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及气候影响的配电线路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婷婷[1](2020)在《考虑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联系的重要环节,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对推进电力网络建设和改造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都有着积极作用。配电网的电力元件和通信元件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其故障和检修都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在配电网可靠性研究中有必要考虑天气这一重要影响要素。为了更加准确的刻画天气状态,通过对天气要素进一步细分区间,这样构建的天气状态模型既有针对性,又具有足够多的状态数量,可以详细刻画不同天气对不同元件故障概率影响的差异。针对电力元件故障和检修停电而造成的后果,来对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结合电力元件历史故障数据、检修数据和历史天气数据,构建以天气状态为变量的电力元件故障概率模型和检修概率模型。针对通信元件故障而造成的后果,来更准确的提高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基于历史通信元件故障数据,构建以天气状态为变量的电力元件故障概率模型和通信元件故障概率模型,从而得到通信元件的失效概率模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论文首先,介绍了配电网的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现状以及配电网可靠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配电网可靠性的基础理论。从配电网物理侧和信息侧两个角度,分别介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并罗列了配电网可靠性的常用方法,为下文配电网可靠性的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面向配电网可靠性分析,对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了天气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程度。为准确捕捉不同天气状态对不同电力元件和通信元件故障的细微影响差异,基于P-值、重要值、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主要天气影响要素进行筛选,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天气状态模型,为下文配电网评估模型奠定基础。然后,基于天气模型对配电网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合配电网历史故障数据和历史天气数据的关系以及历史检修数据和历史天气数据的关系,分别构建了以天气状态为变量的电力元件故障概率模型和电力元件检修概率模型。以某地区配电网样本数据为例,分析得到年平均停电时间、年平均停电次数以及可用性指标,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最后,考虑通信元件故障对配电网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合配电网历史电力元件和通信元件故障数据与历史天气数据的关系,构建了以天气状态为变量的电力元件故障概率模型和通信元件故障概率模型,针对通信元件故障使得监视和控制失效而造成的后果评估,给出了配电网失负荷量化分析方法,综合考虑电力元件和通信元件故障,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方法,在改进的IEEE 33节点测试系统进行仿真测试,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甘宁[2](2020)在《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电能需求不断增大,而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小区配电网直接影响小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用电质量,它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技术改造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意义、特点、国内外配电网研究现状以及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流程;然后以某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配电网现状和用电负荷等情况展开了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分析出该区域附近110k V、10k V配电网情况,以某配电网的技术改造设计为研究内容,对该小区目前的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研判,总结归纳出小区配电网目前存在的电源点单一、线路损耗过大、户均配变容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用电成本过高和用电安全存在风险等问题;随后对区域110k V、10k V配电网电源点情况展开分析,结合该地未来配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设计项目的施工难易程度、可实施性等因素考虑,分析对比,择优考虑,选取相应较佳的建设方案,很好的实现了减少小区故障停电次数、缩短故障停电时间、降低小区居民用电成本和线路设备损耗,提高了小区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与安全用电服务水平。最后,对该配电网在技术改造设计前后的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说明了该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在项目建设方面的实际可行性和效益,并对配电网和供配电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郭经[3](2020)在《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微电网(microgrid,MG)和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是应对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RES)并网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大量智能测量、信息通信与控制设备的集成,以及面向电气信息的通信架构和信息技术的引入,MG和ADS可实现对多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和需求侧资源的协调控制,以达到最大限度消纳RES、提升资产利用率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目的,MG和ADS也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信息通信技术的引进为MG和ADS的主动运行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同时,信息系统的故障也给配用电系统(MG和ADS)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如电压频率控制失效、保护系统故障、信息失效引发系统级联故障等事故频发,严重恶化系统的可靠性。按照CPS的理念,从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的角度,探究MG和ADS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分析信息物理交互作用机理、量化信息系统故障对电网可靠性的影响、甄别并改善系统薄弱环节,对于加快MG和ADS发展进程、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在主动运行过程中,RES大量并网、系统控制功能复杂、信息物理深度耦合等重要特征逐渐呈现,而这些特征使得其可靠性评估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围绕MG和ADS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中信息故障对物理系统的耦合机理及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以物理系统建模、信息系统建模、信息物理融合可靠性评估方法为基本研究思路,首先建立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时序模型以及物理元件的停运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通信方式、通信网络结构下通信链路连通性和传输有效性的故障类型,基于邻接矩阵和深度优先搜索提出了通信链路连通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信息时延和误码可靠性模型;分析信息物理故障交互作用及其对可靠性评估的影响,在传统可靠性评估框架上,提出了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2)针对孤岛微电网信息元件故障直接导致物理元件失效,以及信息元件故障通过频率控制过程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元件故障对微电网可靠性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建立了信息和物理故障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信息元件两类作用下系统故障后果的量化评估方法;建立了能够表征控制失效的广义可靠性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频率控制仿真的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算法,并通过仿真算例分析两类信息故障作用对孤岛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孤岛微电网控制性能的可行性方法。(3)分析了微电网保护装置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研究了保护拒动失效和误动失效对微电网的作用关系,建立了保护装置误动失效和拒动失效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保护故障后果的量化评估方法;计及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需求和可控微源出力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基于优化运行策略的系统状态生成方法,建立了非线性优化模型;采用基于保护装置故障后果模型和优化运行策略的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评估保护装置故障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4)针对信息失效在ADS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过程中恶化系统可靠性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元件故障、信息传输时延对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混合通信网的、考虑路由转移和接入网业务负载率的信息链路可靠性模型;分析了信息失效在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以及故障恢复三个阶段的作用,建立了信息失效导致负荷切除的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了结合物理元件故障和信息链路失效的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仿真算例分析了信息失效对ADS可靠性的影响。
汤国荣[4](2019)在《湛江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是城市和农村供电的载体,配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供电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目前状况下,配电网发生故障后需要依靠人工巡线查找故障点,花费在查找故障点位置上的时间大大超过修复故障所消耗的时间,加大了用电负荷损失并容易引起事故扩大。本文针对湛江配电网线路,开展湛江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配电线路的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湛江配电线路及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第二,就配电网短路故障监测及定位基本原理、单相接地故障理论及接地故障监测方法、相间、单相及故障判断逻辑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就不同类型的配电线路:放射性线路及电源供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第三:设计了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首先根据配电线路的运行状态,采取开放式设计,预留接口,提高了兼容性的原则,分析设计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数据传输子站、数据传输中心站、监控主站系统等。同时,通信组网设计中,通信主机采用SMS方式与系统主站实现通信,通过GPRS移动网络接入Internet。分析了SMS不同于传统测温方案的离线测温和单点测温模式,提出了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终端电源方案和两点测温监测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分析。第四:对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验。从硬件、安装保障和软件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设计。选定湛江某供电局作为试点,总结了建设经验并形成了典型设计。第五:就所设计的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推动应用进行分析。该系统成功在湛江地区全面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提高配电网抢修效率,形成客观的经济效益,更加为广东电网解决配电网盲调和重腐蚀地区配电网线路在线监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崔海亮[5](2019)在《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持续、充足、优质的电力供应。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直接向用电户提供电能,配电网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长期以来,在国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对配电网重视不够,对配电网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滞后于发电系统和输电网,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导致国内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可靠性建设不足。根据国家电网的统计数据,国内电力系统70%的供电量要通过配电网输送到用电户,电力系统80%的故障都发生在配电网。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用电、工业用电对电能质量要求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国内电力企业在配电网可靠性方面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不断提升配电网可靠性。论文以SG市配电网为研究的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SG市配电网可靠性问题、供电可靠性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根据配电网可靠性相关理论,从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及网架结构、外部自然环境因素、设备故障等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因素,梳理了国内外提升配电网可靠性的实践经验;然后,在对SG市配电网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了该市电网可靠性管理现状,梳理了制约SG市配电网可靠性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加强配电网规划建设、强化配电网检修管理、实现小水电分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SG市配电网可靠性的策略,并在配电网可靠性优化中进行应用;最后,建立了SG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配电网可靠性优化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论文的研究结论对农网配电网可靠性优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赵佳丽[6](2019)在《基于低熔点合金的电力电连接技术研究及性能分析》文中指出输配电线路电连接头普遍存在异常发热现象,是电网的一个顽疾。这种缺陷涉及电力传输的各个环节,小到配网设备连接头发热,大到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线路接头过热故障。电连接头异常发热不但增加线损,严重的还会引发供电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根据输配电设备线缆接头连接材料所要求的润湿性能、电学性能、机械性能、电化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等,提出以低熔点合金作为电连接材料,利用其高导电率、高导热率和纳米级孔隙填充特性来试图解决原有的电接头过热及劣化问题。首先,以界面润湿性为电连接界面材料的主要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合金体系的低熔点合金,筛选出综合性能优异的4种低熔点合金材料Sn-3.5Ag、Sn-1.6Cu、Sn-Zn-0.7Cu、Sn-8Zn-3Bi,并对基材性能进行(熔点、导电导热、电位)分析。其次,以电连接标准中规定的T2铜为研究基板,研究合金在铜电缆接头中的润湿性,分析合金在铜界面的铺展性、最佳铺展温度以及连接界面的微观形貌和微区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合金Sn-3.5Ag、Sn-1.6Cu、Sn-Zn-0.7Cu与铜基板界面间形成可靠连接,无气孔、夹渣、裂纹等界面连接缺陷。而Sn-8Zn-3Bi在铜界面的铺展性较差,界面存在明显的孔隙,润湿性较差。最后,将低熔点合金应用于电连接界面,设计合金在电连接中的连接工艺,结合ERESCO MF4便携式X光机对连接后界面进行可靠性分析。在保证连接试样可靠的前提下研究试样在电连接中的性能。在电连接中应用的性能研究中,首先对电连接试样进行机械性能分析和仿真模拟,判断低熔点合金与铜界面的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结合COMSOL耦合仿真分析,填充低熔点合金后的接续金具所受张力情况,验证低熔点合金在电力金具上应用的可行性。其次,搭建SLQ-2000A升流实验平台,采用模拟实际工况的热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试样在不同载荷状态和额定载荷状态下的温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熔点合金作为电连接界面材料后,试件的发热量均低于目前电力行业普遍使用的电力复合脂电连接试样和铜母排直接连接试样,且其中低熔点合金Sn-1.6Cu发热量最低。可以高效缓解电连接头发热问题,具有解决电连接件异常发热问题的优势。最后,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低熔点合金在电连接上首次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可为后续高压电连接界面性能优异的合金材料研制、改性研究、连接工艺设计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黄浩[7](2018)在《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网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台风作为沿海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台风对电力系统的破坏影响最为广泛,直接影响国民生产、交通、通讯、医疗等生命线工程。因此,有必要对台风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研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通常设计风速重现期较长,台风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相对较低,但中低压配电线路倒杆、断杆、断线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台风天气下配电网的可靠性,由于电杆和导线是台风灾害中最常见的破坏构件,因此主要考虑电杆和导线的破坏。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台风作用下构件可靠度分析出发,对架空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架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分析模型。本文根据规范推荐的风荷载计算方法和力学推导得到了杆线内力计算方法,根据已有的杆线强度概率模型,根据结构可靠度基本原理建立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线路杆线可靠度模型。针对分离杆线模型对杆线风致响应计算的误差,考虑不同杆线构形和脉动风荷载的影响,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考虑杆线耦合效应的杆线受力分析,并跟分离杆线的静力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分离杆线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修正。针对配电网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配电网与台风的位置关系建立了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并针对杆线的位置信息表达建立了新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计算。提出了基于邻接矩阵和ArcGIS平台的杆线拓扑分析模型。结合CE台风风场模拟,建立了整体配电网构件易损性模型。基于ArcGIS平台进行有向网络连通性分析,得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通过具体的算例展示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为电力部门在台风来临前进行灾害情景模拟,受灾损失估计,灾前应急预案和灾害应急响应提供了工具,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进行保额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张帅[8](2018)在《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中国大型露天煤矿应用轮斗工艺的实际需要出发,基于黑岱沟露天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伊敏露天煤矿的轮斗工艺生产实践和工艺流程等,应用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原理、计算机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技术经济学原理等研究手段,在中国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评价、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轮斗工艺系统可靠性、轮斗工艺系统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适用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1)中国大型露天煤矿资源条件分析系统调研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区域分布情况,对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的开发现状、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整合归类,基于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区域分布特征、矿区气候特点、煤层赋存情况、地质复杂程度、矿山规模、矿区平面尺寸、采运排数据、剥采比等资源信息,对中国现有、即将开发、改扩建的主要露天采煤区进行资源条件的评价,为轮斗工艺的适用性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支撑。(2)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调研、收集、分析上述矿山轮斗工艺及其他工艺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经济数据、技术参数数据、故障信息数据,定量研究轮斗工艺在中国露天煤矿应用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轮斗工艺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以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伊敏露天煤矿轮斗工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研究上述4套轮斗工艺在各自矿山应用的地形条件特征、所在矿区的气候条件特征、表土层物料特征、工艺布置参数、经济效益对比、应用现状评价等,从各项细分研究要素中提炼轮斗工艺应用适用性的共性条件,形成轮斗工艺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各项数据和特征特点,研究轮斗工艺对于中国露天煤矿资源条件的适用性。(3)基于故障树分析理论的轮斗工艺系统可靠性研究基于系统可靠性理论,轮斗工艺系统属于串联的可修复复杂系统。根据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的布置方式,研究总结提出了4种轮斗工艺系统的逻辑结构,通过系统调研、统计国内大型轮斗工艺和紧凑型轮斗工艺的故障类型、故障特点、故障数据等,引入故障树分析原理,构建了符合轮斗工艺系统故障特点的故障树,通过一系列运算对轮斗工艺的故障树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为寻找轮斗工艺的主要故障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4)轮斗工艺作业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通过对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工艺运行的现场调研,基于轮斗工艺运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轮斗工艺与其他工艺配合提升矿山整体综合效率的思路,对轮斗工艺在富水工作面条件下作业的工作面布置进行优化研究,对轮斗工艺之间联合作业提升表土剥离效率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对轮斗工艺与辅助工艺形成的联合工艺系统进行优化研究。(5)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可行性研究基于露天煤矿由于采煤区的过渡,轮斗工艺应用的地质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采区内表土层厚度降低、表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地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沟壑多且深的条件特点形成了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行的现实条件。基于复杂地形矿区的地质数据,构建能够真实反映矿区地质复杂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轮斗工艺的作业特点和作业条件要求,研究轮斗工艺在矿区内的若干种布置方案,通过系统优化,研究出二机-一线、一机一线的优化轮斗工艺布置方案,根据各自方案的布置特点,对各自方案的生产能力和辅助工艺的辅助工程量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计算,基于轮斗工艺和替代工艺单斗-卡车工艺的历史经济数据,详细对比了轮斗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的经济性,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定性分析了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行的优劣关系,为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用提出系统的研究方法。
尹蕾[9](2015)在《雷暴灾害影响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与抗雷灾规划》文中研究指明强雷暴天气是一种非常剧烈的对流天气,来势凶猛,容易成灾,是造成电网停电的重要因素。如能建立雷暴天气下架空配电线路可靠性模型,量化雷暴天气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对增强配电网抗雷击能力,构建配电网雷暴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配电网雷击事件的可预测性与可防御性为指导,建立雷暴气象参数特征变量的恶劣程度与线路雷击停运风险关系的可靠性模型,实时给出配电网运行风险。同时,根据雷暴特征参数年度变化特点,建立以绝缘子型号和避雷器安装间隔为决策变量的配电线路抗雷击规划模型。基于雷暴特征参数变量的提取以及架空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机理的分析,建立架空配电线路雷击故障可靠性评估模型,即架空线路时间相依故障率模型和修复时间多水平分级概率模型。基于击距法确定雷暴天气下架空线路雷击跳闸率,并结合雷击跳闸历史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线性拟合和多级分段线性处理的方法,建立雷暴天气下架空线路时变故障率模型和修复时间多水平分级概率模型。算例分析了雷暴天气下不同地形条件和不同绝缘强度对线路可靠性的影响。基于雷击架空线路可靠性模型,提出雷暴天气下配电网可靠性指标,分析雷击故障模式对配电网用户停电的影响,将线路雷击可靠性模型嵌入到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形成计及雷暴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根据雷暴天气下外部气象信息的恶劣程度,以小时为划分时段,评估配电网的短期可靠性水平,及时给出配电网风险测度。根据雷暴天气下地闪频数和雷电流幅值的预测信息,采用RBTS-BUS2测试系统进行算例分析,评估不同地面倾角和绝缘子配置下各时段可靠性水平,评估结果可为配网规划和运行人员鉴别雷暴危害提供量化决策依据。针对强雷暴地区,考虑到雷暴特征参数年度变化的随机性,基于雷暴特征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建立计入雷暴影响的架空配电线路长期可靠性模型。以绝缘子型号和避雷器安装间隔为决策变量,以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为目标函数,建立架空配电线路抗雷击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抗雷击最优方案进行求解。应用该模型对RBTS-BUS2系统及海南省某强雷暴地区实际配电线路进行抗雷击规划。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型,电网规划人员可根据地区雷暴特征参数强度掌握配电网雷击风险水平,获得兼顾可靠性与经济性的配电网绝缘子型号和避雷器安装间隔规划方案。
徐栎[10](2015)在《面向可靠性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系统作为联系终端用户与发、输电系统的纽带,是保证用户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环节。随着配电系统中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迅速普及,分布式电源以其自身的特点给配电系统带来了多种影响,其中包括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系统供电能力的影响,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影响。分布式电源接入后,传统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不再适用,同时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出力,配电系统转供能力应当有所提升,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发生变化,也会影响配电系统的可靠运行维护。因此,在可靠性层面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有效指导配电系统中分布式电源的普及,是我国现阶段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本文基于传统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供电能力以及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维护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面向可靠性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含分布式电源的可靠性评估元件模型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充分考虑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利用基于馈线区与弧表表示法的配电网络二段简化编码方法,实现了配电网络故障影响分析的有效简化,启发式负荷削减策略可以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系统可靠性收益。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的实现解决了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可靠性评估问题,可以指导分布式电源的接入。(2)建立了以可靠性指标为约束的配电系统供电能力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时序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分布式电源置信容量计算方法,从分布式电源接入容量着手分析了对供电能力的影响。以可靠性为约束的供电能力计算丰富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评估内容,为配电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3)提出了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方法,实现了设备层面的系统可靠性影响分析。通过地区配网故障因素体系分析,结合地区配网历史故障统计数据,提出配网设备故障因素比例矩阵,分解设备故障率,对分解值构造修正模型,通过故障率修正反映设备自身状态及所处外界环境,以修正故障率可靠性计算结果指导配网设备的可靠运行维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分布式电源影响的基于可靠性的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维护分析方法。
二、计及气候影响的配电线路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及气候影响的配电线路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配电网的发展现状 |
1.2.1 传统配电网的发展现状 |
1.2.2 考虑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发展现状 |
1.3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1 传统配电网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2 考虑通信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分析 |
2.1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2.1.1 传统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2.1.2 考虑通信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2.2 配电网可靠性主要评估方法 |
2.2.1 模拟法 |
2.2.2 解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配电网可靠性的天气状态建模 |
3.1 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主要要素 |
3.1.1 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要素 |
3.1.2 天气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 |
3.2 关键天气要素分析方法 |
3.2.1 Person相关性分析 |
3.2.2 P-值分析 |
3.3 天气状态模型 |
3.3.1 天气要素分类 |
3.3.2 天气状态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天气对元件故障和预安排停电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4.1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框架 |
4.2 考虑天气要素的电力元件故障概率模型 |
4.2.1 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关键电力元件分析 |
4.2.2 考虑天气的故障概率模型 |
4.3 考虑天气要素的预安排停电概率模型 |
4.4 考虑元件故障和预安排停电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系统及参数 |
4.5.2 评估结果准确性分析 |
4.5.3 不同天气要素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天气对通信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5.1 考虑通信影响的可靠性评估框架 |
5.2 考虑天气要素的通信功能失效概率模型 |
5.2.1 通信元件故障概率模型 |
5.2.2 通信系统功能失效概率模型 |
5.3 考虑通信元件故障可靠性评估方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系统及参数 |
5.4.2 考虑天气影响的元件故障概率和后果分析 |
5.4.3 配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程序清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技术改造概述 |
1.2.1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定义 |
1.2.2 配电网的分类 |
1.2.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特点 |
1.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流程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特点及其供配电系统分析 |
2.1 居民小区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2.2 供配电系统相关概述 |
2.2.1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要求 |
2.2.2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的主要任务 |
2.3 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1 供电方式 |
2.3.2 负荷的分级与供电要求 |
2.3.3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4 负荷计算 |
2.3.5 无功补偿 |
2.3.6 自备应急电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配电网10KV外线及低压配电技术改造设计 |
3.1 总述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范围 |
3.2 供电现状 |
3.2.1 总体情况 |
3.2.2 各生活小区供电现状 |
3.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 设计年份和地区气象地质条件 |
3.3.1 设计年份与地区地质交通条件 |
3.3.2 地区气象条件 |
3.4 10KV线路技术改造设计与建设方案 |
3.4.1 新华路片区 |
3.4.2 河西片区 |
3.4.3 其他片区 |
3.5 10/0.4KV配电设计方案 |
3.5.1 小区变电所形式及位置选择 |
3.5.2 高、低压侧供电方式 |
3.5.3 系统配电及继电保护概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改造设计方案中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 主要技术原则 |
4.2 短路电流计算与设备稳定性校验 |
4.2.1 10kV配电工程短路电流计算 |
4.2.2 10kV配电工程设备校验 |
4.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3.1 环网柜/环网箱 |
4.3.2 预装式箱变 |
4.3.3 柱上台区变压器 |
4.3.4 导体选择 |
4.4 各小区台区建设规模 |
4.5 防雷与接地设计 |
4.5.1 雷电的分类及危害 |
4.5.2 小区防雷与接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改造后的成效分析 |
5.1 供电可靠性分析 |
5.1.1 供电可靠性分析结果 |
5.1.2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 |
5.2 线路、设备损耗分析 |
5.2.1 线路损耗分析 |
5.2.2 变压器损耗分析 |
5.2.3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及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配用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2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建模及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理论 |
2.1 引言 |
2.2 配用电物理系统建模 |
2.2.1 分布式电源与负荷建模 |
2.2.2 物理元件可靠性建模 |
2.3 配用电信息系统建模 |
2.3.1 信息元件可靠性建模 |
2.3.2 考虑路由转移的通信链路连通性评价 |
2.3.3 信息路径时延可靠性建模 |
2.3.4 信息路径误码可靠性建模 |
2.4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 |
2.4.1 可靠性评估指标 |
2.4.2 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 |
2.4.3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频率控制影响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3.1 引言 |
3.2 孤岛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 |
3.2.1 孤岛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拓扑结构 |
3.2.2 孤岛微电网频率控制策略 |
3.2.3 信息物理故障耦合关系 |
3.3 孤岛微电网可靠性模型 |
3.3.1 元件两状态故障模型 |
3.3.2 计及孤岛运行特性的储能充放电策略 |
3.4 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1 物理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2 直接作用类信息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3 间接作用类信息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5 计及频率控制影响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评估 |
3.5.1 计及控制失效的广义可靠性指标体系 |
3.5.2 基于频率控制仿真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流程 |
3.6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6.1 仿真系统及参数 |
3.6.2 信息元件失效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与分析 |
3.6.3 不同频率允许波动范围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3.6.4 信息元件故障率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保护装置故障的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4.1 引言 |
4.2 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保护系统结构 |
4.3 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 |
4.3.1 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 |
4.3.2 保护装置故障可靠性建模及故障后果分析 |
4.4 考虑保护装置故障的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 |
4.4.1 计及优化运行策略的微电网状态生成方法 |
4.4.2 优化模型的求解 |
4.4.3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评估流程 |
4.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4.5.1 测试系统及算例 |
4.5.2 可靠性指标统计与分析 |
4.5.3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可靠性评估的比较 |
4.5.4 保护装置不同类型故障的灵敏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配电自动化的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5.1 引言 |
5.2 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结构和功能描述 |
5.3 CPDS信息失效分析及可靠性建模 |
5.3.1 信息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
5.3.2 信息链路有效性建模 |
5.4 基于信息链路失效的CPDS状态分析 |
5.4.1 故障定位与隔离阶段 |
5.4.2 故障转移阶段 |
5.4.3 孤岛运行分析 |
5.5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的CPDS可靠性评估方法 |
5.5.1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的CPDS可靠性评估流程 |
5.5.2 信息链路有效性评估流程 |
5.6 算例仿真与分析 |
5.6.1 仿真算例描述 |
5.6.2 可靠性指标统计结果 |
5.6.3 接入网通信性能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6.4 接入网结构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6.5 接入网技术特征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湛江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线路故障定位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
1.2.2 配电网故障监测研究现状 |
1.3 湛江配电网线路的故障在线监测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故障监测原理 |
2.1 短路故障检测和定位的基本原理 |
2.2 单相接地故障的基础理论 |
2.2.1 单相接地故障的基础理论 |
2.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信息分析 |
2.3 接地故障的检测方法 |
2.4 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
2.4.1 相间短路故障检测 |
2.4.2 单相接地故障检测 |
2.4.3 故障判断逻辑原理 |
2.5 不同类型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 |
2.5.1 放射型线路 |
2.5.2 双电源供电线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3.1 配电线路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结构及设计 |
3.1.1 配电线路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结构 |
3.1.2 数据传输子站设计 |
3.1.3 数据传输中心站设计 |
3.1.4 监控主站系统设计 |
3.2 UPS电源配置及体系结构 |
3.3 通信组网设计 |
3.3.1 SMS通信方式 |
3.3.2 GPRS通信方式 |
3.3.3 RS232或RS485 通过光纤通信方式 |
3.4 两点温度监测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可靠性分析及实验 |
4.1 硬件可靠性分析 |
4.2 安装配置可靠性分析 |
4.2.1 远传型 |
4.2.2 就地型 |
4.3 软件及参数设置的可靠性分析 |
4.4 系统兼容性分析 |
4.5 湛江某供电局实验案例 |
4.5.1 试点安装情况 |
4.5.2 实验案例中获取的主要经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在湛江的应用 |
5.1 故障监测选点 |
5.1.1 带通信功能的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监测选点 |
5.1.2 带通信功能的电缆线路故障指示器监测选点 |
5.2 故障指示器监测选点举例 |
5.2.1 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选点实施 |
5.2.2 电缆线路故障指示器选点实施 |
5.3 特殊信号源选点实施及接线图 |
5.4 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应用验证 |
5.4.1 架空线路故障在线监测验证 |
5.4.2 电缆线路故障在线监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 |
2.1 配电网的定义与结构 |
2.2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2.3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
2.3.1 配电网可靠性算法分类 |
2.3.2 配电网可靠性算法基本模型 |
2.4 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因素 |
2.4.1 网络结构和供电能力 |
2.4.2 自然环境 |
2.4.3 设备故障 |
2.4.4 计划停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G市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 |
3.1 SG市配电网概况 |
3.2 影响SG市配电网可靠性的因素 |
3.2.1 配电网结构不合理 |
3.2.2 变压器非经济运行 |
3.2.3 水电调度管理难度较大 |
3.2.4 设备故障率较高 |
3.2.5 自然环境影响配电网可靠性 |
3.3 SG市配电网可靠性的优化措施 |
3.3.1 配电网规划和建设的改进 |
3.3.2 配电网的自动化改造 |
3.3.3 配电网检修的过程管理优化 |
3.3.4 基于新建10kV供电线路的小水电分离 |
3.3.5 配电网的局部绝缘化 |
3.3.6 城区线路T节点的双线夹改造 |
3.3.7 防雷的差异化处理 |
3.4 SG市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的应用 |
3.4.1 DH街道配电网可靠性优化应用 |
3.4.2 ZT镇配电网可靠性优化应用 |
3.4.3 WS乡配电网可靠性优化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G市配电网可靠性优化成效评估 |
4.1 SG市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4.2 优化前SG市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结果 |
4.3 优化后SG市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1 研究内容总结 |
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低熔点合金的电力电连接技术研究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输配电线路电连接头故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低熔点合金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低熔点合金概况 |
1.3.2 低熔点合金材料优势 |
1.3.3 低熔点合金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电连接铜界面基材性能研究 |
2.1 基材确定 |
2.2 熔点测试 |
2.3 电导率测试 |
2.4 导热性能测试 |
2.4.1 比热容测试 |
2.4.2 热扩散系数测试 |
2.4.3 密度测试 |
2.4.5 导热系数对比分析 |
2.5 电位测试 |
2.5.1 电连接在环境中的腐蚀 |
2.5.2 电化学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熔点合金在铜电缆接头中的润湿性分析与研究 |
3.1 试样制备 |
3.2 实验设备 |
3.2.1 熔炼设备 |
3.2.2 切割设备 |
3.2.3 分析设备 |
3.3 实验过程介绍 |
3.3.1 铺展性分析实验 |
3.3.2 扫面电镜与能谱分析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铺展面积结果分析 |
3.4.2 界面形貌 |
3.4.3 微区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熔点合金在电连接中的连接工艺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
4.1 铜母排连接工艺设计 |
4.1.1 铜母排设计 |
4.1.2 电连接材料预处理 |
4.1.3 低熔点合金与铜母排连接工艺设计 |
4.2 铜母排电连接试样连接可靠性分析 |
4.2.1 X射线探伤测试试验 |
4.2.2 内部缺陷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铜电缆终端连接工艺设计 |
4.4 铜电缆终端电连接试样可靠性分析 |
4.4.1 内部连接性能测试 |
4.4.2 内部缺陷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熔点合金在电连接中的机械性能研究及仿真分析 |
5.1 低熔点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
5.1.1 模具设计 |
5.1.2 试样制备 |
5.1.3 试样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2 低熔点合金在电连接中的机械性能分析 |
5.2.1 电连接试样制备 |
5.2.2 与铜界面间的剪切性能分析 |
5.2.3 铜电缆终端连接试样机械性能分析 |
5.3 仿真分析 |
5.3.1 软件介绍 |
5.3.2 COMSOL结构力学模块 |
5.3.3 电连接头模型建立 |
5.3.4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 |
5.3.5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低熔点合金电连接件在模拟实际工况中的热稳定性分析 |
6.1 温升试验设计 |
6.1.1 温升试样制备 |
6.1.2 温升试验方法 |
6.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6.3 温升试验过程介绍 |
6.4 温升试验结果分析 |
6.4.1 铜母排电连接试样 |
6.4.2 电缆终端连接试样温升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A.发表的学术论文 |
B.参与的科研项目 |
(7)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网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荷载下架空配电线路分离杆线的可靠度模型 |
2.1 引言 |
2.2 分离杆线的内力计算 |
2.2.1 导线内力计算 |
2.2.2 杆塔内力计算 |
2.3 杆线强度概率模型 |
2.3.1 导线强度概率模型 |
2.3.2 杆塔强度概率模型 |
2.4 架空配电线路杆线失效概率计算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台风作用下杆-线体系响应有限元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建立 |
3.2.1 杆塔的有限元建模 |
3.2.2 导线的有限元建模 |
3.3 单向排列线路的杆线耦合分析 |
3.3.1 静力风荷载数值模拟 |
3.3.2 动力风荷载数值模拟 |
3.4 T字形及十字形排列线路的杆线耦合分析 |
3.4.1 T接线路杆线耦合分析 |
3.4.2 十字形接线线路杆线耦合分析 |
3.5 对分离杆线计算结果的修正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网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配电网的地理信息及拓扑关系表达 |
4.2.1 坐标系的选择 |
4.2.2 电杆与导线地理信息表达 |
4.2.3 基于ArcGIS的杆线拓扑关系表达 |
4.3 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网整体构件的易损性 |
4.3.1 CE风场模型 |
4.3.2 矢量内力标量化 |
4.3.3 配电网构件易损性 |
4.3.4 算例分析 |
4.4 台风作用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 |
4.4.1 网络分析 |
4.4.2 基于ArcGIS的配电网网络分析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轮斗工艺应用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轮斗工艺发展概况 |
1.2.2 中国轮斗工艺发展概况 |
1.3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动态及分析 |
1.3.1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成果综述 |
1.3.2 国外轮斗工艺系统代表性研究成果 |
1.3.3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中国露天煤矿资源条件及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研究 |
2.1 中国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简要评价 |
2.1.1 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开发现状 |
2.1.2 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评价 |
2.2 轮斗工艺系统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
2.2.1 轮斗工艺系统工作原理 |
2.2.2 轮斗工艺系统特点 |
2.2.3 轮斗工艺设备主要制造 |
2.2.4 轮斗工艺适用条件 |
2.2.5 轮斗工艺适用性分析 |
2.3 轮斗工艺选型 |
2.3.1 轮斗工艺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轮斗挖掘机的选型方法 |
2.3.3 轮斗挖掘机选型案例 |
2.4 中国主要应用轮斗国艺的露天煤矿内外部条件分析研究 |
2.4.1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概述 |
2.4.2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气候条件分析 |
2.4.3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挖掘物料特点分析 |
2.4.4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作业参数分析 |
2.4.5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经济效益分析 |
2.4.6 轮斗工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故障树分析理论的轮斗工艺可靠性分析 |
3.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建立 |
3.1.1 轮斗工艺系统逻辑框图 |
3.1.2 故障树分析理论 |
3.1.3 故障树构建 |
3.1.4 轮斗工艺故障树 |
3.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运算及简化 |
3.2.1 故障树运算法则 |
3.2.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简化 |
3.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3.3.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目标 |
3.3.2 最小割集与最小路集的概念及作用 |
3.3.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的求解 |
3.4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量分析 |
3.4.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基本事件故障率 |
3.4.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顶事件发生概率计算 |
3.4.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基本事件重要度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轮斗工艺作业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
4.1 轮斗工艺系统在富水表土工作面问题研究 |
4.1.1 工程问题分析 |
4.1.2 工艺优化流程 |
4.1.3 流程优化分析 |
4.1.4 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4.2 轮斗工艺系统与其他工艺联合作业推进度同步问题研究 |
4.2.1 工程问题分析 |
4.2.2 工艺优化流程 |
4.2.3 流程优化分析 |
4.3 轮斗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联合作业问题研究 |
4.3.1 工程问题分析 |
4.3.2 工艺优化流程 |
4.3.3 流程优化分析 |
4.3.4 轮斗倒堆工艺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可行性研究 |
5.1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概述 |
5.2 黑岱沟露天煤矿二采区表土资源评价 |
5.2.1 表土层赋存概况 |
5.2.2 表土层沿西东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
5.2.3 表土层沿南北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
5.2.4 表土层沿垂直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
5.2.5 复杂地形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
5.3 轮斗工艺系统布置技术方案优化研究与设计 |
5.3.1 轮斗系统年生产能力核定及可靠性评价 |
5.3.2 轮斗工艺系统剥离方案优化研究 |
5.3.3 轮斗工艺系统数量优化研究 |
5.3.4 轮斗工艺系统布置方案设计 |
5.3.5 轮斗系统布置方案总结 |
5.4 同比条件下单斗-卡车工艺方案研究与设计 |
5.4.1 单斗-卡车工艺方案研究及优化 |
5.4.2 单斗-卡车工艺系统布置方案设计 |
5.5 轮斗工艺系统经济性论证 |
5.5.1 轮斗工艺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基础数据分析 |
5.5.2 单斗-卡车工艺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基础数据分析 |
5.5.3 轮斗工艺系统与单斗-卡车工艺系统经济效益对比 |
5.6 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系统运行不利因素定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雷暴灾害影响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与抗雷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计及天气因素的元件可靠性模型 |
1.2.1 天气状态的划分 |
1.2.2 架空线路元件可靠性模型 |
1.3 雷暴天气影响下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3.1 雷暴灾害风险研究现状 |
1.3.2 雷暴天气下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4 架空配电线路抗雷击规划研究现状 |
1.4.1 抗灾型配电网定性规划研究现状 |
1.4.2 抗灾型配电网差异性规划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2 基于雷暴影响的架空配电线路可靠性建模 |
2.1 引言 |
2.2 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2.3 计入地形条件影响的架空配电线路雷击跳闸模型 |
2.3.1 雷暴过程演变情况介绍 |
2.3.2 架空配电线路击距模型 |
2.3.3 架空配电线路时变雷击跳闸率模型 |
2.4 计入雷暴天气影响的架空配电线路可靠性建模 |
2.4.1 架空线路时变故障率模型 |
2.4.2 架空线路修复时间多水平分级概率模型 |
2.4.3 雷暴天气下配电线路敏感性指标 |
2.4.4 架空配电线路可靠性建模风险流程 |
2.5 算例分析 |
2.5.1 雷暴天气下修复时间多级概率分布表 |
2.5.2 雷暴天气下架空线路故障率分析及风险评级 |
2.5.3 雷暴天气下架空线路雷击跳闸敏感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雷暴天气影响下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计及雷暴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指标 |
3.3 架空线路雷击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4 计及雷暴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 |
3.4.1 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原理 |
3.4.2 计及雷暴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流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雷暴天气对配网负荷节点可靠性水平影响 |
3.5.2 雷暴天气对配网可靠性水平影响 |
3.5.3 地形条件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3.5.4 绝缘强度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计及雷暴灾害影响的配电线路抗灾规划 |
4.1 引言 |
4.2 影响配电线路抗雷击能力的因素 |
4.2.1 绝缘子类型对配电线路抗雷击能力的影响 |
4.2.2 避雷器安装间隔对配电线路抗雷击能力的影响 |
4.3 年雷暴特征参数随机概率分布建模 |
4.3.1 雷暴日概率模型 |
4.3.2 雷电流幅值概率模型 |
4.4 计及雷暴灾害的配电网规划模型 |
4.4.1 决策变量 |
4.4.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4.5 基于抗雷灾的配电网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
4.5.1 染色体编码 |
4.5.2 适应度函数 |
4.5.3 遗传算子 |
4.5.4 优化算法流程 |
4.6 算例分析 |
4.6.1 年雷暴特征参数概率分布分析 |
4.6.2 测试系统算例分析 |
4.6.3 工程实际系统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面向可靠性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 |
1.2.1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
1.2.2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影响 |
1.2.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发展现状 |
1.3 配电系统供电能力研究 |
1.4 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研究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1.5.1 主要工作 |
1.5.2 章节安排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和模型 |
2.1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
2.1.1 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的传统可靠性指标 |
2.1.2 针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专门提出的可靠性指标 |
2.2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 |
2.2.1 元件停运模型 |
2.2.2 元件出力模型 |
2.2.3 孤岛运行方式 |
2.2.4 孤岛负荷处理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低渗透率下的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配电系统分布式电源渗透率定义 |
3.2 基于馈线区与弧表表示法的配电网络二段简化编码 |
3.2.1 通过馈线区的配电网络一次简化 |
3.2.2 一次简化后的配电网络弧表表示 |
3.3 基于二段简化编码的配电网络故障模式影响分析逻辑 |
3.3.1 系统结构与边界条件 |
3.3.2 故障影响分类 |
3.3.3 故障影响查找 |
3.4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建模 |
3.4.1 元件停运模型选取 |
3.4.2 系统状态选择方法 |
3.4.3 元件出力模型选取 |
3.4.4 负荷削减模型建模 |
3.4.5 可靠性评估流程 |
3.5 分布式电源出力与负荷匹配度分析建模 |
3.5.1 匹配度评估模型 |
3.5.2 分布式电源出力充裕度计算方法 |
3.5.3 储能运行方式 |
3.5.4 匹配度评估流程 |
3.5.5 考虑分布式电源故障的负荷匹配度分析 |
3.6 算例分析 |
3.6.1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算例概况 |
3.6.2 分布式电源接入容量影响 |
3.6.3 分布式电源接入位置影响 |
3.6.4 分布式电源接入类型影响 |
3.6.5 分布式电源与负荷匹配度分析算例概况 |
3.6.6 理想分布式电源的负荷匹配度分析 |
3.6.7 考虑分布式电源故障状态的负荷匹配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可靠性为约束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供电能力分析 |
4.1 配电系统供电能力的基本定义 |
4.2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供电能力概念 |
4.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供电能力分析模型 |
4.3.1 分布式电源置信容量 |
4.3.2 弦截负荷调整法 |
4.3.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故障影响分析模型 |
4.3.4 可靠性约束下的供电能力寻优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概况 |
4.4.2 供电能力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 |
5.1 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与管理 |
5.2 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 |
5.2.1 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
5.2.2 无源配电系统故障影响分析 |
5.3 配电系统故障因素体系分析 |
5.4 设备故障率修正模型 |
5.4.1 设备一级故障因素权重模型 |
5.4.2 设备电气绝缘故障因素权重模型 |
5.4.3 设备电气绝缘状态修正指数模型 |
5.4.4 设备自然灾害影响因素权重模型 |
5.4.5 设备自然灾害影响因素修正指数模型 |
5.5 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流程 |
5.6 基于实际设备状态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 |
5.6.1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故障影响分析 |
5.6.2 分布式电源出力简化 |
5.6.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可靠运行分析流程 |
5.7 算例分析 |
5.7.1 算例系统及参数 |
5.7.2 设备故障影响因素权重矩阵 |
5.7.3 设备故障影响因素修正指数 |
5.7.4 无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及可靠性薄弱环节挖掘 |
5.7.5 有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及可靠性薄弱环节挖掘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A 工业负荷、商业负荷、居民负荷典型日负荷指数 |
附录B 风速数据 |
附录C 光强数据 |
附录D 年-周-日负荷数据 |
致谢 |
四、计及气候影响的配电线路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天气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范婷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D]. 甘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D]. 郭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湛江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 汤国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配电网可靠性优化策略研究与应用[D]. 崔海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低熔点合金的电力电连接技术研究及性能分析[D]. 赵佳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台风作用下架空配电网的可靠性研究[D]. 黄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D]. 张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3)
- [9]雷暴灾害影响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与抗雷灾规划[D]. 尹蕾. 重庆大学, 2015(06)
- [10]面向可靠性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相关问题研究[D]. 徐栎. 天津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