust in Translation |
4.2 Aggression and Incorporation in Translation |
4.2.1 Classifiers |
4.2.2 Modal Particles |
4.2.3 Four-Character Phrases |
4.2.4 Voice |
4.2.5 Sentence Order |
4.3 Compensation in Translation |
4.3.1 Amplification |
4.3.2 Omission |
4.3.3 Annotation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Source Text/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8)《家庭、故事与身份》(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1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2 Case Analysis |
3.2.1 At Lexical Level |
3.2.2 At Syntactic Level |
3.2.3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9)《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1 The Author Wendell Berry |
1.1.2 The Source Text Hannah Coulter |
1.1.3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Source Text Selection and Pre-reading |
2.1.2 Schedule of Report Composition |
2.1.3 Translation Tools and Parallel Text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3.2.1 Paraphrase |
3.2.2 Annotation |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3.3.1 Division and Restructuring |
3.3.2 Omission |
3.3.3 Conversion |
3.4 Translation at the Rhetorical Level |
3.4.1 Amplification |
3.4.2 Domestica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Summary of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Appendix |
(10)《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1.1.1 About the Author |
1.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2 Linguistic and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ng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Post-translating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1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
3.1.2 Liu Miqing’s Stylistic Translation Theory |
3.2 Descriptive words |
3.2.1 Descriptive Adjectives |
3.2.2 Descriptive Adverbs |
3.3 Sentences Restructuring |
3.3.1 Compound Sentences |
3.3.2 Short Sentences |
3.3.3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
3.4 Stylistic Markers |
3.4.1 Stylistic Markers in Source Text |
3.4.2 Translating Methods for Stylistic Markers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四、beautiful,lovely,pretty和handsome(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红楼梦》杨译本肖像描写探讨[J]. 乔继. 翻译教学与研究, 2021(02)
- [2]接受美学视角下The Rainbow Cat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诣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小说《亲爱的莉迪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郭乔卉. 扬州大学, 2021(09)
- [4]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D]. 崔文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复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以《绝望的主妇》为例[D]. 张星宇.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6]《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晓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阐释学视角下英文散文翻译实践报告 ——以PARISIAN CHARM SCHOOL汉译为例[D]. 王仪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家庭、故事与身份》(节选)翻译报告[D]. 宋海妮. 暨南大学, 2020(04)
- [9]《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D]. 李露.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D]. 杨慧芳. 暨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