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政莼[1](2019)在《江苏电力通信光传输网需求预测与组网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力通信网是支撑现代化电网生产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光纤通信网作为电力通信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类业务信息交互提供了传输的通道。当前,江苏省电力光通信传输网分为省级光传输网和地区光传输网,以SDH作为主要技术手段,覆盖了电网的各类厂站与办公场所。随着江苏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类应用系统不断升级、发展,对电力光传输网的带宽需求急剧增长;自动化等业务也对通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保障要求,IP化、高带宽、大颗粒将成为干线业务发展的主流。面对当前新形势,现有光通信传输网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了江苏电力光传输网的现状,同时从带宽、网络结构、设备端口等3个方面分析了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形势;依据江苏电网各类业务发展规划,对公司各类变电站、办公场所的业务需求进行梳理,从节点分布、业务流向、接入带宽、互联端口等多个方面,逐一分析了各个业务的特性,建立网络结构模型,并逐层级、分平面计算了各个网络的带宽需求。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目前成熟、主流的技术体制,结合江苏电力光通信网现状,选择合适的技术体制,提出了组网改造建议方案:省级光通信网组网方式基本保持现状;地区核心层主环新建以OTN+SDH系统作为新的核心承载网络,对网络进行调整并组织实施,使其更加适合业务布局;地区核心层支环构建以10Gb/s SDH环网为基础的双平面网络;接入层对现有网络带宽进行升级。
项奕[2](2014)在《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邮政各类业务信息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网上业务种类增多、各类生产系统的数据量不断增加。苏州邮政信息网络虽历经多次改造,但是原有三层四级的网络结构对于新业务的开展已经产生了瓶颈,具体表现为:营业前台计算机办理业务速度慢、网络安全性不高、抗灾容灾能力差等,整个网络架构已不能适应业务做大、做强的趋势。为此,苏州邮政提出对信息网进行网络汇聚工程计划,以期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苏州市邮政局网络为背景,通过对网络汇聚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对目前苏州邮政局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苏州邮政网络改造方案、各县局上联网络拓扑改造方案、网络数据安全及流量控制等方案,最后描述苏州邮政网络汇聚方案工程实施的过程以及网络汇集后的运行效果。随着本工程的完成,苏州邮政网络拓扑变得简单化,网络层次实现扁平化,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尤其是降低县中心机房的地位,减少了原有网络多层带来的风险和瓶颈,保障了网点通信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对网点来说,此次改造带来的优势是提升了网络响应速度;对网络管理部门来说,可有效管控生产作业流量,便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林亮东[3](2011)在《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文中提出随着业务的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张,众多大型企业都通过电信运营商来构建起自己的企业专网,克服总部与分支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强总部与分支之间的联系,用以提升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和管理效益。尤其是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在企业专网上应用较多。同时,他们对企业专网的安全性、带宽、业务承载能力等有着较严格的要求。对此,电信运营商一方面要满足企业客户的组网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网络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客户设构建起优质的企业专网。本论文主要是针对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结合银行类企业专网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组网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本文先介绍了多业务传送平台的新技术和应用,然后着重点论述了三种不同的组网设计方案,以及三种组网方案性能的对比,从而为不同行业客户的企业专网提供参考和积累工程经验。根据东莞建设银行的客户需求,结合东莞移动公司的传输网络,本论文提出了全程使用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的组网方案,详细论述了中心节点、分支节点的组网配置以及相关的测试和工程实施,证明了该组网方案对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合理可行。在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前期,本人主要参与了与东莞建设银行的客户拜访、需求挖掘、技术洽谈工作。在基本达成意向后,本人全程组织参与了多个组网方案的讨论、规划设计和功能测试验证,并跟进了网络建设和实施,协助整个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升级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
符艳[4](2011)在《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新技术的更新和同质业务的替代,DDN(数字数据网)网络暴露出,不能适应数据业务的突发性要求、提供的业务速率低(N*64K)、网络建设投资、维护成本大以及无法适应面向客户的多业务需求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也使得DDN业务下降迅速,进入业务衰退期。从目前陕西电信现有DDN网络情况来看,DDN网存在着设备老化、备件短缺、网管异常、网络组网缺陷、维护人员流失、资源利用率低等多项问题,愈来愈难以保证通信服务质量。此外,随着陕西电信“光进铜退”工作的大力推进,电缆网正逐步被光纤网络替代,铜缆资源面临退网,这给全网通过电缆接入的近90%的DDN用户租用的专线业务带来了影响。基于上述现状,为确保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以最小的代价通过转网、升速等手段将DDN业务移出,本论文从陕西电信DDN网络运营现状、业务迁移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选择论证、DDN网络迁移实施方案及效益评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设计。通过对全省DDN网相关节点的实地调查,对全省DDN网的网络结构现状、维护管理现状、业务收入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设计了ATM网络融合DDN网以及传输网络融合DDN网两种方案,经过分析比较,确定出通过传输MSTP网络融合DDN网络的方案为最终的实施方案,使得现有DDN用户可以平滑过渡或者被整合在其他网络里,分阶段实现DDN业务和网络的收缩及闲置设备的退出。目前陕西电信已经在六个分公司实施了本论文提出的DDN业务迁移方案,由具备64K交叉能力的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传输设备承载2Mbit/s以下电路业务的传送需求,且为今后低速率用户电路的在线升速提供了条件。
林文敏[5](2009)在《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现阶段的电信网络建设中,传输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传输网上承载着多种类型的业务网络。而这些业务,我们往往是基于原有的SDH网络来开展,因此我们要重点考虑网络的延续性、兼容性和可运营、可扩展性,并考虑以大客户和数据业务的需求为主,将来3G对传送网的需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传输网。本文针对电信网络建设需求及业务发展需求,对于适于SDH网络上承载的MSTP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对传输网的结构模型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传送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传送网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需求。接着,论文重点对基于SDH的MSTP关键技术——虚级联、MSTP的封装技术GFP、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关键技术完成MSTP节点的功能,构造MSTP节点的功能结构模型。基于MSTP技术的福州边防海警光网络传输系统QOS均达到国标,用于实现组网的MSTP设备稳定可靠,全面认证了基于MSTP技术的大客户组网技术的实现,为客户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数据专网解决方案,提高了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
许化栋[6](2008)在《电信级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和IP是网络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且主要电信运营商均提出了骨干IP网络双平面发展策略,传统的IP城域网不能满足综合承载需求。本文主要在调研宽带运营商IP城域网现状的基础上,对IP网业务与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目前城域网用户规模、设备类型、新技术进展情况及新业务需求情况,重点研究分析IP城域网的建设方案,实现了建设“可管理、可控制、可运营、可维护的多业务承载网”的建设目标。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网络架构、组网模式、设备选型、技术与业务实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另外本文的研究,主要还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基础上,还需“节省投资、注重实效”,故本文并没有一味的追求技术的创新和网络新颖,而是考虑了电信运营的特点,给出了网络改造方案和满足未来城域网业务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本课题在全国宽带运营商面临网络、投资、业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困境下,提出宽带IP城域网升级改造的建设方案,理清网络层次、提升网络的功能,保护现有投资、实现网络的平滑演进,并运用QinQ等新技术,给出了城域网建设“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对现阶段城域网的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最后,结合目前IP城域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本文主要对IP组网技术、IP二三层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IP城域网建设与应用前景,同时本文也提出了目前IP城域网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产业链的成熟,电信运营商必能全程全面的实现IP城域网多业务承载目标,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薛静[7](2007)在《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邮电分营、移动剥离、网通组建、中国电信分拆等,中国通信市场风起云涌,各运营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而大多采用DDN业务进行通信组网的大客户又是竞争的焦点。陕西省DDN网从建设之初,DDN业务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几乎所有金融系统,各保险公司、邮政局、证券交易所、公安、税务、财政、市政办公等各集团大客户都在DDN网上开展自己的业务。为切实做好大客户的后台维护支撑工作,针对全省DDN网络的现状,省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建议、其他省的试点经验及大量的技术可行性讨论和数据调研,决定进行DDN网与ATM网的融合,做好网络的优化和组织工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本文针对我省DDN和ATM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DDN、ATM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DDN网现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基于DDN与ATM融合的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网络改造的实施解决了DDN现网运行中急需解决的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业务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实现了以ATM为骨干、DDN做接入的网络优化整和。陕西电信网络中的实际测试和运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郁哲[8](2007)在《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运营的企业化运作,传统的垄断经营格局已经被打破,竞争逐渐加剧。如何提高电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多样性以及单一网络的多业务承载,不仅仅是降低投资,提高公司网络基础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成为电信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交换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需求。本课题首先介绍了ATM交换机的网内传输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网络保护技术手段,并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数据网的现状及业务发展对网络通信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综合业务数字网二期改造工程,研究并设计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体系结构。提出采用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链路保护技术对节点间的中继光路实施自愈环保护,解决了多种业务在网络中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问题。同时对ATM网络多业务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根据帧中继和电路仿真业务的特点,采用了VP/VC交换技术来实现帧中继业务和电路仿真业务在ATM网络中的承载。并对各种接入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为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接入方式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金融企业客户实例进行了详尽分析,采用业界领先的加拿大Nortel Network公司多业务交换机Passport7480/15000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其设计方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储蓄网点改造实例中已经通过了验证,满足了用户组网的要求,实现DDN(Digital Date Network)、FR(Frame Relay)与ATM网络的互连互通。
北电网络[9](2003)在《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文中认为
北电网络公司[10](2002)在《利用多业务网络平台进行DDN网络改造》文中研究表明
二、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电力通信光传输网需求预测与组网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江苏电力光传输网现状 |
2.1 网络组成 |
2.2 省级光传输网 |
2.2.1 省干网 |
2.2.2 省级厂站传输网 |
2.3 地区光传输网 |
2.3.1 地区核心层光传输网 |
2.3.2 地区接入层光传输网 |
2.4 存在问题分析 |
2.5 传输网面临的新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业务需求分析 |
3.1 业务总述 |
3.1.1 业务分类 |
3.1.2 业务特点 |
3.2 业务分析 |
3.2.1 线路继电保护 |
3.2.2 调度数据网 |
3.2.3 调度管理系统 |
3.2.4 数据通信网 |
3.2.5 信息外网 |
3.2.6 调度交换网 |
3.2.7 行政交换网 |
3.2.8 网管业务 |
3.2.9 视频会议 |
3.2.10 配电自动化 |
3.2.11 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 |
3.2.12 秒级精准负荷控制 |
3.2.13 无线专网 |
3.2.14 用电信息采集 |
3.2.15 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站/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景带宽预测 |
4.1 预测方法 |
4.2 模型选取 |
4.3 带宽预测计算 |
4.3.1 省级光传输网 |
4.3.2 地区网核心层主环 |
4.3.3 地区网核心层支环 |
4.3.4 地区网接入层 |
4.4 带宽预测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传输网组网方式研究 |
5.1 规划目标及原则 |
5.2 网络技术选择 |
5.2.1 SDH |
5.2.2 PTN |
5.2.3 OTN |
5.2.4 结论 |
5.3 省级骨干传输网组网方案研究 |
5.3.1 省级厂站网 |
5.3.2 省级骨干网 |
5.4 地区光传输网组网方案研究之一——地区传输网核心层主环 |
5.4.1 组网模式分析 |
5.4.2 拓扑结构设计 |
5.4.3 业务承载及波道分配 |
5.4.4 设备配置 |
5.5 地区光传输网组网方案研究之二——地市骨干传输网核心层支环 |
5.5.1 组网模式分析 |
5.5.2 组网方案 |
5.6 地区光传输网组网方案研究之三——地市骨干传输网接入层 |
5.6.1 组网模式分析 |
5.6.2 组网方案 |
5.7 实施情况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企业网络架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二章 汇聚方案分析与设计 |
2.1 苏州邮政网络现状 |
2.1.1 苏州邮政综合网现状 |
2.1.2 苏州邮政金融网现状 |
2.1.3 苏州邮政网络拓扑结构 |
2.2 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项目改造的目标 |
2.3.1 优化通信线路配置 |
2.3.2 简化网络结构便于维护管理 |
2.3.3 解决网络设备更新问题 |
2.3.4 优化视频及监控系统 |
2.4 项目改造设计原则 |
2.4.1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
2.4.2 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
2.4.3 经济性和适用性原则 |
2.4.4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汇聚方案技术综述 |
3.1 汇聚方案技术分类 |
3.2 业务隔离技术 |
3.2.1 ACL 技术 |
3.2.2 VLAN 技术 |
3.2.3 BGP/MPLS VPN 技术 |
3.2.4 VRF 技术 |
3.3 VRRP 技术 |
3.4 QoS 技术 |
3.4.1 IPPrecedence 的设置 |
3.4.2 拥塞避免机制 |
3.4.3 队列输出管理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汇聚改造方案 |
4.1 汇聚方案概述 |
4.1.1 业务隔离方案论证 |
4.1.2 线路改造方案论证 |
4.1.3 组网方案论证 |
4.1.4 设备选型 |
4.2 网络拓扑方案论证 |
4.2.1 核心上联区网络拓扑改造方案 |
4.2.2 核心下联区网络拓扑改造方案 |
4.2.3 业务互通防火墙区连接拓扑方案 |
4.2.4 市中心核心区网络拓扑方案 |
4.2.5 改造后整体网络拓扑综述 |
4.3 路由设计方案 |
4.3.1 OSPF 规划原则 |
4.3.2 市局路由规划 |
4.3.3 网点路由规划 |
4.3.4 路由优化建议 |
4.4 QoS 规划 |
4.4.1 业务流量分析 |
4.4.2 实施部署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汇聚方案改造实施 |
5.1 网络改造实施方案要点 |
5.1.1 地址规划 |
5.1.2 对业务影响降到最低原则 |
5.1.3 制定应急方案 |
5.2 市中心网络实施步骤 |
5.2.1 新设备按部署上架 |
5.2.2 搭建配置要点 |
5.2.3 应急措施 |
5.2.4 实施切换方案并测试 |
5.3 网点网络实施步骤 |
5.3.1 路由器上架及搭建配置要点 |
5.3.2 调试配置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网络汇聚方案问题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企业数据专网的组网分析 |
2.1 数字数据网升级改造面临的困境 |
2.2 MSTP的关键技术分析 |
2.2.1 SDH/MSTP的技术简介 |
2.2.2 MSTP的新功能新技术的引入 |
2.3 MSTP组网的常用应用模型简介 |
第三章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方案总体设计 |
3.1 SDH组网方案 |
3.1.1 SDH组网结构 |
3.1.2 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 |
3.2 MSTP组网方案 |
3.2.1 MSTP组网结构 |
3.2.2 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 |
3.3 MSAP组网方案 |
3.3.1 MSAP组网结构 |
3.3.2 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 |
3.4 三种专网组网方案对比 |
第四章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实施 |
4.1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组网方案选取 |
4.1.1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改造的客户需求分析 |
4.1.2 模拟客户现状测试 |
4.1.3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方案选取 |
4.2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组网方案具体设计 |
4.2.1 网络拓扑设计 |
4.2.2 东莞建行需求模型说明 |
4.2.3 东莞建行中心节点广域网络设计 |
4.2.4 东莞建行网点广域网络设计 |
4.2.5 组网方案的技术特点分析 |
4.3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网络设备硬件配置 |
4.4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MSTP功能测试 |
4.4.1 基本功能测试 |
4.4.2 倒换恢复性能测试 |
4.4.3 功能测试总结 |
4.5 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的工程实施 |
第五章 结束语 |
1、论文工作总结 |
2、企业专网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DDN网络转型研究与设计目标 |
1.2.2 方案研究和设计的技术要求 |
1.2.3 设计思路 |
1.3 论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陕西电信DDN网络现状分析 |
2.1 组网情况 |
2.2 网络资源概况 |
2.2.1 网络资源现状 |
2.3 网络运营现状 |
2.3.1 网络运行现状 |
2.3.2 网络资产现状 |
2.3.3 网络投入现状 |
2.4 DDN业务运营现状 |
2.4.1 客户群现状 |
2.4.2 业务收入现状 |
2.4.3 客户业务发展现状 |
2.5 小结 |
第三章 DDN业务转网的方案设计 |
3.1 DDN业务与网络发展现状及转网方案设计思路 |
3.1.1 DDN业务与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3.1.2 DDN业务转网方案设计思路 |
3.2 ATM融合DDN网络方案设计 |
3.2.1 省ATM网络现状 |
3.2.2 ATM网络融合DDN方案设计 |
3.3 传输网络融合DDN网络方案设计 |
3.3.1 陕西电信传输网络现状 |
3.3.2 传输网络融合DDN方案设计 |
3.3.3 传输网络融合DDN最终方案设计 |
3.4 DDN业务转网方案比较分析 |
3.4.1 DDN业务转网可行性分析 |
3.4.2 两种方案设计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DDN业务转网方案实施情况及性能评估 |
4.1 DDN网络优化及规模收缩 |
4.2 DDN业务转网方案实施进度情况 |
4.3 小结 |
第五章 转网效益及存在问题描述 |
5.1 DDN业务转网效益 |
5.2 DDN业务转网存在问题及不足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5)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网络分层结构 |
1.3 传输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
1.4 传输网解决方案 |
1.4.1 基于SDH的多业务平台MSTP |
1.4.2 基于IPfiethetnet的解决方案 |
1.4.3 基于WDM的解决方案 |
1.4.4 基于ATM的解决方案 |
1.4.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成为首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客户网络 |
2.1 大客户概念 |
2.2 大客户专用网概述 |
2.3 大客户网络需求分析 |
2.4 大客户组网模式 |
2.4.1 PDH接入组网模式 |
2.4.2 SDH/MSTP接入组网模式 |
2.4.3 局端MSTP设备直接接入用户 |
2.4.4 MSAP接入组网模式 |
2.5 大客户组网关键技术分析 |
2.5.1 主要技术介绍 |
2.5.2 大客户组网技术分析与比较 |
2.5.3 组网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STP关键技术 |
3.1 MSTP概述 |
3.2 MSTP工作原理 |
3.3 MSTP主要特点 |
3.4 MSTP主要优势 |
3.5 MSTP关键技术介绍 |
3.5.1 虚级联 |
3.5.2 通用成帧规程 |
3.5.3 链路容量调整机制 |
3.5.4 VCAT,LCAS,GFP联合协调工作 |
3.5.5 智能适配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STP网络的应用以业务 |
4.1 MSTP技术定位 |
4.2 MSTP网络应用 |
4.3 MSTP网络的业务类型 |
4.3.1 以太网专线业务EPL |
4.3.2 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 |
4.3.3 以太专用本地网EPLan |
4.4 MSTP与其他设备的比较分析 |
4.4.1 MSTP与ROUTER的比较 |
4.4.2 MSTP与以太网交换机的比较 |
4.4.3 MSTP与ATM交换机的比较 |
4.5 使用MSTP组建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
4.5.1 必须明确MSTP技术的应用模式与业务网之间的关系 |
4.5.2 做好MSTP设备的选型工作 |
4.5.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传输设备的利用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STP技术的福州边防海警传输系统的实现 |
5.1 客户需求 |
5.2 网络资源情况 |
5.3 技术解决方案 |
5.4 QoS测试 |
5.5 对MSTP设备性能的深入测试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信级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IP城域网技术的发展 |
1.2 IP城域网技术应用需求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IP城域网业务及网络发展现状 |
2.1 业务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1 业务发展现状 |
2.1.2 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2.2 网络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1 网络发展现状 |
2.2.2 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三章 IP城域网业务需求分析 |
3.1 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3 业务发展预测 |
3.4 业务发展策略建议 |
第四章 IP城域网建设方案 |
4.1 网络建设指导思想与网络发展策略 |
4.1.1 总体发展思路 |
4.1.2 网络发展策略 |
4.2 网络建设目标 |
4.3 网络建设架构分析与选择 |
4.4 网络建设方案 |
4.4.1 核心/汇聚层建设方案 |
4.4.2 接入层建设方案 |
4.4.3 宽带接入网建设方案 |
4.5 城域网路由和地址规划 |
4.5.1 城域网路由 |
4.5.2 城域网IP地址规划 |
4.6 城域网设备的配置与部署 |
4.6.1 核心/汇聚层设备配置与部署 |
4.6.2 接入层设备配置与部署 |
4.6.3 接入网的配置与部署 |
4.7 网络QoS的部署与实施 |
4.7.1 端到端QoS实现 |
4.7.2 城域网QoS技术部署 |
4.7.3 城域网QoS策略 |
4.7.4 城域网QoS管理系统 |
4.8 城域网业务的实现 |
4.8.1 概述 |
4.8.2 互联网业务 |
4.8.3 VPN业务实现 |
4.8.4 组播业务实现 |
4.8.5 VLAN编号 |
4.9 网络安全与管理 |
4.9.1 网络安全 |
4.9.2 网络管理 |
4.10 IP城域网工程案例 |
4.10.1 电信运营商IP城域网现状 |
4.10.2 电信运营商IP城域网改造建设方案 |
4.10.3 电信运营商IP城域网升级改造 |
第五章 IP城域网技术应用与研究 |
5.1 城域网组网技术发展 |
5.1.1 SDH多业务平台 |
5.1.2 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平台 |
5.1.3 RPR多业务平台技术 |
5.1.4 ATM多业务平台 |
5.1.5 WDM多业务传送平台 |
5.2 IP城域网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 |
5.2.1 QinQ技术 |
5.2.2 BFD技术 |
5.2.3 VPLS技术 |
5.2.4 IGP快速收敛技术 |
5.2.5 BGP/VPN快速收敛技术 |
5.2.6 NSF不间断转发技术 |
5.2.7 MPLS TE FRR技术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IP城域网建设与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DDN概述 |
2.1 DDN基本概念 |
2.1.1 DDN概述 |
2.1.2 DDN的功能服务及适用范围 |
2.2 DDN专线接入的特点 |
2.3 DDN的网络结构 |
2.4 DDN网络管理和控制 |
2.5 DDN的接入方式 |
2.5.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 |
2.5.2 DDN与其他网络的互联 |
2.6 DDN专线VOIP网络解决方案 |
2.7 帧中继技术简介 |
2.8 DSLAM汇聚业务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技术 |
3.1 ATM的基本概念 |
3.1.1 ATM概述 |
3.1.2 ATM信元(Cell) |
3.1.3 B-ISDN参考模型 |
3.1.3.1 物理层 |
3.1.3.2 ATM层 |
3.1.3.3 AAL层 |
3.2 ATM交换原理 |
3.2.1 ATM交换的特点 |
3.2.2 VP/VC交换 |
3.3 ATM通信量管理 |
3.4 ATM与IP结合技术 |
3.4.1 MPLS工作原理 |
3.4.2 MPLS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DN与ATM融合的方案 |
4.1 陕西电信DDN和ATM网的基本情况 |
4.1.1 陕西电信DDN网的基本结构 |
4.1.2 陕西电信ATM网的基本结构 |
4.2 陕西电信DDN和ATM设备介绍 |
4.2.1 DDN网设备 |
4.2.1.1 骨干节点机概述 |
4.2.1.2 外围节点机概述 |
4.2.1.3 我省DDN设备概述 |
4.2.2 ATM网设备 |
4.3 融合方案 |
4.3.1 基本方案论证 |
4.3.2 DDN高速用户电路的接入方法 |
4.3.3 依托ATM网构造帧中继网的方法 |
4.3.4 高速ATM用户电路的接入方法 |
4.3.5 互通的前景 |
4.4 融合方案的确定 |
4.4.1 西安电信DDN网的用户情况 |
4.4.2 ATM骨干节点所接纳的流量 |
4.4.3 根据西安市DDN拓扑图计算一些路径的流量 |
4.4.4 对西安电信DDN整个网络的融合调整规划 |
4.4.5 西安电信DDN和ATM网络的融合方案 |
4.5 改造后DDN网的网络组织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方案实施后的网络测试 |
5.1 省内用户中继情况和改造后的服务质量测试 |
5.2 省内用户中继情况和改造后的服务质量测试 |
5.2.1 ATM网络管理系统的介绍 |
5.2.1.1 网络管理方式 |
5.2.1.2 网络安全管理 |
5.2.1.3 网管工作站操作的简便性分析 |
5.2.1.4 配置管理 |
5.2.1.5 网管的维护功能 |
5.2.2 ATM网络管理功能测试 |
5.2.3 DDN的服务质量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 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
2.1 基本概念 |
2.2 B-ISDN参考模型 |
2.2.1 物理层 |
2.2.2 ATM层 |
2.2.3 AAL层 |
2.3 ATM交换技术 |
2.3.1 ATM交换的特点 |
2.3.2 VP/VC交换 |
2.3.3 ATM交换原理 |
2.4 ATM通信量管理 |
2.4.1 服务质量 |
2.4.2 通信量整形和控制 |
2.5 拥塞控制 |
2.5.1 许可证控制 |
2.5.2 资源预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ATM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分析 |
3.1 ATM网络承载的综合业务 |
3.2 帧中继业务研究 |
3.2.1 帧中继技术 |
3.2.2 帧中继技术特点 |
3.2.3 帧中继与 ATM的互通 |
3.2.4 典型接入方式 |
3.3 电路仿真业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 |
4.1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 ATM网络现状分析 |
4.1.1 哈尔滨市 ATM网络基本结构分析 |
4.1.2 哈尔滨市 ATM网络现有承载业务分析 |
4.2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链路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1 ATM网络链路保护技术 |
4.2.2 基于 APS链路保护的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TM网络在金融企业的实现 |
5.1 金融企业网络需求分析 |
5.2 金融企业组网方式的分析比较 |
5.2.1 DDN/FR的组网方式 |
5.2.2 基于 SDH/PDH的接入、组网方式 |
5.2.3 基于 IP的组网方式 |
5.2.4 基于 ATM的组网方式 |
5.3 哈尔滨市工商银行采用 ATM的组网方案设计 |
5.3.1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
5.3.2 工商银行组网方案的描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简历 |
(9)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DDN整合技术简介 |
网络改造过程 |
移植状态与说明 |
网络业务割接过程 |
*现有网络电路的调整 |
*DDN电路的割接 |
北电网络DDN整合优势 |
(10)利用多业务网络平台进行DDN网络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DDN整合技术 |
3 网络改造过程 |
4 北电网络DDN整合优势 |
4.1 MSA32卡板在DDN整合中的作用 |
4.2 完善的网络业务保护功能 |
5 总结 |
四、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电力通信光传输网需求预测与组网方式研究[D]. 郭政莼. 东南大学, 2019(05)
- [2]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D]. 项奕.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3]东莞建设银行业务专网组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D]. 林亮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4]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D]. 符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5]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文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6]电信级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与应用研究[D]. 许化栋. 山东大学, 2008(05)
- [7]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D]. 薛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8]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D]. 郁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2)
- [9]多业务交换机改造DDN网络一例[J]. 北电网络. 通讯世界, 2003(01)
- [10]利用多业务网络平台进行DDN网络改造[J]. 北电网络公司. 电信科学,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