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

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

一、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慧[1](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陈亮[2](2019)在《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济阳坳陷新生代发育于走滑-伸展背景之下,区内断层同时具有伸展和走滑活动,各时期应力场的变化对继承性断层也会产生影响,但目前对断层走滑活动的特征、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和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几何学和运动学角度出发对断层活动性质进行判别,分析其活动特征,对比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分析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据此得到以下认识:首先,从地震资料和前人成果入手,分析了研究区断层静态特征,发现盆地主要存在NW、NE、近EW向三组断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在坳陷西部临南洼陷、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发育伸展-走滑构造样式。其次,通过断层活动性的计算对不同凹陷控凹、控洼断层伸展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将断层分为早断早衰型、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三类,其中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各又可分为2类,整体上由西南向北东活动高峰期和衰退期后移。认为存在斜向拉张和单剪两种走滑机制,将济阳坳陷分为三个走滑区域,并通过计算断层走滑量,分析地震剖面、平衡剖面认为:西部临南洼陷主要走滑时期为沙二、东营期,西强东弱;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自沙四期开始发生走滑活动,主要走滑时期为新近系;工区其余地区长期发育的断层主要受斜滑拉张,走滑强弱与断层走向和区域应力有关。最后,分析了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断层活动控制凹陷由NW向反转盆地过渡为NE向张扭盆地;斜滑运动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位置、相态类型、展布形态和沉积厚度;油源断层是工区4种输导体系的主要通道,走滑活动促进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沿走向输导可对油气运移方式进行补充;按照断层活动特征总结了上部富油和中部富油两大类4小类富油模式。整体而言,伸展运动影响生储盖的垂向组合,决定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横向展布和储量规模;走滑运动对油气的分布起改造作用,走滑强烈区段油气比较富集;油气环绕洼陷以断裂为主体呈带状分布,由西南向北东油气富集层系变新。

侯腱膨[3](2018)在《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地震资料、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等技术,对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进行地层对比与构造解释,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沉积体系模式,明确砂体分布,进行储层评价,对隐蔽圈闭目标进行识别预测。开展以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类型的隐蔽油气藏的成藏解剖研究,明确其成藏关键因素,总结隐蔽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和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孤南洼陷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其古近纪基底经历了中生代裂陷、地台演化、地台形成三个阶段,其中裂陷作用包括新近纪至第四纪坳陷作用与古近纪的断陷作用,烃源岩和油气储集岩主要在盆地断陷阶段形成。本文研究的目的层段沙三中下亚段可划分为六个砂层组,发育有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六种亚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滩坝等是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通过波阻抗反演,主要是伽马和声波拟构建似声波曲线约束测井反演,来刻画复杂的储层分布,最终通过储层物性参数将孤南洼陷储层分为中孔中渗、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三类,其中沙三中亚段3砂组和2砂组是研究区主要的储层发育层。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以及与不整合有关的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是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隐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其中烃源岩的异常高压是岩性尖灭以及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活动的断层既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也可使油气发生二次运移成藏;而源内透镜体成藏,毛管压力差和异常地层压力是其主要动力,对油气向临近储层中充注有着决定作用,异常高压弥补了运移通道的不足,是该类型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动力机制;不整合面则主要起疏导和遮挡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孤南洼陷陡坡带地层不整合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缓坡带构造-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洼槽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等。研究发现,断层-岩性油气藏多发育在滨浅湖亚相的滩坝砂体以及三角洲前缘;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多集中在分流河道的两侧或者滨浅湖滩坝、浊积岩和三角洲前端的席状砂的边缘;地层油气藏则倾向于在孤南断层附近的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区分布。

程子健[4](2018)在《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对岩心观察、分析以及描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沉积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以及层序地层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测井、录井、地震、岩心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单家寺地区馆陶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的识别、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的分析,并结合该区的构造特征及试油资料优选出了有效储层的展布范围。将研究区馆陶组分为Ng1、Ng2、Ng3、Ng4共四个砂层组,并对各个砂层组进一步细分,将Ng1砂层组划分为Ng1-1、Ng1-2;Ng2砂层组划分为Ng2-1、Ng2-2;Ng3砂层组划分为Ng3-1、Ng3-2、Ng3-3;Ng4砂层组划分为Ng4-1、Ng4-2、Ng4-3、Ng4-4,共11个小层。馆陶组主要发育有砾岩、含砂砾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等岩石类型,Ng1砂层组及Ng2砂层组砂泥组合为典型的“泥包砂”特征,Ng3砂层组砂泥组合特征为“泥砂各半”,Ng4砂层组则为“砂包泥”特征。发育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以及冲刷面等沉积构造。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为近源冲积-河流沉积体系。Ng4砂层组及Ng3砂层组以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冲积扇发育有扇根泥石流、扇根主河道、扇中辫状河道、扇中漫流沉积、扇缘漫流沉积五种沉积微相,辫状河发育辫状河河道间、心滩、河床滞留沉积三种微相;Ng2砂层组表现为辫状河-曲流河沉积过渡,曲流河发育有边滩、河床滞留沉积、决口扇、天然堤、河漫滩五种微相,Ng1砂层组主要发育曲流河。馆陶组在纵向上,发育有多期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且单层厚度较大,垂向叠置频繁;平面上,砂体在低凸起周缘呈环状,整体呈条带状和片状分布,全区发育多个砂体高值带,整体展布形态为西南-东北向。根据砂体形态、物性及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有效储层的展布规律,认为单家寺地区馆陶组Ng4砂层组为潜在含油气目标,并预测研究区滨县凸起周缘鼻状构造高部位的古地貌沟槽为有效储层砂体的展布范围。

胡阳[5](2012)在《埕岛地区明化镇组油气成藏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埕岛油田是埕岛地区典型大型构造背景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主要目的层系为新近系,但明化镇组的油气勘探认识程度较低。本文针对制约明化镇组勘探的成藏控制因素和成藏规律等关键因素,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测、钻井资料,分析化验及试油资料,开展构造特征、储层展布、输导体系及圈闭等方面的研究。明确了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勘探区。通过精细追踪解释明化镇组底面标准层并编制构造图,明确明化镇组的构造特征;在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基础上,确定了Nm4砂体发育和展布规律;利用断层落差法对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明确了油源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根据油源断层和砂体平面、剖面组合关系,建立了埕岛地区“二元式”和“三元式”两种宏观输导体系组合样式。通过油藏解剖,明确了明化镇组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以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为主的复合型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埕北断层的附近,纵向上主要富集于Nm42和Nm43小层中。断层的活动性和构造脊控制着油藏的分布,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层位,河道砂体展布制约着油气成藏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断层—砂体和主断层—次级断层—砂体两种成藏模式。并预测了老168南区块和埕北11东区块等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王淑英[6](2011)在《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胜利油田垦东油区处于黄河入海口,为滩涂潮间带。胜利滩海地区浅层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而垦东油区是近年胜利油田滩海石油地震勘探重点之一。研究区前第三系的油藏类型主要是断块山、残丘山圈闭,古近系主要是地层超覆和岩性圈闭,新近系则发育三种油藏类型: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在潜山披覆构造主体上形成;岩性油藏则存在于北部斜坡带及构造较低部位;岩性断鼻油气藏存在于东部断阶。目的层埋藏浅,砂体厚度薄,储层纵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地震资料存在多解性,储层预测难,是该区目前面临的油气勘探开发难题。针对垦东北部油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的构造-岩性油藏,从勘探技术和油气成藏规律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对该区的断裂识别、储层预测、圈闭描述和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有利勘探目标。针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发育、地层破碎的特征,开展了复杂断裂系统识别技术研究。通过各种断层识别技术的试验分析,采用了基于相干分析的断层自动提取技术来识别断层。利用相干分析有效地突出了地层的不连续边界,根据相干数据体中断层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研究并采用了线性增强和断层矢量增强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断层特征,并通过滤波压制噪声,在此基础上优选垂向和水平方向断层矢量,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得到该区的三维断裂系统。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断层识别的可靠性和效率。针对研究区断层发育、储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特点,研究了变速成图技术在构造、层位解释中的应用。在钻井、测井及地震解释层位的约束下,利用模型层析法精确计算出各反射层的层速度、平均速度、地层倾角、入射点与反射点间偏移量等,在此基础上生成各层位构造图。通过与传统方法构造成图的对比分析,该方法更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地层的横向变化。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采用地震时频分析、神经网络、波形分析等技术,对该区沉积相进行了研究与识别,将研究区河流相储集体的沉积亚相分为河道亚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及废弃河道亚相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物源方向及分布。对主要储层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法,通过迭代优化得到全频带、高分辨率的波阻抗数据体,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储层进行了预测。根据反演结果,研究落实了主要储层砂体的平面分布,并对已通过钻井证实的含油砂体进行了追踪,落实了9口井共计14套含油砂体的空间分布。通过与钻井资料的对比分析,储层预测符合率大于80%。通过正演模拟,研究了河道砂体在不同频率下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频谱分解解决常规地震技术对该区薄互层储层识别困难的问题,研究认为频谱分解中的中~高频(40~60Hz)是该区薄砂体的体现;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提取了各种地震属性参数并进行各种试验分析,结合钻井成果确定了识别砂体的敏感属性。在采用常规属性对储层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属性联合(优化)对储层饱和度进行了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优选了勘探目标。综上,本文选取垦东北部油区开展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结合第三系岩石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储层的岩相、岩性、物性和流体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开展典型新近系河流相砂体的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形成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和流体识别与预测的技术系列。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3项创新成果:①复杂断裂系统识别技术。在垦东北部油区首次采用基于相干分析的断层自动识别技术对各层位进行了综合研究,可以形象、直观的发现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及组合关系,该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断层识别的可靠性和效率。②薄砂体储层准确识别技术。在垦东北部油区首次进行了河流相薄砂体储层准确识别技术的技术研究,通过地震资料的拓频处理、频谱分解、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等一系列技术,提高识别薄砂层的能力。③河流相薄砂体储层特征曲线反演技术。针对垦东北部油区因储层、非储层波阻抗重叠过多,导致直接使用波阻抗无法准确预测储层岩性的问题,利用反映储层岩性特征的测井曲线重构拟声波曲线,并结合波阻抗反演技术来预测岩性,可以很好地得到薄储层的空间展布。

姜涛,逄铭玉,胡洪浩,付兆辉,顾永强,蔡燕杰[7](2010)在《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文中研究说明"网毯式油气成藏理论"是胜利油田地质学家经过多年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进行勘探研究后提出的新理论。垦东地区符合网毯式成藏理论的条件。为了解新北油田地质构造、认识油田成藏规律,结合垦东地区勘探的实践,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入手,论证了垦东地区网毯式油气成藏机制。新北油田存在将下伏地层中的油气输送到仓储层的断裂网和将仓储层及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这是网毯式油气成藏的前提和关键;新北油田馆下段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相块状砂岩,是重要的油气仓储层,这是网毯式油气成藏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是典型的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种成藏体系影响和控制着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邵水利[8](2010)在《垦东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现有的地质、地震、测井及部分地球化学资料等基础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对垦东北部斜坡带的上第三系馆陶组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垦东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机理,总结了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为该区域的油气的勘探提供借鉴。

钟全玉,袁静[9](2009)在《垦东北坡新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垦东北坡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特征、储层特征分析,研究区新近系为它源油气成藏类型。油源特征与油气输导系统、有效的储盖组合、保存条件、油气藏主要类型、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的研究,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张文起,徐海霞,李静[10](2009)在《孤东垦东地区储层精细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孤东垦东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结合,实现了地震解释剖面上层位准确标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对研究区内断裂的构造特征、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隐蔽小断层、低幅度构造采用多种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完成了沙一段底界、馆陶组下段底界、馆陶组上段底界及明化镇组底界约1200km2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工作,编制了高精度构造图,进一步落实了区内的断裂空间展布特征和构造形态,指出了有利圈闭,为下步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据。

二、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1.3.1 论文纲要
        1.3.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进展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3 多维标度(MDS)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3.5 Circos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3.6.2 参数的选择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4.2 样品与实验
        4.2.1 研究目的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4.6 地质模型推测
    4.7 小结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5.2 样品与实验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5.2.3 实验分析方法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稳定碳同位素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5.3.3 生物降解程度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5.3.5 小结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5.4.1 ALS反褶积
        5.4.2 多维标度(MDS)
        5.4.3 Circos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5.6 地质模型推测
    5.7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6.1.1 主要构造单元
        6.1.2 构造演化
        6.1.3 地层沉积序列
        6.1.4 油气来源
        6.1.5 油气成藏条件
        6.1.6 烃源岩特征
    6.2 样品与实验
        6.2.1 样品收集
        6.2.2 实验方法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1 稳定碳同位素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油-源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1.2.2 断层活动对成藏影响研究现状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分区及演化特征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古近系
        2.3.2 新近系
        2.3.3 生储盖特征
第三章 断层几何特征
    3.1 断层级别
    3.2 断层空间分布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剖面分布特征
        3.2.3 断层组合样式及分布
第四章 断层活动特征
    4.1 断层活动背景分析
    4.2 断层活动定性定量分析
        4.2.1 断层活动性研究方法
        4.2.2 断层伸展活动分析
        4.2.3 断层走滑活动分析
    4.3 断层间的关系
第五章 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5.1 研究区油气藏分布特征
    5.2 断层活动对沉积体系的影响
        5.2.1 断层活动影响凹陷、洼陷发育
        5.2.2 断层活动影响沉降中心迁移
        5.2.3 断层活动影响泥岩层发育
        5.2.4 断层活动影响砂砾岩扇体发育
        5.2.5 断层活动改善储层物性
    5.3 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3.1 断层构成输导体系主要通道
        5.3.2 派生应力促进优势运移方向
        5.3.3 沿走向运移对油气输导进行补充
    5.4 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5.4.1 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
        5.4.2 对圈闭的影响
        5.4.3 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国内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1.2.3 隐蔽油气藏研究发展综述
    1.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及认识
第二章 工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构造特征及演化
        2.3.1 孤南洼陷主要断裂带特征
        2.3.2 孤南洼陷构造带特征
        2.3.3 孤南洼陷构造演化
    2.4 生储盖组合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方法及依据
    3.2 各亚段分界面特征及砂组层划分
        3.2.1 沙三下亚段底界
        3.2.2 沙三中亚段底界
        3.2.3 沙三中亚段顶界
    3.3 砂层组划分
        3.3.1 沙三下亚段砂层组划分
        3.3.2 沙三中亚段砂层组划分
    3.4 地层格架建立
第四章 沉积相与储层特征
    4.1 相标志识别
        4.1.1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1.2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4.2.1 单井相分析
        4.2.2 剖面相分析
        4.2.3 平面相分析
        4.2.4 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
    4.3 波阻抗反演及储层预测
        4.3.1 反演方法选取
        4.3.2 属性提取与分析
    4.4 储层特征
        4.4.1 储层岩性特征
        4.4.2 储层物性特征
    4.5 储层综合评价
        4.5.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5.2 储层评价
第五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5.1 烃源岩条件
    5.2 储层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运移条件
    5.5 圈闭条件
    5.6 现今油气藏分布特征
        5.6.1 陡坡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2 缓坡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3 洼槽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4 油气藏垂向分布特征
        5.6.5 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
        5.6.6 典型油气藏成藏解剖
    5.7 隐蔽油气藏主控因素
        5.7.1 断裂活动
        5.7.2 沉积相带
        5.7.3 油气源
    5.8 隐蔽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5.8.1 陡坡带地层不整合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5.8.2 缓坡带构造-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
        5.8.3 中部洼槽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冲积扇相研究现状
        1.3.2 河流相研究现状
        1.3.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6.1 完成的工作量
        1.6.2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的划分
        2.2.2 构造演化过程
    2.3 沉积特征
    2.4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和对比
    3.1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思路
    3.2 地层划分对比流程
        3.2.1 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的识别
        3.2.2 关键井选取及骨架剖面建立
        3.2.3 地震层位标定
        3.2.4 剖面地层对比
        3.2.5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
        4.1.5 地震相特征
        4.1.6 相类型及特征
    4.2 单井相
        4.2.1 单气17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2.2 滨2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第五章 砂体展布及平面相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区域构造背景
        5.1.2 成分成熟度分析
    5.2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1 均方根振幅属性约束下的砂体展布
        5.2.2 馆4-4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3 馆4-3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4 馆4-2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5 馆4-1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3 砂体纵向展布特征
        5.3.1 相干技术识别砂体
        5.3.2 单家寺地区馆陶组东—西向砂体连井剖面
        5.3.3 单家寺地区馆陶组南—北向砂体连井剖面
    5.4 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5.4.1 馆4-4 小层沉积相图
        5.4.2 馆4-3 小层沉积相图
        5.4.3 馆4-2 小层沉积相图
        5.4.4 馆4-1 小层沉积相图
    5.5 沉积模式
第六章 有效储层预测
    6.1 储层有效性分析
    6.2 有效储层范围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埕岛地区明化镇组油气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成果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二章 基础地质研究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烃源岩特征
        2.3.1 烃源岩分布
        2.3.2 烃源岩成熟演化
第三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3.1 储盖组合
        3.1.1 储层展布特征
        3.1.2 储层物性特征
        3.1.3 储盖组合特征
    3.2 输导体系
        3.2.1 输导要素特征
        3.2.2 输导体系类型
    3.3 圈闭特征
        3.3.1 圈闭类型
        3.3.2 圈闭平面分布规律
第四章 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4.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2.1 典型油藏解剖
        4.2.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第五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区预测
    5.1 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5.2 油气富集有利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
2 地质条件及油气藏特征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演化特征
        2.2.3 断层发育特点
    2.3 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
        2.3.1 地层层序
        2.3.2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明化镇组
        2.4.2 馆上段
        2.4.3 馆下段
        2.4.4 东营组
        2.4.5 沙河街组
        2.4.6 中、古生界
    2.5 成藏规律
        2.5.1 油源
        2.5.2 油气运移与聚集
        2.5.3 储层与盖层
        2.5.4 油藏类型及分布
        2.5.5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2.5.6 成藏规律研究
3 地震基础资料特征分析
    3.1 地震资料分析
    3.2 层位标定和地震反射特征
4 储层精细构造解释
    4.1 高精度断层自动识别分析
        4.1.1 高精度断层识别分析
        4.1.2 断层识别方法
        4.1.3 基于相干分析的断层自动识别
    4.2 超覆带超覆点识别
    4.3 变速成图及效果分析
        4.3.1 速度分析
        4.3.2 变速成图
        4.3.3 变速成图的主要步骤
        4.3.4 速度场特征及构造成图
5 薄砂体储层地震预测
    5.1 沉积相分析
        5.1.1 单井相划分
        5.1.2 联井剖面对比
        5.1.3 波形分类
        5.1.4 沉积相类型及其组合
        5.1.5 馆上段底部砂组物源方向研究
    5.2 地震综合反演与砂体解释
        5.2.1 地震资料拓频处理及效果分析
        5.2.2 岩性反演
        5.2.3 储层砂体精细描述
    5.3 正演模拟验证分析
    5.4 多参数属性分析
        5.4.1 地震属性参数的优选
        5.4.2 地震属性的提取
        5.4.3 常见属性的应用
        5.4.4 属性参数提取
    5.5 基于频谱分解的储层预测
    5.6 储层流体预测
        5.6.1 波阻抗与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关系
        5.6.2 饱和度测定与模拟
        5.6.3 储层流体预测效果分析
    5.7 钻探目标预测与评价
6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
2 新北油田网毯式成藏体系分析
    2.1 油源条件
    2.2 断层在垦东地区网毯式成藏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2.1 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2.2.2 浅层砂体-断裂输导网络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2.2.3断层的封堵性对油气的保存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2.3 新北油田网毯式成藏体系中的仓储层和储集层
3 网毯式成藏体系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3.1 构造油气藏
        (1) 岩性-构造油气藏。
        (2) 构造油气藏。
    3.2 岩性油气藏
        (1) 构造-岩性油气藏。
        (2) 岩性油气藏。
4 结论

(8)垦东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2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3 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
4 结论

(10)孤东垦东地区储层精细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构造解释
    2.1 层位标定
    2.2 断裂解释
        ①解释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②利用地震数据时间切片, 落实构造形态, 指导断层的组合
        ③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
    2.3 层位解释
    2.4 变速成图
3 构造特征分析
    3.1 垦东凸起主体带
    3.2 西——北斜坡带
    3.3 南部斜坡带
4 小结

四、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 陈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D]. 侯腱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4]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D]. 程子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埕岛地区明化镇组油气成藏规律[D]. 胡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5)
  • [6]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 王淑英.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3)
  • [7]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J]. 姜涛,逄铭玉,胡洪浩,付兆辉,顾永强,蔡燕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3)
  • [8]垦东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J]. 邵水利. 内江科技, 2010(01)
  • [9]垦东北坡新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J]. 钟全玉,袁静. 复杂油气藏, 2009(02)
  • [10]孤东垦东地区储层精细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J]. 张文起,徐海霞,李静.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1)

标签:;  ;  ;  ;  ;  

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成藏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