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突破、求特色——关于高考报告的思考

求突破、求特色——关于高考报告的思考

一、求突破 求特色——关于高考报道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静[1](2021)在《教育重大典型的挖掘与采写策略》文中提出重大典型的挖掘与采写,在今时今日仍然至关重要,特别是以典型报道为立身之本的教育期刊,对此更是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以寻找典型素材、判断典型原则到引领典型出圈为文章主体内容,探讨了教育重大典型的采写工作该如何顺利开展,同时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典型报道之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刘璐[2](2021)在《高考作文试题比较探究及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指导应用 ——以2015-2020年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文中指出

李建莉[3](2020)在《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的变迁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轨迹,研究学校变迁旨在检视变迁因缘,探寻更好的发展路径。农村学校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农村教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反映出农村学校发展至今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中,农村学校并未进入其发展的“应然状态”,反而承受着多方压力,面临着诸多困境,甚至出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因此,无论是出于农村学校自身的需要,还是外界对农村学校的考察,都有必要将研究农村教育的视角拉长,对农村学校的历史变迁作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以典型学校为例,个案性地描述了农村学校的变迁与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中,即Z镇中学。首先,笔者对该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行政区划和经济背景进行概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其次,笔者结合实地调研与访谈资料,将Z镇中学的变迁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与发展、辉煌的创造、稳步前进的十年、走向低谷,并分析了其发生如此变迁的内外部原因,进而从中发现农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个案学校的变迁以及当前农村中学面临的问题,笔者一方面思考了农村完中生存与发展应有的新生态,即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区位、社会环境中的政策制度、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了农村学校如何调整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转变:第一,无论教育如何变革和创新,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首先要回归教育本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第二,农村学校要改变自身状况必须要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即要以文化立校,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第三,农村学校不仅要留住教师,还要培养教师,增强教师的从教自信,从职业定位到事业追求;第四,农村学校作为一个社区组织,自然无法脱离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从分离到融合。农村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

皇甫佳妤[4](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柯娜娜[5](2020)在《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实用类文本教学日渐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但在教学实际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够清晰合理等问题,在目前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实用类文本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高中阶段,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不能再局限于印证说明文阅读五要素、议论文三要素等知识,而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用文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从提升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本文研究分三个层次进行。层次一包含以下工作:厘清“教学内容”的概念含义,明确本文“实用类文本”和“教学内容”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等指出实用类文本各亚类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梳理实用类文本各亚类典型篇目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量化分析,呈现一定时期内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课例梳理从实用类文本各亚类文体特征出发,从中筛选出核心教学内容,呈现不同教师的处理方式。议论性文章主要从论点、论证方式、杂文文体特点等角度展开,新闻主要从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文学性和主观评价的角度展开,说明性文章主要关注文体辨析、内容理解等问题,演讲辞主要关注文体特征、诵读、即兴演讲和读写结合这几点。从以上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一方面突出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也为之后探讨实用类文本适切的教学内容提供材料、视角。第三个层次以第二层次对教学案例的梳理为依托,探讨实用类文本各亚类教学内容选择中的核心问题。议论性文章主要探讨议论文三要素合理性、目前教学中常见论证方法的合理性和对文本所具有的多种文体特征的处理方式,新闻主要探讨新闻文学性的特点和批判性阅读的必要性,说明性文章要主要探讨文体辨析和内容理解的相关要点,演讲辞的教学主要关注演讲的语用性及朗读、读写结合等教学方式。希望本文能增加一线教师对实用类文本的理解,并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薛红洋[6](2019)在《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新闻奖对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意味着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纷繁杂多,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纯熟,但从地域性的角度去探索该奖项及获奖作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梳理出自1991年该奖设立以来共28届的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重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统计出全国性媒体与各地方媒体28年来的获奖情况,并针对十八大召开以来共五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索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二是梳理出中国新闻奖福建省28年来的获奖作品,来分析福建省在全国性的评奖中,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获奖;三是对福建省获奖作品进行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这些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出其中的涉台新闻报道做进一步的分析;四是通过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访谈,为媒体及记者提供实践经验;五是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获奖作品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探索福建省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占据了高等级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全国性媒体偏重于视角宏大的叙事,而地方媒体则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更注重抓取细节,或从微观中体现宏观,或将宏观寓于微观。另一方面,地方媒体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媒体比西部地区的媒体荣誉机会更多,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媒体可以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现实、人物事件等着手,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来报道新闻,也可以利用创新,通过本地记者对重大新闻的敏锐察觉第一时间做出一些更深远主题的报道。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等级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很少,三等奖最多,发展空间大;体裁上,广播类、报纸通讯类明显领先于电视类;题材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相对较多;在语气上多为肯定性报道,否定性报道中又以评论性文章居多。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浓厚的特色是,涉台新闻占比较大。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发现,获奖作品具有时效性极强、擅长以小见大、叙事故事化、负面语气的作品通常也深藏正面价值观、注重“短、实、新”的文风等特征。在涉台新闻报道中,获奖作品呈现出紧扣时代及政策环境、强调共同共通叙事、善借历史材料、善取他人之言、话题有针对性、内容有宣传导向性、情感积淀深厚等特征。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及其他地方媒体获奖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媒体可以借鉴省外媒体获奖作品的经验,利用本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资源及经济特色来进行报道。作品获奖,还在于它在媒体之间,以及社会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报道的传播效果。

王晖[7](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苏王飞[8](2018)在《《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文中认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武术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武术报道的历时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报纸的武术报道现场表现力不如电视,速度快不过网络,但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报道优势和特色,报纸内容繁多丰富,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将武术报道做深、做全、做透,有利于受众深度了解武术事件本身。在众多大众媒体中,根据办报历史、综合全面、权威主流的筛查标准。《中国体育报》(原名为《体育报》)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也是第一份体育类党报。它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无论从体育界还是报纸业或是体育的大众传播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所有阶段,能够提供完整详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而且其内容安排除了在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上大做文章之外,更重视体育报纸的宣传功能,传统体育也被囊括其中,而武术报道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体育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对武术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定1958年至2017年作为研究时间区域。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体育报》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体育报》创刊60年武术报道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1958-1966年);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1973-1987年);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1988-2007年);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2008-2017年)。本论文还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特征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探讨《中国体育报》历年来武术报道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的特点及其报道的整体特征。《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说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有来自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影响。从武术报道的规模上来看,《中国体育报》成立之初,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武术报道一直是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并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报道模式。从恢复发展阶段到繁荣发展阶段,其武术报道量虽有所起伏,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化改革阶段,报道量更是大幅度上升;从武术报道的内容上来看,由最初的国内武术新闻报道逐渐拓展到国际武术新闻报道比重不断增大,成为该报的报道重点;从武术报道的体裁上来看,由起步阶段以数量较小字数较少的消息类为主发展到通讯类、评论类等各体裁相辅相成;从武术报道的手段来看,由最初单纯的黑白版面和文字类新闻到色彩和图片不断地运用到武术报道中,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武术报道在体裁上主要是消息和通讯,还有一部分单纯的图片报道和少量的评论。初期其稿件多来自本报记者和新华社,随着报道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派出记者釆访各种国际武术赛事,逐渐形成了以本报作者自釆稿件为主。研究60年《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和概括武术报道的特征和内容变化等,还是为了寻找《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对于当今武术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无论是报道理念还是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武术报道、传播和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沈费伟[9](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殷倩倩[10](2017)在《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是反映教育教学的窗口,命题是推进高考的载体。自获得高考命题权以来,江苏政治自主命题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理念深入到实践,自主命题能否与新课程协同共进,能否立足江苏省情选拔优秀人才,能否体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正确方向,值得深入探究。研究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现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有助于教育一线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把控,有助于提升高考命题的质量,发挥“教、学、测”的意义。随着命题实践的不断丰富,江苏不仅将经济、政治和哲学的常识作为试题的主力军,而且逐渐加重文化常识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量,重视对选修内容和时政的选择。在题型设置上也改变延续全国卷的特点,不断创新新题型,寻求在题型上的突破。江苏高考政治自主命题注重模块间知识的融合和能力层次的提升,不断突出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价值观导向。然而,江苏高考政治命题所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实际政治课教学有一定的偏差。虽然命题基本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保持一定的科学性,但存在试题超纲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出入的现象。同时,命题融合模块知识的要求使得日常教学面临时间紧、难度大的困难,新题型的出现更是让教师和学生一筹莫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江苏高考新方案已经出台,政治成为“3+3”模式中的选考科目计入总分,这一形势对命题和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使高考政治卷的命制日臻完善,命题既要把握课程标准、坚持能力导向,又要融入核心素养、坚持政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突出问题与能力立意、增加内容的生活化、讲究试题的科学性、增加模块间的交叉。而使命题与教学实现完美对接,教师要将教材、试题和时事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合,学生要紧抓知识和能力、关注时事和生活。

二、求突破 求特色——关于高考报道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突破 求特色——关于高考报道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重大典型的挖掘与采写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大典型从何而来:面上有问题,点上求突破
二、重大典型的判断原则:“三点一线”
三、重大典型的落地路径:找圈——入圈——出圈
四、结语

(3)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以个人受教育经历为出发点
        1.1.2 为渐趋衰退的农村中学探求历史因缘
        1.1.3 对当下农村中学发展现状的审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教育
        1.3.2 农村普通完全中学
        1.3.3 教育变迁
    1.4 理论基础
        1.4.1 系统论及其基本原理
        1.4.2 系统论与学校的发展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乡村教育变迁的研究
        1.5.2 关于学校内部变迁的研究
        1.5.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6 研究方法与过程
        1.6.1 研究方法
        1.6.2 资料的收集
        1.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Z镇中学所处的地域环境
    2.1 Z镇的地理位置及人口
    2.2 Z镇的行政区划
    2.3 Z镇的经济背景
第3章 Z镇中学的变迁轨迹
    3.1 初创与发展
    3.2 逐步辉煌
    3.3 稳步前进的十年
    3.4 走向低谷
第4章 新时代Z镇中学再出发
    4.1 立足学校实际,提出“三有”办学理念
    4.2 拓展专长方向,让每一个人走适合自己的路
    4.3 构建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与引领
    4.4 将德育具体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5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教化功能
第5章 Z镇中学在变迁中呈现两种不同状态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5.1 外部原因
        5.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影响
        5.1.2 城镇化的浪潮不可抵挡
        5.1.3 新“读书无用论”的渗透
    5.2 内部原因
        5.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5.2.2 生源质量的不断下滑
        5.2.3 学校精神的失落
第6章 Z镇中学的变迁带给我们的思考
    6.1 Z镇中学的变迁不仅仅是个案
    6.2 农村完中生存与发展应有新的生态
    6.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校如何发展的更好
        6.3.1 回归教育本质,从“育分”到“育人”
        6.3.2 以文化立校,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
        6.3.3 增强从教自信,从职业定位到事业追求
        6.3.4 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从分离到融合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图片语言
        二、语篇
        三、语用功能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描写阐释法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一、新闻中的图表
        二、新闻漫画
        三、新闻摄影图片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一、色彩的运用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概述
    一、实用类文本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目标
第二章 议论性文章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提示
    二、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述评
    三、教学内容探究
第三章 新闻作品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提示
    二、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述评
    三、教学内容探究
第四章 说明性文章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提示
    二、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述评
    三、教学内容探究
第五章 演讲辞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提示
    二、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述评
    三、教学内容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概况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
        二、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荣誉机会比较
        一、全国性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二、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三、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之比较
    第二节 不同体裁之下的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比较
    第三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
        一、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关键词提炼
        二、2013年-2017年全国性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三、2013年-2017年地方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四、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分析
        五、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报道主题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作品分析
    第一节 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采集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把握时间主动性
        二、负面报道中存在正面意义
        三、新闻报道表达的故事化
        四、擅长从小处着眼
        五、注重短、时、新
    第三节 获奖作品的涉台特色
        一、涉台新闻的主要特质
        二、涉台新闻主题分析
        三、涉台新闻报道的生产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与其他省份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基于地理特征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一、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分析
        二、涉台新闻视域下的分析
        三、临海位置视域下的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之历史挖掘
        一、扶贫类作品的文本分析
        二、重要节庆日报道的文本分析
        三、总书记讲话报道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分野下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第四节 本地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福建与他省之报道差异
        一、报道角度选取巧妙
        二、时间跨度长,制作规模宏大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四、福建媒体相关报送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名单
附录2: 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统计表
附录3: 多家媒体联合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统计表
附录4: 纠错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分类表
致谢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体育报道的相关研究
        1.2.2 有关武术报道的相关研究
        1.2.3 有关《中国体育报》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内容分析法
        2.1.3 数理统计法
        2.1.4 逻辑分析法
    2.2 研究对象
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发展历程
    3.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3.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3.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3.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阶段分析
    4.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4.1.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1.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1.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4.2.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2.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2.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4.3.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3.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3.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4.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4.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4.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5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总体分析
    5.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5.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5.2.1 报道数量
        5.2.2 报道版面
        5.2.3 报道来源
        5.2.4 报道体裁
    5.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增多报道形式、加强深度报道
        6.2.2 采取独家报道
        6.2.3 推崇大众武术报道
        6.2.4 加强媒介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1958-1966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2:1973-198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3:1988-200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4:2008-201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致谢

(9)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0)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概况
    一、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内容分布
        (一) 经济生活
        (二) 政治生活
        (三) 生活与哲学
        (四) 文化生活
        (五) 选修部分与时事政治
    二、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题型变化
        (一) 自主命题对题型设置的初试阶段,2004年—2005年
        (二) 自主命题对特色题型的调整阶段,2006年—2007年
        (三) 自主命题对题型运用的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
    三、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总体特征
        (一) 知识内容整合度高,加强模块间知识的融合
        (二) 提升能力考查层次,强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渗透价值观的导向,突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二章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样态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试卷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结构的问题
        (二) 题型结构的问题
        (三) 难度结构的问题
    二、高考政治命题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相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命题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 命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章 优化自主命题质量,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一、优化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思考
        (一)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原则
        (二)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试卷命制对策
    二、自主命题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引导
        (一) 对高中政治课中教师有效“教”的启示
        (二) 对高中政治课中学生高效“学”的启示
第四章 案例设计
    一、高考命题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历年高考知识点分布情况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求突破 求特色——关于高考报道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重大典型的挖掘与采写策略[J]. 陈文静. 新闻文化建设, 2021(16)
  • [2]高考作文试题比较探究及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指导应用 ——以2015-2020年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D]. 刘璐.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D]. 李建莉. 南昌大学, 2020(01)
  • [4]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研究[D]. 柯娜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D]. 薛红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D]. 苏王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9]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D]. 殷倩倩. 扬州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求突破、求特色——关于高考报告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