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

一、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吕成震[1](2021)在《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文中认为明初重构中央权力体制的过程中,三大府之一的御史台被重新改造。御史台中侍御史的地位及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废置,而察院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明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明太祖在察院的基础上,将其更置为都察院,体现了明代御史以察为职的特色。明代为适应后中书省时代对地方政治的控制以及处置地方司法案件的需要,将都察院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各按省分治刑名、监察等事务。河南道是都察院十三道之首道,主管监察河南布政司范围内的布、按、都司、王府等衙门。同时,河南道还带管监察在京外朝之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等衙门,内府之司礼、尚膳、尚宝、直殿等监局,以及在京及直隶部分卫所、府州及盐运司等衙门。明代御史监察百官,为皇帝耳目之司,其选任最为严苛。从河南道御史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明代御史选任对于选人的出身、年资、年龄、才学等方面皆有特殊的要求。而河南道掌道御史的选任则更为严格。明中后期都察院为稳定发挥河南道的职能,逐渐将河南道掌道一职差职化。这使得由他道御史改任河南道御史的情况逐渐增多,各道御史之间的流动性大为增加。明代各道御史任官中遵循亲族回避、籍贯回避、管差回避等回避原则,以保障监察职能的发挥。此外,明代御史的出途多以升迁为主,河南道掌道御史的出途更为显贵,往往得以内升小九卿。明中期以后御史迁转过快以及内外升转比例的失衡也造成了京官的壅滞,加剧了政治纷争。明代河南道所辖职务繁多,既包括作为御史的一般职能,如刑名覆核、照刷文卷、纠弹、言事等,还逐渐参与到明代官员的考满、京察、朝觐考察、军政考察、会推、年例等事务中,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河南道对内外官员任满的考核是分理都察院院务的体现,弥补了明代部分内外官员无堂官考核的缺陷。在明代内外考察事务中,河南道主要负责对被考官员的发单咨访工作,同时与吏科、考功司公同协商初拟考评意见,为部院定考提供依据。此外,河南道还与吏科一同行使科道拾遗的权力,通过汇集、表达科道意见的方式对部院考察的过程进行监督。在会推及科道年例升转中,河南道及吏科等科道力量凭借着自身权势的上升,逐渐通过舆论监察的形式对会推及年例的拟定施加影响。河南道因其职能的繁重,逐渐成为明代“台班之领袖”。河南道的职权与明代中央及地方衙门的权力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彼此影响。在都察院内部,河南道随着职能的膨胀与堂上官的关系日渐密切,同时又因河南道具有考察诸道的职能及首道的地位,河南道逐渐有统协于诸御史之上的趋势。明代科与道之间虽职能各有所侧重,但是对于中央部院的监察,两者职能多有重叠。河南道对明代吏治的参与和监察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吏科的权力。河南道等道臣参与明代考察、会推等事务,侵夺吏部职权的同时,亦有弥补行政系统自身管理职能不足的作用。都察院与吏部之间既协同合作又彼此制衡,但是嘉靖以后部院之间多有为职掌相争的情况。礼部是河南道所带管监察的衙门,礼部衙门所犯刑名卷宗皆由河南道分理。河南道有着监察礼部事务、纠察礼部官员、参与议礼咨访等方面的权力。在刑名方面,都察院与刑部之间既有审刑上的职能分工,同时都察院还对刑部审刑有监察覆核的作用。此外,从河南道与刑部河南清吏司的分管范围来看,二者基本相同,体现了明代中央部院十三司道的分属范围划分的一致性。河南道还对兵部军政考察、武举等事务有着拾遗纠察的作用。河南道与明代中枢权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决策的建言、权力行使的规谏与纠驳等方面。河南道等十三道之公议影响着决策意见的形成,但是皇帝对于言官建言、纠驳有着最终决裁的权力,制约着其职能的行使。内阁亦可以对中枢决策施加影响进而干预科道权力的行使,不过河南道等科道官对会推阁臣有着咨访监督的作用,亦得制衡阁臣。两者彼此制衡的同时亦有言官攀附结纳阁臣的现象。此外,河南道本具备监察司礼监等内府衙门的职权,但是随着司礼监等内官权力的上升以及明代“以内制外”的政治格局的影响,河南道等外廷实际上并不具备制约内廷的能力。河南道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南道对所属地方刑名的审理和监察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河南道对巡按、监司的考核与监督上。明代通过设立巡按御史,构筑起一条中央对地方垂直监察的通道。这条通道逐渐凌驾于各层级政务传递的体制及地方原有的监察体制之上,并推进了明代按察司职能的转变。河南道所掌回道考察、保举咨访、考察地方官员等方面的职能,与巡按御史、按察司等地方官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都察院监督巡按御史及地方按察司官的得力助手。明末都察院曾尝试通过河南道加强对巡按御史的监督和控制,以期严明举劾,澄清地方吏治。但是,受制于政局的变动,河南道并未真正起到考核、制约巡按御史的作用。明代河南道有着职能不断扩大、职权逐渐异化的演变趋势。河南道职权的扩大,一方面来自于都察院内部院务的分派,另一方面来自科道言官集体。其职权的演变并非单由本身监察权扩大所造成的,还受到了来自本衙门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多重影响。河南道职能的异化表现在其部分职能的行使超出了监察的范围,有着直接参与部分行政事务的趋势。此外,河南道御史本身亦存在一定程度上腐化的现象。河南道在明代考察、言路以及举劾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晚明各党争夺的焦点。明代科道咨访职能运作的背后蕴含了公议、公论的政治价值。在明代政治中,吏科、河南道等言官是掌握公论的主体,这种公论对于进退官员有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影响力,这也是明代科道官权力不断膨胀、话语权不断提升的内在价值支撑。但是,晚明科道不过徒持公论之名,毫无公论之实,甚至以公论之名挟制政府,干扰政治秩序,加剧了明末政治的内耗。

张小余[2](2021)在《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生育利益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影响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秩序,因此,为防止他人对生育利益的不当干预,应以法律的手段予以保障和救济。从我国已有法律体系来看,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明显弱于公法保护,不仅规范的数量较少,规定的内容也较为概括。而私法领域的生育利益案件涉及领域较广、发生数量较多、案件情节较复杂,对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疏漏,不仅降低了司法审判效率,也无法全面保护生育主体受损的生育利益。由此,从私法层面完善对生育利益的规制十分必要。生育利益的私法完善方向,应立足我国司法实践现状予以明确。通过分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在参考国际文件和其他国家生育利益私法保护方式以及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观念的基础上,针对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生育利益案件所反映的裁判问题,可更好地明确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路径选择。加强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既要由法律肯定生育权的民法地位,细化生育权的权利内涵,还应综合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其他规范,对个别类型化生育利益案件的特殊性予以特殊规制,进行及时、专业的调整。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法律规范的补足促进实践问题的解决。完善生育利益私法保护规范,不仅有益于丰富生育利益私法保护体系,实现不同规范的协调统一,而且也能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裁判依据,增强司法裁判效能,更好地保障生育主体的生育利益。

刘丽丽[3](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孟凡昊[4](2020)在《儒家官德思想评析》文中提出儒家思想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化,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更是传统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集合。因此,对儒家官德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以史为镜,以明民族之得失,更可以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资今用。儒家官德思想主要来源于自西周开始确立的德治思想,以及后世形成的儒家修身思想,同时儒家又通过道义性的入仕筹划将修身与德治政治相连接,将个人之修养与家国之命运相关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家官德思想是随着中央集权国家和文官官僚体系的发展而逐渐趋于系统,形成了以“仁民、忠信、中庸、奉公、勤政、慎廉”为主要内容的官德纲要。而官德思想养成方面,儒家高度个人道德修养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立志于道、学思行并重,克己正心,内省自讼,知行合一,仕学相济”的官德修养方式。同时也对官德思想践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德才、义利”等问题进行了辩证阐述。在官德外在养成方面,儒家主要依靠科举制度、官箴文化以及凸显儒家道德精神的官德管理办法来进行推动。而对儒家官德思想的内容、历史流变以及养成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传统官德修养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我国当代官德文化建设获得历史性启示。

朱金水[5](2020)在《《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文渊鉴》是清代第一部由皇帝御选御评的文学总集,其中的《左传》选评更是倾注了康熙君臣巨大的心血,对清代社会和《左传》评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内容的同时,着力回到清初特殊的历史语境,探讨《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意蕴与范式意义。本文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古文渊鉴》生成的历史语境。文本是一定历史语境的产物,对文本的解读,需要回归其生成语境,方能切中肯綮。因此论文首先从清初复杂的社会环境入手,来研究《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生成语境。清朝建立后明代的遗民群体企图通过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为明朝的复辟做准备。而满清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儒家伦理之学来消除汉族士人的反对,加强统治,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重新解读儒家经典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八股文创作在此时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明末以来八股文创作极度僵化空虚,满清入关后为了笼络汉族文人,一方面继续实行八股取试制度,另一方面不断地以程朱理学思想改造八股文创作,虽然改变了文章创作空疏的风气,但是却使得时文创作向经义性的方向发展,忽略了其文学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承担了特殊使命的《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应运而生,力图对程朱理学思想进行传播,并且改正文风。第二章对《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文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古文渊鉴》选评《左传》有其独特的文本特征。首先是版块化的文本结构。《古文渊鉴》对《左传》文本结构进行了处理,使漫长、复杂的叙事文本,成为事件集中、主题明确的几个版块,对以史为鉴提供了很大便利。其次是剪裁过的文本样态。康熙皇帝出于以史为鉴、教化士人的目的,对《左传》文章进行了剪裁和加工,将本初事件中的次要背景介绍予以剪裁,只留下与其目的一致的部分,原本冗长复杂的叙事因此而简单且意图明显。再次是特殊的文本注释体例。徐乾学等大臣在为《古文渊鉴》选评《左传》作注时,采用《文选》六臣注的体例,在名物训诂基础上对文意进行疏通,为初学者提供便利。最后是“兼容并包”的文本评点风格。第三章是对《古文渊鉴》选录《左传》文章内容的研究。选文是作者思想、文章观念的集中展现。通过对《古文渊鉴》选录《左传》具体篇章的主题可知,《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主要内容涉及修身教民、君臣关系和为政措施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含了儒家正名、德、礼、仁等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和治国安民的诸多方面。通过具体选文的文章风格可知,《古文渊鉴》选录《左传》秉持的是文质并重的选文宗旨。个中原因,除却自身对《左传》的喜好之外,还源自《左传》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足以为当时治理国家和扭转时文创作提供借鉴和经验。第四章从经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对《古文渊鉴》评点《左传》的评语进行了研究。《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官方立场,决定了其评点倾向、评点重点与评点手法。首先《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倾向于史事评说,康熙皇帝把《左传》当做史书来读,含有深刻的借鉴意味,所以他对“先王之制”和“战争”进行分析,肯定君王在国家治理上的“尊古重德”思想。其次《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评点倾向是经义阐释,尊王崇礼、爱民任贤的思想是康熙君臣所极力推崇和宣扬的。最后在文学思想和文章技法两个方面,康熙君臣从文学角度评点《左传》选文时,非常注重文章的章法,以揭示《左传》文章所呈现出的两种形态。在揭示文章章法的同时还注重从文章主旨与叙事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的创作技法,以见对当时时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对《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文本的价值,是在横向与纵向的比照中确定的。《古文渊鉴》选评《左传》作为《左传》评点的经典文本,在《左传》评点史上是很有影响力的。除此之外,在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八股文创作方面,《古文渊鉴》选评《左传》亦产生了颇具针对性的影响。

孟复[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刘冈[7](2020)在《论张居正考成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指出对官员或公职人员的监察制度历来都是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年来对国家监察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国家监察法》,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专门的政治机关和国家监察机关履行监察职责,这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制度改革和进步,必将对此后的法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国家监察制度体系还不完善,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与实践深入推进这项改革,从而使监察制度取得更大成效。在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和完善中,既要借鉴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也要研究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在历史上,明代中期张居正提出的考成法思想以及制度实践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典型代表,其成败得失对当前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朝局动荡,民不聊生。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张居正能够突破重重阻力,提出考成法,通过“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有效措施,对明代官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成果显着,不仅对明代严肃官员考核、强化官员监督、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明代中期经济,民生、政治的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居正的考成法思想以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儒家的仁政思想为其思想渊源,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其“岁有稽,月有考”的监察方式,“簿册管理法”和“立限考成,以事责人”的监察措施,对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明代中兴,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考成法思想和制度实践对当前国家监察制度改革,优化监察网络、完善监察体系、加强监察奖惩等都有重要启示。然而,张居正考成法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治思想因素,法律制度和规则难以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力和权威中的不确定因素极大消解了考成法的效力。而且,考成法制度深处于封建制度体系中,由于其无法对全部制度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制度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影响着考成法理想目标的实现。这也就决定了考成法思想及其制度难免人亡政息的命运。因此,在法治中国背景下推进国家监察制度的改革,应当吸取封建时代人治社会中制度改革的教训,将法治作为改革的基础和目标,对国家监察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并且更加注重法律和规则的权威性。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目标并取得真正的成效。

唐学军[8](2020)在《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文官考课制度是对全体文官的政绩、才能、品德等进行考核评价并进行相应奖惩的法律规范。作为明代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文官考课制度集前代考课制度之大成,更系统、严密。本文首先介绍了明代文官考课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明代之前历代考课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建立和演变。然后通过介绍考满、考察、考成法三种考课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奖惩制度来具体呈现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运行机制。最后归纳了明代文官考课制度具有形式多样、体系严密,区分等级、分类考课,考课制度与监察制度紧密相结合的特点。它为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和加强皇权,为加强官吏管理和澄清吏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本身也存在着缺乏公正性、考课标准不明确等弊端。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发展历程还启示我们,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

高军龙[9](2019)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视角,根据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勇于担当和坚决履行的政治责任。在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时代,研究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非常重要和必要。何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从何而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何以实现?这些问题无疑需要理论界、学术界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释。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概念厘定,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多视角对“责任”“政治责任”“新时代”等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界定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概念及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责任政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的关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责任,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党员领导干部所负担的、能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应为政治行为,以及没有践行或没有践行好应为政治行为时所承担的实际所为政治行为带来的否定性后果。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本质上不仅是主动与被动相统一的责任,还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责任,更是“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是其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的政治责任思想是其思想资源,域外政治责任思想是其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员领导干部始终都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与责任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实干践行使命。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履行宣传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政治责任、担当政治上“做老实人”的政治责任,推动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履行传承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治责任、担当政治上对党忠诚老实的政治责任,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进一步压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落实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政治责任、落实坚决执行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政治责任、进一步担当在政治上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责任。通过对十八大以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梳理,探寻到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更能体现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更强的溯及力、更凸显一定的限度性、更能体现普遍的支配性。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是指政治责任实现所依据的准则。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体现为政治责任的履行和政治责任的承担。因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应从履行责任与承担责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权力制约的原则、党务公开原则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基本原则,以推动责任的履行。倘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履行或未履行好自身的政治责任,就必然会在全面贯彻和落实“依规依纪、实事求是”“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权责一致、错责相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集体决定、分清责任”等新时代政治问责原则的基础上,接受问责,承担相应的否定性后果,即承担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事关政治责任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基本原则的坚持,还是对新时代政治问责原则的贯彻与落实,都必然会通过推动和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担当与履行好政治责任的方式,促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等政治责任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最终要落脚在责任的实现上。在具体的责任实现过程中,无论是对政治责任的担当与履行,还是在不履行或未履行好责任时对否定性后果的承担,都需要责任主体、责任客体、责任介体、责任环境四要素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具体而言,需要通过责任主体路径,充分发挥作为责任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导作用;通过责任客体路径,充分调动作为责任客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责任介体路径,发挥作为责任介体的党的监督制、问责制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保障和桥梁作用;通过责任环境路径,发挥作为责任环境的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熏陶、内化作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创新升华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思想,在理论上批判了自由主义和党内政治虚无主义;从实践层面上讲,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拓[10](2019)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先秦法家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先秦法家思想中蕴含的法治、改革、富强精神为前提,以先秦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为逻辑起点,以历史性遵循与创造性转化为目的;运用管理学的方法,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审视先秦法家思想的内涵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对先秦法家文献的梳理与综合,探究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旨概念、生成过程、内在结构、作用机制、及当代转化,以求深入挖掘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深入研究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论,提炼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管理哲学的魅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是本研究的宗旨与基本目标。法家作为先秦子学中的晚出学派,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吸纳和继承,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功用,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的理论价值与管理效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是通过“法”的管理手段完成“治”的管理目标,主张“一断于法”,重视建章立制,强调破陈出新,提倡富国强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之道、管理之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渊源来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经历了由实用法学向法哲学演进的发展过程,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实践经由韩非的总结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先秦诸子的学说也为法家管理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外在驱动: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贵贱有等的治理模式为其提供了实践参照,墨家的尚同思想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保障。就理论内涵来看,先秦法家遵循“一断于法”的管理准则,凭借“严罚厚赏”的管理手段,结合“循名责实”的管理权术,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从管理思想史角度来看,可将其视为当代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就实践效用来看,通过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爬梳,系统审视其中涉及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等内容,归纳总结出其独特的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以及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和管理价值论,能为我国新时代的管理实践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先秦法家思想中包含的法治精神、改革精神、富强精神和权力制约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如下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概念的简述;第二章在梳理了时代背景、内在基础、外在驱动之后总结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第三章着重探讨先秦法家在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等维度的理论观点;第四章主要探讨先秦法家的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论,用以指导实践;第五章基于上述对于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合理内核,并从价值层面对其进行反思、纠偏、补救,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而言,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能提供某种启示,那么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是其中绕不过去的智识资源。以新时代的法治建设为语境,在对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合理要素,对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理论参考与路径借鉴意义。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应有其相应的话语、理念和贡献。如果缺失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那么世界管理思想将因局限于西方管理传统而欠缺丰富性与普世性。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支撑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自信,并为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传统智识资源,这亦是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路径方法与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文献的运用
第一章 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制度及河南道设置
    第一节 都察院的设立与演变
        一、洪武间的设置
        二、建文至正统间的废置与定型
    第二节 “名”与“实”: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分道与分巡
        一、十三道御史的设置
        二、十三道的主管与协管
        三、守院与分巡
    第三节 河南道的机构建制与分管范围
        一、建制规模
        二、分管范围
        三、掌河南道御史的设置及演变
第二章 河南道御史的“入途”与“出途”
    第一节 河南道御史的“入途”
        一、资格
        二、选授方式
        三、回避制度
    第二节 河南道御史的“出途”
        一、升迁
        二、平调与降黜
第三章 河南道职掌
    第一节 河南道的一般职能
        一、刑名审理与覆核
        二、照刷文卷
        三、纠弹与言事
    第二节 “悉署中外考绩”:河南道与内外官员考满
        一、考满的一般流程
        二、河南道在考满事务中的职能
        三、河南道在考满中的实际参与
    第三节 “独掌内外考察”:河南道与内外官员考察
        一、河南道在京察中的职能与运作
        二、河南道在朝觐考察中的职能与运作
        三、河南道与军政考选
    第四节 “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河南道与会推大臣、科道升转
        一、河南道与会推
        二、河南道与科道推升
第四章 河南道与中央权力关系
    第一节 河南道与都察院
        一、河南道与堂上官
        二、河南道与其他道
    第二节 河南道与六科
        一、河南道与吏科
        二、河南道与礼、兵、刑等科
        三、从相互监督到互为庇护、攻讦
    第三节 河南道与六部
        一、河南道与吏部
        二、河南道与其他各部
    第四节 河南道与中央中枢决策系统的关系
        一、河南道与皇帝
        二、河南道与内阁
        三、河南道与司礼监
第五章 河南道与地方权力关系
    第一节 河南道与地方刑名
        一、地方刑名处置的一般流程
        二、河南道审理地方刑名的实际运作
    第二节 河南道、巡按与按察司——院、省监察系统间的互动
        一、巡按御史与提刑按察使司
        二、河南道与巡按御史
第六章 河南道职能地位的变化与明代政治生态
    第一节 职能的扩大与异化
        一、监察权的扩大
        二、职能的异化
    第二节 是非之场:晚明党争中的河南道
        一、考察权的争夺
        二、言路、推举权的争夺
    第三节 科道与公论
        一、何为“公论”?
        二、“科道即公论”
        三、咨访设置与泛化
结语
附录
    附表一:明代河南道御史统计表
    附表二:明代河南道御史出身统计表
    附表三:明代各道御史籍贯分布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2)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生育利益的涵义厘定
    第一节 生育概述
        一、生育的内涵分析
        二、生育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生育利益的私法定位
        一、生育权与生育利益的关系
        二、生育利益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
    第一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综合梳理
        一、生育利益案件的收集
        二、生育利益案件的选取
    第二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类型分析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
        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生育利益案件
    第三节 生育利益案件的问题整理
        一、生育利益的民事权利规制阙如
        二、生育利益案件特殊规制的疏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路径探寻
    第一节 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指引
        一、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内容
        二、国际文件对生育利益的保护趋势
    第二节 国外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形态梳理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第三节 我国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观念呈现
        一、生育利益民法保护的观念差异
        二、民法典建议稿对生育利益的私法保护
    第四节 生育利益私法保护的理性选择
        一、法律的民事权利确认
        二、其他规范的综合性调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育利益私权保护的规范设计
    第一节 生育利益私权地位的民法确认
        一、生育权的性质
        二、生育权的主体
        三、生育权的内容
        四、生育权的实现
    第二节 生育利益案件特殊规制的补充立法
        一、补充婚姻家庭领域的生育立法
        二、补充劳动用工领域的生育立法
        三、补充医疗卫生领域的生育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志愿行动
        (二)志愿者
        (三)志愿组织
        (四)志愿精神
        (五)教育志愿行动
        (六)激励机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教育统计法
    六、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七、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一)促进社会和谐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实施过程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五)评估反馈不畅
        (六)保障不够充足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宣传不足
        (二)筹资能力弱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三)尊重个体差异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儒家官德思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儒家官德思想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以德为本:儒家为官治政之价值引领
        一、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渊源
        二、为政以德:儒家为官责任所在
        三、德主刑辅:儒家为官治政之基本原则
    第二节 修身与入仕:儒家官德养成的内在路径
        一、官德:儒家修身思想的主体指向
        二、入仕:儒家为官的道义性筹划
        三、内圣与外王:儒家官德修养之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儒家官德思想主要内容
    第一节 儒家官德思想之历史流变
        一、先秦至两汉:儒家官德思想之奠基
        二、魏晋隋唐:儒家官德思想之整合
        三、两宋:儒家官德思想之成熟
        四、明清:儒家官德思想之繁荣与解构
    第二节 儒家官德思想纲要
        一、仁民之德
        二、忠信之德
        三、中庸之德
        四、奉公勤政之德
        五、慎廉之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儒家官德思想内在养成及外在推动
    第一节 儒家话语体系下的官德内在养成方式
        一、立志于道,学思行并重
        二、克己正心,内省自诉
        三、知行合一,仕学相济
    第二节 儒家官德养成之内在规范
        一、德才之辩的实践抉择
        二、义利之辨的道义考量
    第三节 儒家官德养成之外在推动
        一、科举入仕:儒家为政先学论的具体实践
        二、儒家思想与官箴文化
        三、以礼入法的官德管理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儒家官德思想之评价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儒家官德思想之评价
        一、儒家官德思想积极意义
        二、儒家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儒家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转变官德修养观念,丰富官德建设内容
        二、优化官德教育体系,发挥柔性自律效应
        三、优化官德管理体系,实现刚性他律约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文渊鉴》概说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清初理学的复兴
        一、民间对于程朱理学的整合
        二、统治阶层理学思想的推行与确定
    第二节 明末清初八股文的创作
    第三节 康熙的现实思考与个人倾向
        一、康熙皇帝对于《春秋》推崇
        二、对《左传》叙事的肯定
        三、以史为鉴,教化世人的目的
第二章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众星拱月的版块结构
        一、以“战争”为版块
        二、以“人物”为版块
    第二节 剪裁加工的文章生成
    第三节 旁征博引的注释体例
    第四节 文质并重的评点原则
        一、评点语的整体概况
        二、兼容互补,文质并重的评点原则
第三章 《古文渊鉴》选录《左传》的内容意蕴
    第一节 《古文渊鉴》选录《左传》的篇目
    第二节 《古文渊鉴》选录《左传》的主题
    第三节 《古文渊鉴》选录《左传》的宗旨
第四章 《古文渊鉴》评点《左传》的阐释维度
    第一节 察史鉴的阐释倾向
        一、讥“变古”
        二、辩战争
    第二节 明经义的阐释重点
        一、崇尊王
        二、明礼治
        三、言君臣
        四、重民教
        五、赞用贤
    第三节 作文章的阐释垂范
        一、对文章章法的评点
        二、对文章技法的评点
        三、对文章风格的评点
        四、对人物的评点
第五章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的价值影响
    第一节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对于清初思想及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对“时文”之影响
        一、对文章观念转变的影响
        二、对文章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古文渊鉴》选评《左传》对《左传》选本和评点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张居正考成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基本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结构安排
    0.5 创新与不足
1 考成法思想的渊源和背景
    1.1 考成法思想的渊源
        1.1.1 古代的法治思想
        1.1.2 古代的监察思想
        1.1.3 明代中期的法律思想
    1.2 考成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1.2.1 经济环境
        1.2.2 政治环境
2 考成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1 考成法思想提出的两道奏疏
        2.1.1 《陈六事疏》
        2.1.2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2.2 考成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2.2.1 内阁集权
        2.2.2 政令通畅
        2.2.3 整顿吏治
    2.3 考成法思想的特点
        2.3.1 法治集权思想
        2.3.2 仁政民本思想
3 考成法思想对明代监察制度与治理实践的影响
    3.1 考成法思想对明代监察制度的影响
        3.1.1 对明代监察制度的积极影响
        3.1.2 对明代监察制度的消极影响
    3.2 考成法思想对明代中兴的影响
        3.2.1 对明代经济的影响
        3.2.2 对明代官僚制度的影响
        3.2.3 对明代社会民生的影响
4 考成法及其制度实践的当代启示
    4.1 考成法制度衰亡的成因反思
        4.1.1 考成法思想中的人治因素
        4.1.2 考成法制度的体系缺陷
    4.2 考成法对当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启示
        4.2.1 提升监察法治的权威性
        4.2.2 优化和完善监察网络
        4.2.3 强化监察人员奖惩机制
        4.2.4 完善国家监察制度体系
5 结语
参孝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研究的着作
        (二)关于明代考课制度研究的期刊论文
        (三)关于明代考课制度研究的硕博论文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考课概念的界定
        (二)文官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明代文官制度概述
        一、明代文官制度产生的政治背景
        二、明初重典治吏
        三、考课制度在官制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明代以前文官考课制度发展沿革
        一、先秦——考课制度的萌芽期
        二、秦汉——考课制度的形成期
        三、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的衰微期
        四、隋唐——考课制度的成熟期
        五、宋元——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一、考满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二、考察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考满制度
        一、京官考满
        二、外官考满
        三、教官考满
    第二节 考察制度
        一、京察
        二、朝觐考察
        三、巡视考察
    第三节 考成法
        一、出台背景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考课奖惩制度
        一、奖惩依据
        二、奖励方式
        三、惩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评析
    第一节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体系严密
        二、区分等级,分类考课
        三、考课制度与监察制度相结合
    第二节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评价
        一、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二、加强官吏管理,澄清吏治
        三、考课制度缺乏公正性
        四、考课标准不明确
    第三节 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一、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二、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三、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现状的反思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学理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说
        一、“责任”概念的语义分析
        二、“政治责任”概念的界定
        三、“新时代”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界说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涵义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理论来源、思想资源及借鉴
    第一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向人民群众负责的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目标责任的相关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问责思想
    第二节 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的政治责任思想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二、修身正己、廉洁奉公的思想
        三、儒家大同思想
    第三节 思想借鉴:域外政治责任思想
        一、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责任思想
        二、近现代时期的政治责任思想
        三、当代西方兴起的政治责任思想
第三章 十八大以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履行宣传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履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政治责任
        三、担当政治上“做老实人”的政治责任
    第二节 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履行传承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履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治责任
        三、担当政治上对党忠诚老实的政治责任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进一步压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落实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责任
        三、履行让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政治责任
        四、落实坚决执行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政治责任
        五、进一步担当在政治上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责任
        六、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意义上的政治责任间的关系
        七、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被动意义上的政治责任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
        二、更能体现广泛的群众性
        三、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
        四、具有更强的溯及力性
        五、更能凸显一定的限度性
        六、更能体现普遍的支配性
第五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二、权力制约原则
        三、党务公开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问责原则
        一、依规依纪、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
        三、权责一致、错责相当的原则
        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五、集体决定、分清责任的原则
    第三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目标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之道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主体路径
        一、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
        二、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三、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客体路径
        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大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介体路径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监督制和问责制
        二、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四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构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第七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
        二、创新升华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思想
        三、在理论上批判了自由主义
        四、在理论上批判了党内政治虚无主义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
        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界定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与中国管理哲学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与体系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一、宗法制的特征
        二、历史文化特征
        三、氏族统治特征
    第二节 内在基础:先秦时期的重大社会变迁
        一、井田制瓦解促成了新的管理实践活动
        二、奴隶制崩溃催生了新的管理形态
        三、礼法分离、以法去礼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
        四、成文法运动总结了管理哲学的规律
    第三节 思想资源: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道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及墨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名家及兵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自利自为”的管理人性观
        一、“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二、“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主要内容
        三、“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一断于法”的管理控制观
        一、“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逻辑起点
        二、“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主要内容
        三、“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
        一、“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逻辑起点
        二、“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主要内容
        三、“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事异备变”的管理认识论
        一、“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不法常可”的管理方法论
        一、“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二、“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三、“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贵法不贵义”的管理价值论
        一、“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二、“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三、“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与创造性转化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深化改革及依法治国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借鉴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化国家治理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宏观管理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D]. 吕成震.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生育利益的私法实践样态与保护[D]. 张小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儒家官德思想评析[D]. 孟凡昊.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古文渊鉴》选评《左传》研究[D]. 朱金水. 河南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论张居正考成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刘冈.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明代文官考课制度研究[D]. 唐学军.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D]. 高军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王拓. 黑龙江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