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武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武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汪爱羽[1](2020)在《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锐不可当,各国纷纷加入到全球科技竞备中来。2018年习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在关于切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既能够着眼当下,起到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又能够放眼未来,肩负起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宜昌市科技创新能力,宜昌市科技管理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科技资助政策来扶持宜昌市高新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实地收集资料以及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宜昌市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资助政策绩效的评价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取得高新资质后的连续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在梳理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干预为理论基础,运用DEA模型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绩效进行了分析评价。首先将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绩效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部分,纵向部分是将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与自身不同年份绩效做对比,发现不同年份绩效之间的差距;横向部分是将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上的其他城市科技资助政策绩效做对比,譬如武汉市、襄阳市、南京市、重庆市等城市,从而发现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绩效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上的其他城市科技资助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其次将高新产业宏观数据和高新技术企业微观数据相结合,充分地揭露宜昌市科技管理部门现存的管理问题。现存问题譬如存在企业不同申报表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并且宜昌市科技管理部门在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之后的三年里后续管理工作有所欠缺,没有做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连续管理。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宜昌市科技管理部门需加强政府科技资助资金的发放管理,事先必须具备统一的发放标准,并严格按照此发放标准对各高新企业进行核对审查;二是加强对高企资质认定完成后三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做好连续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政府科技资助评价体系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邹鑫[2](2019)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国家高新区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理论法学的研究方法,分六大部分展开研究。总体结构为:导论部分,结合国家高新区30年来的发展成绩和自己熟悉的高新区行政管理工作,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学者在高新区立法研究、区域法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之不足,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即本文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的基本范畴、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和对高新区立法、执法经验的理论反思;本文研究的实践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新区的立法和执法的法治化,力图在地方(区域)法治理论与高新区法治实践之间的目光逡巡中寻找法治中国建设的真知。第一章,围绕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和产生的学术争议,笔者区分了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和不同类型,提出了对区域法治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以此为基础,论证了高新区是区域的表现形式,高新区法治是我国区域法治的组成部分,高新区法治研究应当借鉴区域法治理论等基本观点。在对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作为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用以指导论文研究。第二章,以地方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在评述地方法治竞争理论、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借助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地方法治服务于聚集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产物,聚集经济推动法治发展的观点。提出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的观点。第三章,围绕高新区的立法活动,研究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规范高新区设立、管理活动中的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的制定、修改过程,指出了我国高新区政策与立法的特点和不足;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新区立法经验的总结,对完善我国目前高新区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四章,围绕高新区的行政法治,通过裁判文书网的司法大数据,分析了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包括行政诉讼主体资格);从与行政体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入手,将高新区行政体制类型化为“促进型行政体制”而非“管理型行政体制”,讨论了在“促进型行政体制”类型下高新区管委会在科技、人才、金融、投资、税收和培养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的角色,提出了改革高新区行政执法体制的方向。第五章,从区域法治理论反思的角度,论证了我国高新区法的部门法属性,总结了我国高新区“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提出为避免国内高新区“立法雷同”而应当在跨域立法调研中应当采取的正确步骤。

冯奎[3](2019)在《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开发区的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建设,开发区已然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1991年湖北省第一个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至今已经形成集高新区、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为一体的开发区发展模式,极大推动了湖北省经济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国内大背景下,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明确指出新常态下要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增强开发区的功能优势。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开发区的发展在中部也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省内开发区发展水平却差异巨大,如何进一步的激发省内开发区的经济活力,对其转型升级与整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湖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对湖北省开发区的总体发展、区域发展、地区发展功能布局进行分析,然后从综合经济、科技创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分析模型对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得出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排名以及湖北省各市州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评价,再引入K-均值聚类分析模型对开发区进行分类,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2012-2016年,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开发区GDP增长迅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调整下增速有所放缓,创新发展成效初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区的经济贡献仍然主要来自于国家级开发区;从地区角度看武汉市开发区在省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开发区的经济贡献仍然来自于“一主两副”地区;从区域角度分析鄂东地区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鄂西地区经济活力较高发展速度较快,鄂中地区增长平缓。(2)在开发区的综合发展能力方面,东湖高新区一枝独秀,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发展能力要高于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间的发展差异较大,省级开发区间发展差异相对较小,在综合经济、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四个指标内部都表现出与综合发展能力不同的梯队分布,表明湖北省开发区在优势和短板方面有很大差异。(3)从地区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的分析结果得出:武汉市仍是一家独大;襄阳和宜昌紧随其后,襄阳和宜昌市差距呈现出扩大的态势;黄石、黄冈两市的发展速度放慢;荆门、孝感、十堰3市的发展速度较快。(4)湖北省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重合严重,59%的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汽车及装备制造、30%的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生物医药及医药化工;省级开发区中27%的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54%的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食品、建材、农产品加工,20%的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纺织、纺织服装。

杜兰英,曾祥胜[4](2018)在《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思考——基于产业链创新整合的》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产业链创新整合的视角探索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整合模型,建立"4创新主体+1市场机制"的产业链创新整合系统,为产业发展策略提供分析思考的理论基础。结合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产业链创新整合的策略。

郭细根[5](2017)在《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分权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群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为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群确定为城市化主体形态,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和区域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自戈特曼大都市带学说建立以来都市圈、都市连绵区、超级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巨型城市区域等城市群相近术语不断出现;当前从技术形态上识别与规划城市群成为研究重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尤其是空间的生产角度研究城市群近年逐渐增多。论文从空间的生产与空间关系出发,运用空间多维综合TPSNF(Territory 领域、Place 地方、Scale 尺度、Network 网络、Function 功能)分析框架抽象概括出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揭示城市群多维空间内在关系,认为实体空间是极核,网络空间是通道,功能空间是结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群成为城镇体系主要形态,起到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论文以区县(含市辖区)为基本单元,运用多维综合TPSNF分析框架对政府作用明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展开实证研究,包括都市区视角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劳动功能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探讨了TPSNF框架下政府如何运用尺度重构实现城市群空间的统一。实证研究与发现:(1)在都市区视角的实体空间识别中,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确定15个都市区,在此基础上识别城市群实体空间,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核心区、扩展区、边缘区以及核心区内部的绿心组成,核心区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都市区以及环线内所有地市,扩展区为除核心区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规划地域,边缘区为除核心区和扩展区外的湘赣鄂全境。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跨省域、多中心、环状圈层特点,这与2013年湘赣鄂三省内工矿、餐饮、银行大量POI数据核密度拟合结果高度吻合。(2)在分支企业投资的网络空间联系中,运用2013年湘赣鄂经济普查数据分离出母子公司并匹配地址,构建268×268联系矩阵,从区域内、全国以及行业层面,其中行业又细分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研究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并用Arcgis软件将其可视化。联系以省内为主独立组团,武汉、长沙、南昌核心作用显着;跨省联系稀疏且以服务业居多、制造业联系并不明显;地理邻近性、行政等级和区位交通等在投资联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区外省域在长江中游及湘赣鄂投资作用更加突出,湖南与珠三角、江西与长三角、武汉与京津冀联系最为紧密。(3)在劳动空间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中,通过城市(地市、省会)、开发区(国家级、省级以及新区新城)以及产业企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500强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等不同尺度、不同主体展开分析;空间成本作用下开发区、产业、企业显着集聚、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利用空间成本差异时功能定位存在竞争,关键在于形成合理化分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4)在城市群治理与协调发展中,立足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认为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累积叠加以及政府差异化政策的推行。272区县1999-2015年人均GDP的Theil指数2010年后逐渐变小表明城市群战略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空间Markov转移概率表明区域发展马太效应的存在。TPSNF框架下包括柔性区域规划以及刚性行政区划在内的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的工具手段;网络化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培育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有效推动了城市群空间的统一。

周洋岑[6](2017)在《分权视角下的都市区空间拓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式增长奇迹”。在此阶段我国的城市也经历了绝无仅有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都市区。都市区本质上是城市规模与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产物,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都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的发展环境,因此都市区的治理出现了向多中心转变的趋势。一般认为市-区两级分权是都市区内部的普遍治理结构。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我国的都市区内部的空间拓展逐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种内部的空间不均衡发展在各都市区内部几乎广泛地存在着,这表明在同样的市-区分权结构下,依然有要素在不同的区域里进行了差异化的表达和作用。本文通过理论推演,建构了权力影响都市区空间扩张的机制,并通过武汉市蔡甸、江夏和新洲三区的现实权力格局调整和空间扩张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分权架构对都市区空间的塑造并非是单一路径的,而表现出鲜明的时空特征,即都市区的空间扩展是在外部的宏观时代背景与内部的分权格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使得特定增长区域内市区两级的权力架构随之演化,在不同的都市区空间内部表征为差异性的分权格局,而这种分权格局最终影响了都市区的空间扩展模式,形成了差异性的都市区空间环境和景观。具体而言,过去数十年增长主义下的政治经济背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都市区空间扩张机制,权力成为了影响都市区空间扩展的根本力量。要素积累型的增长模式将空间与经济的增长牢牢绑定等同,因此各级权力在增长主义的驱动下通过干预都市区空间的扩展保障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宏观层面上,中央层级的权力主体通过制定顶层发展战略以及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地方权力主体实行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将特定的都市区空间价值化。而地理空间域层的扩展必然带来行政建制域层的变化。微观层面上,在不同阶段地方权力主体通过不同方式争夺权力控制空间范围、影响空间建设过程;因此微观的分权结构将极大程度上影响空间内部的动态特征和静态现象。本文通过武汉的研究案例对上述理论展开了实证,认为不同时期的宏观发展战略影响了区域空间内部的权力博弈过程,塑造了各自独特的市-区两级分权格局,最终投射为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与环境。武汉市蔡甸区在对外开放的战略引导下采取了充分激发各主体发展活力的分权方式,区层级自下而上的权力调整诉求得到了充分释放,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主体差异分权的格局,进而使得蔡甸区形成了拼贴式的空间格局。江夏区在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凭借毗邻东湖高新区的区位优势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但严格的土地制度使得其成为了急需空间扩张的东湖高新区的附庸,最终造塑造了围绕高新区的呈现圈层化的空间拓展格局。新洲区在重新重工业化阶段对原有的港口资源采取了自上而下集中权力资源的新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区为主导的一体化分权格局,实现了“分权的集权”,使得新洲区围绕港口形成了单中心非均衡的空间扩展格局。从这一过程可以发现,从静态角度来看,城市的宏观空间格局是该时期宏观发展环境的折射;而空间内部的格局则是当时权力格局与宏观政策相作用的结果。从动态角度来看,从一个城市的空间扩张历程可以见证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变迁,以及不同阶段的权力作用与博弈规律。

吴素春[7](2016)在《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武汉市为例,运用GIS分析、不平衡指数和耦合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科技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现内密外疏的圈层模式,企业数量从城市中心区向远郊区递减;产业园区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园区是企业高度聚集区;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城区主干道沿线200米缓冲区范围内;企业空间分布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资源具有极强的空间耦合性,不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集聚区位置临近,而且企业创新成果产出与科技资源密集度存在一致性。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李仙[8](2016)在《新经济时代下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的选择》文中认为未来20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角"城镇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选择和发展好武汉市的主要产业,实现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武汉市产业的背景与基础;深入探讨了未来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定位;应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根据武汉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等,对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进行了多轮多方位的筛选;最后,对筛选出来的主要产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与布局的基本思路。

张镧[9](2014)在《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1978-2012):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评价和衡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政府通过制订产业政策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于高新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政府和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多角度地研究产业政策对这一经济现象的影响。政策文本研究近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可以对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主题、政策形式、政策内容等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和特定领域的政策发展和战略取向,从宏观上对该领域政策进行分析、解释、调整和预测。据统计,1978-2012年期间,为促进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湖北省制定出台527项政策文本,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也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政策保障。从纵向上看,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1978-1984年为政策恢复阶段;1985-1989年为政策萌芽阶段;1990-1999年为政策发展阶段;2000-2005年为政策加速阶段;2006-2012年为政策密集阶段。通过对5个历史阶段政策文本内容的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认为:其历史发展呈现“渐进式与爆发式”并存的特征、区域分布呈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的特征;政策结构呈现“指导性和规范性”并重的特征;制定方式呈现“试探性与渐进性”的特征;制定主体呈现“强权威性与弱协调性”的特征;政策主题呈现“完整性和阶段递进性”的特征。政策结构类型可以划分为单元结构与复合结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等;政策结构模式有塔式结构、树状结构、链形结构、网络结构、圈层结构、矩阵结构等。省域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可以根据制定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工具、政策问题等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由于不同分类标准间存在交叉和重叠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并构建起互相作用和关联的网络关系。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可分为产业园区政策、企业创新政策、产业领域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等四大类型的重点支柱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政策方面,湖北省政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在企业创新政策方面,湖北省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各项政策,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政策方面,湖北省政策保持了较强的连贯性,政策重点比较明确;在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政策方面,湖北省主要政策导向是促进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执行方式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种类多、时间跨度长、样本数量大,为对其制定、执行、结果的各个方面的有效性进行整体性评价,在对政策评估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以政策制定的适当性、公正性、充分性,政策执行的坚定性、创造性、整体性,政策结果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创新绩效等为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利益关系人对的评价信息,通过指标权重计算和数据处理得到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总体有效性得分和隶属度,以及各层次、各单项指标得分和隶属度。分析表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总体有效性处于一般水平,政策制定、执行、结果的有效性比较平衡。当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历史性突破时期。随着中国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政府职能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干预者转变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湖北要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湖北省省域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面临着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任务,应该进一步重视产业政策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产业发展载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以及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导向作用和支持力度。

徐守艳[10](2013)在《基于生命周期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呈现一体化特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壮大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投融资政策研究十分必要。武汉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也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而且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集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雄厚的科技实力、合理的生产布局和深厚的工业基础于一体。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视角下,将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首先,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关于产业集群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对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现状及现有政策。由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殊性,针对武汉新兴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最后提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不同的投融资政策,逐步把武汉建成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新技术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建性地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应用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区位熵值,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特点,分析出武汉市不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完善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投融资政策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武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的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分析
3 宜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资助政策现状分析
    3.1 宜昌市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情况分析
    3.2 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现状分析
4 基于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模型介绍
    4.2 DEA模型的一般步骤
    4.3 基于DEA模型的宜昌市科技政策效率实证分析指标选取
    4.4 宜昌市科技政策效率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4.5 宜昌市科技政策效率横向比较结果分析
5 回归分析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与变量来源
    5.2 变量设置与说明
    5.3 描述性分析
    5.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5 回归结果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三、对国内外高新区法治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
第一章 区域法治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与概念探析
        一、“地方法治”或“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
        二、“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探析
    第二节 区域法治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
        二、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
第二章 高新区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区域法治动力及动力机制的一般理论
        一、地方法治竞争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
        三、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一、科技是高新区聚集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
第三章 高新区法治的立法建构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历史检视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及政策、立法变迁
        二、高新区立法的现实检讨
        三、我国高新区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的域外经验
        一、域外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方面的立法实践
        二、域外立法实践对我国高新区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高新区的行政法治
    第一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
    第二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执法
    第三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促进型行政
第五章 高新区法治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部门法属性
        一、区域立法的概念评判
        二、高新区地方立法的部门法定位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与“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
        一、“先行先试”立法模式的界定
        二、法治试验的功能及其完善
    第三节 高新区立法的复制与推广
        一、问题的提出
        二、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价值探寻:比较法学的视角
        三、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基本功能:比较方法的转向
        四、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步骤设计:功能比较的运用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湖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
    第一节 、湖北省开发区设立与发展历史
    第二节 湖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二、各地区发展情况分析
        三、分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四、开发区对地区经济贡献
    第三节 湖北省开发区的功能布局
        一、国家级开发区布局情况
        二、省级开发区布局
        三、区域产业布局
第三章 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第一节 、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模型的选择
    第二节 、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一、评价方法及过程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区发展两极分化
        二、创新要素分布不均
        三、产业同质化严重
        四、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不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推进开发区集群集约发展
        二、引进人才提升创新源动力
        三、完善开发区管委会服务体系
        四、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
        五、实施差别化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4)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思考——基于产业链创新整合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整合的内涵
    1、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内涵
    2、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整合的内涵
二、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整合模型
三、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发展空间不充分
    2、产业发展不均衡, 产业结构不协调
    3、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产业链创新整合推动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整合产业链创新主体, 实现创新领域新突破
    2、完善创新消费群体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3、建设产业创新平台, 形成产业发展推动力
    4、提升产业创新服务, 营造创新发展生态环境

(5)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框架
        1.2.3 研究数据方法
    1.3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群研究综述与进展
    2.1 城市群的涌现
        2.1.1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2.1.2 城市群涌现的原因
    2.2 城市群研究脉络与相近概念辨析
        2.2.1 城市群研究脉络
        2.2.2 相近概念的辨析
    2.3 当前城市群研究主要内容与热点
        2.3.1 当前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
        2.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进展
    2.4 存在的不足与新的方向
第三章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TPSNF分析框架
    3.1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3.1.1 空间与空间的生产
        3.1.2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3.2 城市群TPSNF分析框架与多维空间建构
        3.2.1 传统区域研究的多维线性分析
        3.2.2 区域空间关系TPSN多维综合
        3.2.3 TPSNF框架下城市群多维空间建构与抽象
    3.3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与统一
        3.3.1 动力源自城市群增长极功能发挥
        3.3.2 尺度重构是空间统一的工具手段
        3.3.3 网络成为空间统一的路径通道
    3.4 小结
第四章 都市区视角下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社会经济发展
        4.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
    4.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及内在关系
        4.2.1 城市实体地域人口的统计
        4.2.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分布
        4.2.3 都市区是城市群产生基础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范围与结构特征
        4.3.1 15个都市区界定及其空间集聚分布
        4.3.2 城市群跨省、多中心、圈层化特征
        4.3.3 实体空间高度吻合POI数据的拟合
    4.4 小结
第五章 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
    5.1 城市群网络空间与企业投资
        5.1.1 网络社会崛起与城市群网络空间
        5.1.2 企业投资联系与企业网络构建
        5.1.3 分支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处理与方法
    5.2 城市群多尺度分行业的分支企业投资联系
        5.2.1 城市群区域内省域组团化显着
        5.2.2 城市群与全国省域差异化联系
        5.2.3 行业总体与细分的多样化网络
    5.3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节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3.1 网络空间结节性呈核心边缘格局
        5.3.2 影响企业投资结节性的原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劳动空间分工下城市群功能空间分析
    6.1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功能定位
        6.1.1 劳动空间分工
        6.1.2 城市差异化功能定位
        6.1.3 省会核心增长极功能
    6.2 开发区劳动空间分工
        6.2.1 开发区的区内集聚分布
        6.2.2 空间成本主导产业发展
        6.2.3 开发区合作与转型发展
    6.3 地方化特色产业企业集聚发展
        6.3.1 产业集群要素类型的梯度发展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能
        6.3.3 龙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的空间集聚
    6.4 小结
第七章 TPSNF框架下城市群空间治理与协调发展
    7.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不平等及其原因
        7.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
        7.1.2 自然、历史、经济差异累积叠加是内在动力
        7.1.3 政府差异化政策制订实施成为强大外部推力
    7.2 TPSNF框架下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7.2.1 尺度重构是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7.2.2 柔性空间规划政策的引导塑造
        7.2.3 刚性行政区划调整成制度保障
    7.3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策略
        7.3.1 政府合作网络平台搭建
        7.3.2 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培育
        7.3.3 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优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实体空间跨省、多中心、圈层化显着
        8.1.2 网络空间省域组团与差异化外部联系
        8.1.3 功能空间成本差异产生要素空间集聚
        8.1.4 尺度重构促进城市群多维空间的统一
    8.2 政策建议
        8.2.1 利用城市群的集聚扩散、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
        8.2.2 加强跨省社会经济联系、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8.2.3 发挥各级政府积极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分权视角下的都市区空间拓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都市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1.1.2 增长主义是长期以来都市区发展的基本语境
        1.1.3 现代都市区的空间拓展表现出复杂多样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3.1 都市区
        1.3.2 武汉都市区概况
    1.4 都市区空间拓展相关研究综述
        1.4.1 理论: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模型
        1.4.2 过程: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
        1.4.3 原因:都市区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
        1.4.4 小结
    1.5 研究视角:分权的视角
        1.5.1 分权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1.5.2 视角选择:分权的视角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都市区分权格局与空间拓展机制
    2.1 增长主义下宏观政治经济语境
        2.1.1 要素积累成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方式
        2.1.2 分权成为激发增长活力的重要手段
        2.1.3 增长主义下权力-经济-空间的总体逻辑关系
    2.2 顶层战略引导下的都市区增长空间选择
        2.2.1 顶层战略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响应
        2.2.2 顶层战略下都市区空间的价值化
    2.3 地方分权格局下的增长空间格局形塑
        2.3.1 都市区的分权格局重塑
        2.3.2 分权格局下的空间拓展格局重塑
        2.3.3 小结:分权格局与空间拓展的时空演化性
第三章 多元主体分权下的空间拓展——基于蔡甸的实证
    3.1 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外向型经济
        3.1.1 改革开放下的出口导向战略
        3.1.2 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政策引导
    3.2 耦合沿江战略的蔡甸区崛起
        3.2.1 出口导向下经济开发区建设热潮
        3.2.2 对外开放背景下沿江空间的价值化
    3.3 蔡甸区的分权与空间拓展格局重塑
        3.3.1 多元主体的差异分权格局
        3.3.2 拼贴碎化的空间拓展格局
第四章 区域非均衡分权下的空间拓展——基于江夏的实证
    4.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的“二次创业”
        4.1.1 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
        4.1.2 转型要求下的政策控制与引导
    4.2 转型背景下江夏区的价值再现
        4.2.1 转型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4.2.2 转型背景下江夏区的价值再现
    4.3 江夏区的分权与空间拓展格局重塑
        4.3.1 “1+n”的非均衡分权格局
        4.3.2 圈层化的空间拓展格局
第五章 自上而下集权下的空间拓展——基于新洲的实证
    5.1 多重背景下的重新重工业化
        5.1.1 经济转型期的重新重工化
        5.1.2 扩大内需导向下的政策拉动
    5.2 重新重工化背景下新洲区的地位提升
        5.2.1 武汉重工业的再次发展
        5.2.2 重工业增长下新洲区的价值化
    5.3 新洲区的分权与空间拓展格局重塑
        5.3.1 区为主导的一体化权力格局
        5.3.2 单中心非均衡的空间拓展格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2.数据来源。
三、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1.圈层分布特征。
    2.产业园区集聚特征。
    3.交通可达性特征。
    4.不平衡发展特征。
四、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
    1.产学研空间耦合关系。
    2.企业创新的集聚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2.对策建议。

(8)新经济时代下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未来武汉市产业的背景与基础
    (一)四大背景(机遇与挑战)。
        1. 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 顺应全面多样化发展的新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多目标。
        3. 落实经济发展的新方式——计划
        4. 利用协调协同发展的新空间——“四三三”区域总体战略。
        (1)我国区域经济的“四三三”总体战略和未来区域协调发展与分工体系。
        (2)长江经济带与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差距。
         (3)武汉市及都市圈利用新空间的路径。
    (二)三个基础(有利与不利、优势与劣势)。
        1. 政策基础。
        (1)从国家政策看。
        (2)从省市政府的政策看。
        2. 阶段基础。
        (1)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产业发展的历程。
        (2)武汉市经济发展基本特点、主要动力和突出经验。
        (3)武汉市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中期阶段,并开始向后期阶段过渡。
        3. 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
二、未来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定位
    (一)战略。
        1. 指导思想(要求、动力、路径和目的)。
        2. 五个原则。
        3. 发展目标。
    (二)定位(战略途径和目标的具体化)。
        1. 定位要求。
        2. 产业定位依据。
        3. 产业定位内容。
        (1)两业并举的试验区。
        (2)三通优先的先行区。
        (3)四制为本的示范区。
三、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的选择
    (一)产业选择指标的确定。
    (二)重点产业选择标准。
    (三)重点产业选择的程序。
        第一步,根据区位熵指标,将所有大于1.20值的产业列表选择出来(见表2)。
        第二步,根据未来武汉市发展产业定位的要求并兼顾考虑其他主要指标,初步确定重点产业的备选名单。
        第三步,作进一步综合分析和说明,提出最终重点产业的建议方案。
    (四)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果。
四、主要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思路
    (一)“三通优先”产业与布局协作。
        1.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构建“1+8”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
        2. 商贸物流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打造武汉都市大商贸物流圈。
        3. 金融产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构建武汉都市大金融圈。
        4. 旅游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打造都市大旅游圈。
    (二)“四制为本”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协作。
        1. 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发展与布局协作,带动“1+8”都市圈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2. 涉水产业(包括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构建沿长江和汉江涉水产业带。
        3. 机械电子产业发展与布局协作,加强与都市圈地区合作做大做强做优。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协作,加强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引领。
    (三)基础与配套产业发展与布局协作。
        1. 建筑业发展与布局协作,带动都市圈中小建筑企业发展。
        2.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发展与布局协作,促进都市圈一体化。
        3. 水利事业发展与布局协作,构建都市圈水利事业大体系。
        4. 都市农业发展与布局协作,引领都市圈大农业发展。

(9)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1978-2012):政策文本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干预理论
    2.2 产业政策理论
    2.3 产业聚集理论
    2.4 协同创新理论
3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编码分类与统计分析
    3.1 概念界定与样本选择
    3.2 政策文本编码体系
    3.3 政策文本的标注和分类
    3.4 政策文本统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4.1 政策恢复阶段(1978-1984)
    4.2 政策萌芽阶段(1985-1989)
    4.3 政策发展阶段(1990-1999)
    4.4 政策加速阶段(2000-2005)
    4.5 政策密集阶段(2006-2012)
    4.6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与重点支柱政策发展路径
    5.1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基本架构
    5.2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柱政策发展路径
    5.3 优化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柱政策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
    6.1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方案
    6.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
    6.3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目录(1978-2012)

(10)基于生命周期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2.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
    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2.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理论
第3章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现状
    3.1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3.2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现状
    3.3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识别
    4.1 区位熵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识别
    4.2 成长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识别分析
第5章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设计
    5.1 形成期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设计
    5.2 成长期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设计
    5.3 成熟期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武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宜昌市科技资助政策的绩效分析[D]. 汪爱羽. 三峡大学, 2020(06)
  •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D]. 邹鑫. 武汉大学, 2019(06)
  • [3]湖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能力评价[D]. 冯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9(05)
  • [4]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思考——基于产业链创新整合的[J]. 杜兰英,曾祥胜. 当代经济, 2018(05)
  • [5]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D]. 郭细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6]分权视角下的都市区空间拓展机制研究[D]. 周洋岑. 南京大学, 2017(05)
  • [7]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吴素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3)
  • [8]新经济时代下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的选择[J]. 李仙. 经济研究参考, 2016(21)
  • [9]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1978-2012):政策文本分析视角[D]. 张镧.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基于生命周期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融资政策研究[D]. 徐守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武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