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

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

一、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卢端萍,陈旭,唐雯,程佳华,卓婧,陈星[1](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4种染发剂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4种染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无水乙醇-2 g·L-1亚硫酸氢钠溶液(1∶1)超声提取后,分别采用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250 mm×4.6 mm, 5μm)和Agilent ZORBAX SB Aq(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分别以甲醇-0.005 mol·L-1乙酸铵溶液(pH 7.7)、甲醇-0.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pH 7.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0、240、250 nm,进样量5μL。结果:44种染发剂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各成分的检测下限范围为2~58μg·g-1,3个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5%~113.6%,RSD范围为0.10%~5.6%。应用该方法对20批氧化型染发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未检出禁用染发剂,检出20种准用染发剂,含量范围为0.002 0%~1.53%,均未超过《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结论:本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染发剂的含量测定。

谢静,郑抒,秦剑[2](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和对苯二胺》文中研究表明建立测定染发剂中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和对苯二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UPELCO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3:87,流速为1.0 mL/min,波长为280 nm,外标法定性、定量。方法在8~400μg/mL线性范围内,两种染发剂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8,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n=6),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0μg/g、8μg/g。低、中、高三个水平的回收率为83%~116%。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染发剂中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好额对苯二胺的同时测定。

郑翌,陈立松,成姗,顾宇翔[3](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染发产品中10种染发剂》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染发产品中10种染发剂成分的方法。样品用甲醇超声提取15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以水稀释5倍后用C18反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在正离子模式电喷雾电离下,配合多级反应离子扫描定性定量分析目标化合物。研究还考察了流动相和提取溶剂等对检测的影响,优化了质谱参数等试验条件。结果表明10种染发剂成分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检出限为0.15~10 mg/kg。在三种不同加标水平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9.4%~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1.24%~8.22%。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检出限低,适用于染发产品中染发剂成分的检测。

王宁[4](2021)在《法可林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白内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会导致视力下降,随着病情加重,最终视力完全消失,现在较为主流的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它的治疗方法比较少。但是,由于患白内障的人群多数为老年人,采用手术治疗有极高的风险,且术后很难恢复,一种有效治疗白内障的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法可林主要用于治疗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对外伤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以及继发性白内障也有一定疗效。在国外以Phacolysin、Quinax、Lutrax等为商品名,采用氯磺酸三步法与二甲氧基苯醌一步法合成法可林。氯磺酸三步法首先以邻苯二胺与三氯化铁为起始原料,使用1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重结晶,制备2,3-二氨基吩嗪盐酸盐,收率为90.2%,高效液相色谱(HPLC)含量大于99%;第二步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实验结果为:2,3-二氨基吩嗪盐酸盐与邻苯二胺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粗品以1 g 5,12-二氢-5,7,12,14-四氮并五苯加10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为比例重结晶,制备5,12-二氢-5,7,12,14-四氮并五苯,收率为83.3%,HPLC含量大于99%;第三步以氯磺酸为磺化剂,硫酸汞为定位剂,使用水-丙酮、水-乙醇重结晶及氧化铝吸附制得法可林,收率为65.3%,HPLC含量大于98%,三步总收率为49.0%。二甲氧基苯醌一步法以2,5-二甲氧基-1,4-苯醌与3,4-二氨基苯磺酸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实验结果为:2,5-二甲氧基-1,4-苯醌与3,4-二氨基苯磺酸摩尔比为1:2.2,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5 h,使用活性炭、中性氧化铝吸附,水-甲醇重结晶制得法可林纯品,收率为42.8%,HPLC含量大于98%,该工艺原料成本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法可林紫外吸收行为研究表明,紫外吸收波长随pH变化而变化,法可林水溶液颜色也会随之改变,过酸、过碱时将pH调制7,法可林水溶液颜色与紫外吸收恢复原样,同时,发现法可林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钙会导致紫外吸收波长与颜色改变,对法可林原料药结晶水个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法可林含有4个结晶水,此外,使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了法可林原料药汞含量,为0.15μg/g,低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1μg/g。法可林水溶液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法可林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mg/mL,10mg/mL法可林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2mm,对枯草芽孢杆菌仅有轻微抑制作用。

钟丛杉[5](2021)在《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氯法齐明是一种具有抗分枝杆菌、抗原虫以及抗炎作用的化合物,属于亚胺吩嗪的一种。近年来,氯法齐明在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着,并且可以应用到新冠肺炎等其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首先进行了氯法齐明的合成和精制工艺研究,并制备出一种新型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考察了其溶解性和抑菌活性;同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氯法齐明类似物,考察它们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化合物。(1)以邻氟硝基苯和对氯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产物N-(4-氯苯基)-2-硝基苯胺,邻氟硝基苯、对氯苯胺、三乙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5:0.5,在140℃无溶剂反应10小时,生成N-(4-氯苯基)-2-硝基苯胺的收率为96%;将其进行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还原工艺最适宜的条件为N-(4-氯苯基)-2-硝基苯胺、二氧化硫脲和乙醇胺物质的量的比为1:5:9,乙醇和水作混合溶剂,30℃反应1.3小时,生成N-(4-氯苯基)-1,2-苯二胺的收率为88%。还原剂二氧化硫脲的使用能够解决原始还原工艺中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的问题;两分子N-(4-氯苯基)-1,2-苯二胺在三氯化铁作用下发生环化,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4-氯苯基)-1,2-苯二胺、盐酸和三氯化铁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1:3,在室温下反应10小时左右,得到环合物的盐酸盐,用氨水中和后制得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收率为98%,产生的异构体最少,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推测的反应历程基本相符;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与过量异丙胺进行加成-消除反应,在冰乙酸的催化下于110℃反应6小时得到氯法齐明粗品,收率为91%。(2)研究了氯法齐明的精制工艺,在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溶剂(体积比3:1)中,通过挥发析晶可制得纯品。取三批纯品进行紫外、红外、薄层色谱、干燥失重、电位滴定和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精制后的产品质量能够符合中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标准,产品总收率达到了53%,液相纯度达到99.8%以上制备了氯法齐明的三种晶型,通过PXRD、FTIR和MP进行表征;研究了三晶型样品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三种晶型在p H 4.8的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体系中溶解性最好,晶型Ⅰ在四种缓冲液中溶解速率都最快,溶解百分量最大;三种晶型在高温(60℃)、高湿(25℃,相对湿度90%±5%)和光照(照度为4500lx)条件下至少可稳定存放十天,不发生转晶、没有分解出新杂质并且吸湿性差。因晶型Ⅰ的溶解性能最好,可初步将其选作优势药用晶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3)制备了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60%乙醇中搅拌24小后测其溶解度为2.7763 mg/m L,是氯法齐明(0.0402 mg/m L)的69.06倍;在60%乙醇中进行125分钟的固体溶解实验,以时间为横坐标,溶解量为纵坐标绘制曲线,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大约80 min时基本达到曲线的平台期,此时的浓度为0.45 mg/m L,是氯法齐明(0.05mg/m L)的8.7倍。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定性测试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氯法齐明及其对甲苯磺酸盐对革兰氏阴性菌,例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真菌白色念珠菌都不存抑制性;对革兰氏阳性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样品浓度为25μg/m L时,氯法齐明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是8.39±0.08 mm和11.15±0.65 mm,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97±0.27 mm和10.96±0.37 mm。用琼脂稀释法定量测试了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是25μg/m L,比氯法齐明(MIC=3.1μg/m L)活性稍差;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是1.65μg/m L,与氯法齐明(MIC=1.56μg/m L)活性相当。(4)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及其中间产物的合成工艺。设计并合成了32种氯法齐明类似物6-37。对中间产物及类似物进行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确定结构。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6-37的生物活性,抑菌圈直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13、14、19、21和22抑菌圈较大,可定性判断它们的抑菌性能较好;MIC和Clog P结果表明,6、13、14、27、33和34六种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较好,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12.5、100、12.5、3.13和1.56μg/m 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6.25、1.56、6.25、3.13和25μg/m L。除34外的五种化合物的Clog P性都比CFZ小。

魏茁[6](2021)在《离子液体基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水体污染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化工和制药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成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染料污染阻碍阳光和空气进入水体,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抗生素污染则易滋生耐药性细菌,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降低人体免疫力,极端条件下导致人类面临“无药可治”的窘境。针对染料和抗生素水体污染,吸附是一种易于操作,便于扩容,简洁高效的脱除方法。本论文以模拟染料和抗生素污染水体为处理对象,基于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和磁性离子液体制备不同元素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在对材料进行表征基础上,用于染料污染水体和抗生素污染模拟水体的处理,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多种对苯二胺基阳离子的离子液体,通过调变阴离子量和结构控制其相对酸性,并对所合成的离子液体进行1H NMR,FT-IR和TG表征,确证离子液体结构。(2)比较碳材料不同制备条件,优化制备多孔性碳材料和磁性碳材料,对所制备的碳材料进行SEM,BET,XRD,TG等表征,分析制备条件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将碳材料用于模拟污染水体中染料的脱除研究。当以n(MSDS):n(H2SO4)=1:5,硫酸的百分含量为50%,且焙烧温度为700°C为条件时制备的离子液体碳材料性能较好,对此命名为Pps700-50。此时得到的碳材料具有丰富孔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BET分析可知离子液体碳材料平均孔径在2-6 nm之间属于介孔,污染物分子平均直径小于2 nm,碳材料对于污染物分子存在孔内和表面两种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研究发现,40 min以后基本维持平衡,此时对MO和TC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到99%和80.24%。溶液p H对于材料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当p H接近于7时,吸附量分别可达9.84 mg/g和35.59 mg/g。动力学方程证明Pps700-50对污染物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且存在化学吸附。(3)处理结束后为了便于碳材料与污染水体的分离,基于多孔碳材料制备条件,在反应物之间摩尔比为n(MSDS):n(H2SO4):n(HCl)=1:1:1条件下掺杂Fe Cl3制备了多种磁性碳材料,并对磁性碳材料进行XRD,SEM,BET和TG表征。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磁性碳材料具有介孔结构,孔径在6.907 nm左右,比表面积达到90.586 m2/g,并对材料命名Pps700-50@Fe-6,材料的高表面积和孔径大小决定了对污染物的高吸附量。当以此碳材料吸附脱除甲基橙和四环素时,室温下一次脱除率可达99%和72.62%,重复进行5次,脱除率仍保持在87.43%和60%,具有很好的重复利用性,且易被分离和回收。吸附过程均包含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综上,我们以离子液体为基体,制备了多种元素掺杂的磁性碳材料,这种碳材料在室温下能够高效脱除污染水体中的染料和抗生素,是一种污染水体处理的有效吸附材料;这种材料制备简单,易于工业化应用。

阚红帅[7](2021)在《微波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典型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搬迁遗留污染场地已成为制约城市土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问题。这些污染场地分布广、数量多,且往往呈现高浓度复合有机污染特征,完全丧失生境条件。因此,开发快速有效的修复方法迫在眉睫。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技术相比,基于过硫酸盐(PS)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可原位去除多种难降解有机物,逐渐成为有机污染土壤处理的优选技术然而与传统的热活化PS相比,微波(MW)加热速度快且均匀,能耗相对较低。因此,本文提出利用MW活化PS氧化修复典型有机污染土壤,以对硫磷和芘为目标物质,探究其在MW/PS体系中的降解规律,确定最优条件,提出可能的降解途径,并预测产物的毒性变化;此外,通过“锰氧化物强化-微波/过硫酸盐”联合作用提高芘的去除性能,分析反应机制。最后,借助承插式微波发射装置,以实际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为处理对象,进一步验证了MW/PS体系的实用性,为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针对典型有机磷农药对硫磷污染的土壤,考察了PS浓度、微波温度、土壤含水率等对对硫磷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MW温度80℃、PS浓度2 mol L-1、土壤含水率20%、初始浓度为50 mg kg-1,条件下,处理90 min后,对硫磷降解率高达90%。在较大的PS剂量、较高的微波温度以及适当的含水率有利于对硫磷的降解,整个反应过程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从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PR分析两方面探究了活性氧物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W/PS体系中产生的SO4·-,·OH,O2·-和1O2均参与了对硫磷的降解。通过UV-vis、FTIR、GC-MS等分析方法推测了对硫磷可能的降解途径。在MW/PS氧化过程中,对硫磷中的P-O和P=S键断裂,并产生羟基化和羰基化副产物。通过T.E.S.T.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硫磷降解副产物的毒性显着的降低。此外,其他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如乙硫磷、甲拌磷、特丁硫磷和芘也可以通过MW/PS氧化高效的降解。(2)针对典型的多环芳烃芘污染土壤,构建了锰氧化物-微波/过硫酸盐联合体系用于芘污染土壤的修复。考察了联合体系中锰氧化物的投加量和微波温度对芘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锰氧化物的添加对芘的去除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β-Mn O2>α-Mn O2>γ-Mn O2>Mn2O3。当β-Mn O2剂量从0增加到0.1 g时,在15 min内芘的去除率从65.7%提高到85.6%。自由基淬灭实验、EPR、FTIR和XPS分析,表明在MW/PS系统中,MnxOy通过将Mn(IV)转化为Mn(III)、Mn-O-Mn转化为Mn-O-X,提高了活性物质的生成,并将自由基过程转化为非自由基过程,1O2是对芘的降解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氧物质。通过UV-vis、FTIR、GC-MS等分析方法推测了芘可能的降解途径,并预测了芘及其降解副产物的残留毒性。(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承插式微波设备,构建了MW/PS体系以修复实际污染场地,考察了MW功率、PS浓度对MW升温速度以及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MW温度随着MW功率的增大而增大,较高的PS浓度和MW功率有利于多环芳烃的去除。为原位修复污染场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崔胜恺[8](2021)在《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MPUE)以其独特的使用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聚氨酯弹性体领域迅速崛起壮大,其卓越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耐低温性能、阻尼性能、耐油性、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氧老化性能使得MPUE在各行各业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行业、油矿开采行业、军工领域、机械制造领域、日用产品领域等。然而,国内对MPUE的研究并不深入,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对MPUE各方面性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从分子结构和凝聚态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MPUE各方面性能的因素,具体从软段结构、硬段结构、硬段含量、混炼配方体系这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研究其对MPUE力学性能、耐低温性能、阻尼性能、耐压缩疲劳性能以及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变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发现:聚酯型MPUE的力学强度和耐磨性能明显高于聚醚型的,但是回弹性和拉断伸长率远远不如聚醚型的;综合比较,PTMG型MPUE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卓越的耐低温性能、突出的耐压缩疲劳性能、良好的阻尼性能和不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改变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发现:聚酯型MPUE的力学强度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聚醚型MPUE的力学强度则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无论是聚酯型还是聚醚型MPUE,随着醇的分子量的增加,其耐低温性能增加,阻尼性能变差,耐压缩疲劳性能提高,耐热氧老化性能下降。总体来说,PTMG的分子量为1000时,MPUE的综合性能较高。(2)改变异氰酸酯的种类发现:不同的异氰酸酯对MPUE的耐低温性能影响甚微;综合比较,选用MDI-100合成的MPUE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优秀的阻尼性能和良好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但耐压缩疲劳性能较差。改变扩链剂的种类发现: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甚微;选用α-AGE合成的MPUE力学性能最高,阻尼性能最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压缩疲劳性能和耐热氧老化性能。(3)改变硬段含量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大,MPUE的硬度、拉伸和撕裂强度、耐磨性能以及定伸应力均逐渐升高,而回弹性和拉断伸长率逐渐下降,压缩永久变形逐渐变小;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大,MPUE的Tg逐渐升高,耐低温性能逐渐下降,tanδ的峰值逐渐降低,峰温逐渐升高,峰的温域范围逐渐加宽,阻尼性能增强,耐压缩疲劳性能逐渐下降,而耐热氧老化性能逐渐升高。(4)改变硫化体系发现:与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相比,采用硫黄硫化体系制备的MPUE拉伸和撕裂强度、拉断伸长率以及回弹性明显较高,但耐磨性能略逊一筹。在硫黄硫化体系中,当M、DM、NH-2和S的用量分别为2份、3份、2份、2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中,使用TAIC作为助交联剂时硫化的MPUE力学性能最高;当TAIC和DCP的用量均为1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5)改变补强体系发现:使用炭黑补强的MPUE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回弹性较高,而使用白炭黑补强的MPUE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耐磨性较好。在炭黑补强体系中,N330的补强功效最佳,并且当其使用数量为30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在白炭黑补强体系中,随着使用的白炭黑数量的增加,MPUE的拉伸强度、耐磨性能以及回弹性逐渐下降,而撕裂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逐渐增大。(6)改变防老体系发现:使用喹啉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而使用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较高的拉断伸长率和回弹性;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老化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喹啉类防老剂,使用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更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左雪,邸铮,杜勇,杨玲,张蓉,邬国庆[9](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文中研究表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的多种染发剂具有不同程度的致敏性及其他毒性,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多种染发剂的方法,为该类产品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十分必要。该研究建立了氧化型染发类产品中40种染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染发产品经含70%乙醇的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涡旋、超声提取,并经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稀释后,以0.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4%乙腈)和乙腈为流动相,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MV Kit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分离,配合柱温变化进行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35 nm和28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0种染发剂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40种染发剂的检出限为5~168μg/g,定量限为16~504μg/g;各染发剂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4%~109.6%, RSD均小于5%;各染发剂标准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RSD为0.2%~2.2%。与现行标准检验方法相比,该方法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单一液相色谱条件下可测定的染发剂,特别是准用染发剂种类(36种),提高了检测效率,并可保证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与准确性,适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多种染发剂的检测分析。

张文才[10](2020)在《高效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渗透技术是目前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反渗透膜作为反渗透技术的核心,一直以来被广为深入地研究。早前的研究发现以聚砜超滤膜为基材、间苯二胺的水溶液为水相、均苯三甲酰氯的正已烷溶液为有机相,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得到以交联聚酰胺为活性分离层的反渗透膜,相对于经典的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而言,对苦咸水和海水淡化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截留率,并成功应用于海水淡化的工业生产上。然而,进一步提高反渗透膜的海水淡化效率一直是工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本研究通过改变反渗透膜中交联聚酰胺的分子结构来改变分子间自由体积,降低水分子传质阻力,从而提高过滤层的水通量,并最终提高该反渗透膜的脱盐效率,努力建立起分子结构与脱盐效率之间的“构效”关系。首先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苯二胺分别作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为有机相单体制备复合膜,研究氨基的位置对于聚酰胺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间苯二胺、对苯二胺单体制备的反渗透膜对2000 ppm的氯化钠溶液的截留率大于98%,而基于邻苯二胺单体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对氯化钠的截留率仅为45%。进一步地,以甲基取代的单体包括甲基邻苯二胺、甲基间苯二胺和甲基对苯二胺分别与均苯三甲酰氯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了新型交联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并探讨甲基与氨基的相对位置对于脱盐效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来观察所得六种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结果分析反渗透膜的表面粗糙度,将表面形貌与分子结构进行关联,结果发现六种膜的表面形貌随着二胺单体的不同而差异巨大,甲基取代单体所制备的聚酰胺反渗透膜的表面粗糙度较未取代单体有所降低。同时研究发现,基于甲基取代二胺单体的反渗透膜在脱盐效率的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水通量。于是,将邻苯二胺与甲基邻苯二胺,间苯二胺与2,6-二氨基甲苯、对苯二胺与甲基对苯二胺、甲基间苯二胺与甲基邻苯二胺按不同浓度配比后,制备出具有更高水通量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并深入研究复合胺类单体中苯环上氨基与甲基的相对位置及其浓度对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聚酰胺活性分离层中水通道结构的影响。同时,采用分子模拟研究六种二胺单体的分子势能,更低势能的单体所制备的复合反渗透膜在脱盐过程中表现出更优异的选择透过性和水通量。

二、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4种染发剂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储备溶液
        2.2.2 样品处理
    2.3 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与定量下限
    2.4 重复性试验
    2.5 稳定性试验
    2.6 精密度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2.8 样品测定
3 讨论
    3.1 样品前处理优化
        3.1.1 改善过滤效果
        3.1.2 提取溶剂的考察
    3.2 对染发剂进行合理分组
    3.3 流动相的选择
    3.4 色谱柱的选择
    3.5 检测波长的选择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和对苯二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2.3 样品的制备与检测
        1.2.4 方法学考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动相比例和提取溶剂的选择
    2.2 线性关系及检出浓度
    2.3 精密度试验
    2.4 加样回收试验
    2.5 样品分析
    2.6 实验的不足
3 结 论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染发产品中10种染发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仪器工作参数
    1.3 样品的制备
2 检测条件的建立
    2.1 质谱条件的选择
    2.2 流动相的选择
    2.3 色谱柱的选择
    2.4 提取溶剂的选择
    2.5 超声时间的选择
3 方法学考察
    3.1 基质效应比值
    3.2 线性范围
    3.2 检出限
    3.3 回收率和精密度
    3.4 稳定性
4 市售样品分析
5 结论

(4)法可林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工艺路线的研究与选择
    2.1 合成路线
    2.2 磺酸吩嗪法合成法可林
    2.3 乙酰苯胺合成3,4-二氨基苯磺酸
    2.4 对苯醌一步法合成法可林
    2.5 二羟基苯醌一步法合成法可林
    2.6 氯磺酸三步法合成法可林
    2.7 合成路线选择
3 中间体5,12-二氢-5,7,12,14-四氮并五苯磺化反应机理
    3.1 硫酸磺化反应机理
    3.2 氯磺酸磺化反应机理
    3.3 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3.3.1 一磺化反应对二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3.3.2 一磺化反应对砜生成动力学分析
    3.4 电子云密度模拟
4 实验部分
    4.1 实验所需药品
    4.2 实验所需仪器
    4.3 氯磺酸三步法
        4.3.1 2,3-二氨基吩嗪盐酸盐的合成与表征
        4.3.2 5,12-二氢-5,7,12,14-四氮并五苯的合成
        4.3.3 5,12-二氢-5,7,12,14-四氮并五苯合成工艺研究
        4.3.4 法可林的合成与表征
        4.3.5 法可林合成工艺研究
    4.4 二甲氧基苯醌一步法
        4.4.1 法可林的合成与表征
        4.4.2 二甲氧基苯醌一步法合成法可林工艺研究
5 法可林紫外吸收变化原因及其汞含量与水含量测定
    5.1 实验所需药品
    5.2 实验所需仪器
    5.3 法可林紫外吸收变化原因
        5.3.1 酸性条件紫外吸收行为变化
        5.3.2 碱性条件紫外吸收行为变化
        5.3.3 无机盐及温度对紫外吸收行为影响
    5.4 汞含量测定
        5.4.1 汞标准曲线
        5.4.2 法可林汞含量测定
    5.5 法可林原料药结晶水含量测定
6 法可林水溶液抑菌活性测定
    6.1 实验所需药品
    6.2 实验所需仪器
    6.3 法可林抑菌圈测定
    6.4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6.5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6.6 复配法可林抑菌圈大小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氯法齐明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1.1.2 氯法齐明在麻风病中的应用
        1.1.3 氯法齐明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中的应用
        1.1.4 氯法齐明在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中的应用
        1.1.5 氯法齐明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1.1.6 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
    1.2 氯法齐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法齐明的概述
        1.2.2 氯法齐明的合成路线
        1.2.3 氯法齐明盐的研究现状
        1.2.4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
        2.2.1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2.2.2 还原反应
        2.2.3 环化反应
        2.2.4 加成-消除反应
    2.3 N-(4-氯苯基)-2-硝基苯胺制备工艺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2 实验过程
        2.3.1.3 产品表征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起始原料的选择
        2.3.2.2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2.4 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工艺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1.1 不同还原剂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
        2.4.1.2 产品表征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还原剂的选择
        2.4.2.2 二氧化硫脲/乙醇胺还原体系
    2.5 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胺基吩嗪制备工艺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1.1 实验过程
        2.5.1.2 产品表征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不加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2 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2.6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6.1 实验部分
        2.6.1.1 实验过程
        2.6.1.2 产品表征
        2.6.2 结果与讨论
    2.7 小结
3 氯法齐明原料药的质量和多晶型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药典标准
        3.1.2 结晶动力学分析
        3.1.3 多晶型研究
    3.2 氯法齐明的精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2 实验过程
        3.2.2 结果与讨论
    3.3 质量检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多晶型制备、表征以及性质研究
        3.4.1 实验部分
        3.4.1.1 多晶型制备过程
        3.4.1.2 表征方法
        3.4.1.3 溶解曲线的测定
        3.4.1.4 多晶型药品的稳定性试验
        3.4.2 结果讨论
        3.4.2.1 晶型表征
        3.4.2.2 溶解曲线分析
        3.4.2.3 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CFZ-Ts OH)的制备和表征
        4.2.3 单晶培养
        4.2.4 溶解性实验
        4.2.5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
        4.2.5.1 药物储备液、培养基和菌液制备
        4.2.5.2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4.2.5.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3 结果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晶体结构分析
        4.3.3 溶解实验结果分析
        4.3.4 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4.4 小结
5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设计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2 实验过程
        5.3.3 产物表征
        5.3.4 抑菌活性评价
    5.4 结果讨论
        5.4.1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
        5.4.2 抑菌性能
    5.5 小结
6 结论
附录一 化合物的红外、核磁以及质谱图
附录二 晶体参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离子液体基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水体污染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s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1.1 物理法
        1.1.2 化学法
        1.1.3 甲基橙(MO)染料废水的来源以及处理方法
    1.2 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生物法
        1.2.3 高级氧化法
        1.2.4 四环素(TC)废水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1.3 碳材料在水体污染物的应用
        1.3.1 功能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3.2 离子液体碳材料在吸附水体污染物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测定方法
        2.2.1 甲基橙测定方法
        2.2.2 盐酸四环素测定方法
        2.2.3 批量吸附实验
        2.2.4 脱附和再生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材料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2.4.5 核磁共振分析(NMR)
        2.4.6 热重分析(TG)
    2.5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2.5.1 吸附动力学模型
        2.5.2 吸附等温线
        2.5.3 热力学研究
第三章 离子液体碳材料制备及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3.1 离子液体碳材料的制备
    3.2 碳化温度确定
    3.3 离子液体的表征
        3.3.1 离子液体核磁共振分析
        3.3.2 离子液体红外光谱分析
    3.4 离子液体基碳材料的表征
        3.4.1 SEM分析以及表面元素分析
        3.4.2 FTIR分析
        3.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4 BET比表面积分析
        3.4.5 热重(TG)分析
    3.5 吸附活性分析
        3.5.1 不同百分含量的硫酸制备材料对污染物吸附影响
        3.5.2 焙烧温度对污染物吸附影响
        3.5.3 物质的量比对污染物吸附影响
        3.5.4 不同MSDS与酸比例制备吸附剂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5.5 吸附剂的投加量对污染物吸附影响
        3.5.6 pH值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3.5.7 吸附动力学
        3.5.8 吸附等温线
        3.5.9 热力学研究
        3.5.10 再生性能
    3.6 吸附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离子液体碳材料对水中污染物吸附
    4.1 高温活化制备磁性多孔碳材料
    4.2 磁性碳材料的表征
        4.2.1 SEM分析和元素分析
        4.2.2 傅里叶(FT-IR)红外分析
        4.2.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2.4 BET比表面积分析
        4.2.5 热重(TG)分析
    4.3 吸附活性分析
        4.3.1 磁性碳材料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
        4.3.2 pH值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4.3.3 吸附动力学
        4.3.4 吸附等温线
        4.3.5 热力学研究
        4.3.6 再生性能
        4.3.7 磁性碳材料吸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果与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7)微波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典型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概况
        1.2.1 场地有机污染土壤的特点
        1.2.2 场地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1.2.3 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必要性
    1.3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1.3.1 物理修复法
        1.3.2 化学修复法
        1.3.3 生物修复法
    1.4 微波-过硫酸盐联合修复技术
        1.4.1 微波加热修复土壤
        1.4.2 过硫酸盐氧化技术
        1.4.3 微波-过硫酸盐联合修复技术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系统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3.3 质量保证与控制
第三章 微波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
    3.1 对硫磷的降解效果
        3.1.1 对硫磷在不同体系中的降解性能
        3.1.2 不同微波温度对对硫磷降解效果的影响
        3.1.3 土壤含水率对对硫磷降解效果的影响
        3.1.4 对硫磷初始浓度的影响
    3.2 氧化活性自由基对对硫磷降解的作用
        3.2.1 电子顺磁共振波普分析
        3.2.2 甲醇的影响
        3.2.3 叔丁醇的影响
        3.2.4 对苯醌的影响
        3.2.5 三乙烯二胺的影响
    3.3 对硫磷的降解过程及其机理分析
        3.3.1 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分析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3.4 对硫磷的可能降解途径
    3.5 降解产物的毒性分析
    3.6 其他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锰氧化物强化-微波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对芘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
    4.1 锰氧化物的制备
    4.2 锰氧化物的表征
        4.2.1 电镜扫描表征Mn_xO_y
        4.2.2 X射线衍射表征Mn_xO_y
    4.3 芘的降解性能
        4.3.1 不同锰氧化物添加量的影响
        4.3.2 不同微波辐射温度的影响
        4.3.3 不同体系的影响
        4.3.4 不同pH的影响
    4.4 活性物质作用分析
        4.4.1 电子顺磁共振波普分析
        4.4.2 自由基淬灭实验
    4.5 β-MnO_2/MW/PS体系中芘的降解过程及机理
        4.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5.3 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分析
        4.5.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6 芘在β-MnO_2/PS/MW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
    4.7 芘降解后残留毒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活化过硫酸盐修复实际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
    5.1 污染场地概况
    5.2 微波活化过硫酸盐体系构建
    5.3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性能的研究
        5.3.1 微波升温速度的变化
        5.3.2 过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5.3.3 微波功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概况
    1.2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加工
        1.2.1 原材料
        1.2.1.1 低聚物多元醇
        1.2.1.2 异氰酸酯
        1.2.1.3 扩链剂
        1.2.2 合成机理
        1.2.3 合成工艺
        1.2.3.1 一步法
        1.2.3.2 预聚物法
        1.2.3.3 半预聚物法
        1.2.4 加工助剂
        1.2.4.1 硫化剂
        1.2.4.2 促进剂
        1.2.4.3 补强填充剂
        1.2.4.4 防老剂
        1.2.4.5 增塑剂
    1.3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
        1.3.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1.3.2 主链的分子结构
        1.3.3 侧基和交联密度
        1.3.4 氢键
        1.3.5 凝聚态结构
    1.4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
        1.4.1 力学性能
        1.4.2 耐低温性能
        1.4.3 耐高温性能
        1.4.4 耐水解性能
        1.4.5 回弹性能与阻尼性能
        1.4.6 耐磨性能
    1.5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1.5.1 汽车领域
        1.5.2 油矿作业领域
        1.5.3 军工领域
        1.5.4 机械制造领域
    1.6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分析测试方法
        1.6.1 FTIR分析
        1.6.2 耐低温性能测试
        1.6.3 动态力学分析
        1.6.4 力学性能测试
        1.6.5 压缩疲劳生热测试
        1.6.6 热氧老化测试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软段结构对MPUE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MPUE的合成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2.4.1.1 不同种类的软段多元醇合成的MPUE的分子结构
        2.4.1.2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2.4.1.3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2.4.1.4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2.4.1.5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2.4.1.6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2.4.2 软段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2.4.2.1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2.4.2.2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2.4.2.3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2.4.2.4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2.4.2.5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2.4.2.6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段结构对MPUE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MPUE的合成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3.4.1.1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3.4.1.2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3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3.4.1.4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3.4.1.5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3.4.1.6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3.4.2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3.4.2.1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3.4.2.2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3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3.4.2.4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3.4.2.5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3.4.2.6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段含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MPUE的合成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硬段含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4.4.1.1 硬段含量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4.4.1.2 硬段含量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3 硬段含量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4.4.1.4 硬段含量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4.4.1.5 硬段含量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4.4.1.6 硬段含量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混炼配方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MPUE的合成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硫化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1.1 硫黄硫化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1.2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 补强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2.1 炭黑补强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2 白炭黑补强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 防老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3.1 防老剂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2 防老剂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样品前处理
    1.4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动相的选择
    2.2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 方法适用性
    2.5 提取溶剂的选择
    2.6 方法学考察
        2.6.1 标准曲线、检出限与定量限
        2.6.2 加标回收率
        2.6.3 稳定性
    2.7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论

(10)高效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反渗透技术概述
        1.1.1 反渗透膜的发展历史
        1.1.2 反渗透膜的结构
        1.1.3 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1.1.4 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
        1.1.5 反渗透膜的制备材料
    1.2 聚酰胺反渗透膜研究进展
        1.2.1 RO膜的新型制备单体
        1.2.2 RO膜的纳米增强
        1.2.3 RO膜的新型制备方法
        1.2.4 RO膜的新型填料MOFs
        1.2.5 RO膜中定向水通道的构建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均聚单体反渗透膜的制备和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甲基对苯二胺单体的制备
        2.2.3 芳香族多元胺的纯化
        2.2.4 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
    2.3 膜形貌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3.3 膜性能测试
    2.4 分子模拟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水相单体与聚酰胺层分子结构
        2.5.2 MMPD单体浓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5.3 单体结构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5.4 SEM结果分析
        2.5.5 AFM结果分析
        2.5.6 分子模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聚单体反渗透膜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共聚单体与聚酰胺层分子结构
        3.3.2 SEM结果分析
        3.3.3 水接触角
        3.3.4 不同基材膜性能测试结果
        3.3.5 多元胺共聚聚酰胺RO膜性能测试结果
        3.3.6 多元酰氯共聚聚酰胺RO膜性能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4种染发剂的含量[J]. 卢端萍,陈旭,唐雯,程佳华,卓婧,陈星. 药物分析杂志, 2021(12)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和对苯二胺[J]. 谢静,郑抒,秦剑. 广州化工, 2021(21)
  •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染发产品中10种染发剂[J]. 郑翌,陈立松,成姗,顾宇翔.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03)
  • [4]法可林的合成工艺研究[D]. 王宁. 中北大学, 2021(09)
  • [5]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D]. 钟丛杉. 中北大学, 2021(01)
  • [6]离子液体基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水体污染物性能研究[D]. 魏茁.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微波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典型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D]. 阚红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崔胜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J]. 左雪,邸铮,杜勇,杨玲,张蓉,邬国庆. 色谱, 2021(11)
  • [10]高效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文才.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对苯二胺硫酸盐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