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代谢对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萍[1](2020)在《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季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在隆安县与原产地均存在雌花少、雄花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本试验以隆安县双季板栗为材料,于2018年11月~2019年4月,通过实地观察休眠期至开花期双季板栗物候和物候期,解剖观察花芽显微结构,测定分析休眠期至开花期多雌花植株和少雌花植株结果母枝、结果枝和结果枝上、中、下部叶片的营养物质,以及测定分析结果母枝顶端混合花芽和结果枝混合花序芽、纯雄花芽、基部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动态变化,探究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的发育规律,以期为隆安地区人工调节板栗花芽性别分化,促进雌花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季板栗在广西隆安县开花期为3月至4月,从休眠期至花期可分为:休眠期、芽萌动期、展叶期、现雄期、现雌期、雄花开放期等6个时期。双季板栗结果枝从由基部往上1个~3个芽为叶芽,第4个~13个芽发育为纯雄花序,第14个~17个芽发育为混合花序,以后则为叶芽。生长势好的植株雌花个数平均值为2.67个,生长势较差的植株为1.77个。根据观测调查结果,综合判断认为多雌花植株结果枝平均雌花个数大于等于2,少雌花植株结果枝平均雌花个数小于2。2.根据石蜡切片特点,可将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休眠期:2019年3月10日前;(2)纯雄花序分化及生长发育期:纯雄花序原基分化周期长,休眠期前已开始形成,春季萌动前已发育成雄花序雏形。3月10日~4月20日为雄花簇原基分化及生长发育期;(3)混合花序分化及生长发育期:混合花序原基分化期为3月10日~25日,雌花序原基分化期为3月25日~30日,雌花序原基生长发育期为3月30日~4月20日,雄花簇原基分化及生长及发育期为3月25日~4月20日。3.在休眠期内,结果母枝混合花芽中较高水平IAA含量、IAA/ABA值和低ZR/IAA、GA3/IAA值共同作用,在促进芽从休眠进入萌动起重要作用;多雌花植株混合花芽ABA含量均显着低于少雌花植株,低水平ABA含量对后期促进雌花形成可能有较大的作用。在萌动至开花期内,结果枝混合花序芽较高水平GA3和低水平ABA有利于雌花形成,也认为同种内源激素需要的浓度在一定适宜范围。结果枝混合花序芽高水平GA3/ZR值、低水平ZR/IAA值以及一定范围内相对高水平GA3/IAA值均可促进双季板栗雌花形成;而GA3/ABA、IAA/ABA、ZR/ABA值对双季板栗雌花形成的影响较为复杂,无明显规律。4.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C/N影响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在双季板栗雌花形成过程中,结果枝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结果枝上部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和C/N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结果母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保持较高水平。且多雌花植株与少雌花植株相比,各部位这些营养物质在雌花序原基分化期均保持较高水平。在雌花形成关键期,结果枝及其上部叶的较高水平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C/N和结果母枝的较高水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C/N均有利于雌花形成。5.结果母枝从休眠至开花期P含量持续下降,N、K含量总体上升,表明结果母枝P在开花期是转移到结果枝及结果枝叶片,但还不明确N、K在结果母枝积累的机理。结果枝及结果枝叶片在展叶至开花期:N、P、K含量呈下降趋势,有可能是N、P、K转移到花序或花芽中。在雌花形成关键期:多雌花植株与少雌花植株相比,N、P、K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认为N、P、K对雌花形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及有机营养物质的形成而间接发生作用。此外,结果枝上部叶片在雌花序原基分化期保持较高水平N、P含量,说明N、P可能在雌花形成中起较大作用。因此,通过施肥增加双季板栗N、P、K含量来调控雌花形成具有可行性。
朱维[2](2020)在《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4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冬芽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变化;测定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分化过程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含量以及芽内Vv FT、Vv SOC1、Vv LFY、Vv AP1、Vv AP2、Vv AP3、Vv AG、Vv FUL和Vv FLC等9个成花基因的表达情况,解析其冬芽花芽分化基础的生理及分子规律;次年冬芽萌发过程测定芽内9个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芽萌发过程中分子变化规律;对比一年两收栽培留二季果、一年两收栽培不留二季果和一年一收栽培二季果发育期间三个处理冬芽中上述9个成花基因的表达差异,调查二季果发育对冬芽次年成花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1)9个开花基因在时空表达上与前人在其他品种中结果基本一致,Vv SOC1、Vv FT与花芽分化起始有关,并与Vv LFY、Vv AP1、Vv AP2、Vv FUL参与花序分生组织的形成;Vv AP1、Vv AP2、v AP3、Vv AG与Vv FUL均与花分生组织形成有关。不同的是,阳光玫瑰葡萄中Vv LFY在花芽分化起始期表达量较低;Vv AP3、Vv AG在花芽分化初期表达量显着降低;Vv FLC在花序轴分化期前后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时期。(2)叶片中全N、P、K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有小幅波动,在花芽分化后期显着上升,Ca、可溶性总糖及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呈显着上升趋势,这与前人在其他葡萄品种中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Mg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波动较大,花序主轴分化期和花芽分化后期含量较高。(3)上调基因Vv AP2、Vv AP3、Vv AG及Vv FUL的表达均分别与Vv LFY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淀粉、可溶性总糖、P、Mg含量均分别与Ca含量存在正相关性;淀粉、可溶性总糖、Ca含量均分别与Vv AP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可溶性总糖含量与Vv LFY表达存在正相关性;而Vv SOC1与可溶性总糖变化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2、冬芽萌发过程中,除花器官特征基因Vv AP1、Vv AP2、Vv AP3、Vv AG与Vv FUL以外,开花整合子Vv FT、Vv SOC1也参与了花器官发育;除Vv FT、Vv AG以外,另外7个基因在芽萌动前期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冬芽萌发受多个开花基因一同调控。3、阳光玫瑰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花芽分化及成花影响:(1)两收栽培处理坐果期有冬芽出现死亡现象,花芽率在坐果期和成熟期均低于一收栽培和修剪不留果处理,次年冬芽萌芽率和成花率均低于一收栽培处理,表明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降低了冬芽的萌发能力和分化出花序的能力。(2)通过分析9个开花基因在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两收栽培处理坐果期冬芽内开花抑制因子Vv FLC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一收栽培和修剪不留果处理,上调基因Vv AP1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软化期两收栽培处理冬芽内开花整合子Vv FT表达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表明两收栽培二季果的发育在花芽分化停滞期引起上述基因表达差异,可能与其冬芽的花芽率降低有关。
刘丹丹[3](2020)在《高温胁迫对毛酸浆花芽分化及其机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毛酸浆为茄科酸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在南方种植会出现大量的浆果裸露在膨大宿存花萼的外面,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本试验以“大黄菇娘”毛酸浆品种为试验对象,在花芽分化期设计23℃/16℃(T1)、27℃20℃(CK)、31℃/24℃(T2)和35℃/28℃(T3)不同的温度处理,研究毛酸浆花芽的形态分化过程变化及花芽分化进程中碳水化合物、全氮、抗氧化酶和植物激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期找到毛酸浆畸形果产生的原因,为调控毛酸浆正常花芽分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毛酸浆整个花芽分化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2、T1和CK处理条件下,毛酸浆花芽分化进程完全相同。而T2和T3处理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不仅比CK提前,还比CK提前完成花芽分化过程。而且高温胁迫下的萼片原基分化与CK相比,未形成闭合的套状结构,后期表现为果实裸露在宿存花萼的外部。T2和T3处理条件下收获的果实,畸形果比例达到50%;CK和T1的果实均是正常果。3、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四种不同温度处理下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果糖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高温胁迫条件下,淀粉、蔗糖和还原糖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还原糖含量远远小于CK。对于蔗糖来说,在3L期,高温胁迫毛酸浆进行萼片分化,此时叶片的蔗糖含量达到最低,说明萼片分化消耗了大量的蔗糖含量,这可能导致萼片原基不能形成包合的套状结构,即宿存花萼。4、全氮含量的变化:T1处理的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CK处理的全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然而T2和T3处理的全氮含量与CK相反。5、抗氧化酶的变化:高温胁迫下的SOD、POD活性在毛酸浆花芽分化进程中整体上呈现升高趋势,而CAT活性均与T1、CK变化趋势相同,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高温胁迫的CAT活性降幅大于CK。6、内源激素的变化:高温胁迫下的ABA、IAA、ZR和GA3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整体水平高于CK。T2和T3处理下,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的ABA/IAA与ZR/IAA比值整体上低于CK,ABA/GA3和ZR/GA3整体上高于CK;在3L期、5L期和6L期,T2和T3处理的ABA/GA3比值呈上升趋势,ZR/GA3比值呈下降趋势。
张军莉[4](2020)在《喷施外源激素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嘎嘎甜黄姑娘”毛酸浆品种为试材,在光照培养箱条件下,采用苗期喷施不同浓度GA和ABA,研究其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生理、形态分化和初花节位及初花时间的影响,以期为毛酸浆花期调控管理和优质高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一定浓度的外源GA处理可以增加叶片内源GA和ABA的含量,GA75 mg/L处理叶片内源GA和ABA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60μg/g和54.20μg/g。外源ABA处理对叶片GA水平影响较小。花芽分化初期外源ABA25 mg/L处理叶片ABA含量显着升高,花芽分化后期ABA50 mg/L处理使叶片内源ABA含量显着升高。2.外源GA和ABA处理均可增加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了叶片全氮含量,C/N升高,从而显着促进了花芽分化进程。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叶片C/N比较发现,随GA施用浓度的增加,叶片C/N增加。GA施用浓度为100 mg/L时叶片C/N达到最高值为3.58。不同浓度外源ABA处理叶片C/N则表现为50 mg/L>25 mg/L>75 mg/L>100 mg/L>CK,其中50 mg/LABA处理C/N最高,为3.47。3.外源GA和ABA处理均可显着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蔗糖、果糖、还原糖、淀粉等物质含量,但葡萄糖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外源喷施75 mg/L GA处理叶片可溶性蛋白质、葡萄糖、还原糖、淀粉及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浓度处理;但喷施浓度100mg/L处理、25 mg/L处理和50 mg/L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分别达到最高值。外源喷施ABA50 mg/L处理叶片可溶性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浓度处理;但喷施浓度75mg/L处理、25 mg/L处理和100 mg/L处理叶片可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分别达到最高值。4.通过对毛酸浆顶芽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其花芽分化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化初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外源ABA和GA处理均可促进毛酸浆花芽分化进程,但二者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ABA处理毛酸浆两叶一心时启动花芽分化,三叶一心时萼片原基分化,四叶一心时花瓣原基分化,五叶一心时花芽分化完成,分化速度较快。而外源GA处理两叶一心时启动花芽分化,三叶一心时开始萼片原基分化,四叶一心时萼片原基分化完成,五叶一心时花瓣原基开始分化,分化速度较慢。5.随施用浓度不同,外源GA处理毛酸浆初花期所需时间长短排序为:CK>100mg/L>25 mg/L>50 mg/L>75 mg/L,75 mg/L处理初花期较对照提前6 d,但各处理初花节位相同,均为第七节。外源ABA处理酸浆初花期时间长短排序为:CK>100mg/L>25 mg/L>50 mg/L>75 mg/L,75 mg/L处理较对照提前11 d开花,且各处理开花节位存在差异。其中,75 mg/L和50 mg/L处理初花节位为第五节位,而25 mg/L和100 mg/L处理为第七节位,对照为第七节位。因此,外源GA处理不改变毛酸浆初花节位,而适宜浓度的外源ABA则降低毛酸浆初花节位。
高慧兵[5](2019)在《铅锌胁迫对蓖麻开花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生物量大、抗逆性强,对多种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是重金属污染土壤能源化生态修复的重要油料植物之一。本研究以湘蓖9号为试验材料,重金属Pb、Zn为胁迫因子进行试验,观测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开花时间、雌雄花分化的影响,分析不同浓度铅锌处理下植株重金属吸收累积、开花前植株可溶性糖、淀粉、氮及IA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开花时间和雌花分化的相关性,以及主要相关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探明不同铅锌胁迫下蓖麻的适应性与开花机制,对蓖麻产业化、能源化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Pb、Zn胁迫对蓖麻营养生长产生影响。低浓度胁迫下(Pb2+=0.50 mM·kg-1,Zn2+=1.50mM·kg-1)蓖麻植株地茎、株高和叶面积有小幅度增加。随着铅锌单一和复合胁迫浓度增加,营养生长各指标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其中对地茎和节间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株高。(2)不同浓度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始花期、总花序长度及雌花序长度产生不同影响。低浓度的铅锌胁迫可促进蓖麻雌性花的分化,始花期提前;高浓度的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抑制植株生殖生长,推迟开花。(3)不同浓度Pb、Zn胁迫时,蓖麻对Pb2+、2Zn2+和营养元素N的吸收和转运有显着差异。蓖麻不同器官Pb2+、Zn2+积累量表现为:根>叶片,相同摩尔浓度胁迫时蓖麻对Pb2+、Zn2+的累积量表现为Zn2+>Pb2+。单一和复合Pb、Zn胁迫时,植株根系和叶片全N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单一Pb2+处理浓度为1.00 mM·kg-1时叶片和根系的全N量最高达到15.25 mg·g-1、8.12 mg·g-1;单一 Zn2+胁迫浓度为4.50 mM·kg-1时,叶片全氮含量较对照显着高出18.77%,而根系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约1.15%。Pb2++Zn2+复合胁迫浓度为1.00+3.00 mM·kg-1时,叶片和根系全氮含量分别较对照处理组高出22.77%,5.59%。(4)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植株体内的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不同影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出现“低促高抑”现象,C/N比先升后降。单一Pb2+处理时,叶片内脯氨酸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单一Zn2+和Pb2++Zn2+复合胁迫时,叶片脯氨酸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且不同浓度处理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AA氧化酶和POD氧化酶均表现出随胁迫浓度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IAA含量随铅锌单一和复合胁迫浓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5)Pb、Zn胁迫下蓖麻叶片碳、氮含量、IAA含量与开花时间、花序长和雌花率相关。始花期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C/N比呈现极显着负相关,与淀粉、N含量和Zn2+含量呈不显着负相关;花序总长度、雌花序相对长度均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C/N比呈极显着正相关;叶中IAA含量与始花期呈极显着正相关,但与总花序长和雌花序长呈极显着负相关。(6)与对照相比,1.50 mM·kg-1Pb2+ 胁迫时前20条pathway中,富集显着的碳氮代谢途径有氮、半乳糖和果糖和甘露糖代谢(P<0.05);Zn2+胁迫浓度为3.00 mM·kg-1时,富集显着的代谢途径有氮、淀粉和蔗糖、糖酵解/糖异生与果糖和甘露糖代谢(P<0.05)。且参与代谢的关键酶基因总体表达下调。
徐石兰[6](2019)在《龙眼不同时间修剪对树体内源激素、酶活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石硖龙眼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6个修剪时间(2017年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7月1日)和对照(不修剪)共7处理水平,研究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枝条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树体营养和开花结果等影响,并比较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性,筛选出龙眼合适的修剪时期,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修剪时间推移,龙眼枝梢长度、粗度、复叶数、梢次数逐渐下降,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着,其中2~5月修剪的处理枝梢长度、粗度和复叶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从11月中下旬开始逐渐增加,2~5月修剪的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成花枝率、雌雄花数、单株产量和单穗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叶片中同一种矿质元素随时间推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5月修剪的处理矿质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树体内较高水平N、P、Ca和Mg含量和较低水平K含量能促进龙眼花芽分化。3.叶片中SOD、POD、CAT和PPO含量随着温度下降而增加,在低温(4~6℃)胁迫时,2~5月修剪的处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6~7月修剪的处理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4.叶片中同一种内源激素含量随时间推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5修剪的处理在花芽分化期叶片中ABA、IAA、CTK和BR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GA3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树体内较高水平ABA、IAA、CTK和BR含量和较低水平GA3含量能促进花芽分化,综上所述,石硖龙眼适合在2~5月修剪,枝梢和花芽质量好、无冬梢萌发、树体抗逆性强、果实产量明显增加。
何文广[7](2019)在《赤霉素对山鸡椒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是樟科木姜子属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各省。其果皮中含有挥发油,可作为香精香料,广泛用于食品、烟草、牙膏、肥皂、香水、化妆品、杀菌剂等多个领域。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山鸡椒精油市场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我国是山鸡椒精油的主产国,生产的精油不仅内销强劲,出口量也年年攀升。然而,目前山鸡椒以野生资源为主,产量有限,精油含量良莠不齐,极大地限制了山鸡椒精油产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选育出果实产量高、精油含量高的良种供栽培推广。我们在前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精油含量较高的优良雌株表现出果实产量较低(主要由冠幅较小导致)且开花较早的问题,而冠幅较大等生长性状优异的雄株开花较晚,两者花期不遇,杂交困难。为得到产量和精油含量双高的遗传改良后代,迫切需要对山鸡椒的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进行探索,为开展山鸡椒优良种质间的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另外,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精油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对山鸡椒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理的研究,也为今后山鸡椒的良种分子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掌握山鸡椒花芽分化不同时期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花芽分化过程中激素变化规律及基因表达特征;通过施加外源激素调控山鸡椒花期并探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最后,通过拟南芥转基因和突变体相关实验分析了能够有效调控花期的靶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鸡椒花芽分化进程与赤霉素含量密切相关。根据山鸡椒花芽分化不同时期形态特征,分析了各时期碳氮营养成分、主要矿质元素以及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可溶性糖,Ca、Mg、Mn、B、Zn等矿质元素以及赤霉素(GA3)含量的上升对山鸡椒整体的花芽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山鸡椒雌、雄花芽大小均与赤霉素(GA3)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性。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处理,发现均可以使山鸡椒花期提前,而200 mg·L-1的喷施浓度促花效果最好,比对照植株提前开花一周左右。结果表明,赤霉素(GA3)是影响山鸡椒花芽分化和开花的主要因素之一。2.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途径和“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途径。依据山鸡椒花芽形态特征,进行了山鸡椒雌雄花芽各5个分化时期的比较转录组,通过对分化不同时期所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分析,发现它们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淀粉和蔗糖代谢”两个途径,表明了植物激素和糖类物质在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3.筛选出79个与赤霉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对雌雄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共分成20个类群。对有明显变化趋势的15个聚类进一步进行GO富集分析,从显着富集(P<0.05)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共筛选出79个与赤霉素有关的基因。4.外源赤霉素调控山鸡椒花期的响应基因筛选。通过分析山鸡椒花芽外施赤霉素前后4个时期的比较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通路,与花芽分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类似;根据外源赤霉素施加前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对比上述79个与赤霉素有关的基因,进一步筛选出Lc NAC1、Lc CBF3、Lc RAV2等3个对外源赤霉素表达响应强烈的转录因子。通过WGCNA构建调控网络,发现基因Lc RAV2为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的中心基因,在调控网络中与GA2OX8-1、GA2OX8-2等赤霉素相关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利用实时定量PCR实验验证了3个赤霉素响应基因的表达模式。5.转拟南芥初步验证3个赤霉素响应基因对花期的调控作用。通过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实验,发现Lc NAC1基因的过表达植株较对照提前开花3 d左右,而Lc CBF3和Lc RAV2基因过表达植株分别延迟开花4 d和5 d左右。通过对拟南芥3个同源基因的突变体nac1、cbf3、rav2花期观察发现:nac1较对照延迟开花7 d左右,cbf3和rav2较对照分别提前开花5 d和3 d左右。以上结果表明,Lc NAC1基因可以促进开花,而Lc CBF3、Lc RAV2基因可以抑制开花。
吴玉香[8](2017)在《5-azaC对西洋杜鹃花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对西洋杜鹃不同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处理,通过石蜡切片观察西洋杜鹃花芽分化情况、开花时间及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期了解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开花的影响。本结果发现:1.花芽休眠期喷施5-azaC后,试验材料花期推迟4-11d,花期时长比对照组多9-13d;其中喷施100mg/L的处理组花期持续时间最长,比对照组多13d,喷施200mg/L的处理组花期比对照组推迟11d,但经200mg/L处理后的西洋杜鹃花期持续时间比对照组少3d;综合分析得喷施100mg/L处理对试验材料推迟开花及花期持续效果最佳。2.花芽休眠期经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花芽DNA甲基化水平迅速降低,喷施 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浓度的处理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下降了 20.4%、26.1%、33.8%、43.9%、51.5%,随后花芽DNA甲基化水平有所上升,在整个处理期间,对照组DNA甲基化水平均高于各浓度处理组。不同浓度的5-azaC处理后,花芽DNA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喷施200mg/L处理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幅度最明显。3.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后,西洋杜鹃在花芽休眠期至开花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经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的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未处理组,各不同浓度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4.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经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西洋杜鹃在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西洋杜鹃叶片POD活性提高,MDA含量下降,叶片POD活性、MDA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喷施100mg/L处理组POD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对延缓西洋杜鹃叶片最有利。6.花芽休眠期喷施100mg/L浓度5-azaC处理后,西洋杜鹃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随植物生长呈不同的相关性。在喷施前花芽DNA甲基化水平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OD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与POD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喷施20d后,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呈显着负相关;喷施40d后,可溶性糖含量与P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DNA甲基化水平与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喷施60d后,花芽DNA甲基化水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MDA含量呈显着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POD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与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喷施80d后,花芽DNA甲基化水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呈显着相关,可溶性蛋白与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7.所用西洋杜鹃花芽分化开始于7月初,8月下旬完成分化;对西洋杜鹃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使得西洋杜鹃提前分化,喷施200mg/L浓度的处理组提前最多,其次是喷施浓度为100mg/L、150mg/L及50mg/L,分别比对照组提前12d、9d及6d,营养生长期对西洋杜鹃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处理组比对照组花芽分化时间缩短14-17d,不同浓度处理组间花芽分化完成时间差别不大;处理后的西洋杜鹃花芽分化总时间比对照组少6-9d,综合分析得喷施100mg/L浓度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分化效果最佳。8.营养生长期对西洋杜鹃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后,西洋杜鹃初花期提前11-16d,盛花期提前6-20d,其中喷施150mg/L的处理组花期持续时间最长,比对照组多15d,但经200mg/L处理后的西洋杜鹃花期比对照缩短2d,说明一定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时长有延长作用,但浓度过高则对花期持续时长有抑制作用,缩短花期时长;综合分析可得西洋杜鹃在营养生长期喷施浓度5-azaC 150mg/L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时长效果最佳。9.营养生长期对西洋杜鹃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后,在营养生长期至花芽分化前期DNA甲基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喷施50mg/L、100mg/L、150mg/L、200mg/L 浓度的 5-azaC 后,DNA 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 20.8%、27.3%、37.7%、51.7%,其中喷施浓度为200mg/L的5-azaC后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最明显;西洋杜鹃顶芽DNA甲基化水平从营养生长期至花芽分化完成期先升高后大幅降低,随后上升;花芽DNA甲基化水平在各处理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0.西洋杜鹃在营养生长期经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花芽分化期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未处理组。花芽分化前期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最高值,分化过程含量降低,分化完成后有所上升;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1.西洋杜鹃在营养生长期经不同浓度5-azaC处理后,西洋杜鹃在营养生长期至花芽分化完成期,叶片SOD与POD活性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叶片MDA含量比未处理组低。处理期间西洋杜鹃叶片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变化趋势与未处理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喷施不同浓度的5-azaC处理后的西洋杜鹃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比未处理组低。说明喷施5-azaC后,西洋杜鹃叶片抗氧化性提高,膜脂过氧化降低,可以延缓西洋杜鹃叶片的衰老。12.营养生长期喷施150mg/L浓度5-azaC处理后,西洋杜鹃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随植物生长不同时间呈不同的相关性。处理20d后,DNA甲基化水平与MDA含量呈极显着相关,POD与SOD呈极显着相关;处理40d后,DNA甲基化水平与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呈显着相关,POD与SOD、MDA呈显着相关;处理60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POD活性呈显着相关;处理80d后,DNA甲基化水平与SOD活性、MDA含量呈显着相关;处理100d后,SOD活性与MDA含量POD活性呈显着相关,MDA含量与POD活性呈极显着相关(P<0.01)。
郑辉艳[9](2016)在《南方避雨栽培下葡萄花芽分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在夏季统计枝梢花芽分化情况、测定不同的分化阶段叶片内含物和芽激素含量以及统计冬季和第二年春季花芽率,从而研究了南方避雨栽培模式下的红地球、巨玫瑰和美人指的花芽分化特性。1、生理分化期的调控比形态分化期的调控更有意义。红地球、美人指和巨玫瑰冬芽内关键未分化原基形成节位分别为5-7节位、4-6节位和4-6节位,在冬芽内关键节位对面形成的未分化原基通常会经过多次分化形成花序原基:若关键节位对面未能形成未分化原基,关键节位以上形成的未分化原基发育成卷须原基的几率更大。2、葡萄在始花期前1周左右,新梢中部的芽最先开始形态分化,始花期前1-2周的生理分化是花芽分化的关键调控时期。红地球、巨玫瑰和美人指均是基部节位花芽分化较差,分别为第5节位以下、第2节位以下、第3节位以下。3、花芽分化好的节位相比于花芽分化差的节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芽内的GA含量低,前期芽内IAA含量低,后期IAA含量高。4、在谢花期后1周,对红地球和美人指采取调控花芽分化的相关措施均不能显着影响花芽分化,推测可能已经错过最佳调控时期。5、红地球、巨玫瑰和美人指的平均主芽坏死率分别为39.74%、9.68%和13.50%。红地球花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主芽坏死率高和花芽分化能力差,而主芽坏死对花芽率的影响更大。6、三品种的夏季花芽率、潜在花芽率和实测花芽率依次递减,美人指和巨玫瑰花芽率减少的幅度较小。红地球花芽率减少幅度大,主要发生在夏季花芽形成后至冬季修剪之前,从55.09%下降至23.16%,此期主芽易坏死是导致红地球花芽率减少主要原因。7、红地球和巨玫瑰枝梢横截面积与潜在花芽率均无相关性,美人指的潜在花芽率与枝梢横截面积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红地球和美人指的主芽坏死率、潜在花芽率与主芽坏死率之和与枝梢横截面积均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王锦涛[10](2016)在《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花芽分化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对福建平和低海拔平地(100 m,黄和棋果园)、中海拔山地(300 m,蔡顺其果园)和高海拔山地(500 m,胡文龙果园)不同海拔‘琯溪蜜柚’春梢枝条的直径生长、侧芽萌发花蕾调查,花芽分化过程观察和碳水化合物变化测定,为确定不同海拔‘琯溪蜜柚’采用环割和喷多效唑等促花措施最适时期提供依据,提高开花量和花芽质量,帮助、指导果农调节生产、提高产量。结果如下:1.调查结果显示,春梢从第1~第8侧芽基本上能萌发花蕾,但主要集中在前四个侧芽;纤弱的枝条不利于花芽的形成,枝条的直径与萌发花蕾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2.低、中、高三个海拔的树体春梢直径大体呈逐步增大的趋势。春梢枝条直径增长率呈先升后降,在2015年10月27日前都有一个增大高峰期,之后依次推迟7d相继进入低增长率时期(低于2%)。3.采用冷冻切片法观察琯溪蜜柚花芽分化过程,比较各分化时期形态上的特点。结果表明,在2015年9月底三个海拔都有少数芽开始花芽分化,一些芽的生长点开始由圆锥状变成圆弧形状,由圆变平变宽,花原基形成。低、中、高三个海拔的花芽分化率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分化速度依次是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在分化率达到50%时,低、中、高海拔要依次推迟7d时间。4.到2015年10月20日低海拔首先发现极少量生长点出现萼片原基形成,中海拔、高海拔萼片原基形成要依次向后推迟大约1周至2周。各个不同时期,低、中、高海拔萼片分化率依次降低。5.不同海拔柚树各时期叶片及枝条可溶性糖、淀粉的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类似,从开始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下降,到2015年10月27日达到最低值,之后上升到2015年11月10日,接着便开始缓慢下降。
二、葡萄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代谢对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代谢对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1.1 板栗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1.1 板栗花芽分化特点 |
1.1.2 板栗花芽分化切片观察研究 |
1.1.3 板栗花芽分化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技术 |
1.2 其他木本植物花芽分化相关研究 |
1.2.1 花芽分化的形态观察研究 |
1.2.2 花芽分化的影响因子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板栗开花物候及雌花数量调查 |
2.4.2 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解剖观察 |
2.4.3 内源激素测定 |
2.4.4 有机营养物质测定 |
2.4.5 矿质营养元素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开花物候特征 |
3.2 花芽解剖观察 |
3.3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
3.3.1 休眠至开花期ABA含量变化 |
3.3.2 休眠至开花期IAA含量变化 |
3.3.3 休眠至开花期GA_3含量变化 |
3.3.4 休眠至开花期ZR含量变化 |
3.3.5 不同部位内源激素含量比较 |
3.3.6 休眠至开花期内源激素比值变化 |
3.4 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
3.4.1 休眠至开花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4.2 休眠至开花期淀粉含量变化 |
3.4.3 休眠至开花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5 休眠至开花期C/N的动态变化 |
3.6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
3.6.1 休眠至开花期全氮含量变化 |
3.6.2 休眠至开花期全磷含量变化 |
3.6.3 休眠至开花期全钾含量变化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双季板栗开花物候观察 |
4.1.2 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形态学观察 |
4.1.3 内源激素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4.1.4 营养物质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4.1.5 碳氮比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4.1.6 矿质元素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4.2 结论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葡萄花芽分化的生物学基础 |
1.1.1 花芽分化的基础 |
1.1.2 葡萄成花的特殊性 |
1.2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 |
1.2.1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两季果同堂模式 |
1.2.2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两季果不同堂模式 |
1.3 果树花芽分化的分子调控 |
1.3.1 成花诱导 |
1.3.2 花的发端 |
1.3.3 花器官发育 |
1.4 果树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 |
1.4.1 碳水化合物 |
1.4.2 植物激素 |
1.4.3 矿质元素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实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分化及萌发过程规律探索 |
2.2.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二季果发育对冬芽花芽分化及成花的影响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3.1 用于体式解剖镜观察的样品 |
2.3.2 用于分析9个相关开花基因表达量的样品 |
2.3.3 用于测定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的样品 |
2.4 测定与统计方法 |
2.4.1 芽分化过程形态及数量统计 |
2.4.2 芽中开花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4.3 叶片矿质元素的测定 |
2.4.4 叶片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2.4.5 花芽率、萌芽率及成花率的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芽分化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 |
3.1.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形态结构观察 |
3.1.2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量变化 |
3.1.3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
3.1.4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3.1.5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各因素相关性 |
3.2 冬芽萌发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分子水平变化 |
3.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9个开花基因的表达及成花的影响 |
3.3.1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及花芽率的影响 |
3.3.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9个开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第二年成花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分析 |
4.1.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形态结构观察比较 |
4.1.2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趋势变化 |
4.1.3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变化比较 |
4.1.4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比较 |
4.2 冬芽萌发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分析 |
4.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冬芽内9个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成花分析 |
4.3.1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冬芽内9个开花相关开花基因的表达变化 |
4.3.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次果发育对第二年冬芽成花影响的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项目情况 |
(3)高温胁迫对毛酸浆花芽分化及其机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器材及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高温胁迫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机理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3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
3.1.1 T1和CK花芽分化形态学观察 |
3.1.2 高温胁迫下花芽分化形态学观察 |
3.1.3 高温胁迫对花芽分化的进程影响 |
3.1.4 高温胁迫对开花及坐果情况的影响 |
3.2 高温胁迫下花芽分化的机理研究 |
3.2.1 高温胁迫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2.2 高温胁迫对全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3.2.3 高温胁迫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
3.2.4 高温胁迫对激素的影响 |
3.2.5 高温胁迫对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温与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的关系 |
4.2 高温与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
4.3 高温与花芽分化过程中全氮的关系 |
4.4 高温与花芽分化过程中抗氧化酶的关系 |
4.5 高温与花芽分化过程中激素的关系 |
4.5.1 高温胁迫下单一激素与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关系 |
4.5.2 高温胁迫下内源激素比值与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关系 |
5 结论 |
5.1 高温胁迫处理可使毛酸浆花芽分化提前、诱导畸形果产生 |
5.2 高温胁迫处理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果糖和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和蔗糖含量,促进花芽分化 |
5.3 高温胁迫处理降低叶片中全氮含量,促进花芽分化 |
5.4 高温胁迫处理提高叶片中SOD、POD和 CAT含量,促进花芽分化 |
5.5 高温胁迫处理提高叶片中ABA、IAA、ZR、GA_3 含量以及ABA/GA_3和ZR/GA含量,降低ABA/IAA与 ZR/IAA含量,促进花芽分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喷施外源激素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品 |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种子处理 |
2.3.2 试验设计 |
2.3.3 取样方法 |
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GA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1 外源GA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2 外源GA对C/N的影响 |
3.1.3 外源GA对全N含量的影响 |
3.1.4 外源GA对碳、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3.2 外源ABA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外源ABA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2 外源ABA对C/N的影响 |
3.2.3 外源ABA对全N含量的影响 |
3.2.4 外源ABA对碳、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3.3 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进程的观察 |
3.3.1 外源GA对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 |
3.3.2 外源ABA对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 |
3.3.3 毛酸浆花芽分化时期的划分 |
3.4 外源激素对毛酸浆初花时间及节位的影响 |
3.4.1 外源GA处理对毛酸浆初花时间及节位的影响 |
3.4.2 外源ABA处理对毛酸浆初花时间及节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1 外源GA、ABA对内源GA的影响 |
4.1.2 外源GA、ABA对内源ABA的影响 |
4.2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氮比的影响 |
4.3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全N含量的影响 |
4.4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氮化合物的影响 |
4.5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 |
4.6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开花时间和开花节位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外源GA、ABA处理,提高叶片内源GA、ABA含量,促进毛酸浆的花芽分化 |
5.2 外源GA、ABA处理,提高叶片中C/N,促进花芽的分化 |
5.3 外源GA、ABA处理,提高叶片碳、氮化合物,促进花芽的分化 |
5.4 外源GA、ABA处理,对毛酸浆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 |
5.5 外源GA、ABA处理,毛酸浆初花开放提前、节位降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铅锌胁迫对蓖麻开花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 |
1.2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
1.2.1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 |
1.2.3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1.3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
1.3.1 植物开花诱导机理研究进展 |
1.3.2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
1.4 蓖麻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现状 |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基质配制与植物栽种 |
2.3 观测内容与方法 |
2.3.1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
2.3.2 重金属及N含量的测定 |
2.3.3 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4 POD、IAA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5 蓖麻叶片IAA含量测定 |
2.3.6 蓖麻的形态特征调查 |
2.3.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2.3.8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b、Zn胁迫对蓖麻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
3.1.1 Pb、Zn胁迫对蓖麻营养生长的影响 |
3.1.2 Pb、Zn胁迫对蓖麻开花及雌花分化的影响 |
3.1.3 Pb、Zn胁迫下蓖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3.2 Pb、Zn胁迫下蓖麻对Pb~(2+)、Zn~(2+)的吸收与转运及N素吸收的影响 |
3.2.1 Pb、Zn胁迫下蓖麻对Pb~(2+)、Zn~(2+)的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
3.2.2 Pb、Zn胁迫对蓖麻植株N含量的影响 |
3.2.3 Pb、Zn胁迫下蓖麻植株N含量与重金属吸收分配的相关性 |
3.3 Pb、Zn胁迫下蓖麻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
3.3.1 Pb、Zn胁迫对叶片糖含量的影响 |
3.3.2 Pb、Zn胁迫对POD、LAA氧化酶活性及IAA含量的影响 |
3.4 Pb、Zn胁迫下生理生化因子变化与蓖麻开花特性的相关性 |
3.4.1 蓖麻叶片碳氮含量、C/N与其开花的相关性 |
3.4.2 蓖麻叶片IAA含量、IAA氧化酶及POD氧化酶活性与其开花的相关性 |
3.5 Pb、Zn胁迫下蓖麻主要代谢途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5.1 主要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分类分析 |
3.5.2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5.3 碳氮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注释 |
4 讨论 |
4.1 Pb、Zn胁迫对蓖麻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
4.2 Pb、Zn胁迫下蓖麻对重金属吸收与分配及N素吸收的影响 |
4.2.1 Pb、Zn胁迫下蓖麻对重金属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4.2.2 Pb、Zn胁迫下蓖麻对N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4.3 Pb、Zn胁迫对蓖麻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1 Pb、Zn胁迫对蓖麻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影响 |
4.3.2 Pb、Zn胁迫对蓖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3 Pb、Zn胁迫对蓖麻叶片POD、IAA酶活性及IAA含量的影响 |
4.4 Pb、Zn胁迫下蓖麻主要代谢途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5 Pb、Zn胁迫下生理生化因子变化与蓖麻开花特性的相关性 |
4.5.1 Pb、Zn胁迫下蓖麻叶片碳氮含量、C/N与开花的相关性 |
4.5.2 Pb、Zn胁迫下蓖麻POD、IAA氧化酶和IAA含量与开花的相关性 |
5 结论 |
6 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
6.1 创新点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龙眼不同时间修剪对树体内源激素、酶活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龙眼修剪研究进展 |
1.4 果树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
1.5 果树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关系 |
1.6 果树营养物质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1.7 果树抗逆性与酶活性关系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4.1 枝梢质量的测定 |
2.4.2 枝梢萌动和成熟时间观察 |
2.4.3 开花习性观察 |
2.4.4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2.4.5 果实品质测定 |
2.4.6 叶片营养元素测定 |
2.4.7 叶片内源激素测定 |
2.4.8 叶片酶活性测定 |
2.5 数据分析与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枝条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枝梢长度的影响 |
3.1.2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枝梢质量的影响 |
3.1.3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枝梢萌动和成熟的影响 |
3.2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比较 |
3.3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4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开花习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开花习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果实重量及大小的影响 |
3.4.3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5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3.5.1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时间及温度变化的比较 |
3.5.2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时间及温度变化的比较 |
3.5.3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时间及温度变化的比较 |
3.5.4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时间及温度变化的比较 |
3.6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3.6.1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脱落酸(AB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6.2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赤霉素(GA3)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6.3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生长素(IA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6.4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细胞分裂素(CTK)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6.5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油菜素内酯(BR)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
3.7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 |
3.7.1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3.7.2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
3.7.3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全钾含量的影响 |
3.7.4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全钙含量的影响 |
3.7.5 不同时间修剪对龙眼叶片全镁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时期修剪对龙眼枝条生长发育及结果的影响 |
4.2 不同时期修剪龙眼叶片营养物质变化规律 |
4.3 不同时期修剪对龙眼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4.4 不同时间修剪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赤霉素对山鸡椒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前期的研究工作 |
1.2.1 山鸡椒物候期观察 |
1.2.2 山鸡椒花芽生理分化期确定 |
1.2.3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形态特征及分化期划分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生理性状变化规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山鸡椒雌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氮营养含量变化 |
2.2.2 山鸡椒雄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氮营养含量变化 |
2.2.3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大量元素含量变化 |
2.2.4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
2.2.5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山鸡椒花芽分化转录组分析及重要基因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3.2.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3.2.3 不同分化时期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3.2.4 表达趋势变化明显的基因GO富集分析 |
3.2.5 GO富集的赤霉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调控山鸡椒花期效应及相关响应基因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对山鸡椒花期的影响 |
4.2.2 外源赤霉素喷施山鸡椒前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析 |
4.2.3 外源赤霉素喷施山鸡椒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2.4 赤霉素响应重要基因筛选 |
4.2.5 基因LcNAC1、LcCBF3、LcRAV2与赤霉素的关系 |
4.2.6 基因LcNAC1、LcCBF3、LcRAV2荧光实时定量PCR验证 |
4.3 小结 |
第五章 赤霉素响应重要基因调控花期的功能解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因LcNAC1、LcCBF3、LcRAV2的系统进化 |
5.2.2 基因LcNAC1过表达拟南芥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2.3 拟南芥突变体nac1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2.4 基因LcCBF3过表达拟南芥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2.5 拟南芥突变体cbf3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2.6 基因LcRAV2过表达拟南芥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2.7 拟南芥突变体rav2的鉴定与花期观察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碳氮营养变化 |
6.2.2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矿质营养变化 |
6.2.3 山鸡椒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 |
6.2.4 赤霉素对山鸡椒花期的影响 |
6.2.5 赤霉素响应重要基因对山鸡椒成花的调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5-azaC对西洋杜鹃花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开花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1 影响植物成花主要因素 |
1.1.2 花芽分化形态研究 |
1.1.3 植物花芽分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1.2 植物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
1.2.1 DNA甲基化 |
1.2.2 DNA甲基化与植物生长关系 |
1.2.3 DNA甲基化抑制剂在花期调控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植株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 |
2.2.2 植株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花芽分化形态观察 |
2.3.2 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3.3 植物顶芽DNA甲基化水平测定 |
2.3.4 花期观察与记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的影响 |
3.1.1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3.1.2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3.1.3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1.4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1.5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1.6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MDA活性的影响 |
3.1.7 喷施5-azaC 100mg/L处理后西洋杜鹃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 植株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的影响 |
3.2.1 西洋杜鹃花芽分化形态观测 |
3.2.2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分化的影响 |
3.2.3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3.2.4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顶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3.2.5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6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7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2.8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2.9 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2.10 喷施5-azaC 150mg/L处理后西洋杜鹃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4.1.2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1.3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4.1.4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4.1.5 花芽休眠期喷施100mg/L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6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分化的影响 |
4.1.7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4.1.8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顶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1.9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4.1.10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4.1.11 营养生长期喷施150mg/L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 讨论 |
4.2.1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4.2.2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2.3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4.2.4 花芽休眠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4.2.5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芽分化的影响 |
4.2.6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的影响 |
4.2.7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顶芽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2.8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4.2.9 营养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5-azaC处理对西洋杜鹃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南方避雨栽培下葡萄花芽分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葡萄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1 葡萄冬芽和夏芽的形成 |
1.1.1 芽的形成 |
1.1.2 芽的异质性 |
1.2 花分化过程 |
1.3 花芽分化过程 |
1.3.1 未分化原基形成阶段 |
1.3.2 未分化原基分化成花序原基或卷须原基阶段 |
1.3.3 形态花芽分化关键调控时期 |
1.4 花芽分化影响因素 |
1.4.1 重要调控激素 |
1.4.2 环境因素 |
1.4.3 营养因素 |
1.5 主芽坏死 |
2 展望 |
3 试验目的与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地球、巨玫瑰和美人指新梢花芽分化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序和卷须着生节位 |
2.2 叶原基形成情况 |
2.3 三品种花芽分化规律 |
2.3.1 地球花序原基形成过程 |
2.3.2 巨玫瑰花序原基形成过程 |
2.3.3 美人指花序原基形成过程 |
2.3.4 花芽分化节位差异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花芽分化时期叶片营养物质和芽内激素含量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采样方法 |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内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2 芽内激素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栽培措施对红地球和美人指花芽分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区组设置 |
1.2.2 样品采集方法 |
1.2.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铺设反光地膜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2.2 喷施不同浓度缩节胺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2.3 环剥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主芽坏死率和潜在花芽率与枝梢横截面积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芽坏死率分析 |
2.2 夏季花芽率、潜在花芽率与实测花芽率分析 |
2.3 枝梢横截面积与花芽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与总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图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果树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2.1 果树花芽分化阶段及形态特征 |
1.2.2 柚类果树的梢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1.2.3 外在环境条件对植物花芽分化的影响 |
1.2.4 内在因素对果树花芽分化的调控 |
1.3 果树碳水化合物与花芽分化的相关性 |
1.4 花芽分化主要研究方法 |
1.4.1 切片结合生物显微镜法 |
1.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琯溪蜜柚’春梢直径变化和花芽位置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琯溪蜜柚’春梢枝条花芽在不同芽位上的分布 |
2.2.2 ‘琯溪蜜柚’春梢枝条形成的花芽个数与直径的关系 |
2.2.3 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春梢枝条直径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海拔‘琯溪蜜柚’花芽分化过程观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芽期(未分化期) |
3.2.3 花芽生理分化期 |
3.2.4 萼片分化期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春梢枝条和叶片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春梢叶片和枝条可溶性糖积累的影响 |
4.2.2 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春梢叶片和枝条淀粉积累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琯溪蜜柚’春梢花芽分化切片观察 |
致谢 |
四、葡萄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代谢对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生理基础研究[D]. 周芳萍. 广西大学, 2020
- [2]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朱维. 广西大学, 2020(02)
- [3]高温胁迫对毛酸浆花芽分化及其机理的影响研究[D]. 刘丹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喷施外源激素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影响研究[D]. 张军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铅锌胁迫对蓖麻开花生理的影响[D]. 高慧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龙眼不同时间修剪对树体内源激素、酶活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D]. 徐石兰. 广西大学, 2019(01)
- [7]赤霉素对山鸡椒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研究[D]. 何文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8]5-azaC对西洋杜鹃花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D]. 吴玉香.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南方避雨栽培下葡萄花芽分化特征研究[D]. 郑辉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不同海拔对‘琯溪蜜柚’花芽分化的影响[D]. 王锦涛.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