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进攻,就要去对方腹地(论文文献综述)
季宇[1](2021)在《群山呼啸》文中认为第一章太叔爷|1924年一民国十三年,我太叔爷贺恺年病逝了,享年四十四岁。他患的是肝病,曾四处求医,但始终无法治愈。据说死时很痛苦,腹水把肚子胀得很高,像个孕妇似的。后来,从上海请来一位德国医生为他抽掉腹水,并用鸦片来减轻痛苦,这才好受点。贺恺年一生有过辉煌,也见过大世面。
曲晓燕[2](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指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王帅[3](2019)在《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是美苏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双方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加紧扩充军备,尤其在核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竞相研究和开发核武器。由于双方极为重视核武器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双方积累了足以毁灭地球数次的大量核武器,这种局面引起了有识之士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忧虑,因而世界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苏开始了核禁试谈判。核禁试谈判从1958年开始以来双方进行了无数次会谈,但关于核查等问题由于缺乏信任一直没有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肯尼迪上台后一方面致力于加强美国核力量另一方面努力促成与苏联在核禁试方面达成协议,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谈判,最终于1963年7月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美苏在激烈的冷战对抗中能够达成核禁试条约实属不易,这对于核问题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到解决当代核问题的良方,使核能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灾难。20世纪60年代是美苏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时代,他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签署了部分核禁试条约。本文通过梳理肯尼迪当政时期美苏之间核禁试谈判的过程,探索影响美苏核禁试谈判达成协议的主要原因。从中领悟到以对话代替对抗、以互信代替猜疑在处理国家关系中的重要性。虽然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没有实现全面禁止核试验,成果不算很大,但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年代里,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并对后来的核试验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中国力量的迅速崛起,引起美国的恐慌,进而把中国确定为竞争对手,便提出了重返亚太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特别是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很显然,美国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朝鲜,而是要借机形成对中国的威慑。面对美国重返亚太,搅局南海,与日本、韩国进行频繁军演,在韩国部署萨德,特朗普频频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等等,美国对中国遏制的企图昭然若揭。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这种战略包围,美国下一步是否会像原来对待苏联那样发动对中国的新冷战?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新遏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核问题,美国2002年1月13日布什总统撕毁了美苏于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竭力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特朗普以俄罗斯不遵守《中导条约》为借口宣布退出《中导条约》,这些是否会助推新一轮核军备竞赛?这就需要大国冷静地、理智地来对待当今的核试验、核扩散等问题。
郝在今[4](2017)在《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文中认为序幕:寻找长的军史白雪,黑烟,炮火轰鸣,岩石崩裂,寒冬和战争正在压制这一带山峰。这山峰的北坡是朝鲜第一大河汉江,汉江的北岸是首都汉城,1950年冬季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汉江南岸守卫战。硝烟渐渐散去,炮弹不再降临,把守山头的战士赶紧钻出工事,找一把干净的白雪,咽一口家乡送来的炒面。刚刚露头又赶紧缩回去——美国飞机来了!一架轰炸机悄然而来,掠过山脊,没想到,
田雪峰[5](2017)在《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攻、防守及球权的互相转换构成了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这三种比赛时刻的攻防质量以及局势上的优劣,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双方取胜的概率(1)。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足球比赛中攻守双方对时间及空间的争夺愈加激烈,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技能以及战术意识等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促使比赛节奏加快、攻守转换频率增高。在球权转换时刻,尤其当进攻球员失去球权后,在心理上准备不足且不能及时回防到位,其整体的防守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便成为守方由守转攻撕破防线的最佳时机。因此,提高由守转攻的质量有助于改善进攻的成效。然而足球比赛的胜负是由进球数量的对比判定的,进球又是在组织有效进攻的基础之上获得的。本文将由守转攻与有效进攻相结合,并将一次完整的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过程分为球权转换、进攻推进、进攻完成三个阶段。由守转攻时刻即为球权转换阶段,由守转攻后进攻发展的过程即为进攻推进阶段,由守转攻后形成射门或进球即为进攻完成阶段。欧洲足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领先世界。欧锦赛决赛阶段的参赛球队都是欧洲各国家队通过紧张激烈的预选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球队。其在比赛中的表现能够体现出当今足球技、战术打法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51场比赛中形成的263次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过程进行研究。从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转换区域、转换方式、传球方式及射门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期望探索出欧锦赛决赛阶段参赛球队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1.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球权转换纵向场区集中在中场区域、横向场区集中在中路区域。2.断球是获得球权的主要转换方式。3.在个人一元技术及个人多元技术的运用中,短传均是运用频率和成功率最高的方式,斜传球在进攻中运用次数最多,减少连续传球次数有利于提高进攻成效。4.在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战术手段运用中,中路传切、远射、二过一配合被PARETO法划分为主要进攻战术,边路传中、边路传切、个人突破、斜长传切及直长传切被分为次要进攻战术。其中边路传中战术综合评价最好。5.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以中路进攻为主。6.在4区射门频率最高且综合评价最好,抢点直接射门进球效率最高。
王树增[6](2015)在《抗日战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一纵观世界近现代的一百多年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那场战争,中国战史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战史称之为"中国事变"。
花家涛[7](2014)在《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 ——以彝族摔跤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传统空间的裂变”与“现代空间的重构”背景下,通过民族民间体育在“政治、精神、社会”空间中的生产形态,探讨民族民间体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而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对当下民族民间体育的整体认知。研究以文化认同与空间生产为理论基础,以民族民间体育——彝族摔跤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体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对民族民间体育在村寨、城市节庆、以及国家“民运会”的政治空间拓展中,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以“赛事”制度化的约束,决定其政治空间生产的方向和进程;在宗教献祭的精神空间中进行了积极的现代化实践,满足超越物化世界与培养心灵信仰的需要;人生礼仪的性别实践等社会空间中对其进行功利化运用,服务于现代生活的需求。最终在民族民间体育与文化的互动阐释中探究民族民间体育“武的管理”理论与经验,探寻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方式,如何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并实现三种认同的贯通,揭示现代化背景下认同与民族民间体育“武的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1彝族摔跤因其民族性、文化性、政治性、社会性及其在现代化转型中较好地处理了主体的自我、民族与国家等认同的建构而具有民族民间体育空间生产的典型性,集中地表征了作为主体现代化生存境遇。彝族摔跤具有政治性、精神性与社会性的特定使命与人们对它的特定期待,是与人的现代化生存紧密相连的空间实践活动。彝族摔跤的空间生产以特定的生存意蕴而成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与资料来源。2民族民间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体现在“政治、精神、社会”空间的生产上,表征为“武的管理”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图式:在政治空间的村寨、城市与国家等场景转换中,进行了族群、民族、国家等认同的情境化与级序性的处理,满足主体集体归属认识与情感依附的需要。在精神空间的个体与社会、主观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场所精神中,进行了驱动力、规范力、取向力、约束力的物化超越,将民族民间体育在神圣与凡俗世界之中融合,并在场域延伸社会空间中,为主体在性别认同、生命意义体悟、社会责任担当的社会性别建构提供原动力,表现出与社会期望一致的内在自我认同。3民族民间体育现代化实践的“武的管理”,一方面,将主体“分身”到政治、精神、社会等生活空间中,实现其集体归属表达、精神超越寻求、自我概念体证等主体存在价值的确认;另一方面,又将“分身”在各类空间中的主体“合为一体”,满足其人神交通桥梁、古今融汇渠道、内外通达载体等生命相互性的呈现。4民族民间体育在政治空间上的生产表征为村寨、城市、国家的层级区隔与空间并置:基层的村寨,表现为民族民间体育“生活化”模式,在“人-神-祖灵-土地-体育”的“共同语言”上满足于村寨“可接触共同体”族群认同的需要;在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力下,表现为从村寨到县市、自治区的民族民间体育“表演化”模式,形成“神-祖-体育”的“共同语言”,促进民族认同;在国家层面的“运动会”系列中,民族民间体育成为少数人从事的“专业化”竞技活动,在形成“国家-民族-体育”的共同语言中使其走向民族文化交流与国家认同的空间生产。通过民族民间体育“武的管理”,此三者既有层级上的区隔,又有空间上的并置,在具体的情境化中实现族群、民族、国家的认同的和谐。5民族民间体育在精神空间上的生产,体现主体在个体与社会、主观心理与客观环境等纬度上的“分身”与“勾连”:虽然主体分身于自我、社会、国家层级上的身心体验,人、鬼、神、以及动植物类别上的图腾崇拜,甚至是身体活动的头、手、脚等人体解剖位置上的身体图式,形成各个空间的主体性活动;但在主体物质性形体、人际指向性交流、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等方面,将社会心理的“尚武阋争”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的“敬神驱鬼”社会规范、个体心理的“尊祖禳灾”心理驱动、群体交往的“静穆愉悦”情境约束勾连成主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内容,既通过民族民间体育“武的管理”,为政治空间生产中不同级序认同提供驱动力,又为他们的情境性提供约束力,还为主体实践提供价值取向力与行为规范力,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建构。6民族民间体育在社会空间的生产,是将“武的管理”延伸到主体通过物质化的身体表演其习得的“社会性别规范”,即在话语意识形态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进行身体规训与自我社会性别认同:民族民间体育成为儿童公共童年塑造强劲身体与好胜心理以及规范仪礼的规训手段与呈现方式,并将这种“阋争尚武”与“彬彬有礼”的文化适应与自我认同内化为精神信念,成为个体精神结构的“原型”,形成身体资本,展现在人生仪礼的社会实践中,使社会性别不仅体现天然的物质肉身性,还体现经过符号浓缩的交际性。最终以身体的物化形式将民族民间体育延伸至“权力-身体”空间实践的秩序场域之中,确定“文质彬彬”的自我认同。总之,民族民间体育形成了“身体活动方式”服务“国家认同的融合化与人员专业化”、“民族认同的神圣化与人员普遍化”、“自我认同的身体化与人员普及化”的经验,并将三者统一于主体的物化身体之上。正是“武的管理”将主体化解为最小的“颗粒”并分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践行对人的生活意义;同时,又是“武的管理”将不同层级结构(个体、群体、社会、国家)、不同物种(人与动植物)、不同力量(自然力与超自然力)的主体汇聚成拥有主体精神的人。因此,民族民间体育空间生产的经验,启示我们不能抽离主体研究民族民间体育,因为任何身体活动都是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中的特定实践。要理解民族民间体育“生活文化”的性质与“质文并存”的特点、“个体、民族、国家”的层级认同结构与满足“超越、秩序、愉悦”的主体心理需求功能。
秦基伟[8](2013)在《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三九年8月5日自一九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一年的过程中,虽然文化上有些进步,但我认为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感觉到对工作有一些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继续日常工作日记,它的作用不仅是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且可以每天对自己思想意识上进行检查,并希望诸同志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谢友鄞[9](2013)在《一车东北人》文中认为故事小引后来发生的事,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这是叙述文章的开篇方法,它带有悬念性。让我们跟随这一车东北人,出发。主人公许多,浪荡大草原,下边河捞浮柴,在金矿惹下滔天大祸,走出看守所后,加入火工厂押运队。司机许旺灶和许多,是父子。押运员金一股和财务金梦,是兄妹。他们逛边区老街,店铺摩肩接踵,
杨志军[10](2012)在《西藏的战争Ⅱ》文中提出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梦想:让我的河床流淌出世界的期待与未来——西藏,冰川雪域,正是这种流淌的源泉。第十章审问上帝1从则利拉山艰难穿过葫芦形的大洼地,刚走上朗热高地,西甲喇嘛就听有人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沱美活佛,一下就软倒在地。沱美嘿嘿笑着,过去扶他起来,又在他的前胸后背上
二、要进攻,就要去对方腹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进攻,就要去对方腹地(论文提纲范文)
(1)群山呼啸(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太叔爷|1924年 |
一 |
二 |
三 |
第二章大伯|1929年 |
一 |
二 |
三 |
第三章费伯母|1929年 |
一 |
二 |
三 |
第四章大伯|1930年 |
一 |
二 |
三 |
第五章大伯|1932年 |
一 |
二 |
三 |
第六章费伯母|1934年 |
一 |
二 |
三 |
第七章大伯|1935年 |
一 |
二 |
三 |
第八章费伯母|1935年 |
一 |
二 |
三 |
第九章大伯|1935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章大伯|1936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一章大伯|1937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二章大伯|1939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三章爷爷|1939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四章小姑爷爷|1940年 |
一 |
二 |
三 |
第十五章小姑爷爷|1940年 |
一 |
二 |
三 |
尾声 |
(2)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
一、芝罘的兴衰 |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
五、士兵“土匪”论 |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
参考文献 |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
二、着作 |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主持课题 |
致谢 |
(3)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
2.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肯尼迪政府之前的美国核政策 |
第一节 核武器的问世与杜鲁门政府的核政策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核政策 |
小结 |
第二章 英美苏核禁试谈判的推动该因素 |
第一节 和平运动推动美苏进行核禁试谈判 |
第二节 美国为核禁试谈判所做的准备 |
小结 |
第三章 1961 年美苏英三方核禁试谈判 |
第一节 1961 年美苏英核禁试谈判 |
第二节 1961 年核禁试谈判的挫折 |
小结 |
第四章 《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谈判及签署 |
第一节 核禁试谈判的转折 |
第二节 美苏英三方高级代表莫斯科会谈 |
第三节 《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本史料 |
1、美国官方网站 |
2、学术机构网站 |
3、数据库 |
4、中国学术机构网站 |
5、未刊史料 |
6、公开刊行史料 |
二、英文着作 |
三、英文论文 |
四、外文译着 |
五、中文着作 |
六、中文期刊文章及论文 |
致谢 |
(4)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1932年4 月15日对日本宣战, 高举抗日大旗。 |
8 月11日, 重庆发出三道命令。蒋介石要求国军积极推进, 命令沦陷区地下军维持治安, 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原地驻防待命。蒋委员长着急啊, 自己的部队龟缩西南和西北, 距离东部的大中城市太远!必须按住共产党的军队不准动, 赶紧抢运中央军去争地盘。 |
8 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军委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 乘坐飞机到达重庆! |
8 月28日毛泽东飞重庆, 当日, 刘少奇在延安送行首批赴东北干部:“你们要赶快去抢!”9月14日, 一架苏联飞机突然降临延安, 先期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飞来向中央汇报。刘少奇主持讨论, 当天就决定成立东北局, 第二天东北局书记彭真和陈云就飞往东北!延安与重庆之间电报往来频繁,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两地同步运作, 默契合作。刘少奇提出“向北推进,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和周恩来立即复电同意。 |
9 月26日, 一个军长和两个师长, 三员带兵将领终于达成一致——起义!。 |
9 月27日, 三人商讨起义的具体步骤, 又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属怎么办? |
9 月30日, 新华社发布毛泽东撰写的社论, 庆贺济南解放:“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
9 月12日南下北宁线, 刀锋直指锦州。10月2日林彪又犹豫了, 发报毛泽东, 要求北上先打长春! |
1 0 月1 0日, 新7军军长李鸿来访曾泽生。第二天, 曾泽生回访李鸿。乔景轩诧异, 两个从不来往的军长, 现在居然交往频繁? |
1 0 月13日, 曾泽生决定采取行动。行动之前, 先要派遣两个联络员出城。谁能与解放军沟通呢?曾泽生选中那两个被解放军释放回来的校级军官, 张秉昌和李峥先。 |
1 0 月14日清晨, 两个联络员悄悄出城。同日同时, 长春南方的锦州城被炮火笼罩, 解放军发起总攻! |
1 9 4 9 年1 0 月1日, 北京举行开国典礼。1 0 月4日, 云南发生联防大队起义。 |
1 0 月9日50军进军鄂西北, 1 0 月14日四野解放广州。10月底, 解放军一野、二野、四野三路大军包抄大西南。四野发起湘鄂西作战, 5 0 军主动请战, 总部也愿意让这支新部队试试刀锋。 |
1 1 月3日首战关口垭, 149师奋勇当先。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野三关, 被50军一举攻克, 全军上下军心振奋。 |
1 2 月8日, 张群从昆明接走三位军长, 预计第二天从重庆返回。你能釜底抽薪, 我能乘虚而入, 卢汉当天决定起义。1 2 月9日, 张群和三位军长飞回昆明传达蒋介石指令, 卢汉有理由组织云南高官会议听取命令。 |
1 2 月23日, 二野四兵团挺进滇东, 国民党军不得不撤围昆明。1 2 月27日, 解放军一野开进成都。昆明和成都, 西南的两大中心城市, 都牢牢地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
1 3 军是二野的老部队, 历史上战功赫赫, 长期驻守云南边境, 此时移防重庆。新1 3 军的政委艾维仁来自50军, 在两军合编后提出口号:“爱我集团军, 建设铁拳头!” |
(5)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 关于足球由守转攻的研究 |
二 关于足球进攻技战术特点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录像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法 |
四 逻辑分析法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场区划分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场区划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球权转换阶段 |
一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获得球权的纵向场区分析 |
二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获得球权的横向场区分析 |
三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获得球权的转换方式分析 |
第二节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进攻推进阶段 |
一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个人进攻战术分析 |
二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局部进攻战术分析 |
三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整体进攻战术分析 |
第三节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进攻完成阶段 |
一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射门前最后一传方式分析 |
二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射门场区分析 |
三 由守转攻有效进攻的射门方式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抗日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一章最后关头 |
第二章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
第三章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 |
第四章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 |
第五章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
(7)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 ——以彝族摔跤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路径 |
1.5 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2 场景转换:民族民间体育的政治空间生产 |
2.1 村寨跤场:可接触共同体 |
2.1.1 村寨感知空间 |
2.1.2 摔跤历史记忆 |
2.1.3 村寨摔跤景观 |
2.2 城市广场:想象的共同体 |
2.2.1 广场文化景观 |
2.2.2 摔跤现代实践 |
2.2.3 城市族群认同 |
2.3 国家赛场:中华民族凝聚 |
2.3.1 民族运动会历程 |
2.3.2 民族式摔跤比赛 |
2.3.3 民族间国家认同 |
2.4 小结:民族民间体育的“国家-族群”空间实践 |
3 场所精神:民族民间体育的精神空间生产 |
3.1 武勇之摔:英雄气概 |
3.1.1 尊祖尚武空间 |
3.1.2 摔跤英雄体征 |
3.1.3 阋争尚武表征 |
3.2 献祭之摔:祈丰纳福 |
3.2.1 神圣献祭空间 |
3.2.2 摔跤尊神禳灾 |
3.3 小结:民族民间体育的“神圣-凡俗”空间实践 |
4 场域延伸:民族民间体育的社会空间生产 |
4.1 决斗之摔:社会冲突的协商与调解 |
4.1.1 社会生活空间 |
4.1.2 摔跤调解冲突 |
4.2 规范之摔:社会性别的确认与呈现 |
4.2.1 性别文化空间 |
4.2.2 社会性别实践 |
4.3 小结:民族民间体育的“权力-身体”空间实践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 致谢 |
7 主要参考文献 |
8 附件 |
8.1 访谈录 |
8.2 学习简历 |
8.3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要进攻,就要去对方腹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群山呼啸[J]. 季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1)
- [2]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3]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D]. 王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J]. 郝在今. 当代, 2017(04)
- [5]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特征分析[D]. 田雪峰. 郑州大学, 2017(11)
- [6]抗日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15(04)
- [7]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 ——以彝族摔跤为个案[D]. 花家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4(11)
- [8]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J]. 秦基伟. 中国作家, 2013(16)
- [9]一车东北人[J]. 谢友鄞. 江南, 2013(03)
- [10]西藏的战争Ⅱ[J]. 杨志军. 当代, 2012(01)